【www.scfx8.com--学校工作总结】

篇:体质监测实施方案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实施方案

为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颁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精神,坚持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与管理 1、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许成峰 副组长:王文华

组员:杨立强

治国

胡艳玲

赵先锋

朱莹

孙俊峰 2、学校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要求,制定实施计划和方案且开展工作,并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学校有专人负责,实行岗位责任制,校长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第一责任人。

3、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统一安排、班主任等协同配合,共同组织实施。学校负责实施的计划和监督工作,班主任负责测试的组织成绩记录、等级评定,负责本班的组织工作。

4、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要定期自查,并将此工作列入学校班主任评估工作内容之中。

二、测试分组与测试项目

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育健康状况,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以下组别:小学一、二年级为一组、小学四年级为一组、小学五、六年级为一组。

测试数据项目为:

小学一、二年级测试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50米跑、一分钟跳绳。

小学三、四年级测试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50米跑、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

小学五、六年级测试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测试、一分钟跳绳、50米跑、一分钟仰卧起坐、50米×8往返跑。

三、测试各个项目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1.身高体重

(1)测试目的:测试学生身高、体重、形态指数。评定学生的身体匀称度,评价学生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的水平。 (2)测试方法:受测者赤足,身着轻装立正姿势站在身高体重仪的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成60度)。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测试人员坐在受测者右侧。 (3)注意事项: (1)身高体重仪应选择平坦靠墙的地方放置,使之平稳。 (2)严格掌握“三点靠立柱”、“两点呈水平”的测量姿势要求。 (3)水平压板松紧要适度;头发蓬松者要压实,头顶的发辫、发结要放开;饰物要取下。 (4)测量时身体勿晃动。

(5)测量前受试者不应进行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肺活量

(1)测试目的:测试学生的肺通气功能。它是指人体尽全力深呼吸气后,再尽全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即一次深呼吸的气量,是呼吸动态过程中的一部分。

(2)测试方法:被测者面对仪器站立,手持吹气口嘴;面对肺活量计站立深呼吸气(避免耸肩提气,应该像闻花式的慢吸气);吸气后屏住气再对准口嘴吹气,防止此时从口嘴处吸气;测试中不得二次吸气。吹气,向口嘴处慢慢呼出至不能再呼为止;吹气完毕后,液晶屏上最终显示的数字即为肺活量毫升值。被测者不必紧张,并且要尽全力;以中等速度和力度吹气效果最好。 (3)注意事项

(1)电子肺活量计的计量关键部位在口嘴前方的气筒内,吹嘴筒的导管必须在上方,以免口水或杂物堵住气道。

(2)每测试10人及测试完毕后用于棉球及时清理和擦干气筒内部。严禁用水、酒精等任何液体冲洗气筒内部。

(3)尽全力以中等速度和力度吹气,禁止补气。 3.坐位体前屈

(1)测试目的:测试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身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主要反映这些部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及学生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

(2)测试方法:受试者坐在连接于箱体的软垫上,两腿伸直,不可弯曲,脚跟并拢,脚尖分开约10—15厘米,踩在测量计垂直平板上,两手并拢;两臂和手伸直,渐渐使上体前屈,用两手中指尖轻轻推动标尺上的游标前滑(不得有突然前伸动作),直到不能继续前伸时为止。测试计的脚蹬纵板内沿平面为0点,向内为负值,向前为正值。记录以厘米为单位,取小数点后一位。如为正值则在数值前加“+”符号,负值则加“—”符号。

(3)注意事项

(1)测试前,受试者应在平地上做好准备活动,以防拉伤。

(2)测试时,如发现两腿弯曲或两上臂突然前伸时应重做。

(3)测量计应靠墙放置。

(4)身体前屈两臂向前推游标时两腿不能弯曲。

4.仰卧起坐

(1)测试目的:测试学生的腹肌耐力。

(2)场地器材:垫子若干块(或代用品)、铺放平坦。

(3)测试方法:受试者仰卧于垫上,两腿稍分开,屈膝呈90度角左右,两手指交叉贴于脑后。另一同伴压住其踝关节,以固定下肢。受试者坐起时两肘触及或超过双膝为完成一次(图3-6)。仰卧时两肩胛必须触垫。测试人员发出“开始”口令的同时开表计时,记录1分钟内完成次数。1分钟到时,受试者虽已坐起但肘关节未达到双膝者不计该次数,精确到个位。 (4)注意事项

