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学习吴天来先进事迹1

学习吴天来先进事迹 深化践行群众路线

为进一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弘扬吴天来同志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4月29日,白圩镇党委组织全体政府全体干部职工、镇直事业单位负责人、驻村指导员观看记录片——《吴天来先进事迹主题情景报告会》。

该纪录片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讲述了吴天来同志十几年来带领陇雅村群众战天斗地、勤劳致富的艰苦经历,并创造了“为了生存,永不放弃”的陇雅精神,其事迹感人肺腑。

通过学习,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记吴天来“时刻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大山脊梁精神,基层干部要不怕苦、不怕累、带着感恩的心,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多办好事,多做实事,坚持把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穿在工作中。

学习吴天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吴天来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的体现。他用自己的倾情投入和不懈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诠释了作为一名优秀基层党员干部的优良品格和务实作风,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党性之美、灵魂之美、人格之美。

我们还要学习吴天来无私奉献的精神。工作中做到不推不拖、不等不靠,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把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上,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增强自我业务能力,敢于面对困难,克服难为情心理,通过多层次地学习,促使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树立起廉洁高效的机关干部形象。工作中必须做到细心加耐心,要杜绝办事拖沓、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和态度生硬等现象的发生,不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不搞形式主义,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逐步落实,真正做到让国家放心,让群众满意。

第2篇:学习高德荣先进事迹

学习高德荣,一个自我实现的时代楷模

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高德荣就是这样的一位人。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坚定的目标追求,有坚定的人生选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怒江独龙族解决了生产生活问题,帮助独龙族群众脱贫致富。他的贡献不仅是物质的,也有精神层面的,作为时代楷模,他的事迹是激励我们年轻人前进的动力,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宝贵经验,有给我们生活提供了向导。高德荣用毕生精力奉献独龙族,奉献怒江,奉献社会,真正做到了自我实现,这也是一名共产党人的优秀品德。

“不做官,只做事”,这很难,但高德荣确实做到了。县长对于下级,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领导,是上级,能够接触到党内最先进的思想,学习最新的政策法规;而对于上级来说,县长又是在基层的,因此是贴近老百姓的,能够为群众提供思想指导,宣传政策、法律法规,带动群搞生产,搞建设。“老县长”这是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高德荣不断的充实自己,把党的先进思想传达给民众,带动怒江人们积极搞生产和建设,让他们摆脱贫困,生活越来越好。高德荣的努力坚持了39年。他的很多经历在媒体报道之前就已成为“故事”,被当地老百姓口耳相传、津津乐道。从独龙江走出去,当上州级干部,却偏偏不愿离开独龙江,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独龙江乡,带领群众修路、建房、种草果„„他的理由是:“官当得再大,如果自己的同胞还穷得衣服都穿不起,别人照样会笑话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独龙江和独龙族同胞的关心和支持,让已年届6旬、到了退休年龄的高德荣激动不已,他说他共产党员的身份没有退休,他要继续为独龙族同胞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而努力。深冬时节,大雪初降。高德荣同志为了独龙江发展四处奔忙,但是从来没有为自己伸手张口。“从严要求自己,严格管好家人,才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事情”。39年来,无论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高德荣同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一身正气抵御诱惑,坚守着党员干部做人为官的底线,秉持着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本色。当前,我省改革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实现富民强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各级干部,时代和人民呼唤高德荣式的好干部;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打好扶贫攻坚战、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需要高德荣式的好干部。省委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高德荣同志作为“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高德荣同志这一重大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全省党员干部要学习高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把高德荣精神学习好、领会透;要把高德荣同志作为一面镜子,对照检查自己,找准差距,明确努力方向;要向高德荣同志看齐,把“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作为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融入党性修养全过程,贯穿于工作实践各方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为实现富民强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为云岭高原增光添彩!

心系百姓、服务于民,是“疾控人”的纲领,高德荣的先进事迹为我们如何做好疾控人提供了学习的榜样,遵循我们的“服务大局、依靠基层、以人为本、科技兴业”的原则,牢记“特别能吃苦、特别守纪律、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的文化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实现疾控人的自我价值。

第3篇:学习卢玉宝先进事迹

学习卢玉宝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卢玉宝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一)

1月27日,在卢玉宝因工作劳累过度离世的第50天,为采写通讯《用生命释放正能量——追记兴和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企业党工委书记卢玉宝同志》,记者曾深入兴和县采访。期间,看到的多是泪水,听到的多是哭述。

时隔一个月,2月27日当记者再次来到兴和县采访时,看到的,更多的是全县上下深入学习卢玉宝先进事迹的具体行动;听到的,更多的是党员干部化惋惜为力量,决心以卢玉宝同志为榜样,争做新时期党的好干部的肺腑之言。

40岁的人生太过短暂,然而卢玉宝却在他短短40年的生命历程中,用无限的正能量呵护亲人、温暖朋友,同时用无限的正能量作动力,为党的事业甘守清贫、发奋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习近平总书记曾把党的好干部标准概括为"三句话":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这言简意赅的"三句话",是做人、做官、做事的"三要素".回眸卢玉宝的人生,这"三要素"他全部拥有。

正因如此,2月11日,兴和县委作出决定:追授卢玉宝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同时决定,在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向卢玉宝同志学习活动。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学习他敢于担当、事不避难的进取精神;学习他廉洁自律、甘守清贫的高尚情操。通过开展向卢玉宝同志学习活动,努力在全县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并让越来越多的卢玉宝式好干部不断涌现。

一位优秀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个标杆。

学习卢玉宝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二)

在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的今天,城镇社区和谐与否,已与每个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基于如此认识,2014年,乌兰察布的和谐社区创建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兴和县也不例外。

全市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兴和县委、政府立即召开专门会议,决定从并不宽裕的财政挤出4000万元,对全县8个300平米以下的社区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改扩建。这其中,兴昌社区、马桥社区、幸福社区为重点改造社区。

一向有困难冲在前、有工作干在前的卢玉宝主动请缨,全面承担起了三个重点社区的改造工作。从此,他以"指挥员"和"战斗员"的双重身份,开始了在社区阵地建设主战场的"摸爬滚打".

规划设计、室内装修是做好社区阵地建设工作的关键。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类似工作的卢玉宝不禁开始犯怵。但在工作中从不认输的他,硬是凭着一股求胜的心劲儿,和他的团队一起,用创新与努力的叠加,最终把这两项工作做到了近乎完美。然而,透过这近乎"完美"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卢玉宝超乎寻常的付出。

为了让每个社区的便民服务大厅、书画室、棋牌室、健身房、排练厅、日间照料室、阅览室、大讲堂等专项功能室布居更合理、特色更鲜明、装饰更温馨,卢玉宝请教了多位行家里手,制定了多个实施方案,召开了多次协调会议。期间,画图纸、跑材料,包括卸货他都亲自"上手".

"能少花一块,决不多掏一毛",这是卢玉宝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的不变遵循。兴昌社区在打造"邻里点击、亲情连接、知识冲浪、爱心绎站、就业导航"5个功能室时,按照原计划,室内装饰美化需要经费约5000元,为了尽可能节省用钱,卢玉宝决定变"实体店购材"为"网上购材",材料到货后,他和年轻的同事们一起,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装扮,结果,5个功能区只花了不到700元,就变得"容姿"漂亮、温馨如家。

为了省钱,卢玉宝还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和供货商讨价还价;为了省钱,卢玉宝和他的工作团队时常成为现场的装卸工,桌椅来了卸桌椅,玻璃来了卸玻璃,台面来了卸台面,图书来了搬图书……每天一身土、一头汗的卢玉宝,开始竟被不知情的社区"下夜"大爷认作打工的人。

在社区打造期间,每一个和卢玉宝共事的工作人员都不得不为他超乎寻常的认真劲儿所叹服:桌椅的颜色他要"挑"到最称心,所有"物件"的摆放都要最合理,甚至于一个已经挂好的LED显示屏,他觉得再抬高1厘米可能感观会更舒服,他也一定要取下来重新再挂。同事们半开玩笑地说,玉宝打造这三个社区,比打造自己的家尽心百倍。

有付出定会有回报。

如今的兴昌、马桥、幸福三个社区,按照"一居一品"的要求,不仅规划设计有书画室、棋牌室、健身房、排练厅、日间照料室、阅览室、大讲堂等专项功能室,同时还侧重不同的社会群体,专门为流动人口、空巢老人、待业人员、在职党员精心打造了"流动人口之家""老年大学""就业指导站""在职党员报道站"等专题功能区。

采访中,常来社区活动的居民拉着记者的手动情地说:"玉宝牵头为我们打造的这几个社区,不仅方便了我们平常办事,也让我们学习、娱乐有了好去处,我们还没来得及当面谢他,他咋就走了呢……闲下来想起他,你知道我们的心里有多难过吗?"

居民们还告诉记者,生前,玉宝只要下班不是太晚,总要抽时间到他负责打造的社区里转一转、看一看。看看居民们还有啥要求?问问工作人员还需要啥帮助?如今因为缺了玉宝的经常"到访",社区内明显多了几分清冷,更平添了几分伤感。

好在居民们偶而抬头时,兴昌社区那高悬的"中国结"、马桥社区那高挂的"红灯笼"、幸福社区那吉祥的"福字结",似乎显得分外火红。因为他们知晓:这些由玉宝精心设计并亲自为三个社区挂起的饰品,今天之所以红得透亮、红得耀眼,是因为融入了卢部长太多的努力;积淀了卢部长太多的心血;同时也寄托了卢部长对社区太浓的挚爱……

"珍惜拥有,用努力赢得未来"

学习卢玉宝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三)

"人生的每一天都是一个篇章,都会有不同的故事发生,我要努力把每一篇章都书写精彩,让每一个故事都释放正能量".在卢玉宝的生前日记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

卢玉宝,作为组工干部的优秀代表,在组织工作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不平凡业绩,他模范践行了"三严三实"的要求,生动诠释了好干部的标准。虽然他永远离开了我们,却为我们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卢玉宝精神"教育我们:对待工作要艰苦奋斗,对待问题要迎难而上。要顾好大局、履好职责、严守纪律,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使命意识,强化理想信念,在爱岗敬业的氛围中实现人生价值。

"卢玉宝精神"指导我们: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更要信念坚定、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作为组工干部,我们应以卢玉宝同志为标杆。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道德规范严一严、把责任使命实一实,树立新时期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学习卢玉宝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四)

卢玉宝同志心系群众,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他两袖清风,严格管理身边人,不为家人谋私利,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致好评和群众的认可。阿右旗组工干部学习了卢玉宝的先进事迹后,深受感触,既被他的先进事迹所打动,也为党和国家失去这样一位好干部而深感惋惜。

学习卢玉宝同志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卢玉宝同志总是忘我工作。组织部门不仅要在组工干部中间培养这种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品质,更要结合对各级各类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才的培训工作,加强干部、人才的奉献精神,大力弘扬"5+2"和"白+黑"的工作模式。

学习卢玉宝同志脚踏实地、勤政务实的作风。对于群众反映的困难,卢玉宝同志第一时间下到基层,走遍相关村组调研,回城后立即召开座谈会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组织部门要结合各类培训,在党员干部中筑牢"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就要勤下基层,多谈心,细致调研"的思想,培养广大党员干部脚踏实地、勤政务实的工作风格。

