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学校工作总结】

篇: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材料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我校以“崇八德、习六艺、尊传统”为学校文化底色,努力打造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我校通过以“弘扬八德、诵读弟子规、传承国粹”为主线,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抓手,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良好风貌。

我们确立了中长期教育目标。1.近期目标:明确“崇八德、习六艺、尊传统”建设指导思想,达成共识,研讨细化具体操作方案。2.中期目标:通过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3.远期目标:⑴通过诵读经典文化,使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领会传统文化教育要旨,能熟练背诵《弟子规》、《论语》等经典篇目。

- 12

第2篇: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应如何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河南省第三初级中学

董遂红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可以说,与中华文明同步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

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是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是语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总目标。可见,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对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在讲授相关课文时,应重视结合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辅助教学,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的思想得以净化,行为得以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得到提高。那么,语文教学应如何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呢?我认为应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有古代经典作品,也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传统文化寓于其中。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因素,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课堂教学渗透。

例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看起来是一首很简单的现代诗歌,但是短短的十几行字中,蕴涵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过程和方法:(1)播放歌曲《月之故乡》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2)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3)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4)品读回味,赏析诗歌的语言美。(5)自由选读一些爱国思乡诗歌,体会“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使学生充分体味到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再如,在学习《蒲柳人家》时,我选择何满子作为突破点,引导学生找到熟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小说中营造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感受没有遭受物质欲望污染的健康纯净的生活,从而关注其中属于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思考应当以怎样的方式生活,使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震撼、教育和感染。

又如,在学习《核舟记》一课时,我向学生讲述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历史及其著名的雕刻艺术品,如云冈、龙门石窟雕刻规模之大,形象之逼真,在中外是无与伦比的,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这样,在讲述这些文物知识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到了有关雕刻的一些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此外,中学语文课本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孔孟儒家学说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的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执著精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超然物外的洒脱;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利他主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鲁迅《〈呐喊〉自序》中弃医从文、追求真理的爱国精神;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朱自清《背影》中表现的父子深情。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对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也可以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结合作文教学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注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汲取精华,养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程,提升学生人文修养。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因此,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任务的同时,我们开设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尝试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选修课。学校每星期设立一节“传统文化课程”,根据学校资源,学校设置了五种课型——经典诗词(古文)诵读课,经典诗词(古文)赏析课,经典推荐课,对联赏析创作课,书法艺术欣赏课,由语文教师根据不同年级选择课型进行讲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 ①经典诗词(古文)诵读课

经典诗词(古文)诵读课以诵读记忆为主,对经典诗词(古文)进行介绍,解决阅读障碍。引导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句义,对句章篇进行熟练朗读,达到优秀句章篇的准确背诵。 ②经典诗词(古文)赏析课

经典诗词(古文)赏析课以赏析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依靠大量资料,了解文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生活环境创作背景,理解诗词(古文)的深刻内涵,对作品进行鉴赏,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③经典推荐课

经典推荐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向学生推荐优秀经典篇章、书籍等,学生自由自主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强化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精神的体验,不断提高学习认知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④对联赏析创作课

对联赏析创作课根据对联特点和创作要求,赏析古今名联,结合实际情况需要引导学生创作对联。搜集与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内容,促使学生体验传统文化在社会历史生活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⑤书法艺术欣赏课

通过书法艺术欣赏课,引导学生了解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明确学习书法的意义,掌握学好书法的方法,了解书法工具、碑帖常识,掌握选择字帖、书法工具的方法。

我们还为学生开列了古诗文诵读书目,并尝试开展以下活动: (1)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背诵一首古诗文。 (2)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位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篇。

(3)月月三个一:要求备课组老师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在每月下旬全级段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

(4)学期成果展:每学期举办一次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书法荟萃、诗词吟唱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成果展。

通过每周一次的传统文化选修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

开展综合性、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领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 语文教师应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综合性、研究性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我们汝州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她是河南曲剧的发源地,汝瓷、汝帖堪称国宝,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选择了有关传统文化的课题研究,如“刘希夷与汝州”、“汝州在河南曲剧史上的地位”、“汝瓷的变迁”、“汝州历史文化调查”等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性、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搜集相关资料。

