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教师述职报告】

篇:孝老敬亲先进事迹

孝老敬亲先进事迹材料

记龙王小学教职工任安玲

尽孝是善心的体现、爱心的写照; 尽孝是至高的道德、是做人的准则。

任安玲,女,现年48岁,是巫溪县龙王小学一名极其普通的幼儿教师,在工作时间里,她和别人一样,忠实地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除工作之外,她默默无闻地恪守着“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在漫长的十八载岁月中,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无怨无悔地侍奉于父母双亲身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以实际行动为家庭及其同事做出了表率,赢得了单位同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称赞,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现代孝廉”的典范形象。

一、父亲患病22载,孝女常怀孝顺之心

1990年,我的父亲被检查出右侧脑梗塞,随后,病情不断加重,语言不清、行动不便、性格孤僻等症状越来越明显。父亲原本退休在家是家里的开心果,平日里性格爽朗,和蔼可亲,他在家时,家里总是欢声笑语。而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这一切,所有的家庭重担落在母亲和兄妹二人身上。俗话说:“病起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那时的医疗条件,治疗脑梗塞尚无良方,只能靠吃吃当参,充充血管,来延缓脑梗塞病情的蔓延。母亲也年老体病,我和大哥访遍了我市当时比较知名的内科专家,请教了许多老中医,查阅了许多有关脑梗塞

精选 方面的资料,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父亲的病情得以好转。经过大夫的积极治疗和家人的精心护理,父亲的病情逐步好转,尤其是肢体活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又可以在庭院内的树荫下看到我和父母一起散步的身影,有时他们还抱着年幼的小孙子和邻家孩子嬉戏。我和哥哥总算松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显出了久已不见的笑容。

谁知好景不长,10年后,父亲的病情又严重起来。2000年8月份的一天深夜,父亲躺在床上休息,突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嘴歪眼斜,还拼命地咀嚼自己的舌头,弄得满口淌血。我见状,连忙用毛巾塞进父亲嘴里,以免他继续咀嚼舌头,造成更大的伤害。但是,又害怕引起窒息,只好抽出毛巾,用手指抠开父亲牙齿,让呼吸系统保持通畅。父亲不自主的咀嚼还在继续,我的手指很快就被咬破了,手指上的血和父亲的血混在一起,染红了枕巾。十指连心,痛彻心扉,可是再痛也抵不过对父亲的孝心爱意,我坚持着,支撑着,直到“120”救护车呼啸着赶来。

父亲住进了医院,以后的两个多星期,他一直处于昏迷之中。通过脑部ct扫描显示,他的右脑血管大面积梗塞。如不及时救治,将会留下不可逆转的脑损伤,甚至可能发展成为植物人。当时,父亲全身插满了输管,吃饭、喝水、大小便,完全不能自主。我和哥哥轮流陪护,时刻守候在父母身边,与他们共度难关。两个星期里,我从未脱下过衣服睡觉,脸来不及洗,头发来不及梳,整个人憔悴得不成样子。可是,每次回家做饭,双手都洗得干干净净,米淘过多次,菜反复择洗才能下锅,生怕父亲吃得不卫生、不可口。也许我的真情感动

精选 了上天,病魔再一次退却了。两个星期后,父亲转危为安,恢复了神智。

体力和肢体的恢复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经过两周卧床,父亲体内的大便已干结成块,依靠他自己怎么也拉不下来。我怕父亲由于排便用力造成脑血管壁破裂,便清洁双手,戴上薄塑料手套,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将硬块的大便从父亲肝门内抠出。父亲通畅地排完一次大便,成为我和家人们最快意的事情。此后的两个多月里,我和哥哥轮流地架着父亲,在医院内科病房楼道里一步一挪地做着肢体恢复活动,开始20分钟一次,后来增加到40分钟。回到病房,我还要给父亲用开水烫脚,做腿部按摩,请理疗科大夫为父亲做理疗。天道酬勤,这话一点不假。三个月后,父亲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医院的大门。虽然不像以前那么稳健,但和其他脑血栓病人相比,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二、百善孝为先,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我的家庭并不富裕。那时,哥哥已经结婚成家,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父亲的退休工资。我当时在巫溪县塘坊乡梓树小学教民校,工资待遇每月32.5元。父亲出院后,除单位报销一部分费用外,家里还要承担很大一部分医疗费。为了让父亲增强体力,需买一些营养品滋补身体,一个月下来,家里的收入所剩无几。为了照顾父亲,我把工资全部拿出来给父亲买药和营养品,几年时间没有添置衣服和家具。就是到现在,家里还看着10年前家里买的17寸海信彩电,家具还是10年前的简易木质沙发和床铺。直到2004年搬家时,才添置了一

精选 张餐桌和一台冰箱,那是为父亲吃饭方便、卫生才买的。除了这些,家里没有更多的摆设了。这些东西,摆在20平方的房间里,整个屋子显得很拥挤。可是,这里面有和谐的家庭,有慈祥的父母,有和自己一样孝敬父亲的哥哥,我觉得很充实,很幸福。

