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医院工作总结】

篇:中医师承汇报材料

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检查汇报材料

(南湖中心卫生院院长:张万强)

南湖中心卫生院,始建于1957年;是一所集预防保健、医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一级甲等医院”。医院现有职工102人,其中医生40人,护士30人,助产师3人,医技人员8人,工勤人员6人,医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医师2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36人,未聘27人。本科20人,专科33人,中专18人,高中10人。医院设有9个临床科室、5个医技科室和3个公共卫生科室。共配备45件千元以上的先进医疗设备,为提高诊疗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弘扬中医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工作。我院成立了以中医科主任刘树柏同志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小组,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我们做了以下四点工作:一是制定了师承教育工作三年总体安排和实施方案;二是制定了详细的年度计划,并认真书写教案;三是印制了统一的带教日志和月记;四是规定西医师承人员学习中医四大基础,中医师承人员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并写好学习笔记。

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文件精神,我院要求每位师承教育继承人员在三年的学习时间内,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天,每月不少于8天,带教日志不少于8篇,并做好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的记录,认真写

1 好月记,及时整理和跟师学习(不少于1000字)。按照中医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中医、西医临床专业继承人结业时提交由本人独立完成的、能反应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100份。

二、突出中医特色科室建设,推动中医特色卫生院建设。医院设立中医门诊1个,中医针灸理疗室1个,中药房1个,开设中医病房。中药饮片276种,中成药品种101种,占医院药品总量的35%,中药处方占处方总量的30%以上,中医门诊人次占门诊总人次的30%以上。全年中医门诊、中医针灸理疗科共接诊10690人次,中药房共调配中草药6570剂。从人员技术力量看,有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7名,占全院职工总数的10%.主要的中医药特色优势领域有:一是中医妇科及中医内儿科。由具有20余年诊疗经验的中医内儿科医生承担,擅长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妇科疾病以及儿科常见病的辩证施治。二是中医针灸理疗:医院为针灸理疗科配置了牵引床、熏蒸床、牵引架等多种设备,能较好地将传统中医诊疗手法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对绝大部分颈腰椎骨质增生、颈性眩晕、颈椎病、坐骨神经痛患者通过颈腰椎牵引、针灸等方式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中药煎药室也在筹建之中。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

2 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大力支持中医特色村卫生室的建设。按照甘肃省中医药特色村卫生所的建设标准,已建成寺门村、北关村具有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两所,面积均为80平方米以上,其中中医诊疗室占地面积为15平方米左右,并各配备1名熟练掌握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中医药防治技术的乡村医生,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配置专用诊疗床1张,中药柜、火罐、针灸针、神灯、脉诊包等与中医业务相适应的基本设施和诊疗设备 。严格按照甘肃省中医药特色村卫生所考核标准的规范和要求开展相关业务。

3

第2篇:中医师承

1.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运用内复方药治疗泄泻病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疾病。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季和秋季较为多见。目前以本人经验来看,中医药治疗本病较之于西医西药有着更加理想的疗效。

导致腹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本人多年行医经验,主要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绪失调、脾胃虚弱、肾虚等,饮食不当又包括暴饮暴食、食品不卫生、过食生冷或过量饮酒等。

(1)感受外邪以寒、湿、暑、热较为常见,其中寒、湿最为多见。脾喜燥而恶湿,湿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病。

(2)暴饮暴食、食品不卫生、过食生冷或过量饮酒,化生食滞、寒湿、湿热之邪,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病。

(3)情志失调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或忧郁思虑,脾气不运,土虚木乘,升降失职;或素体脾虚,逢怒进食,更伤脾土,引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病。

(4)脾胃虚弱,胃肠功能减退,受纳失司,运化失职,聚水成湿,积谷为滞,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而发病。