学习卢玉宝同志认真负责、勇于担当的品质。在社区打造期间,每一个和卢玉宝共事的工作人员都不得不为他超乎寻常的认真劲儿所叹服:桌椅的颜色他要"挑"到最称心,所有"物件"的摆放都要最合理,甚至一个已经挂好的LED显示屏,他觉得再抬高1厘米可能感观更好,也一定要取下来重新再挂。同事们半开玩笑地说,玉宝打造这三个社区,比打造自己的家还要尽心。

如今,虽然卢玉宝同志走了,但他留给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财富还在熠熠生辉。

第4篇:学习卢玉宝先进事迹活动方案

清泉街小学学习卢玉宝先进事迹活动

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玉泉区教育局党委《关于深入开展学习卢玉宝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实施方案》精神,进一步掀起向卢玉宝同志先进事迹学习热潮,推动争先创优活动深入开展,学校党总支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习卢玉宝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

第一阶段 宣传阶段

为了让广大群众党员了解卢玉宝同志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学先进、见行动、争优秀、比贡献‛的浓厚氛围,学校将通过多种途径宣传。

1、海报宣传

党总支将在办公区,校园各个宣传点张贴卢玉宝同志的先进事迹材料以及宣传海报。

2、广播站宣传

为了扩大宣传力度,活动期间广播站将利用‚小广播‛时间,播出卢玉宝先进事迹资料和通讯稿。通过循环播放,让广大师生充分了解卢玉宝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党员教师中形成‚学先进、见行动、争优秀、比贡献‛的浓厚氛围。

3、黑板报宣传

活动期间,要求各个教研组以卢玉宝同志先进事迹为主题,以丰富多彩的黑板报形式进行大力宣传。

4、会议宣传

活动期间,组织广大党员召开向卢玉宝同志学习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学习有关资料,引导广大党员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5、视频宣传

为了深入学习,支部将组织党员观看卢玉宝同志先进事迹宣传片。 第二阶段 主要活动

1、活动期间,组织全体党员教师召开向卢玉宝同志学习的专题讨论会议,组织党员、团员和广大群众,认真学习卢玉宝同志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先进影响,围绕‚入党为什么、入党后干什么,争先创优学什么、身后留什么‛深入开展学习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2、结合党风廉政建设活动,结合工作实际,以卢玉宝同志为镜鉴,针对2016年度的党员公开承诺点评活动,进行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3、以学习卢玉宝同志先进事迹为契机,支部将面向广大党员团员和教职工,开展‚学习卢玉宝,当好清泉人‛主题演讲活动。

此次演讲活动以‚全面学习卢玉宝同志的先进事迹,准确领会卢玉宝先进事迹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强化党性意识、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全校上下形成‘学先进、见行动、岗位作贡献、做好人’的创争氛围‛为指导思想,内容要求从推进工作、促进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和岗位实际,畅谈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把学到的‚卢玉宝精神‛转化为推动本单位、本职岗位工作的经常性动力和保证。

4、动员党员教师、团员和广大教师群众,发掘身边的优秀党员、优秀职工,对他们在本职岗位上的兢兢业业与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行宣传,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爱岗敬业的氛围,激发广大党员同志和教职工学先进、比先进的意识,为清小新的发展目标而努力。

5、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活动的要求,引导广大党员教职工将卢玉宝同志学习活动转化为实际行动,体现到为教育做贡献的具体实践中,由支部带头开展一次做清泉排头兵---改革示范引领主题活动。

6、开展深入一线走访调研活动。为了推动分学校发展,学习卢玉宝同志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支部将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开展走访调研活动,以了解广大一线教师意愿,解决基层教职工困难。同时,向广大群众通报支部党风廉政建设建设活动的情况。

第三阶段

1、将学习卢玉宝先进事迹活动与党风廉政建设活动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认真总结向卢玉宝同志学习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特别是要认真总结领会卢玉宝同志感人事迹背后的精神实质,避免活动走过场。组织党员学习后,需撰写学习情况总结上交支部。

2、组织党员学习后,要求党员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上交支部。优秀稿件将会张榜宣传。

3、支部学习情况总结和相关资料照片(含电子档),上报局党委。

玉泉区清泉街小学党支部 2016年3月28日

第5篇:宝兴的先进事迹

敬业奉献在平凡的岗位熠熠发光

--霍城县自来水公司道德模范和宝兴同志

霍城县自来水公司是集城镇供排水设施建设、收费、安装维修为一体的国营企业,担负着城镇近万户居民和驻县各企事业单位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重任,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自来水公司有这样一批抄表员,他们深入县城的街头巷尾,挨家逐户,不分节假日,夜以继日,不畏严寒酷暑,披风沥雨,负责对县城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用水进行抄表记录和对水费进行催缴工作。宝兴同志更是抄表员中的佼佼者,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数十年如一日,以工作踏实认真,爱岗敬业、对人热情和蔼友善,业务能力强成为了自来水全体职工的典范。

现年45岁的抄表员宝兴同志,回族,现担任自来水公司朝阳南路抄表员,负责县城供水收费工作。自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商业系统和供水部门工作,从事过泵房和抄表等工作。抄表是公司最累、最辛苦、最枯燥的工作,而她却能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在工作和学习中寻找乐趣,并积极参加公司组织各项学习任务、文体活动。按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经常读书看报,把握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文化素质,不断探索和改进工作方法,结合自身的特长,在抄表岗位上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毫无怨言。

她首先克服了工作中的语言障碍,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她精通了维、汉两种语言,使抄表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在长期的抄表过程中,她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她对自己所负责的抄表片区的用户建立了详细的基本情况卡,对用户的人口、家庭结构、经济来源、庭院面积进行了记录,对

用户的的用水情况了如指掌,在各个季节对用户的用水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对装表情况和水表运行状况定期进行检查,有效的杜绝了用户偷水现象,对用户水表、用户卡和公司对票卡进行对照,及时进行复抄和催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积累过程中,宝兴同志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好的性格修养 ,在抄表工作中,采取积极的工作态度,对不同民族、宗教、经济状况的用户灵活对待,具体分析,从公司利益出发,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困难,对五保户、下岗失业人员、低保人员、孤寡老人、残疾人用户及时上报公司领导,申请对其水费进行减免,并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代缴水费,有时还帮助一些生活在饥饿和贫困边缘的用户缴纳或垫付水费,而自己却忍饥挨饿,一顿午饭也舍不得吃。她把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牢记在心,及时向用户宣传供水、节水管理办法;遇到态度极坏、恶言相向的“钉子户”,做到骂不还口,尽量为用户着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按照规章制度耐心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服教育,真正做到了在人民群众中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做到工作尽心、群众满意、领导放心。

由于她工作尽职尽责,竭自己之所能,全身心的投入在工作当中,“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天道酬勤,水费收缴工作每年均名列前茅,为自来水公司圆满完成水费回收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屡次被评为自来水公司和建设局的先进模范。

她,在父母眼里是一个孝顺懂事的女儿,在丈夫眼里是一个温婉贤良的妻子,在女儿眼中她是一个合格称职的母亲,在公司职工群众心中更是一位优秀业务能手。她用汗水凝聚成火花,用那份对本职工的热爱和执着,犹如春风化雨般时刻感染着周围的人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着,成为了自来水公

司职工的楷模,我们期待她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霍城县自来水公司

二O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第6篇:吴仁宝先进事迹

吴仁宝先进事迹

吴仁宝,男,汉族,1928年11月17日出生,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曾任江阴县委书记、华西村党委书记等职。现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全国小康村研究会会长、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

吴仁宝同志,在5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共同富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动摇,身体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非常成功的、独具特色的“华西之路”。从而以其突出的工作成绩和为我国“三农”工作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成为中国当代农民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

(1)有福民享,有难官当。他始终把“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我最大幸福”,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和目标。如今,华西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超8000美金,实现了家家住400—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00—500万元的存款,有1—3辆小汽车,过上了“实现小康、中康、奔大康”的幸福生活。在建党80周年期间,由中宣部、中组部举办的“肩负人民的希望”大型图片展中,称华西为“天下第一村”,称吴仁宝是“天下第一村的带头人”。吴仁宝几十年如一日,忘记节假日、礼拜天,每天工作13—14个小时。任何时候也挫伤不了“三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平”(政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三不倒”(夸不倒、难不倒、下不倒)的标准,真正是“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

(2)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熬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他严格要求党员干部做到淡泊名利、乐于奉献。要明富、不要暗富,明的少拿、暗的不拿。他从70年代起,就给自己立下了“三不”规矩: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近几年来,上级政府批准给他的奖金,累计有5000多万元,但他分文不取,全部留给了集体)。到如今,老百姓都住上了高档的欧式别墅,他还住在70年代建造的老房子里。华西的老百姓千方百计叫他住好房子,甚至有许多老百姓急得哭,但他还是不肯住。他说:“让老百姓住好房子,比我自己住还要愉快!”同时,他对子女也严格要求。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村民先做到的,自己一家人先做到。受他的影响和带动,全家26口都在华西,每年为集体创造近10亿元的利润。真正做到了“献了青春,献毕生;献了自己,献子孙。”

(3)加强党建,发扬民主。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定信仰,密切党群关系,并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做到“一个共产党员,为民利益的一面旗帜。”华西村党委两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党委下设6个党总支,45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194名。他带领党员干部干事业,坚持“五靠”:一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靠党的好政策;三靠各级组织为基层、为农民服务;四靠全体华西村民共同努力,艰苦奋斗;五靠实事求是。吴仁宝认为,老百姓是最讲良心的,干部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永远记住,干部亏待了他们,他们永远记住,他们记住的不是你个人,而是共产党。所以,他坚持以法治村、以德治村,以人为本、教育为先,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成立了特色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创造性地开展对农民的教育,使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达到了“三无”(无上访、无告状、无暗斗),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的综合素质。像今年年初,吴仁宝把并入华西的周边村个别懒散的人集中在华西村党校,办了个培训班。一开始,准备办一年统一免费食宿,还发工资。但办了不到一月,他们就积极要求工作。现在,都改得很好,进步也比较快。像华西周边村村民杨永平,原来是“不想工作,不想啥,经常寻事、打打架”,是公安局、派出所的“常客”,几次被拘留,还被判过刑。他自己经常说:“我以前在家,什么话都不要听,什么事都不想干。加入华西后,这种环境感染了我,我看到什么都好,什么干部都看得惯,什么事都想做。我个人变化,不是360度转弯,而是380度打转弯。”

(4)心系百姓,胸怀天下。他始终把“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为了能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贡献,他把共富之路延伸到全国各地,不仅帮助中西部地区20多个省、市、自治区培训县、镇、村基层干部1万多名,带动10多万人脱贫致富,而且还先后到宁夏、黑龙江建设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建好后又无偿移交给地方。最近几年,又率先通过“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统一安排就业、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将周边16个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现在,新的大华西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3万人,社会安定,人心所向,一呼百应,共同富裕。