从1996年到2008年,十几年光景又过去了。在这十几年间,父亲几乎每年都住进医院治疗一段时间,每次多则半年,少则一个月。住院期间,我在兼顾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身心陪护在父亲身边,夜晚住在医院,白天做饭、送饭,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医院和家庭之间。2008年4月份的那次住院是父亲犯病比较厉害的一次,一直到12月份出院,父亲也没有能恢复右侧肢体的功能,只有依靠别人支撑才能站立。为了更好地照料父亲,我毅然担当起照料父亲的责任,把父亲接到自己学校的寝室里,和父亲住在一起。每天,我和母亲帮父亲起床、穿衣、刷牙、吃饭、按摩、吸氧、烫脚、通便,每天重复这些细致、繁琐却又非常重要的护理步骤,这几乎成了我那些年来固定的生活模式。在母亲看来,我对父亲的孝敬最大程度地表现在我的细心上,父亲体温的高低、床垫的干湿、卧室的冷暖,我都时刻挂在心上,甚至是父亲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反映、每一个生活细节,我都毫不放过。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我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而且久病床前的孝子对父母的情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弥久弥真,最终化作传承美德、敦化民风的人间佳话,流传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从父亲患病到病故,整整22年。22年,8030多个日日夜夜,

精选 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能不算作人生中的一段漫长经历。对于我,这段岁月承载了我从22岁到44岁的青春时光。在踏上不惑之年的门槛之后,我回首过去,仰无愧于生育自己的父母双亲,俯不悔于自己为孝敬父母付出的22载光阴。抬望前路,我又觉得身上的担子依然很重,因为母亲还需要自己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圣人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为喜,一则为惧。”我的母亲已经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光阴难留,岁月易老,怎能不倍加珍惜?殚精竭虑,安守孝道,尽己所能,回报亲恩,让母亲度过祥和的晚年——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辛勤耕耘27载,常怀一颗进取之心

在工作中,我也是积极进取、要求进步。2012年我担负幼儿班班主任及工作,那时的母亲已有80岁了,但是为了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一切为了孩子,我只好请亲戚来照顾母亲,刻苦钻研,认真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由于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我获得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自1988年年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2013年、2014年在学校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 平时,作为孩子们的班主任老师,我每天早上7点上班,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下午放学后,在校门口亲自将孩子们交予家长手中,有时需要加班备课到晚上10点。“常怀感恩”之心让我面对繁忙琐碎的工作,尽职尽责,仔细认真,对待孩子们更是极尽热忱。记得去年寒冬腊月,有个孩子不想吃中午饭,并亲自将孩子送到医院检查,然后把孩子抱回他家交予家长。

精选 为了既不应影响自己的工作,又能更好照顾80高年的母亲,2013年春节刚过,我和哥哥商量我们俩轮流照看母亲,有一天,我一大早收拾好家务,像往常一样7点准时到校门口迎接孩子们,而母亲在家不小心摔倒了,我赶忙抱回家紧紧抱着母亲一起痛哭起来,稳住情绪后,我还惦记着班上的孩子们,把母亲安顿好以后,请没有课的同事帮到照看,就回到了教室。

我对待老人以孝为先、对待邻里以善为本、对待晚辈关怀备至、对待同事真诚热情,对待学生亲如儿女,我的行为深受单位、邻里和社会的好评,赢得了周围人的赞美,我的事迹也深深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个忠厚善良的女人挑起生活的重担,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压力,我从不喊累、从不抱怨、从不气馁,我乐观的面对生活的挑战,从容的应对家庭的艰辛。我用心呵护着家庭和学生,并用爱滋养着他们,我凭一颗赤诚的爱心和无限的孝心,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好评,也因为我的孝心和爱心,得到周围人的敬佩。

2015年4月25日

精选

第2篇:孝老敬亲先进事迹材料

孝老敬亲先进事迹材料

记龙王小学教职工任安玲

尽孝是善心的体现、爱心的写照;

尽孝是至高的道德、是做人的准则。

任安玲,女,现年48岁,是巫溪县龙王小学一名极其普通的幼儿教师,在工作时间里,她和别人一样,忠实地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除工作之外,她默默无闻地恪守着“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在漫长的十八载岁月中,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无怨无悔地侍奉于父母双亲身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以实际行动为家庭及其同事做出了表率,赢得了单位同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称赞,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现代孝廉”的典范形象。

一、父亲患病22载,孝女常怀孝顺之心

1990年,我的父亲被检查出右侧脑梗塞,随后,病情不断加重,语言不清、行动不便、性格孤僻等症状越来越明显。父亲原本退休在家是家里的开心果,平日里性格爽朗,和蔼可亲,他在家时,家里总是欢声笑语。而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这一切,所有的家庭重担落在母亲和兄妹二人身上。俗话说:“病起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那时的医疗条件,治疗脑梗塞尚无良方,只能靠吃吃当参,充充血管,来延缓脑梗塞病情的蔓延。母亲也年老体病,我和大哥访遍了我市当时比较知名的内科专家,请教了许多老中医,查阅了许多有关脑梗塞方面的资料,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父亲的病情得以好转。经过大夫的积极治疗和家人的精心护理,父亲的病情逐步好转,尤其是肢体活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又可以在庭院内的树荫下看到我和父母一起散步的身影,有时他们还抱着年幼的小孙子和邻家孩子嬉戏。我和哥哥总算松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显出了久已不见的笑容。

