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教学工作总结】

篇:克伯屈设计法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借鉴与启示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借鉴与启示

来源: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6月

【摘要】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曾在我国教育界风行一时,对我国教育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在介绍设计教学法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设计教学法对当时我国教育的影响,以期对我国当前时间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点滴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启示

教学方法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任何一场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变革。20世纪上半叶,我国曾在美国进步卞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开展过一场以儿童为木的教育改革运动。其中,设计教学法影响甚远。在我国21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反思设计教学法在我国当时的成败得失,对于推动我国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设计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著名人物克伯屈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设计。克伯屈认为设计教学法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这一方法中,学生自主决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内容,自己设计、自我实施学习活动,从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教学法主张摈弃以教科书为教材的传统做法,打破学科界限,从实际生活中获取学习材料,实行以问题为主的单元学习。

克伯屈认为,根据教学活动的目的、内容、性质的不同,设计教学法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生产者的设计,也称为建造设计,这种设计是以实现一个观念、思想或计划为主要目的,如建造房屋、制作工具等;一是消费者的设计,也称为欣赏性的设计,其中主要的目的是欣赏,例如听一段交响乐、欣赏芭蕾舞等;二是问题设计,主要是解决某种理智上的困难和障碍,例如思考人为什么不能飞上大;四是练习设计,目的是达到某项任务或获得某种程度的技能、知识,例如学习阅读、拼写等。克伯屈认为.这四种设计的分类并不是固定的,一个具体的学习单元经常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在这四种类型的设计中,生产者的设计最为重要,因为它既能充分利用儿童的经验,又同成年人的实际生活相类似,因而既代表儿童的生活又是生活的最好准备。以上四种类型的设计有时是相互重叠的,例如生产者的设计就与问题设计相似。除上述四类外,还有按学生人数分类的个别设计和团体设计;按学科分类的分科设计、分系设计以及棍合设计等。

作为杜威的学生,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思想的形成,深受杜“思维五步法”的影响。杜威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分为五个步骤:发现要解决的疑难问题;确定疑难之所在及其性质;提出假设;对假设进行推断;检验假设。克伯屈从杜威的嗯维五步法”中引出了他的设计教学法的四个步骤。(1)决定目的,即学生根据自己

的兴趣和实际生活需要,提出学习目的;( 2)拟订计划,即制定出实现这个目的的学习计划,拟订计划是设计教学法中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3)实行计划,即学生运用材料,在实际活动中完成计划;(4)评定结果,即对该项工作的学习结果进行评定。这四个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境从任何一个步骤开始。由此可见,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的四个步骤基木上与杜威的“思维五步法”的五个步骤相一致。即两者都注重激发学生动机,明确目的,通过活动来验证假设。

二、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1.当时我国试验设计教学法的概况

设计教学法是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的。当时国内最早介绍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的当属俞子夷先生。1914年,俞子夷先生在美国考察归国后,将当时美国盛行的进步主义的一些做法运用到我国学校,在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进行了“联络教材”的改革实验,打破了各科教材的界限,将音乐课教学与儿童游戏结合起来进行,手工课也“联络”其他课程展开,强调儿童自己动手,在校园里设置自然角,养一些虫、鱼、鳅蚌供儿童观察等等。i[i][1]这一变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参观者一时络绎不绝。1919年杜威来华,更加推动了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由此我国开始了正式研究和实验设计教学法的历程。1920年沈百英在江苏一师附小一年级进行设计教学法实验。1921年一1923年是中国试行设计教学法的全盛时期。1921年10月,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雏行小学校设计教学法案”,内称:“按近今教育先进国对于小学实施设计教学法,教材教法纯取活动的,准儿童心理发达之程序,取社会环境接触之事物,因势利导,以发展其固有之木能,学者既绕兴味,教者亦无扦格,法良意美,无逾于此;现在吾国试用其法者,浅见成绩,宜指定各省区师范学校将设计教学法加以研究,并由师范附属小学先行实施,作为模范,仿效,教学良法,可逐渐推及全国。”ii[ii][2]国内对设计教学法进行试验的同时,教育界也对设计教学法进行理论的探索,出现了大量介绍设计教学法的论文、专著等。据统计,仅从1921年到1924年,国人撰著的有关设计教学法的有关专著就有13种,论文达118篇。iii[iii][3]可以说,设计教学法在当时的中国风靡一时。但到了1924年后,由于设计教学法自身理论上的偏颇给中国教育带来的问题及其当时国内时事状况,设计教学法陷入了低潮。1927年,克伯屈来华演讲,促进了20世纪30年代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再度复兴。

