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周卫东法官先进事迹

周卫东法官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周卫东法官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周卫东,卫东,法官,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周卫东,卫东,一个,,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心得体会中查看更多范文。

周卫东,一个多么普通的名字,然而,却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位人民法官的不平凡。扎根基层28年,从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从民事审判、执行、刑事审判庭,法院的多个岗位都有他工作过的身影。在地域偏远、条件艰苦的派出法庭工作时,他的足迹遍及辖区的山山水水。在他从事审判、执行工作的31年里,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职业使命感,依法公正审执各类案件4000余件,无一发回重审改判,无一出现信访投诉。然而,这样一位好法官却在20XX年3月18日,他在前往会见当事人途中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永远的离开了他最爱的法官事业。

周卫东同志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党员法官崇法尚德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充分体现了人民法官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职业素养和价值追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出代表和时代楷模,是新时期人民法官的杰出楷模和践行“三严三实”的生动典范。学习周卫东的先进事迹,是学习他捍卫公平正义,把司法工作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去做。学习他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为民情怀,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学习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用,学习他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高尚情操,不追求享乐,不讲究华丽风光。

学习先进事迹后,作为一名青年公务员,我感触很深。他生前没有骄人的业绩和显赫的荣誉,但却以对老百姓的热爱和司法工作的忠诚,以公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勤劳、忠诚、朴实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以优良作风和一流业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信赖。诠释了新时期人民法官为人民的深刻内涵,是年轻一辈的榜样,更是学习的楷模。

学习周卫东,是要学习他对党和人民无比坚定的政治信念。作为一名法官、一名共产党员,周卫东用自己一生的行动来诠释了对党忠诚的信念。在法院工作的31个年头,他牢记自己是共产党的一员,要争做一名合格优秀的党员。他不断增强自己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守纪律规矩,将“两学一做”、“三严三实”等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坚定不移的跟着党的脚步向前迈进,同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群众观,展示了共产党员的飒爽英姿。

学习周卫东,是要学习他司法为民的操守和情怀,始终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法官手中的权力来之于民,因此要运用手中的权利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种不法犯罪行为,把公平正义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要坚持群众路线,增强服务意识,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强化学习效果,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明确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实实在在的为百姓带来一方安宁。

学习周卫东,是要学习他崇高的职业理想、公正司法的信仰和追求。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遵守。忠于法律、公正办案,与一个法官坚定的法律信仰密不可分,他用4000多个“案结事了人和”的司法案件,彰显了一名基层法官拥有的责任与担当。三十余年的审判工作,让他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完美结合,在工作中学习提升,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每一宗案件经得检验,才做到无一发回重审改判,无一出现信访投诉的完美业绩。

学习周卫东,是要学习他清廉的品格和作风。恪守法官职业道德,面对各种利益,坚持原则,不卑不亢,不枉不纵,坚持“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的宗旨,心中自有一杆公平称。这告诫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廉洁修养,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面对以后工作中出现的蝇头小利,腐败现象坚决说不,为建设“执法为民、清正廉洁”的法院队伍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感悟“先进”,领会精神实质;对照“先进”,找准自身定位;学习“先进”,恪守实干作风;争当“先进”,塑造良好形象。

法官作为时代的引领者、法治的守护人,周卫东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做到了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和诠释当代法官不惧困难、身先士卒、敢于担当的核心精神。作为新时期的我们,更要立足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既然选择了人民公仆的身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做事,扎扎实实履职,堂堂正正做人,全身心的投入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实践中去。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第2篇:周卫东

周卫东

周卫东,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东台师范附属小学校长。1998年以来先后主持、参与‚小学数学‘开放型’课堂‛、‚苏北农村小学构建自主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的研究‛、‚区域性推进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小学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等科研课题的研究,构建了‚课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发表《‚课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紧扣课标理念、构筑新型课堂》等论文,并先后获得省 ‚新世纪园丁‛、‚教海探航‛和‚师陶杯‛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2004年、2005和2006连续三年应邀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师陶杯‛征文颁奖大会上执教观摩课。

回 眸

只顾攀登不问高

--我的成长之路

周卫东

我1987年走上工作岗位,在从教的20个年头里,先后在乡镇中心小学、市教育局教研室、东台市实验小学和东台师范附属小学工作过。尽管工作岗位已变过几次,但我心目中那久驻的终身从教的信念、那立志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的志向从未动摇过。

