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专业技术个人总结】

篇:税源管理

为进一步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大力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根据《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工作意见(试行)》(201070,是破解人少户多、征管效率低下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同时,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因此,要在机构设置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调整职能,优化资源配置等途径稳步推进。

(四)坚持统一性兼顾差别化的原则

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统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立统一的岗责体系、运行机制和信息平台,上下协同,整体推进。同时,在职责分工安排、税源分类和人力资源配置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别和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实践最佳的实现形式。

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税源分类管理为重点,体现科学化、精细化要求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

具体目标:

(一)按照规模、行业等类别的风险发生规律,对税源科学分类,实施分类管理。

(二)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程序要求,将税源管理专业化职能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建立起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岗责体系。

(三)在对税源科学分类和税源管理职能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实现有限征管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

(四)支撑税源管理专业化的一体化信息平台更加完善,以流程管理系统、监控决策系统、基层管理平台以及市局风险预警系统、联动平台为主要结构、贯通各级各部门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全面应用到位。

(五)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与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全市国税系统从事税源专业管理人员增长30%以上,县(区)局、市直税源管理单位税源专业管理人员占税源管理人员比例达60%以上。

(六)纳税遵从度显著提高。纳税遵从总体状况、税收征收成本等重要指标、保持原有机构不变,一分局、二分局、开发区局将原有属地管理科(不含个体市场管理科、非增值税纳税人管理科)不少于一个转变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科,该科人数不少于税源管理科总人数的20%;保留个体市场管理科,设立专业化管理岗位,赋予其部分专业化管理职能,成为专业管理个体市场的专业化管理科;保留非增值税纳税人管理科,负责专业管理非增值税纳税人除专业化管理事项以外的其他基础管理事项。四分局将大企业管理科和国际税收调查科确定为专业化管理科。其他属地税源管理科在专业化管理职能和复杂的基础管理事项职能剥离后,成为负责其他基础管理职能的属地税源管理科,仍保持责任区形式进行管理。

2包括:注销登记清算检查;调查核实纳税人减、免、缓、抵、退税及核定;所得税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税前扣除和减免税事项管理、汇算清缴基础事项审核等。各单位可在此基础上添加其他复杂税收基础管理事项;

3设立风险监控应对岗、政策执行管理岗。

4、属地税源管理科转变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科后,其管户调整至其他属地税源管理科。其他属地税源管理科现行的责任区设置原则上保持相对稳定。为减轻责任区管理员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能,将催报催缴、简易处罚等职能前移办税服务厅,在加强信息交流共享的基础上可将部分依申请调查事项的职能调整至综合业务科或属地管理科专门岗位。调整的依申请调查的具体事项由各单位自行确定。

具体职能划分详见附件三。

(三) 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跨层级、跨部门、跨专业化管理岗位、纵向互动、横向联动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综合效能。

1、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机制

把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要求分配到各层级各有关部门,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各单位在联席会议的框架内,建立以统一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情报交换应用为主要环节,专业分工明确,

部门联动、层级互动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各单位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由征管部门扎口管理。

3、风险等级排序管理机制

市局、县(市、区)局根据税源和人力资源情况,调整风险等级排序的参数设置、高风险纳税人分布比例,定期发布排序结果,供风险应对管理部门参照。在特殊情况下,市局和县(市、区)局风险等级排序管理部门可对单户纳税人风险等级予以调整。

5、风险管理监控和评估机制

法规部门牵头对风险管理从目标规划、指标发布到应对处理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控,把高风险等级纳税人的风险应对情况和重点工作规划的落实情况作为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风险办要落实月度通报、季度双向评价制度,制定风险管理考核办法,并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四)落实各项税源专业化管理措施

1、要突出对大企业实施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要以市局机关及其专业化团队为主,建立大企业服务、管理的专家团队,发挥专业管理机构层级高、信息掌握全面、跨区域协调能力强的优势,组织和指导各地开展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监控和应对处理等工作;要根据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税企沟通、综合评估和全面审计。要充分发挥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的作用,抓紧建立大企业政策执行反馈制度、大企业涉税事项协调制度和大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3、要根据税种管理特点,深入分析各税种管理中的风险领域、环节和项目。要完善增值税抵扣管理,对稽核异常的抵扣凭证要深入分析,规律,增强其在风险分析识别中的作用;要完善税种、行业风险管理指南,完善所得税税前扣除审核工作,健全业务专家团队专业化评审制度;配合做好企业所得税评估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风险项目的分析应对。继续加强税种联评、征退税联评,加强税种风险信息与发票风险信息的综合应用,提高管理效能。

5、税务稽查作为应对税收风险的重要方式,要融入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发挥税务稽查应对重大涉税风险的优势。要充分运用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成果提升案源管理质量,运用风险等级排序结果提高选案准确性;在案件查处中要增强税收情报的采集、交换意识,善于从稽查案例中总结不同类型纳税人不遵从风险的发生规律,为改进税收风险分析工作打好基础,在更深层次上推进查管联动。

五、实施步骤

今年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总体安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月底前):市局下发《扬州市国家税务局关于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实施意见》,召开全市税源专业化管理现场推进会。各单位要采取召开动员会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提高全体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各地根据市局统一部署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调查研究规划本单位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6月-10月):各单位根据市局统一部署要求,在6月30日前制定上报本单位实施方案;7月15日前征管处、信息中心与市直各单位商定实施方案,并梳理出需要调整的系统设置;7月20日前市直各单位将机构职能和人员调整方案报市局人事部门审批;7月30日前,各县(市、区)局、市直各单位完成职能调整、人力资源重新配置和系统岗位设定;8月1日起全市全面按照调整后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实施税源管理;8月底前修订岗责体系,并将纳税人分类管理目录和专业人员专业岗位配置情况目录,上报市局统一汇总,编制成册。

9月底以前完成税收风险分析、税收风险应对、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及反避税和税收情报收集与交换管理等专题培训。

各单位要充分运用专业化分析应对等案例实证的方法,评估验证专业化管理的成效,研究探讨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以持续推进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三阶段(11月-12月):各单位开展年度总结评估。对工作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市局。年底,市局将组织评估验收,全面总结评价,提出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管理的措施和意见,并在全市范围内评比表彰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先进单位。