谁知好景不长,10年后,父亲的病情又严重起来。2000年8月份的一天深夜,父亲躺在床上休息,突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嘴歪眼斜,还拼命地咀嚼自己的舌头,弄得满口淌血。我见状,连忙用毛巾塞进父亲嘴里,以免他继续咀嚼舌头,造成更大的伤害。但是,又害怕引起窒息,只好抽出毛巾,用手指抠开父亲牙齿,让呼吸系统保持通畅。父亲不自主的咀嚼还在继续,我的手指很快就被咬破了,手指上的血和父亲的血混在一起,染红了枕巾。十指连心,痛彻心扉,可是再痛也抵不过对父亲的孝心爱意,我坚持着,支撑着,直到“120”救护车呼啸着赶来。

父亲住进了医院,以后的两个多星期,他一直处于昏迷之中。通过脑部ct扫描显示,他的右脑血管大面积梗塞。如不及时救治,将会留下不可逆转的脑损伤,甚至可能发展成为植物人。当时,父亲全身插满了输管,吃饭、喝水、大小便,完全不能自主。我和哥哥轮流陪护,时刻守候在父母身边,与他们共度难关。两个星期里,我从未脱下过衣服睡觉,脸来不及洗,头发来不及梳,整个人憔悴得不成样子。可是,每次回家做饭,双手都洗得干干净净,米淘过多次,菜反复择洗才能下锅,生怕父亲吃得不卫生、不可口。也许我的真情感动了上天,病魔再一次退却了。两个星期后,父亲转危为安,恢复了神智。

体力和肢体的恢复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经过两周卧床,父亲体内的大便已干结成块,依靠他自己怎么也拉不下来。我怕父亲由于排便用力造成脑血管壁破裂,便清洁双手,戴上薄塑料手套,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将硬块的大便从父亲肝门内抠出。父亲通畅地排完一次大便,成为我和家人们最快意的事情。此后的两个多月里,我和哥哥轮流地架着父亲,在医院内科病房楼道里一步一挪地做着肢体恢复活动,开始20分钟一次,后来增加到40分钟。回到病房,我还要给父亲用开水烫脚,做腿部按摩,请理疗科大夫为父亲做理疗。天道酬勤,这话一点不假。三个月后,父亲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医院的大门。虽然不像以前那么稳健,但和其他脑血栓病人相比,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二、百善孝为先,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我的家庭并不富裕。那时,哥哥已经结婚成家,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父亲的退休工资。我当时在巫溪县塘坊乡梓树小学教民校,工资待遇每月32.5元。父亲出院后,除单位报销一部分费用外,家里还要承担很大一部分医疗费。为了让父亲增强体力,需买一些营养品滋补身体,一个月下来,家里的收入所剩无几。为了照顾父亲,我把工资全部拿出来给父亲买药和营养品,几年时间没有添臵衣服和家具。就是到现在,家里还看着10年前家里买的17寸海信彩电,家具还是10年前的简易木质沙发和床铺。直到2004年搬家时,才添臵了一张餐桌和一台冰箱,那是为父亲吃饭方便、卫生才买的。除了这些,家里没有更多的摆设了。这些东西,摆在20平方的房间里,整个屋子显得很拥挤。可是,这里面有和谐的家庭,有慈祥的父母,有和自己一样孝敬父亲的哥哥,我觉得很充实,很幸福。

从1996年到2008年,十几年光景又过去了。在这十几年间,父亲几乎每年都住进医院治疗一段时间,每次多则半年,少则一个月。住院期间,我在兼顾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身心陪护在父亲身边,夜晚住在医院,白天做饭、送饭,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医院和家庭之间。2008年4月份的那次住院是父亲犯病比较厉害的一次,一直到12月份出院,父亲也没有能恢复右侧肢体的功能,只有依靠别人支撑才能站立。为了更好地照料父亲,我毅然担当起照料父亲的责任,把父亲接到自己学校的寝室里,和父亲住在一起。每天,我和母亲帮父亲起床、穿衣、刷牙、吃饭、按摩、吸氧、烫脚、通便,每天重复这些细致、繁琐却又非常重要的护理步骤,这几乎成了我那些年来固定的生活模式。在母亲看来,我对父亲的孝敬最大程度地表现在我的细心上,父亲体温的高低、床垫的干湿、卧室的冷暖,我都时刻挂在心上,甚至是父亲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反映、每一个生活细节,我都毫不放过。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我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而且久病床前的孝子对父母的情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弥久弥真,最终化作传承美德、敦化民风的人间佳话,流传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从父亲患病到病故,整整22年。22年,8030多个日日夜夜,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能不算作人生中的一段漫长经历。对于我,这段岁月承载了我从22岁到44岁的青春时光。在踏上不惑之年的门槛之后,我回首过去,仰无愧于生育自己的父母双亲,俯不悔于自己为孝敬父母付出的22载光阴。抬望前路,我又觉得身上的担子依然很重,因为母亲还需要自己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圣人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为喜,一则为惧。”我的母亲已经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光阴难留,岁月易老,怎能不倍加珍惜?殚精竭虑,安守孝道,尽己所能,回报亲恩,让母亲度过祥和的晚年——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三、辛勤耕耘27载,常怀一颗进取之心

