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学校管理】

篇:束宾霞等先进人物事迹重点讲义资料

欢采有个治井“华佗”

——束滨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迹

束滨霞的名字,同她创造的很多油井管理方法一起,在整个欢喜岭油区、在辽河油田发挥着增产增效的积极作用,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称号,成为百万石油员工学习的楷模。

先后担任过采油工、站长的束滨霞,现任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采油作业一区束滨霞采油站站长。参加工作30多年来,束滨霞始终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对采油岗位的热爱和对中国石油的忠诚,彰显了新时代劳动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品格,树立了“自立、自信、自强”的新时代采油女工典范。

把“敬业”体现在勤学苦干,志当“华佗”的行动中。

没有过硬的本领和精湛的技术,就当不了一个好工人,这是束滨霞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刚参加工作的束滨霞面对全站大小设备数十台,站内工艺流程如蜘蛛网似的纵横交错,她在心里暗自较劲,如果不了解每一道管线流程的来龙去脉,不掌握每一套阀门的功能用途,不熟悉每一台设备的操作技术,就无法干好本职工作,当好工人也是空谈。她向油田公司专家模范取经学艺,利用休班时间骑上自行车往返30多公里前去当面求教。她善于生产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收集整理5万组油井对比参数,绘制了1000多张井站工艺流程图和井身结构图,练就了一身的绝活儿。只要油井出现问题,她通过“望、闻、听、摸”就能发现毛病,迅速解决,赢得了“油井华佗”的美誉。

把“爱国”体现在爱站如家,爱井如子的工作中。

束滨霞出生在一个石油工人的家庭,作为“油二代”,对石油有着特殊的眷恋,在父亲的影响下,她认为无论是作为一名员工还是一名党员,都要带头干,带头干好。2007年4月,束滨霞被提升为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束滨霞采油站站长。这也是在中国石油上万座基层班站中,唯一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采油站。这个站共有14口井,就像是她的14个孩子。她常说:“要像爱护孩子那样爱护油井。”2011年7月,有5口井含蜡高,4口井出砂严重,油井断、卡、脱现象频繁发生。为照料这9个“问题孩子”,束滨霞顶着烈日,逐井望、闻、听、摸,累得满头大汗,总结出了“四小、两稳、一少加憋碰洗工作法”,建立了翔实井史资料档案,使9个“孩子”健康成长。几年来,这些“问题孩子”经过束滨霞的“调教”,个个“孝顺”、“上进”,累计增油7000多吨,降本增效500多万元。立足本站油井实际,束滨霞摸索总结和创新了适应老油田“三高两低”区块油井管理的采油站管理“五法”——油井管理分类法、设备维护精细法、安全环保责任法、技能学习互动法、小站文化凝聚法,使油井始终在最佳状态下上产。

把“友善”体现在蓝领专家,甘为人梯的授业中。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要让全站员工都成为油井管理能手和技术专家。”这是束滨霞的心愿。多年来,她注重技术传帮带作用的发挥,注重在培养技能人才上下功夫,把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的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先后培养出高级工58人、技师16人和技术专家5人。其中有19人当上站长、队长,成为油田开发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技术骨干。通过实施分级培训、分类培训、专题培训和强化培训的“四培训法”,形成了“基础理论自觉学、基本操作跟踪学、疑难问题讲解学,整体提高比武学”的互动学习模式,先后培养出张开元、李鹏飞、郭鸣等11名优秀大学生,使他们先后走进厂机关和基层队队长等重要工作岗位。2012年5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首批50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束滨霞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其中之一,这是对束滨霞“传道授业解惑”的肯定和赞许。首席记者 赵艳

温静主要事迹

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开发所所长温静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为二元驱上产立下汗马功劳。在辽河油田开发战线上耕耘了20个春秋的温静,挑战着一系列油田开发极限,书写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别样风采,被誉为油田开发的“铁娘子”。

2011年1月,深冬的盘锦,夜晚格外寒冷。窗外银装素裹,研究院开发所灯火通明,温静正在和同事讨论辽河油田分层开发的具体思路。

“老区主体含水高容易水淹,分层开发还是应该在老区周边的低含水区域或者新区展开研究。”“老区主体区域含水虽高但剩余油富集,潜力仍然巨大。”22时,大家仍在热烈讨论。

“大伙研究一天了,非常辛苦,但是今天的讨论必须要有个结果。”温静斩钉截铁地说。两个小时后,他们终于确定了分层开发的主体思路:将老区次主力层作为分层开发的主要目标,实现单砂体和小层精细开发。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辽河油田已在雷

11、锦9

9、曙三区三个区块进行分层开发,共实施井位43口,平均初期日产油7.5吨,阶段增油2.61万吨。“十二五”末,分层开发将覆盖储量2.8亿吨,新建产能75万吨。

一个战役刚刚取得胜利,温静又带领她的团队投入到新的战役中。 辽河油田开发建设40余年,连续27年实现千万吨有效稳产。然而,勘探程度高、后备资源接替匮乏、油品性质复杂等问题制约着持续稳产。

为攻克这些难题,2012年,集团公司设立“辽河油田原油千万吨持续稳产关键技术研究”重大专项。温静作为9个课题长中唯一的女性,负责稀油、高凝油上产工程中的“水驱砂岩油藏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锦16块是辽河油田的主力稀油区块,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采出程度46.3%,综合含水率高达97%,已接近甚至超过同类油藏注水开发的极限。为吃干榨净剩余油,辽河油田决定采用化学驱进行精细挖潜。

在跟踪化学驱井网实施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部分井在非化学驱层位出现了储层电阻异常升高的富含油显示,这个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却被温静视为打开锦16块剩余油潜力的金钥匙。经过研究,项目组决定在化学驱前期利用化学驱井网对“路过”的剩余油富集区域进行空白水驱开发。这一“二三结合”的新模式实现了辽河“双高期”老油田的经济有效开发。

作为所长,温静每年负责组织全所近40项科研生产项目,内容涉及多个领域,也让她成为了一名开发领域的全能战士。

辽河油田提出到“十二五”末稀油、高凝油要上产至500万吨。重任在肩,温静和她的伙伴们将继续为油田挥洒智慧和汗水。[2]

温静主要荣誉 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

2015年4月28日,温静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赵奇峰--记欢喜岭采油厂作业五区专家组组长09-12-03 作者: 编辑:石油之光编辑

现任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作业五区专家组组长兼02号站站长的赵奇峰技校毕业那一年19岁,像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一样,对人生充满了理想,怀着对石油事业的向往和追求,来到了辽河油田公司欢喜岭采油厂采油作业二区04号站,当上了与油井朝夕相伴的采油工人。上班第一天,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当一名让领导放心的好工人,做一名无愧于企业的好主人。

为了掌握过硬本领,他本着学就学好、练就练精的原则,自觉做到“三学、两练”。“三学”就是向书本学理论、向师傅学经验、向实践学创新。他先后自学了十余种专业技术书籍,拿到了石油工程专业大专、本科文凭;拜名师学习管井方法,虚心向站上的每名员工请教管井窍门,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摸索创新管井方法。“两练”就是瞄准满足岗位需要练和着眼适应岗位发展练。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充分利用班站文化角、练兵小阵地和生产现场坚持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以解决生产难题为目标,坚持追踪前沿技术,练绝技、绝招。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和2000年赵奇峰两次夺得辽河油田技术比赛采油系统冠军,2002年又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06年被评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2007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他撰写发表的《减少稠油井躺倒井次》等23篇成果、论文,荣获第三届全国理论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集团公司、辽河油田公司“五小”成果一等奖,并获“百优”青年创新创效成果奖等奖项。

近年来,他积极破解生产管理难题,先后探索出疑难故障诊断法、系统效率提升法、检泵周期延长法、注气参数优化法、组合注气防窜法和维护挖潜比对法等“油井管理七法”,被称为“管井绝招”,在辽河油田广为应用。

稀油井因结蜡严重而停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检泵复产时间长、成本高。针对这一难题,赵奇峰创新思维,大胆实践,提出了注蒸汽化蜡的措施,在保证油井管柱及设备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注入低干度蒸汽,实现清蜡复产,既缩短了复产时间,又节约了生产成本。

为进一步挖掘区块生产潜力,实现少注气多产油和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赵奇峰利用“注气参数优化法”和“组合注气防窜法”,与技术人员一道将全区180口生产井划分为32个注气单元,进行优化和组合注气,提高了区块开发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推广运用“油井管理七法”,欢127块综合递减率由17.4%降至7.1%,累计增产原油5.43万吨。

作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辽宁省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赵奇峰感受最多的是责任。他说:“我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是干好本职工作的资本,而且是企业大家庭的财富。我要把经验和技能传授给他人,让更多的人掌握高技能,共同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在担任小队和作业区员工教育培训教练的同时,赵奇峰还担负起欢采厂、油田公司兼职教师和操作教练的工作。通过不断探索,他采取“严、熟、精、巧”培训法,把积累总结的管理经验和练就的技术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员工。2006年,赵奇峰培训的辽河油田选手在中央企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在辽河油田公司2008年技术比赛中,他负责培训的欢采厂选手摘得3金4银7铜14块奖牌,并夺得两项团体第二名。几年来,他共培养和培训了中央企业技术能手6名,辽宁省、集团公司级技术能手12名,油田公司级技术能手30名,厂处级技术能手63名。

