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先进事迹材料】

篇:学习盛春德事迹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村路愚公,做好本职工作》。

传说中,愚公移山开路,为了改变命运。而在现实中,在我们的家乡大张家村,有一位盛春德老人,他38年如一日,义务修护村路,为的是造福乡里乡亲。在当地,村民们都称他为“村路愚公”。

年以古稀的盛春德老人,38年来,不求一丝回报,以修路为自己的快乐,老人的快乐之源,是如此的动人心弦;老人的奉献之情,是如此的感人至深!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盛春德老人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雷锋精神的光辉写照吗?我们为家乡有盛春德老人这样的活雷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知道盛春德老人做的并不是惊天动地的事。但是他的可贵就在于能够坚持做一件好事。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向盛春德老人学习,学习他的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中去、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以心换心,以爱博爱,为培养合格人才作出我应有的贡献。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教师的职业是我所热爱的,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我想表达一个愿望,“给我一个舞台,我会为学生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力量;给我一次机会,我会还学校、还学生、还家长一个满意;给我一个班级,我会倾 我所有,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奉献之歌响彻蓝天!

第2篇:事迹之读盛春德事迹

读盛春德事迹心得体会

【篇1:学习盛春德事迹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村路愚公,做好本职工作》。

传说中,愚公移山开路,为了改变命运。而在现实中,在我们的家乡大张家村,有一位盛春德老人,他38年如一日,义务修护村路,为的是造福乡里乡亲。在当地,村民们都称他为“村路愚公”。

年以古稀的盛春德老人,38年来,不求一丝回报,以修路为自己的快乐,老人的快乐之源,是如此的动人心弦;老人的奉献之情,是如此的感人至深!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盛春德老人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雷锋精神的光辉写照吗?我们为家乡有盛春德老人这样的活雷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知道盛春德老人做的并不是惊天动地的事。但是他的可贵就在于能够坚持做一件好事。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向盛春德老人学习,学习他的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中去、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以心换心,以爱博爱,为培养合格人才作出我应有的贡献。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教师的职业是我所热爱的,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我想表达一个愿望,“给我一个舞台,我会为学生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力量;给我一次机会,我会还学校、还学生、还家长一个满意;给我一个班级,我会倾 我所有,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奉献之歌响彻蓝天!

【篇2:2015年全国道德模范名单】

一、全国助人为乐模范(10名)

王福昌 男 河南周口 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北京第八干休所离休干部

毛秉华 男 (无出生地资料)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离休干部

嘎 罗(藏族) 男 (无出生地资料)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盐井中学校长 周丽娜 女 辽宁沈阳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亚维勒克双语幼儿园园长

高君芷 女 福州

国家电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训中心离休干部

孔胜东 男 浙江杭州 浙江省杭州公交集团驾驶员

张 宝 男 安徽淮南 九鼎环球集团淮南分公司经理

房泽秋 女 山东省济南市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街道贡院墙根社区居民 工人文 兵 男 (无出生地资料) 海南子豪酒业公司三亚事业部业务员

盛春德 男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闫家镇大张家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闫家镇大张家村村民

二、全国见义勇为模范(11名)

周美玲 女 中国长沙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西华小学学生

秦开美 女 湖北省潜江市 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第三小学教师; 王林华 男 湖北 湖北省潜江市广华寺办事处党委副书记、主任

彭伟平 女 安徽省灵璧县高楼镇张场村村民 农民

金 汉(朝鲜族) 男 北京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刘发燕(苗族) 男 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瓮洞镇巨潭村村民 农民

张青彬 男 河北省曲周县四疃镇李西头村村民 农民

任凤祥 男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峪口乡南河底村村民 摆渡船工

吴永秀 女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青龙街道白莲社区居民 职业:居民(来自百度,无更详细资料)

王喜阳 男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南公营子镇大三家村村民 农民

赵勇波 男 (无出生地资料)武警贵州总队安顺支队一中队政治指导员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10名)

江玉珍 女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清安社区居民 个体工商、江远斌(弟) 男 湖北

省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清安社区居民 个体工商

杜长胜 男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梁集镇梁集村村民 农民

李江福 男 河南林县 河南新城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刘真茂 男 湖南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瑶岗仙镇退休干部

朱国萍 女 (无出生地资料)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刘平贵 女、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南石店村村民 李继林(无详细资料)夫妇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南石店村村民

方联海 男 重庆市江津区中山镇三合社区居民 农民

杜正云 男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花山街道遵化铺社区兴发村村民 农民

刘萌刚 男 (无出生地资料)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导游协会会长 导游

孙世福 男 (无出生地资料) 天津市桂顺斋糕点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企业家

四、全国敬业奉献模范(15名)

于 敏 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无详细资料)官 东 男 安徽宁国人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旅145队学员,原籍安徽省宣城市高德荣(独龙族) 男 怒族自治县 云南省怒江州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

许 光(名字加黑框) 男 湖北麻城县 生前系河南省新县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

高宝来(名字加黑框) 男 北京市 生前系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恩济庄派出所驻区民警王忠心 男 安徽休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96213部队69分队班长

朱彦夫 男 沂源县张家泉村 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

赵亚夫 男 江苏常州 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镇江农科所原所长

黄志丽 女 福建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

吉日嘎拉(名字加黑框)(蒙古族) 男 (无出生地资料) 生前系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农牧业局局长

俞复玲 女 浙江宁波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百丈街道划船社区党委书记

马善祥 男 重庆市江北区 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调研员

郑久强 男 河北唐山 河北钢铁集团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操作技能专家

五、全国孝老爱亲模范(16名)

李玉枝 女 (无出生地资料)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江海街居民 宁宏昌 男 (无出生地资料)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政协退休干部

樊桂英(满族) 女 (无出生地资料)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育才社区居民

米德格玛(蒙古族) 女 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耐日莫德勒嘎查妇代会主任

陈春林 女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高级中学学生 (无详细资料)

陈 明 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一团社区政工员 (无详细资料)

陈若星 女 四川简阳 陕西省文化艺术报总编辑

陈如豪 男 广东省汕尾市红草镇西门村、吴清琴(女) 广东深圳 夫妇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街道景田社区居民

周淑琴(回族) 女 (无出生地资料)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丽日社区居民冷 木(藏族) 女 中国甘肃 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尼傲乡原妇联主任

由艳丽 女 (无出生地资料)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先锋医院护士

王峥嵘 女(无出生地资料) 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佛山村村民

赵小参 女 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万金店镇王寨村村民 农民

任全来 男(无出生地资料) 北京市石景山区五里坨街道高井社区居民 工人姜威威 女 (无出生地资料)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王村村民 农民

贺 频 男 青海 青海省小岛文化教育发展基地信息宣传科科长

第3篇:常德盛先进事迹材料

常德盛同志先进事迹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44年如一日,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带领蒋巷村民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治“穷根”、铺“富路”,使蒋巷村从贫困村发展成为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园,焕发出科学发展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树立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幸福乡村的蒋巷之路。他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创业之星等称号,2002年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

一、始终充满艰苦奋斗的创业激情

坚韧实干,带头苦干,是常德盛同志一贯的作风。这种对事业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源于他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热切愿望,源于他“一定要让蒋巷人过上好日子”的执着追求,也成为他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

蒋巷村原来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186户人家,绝大多数住房都是泥土墙、茅草棚,那时人均年收入不到70元,村里35岁还讨不上媳妇的超过50%。1966年,22岁的常德盛走马上任后,喊出了“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宣言。他带领全体村民开始了- 1挥一边干;上工业,他走南闯北跑业务,吃过闭门羹、掉过辛酸泪,一次车祸他左眼被撞瘪、牙齿错位、膝盖骨折,当场昏倒;发展旅游业,他力排众议,顶住压力,病倒仍坚持工作。蒋巷人最苦的年头,从来就没有过农闲,每天从早晨喇叭里唱《东方红》一直干到晚上唱《国际歌》。四组村民邹阿元至今还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早上,蒙蒙亮中,村民们看见地里有个人影在晃。走近一看,竟是常德盛脱得只剩下单衣,在默默挑土填河。可以说,没有常德盛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激情,没有“顺风时拼命干,逆风时拼死干”的一股狠劲、韧劲,就不可能有蒋巷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始终发扬求是创新的开拓精神

在蒋巷发展的不同时期,常德盛都能把党的政策、蒋巷实际、群众需求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善抓机遇、善创新业,从而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强村富民之路。

蒋巷治水改土之时,江南农村正大兴“革命的双季稻”,由于生产期短,三次收割,成本大增,农民受苦,土质退化,而产量与“单季稻”却差不多。常德盛顶住压力,带领村民种植“单季稻”,后来又发明了在稻田套播麦种的“免耕法”。这在当时冒着很大风险,常德盛为此还辞去了乡党委委员职- 3此,蒋巷集中力量搞环保建材,再没引进一个污染项目。

进入新世纪,常德盛又创造性提出了三产兴村的新思路。村里依靠工业反哺,先后投资上亿元,开河挖渠、建桥铺路、造楼修亭,精心开发“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等项目,借助沙家浜红色旅游及周边旅游风景区的辐射效应,积极开发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的新农村考察游、以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为依托的生态农业乡村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社会实践游等项目,每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千万元,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三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常德盛就开始规划建设村级工业园、村民集中居住点,推进厂房和住宅集中布局,并委托同济大学编制了“生态村建设规划”。多年来,蒋巷村实施退宅还田、死浜填土、竹园虾塘还耕种粮等工程,推倒小土窑,平整老宅基,拆除旧村巷,做到工业发展,土地不减少,反而在居民新村全部竣工后,新增了复垦土地200多亩。现在,蒋巷村工业产值已超过10亿元,但在这里却看不到连片的工业厂房蚕食农田的现象,全村形成了常盛工业园、农民新家园、村民蔬菜园、生态种养园和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四园一基地”的格局,既实现了经济发展繁荣,又保持了- 5成为村里16位种田大户之一。常德盛经常说,要千方百计巩固和提高社会主义优越性,千方百计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副则副,让每个劳动者享受选择的自由。

最让外地游客羡慕的是蒋巷老人。全村150套老年公寓,60岁以上老人免费入住。养老金按“老”取酬,不同年龄每月300-600元不等,统一提供优质口粮。对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则每年给予2000元奖励。老年公寓的金雨花老人说“最低五六千,再干点轻松活,收入也有万把块。小囡要是不孝顺伲也不怕,常书记养我们。”据统计,2009年蒋巷村集体收入1000万元,其中600万来自常盛集团上缴,其他各类三产收入约400万。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区股份分配、口粮补贴等各项加起来支出近500万。仅靠福利,蒋巷人就达到了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再加上劳动所得,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在经济发达的苏州都堪称高水平。

蒋巷富起来了,常德盛又在想,村民不能光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这些年,蒋巷始终坚持宣传农民、教育农民、提高农民作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先后投资建起了农民剧场、医疗服务中心、村史荣誉展览室、图书馆、江南农家民俗馆、根雕农艺馆和科普馆等一系列文化娱乐设施,还给每个家庭赠送“四报一刊”,并开展“建设读书型家庭、培育知识型- 7工作岗位。有记者问他:“接班人会是您儿子吗?”他明确回答:“不是我儿子。我要交给最合适的人,要把与农民有感情的实干的人选进领导班子。”他常说:“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让农民长期得到实惠和安居乐业,要的是蒋巷人对党员干部的理解和支持,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都说社会主义好、都说共产党好。”