六、几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思想保障

各单位要层层动员,广泛宣传发动,要使全体国税干部都深刻理解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纳税人数量迅猛增加,企业税务处理团队化、电算化、智能化趋势明显,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等税源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征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只有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风险大的行业和企业,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税源管理的需要,从而自觉适应、支持并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形成上下同心协力,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二)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为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组织保障

税源管理专业化不仅是征管体制机制的变革,更是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没有坚强的领导、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其他领导分工负责,认真研究和制定具体措施,扎实开展工作。要按照市局关于进一步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制定和落实相关管理制度,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机制正常运转。

(三)优化配置,注重培养,为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人才保障

各单位要整合管理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具有中高级专业等级、“三师”资格的人员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等充实到数据分析、大企业管理、行业管理以及反避税等专业化管理程度高的岗位,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同时,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目标,鼓励广大干部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学习,更快更多地培养专业人才。要进一步健全专业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税源管理专业人才能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税源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

(四)完善功能,深化运用,为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信息化保障

扎实开展“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年”活动,在广大干部中普及数据、信息、情报知识,拓展各种税收数据来源和渠道,探索建立跨地区数据信息情报交换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分析比对;以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情报交换利用为重点,着力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风险分析和应对工作。各单位要深化基层管理平台、流程管理系统,监控决策系统以及市局相关系统的功能应用,确保系统相关设计功能全面应用到位。

(五)强化监督,加强考核,为提供制度保障

各单位要建立健全与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相适应的监督、评价、考核机制。要把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年度目标任务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其中重点事项作为年度执法检查的主要内容,切实加强检查考核;要充分运用征管信息系统、执法考核系统、基层管理平台及市局风险预警等系统,提取数据,分析研究,及时掌握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进展状况,强化对工作过程的日常监控和绩效分析评价,促进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第2篇:税源管理

税源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突飞猛进,规模经济持续壮大,为我省地方税收培植了丰厚的税收源泉。同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税源表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单凭传统的税收征管方式很难适合当前的税源管理。作者从事多年的基层税收管理工作,就如何增强税源管理实行了一番思考,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有的问题

管、查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税务专管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水准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实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出了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相当水准上脱了节。因为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有“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并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基层分局(所)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工作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水准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某些区域及工作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传统的税源管理手段相继取消而丧失,而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又未到位,基层税务干部普遍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有的被动地等待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寄希望于省局为他们提供“一步到位”的办法和手段。虽然近些年增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当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状况不能使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实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此外,还建立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税源监控网络和管理监控机制,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传递渠道单

一、滞后。

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实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有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合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有基层税源少、人员多,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应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展开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时存有部分地区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存有任务不明、目标不清、考核不到位的问题。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参次不齐,适合现代税收征管的工作水平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问题五:经济出现多元化,增加了税源管理的难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长期并存,使纳税主体表现多元化;混合经济、网上交易、资产重组等加剧,使征税对象表现多元化;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多样性,使其收入来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纳税环节确认难度,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使税源管理工作陷于被动。 二、增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今年,省局把税源管理作为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提得高度可见,重要性之强。要全面提升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增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统

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部门应增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凝集征、管、查合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升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增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高效。县(区)局管理股应为专门的税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税源的收集、汇总、分析,监督指导基层分局(所)增强税源管理;稽查局、办税服务厅作为税源监控的辅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纳税人的税源采集及税收征管相关情况的反馈工作。基层分局(所)为税源管理的主力军,经常深入到纳税单位实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控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税源变化情况,掌握一些非常规性的税源变化情况,特别要增强对改制企业、有偷税嫌疑的企业、漏征漏管户、新办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等纳税人的监控工作,减少税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税收管理员,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实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征管、税政、法制、发票、计财、信息中心、监查审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特长和职能功效,积极为基层部门强化税源管理提供指导、协助和监督,多渠道多领域地实现税源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全方位地构建税源管理体系。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

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县(区)级局、基层分局要综合考虑所管辖的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税源发展趋势、基层人员数量与素质等因素,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结合起征点提升,农村税源向城镇转移和集中的特点,重新整合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大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较低企业以及城区等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增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水准,有针对性地增强税收管理员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切实提升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2、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难易水准和税收管理员的水平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岗责体系,按照税收管理员工作岗位的不同,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职能定位和工作重点,减少日常的应付性事务工作,确保税收管理员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税源管理工作。实行税收管理员工作底稿制度,规范税收管理员的执法行为,形成执法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环机制。

3、建立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提升工作效率。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税收管理员展开工作,要在征管业务核心软件基础上拓展功能,研究开发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通过工作平台规范和固化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为事找人,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围绕管理员工作重点,通过度析、预警、监控、评估、筛选、异常信息处理、台帐、工作总结等功能模块,解决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没管”的问题,提升税收管理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效地增强税源管理,提升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

1、增强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基层分局(所)要分区域、分经济类型、分行业、分类别、分户建立纳税人户籍档案。健全房屋、土地、车辆等信息数据库。充分使用税收信息化的手段,增强户籍管理,做到实有户数与系统机内户数一致。增强对纳税人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非正常户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展开户籍管理情况的专项清理工作,减少漏征漏管户。

2、坚持属地原则,实施分类管理。实行分类组织与管理,是当前国际上较为推崇的征管组织形式。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二是抓好房地产业、建筑业税收征管。尤其是这两行业中的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征管难度大、漏洞多,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全面落实房地产税收一体化;三是抓好个体经营大户的征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个体经营大户的征管,使其生产经营的实际税负接近申报征收入库的税款,减少税收流失;四是抓好娱乐业、饮食业等高利润行业的挖潜增收。五是抓好不同纳税信用等级纳税人的管理与服务。

