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学校工作总结】

篇:侯伯宇同志事迹

侯伯宇 先进事迹

侯伯宇同志出生于1930年9月,198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是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曾任西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省政协常委,2010年10月6日因病逝世。

侯伯宇同志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高级知识分子,国务院首批授予的博士生导师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他爱国爱党,忠诚党的教育科技事业,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的研究,在前沿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荣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高等教育优秀成果奖、陕西省科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员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陕西省劳动模范和陕西省优秀教师。

侯伯宇同志是我省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教工作者的楷模,是扎根西部、甘于奉献的党员专家的杰出代表。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省委决定,追授侯伯宇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全省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开展向侯伯宇同志学习活动。

向侯伯宇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爱党爱国、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侯伯宇同志一生经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不同时期,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把对党的热爱、对祖国事业的热爱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抗美援朝时期,他毅然放弃在海外求学机会,回国参加抗战,并将自己四年大学学费、生活费1000美元倾囊捐出。1950年他首次提出入党申请,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在受到政治冲击的特殊条件下,仍不动摇对共产党的执着追求,再次提出入党申请,自觉维护党的领导,全身心投入党的教育科技事业。1958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西部,在陕西学习工作了45个春秋。80年代以来,国外和北京、上海等知名高校多次以优厚待遇邀请他任教,都被他一一拒绝,把自己的精彩人生献给了西部发展,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科学事业。

向侯伯宇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国际群论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及量子化学权威未能得出的重要公式。60年代初,他参加层子模型工作中的对称性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3年他在U群代数的表示、规范场拓扑行为、可积模型的对称产生算子与几何等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创立的“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在理论物理前沿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国际数学物理学界具有广泛影响。

向侯伯宇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精心育人的师德风范。侯伯宇同志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用自己的人格品质影响教育学生。他治学严谨,重视开阔学生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科学家为学生上课,千方百计帮助青年教师和学生到国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访学进修。他积极从事教学改革,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着力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直接培养指导的40多名研究生中,有15人成为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

向侯伯宇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顽强拼搏、不畏挫折的奋斗精神。侯伯宇同志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一生充满艰辛曲折。青年适逢战乱,求学坎坷,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后辗转台湾、香港、北京、天津、西安,195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当过翻译,做过工人。晚年又遭受病痛折磨,仍手不释卷,指导学生,即使卧床之际,自己已不能看书,就让学生读给他听,敦促学生继续完成手头的学业。他把科学研究当作最大乐趣,把攀登科学高峰当作最大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和坚强毅力。

向侯伯宇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的人格品质。侯伯宇同志先后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出版专著两部。他从不居功自傲,从未动用科研经费为自己报销与课题无关的费用,参加学术会议从不参加考察游览,从不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和宣传。他生活俭朴,拿出自己的科研奖励资金用于改善研究所的办公条件,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省委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向侯伯宇同志学习的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发挥好这一典型的教育作用,把学习活动逐步引向深入。全省广大党员和知识分子要以侯伯宇同志为榜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正气,努力立足岗位学先进,做好本职争优秀,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第2篇:侯伯宇

侯伯宇——纯粹的求知,大写的人生

早在去年时,就了解过侯伯宇老先生的事迹,当时站在一个瞻仰学者的角度上,给出的评价无外乎“学术的牛人”,而今,值此西大110周年之际,进一步回顾关于侯老的事迹演讲,尤其是几位旗下弟子在各个场合各大报刊的真实讲述,深切怀念,我自己对于侯老的看法,也在最初的高山仰止的敬佩基础上,更多出了几分感动,越发的尊重。这位将自己一生奉献于物理理论研究的学者,给我最深的感触可以概括为——“纯粹的求知,大写的人生”。

纯粹的求知

“一年365天,364天半都在工作。”即便是大年三十,吃过饺子,他仍会回到书桌前,遨游于他的数理世界。他每次参加会议,只参加学术研讨,不参加观光游览,更不会带夫人同行。

听侯伯宇讲课,学生们普遍感觉到有点“吃不消”,从早上8点一口气上到中午12点,中间只休息短短10分钟。每一天,他都第一个出现在物理所,也是最后一个回家。他从不让学生给他拜年,即使逢年过节和学生在一起,讨论的还是研究工作。

年迈之际,侯伯宇身受病魔折磨,却依然放不下科研课题。他的学生陪同他去做检查时,他还经常携带最新的论文随时研读。他对推轮椅的护士说:“请你推慢一点儿,我要看书。”

这些描述犹在耳畔,每每想起,敬佩和自愧不如的心情掺杂交错。试想,如今的校园里,像侯老这样能坚持364天半的年工作量的还有几人,即便是在社会中,商战中,恐怕也没有几个工作人士有这样的疯狂劲儿了,即使有,大概也是为了金钱利益的居多。能够在如此枯燥(当然侯老不这样想)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沉浸得如痴如醉,忘却娱乐,鄙弃消遣,可能在如今社会中也算是异类了。然而理论研究的创新与进展正是需要这种“坐得住人,沉得下心”的异类,他们不追求研究内容一时半会儿的实用性,效用性,他们不追求一年半载非得出文章才算好,他们不介意别人异样的眼光,他们不羡慕别人闪闪的光环,他们只知道“这个问题需要解决”,正如梵高的画到后世才被发掘,认同;蒙代尔的诺贝尔奖可以迟来20年;文化大革命中蒙冤的刘少奇元帅1980年才被平反„„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做了,同样,当侯伯宇的弟弟侯伯文和哥哥开玩笑:“你的研究什么时候能带来经济效益?”侯伯宇只是淡淡地回答:“两百年以后吧。”他们所追求的及他们所看重的估计只有对自己领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挚爱吧。

而我们呢,反思一下,是不是在做的过程中太注重结果而忘却了享受这个过程,我们关注的不是每天的收获,无尽的探索,而是抱怨着,眼望着为什么还见不到结果,而最后往往是转过一个拐角便以为到了尽头,或者是穷极无望,便半途而废了。更有甚者,从一开始就斟酌度量做某件事的厉害得失,投入产出比,机关算尽太聪明,而最后便只是踟蹰在起跑线线上。

的确,我们需要的就是侯老的这种纯粹的求知精神,即使我们不是在学术的领域,也应该学习这种义无反顾的专心劲儿,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一事时,他便是无所顾虑,一往无前的,他会失去一些东西,可是,他得到的更多,比他能想到的更多„„ 大写的人生

2007年8月,77岁的侯伯宇同往常一样,在办公室专注于课题研究,不料,,噩耗从天而降:唯一的儿子和心爱的孙子在加拿大遭遇车祸,双双遇难!然而,经历这一悲剧的第二天侯伯宇就回到办公室,第三天就又站到了讲台上。

“十几年前,我读硕士期间,因为家中经济困难,便萌生了„辍学‟的想法,导师得知后当面告诉我,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并要我安心学业,经济上的困难他一定会想办法解决。”

“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真正的学术价值不及另一些论文,所以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弟弟侯伯文是全国政协委员和黄埔一期同学会联络员,曾经私下里问过哥哥要不要“帮忙”,侯伯宇的回答只有五个字:“你不要害我!”面对许多人热衷的“位子”,侯伯宇不光主动辞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还多次婉谢了组织上让他担任行政职务的提议,他说:“我最适宜的岗位是科研第一线。虽然物理学界到我这个年龄的人多数已不在科研第一线亲自动手,但我感到我还有精力在难得的科学春天中继续与战友及学生们向国际舞台冲刺。”