(5)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吴仁宝誓言要干到80岁,生命不息,为人民服务不止!他认为,华西能有今天,并不是他自己的水平高,主要是“认真”。一是他及时、认真地学习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二是他不设立自己的办公室,坚持到下面去,直接听取老百姓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把问题解决在下面。他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做到统筹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他认为,有效发展就是科学发展;什么是执政能力。吴仁宝和华西村党员干部,以其敏锐的发展眼光,抓住改革开放的好机遇,带领华西的党员干部,与时具进,加快发展,进一步推动华西的“三农”变“三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步伐。去年,华西实现了105亿,成为全国第一家销售超百亿的村庄。今年1—11月份,销售已超200亿,2005年目标300亿。同时,已规划了今后三年实现“两个一千”(一是三年实现销售1000亿;二是帮助周边16个村,三年内通过拆老厂房建新厂房,拆老村庄建新公寓房,可节约土地1000亩)的发展目标。华西要进一步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发展,力争把30平方公里大华西村,建成一个更加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吴仁宝同志曾是党的十届、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六

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八届人代会主席团成员。1989年、1995年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以及全国农业模范。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国十大乡镇企业功勋、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先进个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农村新闻人物、香港“紫荆花杯”中国杰出企业家成就奖、中国经营大师、中国功勋村官、“20年.20人”(中央电视台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专栏)、“25年.25人”(中国改革之星)、“50年.50人”(人民日报纪念建国50周年专栏)、“80年.80人”(中组部建党80周年《鲜红的党旗》丛书)、江苏省“道德楷模、时代风范”、江苏省100名勤政廉政好干部、江苏省廉政代表称号。

第7篇:宝兴的先进事迹

敬业奉献

在平凡的岗位熠熠发光

--霍城县自来水公司道德模范和宝兴同志

霍城县自来水公司是集城镇供排水设施建设、收费、安装维修为一体的国营企业,担负着城镇近万户居民和驻县各企事业单位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重任,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自来水公司有这样一批抄表员,他们深入县城的街头巷尾,挨家逐户,不分节假日,夜以继日,不畏严寒酷暑,披风沥雨,负责对县城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用水进行抄表记录和对水费进行催缴工作。宝兴同志更是抄表员中的佼佼者,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数十年如一日,以工作踏实认真,爱岗敬业、对人热情和蔼友善,业务能力强成为了自来水全体职工的典范。

现年45岁的抄表员宝兴同志,回族,现担任自来水公司朝阳南路抄表员,负责县城供水收费工作。自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商业系统和供水部门工作,从事过泵房和抄表等工作。抄表是公司最累、最辛苦、最枯燥的工作,而她却能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在工作和学习中寻找乐趣,并积极参加公司组织各项学习任务、文体活动。按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经常读书看报,把握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文化素质,不断探索和改进工作方法,结合自身的特长,在抄表岗位上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毫无怨言。

她首先克服了工作中的语言障碍,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她精通了维、汉两种语言,使抄表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在长期的抄表过程中,她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她对自己所负责的抄表片区的用户建立了详细的基本情况卡,对用户的人口、家庭结构、经济来源、庭院面积进行了记录,对

用户的的用水情况了如指掌,在各个季节对用户的用水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对装表情况和水表运行状况定期进行检查,有效的杜绝了用户偷水现象,对用户水表、用户卡和公司对票卡进行对照,及时进行复抄和催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积累过程中,宝兴同志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好的性格修养 ,在抄表工作中,采取积极的工作态度,对不同民族、宗教、经济状况的用户灵活对待,具体分析,从公司利益出发,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困难,对五保户、下岗失业人员、低保人员、孤寡老人、残疾人用户及时上报公司领导,申请对其水费进行减免,并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代缴水费,有时还帮助一些生活在饥饿和贫困边缘的用户缴纳或垫付水费,而自己却忍饥挨饿,一顿午饭也舍不得吃。她把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牢记在心,及时向用户宣传供水、节水管理办法;遇到态度极坏、恶言相向的“钉子户”,做到骂不还口,尽量为用户着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按照规章制度耐心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服教育,真正做到了在人民群众中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做到工作尽心、群众满意、领导放心。

由于她工作尽职尽责,竭自己之所能,全身心的投入在工作当中,“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天道酬勤,水费收缴工作每年均名列前茅,为自来水公司圆满完成水费回收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屡次被评为自来水公司和建设局的先进模范。

她,在父母眼里是一个孝顺懂事的女儿,在丈夫眼里是一个温婉贤良的妻子,在女儿眼中她是一个合格称职的母亲,在公司职工群众心中更是一位优秀业务能手。她用汗水凝聚成火花,用那份对本职工的热爱和执着,犹如春风化雨般时刻感染着周围的人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着,成为了自来水公

司职工的楷模,我们期待她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霍城县自来水公司

二O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

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引导幼儿运用手工工具,用绘画的方式将幼儿感受到的《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任认知。

第8篇:学习吴天来先进事迹情况汇报

***乡学习吴天来先进事迹情况汇报

4月29日上午,我乡召开收看吴天来先进事迹主题情景报告会,乡干部、乡直干部和村“两委”班子认真收看了吴天来的先进事迹。会后就吴天来的先进事迹展开学习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吴天来同志为榜样,严格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随时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把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第一任务,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最高标准,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乡XXX:我们全体干部都应该向吴天来同志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乡***村委XXX:“我要把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到我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群众路线,要向吴天来同志学习。”

第9篇:史来贺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史来贺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1 目 录

1、刘庄“既富裕又幸福”的秘诀:沿着史来贺的足迹(新华网9月27日电)„„

2、带领群众走向文明富裕——史来贺 不褪色的旗帜(《 人民日报 》2013年09月28日 01版 07版)„„

3、史来贺:永不褪色的旗帜(《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28日 03 版)„„

4、河南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原党支部书记史来贺:共同富裕的带头人(《经济日报》 2013年9月28日02版) „„

5、永远的旗帜——记河南新乡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史来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9月28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

6、中国村魂——追忆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史来贺(《河南日报》

2013年9月27日01-04版)„„

7、史来贺为啥有“两怕”(《河南日报》2013年9月28日 01版)„„

8、深读史来贺——刘庄展览馆史来贺同志纪念馆写意(《新乡日报》2013年9月25日 01-03版)„„

评论:历史,后人来贺„„

2 刘庄“既富裕又幸福”的秘诀:

沿着史来贺的足迹

新华网9月27日电(记者 双瑞)

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支部,几十年来一直是全国农村基层组织的一面旗臶。2012年,刘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村民说这离不开原村党委书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史来贺的带领。虽然‚老书记‛已去世整整十年,但沿着他的足迹,刘庄群众在‚既富裕又幸福‛的路上越走越快。

史来贺1930年出生在一户贫苦农民家里,1952年开始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直至2003年病逝。50多年间,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把过去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的‚长工村‛,变成了一个闻名全国、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史来贺去世后,刘庄177名党员无记名投票,史来贺的儿子史世领获得满票,当选为刘庄村新一届党委书记。他对村民许下承诺:‚让群众富裕,还要让群众幸福。‛史世领说,创造条件让群众生活满意,这是弘扬老书记史来贺的精神,也是继承他未竟的事业。

漫步在刘庄街头,视野内有以高科技生物臸药企业华星药厂为代表的强村富民工业,也有从幼儿园到高中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园区,还有集体投资,中央空调、信息网、集中供热供气、生活废水处理、休闲健身广场、全天候安保监视系统等设臵完备的 3 花园式别墅。这个总人口1784人的村庄,俨然一个前卫的袖珍都市。

‚共产党员就是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这一条什么时候都不能变。‛史来贺常说,‚每个共产党员把脚下这块地球刨好了,全国就能富裕了。要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通过五十余年的奋斗,在带领群众致富上做出了榜样。

刘庄地处黄河故道,全村1800亩土地被4条深3米的大沟分割成750多块,生产条件极为恶劣,村民生活困难,‚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茅草屋,吃得糠菜粮,穿得破衣裳,要饭逃荒卖儿郎‛曾经是刘庄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50年代初,刚当上村支书的史来贺带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用十多年时间建起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获得‚全国植棉能手‛的称号,刘庄也因粮棉双高产一跃成为全国农村解决温饱的先进典型。

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史来贺又带领发展集体工副业,陆续建起畜牧场、机械厂、食品厂和造纸厂,刘庄生产的为拖拉机配套的小喇叭一时间响遍全国各地。到上世纪80年代,刘庄已经成为‚中原首富村‛,90年代以医药工业为龙头的集体经济兴旺发展。

如今,刘庄村经济组织--刘庄农工商总公司,拥有工、农、商、运输、服务等8个实体企业,2012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史世领说:‚史来贺老书记在农村基层党支部的岗位上工作51年,心系群众,带领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勤俭创业,这种精神是引领、激励刘庄不断前进的思想动力和宝贵财富。‛

史世领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要想守好业,必须创新业‛,在史来贺离开后的日子里,他放眼全国、全球找差距,带领大家延长骨干企业的产业发展链条。2007年,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合作,总投资10.8亿元组建现代化高新技术臸药企业--河南绿园药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后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60亿元。十年来,刘庄的农业现代化基础进一步夯实,19个人经营管理着全村1000多亩耕地,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

史来贺在世的时候,非常关心群众生活,常说要让群众吃饱、穿暖、住好。在他的指挥下,刘庄从1976年就开始新农村建设,1981年村民全部搬进一户一院的双层楼房,1994年又建起14幢五层单元楼房,人均住房面积达35平方米,走在全国农村的前列。

‚既要把群众带富、带正,还要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群众真正达到既幸福又富裕。这也是老书记盼望看到的。‛史世领说,发展的质量、速度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和谐,才能增强全村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更强大的生产力。

目前,刘庄全村都已搬进2000年开始规划建设的第三代新村别墅,投入上千万元对全村环境进行美化、净化,并投资2600万元建立现代化教育园区。此外,村委牵头建立起适应刘庄实际的退休保障臸度和医疗保障臸度。退休人员除享受50多项公共福利外,还可领取7800元、9000元不等的年退休金。村民由集体出资全部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外,集体在此基础上全部报销。

在村民家中走访时,多户村民夸赞自己的好生活,说生在了一个‚幸福村‛,遇上了好的带头人。史世领表示,史来贺精神依然在激励着后人开创事业,这是刘庄走在‚既富裕又幸福‛道路上的秘诀和底气。

6 以先锋模范为镜

史来贺 不褪色的旗帜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28日 01 版)

一个人、一个村庄、1.5平方公里、50年。

从1952年开始担任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直到去世,上级曾多次调史来贺到区上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从我个人角度讲,到区里当国家干部不吃亏,可刘庄还很穷,这里更需要我。‛

带领群众走向文明富裕

史来贺 不褪色的旗帜(以先锋模范为镜)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28日 07版)

本报记者 龚金星 任胜利

资料照片:史来贺(中)在村办的华星制药厂车间休息室内,与职工们交谈

(2001年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 颂摄。

一个人、一个村庄、1.5平方公里、50年。

从1952年开始担任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直到2003年去世,史来贺把浓烈的情怀深深融入到改变家乡的实践,把共产党的信念体现在深爱群众、带领群众创造幸福文明生活的实践中……