(5)肾气、肾阳可助脾胃之运化以腐熟水谷。肾虚则可发生泄泻。

泄泻的临床表现以大便清稀为主要表现,大便量或多或少,泄泻之势或缓或急。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欲减退,病情较重的患者会出现小便量少、口干等症状。起病或缓或急,经常有患者反复发作。

中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辨证论治,故而正确的辩证最为重要。 (1)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

(2)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泻物腥秽者,多属寒湿之证;大便稀溏,其色黄褐,泻物臭秽者,多系湿热之证;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败卵,多为伤食之证。

(3)泄泻而饮食如常为轻证;泄泻而不能食,消瘦,或暴泻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为重证;急性起病,病程短为急性泄泻;病程长,病势缓为慢性泄泻。

(4)稍有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泄泻即作或复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属病在脾;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泻发作或加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者,多属病在肝;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属病在肾。

根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急性泄泻以湿盛为主,重用祛湿,辅以健脾,再依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兼夹表邪、暑邪、食滞者,又应分别佐以疏表、清暑、消导之剂。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当予运脾补虚,辅以祛湿,并根据不同证候,分别施以益气健脾升提,温肾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泻不止者,尚宜固涩。同时还应注意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留邪气;慢性泄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耗其津气;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补虚不可纯用甘温,以免助湿。若病情处于寒热虚实兼夹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 辨证论治 寒湿泄泻

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 湿热泄泻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肠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食泄泻

症状: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 脾虚泄泻

症状: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 肾虚泄泻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 肝郁泄泻

症状: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调中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

2.医术专长适应症或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3.医术安全性

首先,本人认真自学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相关书籍,所用方剂均为教材中所选,均为古代医籍之验方,其中无有毒药品,所用药材均为常用药物。

其次,本人始终对自己医学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行医过程中时时小心谨慎,治疗时常常注意患者是否有脱水症状、有较为严重的感染或者治疗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知识无法解释的症状,每当出现危急症状或治疗一两日后无效的往往建议病人前往上级医院救治。

4.医术有效性 根据本人多年行医经验,只要辩证准确,大多数病人往往一到三日内症状会出现明显缓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大多数病人往往病愈。本人医术在同乡同村群众眼中有目共睹,希望能得到组织的信任

5.医术潜在的风险性及防范措施

由于本人医术的局限性及行医环境的局限,很多需要依靠检验或者检查的疾病无法得到明确的诊断,故而本人在行医过程中时时小心谨慎,治疗时常常注意患者是否有脱水症状、有较为严重的感染或者治疗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知识无法解释的症状,每当出现危急症状或治疗一两日后无效的往往建议病人前往上级医院救治。

第3篇:师承合同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 导师 承签 订公 证老 师人 员日 期日 期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 姓名: 性别: 性别:

出生年月: 年 月 日 出生年月: 年 月 日

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 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

依据《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第52号令)的有关规定,经指导老师与师承人员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师承学习关系,双方订立合同如下:

一、师承教学时间: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总计教学时间不少于1500课时(需有教学记录)。

二、师承教学的地点(须为合法医疗机构):

三、师承教学的基本目标:

学习医生职业道德,树立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痛苦的思想;学习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医疗实践中遵纪守法,文明服务。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中医学基础》等理论知识,虚心求教,学习中医技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四、师承教学的主要内容:

1.中医(民族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和指导老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技术专长等有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要熟悉《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中医经典,并学习与掌握1部与指导老师专业密切相关的经典著作。

2.中医(民族医)学术经验:中医内科 3.中医(民族医)技术专长:中医内科

五、师承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讲授,指导学生学习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六、指导老师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间,精心组织教学,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的师承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七、师承人员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保证跟师学习时间。虚心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做好跟师笔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以研究。诚实地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学习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水平。

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签字后经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师承关系合同自公证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另一份由公证机构留存备案。

甲 方(签字或盖章): 乙 方(签字或盖章):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注:签订本师承关系合同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不得使用圆珠笔。