这些也是在报告会中重新认识到的侯伯宇先生,他是有血有肉,有骨有气的人。

“老年丧子”,这人生三大苦之一,侯老在古稀之年还要承受,外加聪明活泼的独孙,我无法想想当老人听到噩耗时,整个人整个心会是如何得颤颤巍巍,他又是怎样在两三天之后强忍着悲痛走向那个可以让他重获生机的讲台,斯人已逝,他懂得,他能做的就是在自己也离开之前,能给这个世界上多留一些可造之才,让这个真理的探索不断接力,永不断层。这是一个胸中有“大”字的人才做得到的。也正是有了这腔热血,他才能够舍小己为大家,无私捐助,辛勤呵护,将无依无靠的心全然倾注在求知治学上。

同样令人敬爱的,是他空如明镜的赤子之心,在这个“人际关系”“功名权力”被炒得火热烫手的年代,他的婉拒似乎显得不合时宜,不存在尝试后的全身而退,不存在犹犹豫豫的叹气后悔,他从一开始就认定了不踏出科研的门,坚信着在这片热土上有自己追寻的真谛,不必艳羡他人,不必感伤自己,做孩童般真实、纯净的自我。人之大者当如此。

“格物探理,终生治学垂典范;数理并重,一世耕耘育英才”,挽联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浓缩和颂扬,而今,斯人已逝,他留给我们的理论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值得我们细细咀嚼。神是用来景仰的,而侯老更多的是指导我们前进的,让我们继承他纯粹的求知态度,大写的做人方式,在侯老的指引下,追寻自己的真谛,做一名优秀的党员!

2012年10月7日

赵雪娇

第3篇:工一侯伯宇事迹

假如仅用两句最精简的话语概括侯伯宇的一生,一句是中国的骄傲,一句是最后的礼物。假如允许适当扩充,那就是:他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的骄傲;他在痛失独子独孙后,把一项世界级的科研发现当做上天给他最后的礼物。但这两句远不足以概括西北大学教授侯伯宇。在侯先生的身上,充分地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忠实传承者与现代教育科学杰出的工作者的完美统一,他心系国家,献身科学,道德文章俱佳,立德立功立言,堪为后学楷模。在侯先生的身上,充分地体现了做人与做学问的完美统一,他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与追求并实现个人理想、追求、兴趣完美地融为一体,既是师德高尚、可亲可敬的师长,又是国际一流国内顶级的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物理学家。在侯先生身上,充分体现了业师和人师的完美统一,他既用精湛的、前沿的知识教育培养学生且桃李芬芳、硕果满枝,又将授业、解惑与传道结合得那么水乳交融,用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塑造着学生。他既是人中之杰,又甘当人梯,带领着、提携着、推动着学生和学术团队共同攻关、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在侯先生身上,充分体现了自身率先攀登科学高峰和提升所在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的完美统一。侯先生个人的学术成果之丰硕自不待言,他在不幸罹患重症之后仍然创新不止,探索不已,而且还坚持带领着他的学生和学术团队在做高、精、尖的重要项目。在侯先生的带领下,西大理论物理学科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和奉献,就是最好的明证。

侯先生是一个大写的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是一个精神永远不死的人,是一个真正会永垂不朽的人。生前,侯先生是星空的仰望者和探索者,现在,侯先生是浩瀚天宇中一颗耀眼的星。生前,侯先生是西北大学有口皆碑的一个好老师,将来,侯先生永远是西大人心中一座巍峨的丰碑。

侯先生身上所体现的心系祖国、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精心育人、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范,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刚毅坚卓、不畏艰难的人生理念,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的人格品质将永远激励着每一个西大人。我们要向侯先生这个西大精神、陕西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最好的践行者、诠释者、引领者学习并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之中,像侯先生那样,有理想有抱负而又能坚守一生、矢志不渝;有目标有追求而又能坚持不懈、奋斗终身;为教育发展为科学繁荣,甘于奉献,勇创佳绩;为学校建设为学生成才,锐意进取,恪尽职守。

多年来,我们西大人最津津乐道的,是以侯伯宇教授姓氏命名的“侯氏理论”,这一成果被誉为“中国的骄傲”。其实,在他的身上,还有很多和“侯氏理论”一样珍贵的东西。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四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作为一名教师,他是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作为一名党员,他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员专家。他是我们西北大学的一面旗帜,始终熠熠生辉。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治学态度、师德风范和人格品质,感召和激励了我们西北大学一代又一代人。

他曾说,“我人生最大的追求莫过于两点:一是在科学的殿堂里尽情翱翔,勇攀高峰;再就是能够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1950年他20岁时,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50岁那年,他终于圆了心愿。

“党和人民培养我学习科学知识,大有用武之地。我要不遗余力地将所有精力奉献给社会主义建设”。这句话,是他说的,也来自于他的深切体会。即便是在国外进行合作研究期间,他仍在给党组织的来信中写到:“虽然远离祖国,但是我时刻不会忘记自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员,心中时记共产党员的身份,绝不辜负人民的期盼,要为祖国争气、争光。”

他指导研究生时,总是和学生一起做课题,手把手地教。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十几门基础课和专业课,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最新动态,将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邀请国内一流的专家来给学生讲课。物理所的研究生也因为有出国交流的机会,成为全校学生羡慕的地方。

作为一个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侯伯宇教授一生成果卓著,但他始终朴实无华、淡泊名利,从不考虑自己的工作能带来怎样的声望和利益,更没有因为自己的困难提出过任何个人的要求。

他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更不愿意宣传自己。每当被人说到“侯氏理论”是“中国的骄傲”时,他总是很反对,认真纠正说:“我做的是基础工作,算不上‘中国的骄傲’,那些造出‘两弹一星’的元勋们才是中国的骄傲”。学校实行绩效工资改革,他说:“我的绩效工资最多拿到二级,上要封顶,多余部分奖励给其他人,他们没我拿得多”。他常常出国讲学,可从来不带家属同行;他参加学术会议,也从不参加观光游览;他的手头始终承担着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但他从来不多花一分钱。

这就是侯伯宇教授,一个爱党爱国、矢志不渝的共产党员,一个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的忠诚赤子,一个精心育人、甘为人梯的高校教师,一个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科学家。在大家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以科学报国坚守一生,用高尚师德激励后人的人!

第4篇:侯伯宇精神

侯伯宇先进事迹感想

在听取侯伯宇教授先进事迹报告会之前,“侯伯宇”这三个字对我来说就只是简单的一个名字,然而在今年我校队侯伯宇教授先进事迹的大力宣传之后,他就成了一个榜样,一位楷模,一座丰碑。

人们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伟大的人总是谦卑处事,正如侯教授。

在他的学生,同事和朋友眼中,他是严谨认真,勤苦钻研,不计名利,不辞辛劳的良师益友。很难想象一位物理学家,声誉业界,建树硕累,几十年如一日,无丝毫懈怠。他总是身着发白的中山装,背着沉甸甸的资料包,在清晨的第一缕光洒向校园的时候,就穿行在通往科研楼的林荫道上。

侯教授的许多学生,现在已传承了他的衣钵,也站在了他当初教导青年的讲台上。恩师往年传道授业的场景历历在目,影响着如今的他们。说来惭愧,我的物理是当年最不如意的科目。我觉得物理学科的专家都是我一生不可企及的。而没想到的是,我能有幸认识这位物理界大师,被称为“中国的骄傲”的“侯氏理论”的创立者,使我深受感动,更添崇拜。

身为名将之后,本应有富足的生活。侯教授却每每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放弃优越的条件,放弃在台大,清华的学习机会,去做俄语翻译;身为物理学家,精通英德日俄等多门外语;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

投笔从戎;深入西北学界搞研究,带领西北物理军团。只因少年立志强国,终身躬行。他一生怎一个传奇了得!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指引,正是那些仰望星空,而又脚踏大地的英雄先锋!