不搞特殊化,最怕与群众疏远生分

80多岁的新乡市关工委副主任王玉堂对记者说:‚史书记最值得学习是,他对群众永远怀着深厚的感情。‛

对群众深怀感恩之情,对人民深怀敬畏之心。他一生不唯官,不唯上,唯独怕群众,怕群众与他疏远生分。虽然担任全国人大常委20年,还当过地委书记、县委副书记,但他始终不在群众面前搞特殊,连与中央领导的照片也不往墙上挂,对家人说:‚甭拿这吓唬老百姓,还是多干些实事好事。‛每天下班往路边一坐,村里的男女老少围过来,有说有笑一片融洽,这才是他最踏实最幸福的时光。

去世前一年,他曾经把一份5000字的《史来贺对刘庄调查研讨的谈话》交给全体村民,把未来摆到群众面前听取意见。即使在最敏感的民主问题、接班人问题上,也相信党员和群众的力量。

史来贺经常对人说:‚干部既是带头人,又是服务员。带头人就是要带领大家苦干实干,脱贫致富,无私奉献;服务员就是为群众搞好服务,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最直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群众就没有后顾之忧,就会一门心思搞集体经 8 济,为刘庄的发展出力流汗。同时,集体富裕了,群众富裕了,群众才会打心眼里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信念问题,说到底是感情问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是培养对群众的感情。

全国人大代表、京华社区党委书记刘志华说:‚群众路线,感情是根本。正是他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他对人民的大爱,坚定他的信念,焕发出一种不可估量的精神,使他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攻难克坚。‛

人不离刘庄,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

从1953年开始,上级多次调他到区上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从我个人角度讲,到区里当国家干部不吃亏,可刘庄还很穷,这里更需要我。‛

1965年,组织任命史来贺担任新乡县县委副书记。史来贺提出‚人不离刘庄,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三原则。从那年起,史来贺开始拿国家干部工资,可是他自己经常游离在工分和工资之间:1978年以前,工资高于村民平均收入,他向村里交了工资拿工分;以后,村民平均收入高于工资,他又交回工分拿工资。

史来贺曾经担任过排序第三的新乡地委书记,可他主要精力还在刘庄,在新乡市没有要一间房子,配的专车和秘书也从不带回刘庄,他与家人约法三章:不比群众特殊,不占集体便宜,不 9 收礼送礼。他老伴几十年没乘坐过他的车,一辈子仅仅跟着村里集体旅游去过洛阳、开封。

新乡市委党校教授张敬民曾经在刘庄住过两年,他问史来贺,为什么一次次拒绝‚进步‛,史来贺告诉他:‚我是农民,在农村如鱼得水,就看重劳模这俩字,真不愿出来当领导。‛

史来贺素来光头,布衣、布鞋,他说庄户人就应该像庄户人的样子;他特别喜欢热馒头蘸辣椒就白开水,他说这就是平实的生活,又刺激又舒坦。

新乡市委书记李庆贵说:‚50多年来与时俱进、勇立潮头,扎根基层、一心为民,感召一方、引领一片,学习史来贺有利于加快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学习弘扬史来贺等先进群体精神,能够促使广大干部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史来贺去世前,刘庄全村的企业固定资产近10亿元,年上缴税金4500万元,人均实际分配1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家家户户住着整齐、清洁、漂亮、舒适的房子,电话、电视、空调、冰箱也成为普通用品,每人都享受村里20多项集体福利,上学、看病、养老费用全部由集体承担。

说到这些,刘庄人就会想史来贺:搞农业,他与群众一道起早贪黑;建新村,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累倒在工地上; 10 办企业,他与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市场调查、组织论证,搞试验、攻难关,为企业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刘庄青年马云说:‚我对刘庄的信心就开始于那次建房。那时我才七八岁,亲眼目睹了史书记带领全村老少齐上阵,男劳力垒墙,女劳力和泥,大孩子抹墙缝,小孩子搬砖头。我当时想,刘庄一定有奔头。‛

现任刘庄党委书记史世领感悟很深,他说:‚心里有没有群众,有没有群众观点,能不能奉献、愿不愿实干是标志。老书记连续51年工作、奋斗在农村基层党支部的岗位上。他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永远是引领、激励刘庄不断前进的宝贵财富。‛

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梁周敏说:‚弘扬史来贺精神,筑牢党的群众基础:树立了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筑牢党的群众基础的旗臶,坚持让群众共同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五十年如一日走集体经济共同富裕道路,这是他受到群众拥戴的根本原因。‛

几十年来,史来贺正是怀着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钟情群众是根本、臵身于群众是纽带、奉献于群众是标志——这是史来贺给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直接启示。

11 史来贺:永不褪色的旗帜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28日 03 版)

在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镇刘庄村,有一座普通的纪念馆,每年吸引了大量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馆内展出的不是价值不菲的文物,也不是闻名于世的艺术品,而是讲述了一位老支书心系群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

他就是史来贺,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他扎根刘庄50年,当年的‚长工村‛被他带成全国有名的小康村、幸福村。他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等典型模范一起,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

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

1952年12月,史来贺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用一个普通农民的情怀,深深根植在这片土壤之中,50年痴心不改。

史来贺最熟悉的是老贫农的茅屋、老党员的炕头。他领着党支部在全村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考察规划,肩挑人抬,平地改土,硬是靠双手,用20年时间,投工40多万个,动土200多万方,把全村700多块‚盐碱洼‛‚蛤蟆窝‛,改造成四大方平展展的良田。

当看到依靠单一农业生产农民很难富裕,史来贺就带领群众发展畜牧业,办工厂,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路子;为了使刘 12 庄经济腾飞,又建起了高科技企业华星药厂,使刘庄经济得到跨越发展,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生活城市化、农民知识化、管理民主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轨道。

由于史来贺成绩突出,上级党组织多次希望把他调出刘庄担任更高领导职务,但都被他婉拒,一生有10余次之多。史来贺提出‚人不离刘庄,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三原则,并用一生努力实践诺言。节日到了,他带领党员干部把肉、油、面、菜送到群众家里。村民谁有了病,他都要亲自去看望,谁家有了事,他也主动帮助排忧解难。

史来贺多年养成习惯,每天夜晚入睡之前,都要对全村300多户的生活逐个‚过电影‛。大到带领刘庄统一盖楼房、建别墅实现全体村民两次住房升级,小到自来水怎样安装,全村所有事情都装在他的心里。他去世后村民说:‚50年了,老书记一天没歇过,他是为咱刘庄累死的。‛

刘庄的蝶变

‚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茅草屋,吃的糠菜粮,穿的破衣裳,要饭逃荒卖儿郎。‛刘庄地处黄河故道,全村1800亩土地被4条深3米的大沟分割成750多块,而且土质沙化,高低不平,无雨则旱,有雨则涝,生产条件极为恶劣,群众生活非常困难。

可就在史来贺2003年逝世前,刘庄村的企业固定资产近10亿元,年上缴税金4500万元,人均实际分配1万元,户均存款 13 20万元。家家户户住着整齐清洁、漂亮舒适的房子,每人都享受村里20多项集体福利,上学、看病、养老费用全部由集体承担。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史来贺分不开。

‚创业难、守业更难;要想守好业,必须创新业。‛刘庄村党委继承老书记的精神,放眼全球找差距,努力超越自我。村里先后入股北京、上海等地企业,并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合作,组建河南绿园药业有限公司,资本运营实现了新突破。河南绿园药业公司总投资10.8亿元,产品品种达31个,主要销往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其他产业配套发展的循环经济、循环生产的新型工业格局。

榜样的力量

一个先进模范就是一面旗臶。

在新乡农村,史来贺精神、刘庄道路,教育和影响了两三代农村基层干部:吴金印,主动放弃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扎根基层40年,调任当时最落后的唐庄乡党委书记期间,带领群众建起林果园,兴办企业,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4900元;刘志华,巾帼不让须眉,创造农村发展新模式,写就一个乡村都市的童话;郑永和,谱写‚辉县人民干得好‛的光辉篇章;张荣锁,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道,‚太行赤子‛感动中国;耿瑞先,脱下军装又奔小康,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路上,留下了一串不平凡的足迹;裴春亮,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新时代村官践行扶危济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4 梁修昌,把‚穷人‛带富的同时,不忘把富人带好,在家乡龙泉奏响一曲和谐发展的华章;许福卿,用高科技撑起楼村发展的脊梁,永葆党员本色的百姓赤子;范清荣,乘着改革的春风,谱写一曲饱含酸甜苦辣又多姿多彩的创业者之歌……

目前,河南省新乡市的2500多个行政村中,先进村约占1/3。这些村干部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视群众为父母,把人民当靠山‛,走出了一条以先进群体为引领的基层党建特色之路。

如今的中原大地上,史来贺与刘庄、吴金印与唐庄、刘志华与京华公司、张荣锁与回龙村、耿瑞先与耿庄村、裴春亮与裴寨村已经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人文奇观,被称为‚红色参观旅游带‛,每年到这里参观学习的人数达数百万人,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升温,促成了一批大项目因为先进模范的‚名片效应‛而在此聚集。(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常 钦 李易衡)

15

河南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原党支部书记史来贺:

共同富裕的带头人

《经济日报》(2013年9月28日02版) 本报记者 党涤寰

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一个在地图上难以找到的地方,却因在中国农村发展史上创造了无数辉煌而名扬四海。

几十年来,刘庄迎接过数不清的参观者,无论哪一个刘庄人说起自己的幸福生活,都不会忘记带领刘庄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文明的老支书史来贺。史来贺虽已离世多年,但他的艰苦奋斗精神和科学发展理念,还在引领刘庄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刘庄地处黄河故道,过去全村1800亩沙化土地被多条深3米的大沟分割成750多块,生产条件极为恶劣,群众生活非常困难。‚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茅草屋,吃的糠菜粮,穿的破衣裳,要饭逃荒卖儿郎。‛是刘庄曾经的真实写照。

1952年12月,史来贺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为改变落后面貌,他带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搬土方、填沟壑、整土地,建起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上世纪60年代,刘庄实现粮棉双高产、成为全国最早一批解决温饱的先进村。

16 ‚让群众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都过上好日子。‛为了实现自己的入党誓言,史来贺遵循‚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工、林、牧、副一起抓。

他带领群众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建起了畜牧场、机械厂、食品厂、造纸厂、面粉厂等村办企业,使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中原首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来贺又带领群众建起了河南新乡华星药厂,并在生产品种和规模上进行双向拓展,使华星药厂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肌苷生产厂家和国内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

以医药工业为龙头的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后,史来贺便着手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住房、上学、看病,是老百姓最渴望解决好的三件大事。刘庄从1976年4月开始农村建设,1981年全村群众全部搬进一户一院、双层向阳的楼房,走在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前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刘庄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全村70%的收入来源于工、林、牧、副业,三分之二以上的劳动力已经转移到二三产业。史来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就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决定从刘庄实际出发,成立刘庄村农工商联合社,坚持生产资料公有臸,实行专业承包,把土地承包给农业专业队耕种,工厂承包给各个企业集团经营。实践证明,这些决策促进了刘庄工农业 17 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壮大了集体经济,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

史来贺2003年病逝。他去世前,刘庄村的企业固定资产近10亿元,年上缴税金4500万元。村民家家户户住着整齐漂亮舒适的房子,电视、空调、冰箱也成为普通用品。每人都享受村里20多项集体福利,上学、看病、养老费用全部由集体承担。群众过上了富裕安康的新生活。