以假期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其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汝州的文选典籍、文史资料,初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物、历史人物故事传说、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搜集相关资料,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后,交课题组汇编成册。 ②观看有关汝州传统文化的影视录像。

汝州是戏曲艺术发达的地区,民间戏曲活动频繁。逢年过节,农村经常有各种戏曲表演活动。我们注意利用民间戏曲资源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和音乐教师一道开展“戏剧进课堂”活动,收听收看豫剧《花木兰》、《穆桂英》、越调《收姜维》、曲剧《卷席筒》、《风雪配》等精彩片段、以及“中国首届曲剧艺术节开幕式”等影视录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艺术,增进了学生对地方戏曲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了他们对民间戏曲艺术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身临其境的现场欣赏、体验和感受,更好地鉴赏了戏曲表演,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2)开展考察活动。

我们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展考察活动,组织师生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共同搜集非物质文化材料,到我市的文庙、汝瓷博物馆、千年古刹风穴寺等文物保护单位参观学习。

(3)开展“追寻汝州传统文化的足迹”的讨论交流会,搜寻与家乡有关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来见证汝州传统文化的足迹;开展“扬弃传统文化” 的辩论会和“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的辩论赛、演讲会,引导学生从家乡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理想。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了汝州的传统文化,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应精心选择富含传统文化的优秀篇目,采取生动活泼、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使他们热爱传统文化,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第3篇:传统文化教育心得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3篇

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民族都因其独特的传统文化特征而有别于其他的民族,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引领世界的未来。

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议题展开讨论,得出 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几个华裔甚至日裔的科学家获得诺奖之前的教育表明:在少年时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的人,对后天的高端、前沿的科学研究是积极的促进。

据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在上海的表兄、上海文史馆馆员姚昆田7日晚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时说,从小在上海长大的高锟,不仅对物理化学感兴趣,他的国学根基也很深。"我和高锟小时候,拜了同一个家庭教师,补习的不是英语,而是国学,是古典文学,因而高锟从小的国学根基就很扎实。""每到寒暑假,高锟就要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读《论语》《孟子》,还有《古文观止》,这些都是要背诵的。"姚昆田认为,高锟取得的科学成就,其实与他从小打下的中华传统文化底子也有很大关系。"一个人智慧的成长,传统文化的继承在无形之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无独有偶,杨振宁说:"我之怀疑奇遇不灭定律,这和我在西南联大读《易经》心得有关。《易经》中既有阴阳相似的道理,又有阴阳消长或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杨父很早发现杨振宁在数理上"有异秉"。睿智的父亲并没强化、发展其子天分,而请清华大学国文教师教他国粹。初中两个假期,杨振宁背会《孟子》。杨振宁形容古典文化对他人格形成、思维方法及科学研究"如阳光和水"。

李政道是从周敦颐《太极图》中萌生灵感:"中国传统文化给了我深刻的思想启迪。形象动荡的太极图,深深表达了宇宙星云至电子质子的一切形成。"

丁肇中在传统文化教育下长大。他说:"《大学》的格物致知精神使我成就大业。"他希望中国下一代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融为中国文化一部分。

日本汤川秀树母亲是中国人。他启蒙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他最爱《庄子》是因《庄子》使他开窍。"一天,我正在思考基本粒子时,是更基本的粒子构造吗?"由是,《庄子》确定了汤川秀树的"介子"理论。

据《人民日报》报道,12月7日下午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了演讲,其字里行间既充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践行,一句话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造就了屠呦呦。

青蒿素的提取是传统文化的践行。正如屠呦呦所说: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从高温到低温是最关键的一环,正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醒了屠呦呦,让其能够悟到提取过程需要避免高温,从而奠定成功的基础。