侯教授一生清贫,家里还是旧家具,水泥墙灰。他却用自己研究所得的科研奖金为研究所安装空调,为的是能为同事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科研环境;去黄山开科研会议时,他也不参加主办单位组织的观光,而是在房间里阅读文献,研究课题;在学生有经济困难,产生弃学念头时,他倾囊相助。他从不接受对他个人事迹的报导采访,主动请辞现代物理研究所的所长职务,为的是能让青年得到锻炼与发展的机会。婉谢加入学校领导班子的邀请,只为一门心思做研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侯先生如此,堪为师者楷模!

可是,在侯教授的峥嵘岁月,灾难却接踵而至。先是身在加拿大的儿子孙子在车祸中去世,而后自己在晚年又被确诊罹患膀胱癌。可侯教授仍带病投身科研,强忍悲痛。在学生来探望他的时候,还牵挂着学生的工作,怕因为自己而影响了学生的工作发展。卧病之际仍放不下手中的书本。

生老病死,人生常态。对逝者的悲伤,应该化作我们前行的动力。我想侯伯宇教授也希望我们这些人秉承他的志愿吧。他不曾是我的老师,可他又是我的老师。我庆幸我成了西大的学生,因为曾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学者在这片土地任教。我作为西大的学生,为有着这样的老师而自豪。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个影响你一生的人,他们会为你的前进指引方向,他们是人性光辉的代表! 感谢侯先生,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了我鼓励,让我鼓起面对人生的勇气!

生者记忆中,逝者长存。正是侯教授的风范,给我希望,给我力量。

姓名:郝巧娥

学号:2009115137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第5篇:学习侯伯宇精神感想

学习侯伯宇精神感想

师德是教育事业的灵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侯老师一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深刻而又生动地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含义。侯伯宇教授在西部高校的教学科研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为祖国的教育科学事业追求了一生、奋斗了一生、创造了一生。正如他去世后,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在唁电中所说:“他的去世是贵校的一大损失,也是祖国物理事业的重大损失。”

作为一名科学家,侯伯宇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四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作为一名教师,他是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作为一名党员,他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员专家。侯伯宇教授是位一心向党、立志报国的忠诚赤子。他曾说:“我人生最大的追求莫过于两点:一是在科学的殿堂里尽情翱翔,勇攀高峰;再就是能够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即便在国外进行合作研究期间,他仍在给党组织的来信中写道:“虽然远离祖国,但是我时刻不会忘记自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员,心中铭记共产党员的身份,绝不辜负人民的期盼,要为祖国争气、争光。”

侯伯宇教授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就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和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重要公式。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侯伯宇教授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获得全国先进科学工作者称号,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他牵头组建了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被称为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西北军”。在科学研究上,侯伯宇教授惜时如金,但在培养学生时,却很舍得花时间。他指导研究生时,总是和学生一起做课题,手把手地教。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十几门基础课和专业课,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侯伯宇教授一生成果卓著,但他始终朴实无华、淡泊名利。每当被人说到“侯氏理论”是“中国的骄傲”时,他总是认真纠正说:“我做的是基础工作,算不上‘中国的骄傲’。”他的手头始终承担着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但他从来不多花一分钱。为了支持年轻人的发展,侯伯宇教授主动辞去了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也婉言谢绝了组织希望他担任学校领导的建议。他说:“我最适宜的岗位是教学科研第一线。我要为在西安建立理论物理科研基地而努力,进一步培养高水平的青年人,为提高我国理论物理的教学、科研水平而努力。”

侯老师以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无私关爱,成就着物理所一批批年轻学者。侯老师走了,我们再也看不到他那熟悉的面容,听不到他那亲切的声音,但他对学生无私而又深沉的爱,永远温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侯教授是一位‘视学术为生命’的真正学者,他在学术上有一流的造诣,他对学生、对事业的默默奉献,深深打动了我,我要以侯教授为榜样,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在侯伯宇身上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坚持真理、求真务实、面向世界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和顽强拼搏、敬业奉献的高尚人格。我们要认真学习候伯宇精神,已候伯宇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做有意义的事。

学习侯伯宇精神感想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赵延

2010115145

读西大

促成才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赵延

2010115145

第6篇:学习侯伯宇精神汇报

学习侯伯宇精神汇报:在科学春天里与生命赛跑

一位耄耋之年的科学家,在身患重病之际,心之所念的是什么?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侯伯宇住院期间,对推轮椅的护士说:“请推慢一点,我要看书。”

一位桃李满天下的师者,面对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望的学生,是怎样的心情?

侯伯宇的高兴透露着不安,他总是一个劲儿地嘱咐大家,“不要来了,快不要来了”,因为他怕耽误了学生们的学习和科研。

9月2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侯伯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一个个生活片段的展示,一句句只言片语的拼接,为现场700多名中央国家机关干部代表和首都高校师生代表,生动还原了西北大学现代物理学研究所所长侯伯宇这个为科研、为教育奉献终生的崇高形象。斯人已逝,却留给人们无尽的温暖与力量。

“侯老师的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正是我们这些中青年教师应该孜孜以求的,他在生命中与时间赛跑,挑战一个个科学难题,用一生的时间认真做好一件事情,让人不由得不触动。”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教师杜艳霞深有感触地说。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刘忆一直在认真记录着报告的精彩片段,谈起侯伯宇45年扎根大西北,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物理学,她不知不觉就红了眼圈。“侯老师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将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他对国家、民族深深的责任感让我们肃然起敬。”刘忆说。

在科学的春天里,侯伯宇一直在用生命与时间赛跑,即使他得知了自己罹患癌症。在他的客厅里,贴出了“谈话不超过15分钟”的警示语。学生来拜年,他也只是礼节性地打个招呼,就去书房工作了。

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映方说,侯伯宇为了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追求了一生、奋斗了一生、创造了一生,始终把攀登科学高峰当作最大的乐趣,把培育人才当作终生的事业。

侯伯宇的学生、西北大学物理系教师杨战营说,侯老师是他今生最敬重的人。因为在长达12年的相处中,侯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告诉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纯粹的学者。

侯伯宇生前曾说:“我最适宜的岗位是科研第一线,虽然物理学界到我这个年龄的人多数已不在科研第一线亲自动手,但我感到我还有精力在难得的科学春天中继续与战友及学生们向国际舞台冲刺。” 或许,在科学的春天里,我们依然能够看到那个用生命与时间赛跑的老者慈祥的背影。

姓名:李国前 学号:2010115182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第7篇:西北大学侯伯宇参观感想

西北大学侯伯宇参观感想

XX月XX日,XXXX组织全体党员集体到陕西高校师德教育基地——西北大学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参观学习,在展览馆,一边听着讲解员解说,一边认真观看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图片资料,被他爱党爱国、教书育人,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教育科学事业的先进事迹所感动,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内心充满了对侯伯宇前辈深深的敬意。