3、增强源头控制、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一是要做到源头控制与税收分析相结合。源头控制就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纳税人实现的税款数量,以及各税种收入的潜在分布情况,以便征收过程中心中有数,防止税源流失。税收分析主要是对税收收入的来源和结构实行研究分析,从中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和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以便调整税收工作部署和征管重点。事前源头控制和事后税收分析,两者都很重要,都是税源管理的有效方法。但在实践中,一些单位往往重视一头而忽视了另一头,两者未有机结合起来。有的甚至两者都未给予充足的重视,收税凭经验,既不作税源调查也不作事后分析,收税收到多少算多少,收到哪里算哪里,只要完成任务就行。这种做法难免带来有税未收足或收“过头税”的问题。要实现源头控制和税收分析的最佳结合,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认真负责,不坐等纳税申报等资料,把室内静态分析与深入纳税户实施税源跟踪或动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掌握税源情况,并善于从调查分析中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要扎实推动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使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实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三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检查与稽查又促动分析与评估,促动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

4、增强发票管理,强化“以票控税”。大力推动“逐笔开具发票,奖励索取发票,方便查询辨伪,推行税控器具”的发票管理机制创新,实行消费者监督、税控器具电子监督、税务监督多管齐下,促使纳税人依法开具、使用发票,促动地税机关“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监控。要抓住发票管理的关键环节,改进和完善发票“验旧售新”工作。积极稳妥地推广应用税控器具,要将税控器具记录的开票数据与纳税申报数据实行比对,严格按规定征税,真正发挥税控器具控税作用。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税源管理。按照“功能齐全、监控有力”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征管业务软件的涵盖范围,研究开发统一的计算机软件实行监控管理,将管理的触角伸向城乡各个角落,覆盖整个税源分布点和所有纳税户;进一步拓宽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形成信息联网;积极推行多元化电子申报、网络申报,建成一个“集中管理、相互依托、数据规范、信息共享”的税务综合信息库,并使之成为信息处理中心和税源监控中心。同时,以综合征管软件应用为载体向深度发展,积极开发一些辅助程序,提升数据综合利用率,迅速、准确地实行税收经济指标和企业财务指标的分析,满足监控、分析和决策的需要。充分利用征管业务信息省级集中优势,使用数据仓库,对各级税源数据逐级分析与查询,实现对征管工作质量与效率考核评价的程序化和自动化,确保税源管理各项目标的实现.(四)增强稽查,整顿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一是以日常检查为重点,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善日常检查管理办法,规范日常检查工作程序,提升日常检查的效能。处理好日常检查与稽查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日常检查作为纳税评估与稽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构建一种以纳税评估为基础,以日常检查为纽带,以稽查为总闸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增大稽查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一些税收秩序比较混乱、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与行业,有针对性地展开专项税收治理,增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力争做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三是积极展开涉税违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传曝光工作。对查处的案件特别是典型案件要实行分析解剖,研究发案规律、作案特点和手段,即时发现税收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提出打击、防范和堵塞漏洞的措施,并选择典型案件实行曝光宣传。

(五)增强协作,多头并进,建立和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

一方面要逐步实现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建立与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等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拓宽税源信息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基层地税机关根据零散税收税额小、户数多、征收难度大的特点,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委托代征等方式,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密切部门协作,建立、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特别是要增强对车辆、房屋租赁、房地产开发、个人所得税等征管薄弱环节税源信息的实时交换工作,充分发挥协税护税网络对地方税收的控管作用,强化税收源泉管理。 税源管理

第3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根据税源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管理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探索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一种管理模式。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国家税务总局“十二五”税收征管创新的重点,其实质是对原有管制型税源管理体系的再造,形成先进性加中国特色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必将在推进国家税收管理体系创新变革的同时,引发税源企业(纳税人)税务管理相应的创新和变革。

1、税源管理的涵义。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对税收收入的来源渠道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规范的、现代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的信息跟踪和纳税控制,保证税收收入实现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而企业作为税收来源的最主要渠道,必然成为税源管理的重心。

2、专业化管理的内涵。专业化管理通常具备以下特征:管理职能专业分工与管理组织机构的专业分工相契合。税源管理要上升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满足专业化管理的上述条件。具体而言,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一是税源的分类管理专业化;二是税务机构设置专业化;三是岗位设置与业务流程专业化;四是纳税服务专业化。所以,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源管理与专业化管理内涵的有机集合,其目的是集中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税源管理效益的活动中去,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以及更强竞争力。

3、税收专业化与税源专业化的相互关系。从税源与税收关系角度看,税源归属税收范畴,税收隐含着税源。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税收管理的核心是税源管理。税收和税源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将固化成一项基本理念,成为今后税收工作的长期指导思想,引发税收管理体制持续而深入的变革创新,必将对税收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传统的税源管理模式相比,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组织收入为中心的税收征收职能,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的税收缴纳职能。

二是在管理方式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单户式、一站式管理的税收管理员管户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税源管理方式。

三是在管理机制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属地管理和税收管理员制度为基础的征管查相分离的模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信息管税方式下涉税事项推送的流程管理模式。

四是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税收管理员单户管理的均衡配置管理资源的

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有区别、有重点地配置管理资源。

税源专业化管理已成为税务机构强化税收管理、提升税收管理综合水平的重要之举。全国各级税务机关都争先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研究和改革工作,按照新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税源专业化管理总体要求是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支撑,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加快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这一总体要求客观上对企业适应新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挑战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客观上要求企业积极主动纳税、主动进行税务风险分析和评估等工作。与传统税收管理模式比较,企业偷税漏税、侥幸心理及疏于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管理状况所面临税务机构多方力量监管、税务信息重复申报、企业税务工作负担加重、企业遭遇税务罚款、财税主管人员遭遇行政处罚甚至羁押等诸多风险明显增大。

挑战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信息管税为支撑。对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可能加大企业日常税务信息管理及报送的工作量。传统模式下依靠简易信息工具进行税务信息搜集和处理的做法将难以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

挑战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这一模式将逐渐形成企业税务征管由税务人员个人专管转向团队管理,专管机构由单一机构转向多层级、跨区域机构监管,将大大增加企业与各级税务机构、税务机构各环节人员工作交流的工作量与成本,并易受税务征管机构和人员执法素质、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

挑战

四、分级分类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以及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将使税务机构越来越熟悉分类企业的业务特性及税务管理状况,企业业务经营中的各项税源将充分暴露在税务机构的监管之下,从而加大企业税务管理的风险和税收成本。