三尺讲台,毕生牵挂

工作以来,我一直潜心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力求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充盈。在省、市各类课堂教学竞赛和基本功竞赛中多次获奖:两次获东台市教学技能大赛的第一名,1993年获盐城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同年捧回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大奖。我上的课同事评价说“扎实、高效”,家长评价说“灵活、孩子爱听”,专家评价说“自主创新、动态生成”。2004年、2005和2006连续三年被邀请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师陶杯”征文颁奖大会上执教观摩课,先后应邀至上海、岳阳、长沙、杭州、广西、北戴河、镇江、苏州、常州、淮安、南京、连云港、盐城及本市各镇等地上观摩课数十节,受到广泛好评。

我一贯注重教学经验的与提升,6次获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

一、二、三奖,实现了省三大论文赛事(江苏教师一直坚持参加的“新世纪园丁”、“教海探航”和“师陶杯”)一等奖 “大满贯”。课堂教学日臻成熟,《“课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紧扣课标

1 理念、构筑新型课堂》等一百余篇课堂教学理论文章在省级及其以上刊物发表。

两翼齐飞,矢志追求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两翼齐飞、做“专家型”教师是我终身追求。我注重教育理论的吸纳与内化,自费购买了几百种业务书籍,利用闲遐时间作业务学习笔录近30万字,并做到入乎其中,迁移运用并充实升华。主持、参与“小学数学‘开放型’课堂教学”、“苏北农村小学构建自主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的研究”、“区域性推进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小学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等科研课题的研究且成效显著。

2002年2月,我调任东台实小副校长,2007年2月,我又任东师附小校长,无论在哪里,我都充分发挥自己教科研方面的特长,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认真勾画学校教科研蓝图,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抓住“十五”伊始的契机,以课题立项引领学校教科研的发展。八项课题分别被确定为国家、省和盐城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的课题,无论是规格还是数量均居全省前列。积极试行“集约化科研”新路,实施子课题研究“招标制”,研制、出台《东台市实验小学教科研管理办法》,突显“工作科研化,课题问题化,研究过程化,成果要物化”的学校教科研工作原则,明确提出“八个一”科研指标,同时将教师的教科研绩效与晋级评优、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评比、教科研先进个人申报等挂钩,促使学校上下形成了“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的浓厚氛围。

一份责任,多重情怀

我无论是担任副校长、校长,还是担任市局教研员,都能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廉洁从教,爱生如子,从未染指有偿家教,深受领导和学生家长信任。

在担任教育局教研员期间,积极谋求全市小学教育发展的新路数,足迹遍及全市所有镇乡,上观摩课、作业务讲座数十场次。甘为人梯,热忱地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先后为多名同志获得省、市比赛的各项大奖创造机会、出谋划策。辅导青年教师林卫东、赵照兵、陈松兰、胡红梅等十多名教师分获华东六省一市、江苏省和盐城市教学比赛一等奖。

作为学校的副校长、校长,我紧紧围绕“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特色主题,带领并组织教师开展“自由论坛”、“反思沙龙”、“深度交谈”、“案例剖析”等活动,促进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组织教师参加“教海探航”、“新世纪园丁行动”、“师陶杯”等三大论文赛事,连创佳绩,并赢得省市有关领导的瞩目。学校被命名为首批盐城市“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特色学校。积极研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蓝图,推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深化,开放全市性“综合实践活动”现场。及时、经常地与课改年级的老师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排除疑难,一同探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个人所独创的“课题探究式”教学 2 模式在多家省级刊物发表后,在省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由于我在学术界的崭露头角, 《江苏教育》(2001年第20期“呼唤名家”栏目)以《教海扬帆》为题、《学校管理》(2000年第1期“开拓者之林”栏目)以《让青春在事业中闪光》为题,《小学数学教学》(2006年第9期)以《在实践中创生智慧》为题,《中国教师报》(2007年197期以《课堂,智慧地对话》为题)长篇报道了我专业成长的积累和成果。

我读“肖川”

周卫东

知道肖川这个名字,颇有点意思。几年前,一位同事申报一项省级科研课题,在其撰写的课题方案中,见到了“自我建构”、“价值引领”两个词,始觉新鲜、生涩,后觉意蕴无穷,便向同事请教。他拿出一张《江苏教育报》,原来这两个词出自报中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教育的意蕴》,作者是肖川。

完整地读完这篇文章,深为作者那深邃的智慧和雄浑的笔力所折服!后来,终于也买到了一本肖川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于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品味和琢磨,在领略教育理想与信念的厚重与诗意、惊叹教育的博大与精深的同时,也擦亮了我心中那蕴藏已久的理想火花。

于是,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肖川迷”!