赵奇峰凭着自己对石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为辽河油田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编 后

学习先进 争当先进

近年来,集团公司广泛开展青年创新创效、青工素质工程、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青年安全生产等活动,广大青工为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优秀青年典型。5月4日,辽河油田赵奇峰等10人被授予集团公司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为进一步掀起向他们学习的热潮,在团员青年中营造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本报自今日起开辟专栏,陆续刊登他们的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广大团员青年要以他们为榜样,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实现集团公司发展目标,争做贡献,再立新功。

李登俊:离休27载他把助人当幸福

李登俊已经88岁高龄了。无情的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身上的弹片让他的脚步略显迟缓。但是他却始终相信,“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继续为辽河油田的改革发展发挥着光和热。

穿越过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时代,他对生活没有什么奢求,“吃饱穿暖有地方住就行”,却把所有的积蓄交给了组织,帮助了更多有困难的人。这位有着69年党龄的老党员、老革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高尚无私的奉献情怀,书写了大爱无疆的华美乐章。

个人简介

李登俊 男,1926年11月出生,山东莒县人,中共党员。 1940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滨海地委、陕南区委组织部、西北局组织部任职。 1954年10月,到中苏石油公司(新疆油田的前身)工作。 1970年8月,到辽宁322试采团,正式与辽河油田结缘。曾先后担任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党委书记、辽河油田组织处处长、辽河油田纪委副书记等职务。 1987年离休。

离休后,李登俊一直担任辽河油田老干部党总支第一支部书记。曾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离退休职工,“感动辽宁爱心人士”等殊荣;2009年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2年荣获“辽河油田首届道德模范特别荣誉奖”。

“我是一名战士,就要永远向前! ” 已过耄耋之年的李登俊,生活得愈加从容。回忆起烽火岁月,他对自己的战功轻描淡写,但却对党和人民深怀感恩之心。他常说,没有党和人民,就活不到今天,能成长为一名国家

干部,都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结果,“我是一名战士,就要听党指挥,永远向前。 ”

1940年3月,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了整个中国大地。还没有步枪高的李登俊,走在了八路军115师686团的队伍里。那时,他才14岁。

“父亲很早就参加了革命,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红军的故事,知道他们是为老百姓的队伍。所以,当八路军的队伍经过我的家乡时,我就找到他们,缠着部队领导让我参加队伍。 ”回忆起往事,李登俊仍然有些激动。“那时候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打走鬼子,大家享太平! ”

参军的第一年,李登俊和队伍常常白天找地方睡觉,晚上行军。发现敌人少就打,打不赢就跑。没有枪就砍树枝,削成木棍后扛在肩上。“远看跟背着枪一样,给自己壮胆,也能震慑敌人。 ”

由于年纪小,首长后来让他在乡政府当通讯员,执行侦察任务。他经常混在老百姓中,送信或者到日军据点侦察敌情。一次执行任务时,他被鬼子发现了。敌人乱枪齐发,他就拼命跑,一口气跑了十几里。到了安全地方,才发现,鞋子跑丢了,帽子被打飞了,裤腿也被打穿了一个洞。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但他从来也没有退缩。 1941年,他生了重病,由于条件差得不到及时治疗,身体虚得没法行军。当地的老百姓就用两个椅子绑成一副担架抬着他走,才跟上部队。李登俊说,“我永远忘不了人民的恩情! ”

由于他有3年的小学文化,是部队的小秀才,便被部队送到当时设在山东莒县的抗大一分校学习半年,后来又到滨海中学“深造”,在当时的滨海军区政治部当了一名文书。

随后的战争岁月中,他随着部队转战大江南北,经历了枪林弹雨,几次从死亡线上爬回来。他先后在滨海地委、陕南区组织部、西北局组织部等任职。 1954年,他被组织安排到中苏石油公司(新疆油田的前身),从此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0年8月,辽河油田建设伊始,李登俊跟随着支援大军来到当时的 “南大荒”,成为322试采团的一员。从此,他的人生就紧紧跟辽河油田联系在了一起。

李登俊的个人感悟:

“没有党和人民,我就活不到今天,我永远记得自己是一名战士,要听党的指挥,用终生和一切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 ”

“家具是拿来使用的,只要能用、够用就行;衣服是用来遮体的,只要能遮体,洗得干净,穿着舒服就行;不管条件怎么变化,艰苦奋斗不能忘。 ”

“‘人’字只有两笔,写起来很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好,却不容易。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原则,要对得起良心。 ”

“我年纪大了,吃穿不愁,对生活也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要是在我的能力范围内,能帮助更多的人,那是最幸福也最有意义的事儿! ” “只要好好工作就够了,干什么都是为石油做奉献! ”

1970年,听到国家大力建设辽河油田和渭北油田 (现在的长庆油田)的消息,在“石油报国”的信念驱使下,李登俊主动向当时的石油部军管会打报告: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为石油事业发展建设出力!

就这样,李登俊带着一支二三十人的队伍,来到了辽河油田。由于已经在石油系统工作了10多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组织就把后勤管理的工作交给了他。

“只要好好工作就可以,干什么都是为石油做奉献!”李登俊从不把自己过去的功劳挂在嘴边,也没有向组织提过要求,而是一门心思琢磨怎么样才能开展好工作。

当年的8月份,刚刚接手工作,李登俊就深入到职工当中调研。他一不开大会,二不听汇报,直接找职工了解情况,调查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时的辽河油田条件非常艰苦,创业者们住帐篷、睡草铺、喝“鸭子汤”、走“搓板路”,设备运送还靠人拉肩扛。

李登俊及时跟地方沟通协调,在当时的油田指挥部所在地——于楼地区,建了油田粮站和第一个商店,为职工生活提供方便。由于当时粮食定量少,很多人吃不饱饭。李登俊就琢磨出一个办法:既然粗粮(主要是苞米)不算在定量内,那就多进一些粗粮分给职工,搭配着吃,也能暂时解决问题。

1970年12月份,辽河油田的采油一厂 (现在的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在热河台地区的建设需要与地方协调。作为党委书记的李登俊接下任务后,一去就是3个月,春节也在前线度过。他在附近跑了个遍,向附近居民解释发展油田的重要性,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其间,他还为当地的学校解决了冬季供暖问题。

当时的油田,还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大家都住帐篷,夏热冬凉。李登俊回到油区后,就从吉林省的林区购买木头,再筹到石头和沙子,从火车站运到油田根据地,一次就解决了300多户1000多人的住房问题。

东北的冬天,零下20℃是经常的事儿,寒风冷得刺骨,职工们开会或者吃饭都在露天。最冷的时候,碗里的饭吃到一半,另一半已经结冰了。李登俊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顶着挨批的风险,张罗建起了油田大食堂。条件艰苦,没有板凳坐,他就让人找来宽木条,制成简易长条凳来代替。“多为职工办点事儿,没有错。”食堂建成后,还兼具会议室的功能,油田很多会议都在这里召开。

解决职工就医时的交通问题、为二线职工以及学校老师配发雨具……在李登俊的带动下,油田后勤工作慢慢走向正轨。

1976年,李登俊调任油田组织处处长。岗位变了,但他的工作作风和责任心始终如一。下基层调研,吃饭都在大食堂,自己交粮票,从不搞特殊化。

现在,很多经历过油田会战的老职工和家属,提起李登俊如同自己的老邻居一样亲切,言语中依旧满怀佩服和感激之情。

至今,李登俊仍然保持着当年参军时就养成的记事习惯。翻开记事簿,自己在每个阶段的工作进展和思想状态一目了然。他说,“不时回头看一看,审视下自己和过去有没有变化。 ” “虽然不在岗位,但我还是放不下企业! ”

离休后的李登俊,并没有闲下来,当上了辽河油田老干部党总支第一党支部的书记,继续发挥着余热。

由于年龄原因,李登俊患上了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但他却依然把责任扛上肩,常常深入到支部成员、小区邻居、战友同事中间,帮他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上的诸多问题。

他居住的小区建设早,老年人居多,哪家老人生病、家庭不睦、邻里不和,他都登门看望、化解矛盾。

有位老干部身体不好,老觉得自己日子不多了,情绪很低落。李登俊就用自己乐观的心态去感染他:“你这个老同志,这么点小病都受不了。当年你打塔山阻击战的劲头哪去了? ”听到这话,两位老人会心地笑了。畅想起当年并肩战斗的岁月,对现在的生活更多了一份感悟,心情也平复了很多。

他爱小区就像爱自己家一样。哪里的草该拔了,哪里的花缺水了,哪儿有地线电缆不能挖,他都一清二楚。雨后出门,他一定随身带把铁锹,发现坑洼,随时就给平整一下。在散步时,他发现小区有些房屋外墙脱落成“花脸”、马路出现皲裂的现象,便马上向物业部门反映,使小区环境和设施大为改观。每逢下雪,他早上4点就起床,顶风冒雪扫出一条干净小道,方便行人。