(1)如发现受试者借用肘部撑垫或臀部起落的力量起坐时,该次不计数。

(2)测试过程中,观测人员应向受试者报数。

(3)受试者双脚必须放于垫上。

5.跳绳

(1) 测试目的:测试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2)场地器材:地面平整、干净的场地一块,地质不限。主要测试器材包括秒表、发令哨、各种长度的跳绳若干条。

(3)测试方法:两人一组,一人测试,一人记数。受试者将绳的长短调至适宜长度,听到开始信号后开始跳绳,动作规格为正摇双脚跳绳,每跳跃一次且摇绳一回环(一周圈),计为一次。听到结束信号后停止,测试员报数并记录受试者在1分钟内的跳绳次数。测试单位为次。 (4)注意事项

(1)小学低年级学生参加跳绳测试时,应由教师计数。

(2) 测试过程中跳绳拌脚,除该次不计数外,应继续进行。

6.50米跑

(1) 测试目的测试学生速度、灵敏素质及神经系统灵活性的发展水平。

(2) 场地器材:50米直线跑道若干条,地面平坦,地质不限,跑道线要清楚。发令旗一面,口哨一个,秒表若干块(一道一表)。秒表使用前,应用标准秒表校正,每分钟误差不得超过0.2秒。标准秒表选定,以北京时间为准,每小时误差不超过0.3秒。 (3)测试方法:受试者至少两人一组测试。站立起跑,受试者听到“跑”的口令后开始起跑。发令员在发出口令同时要摆动发令旗。计时员视旗动开表计时,受试者躯干部到达终点线的垂直面停表。以秒为单位记录测试成绩,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小数点后第二位数按非零进1原则进位,如10.11秒读成10.2秒记录之。

(4)注意事项

(1)受试者测试最好穿运动鞋。不得穿钉鞋、皮鞋、塑料凉鞋。

(2)发现有抢跑者,要当即召回重跑。 (3)如遇风时一律顺风跑。

7.50米×8往返跑

(1)测试目的:该项目是400米跑的替代项目。主要测试学生速度、灵敏及耐久力的发展水平。

(2)场地器材 :50米跑道若干条,道宽2~2.5米,地面平坦,地质不限。在(终)点线前0.5米和49.5米处各立一标杆,杆高1.2米以上,立于跑道正中。秒表若干块,使用前校正,要求同50米跑测试。 (3)测试方法:受试者至少两人一组进行测试。用站立式起跑。当听到“跑”口令后开始起跑,往返四次,往返跑时就逆时针方向绕过标杆,不得碰扶标杆,不得串道。测试人员发出“跑”口令的同时开表计时。当受试者胸部到达终点线的垂直面时停表。以分、秒为单位记录测试成绩,不计小数。

(4)注意事项

(1)测试人员应向受试者报告剩余往返 圈数,以免跑错距离。

(2)测试人员应告知受试者在跑完后应继续缓慢走动,不要立刻停下,以免发生意外。

(3)受试者不得穿皮鞋、塑料凉鞋、钉鞋参加测试。 (4)对分、秒进行换算时要细心,防止差错。 四、测试、等级评定与登记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每学年进行一次,由体育组统一组织。

2、测试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和制定测试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测试数据和记录要准确无误,并进行严格核查,测试、记录、监督检查人员要签字。

3、因病或残疾不能参加全部或部分项目测试,无法进行评分和等级评定的学生,可向学校提交免予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申请,经县级以上证明,班主任、体育教师签字,学校审批后方可免予执行。但能参加测试的项目仍需测试记录,可不作为评价等级依据。免予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学生评价等级为合格。