真正的学习正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需要刻苦,但更是一种快乐,是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这句话出自肖川先生《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我把它抄在笔记本的扉页上,聊作自勉。

现在想起来,也许是母校孕育了我古典的学习心情!我的母校是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是省内的一所老牌师范。遗憾是我们在阜师就读的时间只有一年(高中毕业生上中师学制是两年,一年在校,一年到小学顶编实习),教学基本功没有得到系统的训练,但庆幸的养成了母校一贯倡导的刻苦、勤奋、超越的“阜师精神”。

3 记得,为练好普通话,我选普通话好的老师、广播电视里的播音员为老师,边模仿边正音;骑车、走路时,路边的广告、标语都成了练习朗读的内容。

记得,为迎接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多少个夜晚,我边侍候病中的父亲,边准备比赛的资料;为练好电脑汉字输入,我利用出差坐车的时间,熟记了五笔字型的字根,利用下班后的“边角”时间,在教研室那唯一的电脑上不知多少次练习到深夜。

还记得,为上好每次观摩课,我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中,以至于吃饭时,身旁的岳父母、妻儿在我的眼中都幻化成学生,因而目光闪烁,如在课堂上一般。背后,岳父问妻:“他怕不是生病了吧?我看都成书呆子了”。是的,每逢学习、工作,我若是真的入境时,真不会与书痴有什么两样。

同事们常常发现我身边不断有新书,诸如《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走向生本》、《细节:成功的关键》„„这些书,有的是我利用出差的机会在外地买的,更多的是根据各种杂志上、网络上提供的书讯邮购的。多少个夜深人静、饭后茶余之时,我实现着心与书的交流,“伴随着感情和体会,淡淡地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自信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肖川语)。

我非常珍惜每次外出学习、讨教的机会,遇到名师、名家,千方百计与人家“套近乎”,以期得到方家的指点。回来后,力求在第一时间里整理成文,或实录、或心得。十多年来,我潜心整理了上百万字的学习心得、教育教学研究资料,在“入乎其内”的同时,努力做到“化乎其中”,迁移运用,不断地给教育教学的研究注入新鲜的理论血液。

“亮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当我们能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春天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肖川)。十多年来,我在东台市、盐城市、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频频获奖。数十次被邀至苏州、淮安、南京、常州和盐城本市等地执教各级观摩课、示范课。在《江苏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小学各科教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100余篇,参与编写论文集或教辅资料约20万字。2005年,我幸运地被评为江苏省第九批数学特级教师。

这是一节二年级“乘法与加法的对比”复习课。

我先让学生练习了这样两题:①学校花圃里有2行菊花,每行有6棵,共多少棵?②学校花圃里有2行菊花,一行有6棵,一行有5棵,共多少棵?结果,全班正确率为98%。随后引导学生对这两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并一一板书:“前一题每行都是6棵,要求总数,实际上就是求2个6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后一题两行棵数不一样, 4 要求总数是多少,就是把两行棵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临下课,我布置了两道反馈练习:①天空中飞来2行小鸟,每行5只,共多少只?②天空中飞来2行小鸟,一行5只,另一行7只,共多少只小鸟?结果发现:第①题有6名同学列式为“5+2”,第②题有5名同学列式为“5×2”,全班正确率降为91%。面对如此莫名其妙的结果,我一头雾水:问题情境—对比建构—内化巩固,我究竟错在哪里?

“许多的教育探索也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审视,只需要我们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我把它概括为五个“只需要”)

不会忘记肖川先生这段耳熟能详的“五个只需要”的论述!

灯下,我打开曾经多次读过的《儿童心理学》,仔细回放白天课中的镜头,有如一个迷途的孩子叩问着回家的路。迷团逐渐消解,心界逐渐澄明,不知不觉间,天亮了!