每年春节,他都带着自己买好的糖果、瓜子到小区的银行、物业等部门的值班室,看望和感谢值班人员。“他们一年到头都为居民服务,多不容易啊,太辛苦了! ” 作为离退休队伍的支部书记,李登俊经常挨家挨户送学习材料和文件。他个人始终坚持学习,记了80本近百万字的学习笔记。他还把国家政策规定和中石油的工作报告,一段一段背给大家听,为大家讲解政策,解疑释惑,令人钦佩不已。

一年夏天,他看到一些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在油田机关上访。他不顾年老体弱,冒着烈日酷暑,拄着拐杖,流着满脸汗水,翻着文件,面对面做劝导工作。他还利用自己在油田工作时间长、接触广的优势,深入到110多名解除劳动合同人员中间了解情况,把掌握的情况写成材料,提出解决办法,向油田主要领导汇报,很多建议被采纳。

他为中国革命和石油事业忙碌一生,也奉献了一生,离休后本可以过得更加轻松,但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继续为油田的发展建设发挥余热,用实际行动诠释永远不退休的共产党员本色。

“自己有吃有穿有地方住就很知足了,帮助别人我觉得更幸福! ”

“5·12”大地震,李登俊通过红十字会募捐和缴纳特殊党费等形式,捐款3万元。

南方发生冰雪灾害,他向红十字会捐款5000元,捐款信封上只写 “艾心”两字。工作人员经多方了解,才知道是李登俊。

青海玉树地震,他又一次慷慨解囊1万元。

2009年,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后,领到2000元奖金,他又添了8000元,缴了党费。

每当国家发生重大灾害,每当人民群众需要帮助时,他总是伸出援助之手。 有一次,他在《辽河石油报》看到一篇报道,一位姓赵的女士身患重病无钱医治,他送去了2000元。一位四川灾区女大学生,在盘锦实习遭遇车祸,他先后3次到医院看望和鼓励,捐助给那位素不相识的女大学生5000多元。看到一名家属带着双胞胎儿子生活困难,他又以“艾心”的名义捐了1000元。

一个父母双亡的女孩,几度失去生活信心。李登俊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格外沉重,步行到辽河油田的困难帮扶中心,为女孩寄去2000元。他不想给孩子太多压力,叮嘱工作人员不要透露他的真实身份。出于关爱之心,他还写了一封信让工作人员转交,希望女孩能够勇敢面对现实,坚持完成学业,长大后报效祖国。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他将个人积攒的5万元交给油田公司党委组织部。他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作为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感到非常高兴,请把它作为党费,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离休27年来,他累计捐款达15万元,这几乎是他的全部积蓄。

对待他人这么慷慨无私,而他个人却过得非常简朴。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厨房里还用着上世纪70年代的炊具,他过生日,晚辈给他买了一件500多元的衣服,他硬是逼着给退了,“衣服太贵了”。打开他的衣柜,里面放的都是七八十年代“涤卡”衣服和发白的老式中山装。随身穿的衬衣领口、袖口都飞边了,也不舍得扔。

李登俊60多岁时,老伴就去世了。 20多年来,他单身一人,年纪再大,也从来舍不得花钱找家政、雇保姆,都是自己洗衣做饭、买菜、收拾家务。“就当是锻炼身体,身体好了,还能继续干好革命工作! ”

李登俊已年过耄耋,离开工作岗位多年,却从来没有真正离休。他的思想觉悟、一言一行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人“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高风亮节和优秀品质。

第2篇:束海霞事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只要油井出现问题,束滨霞就能发现毛病,迅速解决,被赞誉为“油井华佗”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束滨霞 44岁,现为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欢喜岭采油厂“束滨霞采油站”站长。 曾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等多项荣誉,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像束滨霞这样的采油工,不要说在全国石油系统,就是在辽河油田,也是成千上万,可为什么束滨霞会脱颖而出?为什么“花儿永远那么红”?探索束滨霞走向成功的奥秘,相信对很多职工都大有裨益。

该自己干的事就一定要干好

1983年3月,束滨霞初中毕业来到欢喜岭采油厂36号站,当上了一名采油工。束滨霞父亲是位“老石油”,有着与“王铁人”共同工作的经历。从小到大,束滨霞听了很多有关“王铁人”的故事和大庆精神的故事,她记住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束滨霞说,这对她产生了很大影响。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采油工,必须有过硬的本领,这是束滨霞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刚到井站时,她与许多姐妹一起住在井站宿舍。白天跟着站长和师傅上井时,她把井上出现了什么情况,别人是怎么处理的,都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晚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细心揣摩。打钢丝接头是稀油井清蜡时采油工必须现场操作的技术活儿。为了掌握这一技能,她利用休息时间苦练。钢丝头经常将手背划出一道道口子,手掌磨出血泡,两臂发酸抬不起来,但她没有退缩。工夫不负有心人,在采油厂举行的打钢丝接头比赛中,她代表36号站参赛,并以5分钟打6个接头的优异成绩,刷新了全厂保持了5年的5分钟打5个接头的纪录,一举夺得第一名。

束滨霞学习技术着了迷。采油厂有位老劳模叫孙寿柏,是有名的“抽修大王”,她就拜孙寿柏为师,学习抽修保养知识;曙光采油厂女劳模张春华摸索出了一套油井管理“四步十二字”法,她就利用休班时间骑上自行车往返30多公里前去井站当面求教。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她熟练地掌握了量油、调参、碰泵、加皮带等采油工必须掌握的技能,在同年参加工作的学徒工中,第一个提前半年出徒了。

采油工有一项工作是巡井。一个井站有10几口井,一个班每口井都得看一看。如果是夜班,多数情况是一男一女两人共同巡井。出徒第二年初冬的一天,她与一个小伙子值夜班。因为挨了批评,那个小伙子“闹情绪”,说什么也不去。可束滨霞知道,冬天最怕的就是井冻,一旦冻了,损失就大了。每一口井都分布在荒野之中,有一口井还得走过封冻的绕阳河。初冬的荒野空旷、静寂,令还不到20岁的束滨霞非常恐惧。

她完全有理由不去巡井,可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清楚,这是该她做的事,是她的职责。束滨霞拿起手电筒上路了,可她不敢打开手电筒,因为一道亮光就暴露了她的行踪,这样也许对她更危险。在绕阳河边,她犹豫了,害怕了,因为她不知道河冻得实不实,如果不实„„她简直不敢想下去,她做了最坏的打算:一旦出事,她就扔出手电筒,好让单位能找到她。“还没有成家,也不能孝敬父母了”,束滨霞鼻子一酸,眼泪情不自禁地流出来。

她战战兢兢地走过冰冻的绕阳河,查看了那口井,还好,没有冻。谈起这件事,她说现在想起来也害怕,为这件事,她“恨”了那个小伙子好几年。

凡是让束滨霞干的活儿,她都力争干得最好,为此,她要多想,多干,不仅多挨累,有时还要遭误解。1988年秋季的一天,时任采油队副队长的陈林龙到站上检查工作,远远看见围在泵房四周的石棉瓦被揭下两张:厂里马上要进行岗位大检查了,这是谁干的?陈林龙生气了,“束滨霞!束滨霞!人哪去了!”陈林龙大声喊着正在当班的束滨霞的名字。“我在这儿呢。”寻声找过去,只见束滨霞钻在泵房下边,拿着流程图对着管线查流程。一脸蜘蛛网,满身是土,袖子上沾满了亮晶晶的石棉瓦的玻璃丝。“队长,图纸与咱们现在的泵房流程对不上,不知道是图纸错了还是流程错了,我查查,问题到底出在哪儿?”陈林龙知道错怪束滨霞了,赶紧与她一起查起来,原来是改造后的流程与原流程图不符。

也就是凭着这股劲头,束滨霞走在了前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束滨霞讽刺话也听了不少:“想当劳模啊!”每次听到这话,束滨霞都笑着回答:“我多干点,你们就可以少挨点累嘛。”该怎么干还怎么干,束滨霞始终都是一股劲。

十几年孜孜以求,束滨霞先后学习了《采油工十懂十会》、《采油工程》、《采油地质》等30多本技术书籍,写下了1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记录下5万多个油井生产运行参数,绘制了1000多个井站工艺流程图。只要油井出现问题,她通过“望、闻、听、摸”就能发现毛病,迅速解决,被赞誉为“油井华佗”。

因为爱,所以执著

2009年,共和国60周年大庆。束滨霞应邀参加国庆阅兵观礼。当胡锦涛主席乘坐阅兵车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坐在束滨霞身边的“中国一汽”的劳动模范指着车自豪地告诉束滨霞:“那辆车是我们制造的!”而束滨霞也不示弱:“汽车用的油是我们采的,说不定还是我采的呢!”说完这些还觉不够劲,又说:“看看天上飞的,水里行的,地上跑的,哪样能离开我们石油工人!” 这种职业自豪感从束滨霞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与她相随相伴,也是她干好工作的精神动力。

束滨霞工作的采油站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苇塘,“荒郊野外”、“夏天风吹日晒,蚊虫叮咬”、“冬天北风呼啸,寒气袭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苦累单调的工作„„这是好多记者报道束滨霞事迹时的用词,当记者问她怎样看待这种环境及工作的单调时,束滨霞笑起来,她说:“那是别人的看法,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