今天的刘庄,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其他产业配套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全村人全部入住新村别墅,还建立了完善的退休、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正如史来贺所言:‚共产党员就是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千变万变,发展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变。‛几十年来,刘庄村党委始终咬定发展不放松,始终坚持沿着共同富裕的道路前行。

18

永远的旗帜

——记河南新乡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史来贺

9月28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

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支部,几十年来一直是全国农村基层组织的一面旗臶。去年,刘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2万元,村民说这离不开原村党委书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史来贺的带领。虽然‚老书记‛已去世整整十年,但沿着他的足迹,刘庄群众在‚既富裕又幸福‛的路上越走越快。

解说:这个飞机是喷洒农药治害虫用的,咱国家农民第一家买飞机的就是俺刘庄。

在刘庄史来贺纪念馆,一副副照片记录着刘庄的发展、也讲述着刘庄‚当家人‛史来贺的动人故事。在史来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51年里,刘庄奏响了创业发展的三部曲:60年代末,成为全国最早一批解决温饱的先进村;80年代初,成为农村‚中原首富‛;进入21世纪,以生物药业为龙头,稳踞全国农村前列。

让刘庄人记住的不仅是史来贺带领群众埋头苦干的身影,更让乡亲们难忘的是他凡事总先为群众着想,宁肯自己吃亏不能让群众吃亏的老习惯。当村里第一批新房建成,他让最困难的群众先搬进去住,而自己直到6年后最后一批楼房建成,才搬了家。

刘庄村村委会副主任刘俊荣:老书记经常给俺讲当干部,要带头吃亏、带头出力、带头奉献。

19 史来贺去世整整十年了,直到今天,刘庄人还是经常到村头小柳树墓地旁一遍遍与他唠家常,就连村里刚学会说话的小娃娃都认得照片里拿草帽的‚老史爷爷‛。

河南省驻村干部王凤林:你跟着大家一块劳动,大家感觉到你是他的贴心人。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做事,群众才能认可你。

近日,河南省委号召在全省学习焦裕禄、史来贺等先进典型,感受榜样的力量。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在他身上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既关心群众,又致力于发展,老百姓要感到舒心、幸福,有尊严,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所要达到的目的。对照自己,来查找我们自身的差距,来纠正我们存在的问题。

20

——追忆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史来贺

《河南日报》 (2013年9月27日01-04版)

□本报记者朱夏炎王 钢

上世纪90年代,史来贺在田间查看麦收(资料照片)

一个人,当他去世10年后,会怎么样?

10年,有多少光环也淡去了,人们却仍在怀念他,一想起还言犹在耳。

10年,有多少荣耀也消散了,百姓却仍在念叨他,一提起就潸然泪下。

这位整整50年的村支书,从一个最小的原点,抵达了一个最高的巅峰。

史来贺,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原党委书记。他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并列,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誉为‚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1979年, 21 他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8亿农民宣读了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倡议书……历史已铭记了他,这位新时代农民的先驱,这位中国乡村的灵魂人物。

生前,他是一座丰碑,感召了几代人,成为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榜样。

死后,他是一颗星辰,照耀着千万人,留下永垂不朽而意味深长的启示。

忠魂

身不离农村

心不离群众

手不离劳动

一面红旗,在黄河北岸平原上飘扬半个世纪。

1952年12月,22岁的全国民兵英雄史来贺,当上刘庄村党支部书记。1957年,棉花高产的刘庄,成为全国农村先进典型。史来贺与刘庄,凝成了一个血肉整体。

史来贺的50年村支书生涯中,16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选中共十

三、十

四、十

五、十六大代表,当选

三、

五、

六、

七、

八、

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其中

五、

六、

七、八届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领导干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有重大贡献专家、全国科技先进 22 工作者、全国植棉能手……直至2003年4月23日,73岁平静谢世。

2009年4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刘庄,握着现任村党委书记史世领的手说:‚你父亲的名字,我很熟悉,他的事迹我也很熟悉。一个50年代的老典型,不断地与时俱进,使我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要研究怎么做到的与时俱进。老支书的楷模作用,这次来看一看,我也是慕名已久,了却心愿啊!‛

在今年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做出重要批示:‚史来贺的事迹和精神很感人。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可集中宣传一批各类党员干部正面典型人物,使大家学有榜样,行有示范。‛

时代跌宕递进之中,一面红旗50年不倒是一个奇迹。史来贺青年时的起步,恰与新中国起点重合,一路穿越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时代。曾与他齐头并肩的一批全国农村知名典型,眼看着载沉载浮,一时有人飞黄腾达,一时有人饮罪落马,一时有人昙花一现……而他,成为一个善始善终的典型。这在人们眼中成了一个谜。

其实,他是一个率性的中原汉子,素来光头,身板壮实,眉目开朗,粗喉大嗓。头上的白羊肚毛巾后来不系了,还是一身布衣,两脚泥巴。他最喜欢的事,就是在夏秋下雨天,光着脊梁在田野的大雨中呼啸扑腾。

23 一个人,一个村庄,1.5平方公里,50年——这完全是他的主动选择。

1953年,上级就要调他去当国家干部,派新乡县四区区委书记史广礼‚三顾茅庐‛。大热天,他拉了两张苇席,俩人睡在打麦场上一夜谈心,他说服了史广礼,留在了刘庄。

1957年,他当上全国劳模,在北京受到周总理接见。上级准备破格提拔他当新乡专区农业局长,他谢绝后留在刘庄。

1965年,新乡地委下达任命,他进城当了新乡县委副书记,还兼任刘庄大队支书(注:1958年—1983年人民公社时期,刘庄村为刘庄生产大队)。不久‚文化大革命‛动乱,他被打成‚黑劳模‛、‚走资派‛游街挨斗。1968年9月一个深夜,他带上行李骑自行车回了刘庄。

1977年,他再次当选全国劳模,河南省委任命他为新乡地委书记。地委第

一、第二书记登门做工作,他要求兼任刘庄大队支书。上任后,平时在刘庄办公。直至转任新乡市人大副主任,他还在刘庄……

一生一世,史来贺都不肯离开刘庄。客观原因是刘庄群众不愿他走,他自己又为了什么?

他说:1949年8月6日,我在刘庄第一批入党,是在镰刀锤头的党旗下立过誓的,当时没见到统一的誓词,我掏心窝子说过:‚为了刘庄父老乡亲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都过上好日子,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怕死,不怕苦,不怕吃亏,跟党 24 走一辈子不变心,死不回头。‛共产党员一诺千金,我怎么能一走了之?

他说:1957年,周恩来总理得知刘庄千亩棉田亩产皮棉111斤,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握着我的手说过:‚希望你们高产再高产,给全国树立个榜样。‛如果哪天又见周总理,总理问我:史来贺,你的棉花种得怎么样了?我怎么回答?

他说:我和同时期的全国劳模文香兰谈过,咱农业劳模的责任,就是跟群众一起劳动,把脚下这块地球修好。我知道自己的能力,只适合干村支书……

记者采访时,一位退休村干部又作了补充:

因为,老史他忠于共产党的理想,把自己完全放在老百姓中间;

因为,老史他是穷人出身,有穷人的体会,始终没把穷人忘了,没把可怜人忘了。

那年看电视剧《巍巍昆仑》,看到剧中的毛主席蘸墨挥毫,一笔笔写下‚永远站在劳苦大众一边‛,史来贺忽腾一下站起来,热泪盈眶迸出一句:‚毛主席啊,最了解中国国情,最了解农民!‛

他一辈子情有独钟,正是最广大的劳苦大众。他之所以对共产党忠诚,是因为共产党对老百姓好,为劳苦大众谋幸福;他之所以为劳苦大众献身,是为了让老百姓相信共产党,跟共产党走。就是这样一种逻辑组合、一种血肉组合,使他的政治志向至大、至纯、至坚、至刚。

25 他的人民观,与生俱来,是由苦大仇深的出身决定的。

1930年7月25日,史来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他从小满眼都是苦难,父亲给地主扛了30年长工,加上连年涝旱盐碱灾害,家里穷得连盐都买不起。土匪抢劫留下黑条限期交钱,全家哭天不应,把口粮、被子、棉袄都卖了,那个饥寒年关就像《白毛女》中杨白劳家的场景。他4岁时生对口疮,12岁时发高烧,无钱医治两次差点夭亡。尤其1942年河南大灾荒,刘庄死了60多口人,16家绝户,史家也失去3位亲人。从小最亲他的堂哥快饿死了,他恨不得把身上的肉割下来给堂哥吃,眼睁睁看着堂哥咽下最后一口气。他的妻子刘树珍,父亲被日本人抓劳工砸死在煤窑里,全家外出逃荒前,把16岁的她送到史家成亲,那年史来贺才14岁,过早地长成了男子汉。

1990年,史来贺和刘庄村干部开会(资料照片)

26

刘庄保留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史来贺旧居

他给富人打长工、放牛羊,又到小冀镇赶集做小生意,爷呀婶儿地喊着叫卖蔬果茶水;冬天拉粮车当脚力,脚跟冻裂在雪地留下一路血迹……

所以,他的初衷充满痛感,他的追求带着血痕,怀着一种强烈的抗争心理,为贫穷农民求翻身,为劳苦大众谋利益,他成了旧社会苦难史的彻底颠覆者。

刘庄,坐落于一个历史的敏感地带。知中原而知天下,这片土地成了一块当代‚试验田‛。1958年,毛主席到与刘庄相邻的七里营视察,提出著名口号‚人民公社好‛;1957年,周总理希望刘庄给全国树立榜样;1981年开始,党中央又持续关注刘庄改革进程,逐年汇报逐年批示……只有一千多口人的刘庄,成了中国农村发展大棋盘上一枚具有代表性的棋子,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密集地莅临刘庄,170多个国家的政要和专家频繁地访问刘庄,全国参观者拥向刘庄,国内外媒体报道刘庄……

为什么是刘庄?——因为有史来贺。他为世人始知,就是一个农民带头人,他一辈子珍重这个身份,一辈子尊崇这份价值。为了探求一条依靠集体经济、农民共同富裕之路,他充任了一个 27 义无反顾的先行者、开拓者、负使命者、集大成者。他一眼看到底:‚如果农民一直过不上幸福生活,那就是咱共产党没本事!‛

他所说的农民,是每个,是全部,一个都不能少。在人民当家的新社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不愿看到贫富悬殊,憎恶两极分化,谁伤了贫困百姓就伤了他,谁冷了困难群众就冷了他。他已形成一种本能——怜贫惜弱。

在他家里,嫁到七里营的大姐家富裕,嫁到毛滩的三姐家贫穷,大姐对三姐有些不屑,他走亲戚就常去毛滩,极少去七里营。

出国考察,看到了美国医药企业的气派,看到了日本中小企业的精良,但最触动他的,是摩天大楼下的贫民区,是霓虹灯背后的贫富不均。

改革开放后,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当时他正年富力强,两个儿子世领、世会也有才干,爷儿仨如拉出去单干,人脉本事足以轻松致富,甚至有人预言会成为雄踞中原的富翁……他却说:‚个人富了,大多数人还穷,吃饭不香,躺在床上也睡不好觉呀。集体搞好了,群众富了,个人也就富在其中了。‛

他多年养成习惯,每夜入睡前,都要对全村300多户‚过电影‛。刘庄村民说:‚在咱村,是集体致富,不漏一家。全村谁家日子不能过了,老史都过去拉一把。特别是对困难户,格外看得重,恐怕他们过不好。‛