挑战

五、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按照这一要求建立的税收征管体系将更加注重程序的完善化、规范化,运行机制将更加严格和成熟。对企业税务管理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和精细化,从而进一步加大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同时,完善和规范的税收征管程序有可能在无形中成为企业与税务机构间的沟通障碍。

第4篇:税源管理初探

税源管理初探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信息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税源分布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同时,税源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大,隐蔽性进一步增强,对税源的监控难度也越来越大,税务人员对潜在税源的挖掘也缺乏深度和广度,游离于税源管理之外的纳税人仍然大有人在,一证多摊、无证经营,虚假停歇业的偷逃税现象仍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税收的流失和税源的弱化。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税源的管理尚需规范和加强,笔者认为在新时期情况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税源管理工作。

一、建立和落实科学严密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要建立和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实际上是抓住税源管理之关键,也是全面提升税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切入点,是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在新时期税收工作中具体体现。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建立新型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前提,建立“管户”与“管事”相结合,以管事为主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实现这一前提的有效载体。按照属地管理、分片负责的原则,采取按区域包片管户和行业到组的办法,明确规定了管理员的职责范围和主要职责及工作任务,使管理员能及时地对责任区内的纳税人之户籍管理、税基管理、税源管理进行按月调查分析。适时催报催缴按月清理欠税。定期进行纳税评估,深入纳税户核实与监控经营状况。总之,税管员是联系征纳双方

的桥梁和纽带,落实好税收管理员制度,是抓好税源管理的关键之所在。

二、加强对纳税人银行账户的管理,以有效监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目前,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在金融机构多头开户的情况严重,有的开户多达几十人。税务机关不掌握纳税人开立账户的情况,就难以检查纳税人的税收违法行为。因此,税务机关必须加强同金融机构的联系,通过其在金融机构所开立的账户加强对其进行控管。以前,有的税务部门对银行重视、利用的不够,有的借助金融机构发现了税收违法行为,却无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令人欣慰的是新颁布、实施的《征管法》对金融部门所应承担的职责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证件号码,并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账号”,“税务机关需要了解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账户的情况时,有关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三、建立科学的税源预测分析体系,全面掌握和监控税源的变化。税源的预测分析不仅是税源管理与监控的起点,也是一项贯穿于整个税源管理与监控全过程的工作。只有建立科学的税源预测分析体系,才能全面及时掌握税源的经营变化动态趋势,提供客观的分析报告,从而为实施整个税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要做好税源预测分析,就要健全税源监控统计分析制度,建立税源监控数据指标体系和税源分析的数据模型,对税源动态实施结构

性分析监控。在建立税源宏观预测分析模型时,预测目标应包括税源总目标、分税种目标、分地区目标、分行业目标和动态目标,应根据税收与某些经济指标的关联性、税收历史数据的时间序列性和税收数据的相关性三大特点,依据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和计量经济学方法,选择适宜的预测模型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税源结构的差异,着重考虑生产结构(GDP结构指标)、投资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指标)、分配结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额)和税收政策诸因素对税源的影响,选择不同的模型参数的估计值,从而形成不同地区、行业和税种的税源预测分析体系。

四、加强纳税评估工作,实施微观管理与宏观监控的有机结合。当前,纳税评估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首要的任务是建立健全分税种、分行业、分规模级次的纳税评估体系和行业平均增值率、平均利润率、平均税负率、平均物耗能耗等评估指标体系。在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后,再由单户式评估向行业性深层次评估方向发展,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突破,逐步建立“金字塔”式的纳税评估模式。要求各税收管理员(专管组)要将税源分析监控、单户纳税评估、税收信息采集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好单户纳税人的纳税评估工作,对同一纳税人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纵向对比,对不同纳税人同一时期的情况进行横向对比。各税收管理员开展纳税评估要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对一年内出现三次以上零负申报的纳税人必须有纳税评估结论。各基层管理单位

要采取“人机”有机结合、管事与管户水乳交融、人力资源优化组合的办法,对各个行业的涉税信息进行比对、解剖、分析。逐步建立起行业性分析监控体系。纳税评估主管单位要做好指导、组织、协调、总结、推广工作,根据行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参数指标和数学模型,把个案评估拓展为群体评估、行业评估,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总结经验,进而上升为宏观税收监控办法,科学指导管理层面上的税收实践。

五、加强发票管理工作,强化以票控税。要大力推行依法管票,以票管税的办法,现在很多税务部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上,忽视了普通发票的管理。一些纳税人采取不开、少开、虚开普通发票的手段进行偷税,为防止税款流失,实施税收的源泉控制,应当积极推行“以票管税”的办法,凡销售方向购货方开具白条或非法报销凭证的,购货方可凭其开具的非法报销凭证向税务部门举报,一经查实,举报人可享受开具一定比例金额的发票奖励。此外“以票管税”还应将发票纳入计算机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假票、废票、白条等的打击力度,以扩大合法发票的使用空间。

六、大力开发,推广税源监控应用体系提高监控效率。要把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的收缴与核销、滞纳款项的催缴、检查对象筛选、综合税收的统计分析、税收会计核算与监督以及纳税信息的查询等全面纳入计算机管理。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推广、应当坚持按“相对集中统一,有机结合”的原则进行,使之

成为规范统一的大系统的有限公司有机组成部分,以逐步实现税源监控的“数据分类、分层、加工、资料共享”达到税源监控的各种信息口径统一,及时明确,存取完善和科学简便之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作用。

七、加大对税源户的稽查力度。转变观念,树立大稽查意识,将对税源户的稽查纳入日常稽查范围,把工作做在平时。坚持管税与管票结合,通过对纳税人发票使用情况的监督,为稽查提供监控依据。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连续三个月未申报,又确实难以查找的非正常户进行重点稽查。同时加大对漏征、漏管户的打击力度,对漏征、漏管户,一经查处,都必须进行补税和罚款;对触犯刑律的,必须移交司法机关惩处,绝不能以补代罚或以罚代刑,严控税源流失。