2.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当时中国的积极影响

设计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已经超越了教学方法的外显层而,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课程理念的更新、一种教育思想的升华。设计教学法在当时中国的试行,是对当时影响中国的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突破。设计教学法主张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强调实际有用的知识的学习,冲

击了当时学校教育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脱离实际生活的教学模式,这给当时僵化的学校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的范围内,而是将大量实际有用的知识引入课堂.引入教科书中。设计教学法卞张重视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重视儿童的兴趣爱好,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促使当时中国教育者们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重视、把教学重心由教师转向儿童、改正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等方而开始进行探索。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试验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促使当时我国教育界的一场改革,正如康绍言所说,“此法出后,教授上起一大变革:向之以教科为本位,化教科为动作矣;向之以编制三段、五段之教案,输入预备之材料为正规者,今改为以配置适当环境,唤起欲得反应为能事矣;向之以教师之机能为教授者,今乃教师之机能为指导矣。”iv[iv][4]

3.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当时中国的消极影响

设计教学法给当时中国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当时中国的教育带来一定的负而影响。

设计教学法注重儿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从儿童的兴趣出发。然而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走向了另一个误区。当时试验设计教学法的学校在教学中流于放任,作为一个试验设计教学法的直接参与者沈百英回忆说:役有上课、下课,也没有课内、课外,也不分科目。似乎很原始,像没有学校的样子。进入课堂,我对学生说的第一句话是,“今后你要学什么,就学什么,你们要学什么,我就教什么。”v[v][5]这种当时一味地尊重儿童兴趣的做法,导致教学无目的性,违背了教学的规律,导致当时中国教学的盲目性、棍乱性。

设计教学法主张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反对单纯的课堂教学,然而当时该教学方法在中国试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天天在那开什么庆祝会、展览会、贺新年、做生日等等”vi[vi][6]的情况,导致学生读书不能成诵,别字太多,算法又缓慢又错误”等不良教学后果。在设计教学法中,这种忽视系统知识、只一味地重视活动的做法,致使当时学校的学生难以获得全而发展,在学习上缺乏基木功的训练,学生的进一步提高也受到了限制。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我国当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借鉴与启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同时也是课改的难点。虽然在时间上迟于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实施,但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都强调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主张通过活动来教学,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地位,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等等。

设计教学法虽然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然而关于设计教学法在当时我国试验的成败得失的反思,对于推动我国今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活动,反对单纯的课堂教学,然而在实施过程却出现在自主性、实践性等漂亮词藻的掩盖下放任自流,只重视学生的“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导致综合实践活动只为活动而

活动,而不是为学习而活动的不良后果。这实际上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活动”一词的误解。没有学习目的的活动,无外乎是自由、散漫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活动,是指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的、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为综合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它不同于学科教学中的活动,也不同于课外活动中的活动,更不同于那种玩玩跳跳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活动是同学生的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来学习,活动只是学习的途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第二,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活动、运用灵活的思想和应变的能力去做好指导工作的能力。这种高要求对于当时中国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养成的。师资力量的匮乏是导致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后来在当时中国难以试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而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有效培训成为推动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当务之急。有关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给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以支持,进一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的培养,努力培养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业化的教师。这种专业化的教师,可以带动整个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同时,应该加强在职教师的进修,开展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培训。从理论上讲,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的面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都应该学习、理解、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课程实施方式等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第二,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在当时中国试行时,卞张所有的教学活动都通过活动来进行,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没有处理好设计教学法主张的活动教学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目前为了更好地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就要正确处理好它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排斥学科课程,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作学科课程来上,也不能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代替学科课程,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学科课程仍然是占卞导地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美)威廉·H·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课程教材研究所.活动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张华.设计本位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

[5]张传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几点反思团.教育科学研究,2004,(1).