青蒿素的发现是尊重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青蒿入药源于传统的中医药方。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屠呦呦也道出其中奥妙:"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可见,屠呦呦的成功须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造就了屠呦呦。如果你也想获得杰出成就的话,屠呦呦坦然: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不是西化,而是回归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其实非常先进,西方教育者在一两百年前说的话,我们的祖先在两三千年前就说过了。"早教"的概念似乎是近年从西方引进的,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强调"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给儿童自由的成长空间,家长不要对孩子干涉太多,我们的前辈对此观念已概括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现在学校大张旗鼓地引进西方的个性化教育,而两千多年前就出世的"因材施教"四个字,说的不正是这个观点吗?还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和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教育家崇尚阅读、强调在做事中学习的观点又是多么吻合。从春秋时代的孔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再到当代一些教育学者,他们的理论诉求惊人地一致,而且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并无牴牾,只不过是呈现方式不一样。所以"中国传统观念"没有对不起我们,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非常先进,是我们辜负了它。如果说我们现在确有很多困惑,不是传统观念困厄了我们,恰是我们抛弃了优秀的传统观念后迷失了方向。

因此,无论是为了培养像诺奖获得者这样的高端人才,还是普遍提升全民族科学素养,中国文化区的教育都应该像西方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教育,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历史上的圣人、智者由亲近到对话,不断提升胸襟和器识,再结合真正的科学教育,人才可以培养出来了。

篇二:传统文化教育心得

当离开了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赵各庄第二小学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动于那些天真纯朴的孩子们精湛出色的表演,感动于学校师生良苦用心的编排策划,传统文化教育像一朵盛开的花朵,扎根于这所特色教育的学校。

作为社区工作者的我们,要如何倡导传统文化教育呢?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一滴一点做起。加强责任感,包括家庭责任感、工作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在家庭中,我们认真孝敬父母、全心教育孩子、把传统文化灌输于家庭环境中,实现家庭和谐、做社会的榜样;在工作中,我们要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理念贯穿于工作中,以浅显易懂形式,将传统文化引导给群众,做一个知书识礼、文明守信的文明公民;在社会中,我们要大力倡导传统文化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内化品质、外现行动,逐步实现社会和谐。

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了传统文化宣传资料,尤其是观看了同龄人献身说法后,深受感动,感觉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学到了怎样为人处事,特别是如何孝敬父母长辈,如何友爱兄弟姐妹,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勤学自励,这些都给了大家很深刻的启迪。通过学习明白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真爱,什么是孝道。同时也深深地懂得:做人一定要有德。只有有德之人,才会去关心爱护他人,才会懂得理解尊重他人,才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大家也一致表示,在社区弘扬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弘扬传统文化要从一滴一点做起,从自身做起,做为一名社区干部,要立志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组织传统文化图片展览宣传。组织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居民党员、群众骨干到融园建材新楼,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为进一步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努力在全社区营造一种对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认同的氛围。融园社区于2010年6月13日在社区会议室开展了融园社区国学教育宣传大会活动,社区内各年龄段的居民多达40人参加。

现在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蔓延亟待人们重温传统礼仪,摒弃不良习惯。例如:社区独生子女中存在着严重的"唯我独尊"的心理,不尊敬师长,亲情意识淡漠;受不良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分不清美丑、是非、荣辱的界限,脏话满口,损人利己,以至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加之融园社区地域广大,居民素质参差不齐,同时个人修养、公德意识亟待提高,公共环境卫生较差,居民中缺乏整体观念,很少顾及社会影响,随地吐痰、衣着不整随处可见,部分居民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破坏欲强,经常破坏社会上的公共财物和社会的公共设施,这些对于未成年人耳濡目染造成极坏影响。

正是基于以上现象,融园社区开展了这次国学教育宣传大会。会上播放了石家庄传统文化论坛精选,视频中的一个个感人的、发人深省的案例,不能不说祖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社区居民纷纷表示说:"弘扬传统文化是令我们高兴和期待的一件事,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新一代的希望,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看到了伟大祖国传统道德的复古,看到了富有二千多年文明史的祖国迎来了全新的风貌。"也有的社区居民饱含热泪的说:"我的孩子有希望了,我们一直在教育孩子上没什么好方法,没想到咱们老祖先,早就给咱们想好啦!往后可要好好学习学习老祖先的文化。"

大会持续了近2个小时,不管是观看视频还是讨论,期间没有一个居民提前离席,观看期间不时的响起居民的掌声,也不时的有居民眼含热泪。可见国学教育、圣贤文化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之必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如果一个民族的脊梁都断裂了,那怎么谈复兴? 所以要重振国学,弘扬国学,继承中国文脉,恢复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国学,学做好人、塑造品行、规范行动、感恩父母、报效祖国,从而成为栋梁之材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腾飞的需要!