常德盛时刻把父老乡亲放在心上,能叫出全村每个人的名字,知道他们的为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家家户户都得过他帮助。他以无私奉献的情怀、无微不至的关照,赢得了蒋巷干部群众由衷的爱戴和拥护。常熟市委开展向常德盛同志学习的活动,蒋巷村民对此既高兴,又担忧,他们担心上级把常书记调走。当年村委会选举,没等宣布开始,村民们都已在选票上写下了常德盛的名字。当工作人员再三说明这是选村委委员、村主任,不是选党支部书记,常德盛不是候选人时,大家才知道弄错了,可还是放心不下。常德盛知道村民们的心思后,立即在会上表态:“我压根儿没想到过要离开蒋巷,凭着大家这分信任,我就该付出更大的努力,和大家一起把蒋巷建设好。”他说到做到,多次放弃了不少人梦寐以求的升职机会,在蒋巷一干就是44年,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全部奉献给了蒋巷人民。常德盛44年心为群众想、领着群众干、家让群众当,他身上源源不断迸发出来的创先- 9

第4篇:四德先进事迹

四德先进事迹材料

【篇1:四德先进事迹材料】

篇1:四德之星事迹材料

奉献之歌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足迹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今天,能以无私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声无息地奉献,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世人皆知的荣誉,但却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付出了满腔热忱、捧出了全部真诚,塑造了一种不平凡的敬业精神,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赞扬。

四德好少年评选材料

我叫 ,今年8岁半,是实验小学三年级五班的学生。很幸运被班主任刘老师推荐,参加四德好少年评选,我既感到激动,又感到自豪。借些机会,我认真地回想了这三年来的集体生活,我为自己是这个大集体中的一员而骄傲!我们每一天的进步和成长,都是校领导和各位老师辛勤付出的结果,正是你们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育才精英”,而我只不过是某一方面的某一个代表罢了。

在学校,我是一名好学生。模范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从不迟到、早退、旷课,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秀。作为班干部,时刻注意当好班主任的助手,对班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热爱班集体,处处为集体着想,为老师分忧,多次组织参加学校和班级文化体育活动,为班级争了光。在抓好自己学习的同时,还积极主动热心地帮助其他同学。明白“一花独放不会香,百花齐放香满园”的道理,当有同学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时,耐心地帮助,毫无保留地讲解,促进了全班同学共同提高。

在家里,我是一名好孩子。虽然我和所有同学一样,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但我从不娇生惯养,而是经常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帮妈妈择菜洗碗,帮爸爸倒茶端水,

父母生病时,还为他们端水送药??我知道我的成长也倾注了他们的心血,我要用行动来回报他们,用成绩来证明我是一个最优秀的孩子。在外出活动时,我坚持做到不乱仍杂物,主动清理白色垃圾,在公共汽车上,我积极主动为老人让座,在公园里,我热心帮助小朋友。我觉得,我们也是小公民,增强公民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应从我做起,这也应该是我们小学生必须做到的。

我更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三年来,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除学习成绩连年名列前茅并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外,我还克服了重重困难,参加了业余学习,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决不会骄傲,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多为实验小学争光。篇3:四德模范先进人物

献身煤海不言悔

——记机电队绞车维修班长高剑

走向最远的方向——哪怕前路迷茫;抱着最大的希望——哪怕山穷水尽;坚持最强的意志——哪怕刀山火海;做好最坏的打算——哪怕从头再来。高剑给人的印象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做到坚忍不拔,努力刻苦,不断追求,做就最好。

高剑,男,今年39岁,任正通煤业机电队绞车维修班班长。1995年8月,年仅19岁的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煤矿工作。参加工作二十年来,他多次获得亭南煤业“金牌员工”称号,2012年荣获淄矿集团技能比武三等奖,他的工作表现淋漓尽致的诠释了“爱岗”和“敬业”这两个词,尤其是来到正通煤业,他的工作没有上班下班之分,只要工作需要,他就随叫随到,经常下班路上被召回,端起饭碗又放下,脱衣上床又起身。工作成了他生活的主体和精神的依存。

勇挑重担,不畏劳苦,合理部署。2014年6月,正通煤业机电队正式成立,区队刚成立初期,设备不全,人手不够,工作繁重,他为了工作,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当时副井绞车维修工只有他和吴洪卫两名老工人,其他的都是实习学生,再加上副井绞车刚刚完成安装,问题接二连三。面对如此艰难的条件,高班长没有退缩,他积极开展以师带徒、岗位练兵等活动,根据每个学员的长处,优化组合,合理分配。在班组管理方面更是牢记安全第一,根据具体任务、关键环节,落实安全措施,把每个工友应特别注意的安全细节,都落实到位。急难险重工作亲自上阵,只要生产需要随喊随到,从来没有二话。繁重的工作丝毫没有减退他对工作的热情。2015年春节,高班长放心不下自己一直精心呵护的绞车,放弃与家人团圆过年的机会,毅然选择了留勤。终于,绞车维修班在他的带领下慢慢步入了正轨。

无私奉献,不计得失,诚心为工。作为班组长,高剑在分配工作时总是把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爬井架他始终是第一个,检修高压设备他从不让学员动手,而是让他们在一旁认真学习。高班长经常教育他的学员说,爱岗的前提是敬业,乐业同时还必须勤业、精业,只有精通技艺,提高本领,才能真正的在岗位上起到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而提高本领的途径只有好好学习。他所带领的班组是机电队最有凝聚力的班组。

古道热肠,雪中送炭,乐于助人。2008年汶川地震,高剑主动为受灾地区捐助300元,以帮助灾区重建家园。同时高班长很关心工友的日常生活,工友生活上遇到困难他总是主动慷慨解囊。2013年亭南机电队职工孙向军因工作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工伤,孙向军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上有老,下有小,本来家庭就不富裕,如此一来更是雪上加霜。高班长在得知情况后及时把孙向军的家庭情况汇报给区队,并带头捐款300元,号召其他职工一起为孙向军捐款。高剑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机电队每个干部职工的尊重,大爱精神感动全队。尊老爱幼,互敬互谅,其乐融融。平时与高班长聊天,每当提到他的家庭,高班脸上总会浮现出灿烂的笑容。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家有老少,皆为珍宝”。虽然平时工作很忙,高班长始终不忘每天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询问父母的身体状况,孩子的学习情况。高班长的妻子王国霞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她了解高班长的脾气,对高班长的工作一直都很支持。由于

工作比较忙,离家又比较远,高剑回家的时间就比较少,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相反,高班长的妻子经常会提着大包小包,带着满满的爱来看望他,嘘寒问暖,一再叮嘱他要注意安全,注意身体,那种温馨的场面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无论高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还是他的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都当之无愧是我队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

【篇2:四德之星事迹材料】

奉献之歌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足迹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今天,能以无私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声无息地奉献,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世人皆知的荣誉,但却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付出了满腔热忱、捧出了全部真诚,塑造了一种不平凡的敬业精神,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赞扬。

走上机长岗位后,他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仍然坚守在生产一线,每年和家人团聚的日子屈指可数,遇到关键地层或特殊情况,他都亲自操作。尤其是安全管理上始终不敢掉以轻心,无论亲疏远近,只要违反安全规程,他都丝毫不留情面。在甘肃兰州外援工地施工时,有一次四点班,他到钻机上巡视,发现当班班长在看车时神情不对,虽然眼睛盯着升降机,却明显感觉到走神了,他连喊了三声,那个班长才反应过来。他不由分说接过升

【篇3:四德模范事迹材料】

篇1:四德之星事迹材料

奉献之歌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足迹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今天,能以无私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声无息地奉献,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世人皆知的荣誉,但却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付出了满腔热忱、捧出了全部真诚,塑造了一种不平凡的敬业精神,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赞扬。

***同志,男,三十四岁。一九九八年参加工作,现任***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副主任。做为一名基层工作的管理者,他始终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积极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极高的威信。

在工作中,待人谦和,工作严谨扎实,“大家相信我,我就要把工作干好!”他用行动证明了这句话的分量。他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值班室,详细查看当天的各项申请票和操作票,指导调控员进行倒闸操作。如果现场工作时间很长,他也要跟着熬到深夜,加班替班不计其数。 在生活中,不攀新潮,不摆阔气,淡泊勤俭。对待职工他也是一马当先,事事想在前,做在前。经常耐心细致的了解职工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处,诸如家庭矛盾、工作不顺、经济问题等,他都伸出援手,多方协调,为职工解决后顾之忧,受到了职工们的一致称赞。 在家庭中,夫妻至尊、至爱、和睦平等。率先垂范,做事做人诚实、诚信,对长辈尊敬有加,做孩子的楷模,在他的影响下,孩子品学兼优、独立自强。他在父母眼里是个好儿子,由于平时忙于工作,少有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为此,每次休假,她都带着孩子回到父母身边,给他们洗衣做饭,陪他们逛街散步。

在公益事业中,他作为为民服务的践行者、志愿精神的弘扬者和文明创建的示范者,他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积极带领中心员工参加无偿献血,用实际行动教育和感染着周边的每一个人。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普普通通的工作岗位上,让自己的人格得以升华,让爱与付出成为他人生的主旋律。他凭借着金子般爱心和乐于助人的秉性,谱写着他的心灵之歌,向人们展示了一名现代电力人的美德。篇3:善行义举四德榜材料

第一季家庭美德:尊老爱幼我先行

尊老,顾名思义,就是尊敬老人。尊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尊老作为一种责任和行为规范。社会也十分重视尊老,我国还把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

1、田家明是山东潍坊昌乐人,他不仅是一名好父亲,更是一名好儿子。2012年田世国接完弟弟打来的电话后,顿时脸色大变。在妻子的追问下,他才声音颤抖地说:“妈被确诊为尿毒症,已经到了晚期!”当天晚上,田世国就往潍坊赶。下车后,他直奔医院,田世国从透析室出来后,立即奔向医生办公室。他决定把自己的肾献给母亲,给母亲进行肾移植。3月30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给这对母子做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手术:医生先从年仅38岁的儿子身上摘取一个鲜活的肾脏,然后移植到身患绝症、年过花甲的母亲体内。38岁的他毅然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母亲的生命,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

2、她是一名细心孝顺的女儿,也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她是家中老人的精神支柱,心灵慰藉,为老人排解忧虑,分担愁苦,与老人默契沟通;她是家中老人的细心家长,知已挚友,对老人真心呵护,倍至关怀;她用真爱勾勒了倾注与付予的光环,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尊老敬老的美德,她就是—— 县农电局职工——马海霞。精神的支持和言语行动的慰藉,使她和老人心灵的距离日趋拉近,成为老人的亲密挚友和避风港湾。做为一名儿媳,她无时无刻不在记挂和照顾着公公婆婆。不管平时工作怎么忙,她都会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解闷,从交谈中了解老人的思想动态。

每当老人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时,她都会想尽办法,耐心开解,为老人送上一颗“开心果”。一次,婆婆去早市的时候丢了200元钱,因为此事上了好几天火,当她得知这件事后,就来到婆婆家中,为婆婆送去200元钱,并劝解老人要放宽心,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慢慢的,婆婆解开了心结,重新恢复了往日的欢愉。就是这样,她从点滴中关爱着老人,从琐碎中牵记着老人,用言行感染着老人,从困境中扶助着老人。用善良的身心、炽热的思想、无私的行动、坚持的信念做好老人的精神支柱、物质支撑、生活挚友和坚实后盾,从平凡中体现了真诚,从细节中倾注了关爱,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尊老诗篇,奏响了一曲曲令人钦佩的 敬老乐章。

爱幼,顾名思义,就是关爱幼小。爱幼自古以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也一直把爱幼作为一种责任和行为规范。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就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石斌,男,宝城街道六年级学生、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他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团结向上,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长辈面前的孝顺儿,老师心目中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他时刻记住自己是一名少年先锋队队员,并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一、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在学习中,他有着一股钻劲儿,不向任何一道难题低头。他求知欲强,课堂上,他敢于提问,善于质疑,对所学的知识能理解地掌握;课外,他大量阅读一些有益的书报,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碰到难题就向老师请教或自己查阅资料解决,正是这种好习惯促使他不断发展,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从一年级至今学习成绩均保持在班级的前列。六年来,石海斌同学多次获得表彰,多次荣获过学校 “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的称号。