本师承关系合同书应经指导老师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正。

第4篇:中医师承

第四批师承工作结业考核实行积分制

为加强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评估和管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相关办法要求,结业考核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行积分制,其中继承实绩的权重是30%,和论文与答辩的权重相同。

通知要求,不申请专业学位的继承人结业考核工作,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成立专家考核组考核;申请专业学位者,由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共同组织专家考核组考核。其中日常继承表现占15%,继承实绩占30%,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占25%,论文与答辩占30%。根据学生在继承学习期间,对指导老师独特经验、学术思想或特色实践操作技能的整理、总结和研究情况,可酌情加分。

不申请专业学位的继承人,要求同时具备以下条件:进岗后跟师学习满三年;完成跟师时间不少于180个工作日,独立临床实践时间不少于250个工作日,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合格;跟师三年中参加累计不少于5个月的集中理论学习并考核合格;提交1篇结业论文。

具有申请专业学位资格并申请专业学位的继承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与要求:结业考核合格;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课程成绩合格;提交1篇以上(申请博士学位须提交2篇以上)在ISSN或CN上发表的继承、总结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学术论文。同时应有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

通过结业考核者,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出师证书,同时对指导老师颁发荣誉证书。通过结业考核和专业学位论文答辩者,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相应的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 基本概况

为继承和发扬李可老中医学术流派的思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1年3月9日正式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设立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李可教授率领包括原凤凰卫视名嘴梁冬在内的国内多名弟子出席揭幕仪式。目前基地共有60余名学徒,其中包括中医科学生、教授、中医爱好者,甚至有对中医感兴趣的西医。[1]

意义作用

国家在南方医院首设传承基地,将以系统总结、整理、研究和传承李可老中医学术经验、诊疗技术为核心,形成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防治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行之有效诊疗方案和学术理论,促进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发展和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师承教育的方式,培养一批批传承有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优秀纯中医临床型人才。[1]

人物简介

李可是我国著名老中医、当代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先生称为“中医的脊梁”,是用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临床大家。李可从事中医临床探索50余年,诊脉10余万人次,被许多人称为“现代张仲景”。他以中国古代《易经》《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作为理论基础和依据,系统领悟古医精髓并形成了极具“古中医”特色的学术流派。[

第5篇:师承材料

师承资料摘录

源自期刊杂志

A:《中医教育》

1、24卷2005年一月第一期

中医师承教育调查研究报告------黄素英

观点:师承教育是中医传统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

2、25卷2006年5月三期

师承论------王琦

观点:师承贯穿中医2000年的发展历程中

3、25卷2006 年9月5期

1949—2001年北京中医师承教育史---王文娟、史青 内容:北京1991—2001年中医师承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特色

4、2007年11月六期

中医师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黄素英

观点:师承与学位相结合是培养名医的最佳模式

5、2007年11月6期

探索现代高等教育与中医师承教育的契合点---王庆其

观点:将师承融入到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

6、2008年1月1期

把师承教育方式纳入中医临床型研究生教育之中的探索---叶放、周学平、王志英、郭立中 观点: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纳入研究生教育内容