八、理顺机构,明确职责,发挥税源管理整体效能。在省以下市(州)、县(市、区)税务机关设立税源管理科、股,负责所辖区域纳税户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信息资料的调查核实,进行税源数据的采集分析,开展行业及企业纳税评估、经济税源宏观分析等具体税源管理工作。完善办税服务厅设职能。加强申报资料的审核,加强发票的比对,建立前台窗口采集数据与后台管理数据共享等制度。

九、建立税源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完善协税、护税网络。在税务机关内部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管理监控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有关部门计算机联网,实现税源户信息资源的共享。

税务机关由于受人力、财力的制约不可能将所有的税源都纳入控制范围内,特别是隐性税源和流动性税源,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协税护税网络,形成全方位的协税护税格局。还要通过建立税收违法案件举报有奖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协税护税积极性。另外,我们的《税收征管法》虽然规定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但没有明确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协税护税义务、责任、以及不履行或履行不当的单位、个人应负的法律责任,因此,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使协税护税纳入法制轨道。同时,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的作用,对无证经营和偷、逃税行为;该公告的要公告,该曝光的要曝光,并鼓励广大公民积极举报,在全社会形成对无证经营和偷、逃税行为人人喊打,使其无藏身之地的声势,为税务机关开展清理漏征、漏管工作赢得社会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综上所述,在机制上、制度上解决好税源控管的弱化问题是新时期税源管理的需要,加强税源管理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入手,以达到强化税源,规范管理的目的,保证国家税收及时足额入库。

第5篇:税源管理专业化

(一)体现了税收管理效率观,有利于提高税收征收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经济全球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经营业务等发生新的变化。税源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日益加剧,税源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现行按区域“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税源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人少户多、能力不足、职能分散、方式粗放、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税种、风险等进行税源分类,有利于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找准主要矛盾,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体现了税收管理科技观,有利于提高管理精细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税收管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税收管理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实施税源管理专业化,是在把握管理规律和运用信息化基础上的科学分工与紧密协作,既是科学化的具体体现,又是精细化的基本前提。它以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强化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的保障作用,大力加强第三方信息等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分析比对,是提高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法。

(三)体现了税收管理风险观,有利于提高执法柔性度

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是实施创新税务管理的重要思想基础。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引入现代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预测、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可以通过合理的管理服务措施帮助纳税人规避防范风险。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将依据不同的纳税风险类型制定相应管理战略,突出宣传辅导、纳税评估等手段的应用,更多的使用柔性执法手段,有助于纳税人规避税收风险和财务风险。

(四)体现了税收管理服务观,有利于提高纳税遵从(征纳和谐)度

1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对税务部门而言,必须贯彻肖捷局长的要求,“更加注重树立新的纳税服务理念,牢固坚持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坚持提高税法遵从度是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更好地促进纳税服务工作开展”。国外研究表明,1个单位纳税服务方面的努力,相当于50个单位税务监督打击方面的收获。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将进一步突出纳税服务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更加注重满足纳税人合理需求,建立健全满足纳税人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更加注重以纳税人为导向优化征管流程和资源配置,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办税效率,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从而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促进纳税遵从。

三、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创新税务管理的科学路径

税源专业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税收工作的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既包括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和实施专业化纳税服务,也包括设置专业化税务机构和培养专业化税务人才;既体现在对服务和管理对象进行科学分类,也体现在对工作环节和内容进行合理分工。因此,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必然带来管理制度的改革、业务流程的重组、服务方式的改进、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机构设置的调整、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方式的变革等一系列变化,是一次全新的改革。这要求我们大胆实践,力求取得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新成效。

(一)要以税源专业化为核心,分级分类科学管理

按照行业、规模等要素科学分类税源,实施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管理。根据各地的实际管征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以纳税人行业和规模为主,兼顾税种、风险等,将所管辖的税源进行科学分类:按规模分类的,原则

上应按重点税源监控企业为划分对象,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小型税源,由不同税源管理科(分局)进行管理,也可按注册资本、投资规模和经营收入等方面考虑分类;按行业分类的,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行业分布情况,对行业税源大、行业特征明显的进行分类;还可以按照行业+片区的模式进行管理等。税源分类应充分考虑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认真分析各种分类方式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因地制宜。

(二)要以组织扁平化为基础,重组机构规范运行

“扁平化组织”是适应现代信息化管理格局的形态。通过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压缩管理层级,可以促进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的扁平化,提升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在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中,应适当收缩分局设置,改设若干税源管理科(分局),按税源的规模、行业等类别设置税源管理机构,或者按照税源管理职责分类(如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税收特定业务)设置机构。这样就可以压缩管理层级,增加管理幅度,减少中间环节,增强对税源管理环境变化的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切实提高执行力。

(三)以县局实体化为重点,再造流程理顺职责

借鉴风险管理理念,扎实推进县局实体化,改革业务流程,合理调整职责,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心之一。实体化是指县级局由以行政管理为主的职能,转变为面向纳税人的执行(法)实体,直接控管税源。实体化和扁平化相辅相成,扁平化主要侧重于管理层级和流程再造,而实体化侧重于机构扁平化后的管理职能分配和岗位职责分工。

县局实体化的关键在于重组业务流程、合理划分职责。

第一,明晰横向职责划分。对税源管理,分为涉税事项受理、涉税事项审批、基础征管事务和纳税评估,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负责。所有涉税事

项受理由办税服务厅统一受理;涉税事项审批由办税服务厅受理后直接送交县局有关科室审批,且不经分局初审;基础征管事务主要包括户籍管理、催报催缴、日常征收管理、发票管理及一般性纳税服务等事项,由一个专门的税源管理科(分局)负责;纳税评估由专门的税源管理科(分局)负责。这样,收缩基层分局改设税源管理科(分局)后,就改变了原来基层分局全职能地位,变为县局一个业务管理部门,工作部署直接按类分别由税源管理科(分局)或职能科室办理,不再通过综合部门中转或部署,县级局由管理机关转变为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的基层单位。

第二,理清纵向职责划分。根据税源科学分类和风险管理流程,科学分解、合理分工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的税源管理职责,形成立体化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本级纳税评估、风险防控、日常检查由县级局根据税源特点和结构,分设若干个税源管理科(分局)负责;分税种专业管理、大企业税收、反避税调查和进出口税务管理由地市局对应业务部门负责专业管理。省局、市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大企业(跨区域经营、本级重点税源、特定业务)的纳税评估。