在工作中,我也是积极进取、要求进步。2012年我担负幼儿班班主任及教学工作,那时的母亲已有80岁了,但是为了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一切为了孩子,我只好请亲戚来照顾母亲,刻苦钻研,认真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由于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我获得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自1988年年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2013年、2014年在学校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

平时,作为孩子们的班主任老师,我每天早上7点上班,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下午放学后,在校门口亲自将孩子们交予家长手中,有时需要加班备课到晚上10点。“常怀感恩”之心让我面对繁忙琐碎的工作,尽职尽责,仔细认真,对待孩子们更是极尽热忱。记得去年寒冬腊月,有个孩子不想吃中午饭,并亲自将孩子送到医院检查,然后把孩子抱回他家交予家长。

为了既不应影响自己的工作,又能更好照顾80高年的母亲,2013年春节刚过,我和哥哥商量我们俩轮流照看母亲,有一天,我一大早收拾好家务,像往常一样7点准时到校门口迎接孩子们,而母亲在家不小心摔倒了,我赶忙抱回家紧紧抱着母亲一起痛哭起来,稳住情绪后,我还惦记着班上的孩子们,把母亲安顿好以后,请没有课的同事帮到照看,就回到了教室。

我对待老人以孝为先、对待邻里以善为本、对待晚辈关怀备至、对待同事真诚热情,对待学生亲如儿女,我的行为深受单位、邻里和社会的好评,赢得了周围人的赞美,我的事迹也深深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个忠厚善良的女人挑起生活的重担,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压力,我从不喊累、从不抱怨、从不气馁,我乐观的面对生活的挑战,从容的应对家庭的艰辛。我用心呵护着家庭和学生,并用爱滋养着他们,我凭一颗赤诚的爱心和无限的孝心,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好评,也因为我的孝心和爱心,得到周围人的敬佩。

2015年4月25日

第3篇:孝老敬亲先进事迹材料

孝老敬亲先进事迹材料

记龙王小学教职工任安玲

尽孝是善心的体现、爱心的写照; 尽孝是至高的道德、是做人的准则。

任安玲,女,现年48岁,是巫溪县龙王小学一名极其普通的幼儿教师,在工作时间里,她和别人一样,忠实地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除工作之外,她默默无闻地恪守着“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在漫长的十八载岁月中,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无怨无悔地侍奉于父母双亲身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以实际行动为家庭及其同事做出了表率,赢得了单位同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称赞,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现代孝廉”的典范形象。

一、父亲患病22载,孝女常怀孝顺之心

1990年,我的父亲被检查出右侧脑梗塞,随后,病情不断加重,语言不清、行动不便、性格孤僻等症状越来越明显。父亲原本退休在家是家里的开心果,平日里性格爽朗,和蔼可亲,他在家时,家里总是欢声笑语。而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这一切,所有的家庭重担落在母亲和兄妹二人身上。俗话说:“病起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那时的医疗条件,治疗脑梗塞尚无良方,只能靠吃吃当参,充充血管,来延缓脑梗塞病情的蔓延。母亲也年老体病,我和大哥访遍了我市当时比较知名的内科专家,请教了许多老中医,查阅了许多有关脑梗塞方面的资料,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父亲的病情得以好转。

经过大夫的积极治疗和家人的精心护理,父亲的病情逐步好转,尤其是肢体活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又可以在庭院内的树荫下看到我和父母一起散步的身影,有时他们还抱着年幼的小孙子和邻家孩子嬉戏。我和哥哥总算松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显出了久已不见的笑容。

谁知好景不长,10年后,父亲的病情又严重起来。2000年8月份的一天深夜,父亲躺在床上休息,突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嘴歪眼斜,还拼命地咀嚼自己的舌头,弄得满口淌血。我见状,连忙用毛巾塞进父亲嘴里,以免他继续咀嚼舌头,造成更大的伤害。但是,又害怕引起窒息,只好抽出毛巾,用手指抠开父亲牙齿,让呼吸系统保持通畅。父亲不自主的咀嚼还在继续,我的手指很快就被咬破了,手指上的血和父亲的血混在一起,染红了枕巾。十指连心,痛彻心扉,可是再痛也抵不过对父亲的孝心爱意,我坚持着,支撑着,直到“120”救护车呼啸着赶来。