7、2006年11月6期

论名中医临床经验师承方法规范化---刘英锋、张光荣等

论述名老中医师承措施

8、2003年1月1期

名中医成长因素分析及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启示---王新陆、付先军

关键词:学医兴趣、时机、文化修养、专研、多从良师、实践

9、2008年3月2期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鞠新刚、姜真、王庆国

两种教育各有千秋、提出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的建议

10、2005年9月5期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构想---王新陆

提出采取多层次、多样化培养模式

11、2007年9月5期

中医学徒教育发展机制的探讨---邓兰英

从文化角度看中医学徒教育

B、《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1993年5期

中医师承教育的回顾与展望----邓炳生、何学敏

观点:师承应保留逐步建立一种吸收传统教育和院校教育的新型中医教育

2、2007年8期

中医药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模式刍议---卢传坚、黄亮、黄秀云

观点:二者存在不足应结合本科导师制

3、2006年9期

中医人才培养多样化与柔性课程平台的构建---叶永玲、邓远美

观点: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减少刚性,增加柔性。

C、中医药管理杂志

1、2007年4月 15卷4期

现代创新师承教育模式的探索---杨志敏、毛炜

关键词:跨地区拜师

2、中医药师承教育学习模式的新实践---祝培英 观点:不同形式的导师制

3、07年九月15卷9期

浅析我国现代中医药法制体系制度、现状存在问题—李哲、鲁兆麟

观点:从立法角度分析师承教育

4、07年4月15卷4期

国外传统医药立法管理情况及启示

5、2009年9月

中医师承教育现状调研报告----聂海洋 剖析中国中医教育的现状

D、其他杂志

1、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周云、蒋华

观点:应多读经典、做临床

2、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温茂兴

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在院校教育中导入师承制

3、师承制教育模式内涵的探索—邓华亮、田思胜

观点:师承与院校教育并行

4、中医师承教育价值浅论---郭飞

观点:有不可衡量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

5、中医师承传授方式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性---李菲

观点:古今师承在中医流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6、现代中医教育应借鉴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李海波

观点;继承是基础是前提

7、高等中医院校传统型人才的培养—曹丽娟

观点:培养传统型人才目前稳定性弱、统一性差

来自报纸: 中国中医药报

1、《大医,大师,大爱》--------纪念国医大师方谦和逝世一周年----周颖

关键词:尊古不泥

温故知新

精神传后人

2、80后学子的中医之途----李哲

观点:提出对现代模式的中医教育和中医环境下能否学好中医的担忧

3、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教育—山西中医学院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侧记

观点: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框架内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传统中医药教育的回归

4、取师承教育精髓,培养中医临床型研究生---黄仲委 观点:中医发展需要培养一批铁杆中医

5、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岗位适应性调查结果公布:院校于师承教育结合是中医人才培养的好途径---李晓宏 健康报:

《中医人才培养离不开师承》---张家玮

观点;师承的形式以导师带临床实践为主,符合中医药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第6篇:中医院师承教育工作总结

中医院

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总结

我院自2010年10月被确定为五级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今年的五级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管理

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由医务科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二、带教情况

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院有4名带教老师,12名学术继承人。按照《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带教日志》、《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的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我院跟师学生12名,每位学生每年完成导师临床医案总结24 份,学习心得 24篇,跟师笔记 96篇。公开发表临床经验的论文1 篇,在省级、市级进行学术交流论文6 篇。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顾燕、王承芳、韩燕、王顺琴、屈小琴、王晓红,带教日志共完成576篇,其中顾燕在中国保健杂志发表论文1篇。不断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连续性。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多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的日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意见,指出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病案讨论,学生通过整理病案讨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录,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存在不足

两年的师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个别继承人思想上不积极,态度不能始终如一,致使师承教学时间和继承人学习质量不高。在抽查或考核中发现有的学生一开始时很认真负责,完成的跟师材料质量较高,到后期就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形成虎头蛇尾的情况。个别学术继承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原因。

四、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学计划,规范跟师笔记、月记等材料的书写和整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落实师承教育既定的优惠措施,提高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提高管理质量。

中医医院医务科

2012年11月5日

第7篇:师承教育[优秀]

第一条依据《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高层次中医师承教育工作(以下简称师承教育),是指采取跟师带教为主的方式,以临床实践为主,继承研究著名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下同)专家的学术经验,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含临床科研)人才的教学工作,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本市的师承教育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师承教育的主管部门。市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师承教育办公室,负责本市师承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成立师承教育专家委员会,负责指导老师的评议。