春天满目葱绿,夏天苇长鸟鸣,秋天苇花飘香„„束滨霞说,这是天然公园,天然“氧吧”,她爱这里的一切,从来没有“艰苦”、“恶劣”那种感觉。

巡井、清蜡、查看仪表„„在一些人眼里,天天、年年重复这些工作是多么单调乏味,可在束滨霞眼里,每一口井都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性格的,你对它好,它就尽情欢唱——汩汩出油,你如果怠慢它,它就耍脾气,给你脸色看。

“束滨霞采油站”总共14口井,好多人开玩笑说,那是束滨霞的14个孩子,因为束滨霞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像爱护孩子那样爱护油井”。

2000年初,束滨霞接手了5口井含蜡高,4口井出砂严重,油井断、卡、脱现象频繁发生,管理难度和维护难度都非常大的新33号站,即后来用束滨霞名字命名的“束滨霞采油站”。对这一个个“问题孩子”,束滨霞付出了更多的爱。她一口井一口井地“望、闻、听、摸”,摸索每一口井的生产规律,给每口井都建立了翔实的井史资料档案,实施了“一井一法、一井一策”。几年来,这些“问题孩子”经过束滨霞的“调教”,个个“孝顺”、“上进”,累计增油7000多吨,降本增效500多万元。

为了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照顾,束滨霞付出了太多的爱,甚至牺牲。1988年,束滨霞第三次提出推迟婚期,这下可把男朋友冯玉连一家惹火了,当束滨霞来冯家说明原因时,气得他家没有一个人给她开门。束滨霞在外先喊男朋友的名字,再喊男朋友妹妹的名字,最后喊大婶,情急之下竟改口喊“妈”,老太太坐不住了,给开了门。束滨霞拉着冯玉连母亲的手说:“妈,站里有个泵工,也决定在春节结婚。我们俩如果都走了,生产就会受影响,所以我提出让她先结婚,我替她看泵。”听着束滨霞一席诚恳的话语,同是石油工人的男朋友的父亲激动了,他说:“滨霞呀,你做得对,咱们搞石油的,吃的就是油饭,什么事也没有这事大!”束滨霞含泪给老人家鞠了一躬。

1990年,束滨霞怀孕了,将要当妈妈的喜悦,让束滨霞工作多了小心。可有一天,井场附近起火,大火借着风势向油井扑来。束滨霞不顾已经两个月的身孕,带头冲在前边灭火。大火扑灭了,两口油井保住了,可束滨霞却流产了。 “孩子没了!”束滨霞不顾前来看望的领导和队友,也听不进家人的安慰,孩子般地哭起来。孩子重要还是油井重要?在束滨霞心里,都重要,都是她的命根子,哪个受到伤害,她都会伤心、难过„„

1998年,组织上决定让束滨霞到辽宁省工运学院学习。进大学深造,这对只有初中文化的束滨霞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而且,毕业之后,她很可能去当干部,离开被很多人看来条件艰苦的采油站,可束滨霞思来想去,放弃了这个机会,她说,她热爱采油这个岗位,她也觉得自己最适合的工作就是采油。

荣誉再高也不能丢了本分

1984年,也就是束滨霞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她获得了一个小队先进生产者荣誉,单位奖励了她一条毛巾被。一晃25年过去了,对这件事她依然记忆犹新。束滨霞告诉记者,回家的路上,她脚步是那样轻松,内心洋溢着幸福、快乐,一进门,她就兴冲冲地告诉母亲:“我得奖了!”

有一本书名叫《好员工是表扬出来的》,确实如此。从这次获奖起,束滨霞坚定了一个信念: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得到好评,就会受表彰。也就是从这次获奖起,她有了非常强烈的荣誉感,她的心中也多了一些偶像:汪洋洋、谭远红、王铁人„„辽河油田和石油系统的许多劳动模范成了她崇尚的英雄。

境界决定高度。踏着英雄的足迹,束滨霞荣誉称号不断:辽河油田劳动模范、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2007年3月,辽河油田公司有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采油站“束滨霞采油站”。今年“五一”节前,她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荣誉上攀上了顶峰。

也许人们没有想到,随着荣誉的增多,束滨霞内心多了一些不安。尤其是33号站被命名为“束滨霞采油站”后,参观学习的人多了,采访的记者多了,束滨霞到外边开会、做报告多了。一有参观学习、记者采访,全站都得出动,接待、讲解、座谈„„全站13个人,她一出去开会、做报告,就剩12个人干活儿,她的活儿就得别人分担。束滨霞感到,由于有了她这个“先进”,全站都要多挨不少累。

人们注意到,束滨霞休息时间减少了。一个月按规定休息8天,可束滨霞只休息三四天,多数时间都是在站上。如果是在外边多开了几天会,她一回来就到井站,要连续工作很多天也不休班。一般人也许会认为,劳动模范就应该多奉献,其实,束滨霞是在补偿。在束滨霞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情结:她是工人,工人就应该好好做工,荣誉再高也不能丢了本分。 束滨霞还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中国石油系统、甚至在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劳动模范,她记着每一位领导对她的帮助,记着全站每一位工友对她的支持。凡是领导安排的工作,即使像开会、参加座谈等,她也非常认真对待,写好稿,反复练习。而对自己的工友,从工作到生活,她都像一个大姐姐那样,将友情、亲情融进对每名工友的关爱中。巡井工马树伦从技校毕业,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束滨霞与他签订了师徒合同,每次巡井时手把手地教他加盘根、倒流程、换阀门垫子。马树伦很快掌握了油井规律,提高了管井技能,在采油厂举行的技术比赛中获得技术能手称号。束滨霞还将她多年潜心研究、总结出的管井经验编写成《油井管护对策100例》,自己掏钱复印送给全站每一位工友。她还带领攻关小组利用业余时间,组装了拥有全套油井工艺流程的“流动练兵车”,为工友提高技术水平提供方便。一花引来百花开,束滨霞当站长以来,她的站已经有20多人成为站长和队长。

束滨霞还是辽河油田公司“家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者。为了改善小站环境,她把家里的盆景拿到站上,买来石英钟放到站上;员工衣服破了、脏了,她就利用业余时间帮助缝补、洗净;无论哪个工友思想波动、生病住院、或遇到困难,她都亲自看望,尽力帮助。几年来,她为生病住院的工友、工友孩子、贫困大学生捐款达3万多元。束滨霞说:“我就是希望这个小站如家,让每位工友都能感到家的温暖。”

束滨霞做的都是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但是,如果能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了,就不平凡。20多年如一日的坚守,束滨霞不平凡。

束滨霞可敬,可亲,也可学。

敢给洋设备动手术的“翻车机大王”

——记全国劳动模范、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王余禾

繁忙的秦皇岛港煤二期码头,满载煤炭的列车依次排开,进场待卸。巨大机械的牵引下,一节节重载煤车被缓缓地推进翻车机房,定位,翻转,倾斜——煤炭轰然而下。

作为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分公司的电气主管,在28年的职业生涯中,王余禾曾无数次面对这样的场景,对于每个细节,闭上眼睛都能说得一清二楚。熟悉的翻车机轰鸣声,伴随着他从一名普通电工成长为了“翻车机大王”。

“翻车机大王”,是工友们送给他的亲切称呼。在秦皇岛港,提到王余禾的名字,人们无不交口称赞,亦或伸出大拇指,“要说王师傅,那真是好样的,技术革新为港口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翻车机大王’这个称号名不虚传!”

醉心科技 敢于挑战

1984年,国民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东南沿海急需大量煤炭。刚刚建成的秦皇岛港煤码头二期工程,是国家“六五”期间首批利用外资建设的重点工程,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港口装卸设备,煤

一、二期工程承担着全国近三分之二的煤炭下水任务。

翻车机是煤码头与铁路衔接的关键部位,是卸车作业的咽喉要道。煤二期翻车机引进的是英国公司技术设备,其中翻车机电气系统完全为英国人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投产后由于原有的设计缺陷,经常出现故障。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果越来越严重,铁路线上等待进港的煤车排成长龙,锚地上艘艘船舶焦急地等待装运。当时,秦皇岛港煤二期停产1天就要上报国家经贸委,因为其带来的连锁损失不可估量。

怎么办?港口领导决定对其进行技术改造。一直负责设备维修的王余禾临危受命,主持这次技改工作。电气系统的故障往往十分隐蔽,需要丰富的知识、缜密的思维、敏锐的判断和高超的技能。而且,当时很多人都对进口设备有一种神秘感,不敢出手,而王余禾在维修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断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掌握的技术,逐渐增强了信心。

进口翻车机直流驱动系统经常突发可控硅快速熔断器烧毁故障,严重时一班就要烧毁30-40只,几乎是瞬间就损失数万元。这种故障突发性强,过程只有几十分之一秒,过后的一切电气参数正常,具有很强的隐蔽性。面对这一严重运行故障,英国专家多次努力后耸耸肩,无奈地表示毫无办法。看到故障仍在无规律的延续,王余禾心急如焚,找出翻车机进口时的随机图纸,却发现只有笼统的框架图,没有详细的技术图纸,他横下一条心“自力更生”。为了掌握技改数据,他几乎钻遍了翻车机的每一个角落,整天守在电气柜前,对电路的各元器件逐个进行参数测量,详细记录各种数据,反复分析验证。几十个日日夜夜过去了,王余禾终于发现了原设计不适应剧烈交变负荷的弊端,调整相关技术参数,重新设计制作R-C吸收装置,用几十元的成本制作电容电子组件,替代了原来的快速熔断器,从根本上杜绝了这类故障。面对此,英国专家不由得惊叹“中国工人Numberone!”