“乘法的意义”学过后,加强对乘法和加法运算的对比本无可厚非,这是帮助学生提取知识本质属性、优化认知结构的必然过程。但这种对比、优化的过程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二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年龄在2-8周岁的儿童,虽然可以进行以符号代替外在事物的表征性思维,借此来进行各种象征性活动或游戏,但是这些表象都具有自我中心性,还不可以从事物的变化中把握事物概念的本质,符号表征还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在解答生活题时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们的思维更多地依赖一些直观的、甚至是一些滑稽可笑的联结方式,当老师的这种理性化的、模式化的对比,摧毁了他们赖以成功的学习方式时,其思维的界面上必然会出现一片“盲区”,而致使其学习行为的无可适从。

受此启示,我在另一个班做了一次调查与尝试:

师:算式都列得不错!不过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很想知道大家是怎样想的?生1:我用小棒摆的,第①题左边和右边都摆5根,第②题左边摆5根,右边摆6根。生2:我是用图片摆的。生3:第①题两边一样多,用乘法,第②题两边不一样多,用加法。(虽很机械,但却是学生独具的思维方式,随着时间的后移,这位同学定会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的)生4:我是在草稿本上画图想的。生5:我家门正好有2行菊花,我每天都要数几遍。

师:真不愧是我们二(7)班的孩子!你们的方法都对,以后就按你们喜欢的方法去思考吧。„„

上述镜头只是我进行教育科研的一朵花絮,这朵花絮有如其它花絮一样,之所以能够如“夏花般绚烂”,都得益于一种养份的滋润,这种养份就是肖川先生那“五个‘只需要’”的论述!

“五个‘只需要’”,催使我上的课、写的文章力求真知灼见,决不拾人牙慧,最大可能 5 地有自己的思考。

近几年,许多青年教师上随堂课、执教公开课、甚至于赛课,很少有自己的设计,更不用说有自己的思想,或模仿、或嫁接一些名师设计的经典:上《分数的基本性质》,开头都是“猴王分饼”的故事,上《24时计时法》,又都变成了听“新闻联播”节目的录音„„针对这种现状,我以自己鲜活的实践为例,创新设计,着眼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写成《课堂,师生个性飞扬的天空》一文,获200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大赛一等奖。

课改形势下,新理念、新实践层出不穷,有的老师片面理解甚至曲解课改精神,一定程度上殆误了课改的进程。比如,注重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因子,盘活教学资源,本无可厚非,但不考虑具体情况,在课堂上动辄生成,捕风生成,乱刮生成风,势必走向另一极端,患上新的教育“流行病”。我以此为课题,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搜集了大量的个案资源,写就《应对生成,你准备好了吗?》一文,获200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大赛一等奖。

诚如肖川所言,“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 。工作以来,我参加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6次获奖(其中获一等奖3次)、参加省“新世纪园丁行动”和“师陶杯”征文大赛各获一等奖一次。

2005年9月8日,省教育厅网站以文件的形式正式公布了省第九批特级教师名单,当在文中见到“周卫东”三字时,我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当同事问我此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我脱口而出:“心存感激”!

“心存感激”,肖川先生以此作为一篇文章的题目也许不是首创,但在我记忆仓库里,这个词应该是他留下的。因为我不但记住了这篇文章的题目,而能清晰地记得文中的其它语句:“今天,我们能强健而正直地生活着,我们应该对那些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用关爱扶持我们的人,用智慧启迪我们的人,作美德陶冶我们的人,用真情沐浴我们的人,心存感激。”

怎能不心存感激?

感激一位进修学校的老教师。在乡村小学工作的岁月里,他多次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顶风冒雨,往返行程20公里,不为名更不为利,去指导我这位编外的徒弟。在他的影响下,我知道了布卢姆和他的“掌握学习法”,通晓了科学实验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为我的业务成长奠定了厚实的土壤。这位老师名叫顾森。

感激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几位主任。1994年11月,在东台市与昆山市举行的对口教研活动中,我作为执教数学课的代表,在昆山上了两节数学课,正因为他们能任人唯贤,力举我进了教研室,才使我的专业发展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感激东台市实验小学这片肥沃的教学、研究土壤。是我的同事、我的学生给了无数实践、6 思考的资源,练就了我一副宽广的做人胸襟。

心存感激,与其说是一种心境,毋宁说更是一种境界,因为“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自大与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与虚荣;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肖川语)