篇三:传统文化教育心得

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

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教师如果本身没有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在平与学生接触的举手投足中展现传统美德,学生就不能从中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说进而再去效仿,那老师落口人义道德,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枉然,这样的说教是不能使学生信服的,所以说到底德育教育还得先从老师本身学习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开始,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

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师的教育方法也让我深感共鸣,因为我中学时本身也是一个差生,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鼓励后慢慢树立了信心,慢慢得到进步,所以我认为老师在言传和身教中面对大多数学生须以尊重、赏识、重视入手,以我接触学生的经验,问题学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贫寒、身体有缺陷等等,这些学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绪化,或容易自暴自弃,或叛逆,这一类学生常表现出纪律散漫,有些还容易跟同学发生冲突,不尊重老师,我想这是因为缺乏关爱,缺乏鼓励,增广贤文中有云"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有大家风范的老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引导,靠自己的谆谆语言教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礼有节,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强硬方式去压学生,倒会激起青春期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结果学生越走越远,迷失自我,无法挽回。每个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症结,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样,那老师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生活学习,多鼓励,多赞扬,多赏识这样的学生,特别要当众的进行,这无疑是使他们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建立信任,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老师,会听这样老师的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坚苦的工作,我们要学习《弟子规》这一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弟子规》并不是金庸小说里的《九阴真经》,随便落到谁手里只要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进,一爪把人爪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在学习《弟子规》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只用嘴皮子动动了事,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我们都知道知易行难,真的要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我们要战胜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本次学习我不敢说我有质的飞跃,但至少在思想上启发我有意识的去探索德育这条路,德育这条路永远是教师永远探索的道路,会有挫折,有会惊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结出的果是硕大的、甜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生源滚滚来。愿我们的学校茁壮成长。

第4篇:传统文化教育总结

传统文化教育总结

为了让传统文化更深入人心,使同学们更加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塑造一个和谐的人格,我班团委会特策划这次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案。我们以太极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主要从【概述】【发展简史】【技击原理】【术语简介】【训练方法】【实战应用】【主要流派】

【传奇人物】【太极拳论】等角度让同学们很好的了解太极,在学习,太极的同时,也争取做到心的和谐,这正是此次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就是讲究和谐。通过这次的学习,同学们较系统的了解了太极拳。如: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粘依。 同时对人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1、改善神经系统。太极拳通过意念和呼吸与动作配合,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人体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协调,对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改善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练习太极拳能预防心脏病,这是因为太极拳不同于其他运动,它动作舒展缓慢,全身肌肉放松,使心脏得到充足供血,但又不会加快心律,加重心脏的负担;

3、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

总之,同学们受益匪浅,表示会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

社会083班团支部二OO九年十二月八日

第5篇:传统文化教育总结

传统文化总结

青云小学张向红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学期的学习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四(1)班的孩子学了不少古诗,对唐诗、宋词有一定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学方式

⑴把主动权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朗读。

⑵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⑶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质疑、释疑,教师要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才讲解。

⑷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词、句,还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

三、采取的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

2、注重游戏化。

我们开展传统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6篇:传统文化与教育

一、传统文化与教育

1、传统文化在教育系统中的缺失造成的价值取向紊乱

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行为。然

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却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被轻微式忽略。

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曾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问卷调查,在205份调查问卷中,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认为缺失应有的文化、历史知识的竞多达138人。认为在中小学应设立“国学”教育专门课程的有165人,占80%,认为中小学需要专门设立写字和书法课的有180人,占88%。可见,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家长、老师都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反映强烈。传统的历史、文化修养的培养,被分解到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之中,导致了中小学长期缺失“国学”内涵。电脑及电子传媒进入中小学领域以后,一方面带来新知

识和新的传播优势,另一方面又削弱着学生们对传统文化载体的掌握。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立能力,欠缺劳动习惯;自私自利,不太合群,集体观念淡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是非观念淡薄的意识。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这样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新时代的学生是一批没有自己正确价值取向的人。这样的人于国、

于社会又有何益处呢?