父亲住进了医院,以后的两个多星期,他一直处于昏迷之中。通过脑部ct扫描显示,他的右脑血管大面积梗塞。如不及时救治,将会留下不可逆转的脑损伤,甚至可能发展成为植物人。当时,父亲全身插满了输管,吃饭、喝水、大小便,完全不能自主。我和哥哥轮流陪护,时刻守候在父母身边,与他们共度难关。两个星期里,我从未脱下过衣服睡觉,脸来不及洗,头发来不及梳,整个人憔悴得不成样子。可是,每次回家做饭,双手都洗得干干净净,米淘过多次,菜反复择洗才能下锅,生怕父亲吃得不卫生、不可口。也许我的真情感动了上天,病魔再一次退却了。两个星期后,父亲转危为安,恢复了神

智。

体力和肢体的恢复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经过两周卧床,父亲体内的大便已干结成块,依靠他自己怎么也拉不下来。我怕父亲由于排便用力造成脑血管壁破裂,便清洁双手,戴上薄塑料手套,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将硬块的大便从父亲肝门内抠出。父亲通畅地排完一次大便,成为我和家人们最快意的事情。此后的两个多月里,我和哥哥轮流地架着父亲,在医院内科病房楼道里一步一挪地做着肢体恢复活动,开始20分钟一次,后来增加到40分钟。回到病房,我还要给父亲用开水烫脚,做腿部按摩,请理疗科大夫为父亲做理疗。天道酬勤,这话一点不假。三个月后,父亲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医院的大门。虽然不像以前那么稳健,但和其他脑血栓病人相比,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二、百善孝为先,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我的家庭并不富裕。那时,哥哥已经结婚成家,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父亲的退休工资。我当时在巫溪县塘坊乡梓树小学教民校,工资待遇每月32.5元。父亲出院后,除单位报销一部分费用外,家里还要承担很大一部分医疗费。为了让父亲增强体力,需买一些营养品滋补身体,一个月下来,家里的收入所剩无几。为了照顾父亲,我把工资全部拿出来给父亲买药和营养品,几年时间没有添臵衣服和家具。就是到现在,家里还看着10年前家里买的17寸海信彩电,家具还是10年前的简易木质沙发和床铺。直到2004年搬家时,才添臵了一张餐桌和一台冰箱,那是为父亲吃饭方便、卫生才买的。除了这些,家

里没有更多的摆设了。这些东西,摆在20平方的房间里,整个屋子显得很拥挤。可是,这里面有和谐的家庭,有慈祥的父母,有和自己一样孝敬父亲的哥哥,我觉得很充实,很幸福。

从1996年到2008年,十几年光景又过去了。在这十几年间,父亲几乎每年都住进医院治疗一段时间,每次多则半年,少则一个月。住院期间,我在兼顾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身心陪护在父亲身边,夜晚住在医院,白天做饭、送饭,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医院和家庭之间。2008年4月份的那次住院是父亲犯病比较厉害的一次,一直到12月份出院,父亲也没有能恢复右侧肢体的功能,只有依靠别人支撑才能站立。为了更好地照料父亲,我毅然担当起照料父亲的责任,把父亲接到自己学校的寝室里,和父亲住在一起。每天,我和母亲帮父亲起床、穿衣、刷牙、吃饭、按摩、吸氧、烫脚、通便,每天重复这些细致、繁琐却又非常重要的护理步骤,这几乎成了我那些年来固定的生活模式。在母亲看来,我对父亲的孝敬最大程度地表现在我的细心上,父亲体温的高低、床垫的干湿、卧室的冷暖,我都时刻挂在心上,甚至是父亲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反映、每一个生活细节,我都毫不放过。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我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而且久病床前的孝子对父母的情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弥久弥真,最终化作传承美德、敦化民风的人间佳话,流传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从父亲患病到病故,整整22年。22年,8030多个日日夜夜,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能不算作人生中的一段漫长经历。对于我,这段岁

月承载了我从22岁到44岁的青春时光。在踏上不惑之年的门槛之后,我回首过去,仰无愧于生育自己的父母双亲,俯不悔于自己为孝敬父母付出的22载光阴。抬望前路,我又觉得身上的担子依然很重,因为母亲还需要自己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圣人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为喜,一则为惧。”我的母亲已经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光阴难留,岁月易老,怎能不倍加珍惜?殚精竭虑,安守孝道,尽己所能,回报亲恩,让母亲度过祥和的晚年——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三、辛勤耕耘27载,常怀一颗进取之心

在工作中,我也是积极进取、要求进步。2012年我担负幼儿班班主任及教学工作,那时的母亲已有80岁了,但是为了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一切为了孩子,我只好请亲戚来照顾母亲,刻苦钻研,认真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由于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我获得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自1988年年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2013年、2014年在学校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 平时,作为孩子们的班主任老师,我每天早上7点上班,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下午放学后,在校门口亲自将孩子们交予家长手中,有时需要加班备课到晚上10点。“常怀感恩”之心让我面对繁忙琐碎的工作,尽职尽责,仔细认真,对待孩子们更是极尽热忱。记得去年寒冬腊月,有个孩子不想吃中午饭,并亲自将孩子送到医院检查,然后把孩子抱回他家交予家长。