在廉贻镇中心小学许多教师的抽屉里,到现在还珍藏着一份份刻写的学习材料,那是我当年一段段写成、一笔笔刻成、一张张印成的!尽管这些大多已变成了铅字,但他们还是喜欢那些原始材料中所包容的真情。当时该校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就占60%,头脑中虽储存着大段大段的教育理论,但实践经验还是一片空白。为了补上这一课,缩短磨合期,作为学校副校长的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再参阅大量的资料,针对本校的校情,写成了学习材料,供老师们阅读。没有专门的教辅人员,就自己刻写,自己油印,多少次手上磨出了血泡从不让别人知道。

为让他们看上教学录像,我多次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往返于东台与廉贻之间。学校当时只有放像机没有电视机,我又捧出自己结婚时添置的那台14吋彩电,一次又一次地组织教师观看、琢磨。

在教研室、在东台实小,对青年教师的要求我无一例外地给予满足:拿出自己的藏书和读书笔记给他们阅读,定期到他们的班级听课,甚至还多次站在讲台上,一遍又一遍地对比着不同教法、演绎着难上的片断,力争使他们的专业之路铺上瑰丽的成长底色。

的确,对你、对我,“心存感激,是一种朗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天空因此而变得湛蓝,空气因此而变得湿润,美好的事物因此而变得离我们很近很近。”(肖川语)

晚上回到家,见桌上放着两本新书,呵,是肖川的新作《教育的真情与智慧》和《教育的视界》。原来,是同行的妻特地邮购来作为生日礼物送我的。

我又能读上肖川了!

第3篇:周红卫同志先进事迹

周红卫抗旱工作先进事迹

桐梓县农牧局

(2010年3月17日)

去秋以来,我县大部地区空前少雨,气温偏高,形成了近60年来最严重的秋冬春大旱。持续旱情,给我县人畜饮水带来巨大困难,给全县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为我县春耕备耕工作造成极大障碍。

面对严峻旱情,是形势催人;面对春耕备耕关键季节,是农时逼人。救灾如救火,抗旱保民生已急不可待,抗旱促春耕更是刻不容缓。旱情就是命令,农机部门作为我县抗旱救灾的主要部门,动力部门,身为农机局负责人的周红卫更是首当其冲。

他高度关注气象,超前安排部署,发动农机战线全体工作人员提前作好应对抗旱准备。2009年9月,据气象部门预计,我县将出现持续少雨干旱天气。一向对天气敏感的他,在得知这一讯息后,立即召班子会,积极商讨对策;继而又在9月8日召开了农机全线干部职工会,号召大家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当前天气状况,积极做好抗旱应对准备;明确提出,立即对抽水、提水、运水等农业机械设施全线进行检修维修抢修,务必确保已有设施供水顺畅。他一面亲自参与农机设施检修抢修,这期间,共参与指导检修农机具3252台(套),在检修北部乡镇的过程中,在村庄一呆就是将近1个月,衣

服也穿了20多天没换过;一面积极筹备资金40万元,购进农机具200余台(套),听说正在修的农机紧缺部件,由于县城供销又断货,其他城市发来也要等两天,他顾不得发正发高烧,掉针一扒,立到重庆采购。他对抗旱会议的及时召开,及时组织人员、维修检修和购进农机具,为全县尽最大努力发挥农机具的抗旱作用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农机战线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应对、积极参与抗旱做好了必要的人力、物力准备。

他深入一线,积极协调,认真开展对旱情进行全面调查了解。针对旱情,周红卫亲自带领农机战线全体工作人员,深入村组、农户,全面了解受旱情况。这期间,他走访了全县24个乡镇近200个村10余万农户。全面了解到,旱情已造成全县24个乡镇183个行政村1917个村民组96519户410208人受灾,330899人和17098头牲畜饮水困难。其中受灾严重的有花秋、高桥、九坝、羊磴、容光、风水、芭蕉、坡渡等11个乡镇,饮水困难181289人。农村大部分地方饮用水源干枯,人畜饮水极为困难,特别是半山及高山地区尤为突出,需要到几公里外运水。在5个月的时间里,他几乎有130天都在村组、农户当中度过,就连大年三十,他也是下午才从乡镇赶回家与家人一起吃年夜饭。通过深入走访,为全县制定抗旱措施提供了及时、详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他密切配合,深入指导,全面组织率领农机战线工作人员投入抗旱救灾工作。在抗旱过程中,他一方面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旱情严重的乡镇指导农户利用农机开展抗旱,