2、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挤占传统优秀文化的地位,市场经济以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作为判断经济效益的标准。市场经济的所有权明晰,商品或货币持有者

必然在经济运行中以谋取利益为目的。市场经济将人们的价值观的航标摆向了追求利益与物质的第一方向上,对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教育一概看轻。实用主义更是市场经济趋利性的“标榜品牌”,这就使它与传统文化站在了一个矛盾的对立面。许多人越来越觉得传统文化教育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反而阻碍

了自己实用的目的。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现时代节奏的加快,同时造成了“快餐文化”的现象。所谓“快餐文化”就是只学当前能用得着的,能马上消化的、立竿见影的文化。但

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决不是以“快餐文化”来衡量的。

(2)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使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心目中有越来越严重的淡化趋势。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对外的文化交流和交往不断增加,外来文化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致使青少年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盲目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将自己国家的博大精深文化抛之脑后。同时由于我们传播手段的滞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这些现代传播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上舆论导向作用不明显,导致青少年对传统

文化的认识不深,因而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弘扬。

(3)许多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未能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灌输和有效

的引导。

现在有不少家长认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崇洋媚外的心理,甚至认为语文、历史这些科目没有太大的用处,只有外语才是最重要的,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育。

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家庭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上

许多名人的家庭,其家教都是非常严格的,而过去作为孩子启蒙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在被许多家庭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由于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缺位,给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家长能够给予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也许会有更多的孩子喜欢传统文化,因而,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

度与家长的认识和引导有很大的关系。

(4)尽管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很多,但教育作为基础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传统文化作为己任,甚至自身传统文化的涵养就很缺乏,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施加较大的影响。同时,绝大多数青少年接受正规、统一的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在于学校开设的语文、历史课,其内容也局限在古诗的、朝代简史,而授课内容又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另外,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学校的办学方向也要不断加以调整以迎合社会的需

要,这样学校更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如何再次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契合

既然传统文化缺失达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我想我们不能再一味的去追求文化缺失的原因,而应该去思索如何再次将传统文化与教育重新契合,以下几点是我

的个人观点:

1、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

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欠缺,由于过早的接受“理、化、数”的禁锢,除了在少数时间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以外,较少受到有关人文学科多方面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完善使现代学生正义感、责任感淡化,道德修养不足。当前不少学生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学习,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修养,在诚实、守信、认真、勤奋、谦虚等基本文明方面表现欠佳。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先割除重理轻文或者只学、只考、只闻读书声的办学理念。将人文素质这个全方位的大课程融入到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精髓,全面掌握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爱家、道德、伦理、尊老爱幼„„一系列对塑造人文素质的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植扶正驱邪,扬善惩恶的风气,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建

设人才。

当然,人文素养的塑造不仅仅只是靠单纯的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来解决,更需要在一定重视传统文化的整体社会风气中慢慢熏陶中养成,这就对我们的社会教育

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课题。

2、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孝敬父母、宽以待人、富有同情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等,我认为当今小学生应加强仁爱教育、礼貌教育、善心教育,这是立不容缓的。

(1)仁爱教育

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道德教育史上张良曾因桥下为老叟拾鞋而得兵书,孔融曾因让梨而流芳千古,这些故事所蕴含的尊老爱幼、俭良谦让的美德,却在当今某些“小皇帝”的身上淡化了、失落了。如何让学生们再次学会中国传统美德,这就是学校仁爱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通过“感恩教育”、“知荣明耻”教育,

或在班会、集会上讲述尊老爱幼的典型来带动大家。

(2)礼貌教育

不少独生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品行,同学之间不懂得温和谦让,缺乏谦恭友爱。为此我们要从学生们的礼貌问题着手。开展礼仪讲座、比赛、表演,让学生们在学校的大课堂中学会基本的礼貌,养成同学友爱、尊师重道,