为了既不应影响自己的工作,又能更好照顾80高年的母亲,2013

年春节刚过,我和哥哥商量我们俩轮流照看母亲,有一天,我一大早收拾好家务,像往常一样7点准时到校门口迎接孩子们,而母亲在家不小心摔倒了,我赶忙抱回家紧紧抱着母亲一起痛哭起来,稳住情绪后,我还惦记着班上的孩子们,把母亲安顿好以后,请没有课的同事帮到照看,就回到了教室。

我对待老人以孝为先、对待邻里以善为本、对待晚辈关怀备至、对待同事真诚热情,对待学生亲如儿女,我的行为深受单位、邻里和社会的好评,赢得了周围人的赞美,我的事迹也深深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个忠厚善良的女人挑起生活的重担,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压力,我从不喊累、从不抱怨、从不气馁,我乐观的面对生活的挑战,从容的应对家庭的艰辛。我用心呵护着家庭和学生,并用爱滋养着他们,我凭一颗赤诚的爱心和无限的孝心,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好评,也因为我的孝心和爱心,得到周围人的敬佩。

2015年4月25日

第4篇:杨仁敬教授先进事迹简介

杨仁敬教授先进事迹简介

杨仁敬教授,1937年12月出生,福建晋江人。1958年,杨教授从厦门大学外文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63年他成功考取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1966年毕业后到部队农场锻练,后又到南京缝纫机厂当工人。1973年至1978年,杨教授曾任江苏外贸局首席翻译。1978年底调回南大。1980年春他考取哈佛大学博士后。1986年5月初调回厦门大学任教。1987年2月,杨仁敬教授被厦门大学破格提升为教授。1993年8月,他考取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赴哈佛及杜克大学访学。同年12月,杨教授带头为厦门大学成功申建英文博士点,并成为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福建省唯一英文专业博士生导师。杨教授桃李遍天下,至今,他已招收和培养30名博士(1名结业)。毕业生中有13人已升为教授,其中4人成为博导。

杨仁敬教授还是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海南师大、西华师大、上海大学、海南师大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曾应邀到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延安大学、吉林大学和深圳大学等70多所高校作了200多场学术报告,受到热烈欢迎。同时,杨仁敬教授还兼任福建外文学会名誉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原副会长、全国英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美国海明威学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唯一代表),曾入选《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思想经典》、《共和国精英人物》和《剑桥名人录》等。美国传记学院曾授予杨教授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在美国文学研究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

杨教授在科研方面硕果累累、著作等身。从1990年至今,杨仁敬教授荣获中华社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四次,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一次,福建省社科基金一次。他至今已发表230多篇论文,专著和译作各十余部,荣获教育部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次、福建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他多次应邀担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文科基金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还被聘为著名刊物《外国文学研究》、《译林》、《外国语文》和《外国文艺》编委,3次参加在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召开的海明威国际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言,深受好评。

特别是2007年12月杨仁敬教授办了退休手续,按学校的有关规定,原先的岗位补贴全部取消了,但是老当益壮的杨教授仍然未曾离开他热爱的教育事业。这时他招收的30名博士生中只毕业了15人,还有15人怎么办?这时,许多在校的博士生都很焦急,他们9个兄弟院校的领导纷纷给杨老师打电话,希望他能继续下去。他二话没说,继续克服重重困难,将余留的15人都带到毕业,最后一位是今年5月10日顺利答辩的,而且成绩全部优秀。他的弟子们成为了各校院系教学、科研、行政的骨干,收到各校师生和领导的好评。已有张龙海、蔡春露、陈世丹、曾艳钰、甘文平等12人荣获国家社科基金入项,詹树魁、谷红丽、方卂、王祖友等19人荣获省、部级课题入项,在学术界十分活跃。张龙海、曾艳钰被评委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李美华、蔡春露、方凡、谷红丽等被评为省级跨世纪优秀人才;曾艳钰、张龙海、甘文平、李美华、方凡、谷红丽、林元富和肖飚分别被选为有关单位的书记或正副院长。陈世丹教授成了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师。不仅如此,杨老师还应邀到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闽南师大、中山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等评审美国文学和翻译学博士论文60 多篇(主持答辩30多篇),并应邀到南京大学等70多所省内外高校作了200多场学术报告,内容涉及美国后现代派小说探秘、海明威其人其作、文学翻译与文学流派等。同时,杨教授作为南京大学等六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为各校的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献计献策,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几年来杨教授仍一直坚持参加全国美国文学和英国文学的学术研讨会,有时大会发言,有时为青年学者的论文讲评。杨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海明威研究专家。2011年,海明威逝世50周年之际,杨教授在报刊上发表了10篇文章,还出版了专著《海明威:美国文学批评八十年》(外教社)。此外,他还参加了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研究员主持的社科院重点项目分课题《海明威学术史研究》(今年1月,已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并编译了《海明威研究译文集》,近月内将问世;为北京大学申丹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外国名作家六十年》撰写《新中国海明威评论六十年》,即将由《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发表。杨教授与同事刘文松教授等人合作的教育部项目《新历史主义与美国少数族裔小说》2013年12月与读者见面。2013年,杨教授还为复旦大学出版社撰写了《简明美国文学史》(60万字),不久将