侯伯宇同志生前系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理论物理学家。他扎根西北45年,坚持教书育人并重,培养了一批优秀拔尖创新人才,所创“侯氏理论”等学术成果为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的前沿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2010年10月,侯伯宇同志因病逝世。侯伯宇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物理科研事业,常年置身于物理实验研究所,他把那里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他的一生有过无数的辉煌与荣誉,然后他确是一个淡泊名利之人,生前从不接受记者采访,发表文章署名都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不幸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在科研教育事业上奋斗一辈子的人得了膀胱癌,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10月6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0岁。

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侯伯宇同志高尚的精神品格、杰出的工作成就和感人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集中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新时期教育科学战线基层党员的优秀代表,是践行“三严三实”的楷模,为广大党员干部和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学习侯伯宇的先进事迹,要切实落实到行动上,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结合起来,与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起来,见贤思齐,为人师表,忠于职守,甘于奉献,为学校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身为高校教职员以及支部书记,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我要以侯伯宇前辈为榜样,认真学习候伯宇精神,以候伯宇精神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提高党员的形象,立足本职工作,热爱教育,做好党员队伍建设,带领大家脚踏实地得以侯伯宇教授为榜样,矢志不渝、积极探索、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做有意义的事。

第8篇:参观侯伯宇同志展览馆感想

参观侯伯宇同志展览馆感想

11月5日下午,我跟随后勤党委处办党支部其他同志一起来到了西北大学,参观了侯伯宇同志展览馆,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了侯伯宇同志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

侯老师一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深刻而又生动地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含义。侯伯宇教授在西部高校的教学科研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为祖国的教育科学事业追求了一生、奋斗了一生、创造了一生。正如他去世后,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在唁电中所说:‚他的去世是贵校的一大损失,也是祖国物理事业的重大损失。‛

作为一名科学家,侯伯宇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四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作为一名教师,他是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作为一名党员,他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员专家。侯伯宇教授是位一心向党、立志报国的忠诚赤子。他曾说:‚我人生最大的追求莫过于两点:一是在科学的殿堂里尽情翱翔,勇攀高峰;再就是能够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即便在国外进行合作研究期间,他仍在给党组织的来信中写道:‚虽然远离祖国,但是我时刻不会忘记自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员,心中铭记共产党员的身份,绝不辜负人民的期盼,要为祖国争气、争光。‛

侯伯宇教授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就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和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重要公式。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侯伯宇教授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获得全国先进科学工作者称号,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他牵头组建了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被称为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西北军‛。在科学研究上,侯伯宇教授惜时如金,但在培养学生时,却很舍得花时间。他指导研究生时,总是和学生一起做课题,手把手地教。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十几门基础课和专业课,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侯伯宇教授一生成果卓著,但他始终朴实无华、淡泊名利。每当被人说到‚侯氏理论‛是‚中国的骄傲‛时,他总是认真纠正说:‚我做的是基础工作,算不上‘中国的骄傲’。‛他的手头始终承担着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但他从来不多花一分钱。为了支持年轻人的发展,侯伯宇教授主动辞去了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也婉言谢绝了组织希望他担任学校领导的建议。他说:‚我最适宜的岗位是教学科研第一线。我要为在西安建立理论物理科研基地而努力,进一步培养高水平的青年人,为提高我国理论物理的教学、科研水平而努力。‛

侯老师以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无私关爱,成就着物理所一批批年轻学者。侯老师走了,我们再也看不到他那熟悉的面容,听不到他那亲切的声音,但他对学生无私而又深沉的爱,永远温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侯教授是一位‘视学术为生命’的真正学者,他在学术上有一流的造诣,他对学生、对事业的默默奉献,深深打动了我,我要以侯教授为榜样,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在侯伯宇身上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坚持真理、求真务实、面向世界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和顽强拼搏、敬业奉献的高尚人格。我们要认真学习候伯宇精神,已候伯宇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做有意义的事。

第9篇:关于追授侯伯宇同志全国模范教师

关于追授侯伯宇同志全国模范教师

荣誉称号的决定

(人社部发„2012‟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教育厅(教委、局),福建省公务员局:

近年来,全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引,积极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侯伯宇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侯伯宇,男,汉族,1930年9月出生,河南永城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51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工作团,生前系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理论物理学家,侯伯宇同志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的研究,在前沿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是国务院首批授予的博士生导师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他爱党爱国、扎根西部、勇攀高峰、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把毕业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科学事业。2010年10月,候伯宇同志因病逝世。李源潮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广泛宣传候伯宇同志的先进事迹。

侯伯宇同志的先进事迹,令人震憾、催人奋进,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是全国教育系统学习的榜样。为表彰先进,树立典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决定,追授侯伯宇同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侯伯宇同志为榜样,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关爱学生、甘于奉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教

部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

第10篇:侯伯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召开引教育系统700余师生聆听

侯伯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召开引教育系统700余师生聆听 视学术为生命的真正学者——首都教育系统聆听侯伯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9月27日,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西北大学教授侯伯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教育部机关党委干部以及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700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举行报告会的小礼堂座无虚席,主席台两侧的大屏幕上播放着侯伯宇教授生前的图片:他和学生在一起搞科研,他抱着孙子满脸幸福的笑容,他在校园里散步的身影„„他俊朗的身姿、亲切的笑容让人们对这位已经去世的物理学家充满了怀念。

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映方充满深情地说:“多年来,我们西大人最津津乐道的,是物理学界以侯伯宇教授姓氏命名的‘侯氏理论’,这一成果被誉为‘中国的骄傲’。”其实,在他身上,还有很多和“侯氏理论”一样珍贵的东西。李映方讲了侯老生前的一个故事,为了支持年轻人的发展,侯伯宇教授主动辞去了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一职,也婉言谢绝了组织希望他担任学校领导的建议。侯伯宇教授说:“我最适合的岗位是教学科研第一线。我要为在西安建立理论物理科研基地而努力,进一步培养高水平的青年人才,为提高我国理论物理的教学、科研水平而努力。”

“他是我们西北大学的一面旗帜,始终熠熠生辉。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治学态度、师德风范和人格品质,感召和激励了我们西北大学一代又一代人。”李映方说。

侯伯宇教授的弟弟侯伯文也是报告团成员。侯伯文站到大家面前,深鞠一躬后,刚说了一句“侯伯宇是我的二哥”,声音就已经哽咽。

“有一次,我问二哥,你研究的这些东西,什么时候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二哥顺口答道,‘大约200年后吧’。现在想想,世界上就是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的人生,就认得两个字——奉献,即使明知看不到自己的成果造福人类的那一天,可还是为祖国200年后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人生。我的二哥,就是这样一位中国人。”侯伯文说。

在侯伯文眼中,二哥生活简朴,惜时如金。侯伯宇和老伴住在西北大学家属区一栋普通的旧楼房里,家中至今还是水泥地,白灰墙,老旧的窗户上早已锈迹斑斑。家具用了几十年都舍不得更换,破旧的书桌都快散架了还在用,开裂的抽屉贴满了胶布。学校多次提出要给他换一套好一点、大一点的房子,但他都以没有时间搬家为由,一次又一次地谢绝了。“我知道,他之所以不愿搬家,一是怕搬家弄乱了他的书籍和笔记,影响他的科研进度;二是新宿舍太远,不如现在的