二、兴趣广泛,全面发展。除了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以外,他在体育方面也是佼佼者。他在体育“五项”达标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三、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心地善良,深受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师长。对待老师和长辈,彬彬有礼,平时主动问好,就连邻居们都夸奖他懂事,很有礼貌。因为一直都担任班级和大队干部,所以,为班级和学校作了大量工作,成为老师的好帮手。班干部如果不能带头,在同学中就不会有威信。石海斌对于学校和老师布置的任务,从来都主动做,并保质、保量完成。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同学有什么学习方面的问题,向他请教,都能耐心帮助别人。从小就不会欺负别人,从来没和同学吵过架。所以,同学关系非常融洽,就连那些班级公认的调皮鬼,都很尊敬他。心地特别善良,非常富有爱心。

总之,石海斌同学是一位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少先队员,愿这只展翅的雏鹰在今后的日子里锻炼得更加坚强。第二季社会公德:创造美好环境,共建共享温馨的家董家庄农民李奋进,是一名“资深”瓜农,每年从六月初至九月初都在市区卖瓜,“以前,城管到处撵我们。现在,宝城街道有了统一的瓜菜市场,有了‘西瓜小屋’,免费给我们用,像个摊点又像一个家,我们能不爱惜吗? ”专用的西瓜销售车,统一的遮阳棚,明码标价的小黑板,整洁的果皮桶??文明需要“装备”,“西瓜小屋”成为宝城街道文明创建的一道风景线。 “我自己铲平了我的小菜园,一楼的住户拆掉了自己搭建的小园子,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主动去做的。文明创建让老百姓得实惠,在这么好的环境里生活,文明素质自然就提升了。 ”李大爷说。文明创建让老小区重焕“青春”,把老路该修的修、该补的补、该重铺的重铺,并新架设路灯。建设了新的活动广场,人们每天自觉地清扫小区卫生。

王能文是昌乐县宝城街道北楼村民,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理发师,每个月都去附近的敬老院,用自己的手艺和爱心,为50多位孤寡老人义务理发。十年来,为孤寡老人义务理发,已成为王能文生活的一部分。 “能为老人们做一点是一点,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王能文说。 “我省学雷锋志愿服务蓬勃开展,保持全国第一方阵,160多万注册志愿者活跃在江淮大地。 2012年,全省各地普遍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建设美好安徽’主题实践活动,广泛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理念,营造了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良好氛围。 ”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最美”成为2012年的“热词”,最美一瞬间,犹如蓦然盛开的鲜花,绝非一时冲动,而是阳光雨露滋养孕育日久。2013年,希望我们的宝城街道能够成为“最美街道”。

第5篇: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一、耿家盛同志基本情况

耿家盛,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10月生,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原昆明重机厂,以下简称昆重)车工高级技师。1982年毕业于昆明机床厂技校油漆专业,同年秋进入昆明铣床厂;1984年调入昆明重机厂,先后操作过车床、镗床、铣床和钻床。1999年5月被授予“云南省机械工业技术能手”称号;2003年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昆明地区选拔赛车工“优秀技术技能选手”称号,获云南省车工大赛第二名、“车工技术能手”称号,参加全国“车工决赛”获第十四名;2004年被评为首届“昆明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5年被授予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被授予“兴滇技能人才”、获首届“兴滇人才奖”;2009年获“全国重型机械行业高技能优秀工人”称号;2010年被评为“第一届昆明市名匠”;2011年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奖励;2012年获国家人社部“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2013年获“云南省职工技师工作站”授牌;2014年获“云岭首席技师”称号;2015年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云岭楷模”、“中国好人”称号。

二、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耿家盛同志的先进事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忠诚奉献 以德立人

昆重1958年奠基开工建厂,至今走过了57年,曾经有过辉煌,现在正是它发展的低谷期。一方面是职工人数的消长,“在最高峰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职工近5000人,一天几班倒,”耿家盛说,“而现在,全厂只有700多人。”再一个是工人收入的锐减。“今年我们订货不好,扣除‘五险一金’后,发到手的工资比去年至少降低了20%到30%,还有很多工人工资更低。”在此情况下,对耿家盛的诱惑是,好几个学校来挖他,如果去学校教书,耿家盛的收入比现在高得多。耿家盛脑子里所谓的“铁饭碗”不是传统的单位、岗位,而是技能。

如果按“良禽择木而栖”的观念,耿家盛有充分的理由和条件离开昆重,他不仅有这个条件,更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却说,“我不能、不会、也不可以这样做,我这代人很传统,有着强烈的感恩心和组织观念。”他接着说:“感恩心,就不用说了,没有昆重的培养造就,没有我的今天。按组织观念讲,除非组织根据工作需要来调动,按程序办理,否则,要我自己与其他单位私下交易,一拍屁股走人,抛下困难中的昆重,我做不出来,也做不到。”

他的话,平实、平淡、平凡,“昆重好的时候,我一个月也挣五六千元,现在遇到困难,收入少了,我就要离开它,企业犹如我的父母,能不能父母老了弱了,就不要自己的爹妈了?不能嘛。”

除妹妹耿家豫外,耿家盛一家5口,一辈子都贡献给了昆重。父亲耿鼎曾是昆重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更是耿家三兄弟接触机械、走进昆重的启蒙者和领路人。耿家两代人陪伴着昆重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他们与昆重的情感悠远深长,无法割舍。对企业的忠诚,在青年时期的耿家盛身上就有所体现。1991年,28岁的耿家盛随原模具分厂副厂长臧开衡一行8人,前往珠海工业发展总公司(格力集团前身)去做空调机模具,“我们去了一年多,到1992年才回来”。臧开衡记得,加工这个模具出了个插曲。其中一个工件因为图纸是复印的,看不清,加工时把零件做反了,“模具的零件一旦废了,100%的废品。”零件废了,要补铸件,但当时偌大的珠海竟然没有办法锻造,工期又紧,厂里找来一段圆钢,加工余量太大,需要磨去几十毫米,夸张说,是要把铁棒磨成绣花针,找谁做呢?找耿家盛来做。臧开衡说,耿家盛用铣床铣,不停歇干了两昼夜,完活了,“干之前,并没有说好给多少钱,他也不问,傻傻地就接过去干了。”夜里凌晨1点,组装完毕,一试模,“一模成功,这是模具制造过程中极其罕见的。”一行8人,耿家盛的人品、技术表现最佳,第一个月工资就拿了3300元,是当时他在昆重的20倍以上。珠海方面有意挽留耿家盛几人在格力发展,他们请大伙儿到珠海当时最高建筑拱北旋转餐厅喝晚茶商谈,表示愿意支付高出昆重几倍的工资。1992年春节,还把他们的家属接到珠海过年,“带我们参观格力职工的新宿舍,诱惑的确很大。”

最终,耿家盛回到了昆重。臧开衡说,“家盛若留下,绝对是技术骨干,后来的发展不可限量,他对企业的贡献不会比在昆重少。珠海那一年,对我、对家盛都是一种考验和道德升华。“收入如此低,师傅还在坚守,我理解是他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对企业感恩的表现,不然,我没法理解他。”耿家盛的徒弟马自辉,其平静的语气里有困惑,更多的是敬仰。

(二)因材施刀 胜人一筹

磨刀是车工的基础。早年,刚刚入门的耿家盛被安排上夜班,白天闲着他心里发慌,于是在父亲的安排下,耿家盛跟着昆重第一位高级车工技师黄廷富学习磨刀。黄廷富是市劳动模范,是当时昆重公认的车工大王。黄师傅拿来一把车刀,站在砂轮机旁,一边磨,一边对耿家盛讲解动作和技术要领。刀磨好了,黄师傅把它递到耿家盛手里,让耿家盛照着磨。耿家盛仔细端详这把刀,觉得是件艺术品,“刀子的前角、后角、主刀刃、副刀刃清晰可辨,特别是两条刀刃,铮亮、锋利,用它干活绝对又快又好。这是高手磨出的刀。”

耿家盛找来几把报废的车刀,老老实实站在砂轮机前,照着师傅讲的要领,认认真真地磨。用报废车刀苦练了一个星期,耿家盛认为可以了,就把黄师傅此前磨好的、艺术品一般的那把刀拿出来,在刀子的另一端,照着师傅磨出的样子,把刀磨好。这是一把用于车削台阶的90度车刀,2015年5月,以耿家盛的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迁址新建,这把车刀就被陈列在耿家盛的作品柜里,成为了耿家盛的“处女作”。“成天反反复复磨刀,反正就那几个动作,当时也觉得乏味无聊,每当这时,脑子里就有我父亲、我师傅教给我的话儿,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一般而言,活就不会差。”当然,经过后来很多年的积累,耿家盛才懂得父亲和师傅们强调的“一把刀”是什么意思,不是仅仅指把刀磨好,而是要“因材施刀”,要能针对不同工件的加工参数、不同的工件材质,或者客户的特殊要求选刀用刀。很多时候,常规的刀子用不上,得自己想办法制作刀具。耿家盛说,“直到这时我才明白,好的车工得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思维要灵活,方式要多样,不能一成不变地应对工作。”耿家盛的工具柜里,保存着一卷数百米的橡筋,这条细如麻缕的橡筋条是他切削加工橡胶胶辊时产生的副产品。这卷橡筋条颠覆了外行对车床的刻板印象——车床,只用来进行金属加工?

耿家盛说:“车床可以加工的材料有很多,除了常规的金属,还有塑料、橡胶、木材。”这卷橡皮筋是制作一个橡胶胶辊,从橡胶上切削下来的,“当时,我针对这个胶辊的加工特点,感到一般的车刀做不了,喏,就自己发明了这样一把刀。”耿家盛从柜子里取出的车刀竟然是用一块锯片制成的。他说,“常规的刀子主要是切削金属材料用的,对加工橡胶这种特殊材料,那些刀子用不了,橡胶材质软、弹性大,刀子一定要锋利,同时又要有刚性,我当时琢磨了好一段时间,心想用锯片试试,不想一试就成功了,还好使。”昆重现安装分公司范子文曾是耿家盛的直属领导,他评价耿家盛的技术特色时说:“他的法宝就是刀,他的刀有很多是自己根据工件特殊性自制的,这是一般人不如他的原因。”耿家盛成为车工大师的奥妙之一就是他和车刀的优良关系,即对车刀的打磨、使用和发明。这也就是耿家盛传承并的一个秘笈,“因材施刀”。

(三)踏实肯钻 铸就“全能”

耿家盛是公认的工作效率高、和时间赛跑的人,他遵循“精益操作”理念,工作中追求“低投入、高产出”,“这和多年的工作经验有关,关键在总结积累。比如,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在车床上加工零件,有的师傅从粗车第一刀开始到粗车结束,要停车测量数次,而耿家盛只需要一次就够了。他在机床手柄的刻度尺上打一个小孔,攻上螺纹,装上止动螺栓,巧妙地解决了多次测量的问题。耿家盛十分注重加工前的准备工作。“每次接到图纸,要先看清零件的复杂程度,然后再选择适合的刀具、工装、量具,准备工作越充分,工作起来越轻松。”任务饱满时,他能够同时手工操作三台车床加工不同的零件,一天能干一百多个工时,这正是得益于他开机前做的大量准备工作。另外,耿家盛非常爱护他的机床,定期加油、换油,每天擦拭,优良的润滑延缓了磨损,确保了机床的精度,加工起零件来速度快、质量高。“有的师傅不爱惜自己的设备,还时常朝设备发火,结果你操作习惯不好,设备肯定故障就多,哪里来的工作效率?”耿家盛肯钻、肯学、爱琢磨,是多年前就培养的习惯。