出版。此外,1996年在台北出版的《海明威传》(增订版)不久也将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以来,杨教授在坚持指导15位博士生的同时,仍然刻苦钻研,著书立说,几乎每年出一本专著,如《美国文学简史》(2008)、《美国后现代派小说选读》(英文版,2009)、《海明威:美国文学批评八十年》(2011)、《新历史主义与美国少数族裔小说》(2013),今年将有3至4本专著问世,这是很不容易的,他已经77岁高龄了。

几年来,杨仁敬教授为我国的英美文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国内乃至全球海明威研究领域重要的领军人物,为海明威研究注入了诸多举足轻重的研究成果。同时,他潜心治学、顽强拼搏和诲人不倦的精神使他成为当今青年学者们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忘我奋斗。

第5篇:李敬事迹材料

李敬:冲破创业寒冬,“雁”归来

文/尤钦

相信很多人都见过迁徙的雁,或“人”字型,或“一”字型,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可是,你知道吗?这种野生的雁也是可以驯养繁殖的。

2009年,他卖掉了网络公司和妻子房晓娜踏上了返乡养殖之路,创办了鸿鹤大雁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一个整天坐在办公室的小老板,直接降级到养殖这个苦差事,为了大雁事业,可以说放弃了以前的身价,充当幕后,他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经过五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省大雁销量第一的专业合作社,年出栏商品雁达5-6万只。

不想再“漂”着 毅然回乡,继续创业

今年33岁的李敬,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人。毕业后,他先后辗转3个城市换了4份工作,与妻子房小娜结婚后,夫妻俩在江苏南通创办了自己的软件公司,每个月收入有两三万元。可是作为身在城市的异乡人,创业的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业务,他们黎明即起、深夜归家,内心被疲惫和不甘反复焦灼。回乡创业的念头不断在脑海浮现,他突然就厌倦了这种浮萍般“漂”在城市的生活,思乡情结一发不可收拾。2009年6月,夫妻俩一番商议后,决定回乡创业。

那时的他们早就是家乡人口中的“成功人士”,这个决定毫无悬念地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气急的父亲甚至要跟他们分家。可是夫妻俩自动屏蔽了所有的质疑和压力,李敬陪妻子四处寻找创业项目。 他们家离沱湖只有5里地,水土优渥,气候适宜,不少当地人都从事禽类或水产养殖。但这些传统养殖费心费力不说,利润空间还极其有限,这对小夫妻决定另辟蹊径。李敬的妻子毕业之前,曾在上海一家颇有特色的酒店实习过,酒店里一道供不应求的特色菜让他印象深刻——正是大雁。

当时出于好奇,他还曾在网上查过大雁这种“野味”的人工驯养方法。大雁属天鹅类,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取得野生驯养许可即可繁殖商品雁。而雁肉因肉质鲜美,口感细腻纯香,在市场上始终供不应求。

李敬养雁的想法得到了妻子的支持。通过网络搜索和对比,最终他们先后从新疆引进了800只种雁苗,在沱湖边建起了养殖场。刚开始的时候,养殖场不通水电,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通往外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夫妻俩用了一个月时间,拓宽了通向基地的道路,又买来废置的电线杆和电线架通了电路,还搭建了成排的雁棚。李敬甚至亲手用竹板和茅草垒起了一间窝棚,里面除了摆上一张单人床,其余地方堆满了饲料。因为夜里养殖场需要人照看,他在这个棚里一住就是一年多时间。

既然木已成舟,父亲也不好再生气,照样每天都去养殖场帮忙。辛苦了一整年,2010年下半年,第一批成年商品雁终于长成,一只只膏肥体健、憨态可掬,喜坏了一家人。

李敬试着联系了几家当地的酒店,可是对方在试吃了几次后,给出的反馈几乎让他崩溃。原来,这种圈养的大雁长得太肥,肉质跟普通的鹅肉几乎没有区别。销售遇到了瓶颈,李敬没办法,只能低价处理掉大部分商品雁,最后只勉强收回成本。

经验,李敬觉得雁没养好,还是专业知识不足,他和妻子决定借助书本和网络从头学习。李敬学习很拼命,有时候忙到午饭只能用方便面代替,他都捧着书边吃边看。他家养雁的专业书有几十本,但几乎每一本都被翻烂到可以直接回收。