住处,每天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办公室。”侯伯文说。

侯伯文流着泪说:“二哥的坚强超乎我的想象。”2007年8月,他唯一的儿子和孙子在加拿大因车祸遇难。惊闻噩耗,侯老痛不欲生,但是第二天早上,侯伯宇说了一句“我就当他们出国没有回来”,就背上书包,去了研究所。他甚至不给自己哀伤的时间,就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教学、科研上。那一年,侯老默默承担了更为繁重的教学任务,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都在给学生上课。“我知道,二哥这是在用忘我的工作来驱赶难言的悲痛和对儿孙无尽的思念。”

杨战营是侯伯宇教授的学生。杨战营读研究生时,为了给母亲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当时杨战营一筹莫展,甚至打算放弃学业打工挣钱。导师侯伯宇知道后告诉杨战营:“我不允许一个学生在我这里辍学,我可以资助你读完学位,如果我一个人不行的话,我可以让其他老师一起供你,直到毕业。”

报告团成员的讲述让台下的听众产生了强烈共鸣,心灵受到了洗礼。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的尹老师说:“侯教授是一位‘视学术为生命’的真正学者,他在学术上有一流的造诣,他对学生、对事业的默默奉献,深深打动了我,我一定以侯教授为榜样,把精力放在工作和学生身上。”(记者 好玩的传奇私服)

第11篇:侯美林先进事迹

侯美林,中共党员,磁县讲武城学区小寨学校校长。他以其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成绩,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侯校长走过的是一条执著追求、辛勤耕耘之路。他多次被评为县、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

二十多年来,侯美林同志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他对工作任劳任怨、认真负责。

从担任校长职务以来,要求老师做到的侯校长首先做到,要求老师不做的他从来不做。他坚持住校,以校为家,节假日和寒暑假,他更是牵挂着学校的平安,一心扑在学校的工作上,用心血和汗水抒写着自己的工作业绩。侯美林校长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为人师表、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品质让他在校领导班子中产生出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侯美林同志待人处事公正民主,宽厚仁和,而且关心教师,乐意为教师排忧解难。情系师生,乐于助人。对教师的困难疾苦,更是热情帮助,关怀备至。侯美林校长对学生也倾注了无尽的爱。哪个学生家庭有困难,他总会热心帮助;哪个学生在纪律上有不良表现,他总会耐心教育。从而汤校长贏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信任和好评,贏得了领导教学工作的主动权。使全校呈现出一派校风正、学风浓、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的良好风气,逐步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跨越,从粗放管理到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迈进。他始终站在教育这一块精神高地上,守望著自己的理想,守望著那个甜美的梦,谱写著一曲人生平凡而卓越的乐章。

第12篇:追记理论物理学家侯伯宇:以有生之年攀登科研高峰

追记理论物理学家侯伯宇:以有生之年攀登科研

高峰

在商品经济的今天,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他们甘于寂寞,致力科研,用坚守诠释这他们对科学的敬仰,对真理的追求,正如古人所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侯伯宇就是这样的人。他历经苦难,却从未放弃对科学研究的不懈追求,一生成果卓著,却主动扎根西部,甘为人梯,精心育人,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现了,科学家平凡而伟大的人生轨迹。

在侯伯宇的同行和同事眼里,侯伯宇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姜振益教授:他是个真正科学家,除了学术水平高以外,科学已经融入到他生活的各个层面。侯老师一年365天,我评价他就是364.5天都在工作。侯老师以科学为家,科学已经成为他的精神家园。

二十世纪,物理界有两个重大的突破,一个是相对论,一个是量子论,但这两个理论不能融洽的矛盾向人类智慧发出挑战。侯伯宇教授终身致力于探索解决这个重大问题。在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前沿领域,杨振宁、李政道等称他是国际理论物理学科带头人。1983年,他推导出著名的“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侯伯宇一生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西北大学教授杨文力说,侯老师就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刚入学时侯老师就告诉他们,不要考虑出国,他是不会写推荐信的。毕业后,杨文力申请前往日本从事课题研究,却迟迟不敢去找侯伯宇写推荐书。一天,杨文力收到了侯伯宇发来一封邮件:如果想去这家科研机构工作,我非常愿意写推荐信。

杨文力:后来我才明白,侯老师是希望我们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踏踏实实打基础,静下心来真正地去做学问,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会推年轻人一步一步往前走。

侯伯宇说,“我最适宜的岗位是科研第一线”。他主动辞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谢绝了组织上让他担任行政职务的提议,把攀登科学高峰作为最大追求。2007年,他唯一的儿子和孙子在加拿大遭遇车祸去世。侯伯宇强忍悲痛,第二天就又回到了办公室。

侯伯宇晚年常说,他很幸运,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上天给了他最后一份礼物,这个礼物就是国际数学物理研究难题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相当于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可这份礼物也成了侯伯宇一生的遗憾。

正当他陶醉于破解这道难题时,2009年,侯伯宇被确诊为膀胱癌。侯伯宇的学生们说,住院期间,他一直在和自己的病情抢时间。

学生:他始终是这样一个态度,就是说我不要求你给我根治,我只要求你让我有三到五年的时间,让我把手头的工作完成,这对他来说就足够了。

学生:有的时候检查花两个多小时,他经常把论文拿上看,就给推轮椅的护士说,请你推慢一点,我还要看书呢。

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侯伯宇在文章中写道:“以创新湮灭顽疾之痛苦,以创新来消灭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攀顶,以作为最后的礼物。”2010年10月,侯伯宇走完了80年的生命历程。

第13篇:侯媛彬主要先进事迹

侯媛彬主要先进事迹

侯媛彬,1997年西安交大博士毕业后,自动放弃到211所大学的机会,尽心尽职的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教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作了大量工作。

1.曾给本科讲授“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课程10多个循环。给本科、硕士和博士讲授过10多门课程。27年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2.教学工作量饱满,工作认真负责。从80年代末以来,一直超额完成面对学生的教学工作量,近五年面对学生的工作量年均达到640学时。其中年均给本科生讲授2-3门课,每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6-8人。每次考试都组织教师或研究生流水线认真评阅,本人讲授过的课(自动化92级到01级)10年的所有试卷保留完好无缺。多次学生无记名投票对教学效果打分,均名列全院前矛。

3.注重教书育人工作,多次被校或院表彰,1996年至2003年,连年年终考核为优秀。

4.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2002年,用多媒体给硕士研究生讲授的“神经网络理论”被评为优秀教案,奖励500元,并通报表彰。

5.从1997年交大博士毕业后,首次在学校提出并给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开设了“神经网络理论”、“系统辨识”、“智能检测与系统融合”等课,连续讲授多年后,现部分课已成为研究生的学位课。

6.近五年参加国际和全国的学术交流会8次,以自动化学术前沿的知识指导教学,并给研究生或全院教工进行学术讲座6次。

7.2002年9月-2004年1月利用星期日为全校开设“模糊控制”选修课,听课人数达到1560人,并认真组织研究生流水线阅卷1560分(现全部保留在电控学院)。

8.跨出校门和北京凌阳公司(甲方)合作(见合同),甲方两次捐赠500A型凌阳单片机60套,我校增设了“凌阳单片机”选修课,这批凌阳单片机对毕业设计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我校结合凌阳单片机的毕设,已有两位同学获甲方设的奖金。