1985年,厂里分给车间一台新车床。这台车床一直放在角落里,没有派上用场。当时的车间主任叫吴尔能,耿家盛上夜班没床子可开,便跑去对吴尔能说:“主任,车床放着不用太可惜了,我想开新车床。”吴尔能笑笑,“你自己去安装吧,装好了,车床就归你了。”耿家盛马上找来手锤和钢钎,凿出地脚螺栓孔。他和机修工人一起校好水平,拧紧螺帽,把机器安装好了。从此,耿家盛在这台床子上一干就是十几年。机床是个大概念,它包括车、铣、刨、磨、镗、钻等多种常见机器,车床只是机床当中的一种。对于车床刚刚入门的耿家盛来说,车床的熟练只是为他打开了机床其他技术门类的一扇门。

1986年,模具车间来了一部T68型镗床,吴尔能问耿家盛想不想开?耿家盛说当然愿意,但镗床与车床大同之中有小异,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工作原理不同。操作方式的差异对耿家盛来说又是一个新课题,吴尔能就把耿家盛送到冶金分厂拜师学艺。这一来,1965年从浙江来支边的镗床操作工郑伟便成为耿家盛的第四位师傅。郑伟当时已从事镗工21年,郑伟印象中,耿家盛人品好,虚心好学,“人聪明,喜欢动脑筋,不懂就问我,跟我学了两个月左右,就可以独立开镗床了。”郑伟说,他带过6个徒弟,耿家盛是最好的那个,学习镗床要具备聪明、刻苦、勤快3个要素,耿家盛都有。学会了镗床,又为耿家盛增添了一技。2009年至2010年间,开落地镗的工人跳槽了,落地镗床没人开,拉丝机分公司的领导让耿家盛去开,“我之前没开过落地镗,落地镗和此前的普通镗床不一样,全是按钮和旋钮操控,我用了4个小时仔细琢磨,才把它搞懂了。”4个小时就掌握了落地镗,当然是以前学习操作T68打下的基础。现在,车、镗、铣、刨、磨,耿家盛是名符其实的“全能”机床工。但耿家盛本人只承认,只有镗床是他的另外一个专业,其他的均为副业。

(四)勇于创新 绩效致胜

1993年,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主要零件主弦杆长2500mm,要求四件一组长度一致,原加工工艺是在落地镗床上加工,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制作了四件双“V”形铁,将主弦杆摞起来用T68镗床加工。同时通过改进刀具利用机床夹盘铣刀,将刀片主后角减小,再加强工件钢性,加大了吃刀深度和走刀量,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1998年,耿家盛接受了某塑料厂一塑料挤出丝杆加工任务,其中,丝杆长为3040mm、外径130mm,底径为锥度,最小直径85mm,最大直径124mm。工件细长且外径小,加工刚性差,非常容易出废品。为了增加工件钢性,耿家盛制作了一个大型跟刀架,在加工底径的锥度时,由于没有靠模,他采用分段加工逐步切入,再用宽刃刀精车,最后用沙带磨削,使底径的表面粗糙度达Ra1.6,最终保证了产品质量。这一高难度加工技巧和创新方法赢得了昆重干部职工的称赞。

2007年,耿家盛加工橡胶设备绉片机的辊轴,由于加工难度太大,他改进机床挂轮,改装可调速电机,降低工件转速,自制高速铣头,将其固定在刀架上,利用小拖板的移动,消除工件正转与反转带来的综合间隙。改造后的设备以车代铣,加工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010年以后,由于分公司缺乏技术员,耿家盛通过自学掌握了AutoCAD制图运用。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橡胶绉片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了塔机起升部分、圆筒设备上托轮座、重卷机滑槽等400余项零件生产工艺。在他的带动下,工作室成员杨祥、侯金富等人的丝杆多用切削装置、检验蜗杆牙型角对刀装置、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等创新项目,同样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技术革新,解决了部分产品噪声大、抖动、漏油、铸造缺陷等生产疑难问题,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

2015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高硬度合金堆焊机加工刀片”正在申报国家创新项目,“一种螺纹快速返程车加工方法”等3项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已获受理。

(五)薪火相传 下自成蹊

和所有的国企一样,昆重素有“师带徒”的传统。同样的,耿家盛从学徒时期开始,先后跟着朱凤仙、张录、黄廷富、郑伟学习车工、镗工技术。“1984年,我从铣床厂来到昆重做车工学徒,车间主任让张录做我的师傅”。张录在当时的昆重也是车工大腕,对刚入厂、毫无实作经验的耿家盛,他认为不适合跟着他从车床的ABC学起,他让耿家盛先入门再来跟他学。于是,耿家盛先拜朱凤仙为师,跟着她从摇手柄开始学起。刚入门的耿家盛开始领悟到,车工这一行不简单。跟着朱凤仙学了两个月,车工大腕张录正式带着耿家盛学习车工技术,“张录师傅一个人同时开着一部螺纹磨床、一部车床,他叫我守着开车床,有问题尽管问他。”

5个月后,耿家盛想要独立干活,不曾想,因年轻胆大长了个“教训”。一天晚上,车床闲着,耿家盛一个人来到车间,“我找好图纸、工件、刀子、量具,6点开机,干到夜里11点。”第二天早上一上班,耿家盛十分忐忑,等着张录一顿狠狠的批评——耿家盛昨晚擅自开班干活,车钢筋两头的螺纹,没有掌握好技巧,车速快,钢筋一甩,弯了。钢筋把车床尾部电气柜上的胶木开关给打坏了。这部车床是台湾产进口车床,是当时厂里重要的吃饭家伙,对张录这代爱惜公物如眼珠子的老工人来说,对设备的任何损坏都是罪过,“当时心里很不安,以前曾听我父亲讲,一个老师傅不小心把镗床导轨拉毛了,一句话不说,回家收拾洗漱工具,等着去坐牢。”所以,面对气头上的张录,耿家盛特别能够理解他的心情。这是张录爱企业、爱设备、爱徒弟给急的。张录“教训”完耿家盛,弯下身子,教给耿家盛一个方法,“他仔仔细细地告诉我,以后再车类似细长条状工件,工件的后部一定要用木头固定好。”耿家盛的另外一位师傅黄廷富,同样给青年时期的耿家盛产生了重要影响。“黄师傅手上随时都拿着一团棉纱,一开始我搞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发现他即使上班,身上的衣服都是干干净净,才知道棉纱是揩手用的,其次是擦量具,也可以随时清洁车床上的导轨,保持设备洁净光滑。设备爱惜好了,对保证加工精度有好处。”

在那个传统色彩较浓的岁月,师傅给徒弟所传播的,技术技能只是一方面,为人做事的风范更是师徒传承的重要内容。黄廷富和张录给耿家盛带来的不仅仅是车工技术,还有他们飘逸潇洒的做事派头,用今天的网络流行语说,就是一种“范儿”。如今,“师带徒”仍然是昆重最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以耿家盛为主导的名匠工作室的重点任务。2010年以来,在耿家盛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与50余青年名职工签订了“师带徒”协议,仅耿家盛1人每年平均带徒7人以上。通过他理论上的耐心讲解及手把手的操作帮带,目前,胡晓财、马自辉等青年职工已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马自辉从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是耿家盛目前较认可的徒弟。马自辉承认,他选择昆重和师傅耿家盛有很大关系。“除了所学专业原因,我师傅原来到我们学校讲过课,佩服他的技术,所以毕业就把简历投到了昆重。到厂里报到,师傅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干车工,要吃得苦。’”小马2012年7月进厂,至今除车床外,也能独立操作铣床、镗床。

在马自辉看来,耿家盛身上的很多优点都令他佩服:“他能吃苦,经常带我们干到深夜。他做事不拖拉,日清日毕。他为人和气,一专多能,我们公司90%的设备他都能运用自如。”传统的师带徒,由于师傅的文化局限性,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把工作实践或者经验上升为理论总结,做不到举一反三。具有大专学历的耿家盛克服了老一辈师傅的这种弱点。他把枯燥乏味的加工原理、刀具材质等理论提炼转化为通俗语言,一点点讲给徒弟听,再结合实际经验,教徒弟如何根据加工需要选择刀具角度、切削三要素和加工工艺,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直到徒弟可以独立操作。

(六)忧思未来 心怀感恩

自认为出身平凡、岗位平凡的耿家盛,当他站在了“国家技能大师”这一耀眼的人生巅峰,却始终未曾忘记“忧国忧企”。耿家盛首先有一个最现实的忧虑——技术工人的青黄不接。“我们厂周围,每天一早都有拿着锄头的农民工等着干零活,一天低于150元他就不干,高的一天要挣200多,我是高级技师,但一个月到手的收入,低的时候没有一个农民工高。”耿家盛有些担忧,“前年我们分公司分来大中专学生17个,到现在没剩几个了,甚至有的青工家长到车间一看,就对孩子说,走了,别干了。技术工人不吃香了。”马自辉从2012年7月进厂到现在,是在耿家盛这儿学技术比较长的徒弟之一。大多数学生,来一段时间,充其量三四年,就走得差不多了。马自辉属于耿家盛目前最喜欢的弟子,可惜这样的弟子不多。“这几个月活少,小马一个月拿到手的收入就一千元多一点,小伙子不容易。”收入太低,耿家盛担心马自辉也留不住。

2015年5月,在公司召开的一次座谈调研会上,耿家盛就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操作工人年纪大了,基本都在40岁以上,一个钉子一个眼,我们要是生病了,我们歇几天,车床就要停几天。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学技术,进厂一两年就走了,企业留不住人,没有后备人才,怎么办?”

耿家盛还有一个“忧国忧民”的大情怀。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耿家盛作为产业工人的代表,先后两次来到北京**的观礼台。好学、肯钻的耿家盛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机会,两次受邀出席阅兵典礼,耿家盛把它视为观摩国家军事工业成就的绝佳机会。

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典礼盛况空前。从早上6点多就进入现场,端坐在**广场旗杆一侧,耿家盛习惯以一个机械加工工人——车工兼油漆工的眼光去打量眼前这些代表国防工业最高水平的“武器”,比如漆水、外形结构、机械走合部分,甚至粗糙度……“看了兵器展示,很震撼,觉得这些东西如果搁在我们厂做,肯定做不出来,为啥?咱们没有生产这些一流产品的装备。”耿家盛说,他观察得很细,“这次我注意到出现了蓝色的坦克,2009年‘10.1’阅兵那次没有出现这种武警用的坦克。”这是一定的,阅兵所展示的装备当然是一个国家现代工业在各个领域的最高成就。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导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曾在其著作《反杜林论》一书中这样论述,“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工厂。”未必读过恩格斯的著作,但工人出身的耿家盛也懂得这个道理,只不过,耿家盛是从机械加工的角度,用自己过去33年的工作经验一点一滴去读懂的,“工业不发达,军械制造也肯定落后,家伙不好使,保卫国家那是空话”。两次受邀参加阅兵典礼,耿家盛倍感荣幸,“虽然两次都要在烈日炎炎下,不吃不喝,坐5个多小时,我很值,看到了好多令人激动的工业产品,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制造工人的自豪、责任与自省”。“器不如人的背后,是艺不如人。”在33年的工作经历及个人成长当中,耿家盛始终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发展、与工业文明、与国家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两次参加阅兵观礼,耿家盛深沉地感到,祖国繁荣产业工人自信豪迈;国家要实现强大复兴,需要产业工人更执著的担当、更无畏的付出、更卓越的成就。因为心怀忧虑,所以更懂感恩。