4、因病临时不能参加测试的学生经校医证明,体育教师核准,可不参加本次测试,但需进行补测。

5、对《学生体质将康标准》测试成绩不合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及格者,则学年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6、测试成绩、评定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以便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锻炼和得到家长的支持、帮助。

7、学校要建立《学生体质将康标准》的专项档案。学生测试项目的成绩,由各学校汇总上报学区,并按照《标准》的要求计算得分、评定等级。

8、每学年测试的原始数据和统计资料要妥善保存。学校有专人保存或统计,并定期归入学生的体育健康档案。 五、数据收集与整理上报

1、各班级要按照《学生体育健康标准》的有关要求,准确及时地采集、汇总、上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关数据。

2、班主任负责对本学校的测试数据、评定等级进行统计分析,认真填写有关报表。 六、具体要求与措施

1、做好学生、教师、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学生懂得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让教师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让家长支持学校的体育达标活动。

2、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组织和管理,积极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形式,将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以及各种体育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

3、有计划性的开展体育测验活动,督促、指导和加强学生平时锻炼和了解自身体质健康状况,但要避免将体育课变成测验课。

4、学校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安排好两操、一活动,确保学生的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并作好安排、记录,保证锻炼的质量。

5、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日常体育锻炼、测试中作好安全防范工作。对安全事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七、奖励与处罚

1、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工作要定期进行评比,给予奖惩,以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

2、讲评全面考虑,不仅要奖励达标优秀的学生,而且注重评比经常锻炼表现好,各项指标增长幅度大的学生。同时也对参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的有关人员工进行奖评。

3、学生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标准以上者方可评为三好学生。

4、健全奖惩制度

(1)属于下列情况者,班级不得评为先进单位,班主任不得评为先进个人。 ①学校达标合格率低于95%

②学校学生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致残或死亡)1起以上 (2)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给予班级和个人奖励

①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组织开展得力,各项体育锻炼活动开展良好,内容丰富成绩显著

②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完善,上报数据准确及时

③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2017年独树小学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许成峰

副组长:王文华

组员:杨立强

治国

胡艳玲

赵先锋

朱莹

孙俊峰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实施方案

界湖街道独树中心小学

第2篇:舆情监测实施方案

舆情监测实施方案

为做好等级评审指标舆情监测项目的相关工作,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建立健全舆情快速响应和处理机制,根据评审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掌握网络媒体对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信息的相关报道及评论,通过正面引导,消除不良影响,树立疾控良好形象。

二、收集程序及要求

1、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程序为:

收集信息—核实信息—报送信息—处置舆情。

2、收集要求

各个科室收集与本科室工作相关的舆情信息,每月上报一次发送到业务科,由业务科审核信息合格后,由健康教育与信息管理科做成简报的形式发布。

三、工作要求

1、监测对象及监测内容涉及卫生机构的相关舆情信息,对信息要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上报并与领导沟通,正确处置。

2、科室要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这项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针对重大舆情信息,要组成研讨小组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

3、监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南海网、新浪网、人民网、卫生机构网、论坛、微博、搜索软件等相关网络工具发现信息。发现信息要及时报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

4、重大舆情处置后,要密切关注事件进展情况,防范负面舆情出现反复。

第3篇:传染病监测实施方案

传染病监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发生,为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1、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2、了解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加强预测预警。

3、提高传染病监测质量和工作水平,进一步规范对各类传染病的监测处置。

4、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防略措施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

1、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2、各级要求开展重点监测的其它传染病。

三、监测要求

1、疫情报告

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的传染病病例,应当在规定报告时限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公共卫生科网络直报员负责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疫情处置

严格按照上级印发的各类传染病监测方案,认真开展传染病疫情的发现、报告等工作,严格工作流程,规范处置疫情。

四、资料管理 按规定时限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录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并妥善保存,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综合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及时将监测结果与意见上报有关部门。

五、组织管理

要高度重视传染病监测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科学有序的原则积极开展监测。定期组织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协助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运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病人进行隔离和医疗救治,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2018年6月