9.积极改革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大纲,1998年以来,曾编写了10多门课的教学大纲。

10.从1998年起担任校省级重点学科主任工作以来,为学科发展作了大量工作。

11.近年主要从事智能控制和安全技术与工程方面的研究,在系统工程、复杂系统的辨识、建模、故障诊断、安全生产与监测、监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16篇被EI和ISTP检索。出版专著、教材5部,主持和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合作项目5项。获科技进步奖和科研、教学方面的各种奖多项。现指导在校硕士研究生14名、博士研究生5名。

12.2002年4月本校电控学院成立了教学督导组,本人任督导组组长以来,每学期开学初组织教学督导组5名教师对全院本学期任课教师的所有教案进行全面检查,期中部分抽查,并配合校领导期中抽查听课和抽查毕业设计进度,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活跃了学校的学术气氛。

13.1996年起,出版专著、教材5部,1999年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智能控制技术》本人为副

主编,执笔写了30余万字。现作为西安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工大和广州解放军工程大学的研究生教材和考博士生的参考书。2004年2月出版的《系统辨识及其MATLAB仿真》,本人为主编,并出版了由多年科研开发的13个软件。

第14篇:侯在德先进事迹材料

候在德事迹材料

候在德,1970年出生,1994年6月入党。现担任毛坝镇竹山村党支部书记,一个亲临党的事业发展的人,他对党的认识是深刻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党就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就是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这句话。竹山村位于毛坝镇西南部任河南岸,这里沟壑纵横,坡大沟深,交通、通信十分闭塞,属于紫阳县名符其实的特困农业村。该村辖11个村民小组,408户1626人,有党员32名。

1989年初,因家境贫困而辍学的侯在德回到家开始了他的种地生涯,由于小伙子精明能干,经组织考察、村民选举,于1996年任竹山村主任。2003年,又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在上任后的第一次支部大会上这样说:我们村有29名党员,团结起来就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精兵强将,无论干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上对得起党的培养,下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同样是党员,同样是处在贫困环境中,郭秀明、陈分新他们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带领群众步入脱贫富裕之路,我们为什么不行。很快他带领村两委会一班人制定了竹山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发展项目。组织群众大力发展“茶、桑、畜”三大产业建设。他率先腾出好田好地发展茶园20亩,发展密植桑园3亩,还自己掏钱给贫困户曹先顺、曾明地两户购买茶种40斤,并亲自帮他们种在地里。村民看见候书记将好田好地发展茶桑,又帮贫困户种茶,大家都跟着他发展,竹山村的茶叶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茶叶是竹山村的主导产业,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农民传统的经济骨干项目。但茶叶加工粗糙,经济效益低。候在德想,要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必须改变茶叶加工技术。于是,他多方筹资,投资15万元购置茶叶加工机械一套,建起了金竹山茶叶初制加工厂,从而带动了全村茶叶产业的迅速发展。到2008年,全村仅茶叶一项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改造低产茶园1000亩,发展丰产密植茶园1000亩,全村茶园面积达到2000亩,户均5亩以上。茶叶销售已遍及安康 西安等大中城市。制作的名优茶由3年前的每公斤200元上升到现在的每公斤400元以上。为了带动更多的村民提高茶叶加工技术,每当春茶采摘季节,候在德都组织茶农搞义务技术培训,利用自己的加工设备大量收购鲜叶加工,自建厂后该村茶叶产业效益不断上升,由2003年的人均45元增加到了2008年人均440元。为了使全村养蚕户提高养蚕技术,候在德自费到县蚕桑站学习养蚕技术,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给蚕农进行养蚕技术培训,逐户亲自登门指导,从而提高了蚕农的养蚕技术,提高了蚕茧产量。全村发展密植桑园300亩,全年养蚕300张,建小蚕共育点4个,修标准化蚕室100间,养蚕收入由2003年人均68元增加到2008年的120元。人均纯收入也由2003年的816元增加到2005年的2078元。

在抓好两项主导产业的同时,侯在德组织群众积极发展养殖业和副业生产。该村多年来都是养本地猪,祠养时间长,增长速度慢,效益低,市场销售不佳。为了改变这一传统的养殖技术,他组织有头脑的村民走出去,把良种长白猪引了进来,三年来使该村的畜牧产业有了大的变化。养猪户汪明贵多年来养猪效益不好,一筹莫展,侯在德就和他一起分析原因,帮助他按照市场价格规律,调整饲养时间,更换良种,结果当年就盈利8000余元,去年还盖起了180平方米的新房,汪明贵逢人便夸:“没有侯书记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二组村民侯帮玉、侯在银两户属典型贫困户,侯在德常把他们挂在心上,茶叶加工厂建成后,他便把他们安排到茶厂务工,通过候在德的帮带,他们终于迈出了贫困线,他们逢人便说:“侯书记是真心地为咱老百姓办实事,是我们致富的“领头雁”!

农业发展了,茶、桑、畜产业已成了气候,可是进出村子的道路和群众用电问题却成了侯在德的一块心病。

2003年刚任支部书记的他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农户的照明问题。由于本村经济基础条件差,拉电虽然得到了主管部门的支持,但需要的资金很大,一次性让群众拿出来很难。他几次召开村两委会讨论,召开村民大会发动,决定先由能人、大户、党员带头捐款,再向信用部门贷款。于是侯在德就找几个有经济实力的党员商量,决定先带头垫付部分资金,他身先士卒,二话没说就买掉了家里的两头大肥猪,第一个带头出资,不到10天拉电的资金解决了,8杆公里的高压线终于拉通了,各户都装上了电灯,彻底解决了照煤油灯的历史。 修路是竹山村最大的一件难事。侯在德深知想修通一条通村公路不是一件小事,但不修这条路就谈不上本村的长足发展,要致富,必须先修路。于是他和村两委一班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讨论,拿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全村群众中广泛宣传,通过采取党员会、座谈会、院落会、群众会等多种形式,最终得到了全村人民的赞同。虽然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村民经济实力有限,必须争取上级的支持才能实施。于是他主动跑政府、跑县扶贫、交通等部门,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反映本村的实际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8月,上级相关部门同意立项建设。“要想事情干得快,党员是表率”,侯在德自己首先贷款3万元,村两委成员共贷款5万元,购买5台空压机,号称艰险无比的竹山公路于2006年10月22日开工了。该工2007年11月竣工,一条长达20余公里的通村公路通车后,从此竹山村人民告别了大山阻碍的历史。

电通了,路通了,竹山村的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户少了,群众富裕了。侯在德说:“村上要干的事还很多。一是要抓紧时间搞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使党员活动有场所,技术培训有地点;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推行党员承诺制,实行党员定责定岗,让群众得更多实惠;三是组织全村党员带头大力发展产业,做产业的示范带头人,将竹山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四是组织搞好新农村建设,解决高山大部分群众移民搬迁;五是对那些五保户进行集中安置,达到老有所养,让他们安度晚年”。 侯在德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普通的党员,最基层的一名村干部,他将自己的青春默默奉献给了生长的大山,认真履行着一个党员的职责和义务,继续带领着全村人民发家致富。他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始终按照党的宗旨办事,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了实处,发挥了一个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真正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他坚信:只有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私的奉献才能创造出文明、富裕、和谐的美好新农村!