也就是从这一次成功为洋设备进行“手术治疗”开始,王余禾对翻车机电气系统研究更加深入细致,接连向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发起了冲击。

翻车机系统直流驱动电机也是英国进口设备,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损坏日渐增多。进口电机价格昂贵,每台高达3万英镑,且订货周期长,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停机停产,严重制约了生产作业。王余禾根据自己积累的大量生产数据,绞尽脑汁设计出了一套适合我国生产实际的翻车机系统电机国产化改造技术参数和工艺电流曲线图。但当时国内电机行业的老大上海某电机厂,根本不重视一位普通港口工人提供的资料,仍按他们的设计思路生产,结果运来的电机工作20多天就烧毁了。只好派工程师来现场察看,结果证实确属设计不合理,在重新面对王余禾提供的技术参数后,不得不为其周全的思考、合理的设计所折服。按照王余禾的思路进行电机国产化改造后,每台电机比进口降低造价90%,为港口节省采购资金460万元,而且电机性能大大提高,保证了卸车作业的顺畅进行。

在对翻车机改造和电机国产化改造完成后,王余禾又发现,翻车机车辆超限的安全检测装置采用的是红外光电管,没有考虑到翻车机房煤尘大的特殊情况,再加上洒水除尘,光电管发射装置上的透镜被污物覆盖,红外线的穿透能力降低,经常造成检测失灵。而且,检测人员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去手工清理,严重时两分钟就要清一次。有没有一种更省时省力又精确无误的检测方法呢?经过筛选对比,王余禾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伽马射线上。伽马射线穿透力强,不怕煤尘、水汽的阻挡。难点是确定伽马射线的剂量,剂量大了,射线穿透车皮就失去检测意义,小了会造成接收信号不可靠。反复实验之后,王余禾终于确定了最佳剂量,使车辆超限的安全检测更加可靠且不受煤尘、水汽等恶劣环境影响。小剂量高灵敏度的伽马射线检测技术也成为了国内煤炭运输港口翻车机系统的首创,使用至今依旧安全可靠。

技术改造过程中,王余禾始终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指导思想,拒绝简单克隆,力求每一次改造,就增加一分设备的科技含量,使设备不断升级。煤二期

5、6号翻车机的改造中,他汲取多项技术的优点,采用了许多最新设计并引入环保理念,应用FB功能语言编制程序取代原系统大量的继电器逻辑控制,继电器的使用量减少了80%,系统参数全部由软件编写给定,真正实现了高稳定高可靠性。在对翻车机PLC控制系统改造中,他编写三维模拟动画画面,实现了对整个翻车机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控制,使控制台面由原来100多个按钮、开关减少到只有4个选择开关和4个按钮,大大提高了操作的可靠性。这两项改造大大提高了秦皇岛港的作业效率,故障率、维修量、成本等大为降低,自动化程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翻车机给料系统振动给料变频控制、电机变频调速、翻车机回转角度数字化检测„„王余禾在对洋设备的国产化改造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据统计,20多年来,他先后参与、主持大型港口电气设备技改项目13项,攻克解决了300多项技术难关和疑难问题,累计为港口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勤奋学习 与时俱进

做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知识技术不断更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被时代淘汰的新型劳动者,这是王余禾对自己的要求。为此,他在终身学习的进程中,不断充实完善着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1966年,文革来临,初中刚刚上了一年的王余禾被迫和父母一起“下乡”,当上了一名农村电工。在当时农村非常艰苦的条件下,王余禾想尽办法去找电工类书籍来读,看不懂的地方,就等晚上一同“下乡”的高中生收工回来时请教。就这样,王余禾硬是一点点啃通了高中物理知识中关于电的理论,读书成了他在那段艰难岁月中的唯一兴趣。

1975年,王余禾回城在唐钢当了一名维修电工。到工厂当电工,条件比农村时强多了,有各种电工类专业书籍的公司资料室成了王余禾最常去的地方。他边学边干,仅仅当了一年学徒,就以过硬的技术从几百名同时进厂的工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厂唯一一名直接从学徒被定为二级工的人,并被评为唐山市第一批新长征突击手。1982年,王余禾调入刚刚成立的秦皇岛港第二分公司,在电气维修方面的才能很快被领导发现,安排其负责煤二期翻车机电气系统的维修保养。

煤二期投产不久,王余禾拿到了一本翻车机使用说明,他一看就傻了眼,说明书上全是英文,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他来说简直就是天书。这时,学习再一次成为了他战胜困难的法宝。靠着笨功夫,对照设备一点点进行比对研究,英语词典整天带在身边,他硬是把那些“天书”给读懂了。后来,他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技术使用手册,使原来300多页的手册逐渐增加到了700多页。

工作实践让王余禾愈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面对日趋先进的设备,他深深感到自己有限的知识很难适应港口发展的需要。他在工作中注意积累,对每一个电气故障都用心思考,为了解决可控硅快速熔断器烧毁的问题,经常在电气室一站就是一夜,在无数次运行中认真观察仔细记录,最终找出发生故障的症结。结合工作实际,他大量汲取电工领域的新知识,自学了《电子技术基础》、《物位测量仪表及维修》、《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理论》、《工业控制计算机》等近20门功课,业余时间也几乎全部用在了学习上。坚持不懈的学习为他攻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奠定了基础。

1994年,已经40出头的王余禾为了系统地学习电气知识,报名参加了北京科技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仪器仪表专业大专班学习,通过函授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他说,后来能够想到用伽玛射线代替红外线进行翻车机车辆超限超载检测,以及对翻车机模拟控制传动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都是得益于大专函授学习。

工作之余,王余禾最大的爱好就是去图书馆,阅读与专业相关的技术书籍,从中揣摩让自己本职工作更省时省力的技术窍门,并将这些学来的先进知识一点点地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在国内个人电脑远未普及的286时代,他省吃俭用,自费买了电脑,不断学习电气控制领域最新的知识、技术。同时,从进入秦皇岛港接触翻车机开始,王余禾就主动和行业内的科研院所、顶级专家积极沟通,虚心求教,许多知名专家慢慢都成了他的好朋友。专家们都愿意把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告诉他,对本行业前沿技术的及时准确把握并积极进行实践应用,使王余禾如虎添翼。

在秦皇岛港二公司,领导和同事们都知道王余禾有个“怪毛病”,和技术无关的外出开会、培训、考察、疗养等公差不要找他,再好的地方也不去。2008年,领导特意安排王余禾去新、马、泰旅游疗养,机票、签证都办好了,但最终还是被他拒绝。可若是听说哪里举办技术讲座,王余禾的精神头儿比谁都足。一年暑期,得知清华大学有个电气化技术讲座,他一大早就坐上了汽车,在北京堵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热得汗流浃背。讲座结束后,别人都走了,只有他舍不得离开,继续向老师问这问那。即便是少有的出差时,王余禾身边必带的就是电气专业书籍。到了外地,他从来不爱逛景点,而是直奔图书馆去收罗心爱的“宝贝”。

感恩敬业 无私奉献

一棵大树的成长离不开沃土,一名高级技师的诞生离不开好的成才环境。谈到20多年在技术上不断进取的职业经历,王余禾说的最多的,不是钻研技术的辛苦,而是公司一任任领导给予他一次次技术攻关搭建的广阔舞台。一份信任、一种责任、一个让责任得以履行的平台,让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将自己的技术理想,一步步变成了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财富的巨大动力。

1986年煤二期翻车机技改,当时的公司负责人就找到还是电工队一名普通电工的王余禾,让他掌舵国家投巨资刚刚从国外引进的翻车机设备。翻车机工段的技术人员配备、设计改造进口翻车机的技术改进方案等等,全部由王余禾定。“这么关键的技术岗位,领导信任咱,我怎么也要把它干到最好。”就这样,王余禾找到了多年技术积累得以充分施展的舞台。 王余禾平时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不知疲倦的工作,为了工作经常达到忘我的境地。在煤二期5号翻车机大修和PLC系统改造升级中,整个工期仅为23天,留给电气调试的时间只有4天,这与常规的电气调试时间相比要少近三倍,时间紧、任务重、资料不完整,他白天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下班后还要留在现场进行软件编写和PLC584梯形图程序修改,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实在困得不行了,就躺在长椅上打个盹儿。期间,他共编写了PLC梯形图控制程序500多页,设计完成FB功能程序、电气控制图纸300多页,带领职工安装配置电气柜16座,敷设电缆3600多米,校对配接电缆约15000多芯,只用两天就完成了单机调试和空载联运调试,圆满完成了任务,为公司节约费用及减少停产损失400多万元。