[6]郭元祥,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索质教育大参考,2006,(10)

第2篇:从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到现代“综合性学习”

从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到现代“综合性学习”

邢春

【摘 要】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倡导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现代课程“综合性学习”有一些相似之处。本文从两者的比较分析中管窥跨跃近百年的教育思潮的兴衰更替与回环往复,探寻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问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法,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

西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自清末民初开始进入我国。尽管很多是舶来品,是从日本转手进来,但其对中国教育的冲击是全方位的、长久而剧烈的。其中能够引进并付诸实验的教学方法,有道尔顿制、智力测验法、内特卡制和德可罗利教学法等。本文拟讨论的是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与现代“综合性学习”的关系问题,希望从中管窥过去流行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与现代教育的渊源,讨论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问题。

一、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的现代教育意义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今译基尔帕特里克)于1918年创立“设计教学法”。其主要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废除班级授课制,摒弃传统的教科书,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确定学习目的,设计学习内容,通过自行设计及操作,获得有关知识与技能。按照克伯屈的概括设计活动可分为建造设计、欣赏设计、问题研究、技能练习等四种类型。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激励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选择在设计中所需要的材料,其一般的操作程序为:确定目的、制订计划、实施完成、检查评价。

我们可以看到,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跟现代教育理念有诸多契合之处。 其一,学生是主体。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这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颠覆,当然也是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承继,与杜威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相呼应,其影响直达现代教育。

其二,反对分科教学。尽管现代教育是以细分学科为前提的,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时代,知识呈几何级爆炸式增长,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愈演愈烈,像古人那样成为通才已无可能。但从另一角度看,我们也无所适从,无论学多少学科的知识,也总是不足的。分科教学也很难奏效。我们现在热议的取消高中文理分科问题,也许其渊源早就存在于此。

其三,反对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工业文明在教育上的集中体现,为大规模高效率培养人才而设。克伯屈主张围绕中心作业,自由选班上课。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其积极面在于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消极面在于打乱了正常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完备系统的知识体系构建。但是,它对我们长时间恒定不变的教学形态的反动,意义深远。

其四,重视能力发展。重知识还是重能力,一直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必须回应的问题。克伯屈在摒弃传统教学的知识本位的同时,着力于构建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有实际意义的知识和能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其五,讲究教学设计。克伯屈最重要的思想是对教学的设计,或曰“设计式的各种教学”;而且,这种教学设计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注重教,不注重学,只注重知识训练,不注重能力培养。恰恰相反,“设计教学法”有目标、有计划、有任务、有过程、有评价,与现代教学设计甚为相似。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上世纪20年代初传入中国。1921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七届年会议决《推行小学设计教学法案》,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克伯屈到上海、北京等地作演讲,宣传“设计教学法”,南京高师附小成为全国“设计教学法”的实验中心。

“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实验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以作业为中心的大单元教学,破除学科界限,围绕中心作业展开教学。其二是“设计式的各种教学”,以各科为基点,设计教学。这些实验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其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在于它打乱了正常的教学体系,忽视了学生必备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效率低下,尤其是跟当时中国的现实脱节,30年代后,这种教学法由式微而沉寂了。

二、“综合性学习”对“设计教学法”的承继与发展

在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以后,《国家课程标准》中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之外,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其目的是“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我们可以以中学第三(5—6年级)、四(7—9)学段为例,考察一下“综合性学习”对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的承继与发展情况。

第三学段(5—6年级)综合性学习目标: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5-6"CLA"2.2.3.5.1)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5-6"CLA"2.2.3.5.2)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5-6"CLA"2.2.3.5.3)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5-6"CLA"2.2.3.5.4) 第四学段(7—9年级)综合性学习目标: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7-9"CLA"2.2.4.5.1)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7-9"CLA"2.2.4.5.2)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7-9"CLA"2.2.4.5.3)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7-9"CLA"2.2.4.5.4)

在教学建议中,也有“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提法,其中对综合性学习的建议是“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对比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明显进步之处在于:

第一,“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是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之外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而不像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取消其他知识、能力的教学,唯有此一种教学活动,导致教学内容的零碎、虚化,学习能力丧失土壤根本,教学效果没有落脚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性学习”摆正了位置,丰富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是对克伯屈“设计教育法”的矫正和发展。 第二,“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这些与“设计教学法”大同小异。但是“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比“设计教学法”更讲成效。不过,在“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等等旗号之下,可能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重活动形式,忽视活动成效;重视活动开设,忽视活动管理。其结果是为活动而活动,为“综合性学习”而“综合性学习”。

第三,“综合性学习”跟“设计教学法”一样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但是“综合性学习”并不反对分科学习,排斥分科学习,只是把“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作为分科教学的一种补充、拓展和整合,这是一个进步。而“设计教学法”是要替代分科教学,这种做法,不仅上世纪20-30年代行不通,到今天也还是行不通的。但是,我们还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就是把“综合性学习”当成学科的知识教学来进行传统式的讲授式教学,不整合、不实践、不探究,那是走另一个极端。