修订

第4篇:死因监测实施方案

满卫【2011】10号

开县满月卫生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通知

各科室、各村卫生室:

根据《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下发县及县以下的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网络直报工作实施方案和质量控制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经满月卫生院院管会研究决定,现将满月卫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工作方案下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日

附:1、满月卫生院死因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2、满月乡死因监测工作小组

主题词:死因监测工作方案通知

—————————————————————————————

发:院内各科室各村卫生室

开县满月卫生院办公室2011年2月2日

—————————————————————————————

附件

1满月乡死因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了解我乡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为制定卫生工作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依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划(试行)》、《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死亡病例,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健康因素,并分析收集的相关资料,确定全乡的主要卫生问题,通过采取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干预措施和卫生发展战略,提供群众需求的卫生服务,为制定和评价卫生规划提供依据。

二、监测目标与指标

1、目标

全面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定期开展漏报调查,按时上报出生人口和死亡监测资料,上报资料的准确、完整。

2、指标

⑴《死亡医学证明书》项目填写完整率≥95%,项目填写正确率≥95%。

⑵以乡为单位网络报告覆盖率达100%;各级报告单位从填卡至网络报告及时率≥95%

⑶乡、村医疗机构按时限网上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率应为100%;《死亡医学证明书》计算机录入率≥98%,月、年报表的差错率≤5%。

三、机构与职责

1、乡卫生院职责

⑴公共卫生科为承担监测工作任务科室,成立死因监测工作小组,组织村卫生室开展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⑵负责收集村卫生室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审核、登记后进行网上填报,对死因部明或主项填写不全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入户调查。

⑶每月与公安、民政、妇幼和计生等有关部门掌握的死亡资料核对,及时补报。

⑷对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按质控要求定期检查指导村卫生室的死因报告工作。

⑸负责本辖区的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报告管理工作,及时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作,相互提高所需的死亡信息资料。

四、范围与内容

2011年起全乡范围实施,内容如下:

1、监测对象及责任报告人

⑴检测对象:对乡辖区内居民进行死因监测

⑵责任报告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报告内容

⑴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

⑵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

⑶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死亡医学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如果是呼吸系统不明原因死亡病例,须填写体温是否超过38℃,是否有咳嗽、呼吸困难、抗生素治疗无效及肺炎或SARS的影像学特征,以及白细胞是否正常。

3、报告程序与时限

⑴患者死亡后,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⑵医疗机构应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ICD-10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

⑶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并将填写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送交乡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并在当天完成网络直报。

4、数据审核

卫生院公共卫生科死因编码人员应对医生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审核,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等)应及时向诊治医生进行核对。

五、质量控制

1、培训指导

⑴村医、个体医生、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有乡卫生院培训。 ⑵乡卫生院每季度召开乡村卫生人员会议,了解、审核报告资料的填写质量。

2、疑难个案核查

乡卫生院对村医报告情况不清的个案,须亲自查阅有关资料,或上门面访核实。

3、资料管理及相关档案管理

历年收集的资料应存档保管,以备分析,原始报表、卡片、计算机数据库应按档案管理的要求妥善保管存档,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乡卫生院建立登记册、数据库。对报告病例个案按要求进行登记,并录入计算机,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人员的报告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六、监督与考评

对辖区内死亡信息的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每年不少于4次,每年对辖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年终考核。

满月卫生院2011年1月30日

附件2

满月卫生院死因监测工作小组

组长:

杨小斌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日常工作,包括死因监测工作例会及人员培训,资料的审核、编码录入上报。定期与民政、派出所等相关部门核对死亡报告。

成员:

赵昌芳:负责死因监测的原始资料和卡片的管理工作,并协助死亡报告卡的编码录入网络直报。

彭云科 : 负责死因监测工作儿童死亡报告卡收集、以及普通人群死亡报告卡收集。

颜建术: 负责死因监测工作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报告卡的收集。

各村卫生室主任:负责本辖区死因监测工作,并上报死亡报告花名册,并做法本辖区内村医生的培训工作.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jiaoxueziyuan/79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