秦皇岛港煤一期

1、2号翻车机改造是投资6000多万元的国家重点项目,当时王余禾出任改造项目现场调试总指挥,组织协调9家供货、安装、调试等方面的厂商,解决了数不清的技术难题,科学平衡工艺条件和设备能力,使设备实际效率比设计标准平均提高了1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4个多月的系统调试期间,他每天平均在现场工作11个小时以上,没有1个休息日。为解决上学的女儿吃午饭问题,他不得不请同事帮忙。80多岁的老母亲患病住进了医院,他也没能回家照顾。爱人因腰椎病严重复发急需手术,但为了保工期一拖再拖,直到工程结束后才陪同去北京做手术。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历史罕见的冰冻灾害,胡锦涛总书记亲临秦皇岛港视察电煤抢运工作,全港上下备受鼓舞,全力生产支援南方灾区。王余禾为确保设备的正常高效运行,身先士卒,带领徒弟们每天都要对各种电气设备反复地进行点检和查看。他放弃了春节假期,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为秦皇岛港抢运电煤做出了突出贡献,被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系统抗灾保通先进个人”。

2008年10月,做为电气业务主管,王余禾又组织实施了秦皇岛港煤一期

1、2号翻车机适卸C80车型的电气改造。他30天连续工作在作业现场,组织更换了翻车机转子全部近200根电缆及电缆桥架,安装连接电气接线1000多点无一差错,系统试车一次成功。同时为了解决C80与C63不同载重影响作业效率的问题,经过反复试验,编写了PLC识别程序,有效实现了自动识别处理,使得两台翻车机接卸C80的速度由原来的每小时2520吨提高到了2700吨,成为国内功能最强、适卸车型最广的翻车机。

2009年4月,秦皇岛港二公司组建了以王余禾为首、青年技术人员为主的煤二期B2F翻车机适卸C80改造电气改造小组。施工中,共设计编制电气控制图纸总计达500多张,铺设各类电缆16000多米,接续电气接线数万点,只用5个月就完成了专家预计10个月工期的改造项目。特别是电气调试阶段,王余禾充分发挥熟悉工艺、了解现场条件的优势,仅仅用了不足20个小时,就完成了分部空载到重载联动的调试转换,令在场的专家惊叹不已。 在港口,王余禾的“严厉”也是出了名的。他的徒弟秦皇岛港二公司装船一队电修工段副段长李伏玉至今仍记得,2000年煤二期翻车机技改时,他们连接的配电柜之间的上千根电线中,有一根接上后路线没有走直角,但并不影响性能。王余禾发现后,厉声说到“干活没有凑合,差一点也不行,马上返工换掉!”

秦皇岛港二公司技设科科长石大文对王余禾的严厉,更是十分了解:“对于技术问题,王师傅从不含糊、将就。不管是领导还是同事,想从他那儿获得技术方面的通融,一点可能性都没有,而必须是100%符合规范和标准。我曾经就被他折过好几回面子,还有好几个徒弟被他说哭过。”而也正是得益于这种严厉,王余禾培养出的60多个徒弟个个过硬,如今已经成为秦皇岛港各作业码头的技术骨干。同时,王余禾授课的脚步也几乎踏遍了全国的主要港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播撒到了我国港口建设的各个角落。

要做就做最好,付出总有回报,王余禾的奋斗也让他收获了一顶顶荣誉之冠。连续18年被评为秦皇岛港先进工作者,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标兵,荣获“河北省技术能手”、“河北省交通系统劳动模范”、“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海员工会全国委员会金锚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项荣誉称号。2009年2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成为河北省享受该待遇的唯一一位工人。

王余禾出名了,一些企业想用高薪把他挖走,外省一家公司甚至开出了50万元的年薪,对此,他不为所动。王余禾说:“人不能只追求名和利,是秦皇岛港培养了我,只要这片蓝色的土地需要,我会一直在这里干下去。”

王余禾,一名普通的工人技师,将中国工人的智慧、执着、奉献和责任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新时期的主旋律:工人伟大,劳动光荣!

韩兴武:立志产业报国尊敬了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立志产业报国,为保障共和国能源战略安全做贡献。我叫韩兴武,是一名石油工人,现为胜利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压裂大队大队长。很高兴参加今天劳模座谈会。在此,向各位领导和来自欢迎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表示中性的感谢和崇高的惊异,下面,简要汇报一下自己的工作情况和体会。胜利油田是我们国家的第二大油田,在我们能源战略中担负着十分居第的任务,我所从事的酸化压裂施工是油田增储上产的一项有效措施,通过对油层进行技术改造,达到增产增油的目的,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敬同志为我们大队题写的“压开油层条缝,迎来油花浪天冲”的诗句,就是对压裂施工工作的真实写照。

作为新时代的石油工人,为国家多奉献能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是义不容辞的责任。90年代以来,我们大队积极适应国企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的要求,在满足胜利油田需要的同时,大胆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四面出击,勇闯市场,为企业创收增效和加快发展,为国家能源建设作出积极努力。1991年我带领队伍首闯江苏压裂市场,开创了胜利油田专业化施工队伍闯外部市场的显赫,经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万庄压裂测试中心测试,裂缝走向与设计完全一致,每口井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受到甲方的高度病假,中国石油报、胜利日报等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2004年5月,同国际我中标走出了国门,进入了蒙古国压裂市场,在经受住风暴袭击和气侯恶劣,井况复杂的严峻考验情况下,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施工任务,赢得了良好的国际信誉。蒙古国政府石油局主席奥。达瓦桑布亲笔给我们发来感谢信。十几年来我们先后开辟了陕北、华北、东北、大纲、冀东、江苏、中原、南洋、海南等国内各大油区和蒙古国国际压裂市场,并成功打入了美国BJ公司、泛华公司、马来西亚云顶公司在胜利油田的国际反承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自我主持大队全面工作以来,大队外部市场产值不断提高,并以总产值每年36%以上的速度增长,压裂效益年年台阶,职工收入越来越好,“胜利压裂”品牌在国内石油行业越来越响。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石油工作,必须做到“想干有技术,会干有绝活”,才能为开拓市场、增产、增油增效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为了掌握先进的压裂技术,我们坚持引进和自行研制并行、创新与创效并举的原则,广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瞄准国际领先技术大胆公关,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我组织参与技术项目有三项获得国家级、两项获得省部级荣誉。目前,我们拥有过领先的配套工艺技术,形成了水利压裂、高能气体压裂、喷砂射孔、二氧化碳吞吐和大型酸化等一批自主品牌技术。压裂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经专业部门资质认证和考核评估,我们大队取得了中石化甲级队资质,并荣获中石化金牌压裂队称号。

常年的市场征战,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使我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995年我做了膝关节瓣月板摘除手术。2000年做了甲状腺切除手术。当医生的妻子曾多次劝我换个工作岗位,但我在是有一线工作了三十几年,对石油有着抹不掉的深深情结。我耐心说服了妻子,依然坚守在为国家献石油的生产岗位。

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点工作,组织上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连续5年被评为胜利油田劳动模范,先后7次记个人三等功。2004年被评为中石化集团总公司劳动模范。今年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意味着责任和奉献。我将珍惜荣誉,更加努力工作,以产业报国,奉献能源的坚定信念,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表率作用,为国家能源建设做出自己新的贡献。

第3篇:周霞先进事迹

各位领导:

我叫周淑霞,现年36岁,现在任钧台小神童幼儿园中班教师。现将我2011年度个人的工作做以下汇报:

一、政治思想方面

德高为师,身正是范,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因此从一开始选择了教师职业,也就意味着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参加师德培训和教师上岗培训,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认真查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工作中从不迟到和早退,坚持100%出勤,准时参加园内组织的各项会议认真领会会议精神,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习,做到团结同事,关爱孩子。我从小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中实现自我闪光的人生价。

二、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我深知作为幼儿教师,要想让孩子得到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我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工作中,我向身边所有的老师学习,扬长补短。促进自己教育的不断发展。并在实际教学中认真思考推敲,有目的的在班中进行一些尝试。如:绘画教学中,我采用留白的教授方式,让孩子在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随意的画出自己喜欢画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做到尊重幼儿的创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欣赏孩子的作品,孩子的成功感得到了满足,作画的兴趣也提高了。

在每次教育活动交流时,我都能积极准备认真参与。每次实践后我总对我自己说:“这并不是过了,就结束了。过后还要仔细想想,认真听听,好好学学。哪儿还不够,该怎样做会更好。”通过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与实践,我的教学水平突飞猛进,成为我园教育教学中的佼佼者。 在业余时间,我会去图书馆翻阅有关幼教资料,去书店购买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和音像资料进行观看学习。平时也抽出时间上网,把自己的教案和经验发布到网络中,与许多优秀的幼儿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并汲取别人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溶入到我的教学中来。在家多看幼儿节目,多关注幼儿所喜欢的人和事物,想他们所想,探索出更适合我班孩子的上课形式及方法。