经常使用“谢谢”“对不起”“请”等字眼的习惯。

(3)善心教育

现代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成为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受着周围家人的加倍呵护,沐浴着全家人的温暖。但是这却带来了不少学生占有欲较强,缺乏同情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和快乐,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因此,我们学校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善于体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以避免做出有损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事情,让孩子从小接受体贴别人、关怀别人、理解别人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意义上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尊重”

“友爱”的意义。

第7篇: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摘 要: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文化地球化的大潮,我们有必要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本文试图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并予以继承发扬,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建立文化自信心,民族自信心做些探讨。

关键词:文化 地球化 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 整体把握 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 爱国主义 自信心 读 悟

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的一课》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相信我们大家都不会忘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在他对法语的热爱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他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语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爱本民族的语言,也是爱本民族的文化;爱本民族的文化,也就是爱国。

被侵略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法国,当然不能与改革开放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相提并论,但笔者今天提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还是事出有因的。

一、当前所存在的种种令人担忧的现状

走在中国的城市乡村,除了那些破旧的房子之外,便是‚大洋楼‛、‚小洋楼‛。我们不但再也见不到(至少是很难见到)飞檐斗拱,

1 甚至在上课时遇到‚栋梁‛一词,还要向学生解释说明一番。

一个民族的建筑,是这个民族最直观,最具体的反映,这比书本形象得多,生动得多,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浓缩和固态品。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现存的一古代建筑,诸如山西应县的佛宫寺木塔,河北赵州桥,苏州园林,北京故宫等等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技术,精湛的艺术,独特的风格,极高的美学价值,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

面对这众多的洋楼,我们该说些什么呢?

春秋季节,大街小巷,男士大多西装革履,即使身穿茄克,也忘不了系根领带,女士穿西装的大有人在,当然更多的是由西方传来的短而又短的迷你裙。某毕业照上,21位男生,就有16位身着西装。

服装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再单纯是为了遮羞保暖,更多的是对美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审美功能大于实用功能。服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民族文化。赵武帝时,下令‚胡服骑射‛恐怕也包含了对雍容大度的扬弃,对干练利索的追求。孔乙己始终舍不得脱下长衫,那是因为在众人眼里,穿长衫的人是读书人,而他就是要向人标榜‚我是读书人‛。中山装四个口袋意指‚礼、义、兼、耻‛,五料大扣象征五权分立,袖口的三粒扣子象征‚三民主义‛等等,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服饰已真正成为一种文化,它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传递着文化信息。

2 那么今天流行的服装在向我们传递什么信息呢?

在农村,过去无论是婚丧嫁娶,只要是讲排场,就离不了锁呐锣鼓,吹吹打打。可是今天却变成了洋鼓、洋号,或者都用。在洋鼓洋号中举行着‚传统形式‛的婚丧仪式,不伦不类,一切都变了味,其滑稽让人啼笑皆非。

再看看我们的思想文化阵地。我们的所谓知识分子的知识视野思想,厚度、学养、个性魅力怎么样。建国到现在,我们再也没有出现象陈寅格、王国维、梁思成、鲁迅、钱钟书……这样的知识分子, 陈忠实、张承志也找不到几个,金庸被称为‚大师‛。

文人被金钱收买了,文学被市场收买了。

‚干预现实,追求艺术探索性的严肃文艺受到通俗文艺强有力的咅,其影响力日渐萎缩,主导地位也逐步丧失。到了九十年代,中国大众文化开始全面登堂入室,确立自身的社会地位,文化生产与浪费越越走向市场化与大人经,中国文化呈现出鲜明的趋众性特征。(《90年代文化产品的趋众性探析》夏朝)。于是我们再也看不到或者说很难看到精英语言,看到的是王朔的调侃;莫言的‚响亮的屁‛;卫慧的‚手淫‛;我们看到的是贫嘴张大民,痛爱疯疯颠颠冒傻气的小燕子的乾隆;武功高强的梁山伯、唐珀虎。我们看到的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这些文化人的投靠市场。标志着一些作家淡化了使命意识,放弃了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价值追求和个性化写作的审美取向。他们的创作赤裸裸的表现出功利主义,他们的作品散发出浓重的铜臭,没有