(四)以大厅全能化为支撑,优化服务提高效率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创新税务管理的角度看,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离不开一个功能完善的办税大厅做支撑。

一要推行服务制度标准化。明确规定每项涉税事宜的办理流程、业务描述、纳税人应提供的资料和份数以及办理时限等内容,进一步规范服务制度、服务设施、工作人员行为、窗口服务和宣传咨询等服务事项,实现全系统办税事项流程统

一、资料统

一、时限统

一、服务统一;

二要实现服务内容标准化。认真梳理即办事项和非即办事项,实现划分标准、类别全省统一,尽可能丰富大厅即办事项。即办事项由办税服务厅“当场受理,当场办结”,非即办事项实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全程服务运作模式。建设全功能的办税大厅,中心市区设立统一的办税服务厅,其它地区按照“一县一区一厅”的要求建设县局办税服务厅。大力推行一窗通办和同城通办,在条件成熟后实行全市、全省通办。

三要推进服务方式立体化。大力推行网上申报、网上认证等办税方式,完善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为依托的电子缴税方式,整合提升综合纳税服务平台,推进以税务网站、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和短信服务为主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其纳税申报、税收宣传、政策咨询、申报提醒、纳税辅导等功能,努力为纳税人提供优质、快捷、高效、全方位的服务。

(五)以管理信息化为保障,行业建模强化应用

着眼于预警提醒,强化纳税评估,防范税收风险,实现执法与服务最佳融合,离不开强大的信息化手段做保障。必须贯彻信息管税的思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推动业务、制度、技术创新。

一方面,要拓展信息采集渠道。要在全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操作规范,规范电子数据的录入,把好数据入口关,提高基础数据质量。要整合现有CTAIS等各种系统的数据,拓展外部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共享协作机制,形成全面的信息数据库,缓解信息不对称性。积极推行网络发票,逐步建立全国发票信息库,加强分析比对,构建发票管理长效机制。

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行业建模,加强纳税评估深化数据应用。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工艺流程、经营方式、投入产出比(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费用)、基本能源耗用等情况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查找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关联规律,建立相应的行业评估模型和行业预警监控指标体系。通过使用行业模型监控,达到突出行业税收管理重点和易于发现管理薄弱环节,使税源控管更具针对性,降低涉税风险。要积极探索依托信息化资源的 “行业建模”的方法和途径,开发信息平台和相关软件,通过数据综合管理系统,提高“行业建模”的实效性。

总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大力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不断加强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核心业务建设,是创新税务管理的正确方向和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必将为加强社会管理、改进公共服务、推动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6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践及探索

来源: 日期:2011-12-

3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带来税源结构的变化和税收征管的改革。税源管理模式也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人统管”转变为“征、管、查分离”,2005年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分片”加“分类”管理,随着管理深入,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税源管理人员少和纳税人户数多等矛盾日益突出,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加大,传统的单一由税收管理员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2009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指导意见(讨论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落实税源专业化管理和信息管税,以促进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目标的实现。

在此前提下,我局作为杭州市国家税务局的专业化试点城区之一,以《指导意见》为依托,结合马克思·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从管理员权力分离、职责法定等方面出发,制定了与下城区域税源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于2010年年初开始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索。

一、理念

从行政组织理论出发,结合税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在不增加职能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提高税务机关效能建设,按照专业化管理目标,对现有机构分工进行合理调整,根据管理需求分设岗位,从税源管理难易程度、工作任务多少、管理范围大小等方面综合进行考虑,以达到任务与机构相称、管理与服务结合,岗位与流程协调。

制定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依靠行政组织权威,做好动员,从上到下开展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改革方向,力求专业化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从开始就纳入正常、规范的发展轨道。

科学分类税源,根据税源管理难易程度,不同规模税源运用不同管理方法,提高专业性,加强税源分析监控,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税源管理的实效性、科学性,增强税收征管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优化机构设置,根据工作任务多少和管理范围大小,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合理估计岗位工作量,确定岗位分工和人员配置、准确划分岗位职责,明确工作制度、职权范围,将涉税业务办理流程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保证执行力,促进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沟通协调。

通过推进税源专业化,确保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落实“信息管税”和税收风险控制理念,积极解决征纳双方矛盾,构建和谐税收环境,提升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最终达到提高税源管理效率的目的。

二、专业化管理模式

(一)科学分类,特色管理

对税源进行认真分析、梳理,按有利于征管和方便纳税人的原则,采取内部微调的方案,变划片管理的单一模式为点面结合管理模式:重点税源、涉外企业专人管理,一般税源、个体税源划片管理,重点行业、楼宇企业特色管理。

1、重点税源企业:总局、省、市、区局监控的入库税款50万以上的企业656户,占收入的82.98%。

2、涉外企业、生产型出口企业:缴纳增值税、所得税的外资企业、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以及生产型出口退税企业。

3、一般税源和个体税源:除以上两种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街道划片管理。

4、重点行业:房地产业、餐饮业、银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4S店、服装制造业、金属材料批发业、大型商场、大型商业超市、医药医疗器械行业等10大行业,占收入的53.68%。分科室牵头管理。

5、楼宇企业:103座规模以上楼宇、3600户国税管辖企业,占收入的46.64%。按楼宇所在街道划片管理。

(二)调整职能,明确职责

1、调整税源管理科职能,税源管理一科负责专项纳税评估;税源管理

二、

三、四科负责企业税源管理、个体税源管理、文书审批、科室纳税评估。

2、税收管理员按职设岗,分设文书审批类、日常管理类、纳税评估类岗位,明确划分岗位职责,将日常管理与文书审批分离,分散管理员的权力,从“一对一”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多对一”的管理模式。

(三)完善机制,考核跟进

1、规范管理制度。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重新规范税源管理工作制度,制定详细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纳税服务措施、风险管理机制、目标考核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完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统筹协调,部门、岗位间协作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外部合作机制,推进信息共享、综合治税和协税护税。

