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热门资讯】

最新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任务01-04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本人通过对历年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任务01-04试题的研究,汇总了这个考试题库完整版,内容包含了案例讨论题(01任务)、作品题(02任务)、阅读理解(03任务)、专题讨论题(04任务),并且每年都在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确保了考生通过题库就可以顺利过关。

01任务 1.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形式:小组讨论。

题目:

1. 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100分)

2.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和斯大林的理论有何相同与不同?(100分)

3. 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100分)

4. 怎样识别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属于民族关系?当前我国民族关系主要有何特点?(100分)

要求:

1.学生认真研读第一至第四章的相关内容。

2.组成5―8人的学习小组完成本次作业,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从以上题目中任选一题或辅导教师指定一题,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由组长统一提交),字数不少于800字,提纲包括以下内容:个人的讨论提纲和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3. 教师根据个人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无论学生什么观点,都要结合本课程所学内容,联系最了解的民族的历史或现实,选择恰当的社会实例予以说明。

答案:

讨论1: 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彻 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翻身解放;

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 变革;

确认五十六个民族成份,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

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

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实现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 跃;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密切了党同少数民 族群众的联系。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我国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党的民族政策,既全面考虑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全面考虑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 风俗上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本事实;

既深刻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也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

既保持基本原 则、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一贯性,又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因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依据,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 力。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 工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

历史经验证明,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只有在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前提下,才能得以真正搞好和切实加强;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也只有在搞好 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健康发展,民族团结就不断巩固;

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不 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遭遇波折,民族团结就受到破坏。

讨论2: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和斯大林的理论有何相同与不同? 答:一、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简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斯大林基于欧洲和俄国众多民族及其存在发展为基础概况的民族四特征定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外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现阶段提出的关于民族六特征理论、继承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四特征定义中“共同语言、共同文化”两特征,同时明确提出了民族还具有“历史渊源”、“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的共同特征,并强调了宗教在有些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讨论3::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1、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1)什么是民族同化? (2)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民族组合? (4)什么是民族融合? (5)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 2、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民族同化和民族组合的区别:

(1)民族同化是甲变成乙或乙变成甲,或者是甲乙的某一部分向对方的转化。但是,民族组合是甲、乙等民族或其一部分,组合成非甲非乙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我国少数民族发展中的异源同流就属于这种情况。

(2)民族组合中也许会以某一民族的特征为主要部分,再吸收其他民族的特征部分的内容,它毕竟与一民族完全同类化于其他民族的现象是有所区别的。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区别:

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

(1)民族同化在民族的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

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

(2)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特权的认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力量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3)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讨论4:怎样识别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属于民族关系?当前我国民族关系主要有何特点? 怎样识别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属于民族关系? 答: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当前我国民族关系主要有何特点? 答: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是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一、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民族问题涉及到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是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关系协调包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尤其是东部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上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的最突出的表现,也是现阶段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最重要的任务。在国家整体发展中,逐步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民族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民族存在相伴相生的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这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我国某些民族地区的地界、山林、草场纠纷,其中有些也是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上曾有过的纠纷和冲突,如因为所属行政区域变动、历史上区划界限和资源权属不明确等引起的问题未能很好得到解决,从而引起了现实的矛盾与纠纷。另外,影响我国民族的许多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等等,也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谓的“西藏独立”问题、“东突厥斯坦”问题,都与20世纪初帝国主义策划、煽动和制造的分裂中国的活动有关联。这些都会影响我国的民族关系。   三、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里,宗教问题有时会与民族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虽然民族与宗教分属不同的范畴,但民族与宗教之间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相互交织。例如,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领域(包括民族风俗和民族宗教信仰)发生的民族问题就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一些民族宗教信仰差异会成为民族之间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领域产生的问题会间接导致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不仅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表现出的一个特点,而且也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的现象。   四、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本属该国内部事务,属于国内问题。但是,种种原因的存在决定了它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是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的原因之一。我国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这些民族与相邻国家的同一民族在血缘、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这些民族相关的国内民族问题会引起相邻国家的关注和反映,由此还可能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破坏活动;