3 原创力,没有生命激发。真的文学越来越少,精神家园正在消失。‚现在是个无文学的时代,中国文学正在梦游。‛无怪乎顾城会自杀,胡河清会跳楼。

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他们身上我们很难看到‚中国特色‛了。笔者曾经看过一张中日学生的合影,便怎么也辨不出谁是中国学生,谁是日本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应该感到高兴呢,还是应该担忧呢?中学生的语言西化、港台化已经非常普遍。什么‚拜拜‛、‚solei‛、‚爹地‛、‚妈咪‛、‚帅呆了‛、‚酷必了‛,甚至在习作中,书信中也不时冒出几个、几句英文。但是另一方面却是对传统文化的滢。笔者曾在一班上做过调查,一口气能背下十首唐宋诗词的人不到十分之一。传统文化中的‚礼、义、仁、智、信‛、‚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大多数人是不知道,不懂,极少数懂的也不会把它放在心上。

他们热衷于圣诞节,愚人节等。

像许多人一样,他们的脑都是金属做的。天天做梦发财,个个都想今天花两元买张彩票,明天中个八万、十万、一百万大奖,一些认真读书的人,也只是希望长大后能找份好工作,赚更多的钱。

‚上帝死了‛。人成了赚钱的机器。

我们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全方位的‚全球化‛。讲得形象点我们的学生就着可口可乐、吃着汉堡包、肯德基,看着史泰龙、辛瓦辛格(甚至不排除麦当娜)的好莱坞影片,在‚网‛中长大的。

4 ‚地球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决定了它的所向披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不能拒绝也不可能拒绝,更不用谈个人。

关键是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保留着一些本民族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并不是也不可能用传统文化去‚狙击‛流行和时尚文化、俗文化,但我们必须保住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七千年文化承传,充分的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特殊生命力。但是在历经了秦赢政的‚焚书坑儒‛,洪秀全的‚罢黩百家‛,文革的洗劫,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闪烁着思想光辉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文学艺术是语言艺术。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生智慧的具体体现。我们希望青年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有所继承,就必须培养他们对文学热爱,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把文学的魅力尽可能的充分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1、整体把握,充分领略文学的审美魅力

文学艺术是把以人为中心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的整体作为观照对象的。所以我们不能像对待自然科学那样对它进行分解分析,逐字逐句的分析就必然破坏它的意境而失去美感,同时,也使教学陷于枯燥。更重要的是不能或不能正确地把握文章所传达的文化信息。

以《荷塘月色》为例,作者用他那生花妙笔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至美的‚荷塘月色‛的画面。如果我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描写的技

5 巧,语言的特色上,势必损害它的美,这就像我们看油画一般,如果我们走近,近到超过应保持的距离,细看一幅画,那纵然是《蒙娜丽莎》你看到的也只是一堆杂乱的颜料而已。所以我们必须整体把握。只有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才可能发现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美的,而这美是清华园的,更是作者梦中的,作者正是通过它传达出这样一个事实:象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在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中。

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作者向往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文人在用文学的语言传达自己的心声,它让你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实现它的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而这正是文学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2、最大限度的体味古代文学作品的个性美,继承弘扬 传统文化优秀成果。

提到传统文化,就不能不提到孔子,就不能不论及他的儒学。 儒家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重‚亲亲尊尊‛之恩,行‚忠恕‛、‚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竭力维护‚君君、臣臣、文文、子子‛的封建等级制度。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从此就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正宗。

可以说会堂构成了中华传统的礼法、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基本框架,是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组织部分。儒家的学说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久,涉及面最广,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

6 成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影响、支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对它进行挖掘,辨析并以之影响学生,进而继承弘扬其优秀成果。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辑成的语录体散文。《论语》中的语言是经过加工的文学语言,有的话言简意赅,饱含诗意;有的话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有的话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其中的很多后来发展为格言或成语,对后代文学、语言有极大的影响。

《论语》是我们认识古代文化,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论语》博大精深,它所论及的包括国家与个人,人与人,人与自然,首先行为,文艺风俗,教与学等等,如果我们对期中合理的部分加以继承以至发扬,我们将受益无穷。