2015年5月,昆重一楼大厅内,迁址新建的“耿家盛工作室”正式挂牌。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工作室先后接待有色系统、机械行业、院校师生等各方面调研及观摩学习活动500余人/次;昆重依托工作室先后承办了冶金集团“一站一室”现场工作会、滇沪共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合作签字仪式等高规格活动;机冶建材系统、省市领导多次前来看望耿家盛并对工作室进行考察调研。企业生产一线的耿家盛,其质朴的工人形象、惊人的技术技能、卓越的个人成绩更广泛地被社会知晓。换句话说,这时候的耿家盛,真正成了名人。面对各种荣誉、奖项和名望,耿家盛质朴的工人本色没有改变。“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是很多人推崇的人生信条,耿家盛更是数十年如一日、用大半生的经历践行着这样一句箴言。他始终坚定地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你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只要你爱岗敬业,舍得下工夫,不怕吃苦,肯动脑筋,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就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就能有所成就。”在各种观摩交流授课场合,面对众人仰慕的目光,耿家盛都表现得十分谦逊,他诫勉自己,一定要牢牢记住两个字,“感恩”。他认为,荣誉不是他一个人的,正是有了企业这一载体,有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有了各级工会为基层工人搭建的平台,经过自身努力,才收获了一些成绩。在荣誉面前,耿家盛总结了一句话,“学会保持,懂得坚持”。他认为,不管走了多远,自己都要始终坚守“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人生信条,保持工人本色,在学技术、搞革新、爱企业、讲奉献这条路上矢志不移。耿家盛还说,自己是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自己掌握的技术,是昆重几代机械工人创造、积累起来的,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有责任、有义务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青人,让他们也能站在我的肩膀上,更快成长,回报社会。

第6篇: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一、耿家盛同志基本情况

耿家盛,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10月生,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原昆明重机厂,以下简称昆重)车工高级技师。1982年毕业于昆明机床厂技校油漆专业,同年秋进入昆明铣床厂;1984年调入昆明重机厂,先后操作过车床、镗床、铣床和钻床。1999年5月被授予“云南省机械工业技术能手”称号;2003年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昆明地区选拔赛车工“优秀技术技能选手”称号,获云南省车工大赛第二名、“车工技术能手”称号,参加全国“车工决赛”获第十四名;2004年被评为首届“昆明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5年被授予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被授予“兴滇技能人才”、获首届“兴滇人才奖”;2009年获“全国重型机械行业高技能优秀工人”称号;2010年被评为“第一届昆明市名匠”;2011年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奖励;2012年获国家人社部“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2013年获“云南省职工技师工作站”授牌;2014年获“云岭首席技师”称号;2015年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云岭楷模”、“中国好人”称号。

二、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耿家盛同志的先进事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忠诚奉献 以德立人

昆重1958年奠基开工建厂,至今走过了57年,曾经有过辉煌,现在正是它发展的低谷期。一方面是职工人数的消长,“在最高峰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职工近5000人,一天几班倒,”耿家盛说,“而现在,全厂只有700多人。”再一个是工人收入的锐减。“今年我们订货不好,扣除‘五险一金’后,发到手的工资比去年至少降低了20%到30%,还有很多工人工资更低。”在此情况下,对耿家盛的诱惑是,好几个学校来挖他,如果去学校教书,耿家盛的收入比现在高得多。耿家盛脑子里所谓的“铁饭碗”不是传统的单位、岗位,而是技能。

如果按“良禽择木而栖”的观念,耿家盛有充分的理由和条件离开昆重,他不仅有这个条件,更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却说,“我不能、不会、也不可以这样做,我这代人很传统,有着强烈的感恩心和组织观念。”他接着说:“感恩心,就不用说了,没有昆重的培养造就,没有我的今天。按组织观念讲,除非组织根据工作需要来调动,按程序办理,否则,要我自己与其他单位私下交易,一拍屁股走人,抛下困难中的昆重,我做不出来,也做不到。”

他的话,平实、平淡、平凡,“昆重好的时候,我一个月也挣五六千元,现在遇到困难,收入少了,我就要离开它,企业犹如我的父母,能不能父母老了弱了,就不要自己的爹妈了?不能嘛。”

除妹妹耿家豫外,耿家盛一家5口,一辈子都贡献给了昆重。父亲耿鼎曾是昆重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更是耿家三兄弟接触机械、走进昆重的启蒙者和领路人。耿家两代人陪伴着昆重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他们与昆重的情感悠远深长,无法割舍。对企业的忠诚,在青年时期的耿家盛身上就有所体现。1991年,28岁的耿家盛随原模具分厂副厂长臧开衡一行8人,前往珠海工业发展总公司(格力集团前身)去做空调机模具,“我们去了一年多,到1992年才回来”。臧开衡记得,加工这个模具出了个插曲。其中一个工件因为图纸是复印的,看不清,加工时把零件做反了,“模具的零件一旦废了,100%的废品。”零件废了,要补铸件,但当时偌大的珠海竟然没有办法锻造,工期又紧,厂里找来一段圆钢,加工余量太大,需要磨去几十毫米,夸张说,是要把铁棒磨成绣花针,找谁做呢?找耿家盛来做。臧开衡说,耿家盛用铣床铣,不停歇干了两昼夜,完活了,“干之前,并没有说好给多少钱,他也不问,傻傻地就接过去干了。”夜里凌晨1点,组装完毕,一试模,“一模成功,这是模具制造过程中极其罕见的。”一行8人,耿家盛的人品、技术表现最佳,第一个月工资就拿了3300元,是当时他在昆重的20倍以上。珠海方面有意挽留耿家盛几人在格力发展,他们请大伙儿到珠海当时最高建筑拱北旋转餐厅喝晚茶商谈,表示愿意支付高出昆重几倍的工资。1992年春节,还把他们的家属接到珠海过年,“带我们参观格力职工的新宿舍,诱惑的确很大。”

最终,耿家盛回到了昆重。臧开衡说,“家盛若留下,绝对是技术骨干,后来的发展不可限量,他对企业的贡献不会比在昆重少。珠海那一年,对我、对家盛都是一种考验和道德升华。“收入如此低,师傅还在坚守,我理解是他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对企业感恩的表现,不然,我没法理解他。”耿家盛的徒弟马自辉,其平静的语气里有困惑,更多的是敬仰。

(二)因材施刀 胜人一筹

磨刀是车工的基础。早年,刚刚入门的耿家盛被安排上夜班,白天闲着他心里发慌,于是在父亲的安排下,耿家盛跟着昆重第一位高级车工技师黄廷富学习磨刀。黄廷富是市劳动模范,是当时昆重公认的车工大王。黄师傅拿来一把车刀,站在砂轮机旁,一边磨,一边对耿家盛讲解动作和技术要领。刀磨好了,黄师傅把它递到耿家盛手里,让耿家盛照着磨。耿家盛仔细端详这把刀,觉得是件艺术品,“刀子的前角、后角、主刀刃、副刀刃清晰可辨,特别是两条刀刃,铮亮、锋利,用它干活绝对又快又好。这是高手磨出的刀。”

耿家盛找来几把报废的车刀,老老实实站在砂轮机前,照着师傅讲的要领,认认真真地磨。用报废车刀苦练了一个星期,耿家盛认为可以了,就把黄师傅此前磨好的、艺术品一般的那把刀拿出来,在刀子的另一端,照着师傅磨出的样子,把刀磨好。这是一把用于车削台阶的90度车刀,2015年5月,以耿家盛的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迁址新建,这把车刀就被陈列在耿家盛的作品柜里,成为了耿家盛的“处女作”。“成天反反复复磨刀,反正就那几个动作,当时也觉得乏味无聊,每当这时,脑子里就有我父亲、我师傅教给我的话儿,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一般而言,活就不会差。”当然,经过后来很多年的积累,耿家盛才懂得父亲和师傅们强调的“一把刀”是什么意思,不是仅仅指把刀磨好,而是要“因材施刀”,要能针对不同工件的加工参数、不同的工件材质,或者客户的特殊要求选刀用刀。很多时候,常规的刀子用不上,得自己想办法制作刀具。耿家盛说,“直到这时我才明白,好的车工得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思维要灵活,方式要多样,不能一成不变地应对工作。”耿家盛的工具柜里,保存着一卷数百米的橡筋,这条细如麻缕的橡筋条是他切削加工橡胶胶辊时产生的副产品。这卷橡筋条颠覆了外行对车床的刻板印象——车床,只用来进行金属加工?

耿家盛说:“车床可以加工的材料有很多,除了常规的金属,还有塑料、橡胶、木材。”这卷橡皮筋是制作一个橡胶胶辊,从橡胶上切削下来的,“当时,我针对这个胶辊的加工特点,感到一般的车刀做不了,喏,就自己发明了这样一把刀。”耿家盛从柜子里取出的车刀竟然是用一块锯片制成的。他说,“常规的刀子主要是切削金属材料用的,对加工橡胶这种特殊材料,那些刀子用不了,橡胶材质软、弹性大,刀子一定要锋利,同时又要有刚性,我当时琢磨了好一段时间,心想用锯片试试,不想一试就成功了,还好使。”昆重现安装分公司范子文曾是耿家盛的直属领导,他评价耿家盛的技术特色时说:“他的法宝就是刀,他的刀有很多是自己根据工件特殊性自制的,这是一般人不如他的原因。”耿家盛成为车工大师的奥妙之一就是他和车刀的优良关系,即对车刀的打磨、使用和发明。这也就是耿家盛传承并总结的一个秘笈,“因材施刀”。

(三)踏实肯钻 铸就“全能”

耿家盛是公认的工作效率高、和时间赛跑的人,他遵循“精益操作”理念,工作中追求“低投入、高产出”,“这和多年的工作经验有关,关键在总结积累。比如,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在车床上加工零件,有的师傅从粗车第一刀开始到粗车结束,要停车测量数次,而耿家盛只需要一次就够了。他在机床手柄的刻度尺上打一个小孔,攻上螺纹,装上止动螺栓,巧妙地解决了多次测量的问题。耿家盛十分注重加工前的准备工作。“每次接到图纸,要先看清零件的复杂程度,然后再选择适合的刀具、工装、量具,准备工作越充分,工作起来越轻松。”任务饱满时,他能够同时手工操作三台车床加工不同的零件,一天能干一百多个工时,这正是得益于他开机前做的大量准备工作。另外,耿家盛非常爱护他的机床,定期加油、换油,每天擦拭,优良的润滑延缓了磨损,确保了机床的精度,加工起零件来速度快、质量高。“有的师傅不爱惜自己的设备,还时常朝设备发火,结果你操作习惯不好,设备肯定故障就多,哪里来的工作效率?”耿家盛肯钻、肯学、爱琢磨,是多年前就培养的习惯。

1985年,厂里分给车间一台新车床。这台车床一直放在角落里,没有派上用场。当时的车间主任叫吴尔能,耿家盛上夜班没床子可开,便跑去对吴尔能说:“主任,车床放着不用太可惜了,我想开新车床。”吴尔能笑笑,“你自己去安装吧,装好了,车床就归你了。”耿家盛马上找来手锤和钢钎,凿出地脚螺栓孔。他和机修工人一起校好水平,拧紧螺帽,把机器安装好了。从此,耿家盛在这台床子上一干就是十几年。机床是个大概念,它包括车、铣、刨、磨、镗、钻等多种常见机器,车床只是机床当中的一种。对于车床刚刚入门的耿家盛来说,车床的熟练只是为他打开了机床其他技术门类的一扇门。