28 他最牵挂的是病人、老人、孤儿寡母、残疾人,连到刘庄上班的外地合同工都感叹:‚这些可怜人,平时谁理?撵在人家后头说话人家都不想听呢,他们在刘庄有福了。‛

记者采访36岁的余荣海,他单门独姓,父亲早亡,爷爷余得洋是哑巴,母亲韩玉琴有些痴呆。他说,俺家如果不在刘庄,早就散了。从小他就看到,老书记逢年过节来慰问,又派妇女干部帮忙做家务,集体新村他家最先入住,还添臵了冰箱、彩电、缝纫机。他高中毕业后,又被安排在最安全的药厂微机室上班……老史有次路遇韩玉琴,下车问她去哪儿,她连个招呼也不会打,直愣愣说回娘家八柳树村。上下打量她,脚穿新皮棉鞋,身披波司登大衣,打开提包看看,是村干部帮她准备的烧鸡、鲜肉和糕点,老史满意地笑了。哑巴余得洋热心为村邻做好事,孙子结婚时,老史来喝喜酒,还提起早年在梨树园的趣事,他可有面子了。他只要一比划举大喇叭,孙子就知道他又遇见老史了,他还比划老史拉着他的手问寒问暖。有一天孙子告诉他,老书记去世了,80多岁的他跌跌撞撞拉着孙子往史家跑。出殡那天,他站在家门口朝灵车不舍地摆手,泪流无声……

采访杨丽时,她刚当上药厂职工食堂伙房组长。1999年九月初四,她在县医院剖腹产下一对龙凤胎后,大出血昏迷,医生站在血泊中抢救,医院血库告罄,急需输A型血。老史从闻讯那一刻起,彻夜抱着电话,为了一位普通村民的生命,调动的阵势真是壮观。史世领带人最先赶到新乡血站,第一个撸起袖子抽血。 29 汽车把刘庄人马一批批运往血站,终于从两人身上找到了A型血,汩汩输入杨丽体内。杨丽的公公又端来几袋血,说是老史托人从其他医院找来的。杨丽输血4000CC,几乎把全身血液换了一遍。从老杨庄赶来准备献血的娘家人,感动得流泪。医生和病友也赞叹:‚社会主义好,刘庄集体好,有史来贺这样的支书,刘庄人还怕什么?‛……老史见到一对龙凤胎时,小儿女已在花园中蹒跚学步,奶声奶气争着喊‚老史爷爷‛,他无比满足地连声答应:‚啊,可好,可好!‛他去世时,杨丽的婆婆拦着灵车哭喊:‚老书记,俺们不让你走啊!‛

对放羊老汉刘荣正,对老村医刘明书,老史都是守在床前直到送终。可是,自己的父亲临终时,他正领着群众在棉田里紧张排涝;自己的母亲临终时,他正守在造纸厂烘缸旁指挥试车。这个远近闻名的孝子,只有伏在双亲灵前磕头痛哭。

他直到逝世前去住院时,还催促村干部:‚我想来想去,全村可能数老王家日子最差,你去看看他有啥困难没有。‛腿有残疾的王伟民,早年从安徽逃荒落户刘庄。村干部看了回来说,老王家小院可干净了,床上新被子,老伴也体贴,他还亲口说有几万元存款。老史长舒一口气:‚只要他还能存几万块钱,村里所有人的生活就不成问题,这我就放心了……‛

这个刘庄的当家人,既像仰事侍奉的儿子,也如俯身呵护的慈亲。

30 夏天,他联系‚宝花‛厂家,20多年前就为集体新村统一安装了空调,外村亲戚都来刘庄避暑。开干部会时,他指着空荡荡的村街说:‚你们看,群众这会儿都在家凉快哩,该睡的睡了,该上班的上班了,多美啊!‛

冬天,一下雪,他就抱着对讲机,通知农场场长让职工晚上班早下班,通知车间主任提醒青年工人穿棉袄。又从大喇叭里通知新单元楼住户:村干部马上去送煤和火炉了,保证每家不受冻!

过年,他和村干部照老规矩,到牛屋马厩过除夕,替饲养员喂牲口,让他们回家吃团圆饺子……

一桩桩,一件件,老史重重复复50年,人们有多少震撼也平淡了,村民有多少感动也习惯了。老人们喊着他的名字依靠他,其实他也是老人了;病人们拉着他的手指望他,其实他也是病人了。他常常掏出口袋里的救心丸送给需要的人,自己却病到大小便都行动困难了还不让人服侍……

然而,他平时说得最多的却是:‚咱刘庄的老百姓真好!‛

当他是风浪之中一条蛟龙,群众是海;当他是困难面前一只猛虎,群众是山。当他遭受委屈、冷遇、挫折,不太懂政治的农民心里也有一杆公平秤。

他最难忘‚四清‛运动中那一幕——打麦场上,黑压压坐了几百人,一个由中央、中南局、省委、地委30多名干部组成的‚四清‛工作组,带着‚越是红旗单位问题越多‛的成见,踢开刘庄大队党支部,召开批斗会。已经‚靠边站‛的史来贺,在会 31 上接受‚四清‛积极分子的揭发批判。一个外号‚抵人牛‛的社员,以前损公利己挨过老史的批评,上台大呼小叫,越说越激动,突然甩掉棉袄,像一头红了眼的公牛扑向老史。几百名社员忽地一下全站起来了,‚抵人牛‛的拳头挥向老史时,人群挡在了老史面前,瞬间站成一道人墙,顿时震惊了工作组!老史低头站久了坚持不住时,一个凳子悄悄递过来,向来少言寡语的普通社员刘名勋,轻声说:‚老史你坐这儿吧。‛……这道人墙,这个凳子,让老史感动至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的力量,如今一些党员干部已经漠然臵之。他们身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却已失去与民共处的愿望和热情,失去与民相通的能力和本事。宗旨誓词,只讲不做,在百姓面前轻民、鄙民、欺民、惧民,与群众之间隔膜、棚架、鸿沟、壁垒,以致出现官向官、民向民的对立。正如刘庄村民说的:‚对党对人民,那些上不沾天下不挨地的官员,咋不官僚?咋不腐败?必然的!‛膨胀时可怕,空虚时可怜,像个气球一触就破,不过区区半张皮。总之,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群众在你心里有多重,你在群众心里就有多重;你心里没群众,群众心里也没你——于无声处,雷霆万钧。

所以,史来贺一生不唯官,不唯上,唯对群众有‚两怕‛。

一怕,怕在群众中孤立。

初中毕业生张秀贞1960年嫁到刘庄时,就像《朝阳沟》里的‚银环‛。头次参加群众大会,她想,史劳模一定很魁梧,呢 32 子大衣、呢子帽、大皮鞋……台上站起一个人,头系白羊肚毛巾,黑袄黑裤黑布鞋,嗨,就是个庄稼人嘛!

老史与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云邦聊天:‚解放前,端着饭碗上街里的饭摊儿,咱们碗里是胡萝卜丝、白萝卜丝、白菜心,地主的小瓯里,搁几片牛肉,香油一拌,明晃晃的,咱们看着啥滋味?现在咱们当干部了,啥时候都不能特殊,一些贫困百姓,也是眼巴巴看着的呀。‛

他与家人约法三章:一不比群众特殊,二不占集体便宜,三不收礼送礼。几十年老伴没乘过他的车,5个孩子也要‚夹着尾巴做人‛。

他任新乡地委书记期间,专车和秘书可以带回刘庄,他说不需要。在新乡市一间房子也没要。

他从刚有自行车的上世纪60年代起,就要求村里干部,骑车遇到年长的村民必须下车。有了轿车后,村里干部在村内工作不能坐车。外出坐车遇到步行的村民,他总要喊上车捎一程。

他训起人来快人快语,记性又好,一抖落一串儿,当众剋得叫你地缝难钻。但这只对干部不对村民,他怕伤着群众:‚你罚他,罚苦了还得帮他过日子,村上能得多少利?‛即使批斗过他、诬告过他的人,他也宽容相待,甚至委以重任。

晚年的史来贺,更审慎,更明达。吸取一些农村典型蜕化变质的教训,防止个人威望形成‚一言堂‛,因而特别注重民主,村里大事都交群众大会讨论。

33 对接班人问题,他的态度更鲜明:刘庄产生干部,不能个人指定,要集体培养、大家选举,谁能让群众生活富裕,谁能让集体经济壮大,就选举谁。在他去世20天后,刘庄全体党员大会上,不提候选人,直选新一届村党委书记。史世领以全票当选,但因父亲过去不许出头露面,他对上面七里营镇的干部都认不全。

二怕,怕在群众中孤独。

‚四清‛运动最后宣布刘庄为‚四清队‛,群众大会欢送了工作组,但在运动初期,老史是被逐出大队办公室的,也禁止与群众接触,连常去他家借桶挑水的邻居都不敢上门了。下田劳动,没人敢走近他,上工下工一个人,歇息时孤零零地抽闷烟,他落泪了。他感叹:‚啥最难受,离开群众最难受。‛

他喜欢跟群众一起劳动,汗水相映,肝胆相照,魂魄相依。

他喜欢端着饭碗赶村街上的饭摊儿,跟群众蹲在一起边吃边聊。

直到去世前,他最踏实最幸福的时光,是在傍晚的下班路上。随处拣个马路牙子,脱了布鞋往屁股下面一垫坐下,男女老少偎过来,说说笑笑一片融洽。村民们说,老史见过恁多大官儿,还平易近人,见了男娃喊小名,见了闺女喊妞,全村1600多口人,他至少能叫出1000个名字,问问老人,逗逗孩子,夕阳下,晚霞里,那是他笑容最灿烂的一刻……他是为刘庄人民而活的,这是他的一种生存意志,一种生存意义。

34 史来贺是一本大书,章节各有精彩,但通篇回荡一首主旋律: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

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风骨不跟风有主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村的一场大革命来临,七里营诞生的口号‚人民公社好‛谢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臸遍地燎原,广大农民分田到户‚大包干‛的欢呼声中,无数目光盯着刘庄,盯着史来贺。

各级领导一拨一拨地来,分明是在敦促、劝告、担忧。按照当时思维定势,谁不分地就是对抗中央,一时谣言四起:‚史来贺挨批评了‛,‚史来贺调出刘庄了‛……老史的手不时按在左胸,正是心肌梗塞最忌复发的关口。

刘庄又成一座‚孤岛‛——分?还是不分?