3、调整考核办法,税源管理一科增加行业评估、专项评估等考核指标,税源管理

二、

三、四科增加行业管理、楼宇管理等考核指标;岗位考核由各科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

4、制定《税源管理岗位业务能手补充办法》,每季度评选一次业务能手,对行风效能和工作

业绩两部分进行考核,分别评选日常户籍管理岗位能手、综合事务管理岗能手和个体税源管理岗位能手。全年评定年度“业务能手”,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管理成效

(一)工作效率提高,征管质量改善

打破权力过于集中的格局,变一人统管为人事分离,扭转了一员多责、一员多权的局面,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全方位、多部门协同作战转变。专业化管理实施后,日常户籍管理岗不审批文书,大力开展日常管理、税源分析、税收宣传,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纳税遵从度上升;综合事务管理岗不分管企业,减少“人情文书”、“照顾文书”,文书审批提速,执法风险降低。

2011年1-8月,共受理流转文书2968件(除个体文书),月均审批文书46件/人,政策把握度得到了统一,政策适用错误明显减少,提高流转速度,从受理到终审,平均办理时间缩短为原来的2/3;提高审批质量,文书(复审)整改率从原来的40%下降到10%,结合“涉税否定事项风险防范督察管理系统”,作废文书、否定文书减少到208件和28件,同比下降63%,得到了纳税人的广泛好评,回访平均满意率达92%。

(二)分类税源细化管理,税收收入增长

不同规模税源分类管理,加强考核力度,使得税源管理水平和征管质量得到提高,分析预测和监控能力进一步加强,保证了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均衡入库,2011年1-8月共组织税收收入316141万元,增幅16%,其中,企业税收收入311684万元,增幅16%,个体税收收入4457万元,增幅16.22%。

(三)强化纳税评估,推进行业建模

继续推进重点税源企业、建安、房地产行业评估、所得税评估、全税种评估,由纳税评估岗和综合事务管理岗人员主评,实现管理、评估相分互离、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对评估案例进行整理,完善评估流程,对原有预警指标进行补充细化,进一步发挥“以评促管”作用,深化行业管理,有效降低征管风险。

2011年1-8月,实施评估129户次,其中正常企业43户次,异常企业86户次,直接补税2838万元,抵减应退税额127万元,调整以前年度亏损2586万元,加收滞纳金40万元,移送稽查2户。

(四)资源重组,发挥工作积极性

从知识结构、管理方式、管理经验等方面入手,合理配置管理团队人员,一个街道配备一个管理团队,充分发挥干部特长,工作各有侧重:重点税源送好服务,一般税源抓好管理,个体税源收好税款,重点行业建好模型,楼宇企业做好宣传。提高干部的积极性,增加干部的危机感,减少“干多干少一个样”负面情绪对干部的影响,增强团队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

斗力。

四、存在的问题

(一)人均事务性任务增多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税务登记户数增加,管理压力日益突出,分设岗位后日常户籍管理岗人数减少,人均管户增长,截至2011年8月,全局开业税务登记户23844户(企业15884户,个体7960户),人均管辖企业588户、个体户1137户,均比2010年底增长32%以上。随着专项核查工作和纳税服务调查工作的频繁下发,日常户籍管理岗人均工作量呈现大幅增长,从电话通知到资料上交,工作量增加60%以上,时间多用于完成事务性工作,用于深度管理、行业分析的时间减少,长期以往,难以达到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预期要求,易造成税源管理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岗位职责交叉

与《浙江省国税局办理涉税事项工作规程(2011)》(以下简称“工作规程”)相比,仍存在办税大厅与税源管理科室职责交叉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程不畅,责任不明,办税效率不高,纳税人合理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税源管理科内部分设日常户籍管理岗、综合事务管理岗,容易发生相互推诿的情况,损害纳税人合法利益,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和推进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三)涉税信息共享度不高

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少企业以逃税为主要目的进行所谓的“税务筹划”,税负正常、销售平稳、财务比率稳定,无法通过案头审核发现疑点。CTAIS、征管质量查询系统、税收征管辅助系统、金税工程、税收执法系统、四小票审核监控系统、增值税抵扣凭证审核检查系统等系统各司其职,信息无法整合,疑点监控无法落到实处,一些企业更是有意识地利用国、地税信息不共享,有意漏报收入、少交税款,征纳信息的极度不对称,影响了税源监控、税源分析、日常管理的工作质量。

五、专业化管理新思路

随着金税三期工程建设紧锣密鼓地开展,“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①]的基本框架也将在未来几年全面完成,金税三期运用流程管理理念规划征管系统,直接使用工作流工具,增强征管系统的适应性,有效支持业务由职能导向转变为流程导向,由结果监督转变为过程监督。基于金税三期的发展方向,结合《“十二五”时期杭州国税发展规划纲要》,参考各地专业化管理的优秀经验,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推进专业化管理。

(一)构建“三位一体”税源管理模式

以企业规模、企业性质为主要指标,兼顾税种、税收风险,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个体税源三类,重点税源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动态化管理,个体税源社会化、集约化管理。

重点税源突出全程化管理理念,由业务精通、分析能力强的干部负责,以提高纳税遵从度、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标;一般税源管理突出专业化、流程化管理理念,强化系统运用,变结果监督为全面监督、过程监督,对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所得税纳税人实施分类管理,针对行业纳税人推进集中管理;个体税源管理突出高效化管理理念,依托社会化办税服务平台,继续开展委托代征和发票代开工作,发挥协税护税组织力量,减轻工作压力。重点税源、一般税源管理和个体税源分别由三个税源管理部门管理,实行“三位一体”税源管理模式。

(二)分类设岗,明确职责

按“人事分离”和机构扁平化的发展方向,科室内部不分设日常户籍管理岗和综合事务管理岗,将户籍管理、发票管理等日常事务与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等复杂事务分类设岗,组建税收管理团队,合理确定岗位职责。一是设立纳税评估团队,集中科室管理,负责规范纳税评估,开展辅导式评估和重点评估,总结分析纳税评估成果,为进一步完善行业评估模型、加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特征库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二是设立综合事务管理团队,负责各类文书审批、备案工作,规范文书审批,制定文书审批风险防范机制,简并文书审批流程,提高文书审批质效。三是设立日常户籍管理团队,梳理日常涉税管理事项,规范各类事项管理,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税收管理成本,优化纳税服务。