第五条师承教育的指导老师,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在职或在岗的中医专家。

(二)从事本专业工作30年以上.。

(三)在全国或本市享有盛誉。

(四)医德高尚,身体健康,能够胜任师承教育工作。

第六条指导老师遴选程序

遴选指导老师的程序是:专家所在单位推荐并征得专家本人同意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初审,初审同意后,报市卫生行政部门,经师承教育专家委员会评议,由市行政部门审核批准。

第七条继承人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本市医疗机构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二)年龄在45岁以下。

(三)中医基础扎实,品学兼优,有长期从事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的决心。

第八条选拔继承人的程序是:个人申请,单位推荐,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市卫生行政部门,由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择优录取。选配时需征得指导老师同意。

第九条市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不同培养目的和对象,采取多种形式的师承教育并制订相应的继承人所必备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师承教育的教学期限一般为连续三年,原则上不得中断。

第十一条指导老师与继承人应当签订师承教学协议,共同制定师承教学计划。师承教育期间,继承人所在单位原则上不再安排其从事与继承学习无关的工作;指导老师所在单位,应保证指导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承担师承教育,并为师承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十二条继承教育,应以跟师临床实践为主,坚持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着重提高中医理论水平与临床创新能力;采取分级管理,集中上课,分散带教,定期考核的教学方法。若指导老师中途因故停止带教,经市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可转跟相近专业的指导老师继续学习,继承人继承学习不满两年半者,不得参加结业考核。

第十三条师承教育过程中必须进行考核,师承考核的内容分临床实践和专业理论的考核,采取学分制。师承教育考核的形式分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结业考核。平时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平时跟师随诊记录和月记,平时考核由师承办公室实行。阶段考核每半年至一年一次,由师承教育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阶段考核不合格者报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取消其师承继承人资格。继承人学习期满,由师承教育办公室聘请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统一进行结业考核,结业考核应严格按照规定的考核指标、考核方法和考核程序进行,结业考核不合格者,不予结业出师。

第十四条市卫生行政部门每年拨出一定的中医师承教育专款,继承人所在单位应在本单位职工教育经费内单列出一定数额的经费进行匹配,作为师承教育的专项补助经费,由师承教育办公室统一管理使用。师承教育的专项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开展继承工作所需的教材、带教津贴、集中培训、外出进修、临床科研等。师承教育经费必须专款专用。

第十五条上海市卫生行政部门对出师继承人的结业考核进行验收,对通过验收者,发给出师或结业证书,对合格者的指导老师发给荣誉证书。

第十六条指导老师和继承人在师承教育期间的工资(或离退休费)、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均由原单位发放,其带教津贴由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规定。

第十七条继承人在师承教育期间的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均由原单位发放。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西苑医院自1991年9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教育工作管理办法》通知的精神,开展了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的选拔、培养工作。第

一、二批指导老师共14人,继承人19人有18人如期结业。第三批指导老师6人,继承人11人于2004年7月拜师学习,一切按计划培养中。对三期近30名继承人的培养,取得如下体会,供同道参考。

一、领导重视,遴选出一流的专家为指导老师

从第一期师承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我院历届领导都把做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当作中医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一批中内妇针耳鼻喉等中医各科专家均在遴选之中,阎润铭、傅芳珍、步玉如、尚尔寿、耿建庭等名老中医专家均名列其中,继承人首次系统地整理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为第

二、三批师承培养工作奠定了基础,取得了一定的管理经验。

首次结业后,1996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统一安排下,我们进行第二批的师承教育工作,在严格规范的遴选中包括中科院院士陈可冀在内的9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入选,老师均从事本专业三十年以上,品德兼优,从事临床工作每周不少于4天,经验独到和有相当的学术影响力,14名继承人拜师学习,其中13名如期结业。第三批指导老师涵盖了中医、中西医结合内、妇、儿、耳鼻喉等专业的导师,一流的指导老师为培养继承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师资保障。