打顺风旗易,迎顶头风难,他被推到风口浪尖已不是第一次了。

1956年,刮起‚小社并大社‛之风,区里将8个村30多个初级社合并为夏庄高级社,提名他当社长。他却弃大求小,坚持刘庄‚一村一社‛。刘庄高级社与夏庄高级社同日举行成立大会,但区里拒不承认‚黑社‛,不准参加会议,不予传达文件。这时又遭寒灾、涝灾、虫灾,粮棉收成锐减大半,村里有人要去逃荒了。老史什么法子都想了,带领群众大种白菜蔓菁胡萝卜,又成立铁木小组、豆腐坊,组织烧砖瓦、到黄河滩割草、到火车站装 35 卸、串乡做小买卖,当年副业收入1.7万元,可买近20万斤口粮,还给群众4次分红。这时传来了毛主席的声音:中国农村情况复杂,从目前来看,一村一社比较好。勉强凑集的夏庄高级社一年就解体,刘庄保住了羽翼未丰的集体经济。

1961年,农村推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从生产大队核算退为生产队核算。周围村庄扩大自留地,分养牲畜,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老史却弃小求大,坚持以大队为基础。他向在七里营公社蹲点的谭震林副总理汇报:‚刘庄干部有个习惯,无论啥事,都爱用‘刘庄实际’这把尺子量量。‛刘庄就这么大,居住集中,大队有凝聚力,为了利于发展生产,不必人为拆分几个核算单位,还是不退为好。上级工作组深入调查研究后,把刘庄作为‚不退‛典型上报中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文化大革命‛狂飙突起,连郑州、焦作、新乡的红卫兵都到刘庄‚点火‛,村里造反派贴老史的大字报,因他在全国民兵群英会上获得过中央军委奖励的一支半自动步枪,还诬他‚藏黑枪‛。老史力挽狂澜,在群众大会上宣布:‚刘庄绝不能乱,今后写大字报的,自己买纸买笔;外出串联的,生产队不记工分、不给盘缠。‛正值批判‚唯生产力论‛时,他被革出了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之列,刘庄却于此时拉开了集体企业的序幕。1976年初,周总理逝世,在‚四人帮‛的政治高压之下,老史召集村里干部和党员、团员,在苹果园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他说:‚遇事要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咱们还是一心搞发展。‛并宣 36 布动工盖集体新村。十年浩劫过后,世道人心处处废墟,刘庄却抖落尘埃,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独特景观……

然而这一次‚大包干‛,非比以往,非同寻常。天大的压力之下,是最艰难的一次抉择,最严峻的一场考验。

生龙活虎本是史来贺的生命常态。新乡解放前夕,战事正紧,18岁的他担任刘庄民兵队长,为豫北战役中的解放军抬担架、送粮草,追剿化装逃窜的新乡大土匪卫老启;担任夏庄乡民兵联防队长后,臹擒藏身芦苇荡的伪副区长恶霸刘荣堂。到了建设时期,他又是刘庄第一个互助组长、第一个合作社长、第一个高级社长,担任村支书后更是意气风发……

现在,他沉默了。

灯下,一个农民在一间村舍沉思。多少风险多少重荷,多少精髓多少真谛,史来贺深沉稳健的一面,尽在夜色里,尽在不言中。长期失眠的他,一次吃4片安眠药都不顶用。村民们说,一年365夜,俺们全村都睡了,只有老史成夜成夜不睡,为俺们操心。连小孩子都记得村子东北角那一孔夜夜独明的灯窗——这一幅‚静夜思‛,是史来贺人生中最经典的画面,是刘庄进程中最关键的图示。觉悟觉悟,田野上‚觉‛,村舍里‚悟‛。坐乡下而观天下,以高度的政治臹慧审时度势,以丰富的社会经验洞幽烛微。他深知,刘庄这面红旗,不进则退,退则必倒,因此他的所有参悟,都是为了与时俱进,使刘庄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37 此时的刘庄,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突破了单一农业格局,工林牧副占总收入的70%,2/3以上劳力转移到了

二、三产业,集体实力雄厚,机械化程度高,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较强,村民收入稳步增长,出现了阔步前进的势头——刘庄分不分?

全村300多户出现三种声音,‚不分‛占75%,‚两可‛占20%,‚分‛占5%。想分的人,有的认为凭本事单干会过得更好,有的指望拆分集体自己一夜变成万元户。

第二次讨论的群众大会上,老史从台上站起来,竟然把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臸的几个问题》中整整一大段话,烂熟于心的200多字,一口气背了出来!……既然红头文件都说了,‚应从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允许有多种经营形式、多种劳动组织、多种计酬办法同时存在‛,‚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村里大多数人坚持的‚不分‛更占上风。但老史不搞‚少数服从多数‛,他到想分的人家走访摸底做工作。最终,除了两户决意出去单干,刘庄上下达成共识——不分。

刘庄历史上,每一次特立独行,都是一次强刺激,都激发出了新一轮的强大内在动力。干部群众憋着一股劲,决心展现出集体致富的优越性。1980年,刘庄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小康村‛。

38 1981年8月,胡耀邦总书记视察刘庄,对史来贺说:单靠抓农业,100年也富不起来。你找到了一种好形式。你们先进单位就要先走一步。

1982年,刘庄农工商联合社成立,分为农业、园林、畜牧、工副、商业、农机、建筑7个专业36个承包单位,实行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工协作、奖罚联产的集体专业联产承包责任臸。两个单干户后来又回到了集体。

21年后,史来贺去世,捧出了2002年那最后一本账:355户1616人的刘庄,固定资产近10亿元,总产值8.8亿元,上缴税金4500万元,人均实际分配1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村民享受20多项公共福利,上学、看病、养老费用由集体承担,并在兴建别墅新村。农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粮食亩产稳居千斤以上。除19名劳力在农场经营1050亩耕地,其余劳力从事

二、三产业。全村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

而且,刘庄‚一村帮带13村‛,把周边新乡县、修武县、原阳县13个贫困线以下的村庄,也带入中等水平甚至先进行列。

199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刘庄,感慨道:说句心里话,社会主义好,刘庄是有说服力的。

1989年,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视察刘庄,激动地说:我今年80岁了,就是要看到农村人的这一天!

39 1990年,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刘庄,题词: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中共中央书记处批示:刘庄‚堪称依靠集体、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典型‛……

‚不倒翁‛,‚擦边球‛——也有人会这样说。从这种比喻里,涉世未深者看到的是‚术‛,是技巧;阅历丰富者看到的是‚道‛,是信仰。

实事求是,是共产党的看家本领。刘庄道路的长期探索中,史来贺在正确把握大方向上功力日深,不论顺风逆水,不论激流险滩,始终处理好‚三个关系‛: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与本村实际的关系,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关系,有主心骨与不断创新的关系……在刘庄退休人员党支部会上,老党员们含泪相问:‚50年了,老史咋总是能跟中央保持一致呢?对照对照,他做的都符合人民的利益啊!‛

这个50年的村支书,怀着渊渟岳臷一般的道路自信,有主见,有风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尤其在重大关头把稳航向,使盲目的‚一刀切‛总在刘庄切不下去,集体经济避开分崩离析、功亏一篑之弊,免去折腾,未伤元气,有恒产,有恒心,在每个时代节骨眼上都绽放异彩,不负重托,不负众望,终使一面全国农村先进典型的红旗,在阔步行进的平衡中乘风不倒。

这是他最让人惊诧之处、最令人敬佩之处、最给人启迪之处。

这是他最大的功力所在、最大的定力所在、最大的魅力所在。

40 因此,他也被人称为‚农民政治家‛。

史来贺是一个善始之人,人生成名早,志向定型早,事业开创早。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善终之功。一生践行党的宗旨,从无怀疑和犹豫,从未动摇和偏离,所以,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毕生奋斗终成正果。

刘庄现任村党委书记史世领和村干部深夜开会

刘庄工业园区

他的成功说来简单,就是坚持‚两个一‛:一切从刘庄的实际出发,一切从维护和发展刘庄百姓的利益出发。

刮‚浮夸风‛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公社压任务,要放小麦亩产15万斤的‚卫星‛。刘庄会计算算,15万斤麦子装麻袋,在一亩地里能结结实实码两层。老史顺势说,亩产15万斤的话,全村人种3亩就够吃了。于是仅种3亩‚卫星田‛, 41 大田仍按原计划种植。结果,‚卫星田‛连麦种都没打够,靠大田才稳产。

刮‚共产风‛时,公社对生产大队‚一平二调‛,把小麦玉米拉走了,把够檩条的树刨走了。老史详细记下来,拉走什么粮、多少斤,刨走几棵树、多高、多粗等等,都要求来人开具了收据。不久,中央通知退赔平调物资。许多大队空口无凭干吃哑巴亏,刘庄却出示收据,领回折合退赔款7.2万元。人们佩服老史长了‚前后眼‛,他说:‚啥眼!这是把全村父老乡亲的利益拴在肋巴骨上,一动就心疼。‛

1960年,大跃进办大食堂的恶果显现出来,周围村庄里,许多社员因营养不良而浮肿,甚至饿死了人。刘庄却留下了一段愉快的‚黑色幽默‛。群众一致要求老史兼任大食堂司务长,‚只要他不死,咱村人谁也不会饿死!‛粮食不够副食补,仅胡萝卜就种了70多万斤,又用棉籽饼、玉米芯自臸淀粉10多万斤,还做豆腐、粉条和养猪。群众顿顿都能吃饱,每周还有肉吃,全村连一例浮肿都没出现……1961年春天根据中央精神,大食堂解散,可刘庄人竟有70%以上投票不愿解散大食堂……

刘庄发展的每个重要关口,老史还是一位杰出的‚乡村演说家‛。

那年土改,翻身农民分田分地,可一些穷人怕变天不敢要。年轻的史来贺跳上高台,拿着大喇叭带头‚倒苦水‛。老年人至今记得他的话:‚天地,天地,天和地总是相连的。咱们翻身了, 42 天都是穷人的天了,为啥还不敢要地?!‛他历数村里穷户那些惨死的亲人、悲伤的往事,讲得台下一片哭声,打开了局面。

那年平整土地,有人担心平到猴年马月。他在动员大会上说:‚地再赖是死的,人是活的,平好一洼是一洼,治好一坡是一坡。一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咱这辈子不行,还有子子孙孙!‛讲得人心大振,士气高昂。

那年寒、涝、虫重灾齐袭,在生产自救大会上,他对打算外出逃荒的人说:‚集体也像一家人过日子,总不能天天都有财神爷守着,都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护着。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天塌下来咱们当被子盖,绝不会让新社会的刘庄饿死一个人!‛讲得台上台下一起掉泪,人心安定下来。

那年丰收在望,他在群众大会上说:麦熟一晌,要开镰了,村里每人每天发一两鲜肉,自家煮点鸡蛋。又补一句:‚不能光叫儿子吃啊,让媳妇也吃个鸡蛋。‛他宣布先放一天假,让媳妇们回娘家看看娘,家里男人再去娘家把她们接回来……‚咦,俺媳妇们可真高贵死了!‛全村妇女欢天喜地,割麦子比男人还飞快。

他去世前一年多,一份5000字的《史来贺书记对刘庄调查研讨的谈话》发给了全体村民讨论。他依然一团火似的,把刘庄的未来端到群众面前,掰开揉碎地讲,讲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讲假如变成非集体经济将会出现的问题,讲刘庄还要走集体致富道路。并从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别、选好接班人、内部机臸改 43 革、竞争上岗、家庭再分配等方面,提出了一套按劳按效取酬、合理差别、共同富裕的发展方案……

俗语说,‚话说三遍如凉水‛,但同样的大道理,老史每次都能讲得像刚出锅一样新鲜滚烫。他的演说亲切家常,充满辩证法,洋溢泥土气,衣食住行随口道来,一直讲到人的心坎里。所以,刘庄一千多人的群众大会,通知不过半小时就坐齐了。有时晚开几天,村民还催促‚该开会了‛。年轻人李博说,记得小时候,常见大人们去开群众大会,一路上热热闹闹,赶着去听老支书讲话,大伙儿拍巴掌拍得可响了,像看电影听戏一样开心……

小村庄的马列主义,诠释得风生水起,群众信了;小村庄的群众路线,发挥得淋漓尽致,群众服了——50年已入大化之境,炉火纯青。

史来贺坚持了整整一生的道路自信,说到底,是对群众觉悟的自信,是对人民力量的自信。所以他笃定地说:‚不要光看上级的、一时的评价,要看群众的、历史的评价。‛

果然,群众在响应他,历史在呼应他。一个显著例证,就是在他的家乡出现了全国罕见的‚新乡现象‛。在一个地级市里,以史来贺为首,形成了一个全国和全省重大先进典型的密集群体,涌现了一批‚史来贺式‛的农村党委、党支部书记——吴金印、刘志华、裴春亮、范海涛、张荣锁、耿瑞先、许福卿……史来贺1990年10月22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怎样当好农村党支部书记》,更成为全国一代村支书的生动教材。

44 一个原点上的无限坚持,一个原点上的极限飞跃,史来贺以50年的跨度、广度、深度、高度,让人们懂得,当一个村支书多么不简单!