各部门齐抓共管,做好税源监控分析和风险控制,强化执法监督,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管理效率,加强收入监控。针对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忙的情况,由职能科室牵头规范操作流程后再行下发,避免因政策把握偏差造成重复劳动,借助电子邮件、网上涉税公告、协税护税组织等多种渠道,提高事务性工作的办理效率。

(三)深化特色行业管理,建立行业税收风险模型

对重点行业进行调研,根据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和系统采集的申报数据,总结财务核算特点,开展典型户集体约谈和针对性评估,准确掌握同行业、同类型纳税人生产经营以及行业税负等信息,掌握行业管理资料,制定行业税源管理指南。

整合征管系统数据,规范流程,把握规律性问题,找准涉税风险点和管理薄弱环节,完善预警指标体系,明确重点,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分行业建立健全税源管理信息档案,注重税负分析,建立行业税收风险模型。对显示存在税收风险的企业,及时采取纳税评估、限量供应发票、降低纳税信用等级等重点管理措施,加强监控,以“点”带“面”,促进一般税源管理质量的提高。

(四)优化业务流程,打造全功能大厅

进一步对照《工作规程》,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即办事项和流转事项进行梳理,简化流程,淡化审批,明确办税大厅与税源管理科的职责;对涉税文书报送资料进行统一,对适用政策法规条款、审批用语等进行规范,强化税务审批过程监控;完善纳税评估制度和评估工作规程,制定纳税评估工作规范和应用文书体系,强化纳税评估在税源管理中的应用。

以“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为导向,完善需求响应机制,丰

富办税内容,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在办税大厅增设综合文书审批岗和政策咨询岗,降低办税成本,为纳税人提供办税服务、税法宣传、咨询辅导、征纳沟通等多种服务,打造“一站式”全功能综合服务体,提高办税效率,积极满足纳税人的合理需求、个性化需求。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按照干部的知识水平结构进行人员调配,把专业知识丰富、业务素质较高的干部配置到业务复杂、管理要求高的重点税源管理和纳税评估岗位,提高干部对信息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应用能力。

经常性开展针对性培训,加强行业性税收问题的学习和特殊业务的研究,开展交流,提高纳税评估、预警分析能力,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类别齐全的管理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完善岗位轮换制度,提高整体专业化管理水平。

(六)加强部门协作,强化信息管税

在金税三期未上线之前,继续深化国、地税信息共享制度,开展联合办税、信息交换,加强对共管户的协作管理、联合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同时完善与财政、工商、质监、外管等部门的工作联系长效机制,利用第三方数据,对财政补贴收入、股权变动和地址变更、重大事项、收付汇情况等进行进一步核实、分析,结合现有税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进行全方位监控,从而提高基础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与完整性,夯实税基,进一步发挥“信息管税”的作用,提高管理效率,管精管细,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把握税收工作主动权。

(杭州市下城区国税局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陈燕文

课题组成员:陈为明 顾晓红

郭颖陈茵岚

执笔:陈茵岚

第7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乔帅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分类分级管理为主要方法,采取纳税评估的手段,依托税收专管员为载体的管理方式。是今后税务管理的主流方向。

一、信息共享方面

我局目前已初步形成征管股国地税、工商部门数据交换,二分局、国土部门信息交换,信息股综合治税平台,三大信息共享机制。但交换的信息存在局限性,信息利用率不高,以国地税信息交换为例,目前仅涉及漏管户信息、税款缴纳信息,发票开具信息、代开发票信息交换目前尚未启动。目前的基础数据质量还难以有效支撑后续的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而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效率不高又导致基础数据失真,形成不良的循环。第三方数据来源渠道狭窄,普遍存在“进来的信息用不了,想用的信息进不来”的现象,对第三方数据的深度加工和利用仍显不足,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二、分级分类管理方面

我局目前采用的管理模式是分地域,不区分行业划分管户。每个管理单位同时存在多种经济体,多种行业,多种规模的纳税人。这种模式下管理趋于粗放型,税收管理大户小户一把抓。重点税源分散在各个分局,加之目前管理人才极度匮乏,人力紧缺,管理人员能力有限,造成税源管理无法实现精细化。

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设置,对管户划分采取规模划分、行业划分的形式,对现有的各类纳税人进行梳理和划分,将同一类(行业、规模)纳税人归并到一个征管机构负责,实现征管事项与征管机构之间的一一对应,实行“一类事项一家负责”。

另一方面,专管员只需针对所管理的某一个行业进行专项突破,熟悉一个行业的风险指标,由从前的一对多,演变成一对一,有利于专管员素质的提升,便于定向性税务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精细化管理,有助于降低税收风险的发生几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打破属地管理会导致税务机关与地方政府的对接不畅,税源调整频繁,难以及时调动地方政府协税护税、参与社会化综合治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建立长效的、社会化的税源风险管控机制。

三、纳税评估方面

(一)现行纳税评估主要为事中、事后管理,要将事中、事后纳税评估,向事前风险管理过渡。

(二)将区域性、宏观性风险指标指标细化为分行业、细化性指标,建立、健全本区域各行业、各规模纳税人的风险指标,完善税收风险预警机制。以房地产为例,建立建筑成本指标(不同时间段砖混结构、框剪结构建筑成本比对),销售价格指标(同时间、同地段、相似户型价格比对),行业利润率指标,存量房指标、财务费用指标。

(三)合理确立风险应对方式,根据应对对象分别采用差别化的应对方式,对跨地域、重点税源企业采取税务风险防范的方式应对,重点在于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中等规模企业采取纳税评估的方式应对,重点在于合规审查;对小微企业采取案头审核、询问约谈等方式进行应对,重点在于纠错。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贯彻“未识别不推送,无风险不应对”观念,进一步巩固风险管理在整个税源管理的核心地位,利用信息交换的比对筛选,将税收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gerengongzuozongjie/81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