二、规范管理,严格考核,确保质量

继承工作是以跟师实践为主,着重培养继承人的临床实践能力,只有通过口传面授、临床应诊和实际操作传授老师的经验和专长,继承人才能细心揣摩、学习继承,并将实践与理论、继承与整理相结合,采取平时考核、阶段考核、结业考核等方式确保质量。

教育处依据培养要求,按计划严格考核继承人跟师计划内容,同时要求继承人制订出符合自己特点的自学与跟师计划,包括跟师笔记、月记、阶段小结和病例资料的收集情况。其中第二批于2000年3月完成出师考核,由王书臣院长组成的师承教育出师考评委员会和秘书组,分三个考核小组和三个阶段进行出师考核:即查阅学习文书、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和出师论文答辩。经过考核答辩,13人获准出师。学习期间发表文章43篇,出版学术著作11部(本)。已结业的继承人中涌现出一大批中医、中西

1 2 3 4 [下页]

医结合技术骨干。

三、典型指导老师和继承人介绍

陈可冀老师的继承人之一徐凤芹副主任医师就是典型的代表。在继承、发展和运用导师经验和专长方面,医疗技术、科研水平、学术地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1、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明显提高

陈可冀老师一直站在医学发展的前沿,将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博采众长,中西贯通,潜心钻研,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疗风格和学术特点,提倡病证结合辨治,善用活血化瘀疗法,注重实践,锐意创新。在带教过程中对学生言传身教,有问必答,并在诊疗过程中经常询问学员对某种疾病或某位患者疾病的辨证施治有何想法、体会,然后再告诉学员他自己的观点,包括辨证立法、遣方用药都详细讲解,定期举办一些小讲座,指定学员读一些中医典籍等等,通过多种形式传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三年的刻苦努力及大量的临床实践,逐步学习了陈老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心血管科常见病、难治病等的临床经验以及心血管科常见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如应用温补方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自创温通复脉汤,应用活血化瘀法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等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跟师三年,完整记录了跟师笔记,每个处方后面有自己的分析和体会,系统整理了月记36篇,病例100份,并一直完好保存。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1997年11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00年3月以优异成绩通过了《陈可冀老师学术经验总结》的继承结业论文。

2、终生获益,不断提高

2000年5月参加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导师为邵念方教授、陈可冀院士,同年9月赴山东中医药大学学习基础课半年,以后在陈老师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的临床和科研工作,2003年7月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三年的跟师和三年的博士研究生学习使学员在临床、科研、教学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临床工作:跟师期间及出师以后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主要承担病房的副主任医师工作,能熟练运用中、西医两法诊治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并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心血管病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中坚持贯彻陈老师治疗心血管病的学术思想,运用老师数十年总结的中医临床经验,如愈梗通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清眩降压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温阳复脉汤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等,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科研工作:作为主要承担者,参加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芎芍颗粒剂防治PTCA后再狭窄的研究”、国家新药基金课题“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研究”及国家973重大课题等国家级课题5项,作为第2负责人主持中研院课题1项,北京市科委课题副组长1项,能够熟练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的造模及心血管病药效学实验研究,并掌握了动脉造影、心肌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动脉球囊扩张、基因杂交等先进技术,在科室科研工作中起到了骨干的作用。

教学工作:2002年被中国中医研究院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有1名硕士研究生在读。

四、存在的问题和需完善的方面

1、上级主管部门应根据师承教育工作总结出一套具体实施方案;

2、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管理经验的交流和继承经验交流;

3、重视出师后人才的培养和学术水平的发挥和利用。

1 2 3 4 [下页]

第8篇:中医师承招生

根据2017年7月1日新颁布的中医药法,现选招1-2名学徒,需要大专以上文凭,年龄在22-35岁,愿把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年轻人,望事业有成。吾在医院从医58年,副主任中医师,精专针灸,擅长中医。其余资料请参阅百度《针灸文集》或360搜索论文。

副主任中医师:王玉堂

固定电话:3068208

移动电话:13230318176

2017年10月13日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gongzuozongjie/60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