另一方面又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汇报,争取上级的重视、支持和帮助;他一方面认真协调县城内农机销售商组织调运抗旱抽水机、潜水泵等农机具,另一方面又主动协调石油公司优先对农机户抗旱机具用油的供应;他一方面深入乡镇组织指导农机人员开展抗旱救灾,另一方面又积极发动群众开展自救。他在花秋指导抗旱时,崴了脚,而当地正逢拉水保烤烟苗,人力不够,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顾不上脚疼,立即与农户共同担水浇苗。自开展抗旱救灾工作以来,他共组织号召农机战线工作人员下村入户逾1000人(次),组织农机运水5000余次,开展抗旱保苗4万余亩,开展抗旱育苗1000余厢(主要是烤烟、蔬菜等)。

他不等,不靠,超前早安排、早抓抗旱工作落实;他超前思考,积极准备,靠前指导,为抗旱赢得了时间,争得了主动,为全县抗旱工作的顺利、扎实、有效开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第4篇:李东东先进事迹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2008届优秀毕业生李东东事迹

李东东,黑龙江人,刚毅的脸颊透漏着年轻人的阳刚之气,略黑的皮肤显得更加健康富有活力。刚刚接触的时候,他给人印象就是礼貌、谦虚而又隐隐约约显出一点成熟。作为大众工业学校的学生,在读书时期就能够为学校和老师排忧解难,学习刻苦努力,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学校老师的交口称赞,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还担任了当时的学生会主席一职。学校的锻炼,自身的努力,付出终有回报。现在李东东已经留校担任一名实习老师,继续为学校争光努力。

2008年3月份的一天他接到数控部主任潘老师的电话,让他准备参加6月28日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上海市选拔的培训。当时他万分激动,但在激动的同时心里也有着具大的压力,要知道能参加这样的大赛,技术上要求一定是十分过硬的。而从通知到选拔只有15天的时间,时间紧迫。那么怎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的技能呢?在这种矛盾而又紧张的情况下,他没有更多沉思考虑的时间。很快他调整好心态全心的投入到培训中去。 因为技术相对于各个学校的高水平选手来说还是有差别的,想顺利晋级实在没那么容易。在大众工业学校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他自己的刻苦努力下,还是很快掌握了数控铣床复杂的轮廓加工工艺方法和对工件的快速定位、装夹、找正的技术;熟练的掌握了编制加工程序、快速的程序输入,加工精度及配合精度的方法也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选拔赛时,竞争非常的激烈。但他顶住压力,高质量的发挥了平时培训的技术,顺利的进入了上海市分赛区的培训队伍中。在进入集训队的训练过程中,他积极请教老师,对自己欠缺的地方苦下功夫,自己经常在休息时间不忘研究。在数控铣、加工中心试件中,有的试件外形借鉴了某些航天产品零件特征,有的试件具有模具产品中的滑块和鑲件结构特征,有的试件加工项目有平面、腔槽、孔类、配合加工等一系列的加工。所有这些,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提高对数控加工互换性的理解。同样,加工精度也很重要的。里面有对基准尺寸精度,有孔间距离精度,在配合精度中,既有自加工配合精度指标,也有和已成型尺寸的配合精度,现实加工工艺中都有类似做法。在数控铣床项目实操作试题中,推出了使用宏程序编制大导程异形螺纹加工方法,重点是要了解宏程序编制,步长等有关成型加工参数设定。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到宏程序,他感觉很生熟,试件加工精度很高,让他难以适应。因此这对他而言是一次综合素质的考验。比赛时,各地选手代表了各地的最高操作水平,竞争相当激烈。但他没有自弃,他认为既便这次考不出好的成绩,那也是一次人生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参赛,他可以了解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理论知识、软件应用与实际操作技能紧密结合的相互关系,也考核了选手们综合技术应用的能力,也给选手们之间提供了数控技术应用交流的机会,了解到自己在技术上的不足之处,给自己指明了一个技术上的方向。怀着一颗坦然的心,用最真辛苦和努力换来了收获,这也是人生的收获。压力之下,能够拥有一课平淡但是不失进取的心是多么的不容易。