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这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突出表现。另外,西方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幌子,企图干预中国的民族问题,甚至企图把我国国内的民族问题国际化,图谋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这也会促使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   总之,民族问题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全国各地方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对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国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02任务 1.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五至第七章之后。

形式:小论文。

题目:

1.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有何特点?(100分)

2.如何理解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100分)

3.如何理解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设立了多项专项资金和进行若干的政策倾斜;

在计划生育方面适当放宽要求;

对少数民族中人民代表的选举在名额上给予特别安排;

对少数民族考生在招生时适当降分录取等相关政策?(100分)

要求:1. 学生认真研读第五至第七章的相关内容。

2. 从以上题目中任选一题撰写一篇小论文,字数要求1500字左右,必须运用相关基本原理和知识并联系实际(这里所指的实际,不局限于身边发生的事例,也包括网络、报刊等报道的事例)。

1.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有何特点?(100分)

答: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是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一、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民族问题涉及到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是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关系协调包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尤其是东部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上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的最突出的表现,也是现阶段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最重要的任务。在国家整体发展中,逐步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民族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民族存在相伴相生的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这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我国某些民族地区的地界、山林、草场纠纷,其中有些也是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上曾有过的纠纷和冲突,如因为所属行政区域变动、历史上区划界限和资源权属不明确等引起的问题未能很好得到解决,从而引起了现实的矛盾与纠纷。另外,影响我国民族的许多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等等,也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谓的“西藏独立”问题、“东突厥斯坦”问题,都与20世纪初帝国主义策划、煽动和制造的分裂中国的活动有关联。这些都会影响我国的民族关系。   三、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里,宗教问题有时会与民族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虽然民族与宗教分属不同的范畴,但民族与宗教之间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相互交织。例如,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领域(包括民族风俗和民族宗教信仰)发生的民族问题就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一些民族宗教信仰差异会成为民族之间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领域产生的问题会间接导致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不仅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表现出的一个特点,而且也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的现象。   四、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本属该国内部事务,属于国内问题。但是,种种原因的存在决定了它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是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的原因之一。我国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这些民族与相邻国家的同一民族在血缘、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这些民族相关的国内民族问题会引起相邻国家的关注和反映,由此还可能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破坏活动;

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这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突出表现。另外,西方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幌子,企图干预中国的民族问题,甚至企图把我国国内的民族问题国际化,图谋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这也会促使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   总之,民族问题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全国各地方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对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国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如何理解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100分)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平等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是党的一项重要政策,而且是由宪法和法律保障实施的政治制度。当前在民族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中对民族平等的论述,往往只是限于思想或政策方面的一般分析,很少从宪法和法律的角度加以论证,即使有的作者偶尔从法学的角度谈起,也主要是讲民族平等指 民族与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往往忽略了履行相同义务的内容,从而使这种研究和宣传缺乏全面性,实践性、使社会主义 的民族平等和资本主义的民族平等缺乏质的区别性,使理论研究和宣传的社会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要着重从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谈民族平等,才能使这种研究和宣传充 分体现其全面性、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和与资本主义民族平等具有质的区别性。

3、如何理解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设立了多项专项资金和进行若干的政策倾斜;

在计划生育方面适当放宽要求;

对少数民族中人民代表的选举在名额上给予特别安排;

对少数民族考生在招生时适当降分录取等相关政策?(100分)

答: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

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证明:世界各国的民族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在实现民族平等的过程中存在着社会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形式上的平等与实际的平等之间的极大矛盾。因为“权利永远不可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

换言之,由于个人天赋的不同,家庭背景以及环境的不同,个人努力的不同,这些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决定着平等的实现程度。因此,在事实上的平等与作为原则的平等之间就存在着种种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得到平等的结果,就不能只停留和满足于形式的平等,有时需要采取不平等的手段实现平等,即平等的结果往往要求不平等的机会。