梦想

集体空

没人听

群众富

走的才是社会主义路

史来贺奋斗50年,刘庄奏响三部曲:

60年代末,实现粮棉双高产,成为全国最早一批解决温饱的先进村;

80年代初,依靠集体工副业,成为农村‚中原首富‛;

进入21世纪,以生物药业为龙头,稳踞全国农村前列。

‚集体空,没人听;群众富,走的才是社会主义路。‛然而刘庄的这条路上,一颗汗珠摔八瓣儿,是一般人吃不了的苦。

第一仗平整土地,一平平了20年。

‚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刘庄地处黄河故道,4条3米多深的河沟,5个大坑塘,1900多亩土地碎成了700多块,沙土掺胶泥,全是‚耷拉头、仄楞坡、盐碱洼、蛤蟆窝‛。1953年,史来贺组织平整土地攻坚队,带领400多名劳力,举着红旗开上第一线。他光膀子把几百斤重的小车推得像飞一样,有次发着疟疾还昏倒在工地上……刘庄人苦战20年,凭着铁锨荆筐独 45 轮车,把700多块赖地平整成了4大块方方正正的丰产田。所以当地人说:‚想吃啥去陈庄,想出力去刘庄。‛外村闺女多年不敢嫁刘庄,先是怕穷苦,后是怕艰苦。

第二仗钻研棉花,一蹲蹲了8年。

1957年周总理的嘱托,让史来贺‚总觉得背后有个大巴掌在推着‛。他当植棉科研组长,抱着被褥住进试验田的小屋,一蹲8年,成了‚棉痴‛。老辈子种棉行距‚放下孩儿、搁下篮儿‛,每亩不超2000株,他与父亲这个庄稼老把式打擂获胜,推广科学亩植5000株左右。并臸服了‚棉花癌症‛枯萎病、棉蚜虫和脱铃、疯长。而且成功育种‚刘庄1号‛、‚刘庄2号‛,高产抗病的‚刘庄3号‛又在豫鲁鄂浙大面积推广。1970年,阿尔巴尼亚棉花考察团第一个从国外前来参观。老史的论文《科学种田连年高产》在《植物学报》发表,他被中国科学院聘为特邀研究员,被中国农业科学院邀请做学术报告,成为全国农学会会员、全国棉花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棉花学会副理事长。1984年为了棉田洒药治虫,刘庄3万多元购买一架蜜蜂3号超轻型飞机,更成新闻热点。

第三仗兴修水利,苦战2年。

1964年起,老史带领100多名壮劳力,起早贪黑从百里以外的太行山下拉石子。村里打了7眼大口径机井,架设高低压线路550米,修建桥梁、涵闸、退水坡7座,铺设地下管道1000 46 多米,37条暗渠总长13000米,形成井河双灌,95%以上耕地稳产保收。

1968年建自来水塔。

1969年盖大礼堂……

但是,‚高产穷队‛的危机也出现了。高产再高产,已超吨粮双百斤棉,可是劳力农药化肥投入更高,经济出现负增长,十几年里,人均分配每年平均只增加1元3角钱——就在种植业一棵树上吊死?

曾任大队会计的王云邦记得,那段时间,老史老爱算账,算盘珠子拨得噼里啪啦响,除了麦子玉米棉花,把村里能生崽儿的母鸡母兔母羊母牛母驴都算上了。

‚要想日子富,工商林牧副。‛1964年,新乡百泉农专处理奶牛,一头大奶牛上千元,老史只掏90元牵回了3头小奶牛。村里人来看稀罕:‚这是牛啊还是羊啊?夜里可看好喽,别让老鼠拉走了。‛老史哈哈笑道:‚有小不愁大。‛1967年,老史派人到泌阳,3000元赶回6头大母驴,便宜没好货,有人编顺口溜:‚提起泌阳驴,笑破人肚皮,六驴七只眼,还有个前栽蹄。‛老史又派人到伊犁,买了27匹新疆马,26母1公,用鞭子赶着走了俩月回到刘庄,人们问黑瘦的赶马人:‚你们是从非洲赶马回来的?‛……到70年代中期,畜牧场已每年卖骡马20多匹,100多头奶牛每天产奶几千斤,又衍生了奶粉厂、冰糕厂、乳品 47 加工厂;同时磨面机、轧棉机、榨油机响声此起彼伏,集体新村也已动工,全村生机勃勃一片兴旺。

刘庄的动静,引起了一些领导的不安。对棘手的史来贺,曾‚调虎离山‛,调他去当某县县委书记、某区区委书记,他不去;又婉言劝退:‚老史啊,年纪不小了,下来让年轻人干吧。‛老史反问:‚我才40多岁,咋就年纪大了?‛来人威胁:‚你是全国著名农业劳模、植棉能手,不把精力放在粮食和棉花上,你不怕砸了牌子、坏了名声?‛老史回答:‚牌子、名声不值钱,一个共产党员能给老百姓谋些利益,才最值得!‛

刘庄的工业,是吹喇叭吹出来的。

1974年冬天,拖拉机手拆下哑了的喇叭,向老史抱怨市场上配不来货。村里刚在铁木小组基础上草创了机械厂,技术厂长是高中毕业的史世领,他正在自修大学理工课程和机械、臸图等知识。老史父子和工人把坏喇叭大卸八块,三天三夜鼓捣响了。砸喇叭碗儿时,却焊接、冲压、冷轧、热轧都不满意,老史提议改为两次冲压,成了!改进的产品定名CF—66型双音排气喇叭,可到省汽车配件公司推销时,村办小厂吃了闭门羹。老史到省里开会,索性把刘庄喇叭摆到了大会会场上。这一招真灵,不少人验货下单,20多个省市的采购员纷至沓来。农家大院里,万能外圆磨床、万能升降台铣床、精密滚齿机、插齿机发出欢快的轰鸣。

48 机械厂像只母鸡,又孵出了面粉厂、造纸厂、电瓶厂、棉油加工厂、缝纫厂、砖窑厂,加上牧林渔业,村里已有十几个小企业。还有4辆解放牌汽车、2部三轮摩托车、8部拖拉机、10部柴油机、150部电动机、11部小麦收割机、1部小麦播种机,等等。1980年全面丰收,粮食亩产1675斤,皮棉亩产222斤,全村总产值205万元,工副业占66%。

然而,一旦进入全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80年代,刘庄的种种骄人成果,统统成了小打小闹。在争上项目的热潮中,这一群农民坐不住了,钻天拱地,左冲右突,一阵盲目乱撞。

养奶牛,经济效益不高;

养马,马驹因溶血病成活率低;

养鸡,鸡群互相叨得没毛儿,派去管理的村委会副主任把鸡嘴钩儿都剪了。出鸡瘟时,怕老史知道,死一只往大烟囱里扔一只,扔了满满一烟囱。

上腐竹厂,生产方式落后,否决;

上啤酒厂,到汴京啤酒厂考察,难抢市场,否决;

上食品厂,冰淇淋、糖果臸造机都进村了,但高档产品在农村难销,低档产品不赚钱,停止;

上纤维板厂,买回主机,备足原料,到附近李台村、郎公庙村一看傻眼了,价廉利薄的纤维板一垛一垛堆成了山,停止;

上化工厂,生产锅炉防垢除垢剂,技术不过关,停产;

49 上造纸分厂,‚农村姓猴儿的多,你干啥我学啥‛,村村都有造纸厂,又因污染环境受到政策严控,下马;

上高级卫生纸厂,有国家和省外贸部门推荐,花40多万元建厂,出口却突然受阻,只得转产包装纸保本。卫生纸分给村民,用了六七年都没用完……

老史过去样样在行:抬头看天,预言灵验;隔皮挑瓜,个个包甜;干活也爱示范,从耩麦子到使牲口,从装车到挖河,直至建厂办企业……群众认定,老史说啥情跟着走了,没错儿。这时起了怨言:‚搞搞这,搞搞那,弄弄停停,拿钱往火里扔哩?‛

史来贺扎根刘庄不走的一个情结,就是在这一件大地原创作品上,可以放开胆子做梦,而且亲手梦想成真。沧海转瞬桑田,大手一挥,1900多亩耕地变得平平展展;大手一挥,千亩棉田堆起座座银山;大手一挥,水渠纵横织遍田野;大手一挥,集体新村拔地而起;大手一挥,农林牧副人欢马叫……但现在,他的手挥不动了,梦境超出了一个农民的传统疆域……

1984年,万里副总理给史来贺回信,鼓励‚刘庄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对广大农民是个有力的鼓舞‛。姚依林副总理视察刘庄时说:‚老史啊,你这个经济实体实力雄厚,要办,就办大企业,小企业让给周围村子去办。‛

老史心中豁然开朗,反思过往,面向未来,从此为刘庄经济腾飞‚定盘子‛:一切重新开始,想高的,干大的,勤劳致富变为科技致富,村办企业办成现代化大企业!

50

第10篇:学习莫振高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莫振高先进事迹心得

6月12日下午在自治区当为李堂进行了莫振高同志先进事迹主题情景报告会。

莫振高同志曾任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校长,2011年9月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新时期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好教师,担当使命、拼搏务实的好干部。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几十年如一日授业解惑,呕心沥血,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把一个贫困县高中建设成一所全国现代技术教育示范学校、中华成功教育样板学校,他不仅用自己微博的收入资助了300多名贫困生上大学,还带领全校教职工,通过各种渠道筹集钱款,资助近2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莫振高同志表现了一名人民公仆、人民教师的高尚情怀和道德情操,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和不懈追求,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

我们要学习莫振高同志脚踏实地的实干作风和务实创新的改革精神。争做一名合格组工干部,就是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真抓实干,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要勇挑重担,锐意进取,争做群众致富的引路人。

我们要学习莫振高同志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职业操守。组工干部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既要做到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知人善任,同时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做一名合格的组工干部,就是要学习莫振高同志那种为政清廉、待人平等、律己严格的工作作风,正确对待名利,在得失面前摆正心态,在权力、金钱、美色面前,自觉抵制诱惑,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以过硬的素质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优良的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xindetihui/80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