创业寒冬, 雁不归来,春天却来了

2011年春末,新的一批雁苗孵化出来,为了提高雁肉品质,李敬觉得不能让雁苗“输在起跑线”。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将雁苗赶出雁棚,实行散养。不仅如此,他们还自己充当起“头雁”,引着雁群去野地里放养。在饲料上,李敬更是下足了工夫,除了粉碎的秸秆,他还巧妙地添加了大雁们喜欢吃的玉米、小麦等谷物。

大雁的“生活品质”提了档次,近万只大雁一天的口粮就是个不小的数字,养殖成本的增加耗尽了他们的全部积蓄。最艰难的时候,家里连买油的钱都没有,夫妻俩只好下湖捕些鱼虾卖了钱补贴家用。就这样熬到了年底,努力终显成效,一只只大雁体型健硕、含脂量低,精神十足。

可是,“跟鹅肉差不多”的差评已经传得人人皆知,李敬的大雁依然乏人问津。没办法,夫妻俩只好天天带上几只雁去市场上碰运气,但时常无功而返。

转机出现在李敬跟人的一次打赌之后。当地一位做谷物加工的李老板听说了他们养大雁的事,专门跑来看热闹,没近距离见过大雁的他怎么也不信这是真的大雁,“要是能飞我就信。”李敬心里没底,虽然是散养,但场地里一直都有保护网,他还从没见过自己家的大雁飞离过地面。但他转念一想,就算不能飞,目前的情况也不可能更糟糕。他决定跟对方打这个赌。

李敬抓了一只大雁跟李老板来到一片空旷地,放手一扔,大雁头也不回地飞走了,两个人都愣住了。这个赌,李敬赢了,但他内心却无比复杂,这一飞好像是为他们的努力正了名,可是几百块的大雁连根毛都没剩下。

好消息是,那位李老板当即承诺每年从他们这里购进400只商品雁,作为礼品送给客户。这事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李敬他们家真的养了个稀罕物,一大批酒店纷纷登门求购。

后来,为了让大雁的生长环境更加原生态,李敬和妻子尝试驯化大雁,对一部分雁实行完全散养,商品雁的肉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养殖基地里的大雁有灰雁、斑头雁、鸿雁等好几个品种,便宜的能卖200元一只,贵的一只要卖一千多块。2011年,他们的养殖场就实现了近百万的销售额。

成立合作社,

布局全国,线上线下一体化

李敬的大雁火了,很快就有一大批人慕名而来,也想尝试养殖大雁。这正契合了他们想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初衷,于是李敬去办齐了营业执照、野营许可、野生驯养许可、动物防疫、税务登记等所有证件,成立了鸿鹤大雁养殖专业合作社。

到2013年,李敬家的雁群规模不断扩大,拥有养殖基地4处,种雁达5000只,年产5-6万只雁苗,年销售额逾千万元。合作社还通过“公司+基地+养殖户+销售”的养殖模式,在全国带动了50多家联营养殖户。

合作社发展联营养殖户并不是盲目的,李敬的想法是要在全国布下一张完善的养殖配送网络。各地发来的联营养殖申请,他们会去实地考察,方圆200公里内不能有重叠;他们还会与养殖户签订协议,统一为他们低价配送雁苗,提供技术支持,统一销售,最大程度让利给养殖户;此外,他们也赶起了新潮,不仅开通了网店服用于个人客户,还利用网络视频会议快速为全国养殖户提供新型养殖管理技术,以及灾情防控等。李敬还把之前的创业团队重新聚起来,一起创建了网上联动系统,全国各地的客户有商品需求,他会就近安排当地的养殖户进行配送。

这一系列措施下来,合作社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养殖网络,还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远程运输费用、降低了损耗,同时在商品雁的质量上形成统一管控,市场价格也能实现稳定。到今年,合作社已在全国建成126个养殖点,近至安徽、江苏、浙江、山东,远至云南、新疆、青海,全国主要城市可以做到6小时急速活体配送服务。

他们还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广告牌、宣传册,大力推广商品雁和雁苗等信息,中央七套《致富经》栏目以及省内多家媒体,都对李敬夫妻俩的创业故事进行了报道。

到今年,合作社在大雁饲养和管理方面已经取得3项独有项目专利,通过“线上开店,线下布网”的模式,销售半径从原先的100多公里扩大到2000公里以外,每年可以带动养殖户营收1200多万元。凭借在电商领域快人一步,合作社被授予“五河县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在2014年安徽省青年创业大赛中一举拿下了第一名。2015年,再一次被评为省市和市级电商示范单位。以及省级优秀农民工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下一步,李敬决定着手发展大雁产品深加工,同时开发完善全套的手机APP管理系统,这个APP将涵盖服务端、客户端、养殖户端,与大雁相关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得到一站式解决。

创业几年,吃过很多苦,流过不少泪,但李敬坚信,历练过的生命才更精彩。成绩虽然骄人,他却依然朴素无华,前路或许还有更多的挑战和磨砺在向他招手,但是,他是无惧挑战的“雁”,即使狂风袭来,依然逆风飞翔。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shuzhibaogao/8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