在实现民族平等方面也同样如此,要实现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并且保障和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就必须考虑各民族发展上的差距和文化上的差异,如果单纯强调“一把尺子量到底”,其结果只会是无法平等。

对于少数民族权益特别保护的特殊原则,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具体表现为优惠政策和措施。现在,许多国家都有对于国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对少数民族给予基于社会差别之上的特别保护。

我国各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长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许多少数民族往往因为其人口数量、地域分布、自然环境、历史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在一些方面还难以有效地依法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各项平等权利,难以完全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

为此,我国通过立法、行政、政策等手段进行了引导和调整,在民族政策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原则。如材料所述。这些特殊性原则更多的是关注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实践证明:这些特殊性原则具体化为政策和措施得以贯彻和实施之后,已经充分显示出促进各民族权利平等、共同发展的预期效果。

03任务 1. 材料1:西藏问题产生于20世纪初期。英国出于分裂西藏的目的,策划煽动,制造“西藏独立”。其后,在英美共同的支持下,地方少数上层人士或有倡言“独立”的,但是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西藏尚没有出现公开的分裂政权。后来由于达赖周围少数上层封建反动势力依仗国外势力的干涉,继续进行民族分裂活动,使得西藏问题一直是我国民族问题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材料2:新疆问题的形成,主要源于20世纪初期,在境外“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渗透和影响下,开始出现民族分离的思潮。1933年,英国插手在新疆南部制造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材料3:西方分析家在评价世界民族问题时指出:“历史实际上并不重要,利用历史才是重要的”。这在民族冲突进程中、在社会上普遍传播民族斗争的历史,会进一步强化民族之间的仇恨,深化民族之间的隔阂,致使民族问题陷入难以解决的困难之中,给两个民族的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 以上材料主要显示出当代民族问题特点的是:( )

A. 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的交织 B. 现实问题和阶级问题的交织 C.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D. 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2). 西藏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 )

A. 英美等帝国主义的支持 B. 少数上层封建反动势力持续开展分裂活动 C. 西藏人民的自觉要求 D. 达赖周围少数上层封建反动势力依仗国外势力的干涉 3). 新疆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 )

A. 历史上从来就有分裂主义的基础 B. 境外“泛伊斯兰主义”渗透和影响 C. 境外“泛突厥主义”渗透和影响 D. 帝国主义势力的插手 4). 材料3揭示出的含义不包括:( )

A. 历史因素在民族问题中会产生积极影响 B. 民族问题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交织 C. 历史因素在民族问题中会产生消极影响 D. 人们对历史实际的态度影响民族问题发展 5). 以上材料给我们的警示不包括:( )

A. 民族问题的产生是和各个民族的历史的现实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B. 各个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对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C. 解决民族问题时,不仅要看现实表现,也还要看历史因素和历史根源 D.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着特殊的关系 2. 材料1: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地位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之中。此后中国历次《宪法》修改,都载明坚持实行这一制度。2001年修改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则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早在1952年,中国政府就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等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规定。1984年5月31日,在总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经验的基础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并决定自同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1年,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尊重和体现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意愿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修改,使这一法律更加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它规范了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其法律效力不只限于民族自治地方,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执行该项法律。

材料2: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解放的蒙古族地区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截至2003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

鉴于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域较小、人口较少并且分散,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宪法》规定通过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以保障民族乡制度的实施。截至2003年底,中国在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共建立了1173个民族乡。11个因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而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中,有9个建有民族乡。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划分三级行政地位的依据,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的多少、区域面积的大小。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上级国家机关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要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可以建立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如西藏自治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等;

也可以建立以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如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等。

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内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或者民族乡,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建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依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可以包括一部分汉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居民区和城镇。