班级管理及特色

在对我班幼儿的教育工作中,我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刚接手这个班时,大部分的孩子都缺乏常规教育,和礼貌教育,家长们也都对我的严格管理有些不理解,我也想过要放弃,但是面对那一个个天真可爱的脸,我觉得我有责任教育好他们,同时也会转变家长的意识。为次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常规教育和礼貌教育,常规教育中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幼儿待人接物,言行举止大方得体,本学期我班以艺术教育为特色,每周制定一节美术教育活动和一节音乐教育活动。开学一个月以来我们班的幼儿已经可以自己创造折纸内容,并且去教其他幼儿。音乐方面也学会了简单的指挥方法,唱歌基本常识。有的幼儿还自己创作小歌曲。在活动中,我与孩子一同游戏,认真扮演孩子在游戏中给我安排的角色,和他们一同分享欢乐的童年,并且把我童年的游戏,带到孩子们中间来,给他们带来了新鲜,带来了喜悦。又如:在室外活动及日常活动中我会适时告诉幼儿:“什么是常绿树,什么是落叶树;什么会浮,什么会沉;什么是哺乳动物什么是爬行动物;为什么太阳要落山,为什么月亮和星星会发光,等等。通过这种随机教育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学到了知识。

四、全身心的投入,热爱、尊重、理解幼儿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活泼、快乐的成长,使孩子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我根据班级情况以“纲要”为准则,认真备课,上课,并使用赏识教育,使幼儿身心愉快,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幼儿园是个儿童的世界,而我们正生活在这色彩斑斓的儿童世界里,要用我们的爱心去拨动一棵棵稚嫩的心弦,弹奏美妙地乐章,用爱心去滋润一株株纤细的幼苗,培育他们。我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尊重热爱每一个孩子,不仅要爱那些活泼聪明的孩子,同时也要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爱。活动中,当孩子们提出建议时,我总是用满意的眼光支持他们,并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让大家畅所欲言,我和孩子们就如朋友一样。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用自己的细心、耐心、爱心体贴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为做好本班工作,我记录下班内幼儿的电话号码,与家长经常进行电话交流,幼儿有什么特殊情况时,家长也及时跟我沟通,保证了幼儿在园生活和在家生活形成一个大的体系,较好的促进了幼儿的成长,为此,有一些幼儿家长也慕名而来,让自己的孩子加入到我们的班级中来。在家长中得到了好评!

2011年12月23日

第4篇:汪霞先进事迹

县人民医院儿科护士长汪霞同志先进事迹

汪霞,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88年毕业于咸宁地区崇阳卫校护理专业。同年,被分配到县人民医院工作,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近二十三年。她在平凡的护理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多年来,先后被县政府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多次被医院评为优秀护士、先进工作者。

在患者的眼中,她是爱心使者

“让患者满意,使患者健康”是汪霞永远执着的追求,她用仁慈而善良的心灵去呵护患者,用微笑的力量去关怀患者,感化患者,直到每一位患者的每一个笑脸上都挂起一片不落的灿烂笑容;她为患者倾注的热情,付出的心血,病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谁也记不清她到底帮助了多少病人。可是,谁都能感觉到她对患者那颗赤诚的心。在她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新一代“南丁格尔”的高风亮节和无私奉献精神。

刚毕业时她被分配到儿科病房,当时儿科床位紧张,病人多、工作量大、人员少,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她来说,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无疑是一大难题。初次给患儿扎头皮针时,心发慌,手发颤,一次输液要给患儿扎上

二、三针,她心里感到非常内疚。患儿的哭声,家属的泪水,促使她暗下决心, 1 一定要练好一手过硬的头皮静脉穿刺技术。她除了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外,还认真总结每次穿刺失败的原因,调整穿刺时的紧张心里状态,下班后甚至拿一个萝卜或止血带,用头皮针反复练习穿刺,训练进针角度、力度,然后在自己手上真枪实弹地学习静脉穿刺。经过几个月的勤学苦练,她的头皮静脉穿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刚出生的新生儿,还是稍大点的幼儿,她几乎都能做到一针见血,从而达到减轻患儿的痛苦,因此她也成了儿科病人打针点击率最高的护士。除此而外,为了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她还努力学习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

多年来,她每天穿着白衣,戴着口罩,头顶燕尾帽,穿梭巡回于病房走廊之间,迎来伤残病痛,送走健康幸福。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守护在重症患者身旁,重复着打针,输液测血压,量体温。待患者的呼吸平稳了,心电监护仪显示各项参数正常了,输液、输氧、引流通畅了,才能长长舒一口气,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夜晚的凉风带走难熬的困倦。看到微露曙光的东方,才知天已拂晓。做这一切工作时,她都是面带微笑,从没有对患者发过哪怕一次牢骚,病人从她亲切的微笑里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春天般的温暖。

在领导的眼中,她是业务骨干

因工作需要,她先后在供应室、外科、儿科担任护士长。无论在哪一科室她都能快速打开工作局面,带领科室成员内 2 练技术,外塑形象,提升服务水平。为培养理论强、技术硬的护理队伍,每到一新科室,她都根据本科的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室人员培训计划。遇到危重病人亲临一线,针对病人病情,查找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使护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她注重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从科室实际出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护理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并且她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充分发挥了制度的约束力,科室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平时她注重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了每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做到了“病人想到的,我们想到了;病人没有想到的,我们也想到了”, 用优良的技术,诚信的服务,为病员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让每一个患者满意,从而使科室的面貌发生根本变化。任护士长十余年来,她所带领的科室护理质量优良,护患关系和谐,无患者投诉,并得到好评,在经济效益创收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在同事的眼中,她是学习榜样

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汪霞同志从事护理工作以来,始终热爱本职工作,并以工作为乐。这一点是她在护理岗位上不断进步的源泉。她在熟练掌握护理各项操作技能的同时,深深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为了 3 使自己的专业理论基础更加扎实,更好地指导实践,她从来不放弃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时常利用工作之余,坚持专业理论学习,孜孜不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工作方面,她非常注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新理论、新观念及时运用到护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更新技能、更新操作,改进工作方法,改进护理服务态度。十多年来,她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撰写并发表著作 篇,题目是 。这足以显示了她技能和知识的储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默默的奉献和辛勤的努力,总会换来大家的认可。在汪霞同志热心投入自己本职工作的时候,荣誉也伴随而来。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护士,2009年被县政府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2010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同时,她还是中华护理学会会员、黄石市护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十年磨一剑,汪霞是幸运的,她在工作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同时也是快乐的,她在工作中品尝着胜利的欢欣。我们知道,成绩是耀眼的,成绩很快也会成为历史。汪霞同志因为有了以上那些经历以及许许多多未被提及的日常而平凡的护理工作的锤炼,才获得了成绩,这才是本源。

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会继续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谱写不平凡的青春之歌。

第5篇:束滨霞在油田公司劳模座谈会上的发言 (63)

在油田公司劳模座谈会上的发言

束滨霞

2010年4月2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劳模代表:大家好!

在“五一”这个劳动者光荣的节日到来之际,我能够作为劳模代表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感到十分激动和自豪,更体会到各级组织对我们劳模的关心和爱护。4月27日我在北京光荣地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光荣,更是我们辽河油田的光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各级组织和领导多年来对我的教育和培养。

2008年辽河油田重组整合以来,及时确立了“5553”发展思路和深化党委“五个一”系统工程的部署,并在落实上狠下功夫,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方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了“一体化”优势,见到了明显成效。我感触很深的是:我们欢喜岭采油厂确立了创建和谐“欢喜家园”的工作目标,通过牢固树立“一家人”理念。主动牵头抓好矿区整体协调发展,坚持工作同心、目标同向,在政策和工作量上优先向内部市场倾斜,三家单位做到了“齐唱

一首歌、共谱一支曲、同演一台戏”,保持了矿区“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通过牢固树立“发展共享”理念。注重把企业发展成果惠及矿区员工家属,在投资成本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不断加强开展了矿区环境改造力度,臭水沟实现彻底治理,带状公园初具雏形,员工浴池修建完成,休闲步行街投入使用,矿区绿化带初具规模,矿区面貌得到进一步改观;通过牢固树立“亲情帮扶”理念。积极完善困难员工帮扶机制,建立114名科级以上干部与困难家庭 “结对子”帮扶体系,实施“员工住院慰问及大病帮扶管理办法”,行政拨款20万元成立“大病帮扶基金”,慰问探望大病特困员工、遗属、住院员工,积极帮助矿区中小学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2009年有56名矿区子女考入油田重点高中,升学率在边远矿区中名列前茅,在全矿区进一步营造了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使“欢喜家园”呈现出和谐、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

作为一名劳动模范,我要始终以感恩企业之心、感激辽河之情,站在新的起点上,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是要进一步发扬苦练求精的进取精神,不断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油田的持续发展,越来越离不

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我将再接再厉苦练更高的岗位技能,为创建“百年辽河”的宏伟事业贡献聪明才智。

二是要进一步发扬忠诚尽职的敬业精神,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油井,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设备,像重视自己的安全一样重视他人安全,像提高自己的技能一样提高员工技能,像建设自己的家一样建设班站家文化,继续把“班站管理五法”融入到采油管理的全过程,为企业创造最佳效益。

三是要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安全环保责任,认真贯彻好国家各项安全环保方针,落实好集团公司“六条禁令”,进一步落实好属地管理责任,切实做到“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您放心”,确保井站安全环保全面受控,全面完成井站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安全生产和清洁无害化生产。