第15篇:侯慧清先进事迹材料

无悔的选择 执着的追求

我叫侯慧清,现任台儿庄区审计局企业审计科科长、台儿庄区内部审计协会秘书长。2001年加入民主建国会,台儿庄区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是一名在审计战线上恪尽职守、躬耕不辍奋斗了二十多年的审计工作者。曾受到区级表彰17次,2010年被枣庄市审计局评为“全市优秀内部审计管理工作者“。

一、肩负使命与担当,努力提高履职能力

政协委员不仅是一种身份,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肩负着厚重的使命和担当。当选政协委员之初我就常常思考如何才能参好政、议好政,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切实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当好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作为一名科技界政协委员,我平时非常注重参加政协理论学习,想方设法抽挤时间,积极“充电”,长期坚持自觉、系统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宪法以及其它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特深刻掌握和领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内容。通过学习,不断增强自身作为政协委员的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法律意识,通过不懈努力,工作方法、提案水平逐步提高,履职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增强。立足于本职岗位,积极发挥政协委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认真当好调研员、评议员、监督员,不断提高自身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一名区政协委员,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给我以不竭的压力和动力,让我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

二、积极参政议政,忠实履行委员职责

近年来,随着古城建设的繁荣发展,我区作为旅游城市的定位越来越明确,作为政协委员,应该与时俱进,审时度势,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此我积极结合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交了《关于打造古城休闲城市》的提案,得到了区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加快我区旅游城市建设、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除此之外,还深入实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关于加强小区消防设施管理的建议》,为我区城市建设和社区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另外,本人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政协委员调研、视察、参观、学习、协商、座谈等具有政协特色的委员活动,不断拓宽为政协履行职责的渠道。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二十多年的审计一线工作,成为我人生永恒的主线和旋律。没有丰厚的待遇,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美丽的鲜花,没有如潮的掌声;伴随的是密密麻麻的数据,高高堆积的账册;被审单位冷漠的眼神,被曲解的苦闷。。。。。。但选择了审计也就选择了奉献,我深知:只有经历了凄风苦雨,才能赏享彩虹光环!权威必须在精通的业务中确立,胜任需执着的追求方无愧。带着真正对工作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客观公正地评价和鉴定每一笔资金,先后承担完成了全区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

村沼气项目资金、人饮资金等惠农专项资金和全区低保资金、农村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等民生资金的主审工作,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注重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注重对查出的问题剖析原因,对审计出的问题有较准确的把握,在项目审计中,我一方面注重提升审计质量,另一方面更注重挖掘民生资金的内涵和实质,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审计决定落实率年年居全局前列,审计质量综合考评年年领先。先后撰写了多篇论文在《基层财务管理与会计监督实务全书》、《科技与企业》、《山东财政学院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对加强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建议和探索。

2010年在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审计中,查出了资金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审计时坚持“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宗旨,帮助被审计单位解决资金用途、项目管理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通过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的验收,切实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资金的使用管理水平,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2011年在抽调赴临沂担任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主审任务中,迅速找准审计切入点,提交的审计报告问题全面透彻、建议针对性操作性强,上报的债务统计数据被省厅债务办认定为速度最快、差错率最低的地市之一,受到了省审计厅的通报表彰。

俄国作家高尔基说过一句话:“人在本质上讲,都是一个殉道者。”作为审计人“殉道”更多的时候意味着一种品质、一种

责任、一种使命。在工作中我一马当先,勇挑重担,忘我投入,作为一名优秀的审计干部我当之无愧。但是作为母亲、妻子、女儿,我所能做的却远远不能如己所愿:多少年因工作的特殊性经常在外出差和下乡,一去就是几十天时间,夫妻聚少离多,加上之前我的丈夫也是做财政监督工作的,也会经常外出查账,所以造成对孩子的照顾上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缺位,孩子经常被寄养在父母家,对家人和孩子的思念和愧疚经常会让我泪潸。今生干上审计无悔可言,但今生因工作我欠负孩子、爱人和父母的情感,抚育之债令我永远不安。。。。。。

选择了审计就是选择了奉献。二十多年的审计生涯,我无怨无悔。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审计一线的普通职工,今后,我会一如既往继续加强学习,把生命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奉献给审计事业,认真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更加关注民生,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积极参政议政,以创新的精神,为人民政协添光添彩!

第16篇:侯水仙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侯水仙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本人1994年9月进入台州学院以来,担任台州市国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法及伦理学三门课程的教学和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担任两届学生的班主任。曾获思政部优质课三等奖,台州学院先进教师,台州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台州学院优秀带队老师(两次)、台州学院优秀班主任、台州学院表扬班主任。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所担任的班级三次荣获台州学院先进班级、台州学院先进团支部(两次)、台州学院优秀团支部、台州学院优良学分班及台州学院精神文明代表队、团支部PK赛二等奖和三等奖。论文《台州党代会常任制:改革中的困境与前景》荣获第七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论文集一等奖。

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学方面:本人从教以来,思想和业务上要求上进,通过参加培训班、研讨会强化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师表,认真踏实工作,每学年教学工作量饱满,2015年思政部优质课评比中获三等奖,考核多次优秀,2015年荣获校级先进教师荣誉称号。

二、指导学生方面:

1、指导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方面: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后来参加省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

2、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方面: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2009年曾荣获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三、学生管理方面:

1、班级管理上,本人认认真真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抓班干部管理,特别是班长及团支部书记,让学生管学生,使学生的管理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其次,抓班风,建立起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良好班风。1995年、1997年95政教两次获得台州学院先进班级、台州学院先进团支部的称号,1997年95政教荣获台州学院精神文明代表队,2015年13思政荣获台州学院优秀团支部、台州学院优良学分班、团支部PK赛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2、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好手段。多次担任带队老师,工作认真负责,两次荣获台州学院优秀带队老师称号。

四、科研方面: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科研的水平影响着高校的教育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应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科研为教学服务。2009年11月加入台州学院社科联。2013年5月加入刚成立的台州学院高等应用教育研究所。本人主持了台州学院、台州市教科规、省厅教师教育基地及浙江省教育厅等4项课题的研究并已结题,参与台州学院、台州市教科规、台州市社科联、台州市教育局、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等10项课题,发表论文共16篇,其中《台州党代会常任制:改革中的困境与前景》,于2013.6荣获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论文集一等奖。具体情况如下:

1、主持的课题有:(1)2009年主持省厅教师教育基地三级项目课题《思想政治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于2013年7月结题,本人排名第一。(2)2010年主持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师范生教育见习模式的探索》,课题编号:GG11009,于2011年12月结题。本人排名第一。(3)2010年主持台州学院教育类课题《高等院校师范生教育见习模式的研究》,于2011年12月结题,本人排名第一。(4)2012年度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Y201225636),于2014年7月结题。本人排名第一。

2、参与的课题有:(1)2009年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项目课题《初中思想品德问题化学习的实践与研究》,于2010年12月结题并获优秀结题,排名第五。(2)2009年省厅教师教育基地项目《有效班级管理策略的实践研究》,于2013年7月结题,排名第三。(3)2009省厅教师教育基地项目《中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体系建构》,于2011年结题,排名第三。(4)2009年省厅教师教育基地项目《思政教育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于2011年12月结题,排名第三。(5)2010年台州市社科联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以台州生态文明建设为例》,于2011年12月结题,排名第四。(6)2011年浙江教育厅一般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国民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于2012年12月结题,排名第三。(7)2012年参与《海天气体有限公司》横向课题,于2013.5结题,排名第五。(8)2013年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业针对性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重点课题,课题编号:GG13007),于2014年12月结题,排名第二。(9)2013年台州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实践教学环节创新研究》,进行中,排名第四。(10)2013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课题《转型社会的伦理嬗变与阶层差异研究——以台州为样本的调查与分析(课题编号:13GXSZ021YB),于2014年11月结题,排名第二。