比赛的成绩没有令他感到满意,但是比赛回来后,他没因失败而放弃,依然努力的补充自己,工夫不负有心人,又一次的参赛机会降临.他说“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机会的,我要把握好这次机会。”话语简短,但是抱着必胜的信心,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汗水和收获站在了一起。在之后的一个月里,他全心的投入到培训中,纠正上次的不足之处,来迎接这次比赛——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这次也是来自各地的选手,也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同场竞技,展现了自己的实力。李东东在这次比赛中,终于获得了全国二等奖。也许没有什么比成绩更能证明什么了。最终的这一次,他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更没有浪费自己的辛劳,用实力和成绩证明了自己,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他说:“我还要更加了解数控机床这方面的知识,还有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等待我去摸索,去探究,我希望能够在这方面有一个新的高度,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我会克服各种学习上的困难,能够更上一层楼。”信心和决心一样都不能少,当然,更多时候是默默的付出。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就像歌中所唱“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我们在这里期待着李东东能够下一次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后他想说的就是:“感谢各位师长,让我能够有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感谢学校,让我接触到更多这方面的知识;感谢父母,是你们给了我很大的支持;谢谢所有的老师同学,我将以更好的成绩来展现自己的实力。 ”

我们用他的一句话总结吧:“鸡尾酒的人生是多彩的,也是绚烂的,我要用自己的努力让我的人生变的更加绚烂多彩。”

第5篇:童卫东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武胜县板桥小学

关于推荐童卫东同志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

先进事迹材料

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山村倾心教育,这是何等的执着?三十年以校为家,百折不饶,这需何等的坚韧?三十年任劳任怨、无怨无悔,这需何等的勇气?从英俊小伙到白发斑驳,泥泞的小路和昏暗的油灯见证着他艰难的从教之旅,他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山村教育赞歌。2011年,他获得省优秀乡村教师“怡和烛光奖”,先后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和“教书育人楷模”。他就是武胜县板桥小学的童卫东老师,一位扎根山村教育三十年如一日的普通人民教师。

“艰苦的环境是我一笔宝贵的财富!”

自1982年参加工作至今,童卫东老师在板桥小学的村小已经工作了三十个年头。他的第一站是麻柳村小学,建在一个偏远的山梁上,石木结构的老房子,阴暗破旧,一下大雨,屋顶到处漏雨,那里没有楼房,没有电灯,更没有娱乐设施,只有泥泞的小道和昏暗的油灯。那里不通公路,要上街买东西,无论是到烈面镇、礼安镇还是金光场镇,都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还得靠人力肩挑背磨。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他没有消沉,也没有怨恨,一干就是三十年。如今,回忆起那段日子,他还总是笑呵呵地说:“消沉也没用,条件虽然艰苦,但也锻炼了我百折不饶的意志!也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啊!”

“我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妻子和孩子!”

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新婚不久,他就不得不和妻子分开了,他星期一到星期六在学校上课,妻子则在老家照顾年迈的父母。星期六下午回家,看到妻子挺着个大肚子,既要照顾年迈的父母,还要像男人一

样下地干农活,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1986年4月,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那天,他还在学校上课,家中只有母亲和妻子。当他得知小孩出生的消息时,已是孩子出生的第二天。因他也不在家,离医院太远,妻子没到医院生产,致消毒不彻底,孩子发生感染。当他赶回家时,迎接他的不是婴孩稚嫩的啼哭声,而是爱子夭折的噩耗。

“这点病不算什么,孩子们需要我!”

作为基点组长,他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负责基点组的日常事务。为了供孪生女儿上学,妻子不得不到县城的餐馆去打工。工作的重任和家庭的负担,让他的身体慢慢地垮了。2001年6月,他的头部出现血管堵塞,在一个月里,晕倒了四次,到重庆做完手术,身体刚有所好转,他便要求出院,被医生拒绝了。当妻子从药房取药回来时,他已拔掉了吊针,执意要回家,并劝慰妻子说:“我一个大男人,这点手术算不了什么!眼看就快期末了,我得回去给学生上课,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啊!我总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儿,而耽误了全班几十个家庭的希望吧!”妻子无言以对,只好把他送回了家。就这样,童老师带病工作一直到现在。

“把孩子交给童老师我们放心”!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遵循教学大纲,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力求使教学方法做到新颖,恰到好处的激发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从而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教学效果好。得到了家长对他的一致好评,用家长的话说,就是“把孩子交给童老师我们放心”!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xindetihui/84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