四是要进一步发扬爱站如家的主人精神,加强小站的“家”文化建设,大力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真正把文化融入到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使小站成为学习之家、平安之家、和谐之家,使班站真正成为创新超越、团结奋进、凝心聚力的和谐团队。

同时,我将倍加珍惜荣誉,进一步发扬执着无悔的奉献精神,把全部心血、全部的爱都奉献给石油事业,用实际行动续写热爱辽河、奉献企业的精彩人生。

第6篇:路霞老师先进事迹

我叫路霞,自1998年平顶山师范毕业以来,一直在八台镇张楼小学任教。十三年来,我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工作,多次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在教学中,我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营造个性张杨的舞台。在生活中,我主动关心、爱护学生,对生活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由于工作繁重,我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终于在08年病倒了。后经郑州市、北京市各大医院的治疗,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得天天与药瓶子、药罐子与医生打交道了。但病魔并没有压倒我,一见到心爱的学生,我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之中。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十三年来,我所带的班级,年年在镇或市里组织的调研考试中,皆在前三名之列,并连续被评为舞钢市优秀教师、德育先进工作者、教育质量先进个人。

第7篇:任长霞先进事迹

任长霞,40岁,汉族,中共党员,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她自1983年加入公安队伍,作预审工作13年,在郑州公安系统、市政法战线及省预审岗位练兵大比武中均夺取过第一名,协助破获了大案要案1072起,追捕犯罪嫌疑人950人。1998年被任命为郑州市局技侦支队长后,她多次深入虎穴,化装侦察,亲自抓获了中原第一盗窃高档轿车主犯

,先后打掉了7个涉黑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0多名,被誉为警界女神警。2001年,她调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长,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决了十多年来的控申积案,共查结控申案件230多起。她带领全局民警共破获各种刑事案件287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200余人,有力地维护了登封社会治安和稳定的政治大局。2004年4月14日晚8时40分,在侦破“1.30”案件中途经郑少高速公路发生车祸,因受重伤随即被送往郑州市中心医院抢救,经过4个小时紧急抢救,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因公殉职。

40岁正是人生最壮美的季节,然而,她却猝然倒在了为之奋斗不息的公安事业上。她以自己的忠诚、才干和辉煌业绩,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20多项荣誉称号,以自己的毕生心血忠实地履行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神圣职责。

2004年1月30日,登封市告城镇发生了一起强奸杀害幼女案。任长霞亲自挂帅,力求实现"命案必破"。她在专案组与侦查员同吃同住同工作,一住就是73天。4月13日晚,在郑州市公安局专家组协助下,任长霞又带领专案民警彻夜工作,摸排出了一些重要线索。

14日早上9时便带上案件资料赶到郑州,向上级领导汇报案情,制定出了下一步侦破方向。下午又在郑州查证了另外两条案件线索。为部署当晚的侦破抓捕工作,任长霞结束在郑的工作后,急匆匆就要返回登封。当晚8时40分,任长霞所乘车辆在郑少高速公路遭遇车祸,当即重伤昏迷,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4月15日凌晨1时离开了人世。

4年前的2001年4月,郑州市公安局技侦支队支队长任长霞调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长,成为河南省公安系统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公安局长。当时面临的形势非常艰难:民警队伍涣散、积案堆积如山、群众怨声不断,行风评议年年倒数第一。她深入基层调查摸底,跑遍了登封17个乡镇区派出所,找到了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随即从"从严治警"入手,清除了队伍中的3个害群之马,15名长期不上班、旷工、迟到以及参与违法违纪行为的民警被开除和辞退。此举令民警的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在整顿队伍、严肃警风的同时,任长霞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了破大案、破积案,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4.15"东金店强奸焚尸案、"4.18"大冶镇火石岭村绑架案、"5.18"特大盗枪案、"5.28"石道杀人案、"6.9"强奸轮奸女教师案、"7.2"唐庄杀妻杀子案等一系列大要案纷纷告捷。面对辉煌的战绩,干警和群众服了。大家都说:"咱登封来了个女神警,案发一起就破一起"。

刑事犯罪案件破获了,任长霞又着手解决深层次问题。2001年4月23日,她从一封平常的群众来信中了解到,松颖避暑山庄老板王松纠集家族成员、两劳释放人员在白沙湖一带,横行乡里,敲诈勒索,致使上百人受到伤害,7人丧命,民怨极大。她决心挖掉这颗毒瘤。4月29日,王松手下的爪牙因参与作案被抓获,王松企图以钱开路,打通关节,救出这几个"弟兄"。5月1日晚,王松来到任长霞办公室,随手甩出一沓钱放在桌子上说:"手下人捅了漏子,请任局长高抬贵手,网开一面。"任长霞严词拒绝,并将计就计,指令民警将王松一举擒获。

2001年4月25日,任长霞抽调20余名民警成立"控申专案组",按照"立足化解,妥善处置"的思路,变上访为下访,变被动为主动,把控申工作查处信访积案做为一项"民心工程",纳入工作的整体目标,她把每周六定为局长接待群众日,诚心倾听群众呼声。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共接待群众来信3467人次,使476户上访老户罢访息诉,被广大人民群众赞誉为"任青天"、"女包公"。

登封市有两起家喻户晓的强奸杀人案。一起是西岭区域内自1997年到2001年的5年间,先后有多人被抢劫、被杀,数名妇女被强奸,案件难以侦破,群众反映强烈。任长霞研究决定将此案定为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抽调精干力量强力侦破,终于在8月1日将犯罪嫌疑人王少峰抓获归案。另一起是长达11年未破的两少女被奸杀案,任长霞多次召开党委会研究部署此案的侦破工作。她在一次接待来访群众时获知一条重要线索,迅速组织民警顺线追踪,终于将犯罪嫌疑人赵占义擒获。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登封市公安局共查结1998年以来控申积案71起,使多年的上访老户息诉停访,老百姓终于有了笑脸。

一系列业绩的取得,源于任长

霞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1983年,当英姿飒爽的任长霞警校毕业后来到郑州市公安局中原分局预审科当上一名民警时,她就在日记本中写下一段话:"能成为一名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人民警察,能亲手抓获犯罪分子、还老百姓公道,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她就立下了将自己一生献给公安事业的誓言。

1992年11月,任长霞在郑

州市公安系统和政法系统岗位练兵大比武中,力克群雄,双双夺冠。1994年11月,又在全省预审岗位练兵大比武中,夺得第一名。办案实践中,任长霞更注重探索和积累办案经验,提高审讯技巧。凭着自己娴熟的预审技能,顽强的工作作风,她直接审理了各类刑事案件1072起,追捕逃犯950人,在河南省预审战线上创造出了无人比拟的业绩。

1998年,任长霞被提拔为郑州市公安局技侦支队支队长。她带领支队民警在短短2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破获了近300余起抢劫、杀人等重特大案件,抓获了350多名犯罪嫌疑人。

任长霞常说:"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事事、处处、时时以个人的人格力量去教育大家,感化大家,激励大家"。作为一位公安局长,任长霞无疑面临着钱、权、法的考验。自入警以来,她从事的都是有一定权力的工作,总是有人通过直接、间接的关系来靠近她,给她送去金钱、物品,但都被她婉言拒绝。

任长霞也有美满家庭、儿女亲情。她爱丈夫、爱儿子,但不能享受天伦;孝敬父母,但不能床前尽孝。每当想到患病瘫痪在床的父亲那痛苦的呻吟,看到儿子那殷殷期待的目光,想起丈夫对她工作无言的支持,她常常深感内疚。今年春节,为确保全市人民度过一个祥和安宁的节日,任长霞无暇回家,给上访老户送去了米面,到几十名业务骨干家中拜年,在街面上查看执勤情况。

一次,14岁的儿子考完试,实在太想妈妈了,又想给她个惊喜,只身一人从郑州家中跑出骑自行车到80多公里外的登封来找她,走到新密市境内,自行车碰到了路边的石头上摔坏了,儿子胳膊、腿、肚子也被擦伤。当她看到儿子脸上浮着一层厚厚的煤灰,裤档不知啥时已开缝,过年时买的一双运动鞋也裂开了口子。她一把搂住流满泪水的儿子,心里一阵难过,她感到欠儿子的太多太多了。

作为一名女公安局长,任长霞集刑警的威严和女性的温柔于一身,尤其对被人们视为弱势群体的妇女、儿童,她更是事必躬亲、关怀备至。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她先后组织开通了"110"反家庭暴力服务台、设立了妇女维权示范中队、成立了多警种联动、相互协作、共同作战,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快速反应机制。一年多来共接警470多起,处理刑事案件175起,逮捕96人。

2001年5月3日,登封市大冶镇西施村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3名矿工遇难。任长霞在处理这起事故中,得知11岁的女孩刘春玉的父亲遇难,母亲也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刘成了一名孤儿,她便毫不犹豫地承担了小春玉生活和学习的全部费用。小春玉对记者说:"任妈妈让我重新得到了母爱,我为有这样的好妈妈感到骄傲!"

为了使更多的孩子得到救助,2002年1月,任长霞向民警发出倡议,在全局开展了"百名民警救助百名贫困学生"活动。目前全市有126名贫困学生得到了救助,重新回到了课堂。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任长霞"任妈妈"。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jiaoxueziyuan/81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