3、论文方面:工作以来,发表论文16篇,发表在台州学院学报发表有6篇、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有2篇、还有发表在党建研究、教学与管理理论版论、大家、教育探索、浙江海洋学院学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论文集等各有一篇论文,其中《台州党代会常任制:改革中的困境与前景》,于2013年6月荣获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论文集一等奖。

附:个人获奖情况

1、1995年获台州学院优秀班主任

2、1996年获台州学院表扬班主任

3、1995年、1997年95政教两次获台州学院先进班级、台州学院先进团支部

4、2015年13思政荣获台州学院优秀团支部、台州学院优良学分班、团支部PK赛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5、1996年获台州学院优秀实习带队教师

6、2009年、2015年获台州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7、2013.6《台州党代会常任制:改革中的困境与前景》论文获第七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论文集一等奖。

8、2014年指导学生教学技能,学生参加第八届台州学院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1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

9、2015年13思政获台州学院优秀团支部和台州学院优良学风班

10、2015年获台州学院优秀带队老师

11、2015年获台州学院先进教师

12、2015年思政部优质课评比获三等奖

第17篇:侯学文同志先进事迹

侯学文同志先进事迹 (淮安市淮阴区纪委副书记)

侯学文现任淮安市淮阴区纪委副书记,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已有15个春秋。他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在纪检监察工作岗位上。在他带领下,淮阴区纪检监察干部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2001年他被评为淮安市优秀纪检监察干部、淮安市优秀党务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勇于创新,敢于碰硬,认真履行职责

侯学文非常注重工作创新,他常对纪检监察干部说:“工作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勇于创新是纪检工作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源”。分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期间,他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大胆创新廉政建设工作新举措、新制度。2001年,他从中纪委全会精神中敏锐地感觉到,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广泛接受各界监督,扩大群众知情权、监督权。他带领工作人员在深入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开展“公开述廉、公开评廉、公开考廉”活动,引起了省市纪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创新干部警示教育形式,注重教育活动的效果,将查处的典型案件拍摄成电教片在全区播放。在网上开设“淮阴党风廉政网”,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并开设了廉政短信网,向领导干部手机发送廉政短信息8000余条次,提醒领导干部时刻不忘廉洁自律。

敢于动真碰硬是侯学文的一贯作风。他常说:“谁违反党纪国法,我就和谁过不去”。曾经有段时间,淮阴公路、河道三乱现象比较严重,过境司机、船主对此怨言较多,“吃饱饭、加足油,到了淮阴不停留”的顺口溜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状况。为刹住这股歪风,侯学文经常在全区境内主要干道上,亲自明察暗访。2001年7月的一天,他带领检查人员从晚上九点一直到凌晨五点,行程三百多公里,先后查获了三乱行为8起。在检查中,有个执法人员不服,态度恶劣,叫嚷道:“姓侯的,我记着你,你要当心!”侯学文针锋相对地说:“你毁我淮阴现象,我就砸你饭碗!”经过一年多的整治,彻底改变了淮阴公路、河道的面貌,经过国家、省、市检查组明察暗访验收,淮阴达到基本无“三乱”县(区)标准。

对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侯学文始终坚持严格监管,对违反规定的领导干部,坚持从严查处,决不手软。几年来,共组织查纠领导干部违反廉洁自律规定问题300多个。他亲自组织开展党员干部住房清理,纠正33个违规住房问题,责令补交房款或退出违规款项29.27万元。

心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一切为了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是侯学文一贯坚持的宗旨。他对群众的切身利益十分关心,在工作中提出要突出为百姓维权、为群众分忧,严肃查处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2003年8月,区纪委接到南陈集乔庄村群众反映该村干部侵占集体资财、增加群众负担,并有一董姓盲人被打击报复的举报信。在区纪委常委会上,侯学文主动要求承担这个案子,啃下这块硬骨头。第二天,他便带领调查组赶赴乔庄村。晚上,他和调查组的同志一起核查账目,排查线索;白天,到田间地头,调查取证。经过八个昼夜,终于查清了此案,3名村干部受到党政纪处分。

南陈集镇北村是淮阴区重点扶贫村。分管扶贫工作的侯学文主动请缨要求区纪委与该村结对帮扶,而且签下不脱贫不脱钩责任状。侯学文多次带领纪检干部深入村组调研,同镇、村干部研究扶贫措施,确定项目。他每年都要抽出一周时间到村里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老侯”。在侯学文的带领和组织协调下,三年来在水、电、路、种养、加工等方面共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户致富能力。镇北村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2005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20元,76户成了种养加工大户。 围绕中心、服务中心,主动把纪检工作融入经济建设之中

2000年,侯学文受命组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办公室。他明确提出“纪检工作要主动贴近、融入经济建设”,工作中始终以打造“品牌软环境”为目标,以转变机关作风、规范执法行为、诚信招商为重点,紧紧围绕为客商服务、为群众服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软环境建设刚起步时,困难重重,机关和部门意识淡薄,抵触情绪很大。他从建章立制、跟踪督办入手,在全区开展集中整治活动,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在全区107个单位和部门长期设立软环境监督员,逐步建立软环境建设长效管理体制,不断深化全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组织全区65个区直机关开展企业服务月和机关服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服务6000余人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26件。对破坏软环境的行为,他坚持严肃查处。几年来,他处理软环境建设方面投诉263件,群众对投诉处理满意率达98%以上。

他把客商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认真负责做好跟踪督办服务工作。无锡振达钢管来淮投资,他负责协调督办架设供电线路等事宜。炎炎夏日,他和供电员工一起冒着40多度的高温连续奋战三天。他的举动赢得了客商的赞誉和肯定。目前,淮阴的软环境建设工作已经迈入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淮阴经济发展打造了优良的软环建平台,区委、区政府多次授予他招商引资优质服务奖。

加强学习,严格自律,处处发挥模范表率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策水平,增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侯学文认真系统地学习了《党章》、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有关纪检工作理论,并参加中纪委纪检干部理论培训班和省纪委组织的《法律法规理论》培训,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在抓好个人学习的同时,还注重抓好纪委机关干部的集体学习。在他组织策划下,区纪委推行“一人一课”学习制度,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被评为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项目奖。注重调查研究和信息宣传,对纪检工作不断进行和探索。组织起草各类文稿296篇,总结工作经验68篇,被市以上报刊转发交流。区纪委被评为全省纪检监察信息工作一等奖、2001-2005年度全省纪检监察信息工作先进集体。

“打铁须得自身硬,纪检干部在廉洁方面首先要树好形象、作好表率”。多年来,侯学文对自己做到“约法三章”,即不该得的利益丝毫不得,违反原则的事坚决不做,有损党和政府形象的事自觉抵制。坚持廉洁从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按照工作权限和工作程序履行职责,坚持公平正直,不徇私情,珍视和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他自己从未操办过红白喜事,从未收受过礼品礼金,为纪检干部作出了表率。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jiaoxueziyuan/8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