1986年,模具车间来了一部T68型镗床,吴尔能问耿家盛想不想开?耿家盛说当然愿意,但镗床与车床大同之中有小异,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工作原理不同。操作方式的差异对耿家盛来说又是一个新课题,吴尔能就把耿家盛送到冶金分厂拜师学艺。这一来,1965年从浙江来支边的镗床操作工郑伟便成为耿家盛的第四位师傅。郑伟当时已从事镗工21年,郑伟印象中,耿家盛人品好,虚心好学,“人聪明,喜欢动脑筋,不懂就问我,跟我学了两个月左右,就可以独立开镗床了。”郑伟说,他带过6个徒弟,耿家盛是最好的那个,学习镗床要具备聪明、刻苦、勤快3个要素,耿家盛都有。学会了镗床,又为耿家盛增添了一技。2009年至2010年间,开落地镗的工人跳槽了,落地镗床没人开,拉丝机分公司的领导让耿家盛去开,“我之前没开过落地镗,落地镗和此前的普通镗床不一样,全是按钮和旋钮操控,我用了4个小时仔细琢磨,才把它搞懂了。”4个小时就掌握了落地镗,当然是以前学习操作T68打下的基础。现在,车、镗、铣、刨、磨,耿家盛是名符其实的“全能”机床工。但耿家盛本人只承认,只有镗床是他的另外一个专业,其他的均为副业。

(四)勇于创新 绩效致胜

1993年,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主要零件主弦杆长2500mm,要求四件一组长度一致,原加工工艺是在落地镗床上加工,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制作了四件双“V”形铁,将主弦杆摞起来用T68镗床加工。同时通过改进刀具利用机床夹盘铣刀,将刀片主后角减小,再加强工件钢性,加大了吃刀深度和走刀量,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1998年,耿家盛接受了某塑料厂一塑料挤出丝杆加工任务,其中,丝杆长为3040mm、外径130mm,底径为锥度,最小直径85mm,最大直径124mm。工件细长且外径小,加工刚性差,非常容易出废品。为了增加工件钢性,耿家盛制作了一个大型跟刀架,在加工底径的锥度时,由于没有靠模,他采用分段加工逐步切入,再用宽刃刀精车,最后用沙带磨削,使底径的表面粗糙度达Ra1.6,最终保证了产品质量。这一高难度加工技巧和创新方法赢得了昆重干部职工的称赞。

2007年,耿家盛加工橡胶设备绉片机的辊轴,由于加工难度太大,他改进机床挂轮,改装可调速电机,降低工件转速,自制高速铣头,将其固定在刀架上,利用小拖板的移动,消除工件正转与反转带来的综合间隙。改造后的设备以车代铣,加工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010年以后,由于分公司缺乏技术员,耿家盛通过自学掌握了AutoCAD制图运用。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橡胶绉片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了塔机起升部分、圆筒设备上托轮座、重卷机滑槽等400余项零件生产工艺。在他的带动下,工作室成员杨祥、侯金富等人的丝杆多用切削装置、检验蜗杆牙型角对刀装置、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等创新项目,同样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技术革新,解决了部分产品噪声大、抖动、漏油、铸造缺陷等生产疑难问题,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

2015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高硬度合金堆焊机加工刀片”正在申报国家创新项目,“一种螺纹快速返程车加工方法”等3项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已获受理。

(五)薪火相传 下自成蹊

和所有的国企一样,昆重素有“师带徒”的传统。同样的,耿家盛从学徒时期开始,先后跟着朱凤仙、张录、黄廷富、郑伟学习车工、镗工技术。“1984年,我从铣床厂来到昆重做车工学徒,车间主任让张录做我的师傅”。张录在当时的昆重也是车工大腕,对刚入厂、毫无实作经验的耿家盛,他认为不适合跟着他从车床的ABC学起,他让耿家盛先入门再来跟他学。于是,耿家盛先拜朱凤仙为师,跟着她从摇手柄开始学起。刚入门的耿家盛开始领悟到,车工这一行不简单。跟着朱凤仙学了两个月,车工大腕张录正式带着耿家盛学习车工技术,“张录师傅一个人同时开着一部螺纹磨床、一部车床,他叫我守着开车床,有问题尽管问他。”

5个月后,耿家盛想要独立干活,不曾想,因年轻胆大长了个“教训”。一天晚上,车床闲着,耿家盛一个人来到车间,“我找好图纸、工件、刀子、量具,6点开机,干到夜里11点。”第二天早上一上班,耿家盛十分忐忑,等着张录一顿狠狠的批评——耿家盛昨晚擅自开班干活,车钢筋两头的螺纹,没有掌握好技巧,车速快,钢筋一甩,弯了。钢筋把车床尾部电气柜上的胶木开关给打坏了。这部车床是台湾产进口车床,是当时厂里重要的吃饭家伙,对张录这代爱惜公物如眼珠子的老工人来说,对设备的任何损坏都是罪过,“当时心里很不安,以前曾听我父亲讲,一个老师傅不小心把镗床导轨拉毛了,一句话不说,回家收拾洗漱工具,等着去坐牢。”所以,面对气头上的张录,耿家盛特别能够理解他的心情。这是张录爱企业、爱设备、爱徒弟给急的。张录“教训”完耿家盛,弯下身子,教给耿家盛一个方法,“他仔仔细细地告诉我,以后再车类似细长条状工件,工件的后部一定要用木头固定好。”耿家盛的另外一位师傅黄廷富,同样给青年时期的耿家盛产生了重要影响。“黄师傅手上随时都拿着一团棉纱,一开始我搞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发现他即使上班,身上的衣服都是干干净净,才知道棉纱是揩手用的,其次是擦量具,也可以随时清洁车床上的导轨,保持设备洁净光滑。设备爱惜好了,对保证加工精度有好处。”

在那个传统色彩较浓的岁月,师傅给徒弟所传播的,技术技能只是一方面,为人做事的风范更是师徒传承的重要内容。黄廷富和张录给耿家盛带来的不仅仅是车工技术,还有他们飘逸潇洒的做事派头,用今天的网络流行语说,就是一种“范儿”。如今,“师带徒”仍然是昆重最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以耿家盛为主导的名匠工作室的重点任务。2010年以来,在耿家盛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与50余青年名职工签订了“师带徒”协议,仅耿家盛1人每年平均带徒7人以上。通过他理论上的耐心讲解及手把手的操作帮带,目前,胡晓财、马自辉等青年职工已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马自辉从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是耿家盛目前较认可的徒弟。马自辉承认,他选择昆重和师傅耿家盛有很大关系。“除了所学专业原因,我师傅原来到我们学校讲过课,佩服他的技术,所以毕业就把简历投到了昆重。到厂里报到,师傅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干车工,要吃得苦。’”小马2012年7月进厂,至今除车床外,也能独立操作铣床、镗床。

在马自辉看来,耿家盛身上的很多优点都令他佩服:“他能吃苦,经常带我们干到深夜。他做事不拖拉,日清日毕。他为人和气,一专多能,我们公司90%的设备他都能运用自如。”传统的师带徒,由于师傅的文化局限性,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把工作实践或者经验上升为理论总结,做不到举一反三。具有大专学历的耿家盛克服了老一辈师傅的这种弱点。他把枯燥乏味的加工原理、刀具材质等理论提炼转化为通俗语言,一点点讲给徒弟听,再结合实际经验,教徒弟如何根据加工需要选择刀具角度、切削三要素和加工工艺,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直到徒弟可以独立操作。

(六)忧思未来 心怀感恩

自认为出身平凡、岗位平凡的耿家盛,当他站在了“国家技能大师”这一耀眼的人生巅峰,却始终未曾忘记“忧国忧企”。耿家盛首先有一个最现实的忧虑——技术工人的青黄不接。“我们厂周围,每天一早都有拿着锄头的农民工等着干零活,一天低于150元他就不干,高的一天要挣200多,我是高级技师,但一个月到手的收入,低的时候没有一个农民工高。”耿家盛有些担忧,“前年我们分公司分来大中专学生17个,到现在没剩几个了,甚至有的青工家长到车间一看,就对孩子说,走了,别干了。技术工人不吃香了。”马自辉从2012年7月进厂到现在,是在耿家盛这儿学技术比较长的徒弟之一。大多数学生,来一段时间,充其量三四年,就走得差不多了。马自辉属于耿家盛目前最喜欢的弟子,可惜这样的弟子不多。“这几个月活少,小马一个月拿到手的收入就一千元多一点,小伙子不容易。”收入太低,耿家盛担心马自辉也留不住。

2015年5月,在公司召开的一次座谈调研会上,耿家盛就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操作工人年纪大了,基本都在40岁以上,一个钉子一个眼,我们要是生病了,我们歇几天,车床就要停几天。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学技术,进厂一两年就走了,企业留不住人,没有后备人才,怎么办?”

耿家盛还有一个“忧国忧民”的大情怀。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耿家盛作为产业工人的代表,先后两次来到北京天安门的观礼台。好学、肯钻的耿家盛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机会,两次受邀出席阅兵典礼,耿家盛把它视为观摩国家军事工业成就的绝佳机会。

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典礼盛况空前。从早上6点多就进入现场,端坐在天安门广场旗杆一侧,耿家盛习惯以一个机械加工工人——车工兼油漆工的眼光去打量眼前这些代表国防工业最高水平的“武器”,比如漆水、外形结构、机械走合部分,甚至粗糙度……“看了兵器展示,很震撼,觉得这些东西如果搁在我们厂做,肯定做不出来,为啥?咱们没有生产这些一流产品的装备。”耿家盛说,他观察得很细,“这次我注意到出现了蓝色的坦克,2009年‘10.1’阅兵那次没有出现这种武警用的坦克。”这是一定的,阅兵所展示的装备当然是一个国家现代工业在各个领域的最高成就。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导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曾在其著作《反杜林论》一书中这样论述,“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工厂。”未必读过恩格斯的著作,但工人出身的耿家盛也懂得这个道理,只不过,耿家盛是从机械加工的角度,用自己过去33年的工作经验一点一滴去读懂的,“工业不发达,军械制造也肯定落后,家伙不好使,保卫国家那是空话”。两次受邀参加阅兵典礼,耿家盛倍感荣幸,“虽然两次都要在烈日炎炎下,不吃不喝,坐5个多小时,我很值,看到了好多令人激动的工业产品,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制造工人的自豪、责任与自省”。“器不如人的背后,是艺不如人。”在33年的工作经历及个人成长当中,耿家盛始终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发展、与工业文明、与国家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两次参加阅兵观礼,耿家盛深沉地感到,祖国繁荣产业工人自信豪迈;国家要实现强大复兴,需要产业工人更执著的担当、更无畏的付出、更卓越的成就。因为心怀忧虑,所以更懂感恩。

2015年5月,昆重一楼大厅内,迁址新建的“耿家盛工作室”正式挂牌。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工作室先后接待有色系统、机械行业、院校师生等各方面调研及观摩学习活动500余人/次;昆重依托工作室先后承办了冶金集团“一站一室”现场工作会、滇沪共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合作签字仪式等高规格活动;机冶建材系统、省市领导多次前来看望耿家盛并对工作室进行考察调研。企业生产一线的耿家盛,其质朴的工人形象、惊人的技术技能、卓越的个人成绩更广泛地被社会知晓。换句话说,这时候的耿家盛,真正成了名人。面对各种荣誉、奖项和名望,耿家盛质朴的工人本色没有改变。“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是很多人推崇的人生信条,耿家盛更是数十年如一日、用大半生的经历践行着这样一句箴言。他始终坚定地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你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只要你爱岗敬业,舍得下工夫,不怕吃苦,肯动脑筋,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就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就能有所成就。”在各种观摩交流授课场合,面对众人仰慕的目光,耿家盛都表现得十分谦逊,他诫勉自己,一定要牢牢记住两个字,“感恩”。他认为,荣誉不是他一个人的,正是有了企业这一载体,有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有了各级工会为基层工人搭建的平台,经过自身努力,才收获了一些成绩。在荣誉面前,耿家盛总结了一句话,“学会保持,懂得坚持”。他认为,不管走了多远,自己都要始终坚守“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人生信条,保持工人本色,在学技术、搞革新、爱企业、讲奉献这条路上矢志不移。耿家盛还说,自己是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自己掌握的技术,是昆重几代机械工人创造、积累起来的,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有责任、有义务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青人,让他们也能站在我的肩膀上,更快成长,回报社会。