以德治国似乎可以看作是‚为政以德‛的现代版。

‚欲速则不达‛对于经济过热,‚无为而治‛对于热衷于政绩表现而大搞路边样板的人,无疑是一剂很好的‚醒药‛。

‚群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輐,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告诉我们怎样为人处世,语言又是那么形象。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得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使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的沟通,当我们把握了人与自然沟通的玄机,就可获得无比的快乐,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7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为了这个‚仁‛可以‚杀身以成仁‛,不能‚求生以害仁‛。

‚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具体实现意义的。

孔子‚兴观群怨‛说重视艺术的情感特征,开创了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传统。

在酒席宴上,在一些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盛馔,必变色而作。‛‚食不语,寝不言‛,‚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的长久的影响。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教学与学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精辟的合乎规律性的见解主张,至今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如黩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排不怪,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以及他所开创的儒家学说,有很多积极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而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

现代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强烈,他们所信奉的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对儒学的太多的‚克己‛大多表现出一种扬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对自由的追求就是生命价值的最完善的表达形式,是最为贴近人生的根本要求的。

尼克松总统就职学说中说‚自由的精髓就在于人们都有权利决

8 定自己的命运。‛裴多菲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其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不曾有一天停止过对自由的追求。《诗经〃硕鼠》中‚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反复吟唱,集中表现了人民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和焦仲卿更是以生命为代价,演绎了一出追求婚姻自由的悲剧;庄子的《逍遥游》则以宏伟奔放的想象力,精切现实人生的譬喻,透彻精当的说理和浓蘸着诗意的笔墨,把自由的精神境界描绘得高远、神奇、美妙和震撼人心。

但即使追求自由如此强烈的庄子,最终还是认识到,鲲鹏也了,宋荣子也好,列子也好,虽然都具备了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和智慧,但仍‚有所待‛仍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达到绝对的自由和逍遥。所以庄子只能幻想在理想的天国中有一块能让受伤心灵休憩的绿州。在这个精神天地中享受绝对的自由,欢快的翱翔。

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面对世俗生活中的是非‘得失、荣辱以及种种束缚就会坦然得多,豁达得多。大到社会人生,小到社会人生、家庭婚姻,可以说庄子给后来无数的沉迷在苦闷和矛盾中人们,建造了一个能从精神上得自由和解脱的模式,既有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又有求而不得时的豁达,这就是人生智慧,这人生智慧同样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之中。

9 而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把它挖掘出来,使它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获得人生智慧。

如果说庄子的思想有消极的给社会、人生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的话,那么我们再看看屈原的《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楚国将士们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为国献身的精神足以使每一个人为之动容。

《兵车行》形象地再现了诏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大胆地把矛盾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的忧国忧民堪为今人之楷模。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九千二百多首诗。他的诗大多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和清缨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书愤》、《关山月》等就是期中的著名诗篇,可以说陆游的一生是浸润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在梦中也是‚铁马冰河入梦来‛至死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当真是感人肺腑,惊天地,泣鬼神。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保持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说就是爱国主义将我们凝聚在一起,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而文学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发掘爱国义本质,启发爱国主义思考,没有什么比文学艺术更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10 而爱国主义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我们理应通过语文教学使活宝学生从中吸取传统文化,并予以发扬光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愽大精深,我们有理由为此而自豪,从而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信心,充分的吸取其优秀成果,必然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3、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悟文化真谛。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在疏通了文句之后,应该把重点放在读上。可以说读是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金钥匙‛。通过它才有可能进入传统文化的殿堂。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是基本要求。在达到了这基本要求之后更重要的是读出语感。

读出语感就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气势、节奏、情态、语气。就这个环节来讲,教师的示范显得非常重要,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至少应该达到准专业话剧演员的水准。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那就是文章中许多东西 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而这恰恰又是文章的真谛之所在。

是庄子所谓的不可道之道,是大道、大象、大音。对这些就要讲究一个‚悟‛字。‚在角色转换中感悟,在参读印证中领悟,在以诗总文中领悟,在教学演算中解悟,在故意制错中顿悟,在幽默诙谐中妙悟。‛(《教无定法贵在悟》陈伟)。用心去悟,悟出文化真谛。

11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jiaoxueziyuan/81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