第四,语文课的“综合性学习”,学习目标是明确的,虽然形式多样,但最终落脚于语文学习,即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养成这样的目标上来。“设计教学法”失诸目标散乱,往往是为活动而活动,即使围绕中心作业的教学,也往往目标分散,无从落实与检验。所以,“综合性学习”一定要评价,在“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同时,还一定要有学科视角的评价,这才是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

综上所述,从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到现代“综合性学习”,其价值取向在继承中有变化有发展,那就是重视学生主体的表现和发展,重视学生多方面知识的整合与多种能力的发展;从方法论上讲,从主张一种教学法替代其他教学法,到多种教学法的相互丰富、补充;如此种种,应该说,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行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我们千万不能自以为是地作简单判断,而应该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尝试,以使我们的教育既有厚重历史的承继积淀,又有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务实前瞻;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唯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发展。

--------

参考文献

[1] 国家课程标准 [2] (美)威廉·H·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3] 赵志伟.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纲要)

第3篇:郑伯克段于鄢和齐桓公伐楚盟屈完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

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 ,日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④。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请于武公⑦,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公曰:“制,岩邑 也⑨, 虢叔死焉⑩,佗邑唯命⑾。”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 将不堪⒃。”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 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蔓,难图也⒇”。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 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 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 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请以遗之(39)。”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47)。《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8)。‟其是之谓乎?”

【注释】

(1)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2)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国君,姓姬,名掘突,武为谥号。申: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3)武姜:武谥郑武公谥号,姜谥娘家姓。(4)庄公:即郑庄公。共(gōng)叔段:共是国名,叔为兄弟排行居后,段是名。(5)窹(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6)恶(wù):不喜欢。(7)亟(qì):多次屡次。(8)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虎牢关。(9)岩邑:险要地城邑。(10)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11)佗:同“他”。唯命:“唯命是从”地省略。(12)京: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13)祭(zhài)仲:郑国大夫,字足。(14)雉:古时建筑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15)参:同“三”。国:国都。(16)堪:经受得起。(17)焉:哪里。辟:同“避”。(18)何厌之有:有何厌。厌:满足。(19)所:安置,处理。(20)图:课,治。(21)毙:仆倒,倒下去。(22)鄙:边境上得邑。贰于己:同时属于庄公和自己。(23)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24)若之何:对他怎么办。(25)庸:用。(26)廪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北。(27)昵:亲近。(28)完:修缮。聚:积聚。(29)缮:修整。甲:铠甲。兵:武器。具:备齐。卒:步兵。乘(shèng):兵车。(30)夫人:指武姜。启之:为他打开城门。(31)帅:率领。乘:一车四马为一乘。车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32)鄢:郑国邑名,在陵境内.(33)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古人记日用天干和地支搭配.(34)城颍西北。(35)黄泉: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36)颍考叔:郑国大夫。颍谷:郑国邑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管理边界的官。(37)舍肉:把肉放在旁边不吃。(38)羲: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肉。(39)遗(wéi):赠送。(40)繄(yì):语气助词。没有实义。(41)闕:同“掘”,挖。(42)隧:地道。这里的意思是挖隧道。(43)赋:指作诗。(44)融融:快乐自得的样子。(45)泄泄(yì):快乐舒畅的样子。(46)君子:作者地托。《左传》作者常用这种方式发表评论。(47)施(yì):延及,扩展。(48)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既醉》。匮:穷尽。锡:同“赐”,给予。

【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1)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0)。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1),无以缩酒(12),寡人是征(1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4)。”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5)。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6)。师退,次于召陵(17)。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18)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於敝邑(19)之社稷,辱收寡(20)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21)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22)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23)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24)。

【注释】

(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与:介词,跟,和。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4)唯是:即使。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ào)康公:召公奭(sh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即今山东的穆陵关。无棣:地名,齐国的北境, 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

(11)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入:进贡。共:同“供”,供给。

(12)缩酒:渗滤酒渣,祭祀时的仪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依郑玄说,见《周礼甸师》注)。

(13)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征:责问,追问。

(14)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问:责问。

(15)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íng):山名,在今河南偃城县南。

(16) 屈完:楚国大夫。如:到,去。师:军队。

(17)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

(18)不榖(gǔ):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

(19)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徼(yāo):求;本义是巡查、巡逻,读(jiào)。 敝邑(yì):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20)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21)众:指诸侯的军队,

(22)绥(suí):安抚。

(23)方城:指楚国 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山。

(24)盟:订立盟约。

【译文】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jiaoxueziyuan/69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