第7篇: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一、耿家盛同志基本情况

耿家盛,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10月生,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原昆明重机厂,以下简称昆重)车工高级技师。1982年毕业于昆明机床厂技校油漆专业,同年秋进入昆明铣床厂;1984年调入昆明重机厂,先后操作过车床、镗床、铣床和钻床。1999年5月被授予‚云南省机械工业技术能手‛称号;2003年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昆明地区选拔赛车工‚优秀技术技能选手‛称号,获云南省车工大赛第二名、‚车工技术能手‛称号,参加全国‚车工决赛‛获第十四名;2004年被评为首届‚昆明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5年被授予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被授予‚兴滇技能人才‛、获首届‚兴滇人才奖‛;2009年获‚全国重型机械行业高技能优秀工人‛称号;2010年被评为‚第一届昆明市名匠‛;2011年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奖励;2012年获国家人社部‚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2013年获‚云南省职工技师工作站‛授牌;2014年获‚云岭首席技师‛称号;2015年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云岭楷模‛、‚中国好人‛称号。

二、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耿家盛同志的先进事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一)忠诚奉献 以德立人

昆重1958年奠基开工建厂,至今走过了57年,曾经有过辉煌,现在正是它发展的低谷期。一方面是职工人数的消长,‚在最高峰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职工近5000人,一天几班倒,‛耿家盛说,‚而现在,全厂只有700多人。‛再一个是工人收入的锐减。‚今年我们订货不好,扣除‘五险一金’后,发到手的工资比去年至少降低了20%到30%,还有很多工人工资更低。‛

在此情况下,对耿家盛的诱惑是,好几个学校来挖他,如果去学校教书,耿家盛的收入比现在高得多。耿家盛脑子里所谓的‚铁饭碗‛不是传统的单位、岗位,而是技能。

如果按‚良禽择木而栖‛的观念,耿家盛有充分的理由和条件离开昆重,他不仅有这个条件,更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却说,‚我不能、不会、也不可以这样做,我这代人很传统,有着强烈的感恩心和组织观念。‛他接着说:‚感恩心,就不用说了,没有昆重的培养造就,没有我的今天。按组织观念讲,除非组织根据工作需要来调动,按程序办理,否则,要我自己与其他单位私下交易,一拍屁股走人,抛下困难中的昆重,我做不出来,也做不到。‛

他的话,平实、平淡、平凡,‚昆重好的时候,我一个月也挣五六千元,现在遇到困难,收入少了,我就要离开它,企业犹如我的父母,能不能父母老了弱了,就不要自己的爹妈了?不能嘛。‛

除妹妹耿家豫外,耿家盛一家5口,一辈子都贡献给了昆重。父亲耿鼎曾是昆重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更是耿家三兄弟接触机械、走进昆重的启蒙者和领路人。耿家两代人陪伴着昆重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他们与昆重的情感悠远深长,无法割舍。

对企业的忠诚,在青年时期的耿家盛身上就有所体现。1991年,28岁的耿家盛随原模具分厂副厂长臧开衡一行8人,前往珠海工业发展总公司(格力集团前身)去做空调机模具,‚我们去了一年多,到1992年才回来‛。臧开衡记得,加工这个模具出了个插曲。其中一个工件因为图纸是复印的,看不清,加工时把零件做反了,‚模具的零件一旦废了,100%的废品。‛零件废了,要补铸件,但当时偌大的珠海竟然没有办法锻造,工期又紧,厂里找来一段圆钢,加工余量太大,需要磨去几十毫米,夸张说,是要把铁棒磨成绣花针,找谁做呢?找耿家盛来做。

臧开衡说,耿家盛用铣床铣,不停歇干了两昼夜,完活了,‚干之前,并没有说好给多少钱,他也不问,傻傻地就接过去干了。‛夜里凌晨1点,组装完毕,一试模,‚一模成功,这是模具制造过程中极其罕见的。‛

一行8人,耿家盛的人品、技术表现最佳,第一个月工资就拿了3300元,是当时他在昆重的20倍以上。

珠海方面有意挽留耿家盛几人在格力发展,他们请大伙儿到珠海当时最高建筑拱北旋转餐厅喝晚茶商谈,表示愿意

3 支付高出昆重几倍的工资。1992年春节,还把他们的家属接到珠海过年,‚带我们参观格力职工的新宿舍,诱惑的确很大。‛

最终,耿家盛回到了昆重。臧开衡说,‚家盛若留下,绝对是技术骨干,后来的发展不可限量,他对企业的贡献不会比在昆重少。珠海那一年,对我、对家盛都是一种考验和道德升华。‛

‚收入如此低,师傅还在坚守,我理解是他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对企业感恩的表现,不然,我没法理解他。‛耿家盛的徒弟马自辉,其平静的语气里有困惑,更多的是敬仰。

(二)因材施刀 胜人一筹

磨刀是车工的基础。早年,刚刚入门的耿家盛被安排上夜班,白天闲着他心里发慌,于是在父亲的安排下,耿家盛跟着昆重第一位高级车工技师黄廷富学习磨刀。黄廷富是市劳动模范,是当时昆重公认的车工大王。黄师傅拿来一把车刀,站在砂轮机旁,一边磨,一边对耿家盛讲解动作和技术要领。刀磨好了,黄师傅把它递到耿家盛手里,让耿家盛照着磨。耿家盛仔细端详这把刀,觉得是件艺术品,‚刀子的前角、后角、主刀刃、副刀刃清晰可辨,特别是两条刀刃,铮亮、锋利,用它干活绝对又快又好。这是高手磨出的刀。‛

耿家盛找来几把报废的车刀,老老实实站在砂轮机前,照着师傅讲的要领,认认真真地磨。用报废车刀苦练了一个星期,耿家盛认为可以了,就把黄师傅此前磨好的、艺术品

4 一般的那把刀拿出来,在刀子的另一端,照着师傅磨出的样子,把刀磨好。这是一把用于车削台阶的90度车刀,2015年5月,以耿家盛的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迁址新建,这把车刀就被陈列在耿家盛的作品柜里,成为了耿家盛的‚处女作‛。

‚成天反反复复磨刀,反正就那几个动作,当时也觉得乏味无聊,每当这时,脑子里就有我父亲、我师傅教给我的话儿,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一般而言,活就不会差。‛

当然,经过后来很多年的积累,耿家盛才懂得父亲和师傅们强调的‚一把刀‛是什么意思,不是仅仅指把刀磨好,而是要‚因材施刀‛,要能针对不同工件的加工参数、不同的工件材质,或者客户的特殊要求选刀用刀。很多时候,常规的刀子用不上,得自己想办法制作刀具。耿家盛说,‚直到这时我才明白,好的车工得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思维要灵活,方式要多样,不能一成不变地应对工作。‛

耿家盛的工具柜里,保存着一卷数百米的橡筋,这条细如麻缕的橡筋条是他切削加工橡胶胶辊时产生的副产品。这卷橡筋条颠覆了外行对车床的刻板印象--车床,只用来进行金属加工?

耿家盛说:‚车床可以加工的材料有很多,除了常规的金属,还有塑料、橡胶、木材。‛这卷橡皮筋是制作一个橡胶胶辊,从橡胶上切削下来的,‚当时,我针对这个胶辊的加

5 工特点,感到一般的车刀做不了,喏,就自己发明了这样一把刀。‛

耿家盛从柜子里取出的车刀竟然是用一块锯片制成的。他说,‚常规的刀子主要是切削金属材料用的,对加工橡胶这种特殊材料,那些刀子用不了,橡胶材质软、弹性大,刀子一定要锋利,同时又要有刚性,我当时琢磨了好一段时间,心想用锯片试试,不想一试就成功了,还好使。‛

昆重现安装分公司范子文曾是耿家盛的直属领导,他评价耿家盛的技术特色时说:‚他的法宝就是刀,他的刀有很多是自己根据工件特殊性自制的,这是一般人不如他的原因。‛耿家盛成为车工大师的奥妙之一就是他和车刀的优良关系,即对车刀的打磨、使用和发明。

这也就是耿家盛传承并总结的一个秘笈,‚因材施刀‛。 (三)踏实肯钻 铸就“全能”

耿家盛是公认的工作效率高、和时间赛跑的人,他遵循‚精益操作‛理念,工作中追求‚低投入、高产出‛,‚这和多年的工作经验有关,关键在总结积累。比如,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在车床上加工零件,有的师傅从粗车第一刀开始到粗车结束,要停车测量数次,而耿家盛只需要一次就够了。他在机床手柄的刻度尺上打一个小孔,攻上螺纹,装上止动螺栓,巧妙地解决了多次测量的问题。

耿家盛十分注重加工前的准备工作。‚每次接到图纸,要先看清零件的复杂程度,然后再选择适合的刀具、工装、

6 量具,准备工作越充分,工作起来越轻松。‛任务饱满时,他能够同时手工操作三台车床加工不同的零件,一天能干一百多个工时,这正是得益于他开机前做的大量准备工作。另外,耿家盛非常爱护他的机床,定期加油、换油,每天擦拭,优良的润滑延缓了磨损,确保了机床的精度,加工起零件来速度快、质量高。‚有的师傅不爱惜自己的设备,还时常朝设备发火,结果你操作习惯不好,设备肯定故障就多,哪里来的工作效率?‛

耿家盛肯钻、肯学、爱琢磨,是多年前就培养的习惯。

1985年,厂里分给车间一台新车床。这台车床一直放在角落里,没有派上用场。当时的车间主任叫吴尔能,耿家盛上夜班没床子可开,便跑去对吴尔能说:‚主任,车床放着不用太可惜了,我想开新车床。‛吴尔能笑笑,‚你自己去安装吧,装好了,车床就归你了。‛

耿家盛马上找来手锤和钢钎,凿出地脚螺栓孔。他和机修工人一起校好水平,拧紧螺帽,把机器安装好了。从此,耿家盛在这台床子上一干就是十几年。

机床是个大概念,它包括车、铣、刨、磨、镗、钻等多种常见机器,车床只是机床当中的一种。对于车床刚刚入门的耿家盛来说,车床的熟练只是为他打开了机床其他技术门类的一扇门。

1986年,模具车间来了一部T68型镗床,吴尔能问耿家盛想不想开?耿家盛说当然愿意,但镗床与车床大同之中

7 有小异,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工作原理不同。操作方式的差异对耿家盛来说又是一个新课题,吴尔能就把耿家盛送到冶金分厂拜师学艺。这一来,1965年从浙江来支边的镗床操作工郑伟便成为耿家盛的第四位师傅。郑伟当时已从事镗工21年,郑伟印象中,耿家盛人品好,虚心好学,‚人聪明,喜欢动脑筋,不懂就问我,跟我学了两个月左右,就可以独立开镗床了。‛郑伟说,他带过6个徒弟,耿家盛是最好的那个,学习镗床要具备聪明、刻苦、勤快3个要素,耿家盛都有。

学会了镗床,又为耿家盛增添了一技。2009年至2010年间,开落地镗的工人跳槽了,落地镗床没人开,拉丝机分公司的领导让耿家盛去开,‚我之前没开过落地镗,落地镗和此前的普通镗床不一样,全是按钮和旋钮操控,我用了4个小时仔细琢磨,才把它搞懂了。‛4个小时就掌握了落地镗,当然是以前学习操作T68打下的基础。

现在,车、镗、铣、刨、磨,耿家盛是名符其实的‚全能‛机床工。但耿家盛本人只承认,只有镗床是他的另外一个专业,其他的均为副业。 (四)勇于创新 绩效致胜

1993年,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主要零件主弦杆长2500mm,要求四件一组长度一致,原加工工艺是在落地镗床上加工,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制作了四件双‚V‛形铁,将主弦杆摞起来用T68镗床加

8 工。同时通过改进刀具利用机床夹盘铣刀,将刀片主后角减小,再加强工件钢性,加大了吃刀深度和走刀量,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1998年,耿家盛接受了某塑料厂一塑料挤出丝杆加工任务,其中,丝杆长为3040mm、外径130mm,底径为锥度,最小直径85mm,最大直径124mm。工件细长且外径小,加工刚性差,非常容易出废品。为了增加工件钢性,耿家盛制作了一个大型跟刀架,在加工底径的锥度时,由于没有靠模,他采用分段加工逐步切入,再用宽刃刀精车,最后用沙带磨削,使底径的表面粗糙度达Ra1.6,最终保证了产品质量。这一高难度加工技巧和创新方法赢得了昆重干部职工的称赞。

2007年,耿家盛加工橡胶设备绉片机的辊轴,由于加工难度太大,他改进机床挂轮,改装可调速电机,降低工件转速,自制高速铣头,将其固定在刀架上,利用小拖板的移动,消除工件正转与反转带来的综合间隙。改造后的设备以车代铣,加工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010年以后,由于分公司缺乏技术员,耿家盛通过自学掌握了AutoCAD制图运用。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橡胶绉片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了塔机起升部分、圆筒设备上托轮座、重卷机滑槽等400余项零件生产工艺。在他的带动下,工作室成员杨祥、侯金富等人的丝杆多用切削装臵、检验蜗杆牙型角对刀

9 装臵、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等创新项目,同样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技术革新,解决了部分产品噪声大、抖动、漏油、铸造缺陷等生产疑难问题,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

2015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高硬度合金堆焊机加工刀片‛正在申报国家创新项目,‚一种螺纹快速返程车加工方法‛等3项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已获受理。 (五)薪火相传 下自成蹊

和所有的国企一样,昆重素有‚师带徒‛的传统。同样的,耿家盛从学徒时期开始,先后跟着朱凤仙、张录、黄廷富、郑伟学习车工、镗工技术。

‚1984年,我从铣床厂来到昆重做车工学徒,车间主任让张录做我的师傅‛。张录在当时的昆重也是车工大腕,对刚入厂、毫无实作经验的耿家盛,他认为不适合跟着他从车床的ABC学起,他让耿家盛先入门再来跟他学。

于是,耿家盛先拜朱凤仙为师,跟着她从摇手柄开始学起。刚入门的耿家盛开始领悟到,车工这一行不简单。

跟着朱凤仙学了两个月,车工大腕张录正式带着耿家盛学习车工技术,‚张录师傅一个人同时开着一部螺纹磨床、一部车床,他叫我守着开车床,有问题尽管问他。‛

5个月后,耿家盛想要独立干活,不曾想,因年轻胆大

10 长了个‚教训‛。一天晚上,车床闲着,耿家盛一个人来到车间,‚我找好图纸、工件、刀子、量具,6点开机,干到夜里11点。‛第二天早上一上班,耿家盛十分忐忑,等着张录一顿狠狠的批评--耿家盛昨晚擅自开班干活,车钢筋两头的螺纹,没有掌握好技巧,车速快,钢筋一甩,弯了。钢筋把车床尾部电气柜上的胶木开关给打坏了。

这部车床是台湾产进口车床,是当时厂里重要的吃饭家伙,对张录这代爱惜公物如眼珠子的老工人来说,对设备的任何损坏都是罪过,‚当时心里很不安,以前曾听我父亲讲,一个老师傅不小心把镗床导轨拉毛了,一句话不说,回家收拾洗漱工具,等着去坐牢。‛

所以,面对气头上的张录,耿家盛特别能够理解他的心情。这是张录爱企业、爱设备、爱徒弟给急的。张录‚教训‛完耿家盛,弯下身子,教给耿家盛一个方法,‚他仔仔细细地告诉我,以后再车类似细长条状工件,工件的后部一定要用木头固定好。‛

耿家盛的另外一位师傅黄廷富,同样给青年时期的耿家盛产生了重要影响。‚黄师傅手上随时都拿着一团棉纱,一开始我搞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发现他即使上班,身上的衣服都是干干净净,才知道棉纱是揩手用的,其次是擦量具,也可以随时清洁车床上的导轨,保持设备洁净光滑。设备爱惜好了,对保证加工精度有好处。‛

在那个传统色彩较浓的岁月,师傅给徒弟所传播的,技

11 术技能只是一方面,为人做事的风范更是师徒传承的重要内容。黄廷富和张录给耿家盛带来的不仅仅是车工技术,还有他们飘逸潇洒的做事派头,用今天的网络流行语说,就是一种‚范儿‛。

如今,‚师带徒‛仍然是昆重最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以耿家盛为主导的名匠工作室的重点任务。2010年以来,在耿家盛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与50余青年名职工签订了‚师带徒‛协议,仅耿家盛1人每年平均带徒7人以上。通过他理论上的耐心讲解及手把手的操作帮带,目前,胡晓财、马自辉等青年职工已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

马自辉从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是耿家盛目前较认可的徒弟。马自辉承认,他选择昆重和师傅耿家盛有很大关系。‚除了所学专业原因,我师傅原来到我们学校讲过课,佩服他的技术,所以毕业就把简历投到了昆重。到厂里报到,师傅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干车工,要吃得苦。’‛小马2012年7月进厂,至今除车床外,也能独立操作铣床、镗床。

在马自辉看来,耿家盛身上的很多优点都令他佩服:‚他能吃苦,经常带我们干到深夜。他做事不拖拉,日清日毕。他为人和气,一专多能,我们公司90%的设备他都能运用自如。‛

传统的师带徒,由于师傅的文化局限性,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把工作实践或者经验上升为理论总结,做不到举一反三。具有大专学历的

12 耿家盛克服了老一辈师傅的这种弱点。他把枯燥乏味的加工原理、刀具材质等理论提炼转化为通俗语言,一点点讲给徒弟听,再结合实际经验,教徒弟如何根据加工需要选择刀具角度、切削三要素和加工工艺,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直到徒弟可以独立操作。 (六)忧思未来 心怀感恩

自认为出身平凡、岗位平凡的耿家盛,当他站在了‚国家技能大师‛这一耀眼的人生巅峰,却始终未曾忘记‚忧国忧企‛。

耿家盛首先有一个最现实的忧虑--技术工人的青黄不接。‚我们厂周围,每天一早都有拿着锄头的农民工等着干零活,一天低于150元他就不干,高的一天要挣200多,我是高级技师,但一个月到手的收入,低的时候没有一个农民工高。‛耿家盛有些担忧,‚前年我们分公司分来大中专学生17个,到现在没剩几个了,甚至有的青工家长到车间一看,就对孩子说,走了,别干了。技术工人不吃香了。‛

马自辉从2012年7月进厂到现在,是在耿家盛这儿学技术比较长的徒弟之一。大多数学生,来一段时间,充其量三四年,就走得差不多了。马自辉属于耿家盛目前最喜欢的弟子,可惜这样的弟子不多。

‚这几个月活少,小马一个月拿到手的收入就一千元多一点,小伙子不容易。‛收入太低,耿家盛担心马自辉也留不住。

2015年5月,在公司召开的一次座谈调研会上,耿家盛就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操作工人年纪大了,基本都在40岁以上,一个钉子一个眼,我们要是生病了,我们歇几天,车床就要停几天。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学技术,进厂一两年就走了,企业留不住人,没有后备人才,怎么办?‛

耿家盛还有一个‚忧国忧民‛的大情怀。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耿家盛作为产业工人的代表,先后两次来到北京**的观礼台。好学、肯钻的耿家盛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机会,两次受邀出席阅兵典礼,耿家盛把它视为观摩国家军事工业成就的绝佳机会。

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典礼盛况空前。从早上6点多就进入现场,端坐在**广场旗杆一侧,耿家盛习惯以一个机械加工工人--车工兼油漆工的眼光去打量眼前这些代表国防工业最高水平的‚武器‛,比如漆水、外形结构、机械走合部分,甚至粗糙度……

‚看了兵器展示,很震撼,觉得这些东西如果搁在我们厂做,肯定做不出来,为啥?咱们没有生产这些一流产品的装备。‛耿家盛说,他观察得很细,‚这次我注意到出现了蓝色的坦克,2009年‘10.1’阅兵那次没有出现这种武警用的坦克。‛这是一定的,阅兵所展示的装备当然是一个国家现代工业在各个领域的最高成就。

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导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曾在其著

14 作《反杜林论》一书中这样论述,‚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工厂。‛

未必读过恩格斯的著作,但工人出身的耿家盛也懂得这个道理,只不过,耿家盛是从机械加工的角度,用自己过去33年的工作经验一点一滴去读懂的,‚工业不发达,军械制造也肯定落后,家伙不好使,保卫国家那是空话‛。

两次受邀参加阅兵典礼,耿家盛倍感荣幸,‚虽然两次都要在烈日炎炎下,不吃不喝,坐5个多小时,我很值,看到了好多令人激动的工业产品,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制造工人的自豪、责任与自省‛。

‚器不如人的背后,是艺不如人。‛在33年的工作经历及个人成长当中,耿家盛始终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发展、与工业文明、与国家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两次参加阅兵观礼,耿家盛深沉地感到,祖国繁荣产业工人自信豪迈;国家要实现强大复兴,需要产业工人更执著的担当、更无畏的付出、更卓越的成就。

因为心怀忧虑,所以更懂感恩。

2015年5月,昆重一楼大厅内,迁址新建的‚耿家盛工作室‛正式挂牌。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工作室先后接待有色系统、机械行业、院校师生等各方面调研及观摩学习活动500余人/次;昆重依托工作室先后承办了冶金集团‚一站一室‛现场工作会、滇沪共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合作签字仪

15 式等高规格活动;机冶建材系统、省市领导多次前来看望耿家盛并对工作室进行考察调研。企业生产一线的耿家盛,其质朴的工人形象、惊人的技术技能、卓越的个人成绩更广泛地被社会知晓。换句话说,这时候的耿家盛,真正成了名人。

面对各种荣誉、奖项和名望,耿家盛质朴的工人本色没有改变。

‚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是很多人推崇的人生信条,耿家盛更是数十年如一日、用大半生的经历践行着这样一句箴言。他始终坚定地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你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只要你爱岗敬业,舍得下工夫,不怕吃苦,肯动脑筋,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就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就能有所成就。‛在各种观摩交流授课场合,面对众人仰慕的目光,耿家盛都表现得十分谦逊,他诫勉自己,一定要牢牢记住两个字,‚感恩‛。他认为,荣誉不是他一个人的,正是有了企业这一载体,有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有了各级工会为基层工人搭建的平台,经过自身努力,才收获了一些成绩。在荣誉面前,耿家盛总结了一句话,‚学会保持,懂得坚持‛。他认为,不管走了多远,自己都要始终坚守‚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人生信条,保持工人本色,在学技术、搞革新、爱企业、讲奉献这条路上矢志不移。耿家盛还说,自己是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自己掌握的技术,是昆重几代机械工人创造、积累起来的,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有责任、有义

16 务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青人,让他们也能站在我的肩膀上,更快成长,回报社会。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shiyongwen/85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