一个民族有多处大小不同的聚居区,可以建立多个不同行政地位的自治地方,如回族在全国建立有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等多个不同行政地位的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地方名称、民族名称、行政地位的顺序组成,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地方名称,“壮族”是民族名称,“自治区”是行政地位。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区域界线的划分、名称的组成,由上级国家机关会同有关地方的国家机关和有关民族的代表充分协商拟定,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报请批准。自治区的建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自治区的区域划分以及自治州、自治县的建置和区域划分由国务院批准。民族自治地方一经建立,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或者合并;

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界线一经确定,未经法定程序,不得变动。确实需要撤销、合并或者变动的,由上级国家机关的有关部门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充分协商拟定,按照法定程序报请批准。

材料3: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应当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应当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地位:( )

A. 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政权机构 B. 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 国家的一项政治制度 D. 让少数民族自我管理 2). 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

A. 《民族区域自治条例》

B. 《民法》

C. 《民族区域自治法》

D.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3). 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

A. 内蒙古自治区 B. 广西壮族自治区 C. 宁夏回族自治区 D. 西藏自治区 4).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多少个没有建立自治地方:( )

A. 5 B. 44 C. 30 D. 11 5).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

A.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B.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党委和人民政府 C.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D.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 3. 新华社北京2005年11月16日电(记者顾瑞珍)11月15日至16日,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联合召开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为重点,加强教育培养,推进选拔使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贺国强指出,要引导少数民族干部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深入学习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

自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始终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贺国强指出,要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业务素质。要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将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干部知识结构。要把实践锻炼作为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引导和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去工作,坚持和完善干部交流制度,使少数民族干部进一步开阔眼界,丰富阅历,健康成长。

贺国强强调,要严格贯彻执行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改进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式方法,拓宽少数民族干部的来源渠道,努力把更多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要关心爱护民族地区干部,调动和保护各民族干部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各民族干部的团结。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在座谈会结束时作了总结讲话。她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围绕这次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全面扎实推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各项工作。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座谈会上,西藏、湖南等18个省(区、市)分别作了大会发言或书面交流。5个自治区、13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市)党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和政府民委主任,其他省市及副省级城市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和政府民委分管负责同志,有关中央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和民委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1).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 )

A. 党校学习 B. 实践锻炼 C. 学历教育 D. 挂职锻炼 2).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 )

A. 重要桥梁和纽带 B. 思想武器 C. 关键人物 D. 沟通方式 3).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作为:( )

A. 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 B. 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 C. 民委的重要工作 D. 组织部门的经常工作 4). 要严格贯彻执行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说法错误的是( )

A.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B.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旗)县(旗)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C.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要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D.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所属部门的干部中,要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5). 贺国强指出要以科学理论武装少数民族干部头脑,不包括:( )

A. 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B. 学习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

C.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业务素质。

D.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全面扎实推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各项工作。

4. 材料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

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中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新疆石油、天然气丰富,是西气东输的起点,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阵地。这里也是民族地区,世居民族主要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孜、蒙古、塔吉克、锡伯、满、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塔塔尔。我们国家像这样的民族地区还有许多。

材料2: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基础设施状况比较差、社会服务水平比较低,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的程度比较高的情况。比如新疆和田、喀什、克州三地州,是集边境地区、民族地区、高原荒漠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这里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据说怒江地区有“三靠”:交通基本靠走,工作基本靠吼,娱乐基本靠酒。

材料3:全国135个边境市县中,有54个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我国有22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又被称为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63万人,主要聚居在西部偏远山区,边境一线。许多村不通公路,不通电,没有安全饮用水,没有卫生室,没有小学,没有通电话,没有通邮,呈整体贫困状态。

材料4: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消灭,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立起来后,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得到了实现,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差距会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一些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充分的享受政治上、法律上所规定享受的权利,这就会影响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关系的发展。不消除民族之间的差距,民族问题就不能得到彻底解决,而消除差距,共同繁荣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材料5:2003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会上首次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简称“两个共同”)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2005年5 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阐明了“两个共同”的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

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抓住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新贡献。

1). 不能体现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是:( )

A.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B. 少数民族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C. 少数民族地区在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 这既是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整个国家的根本利益,对于促进这个社会安定团结,、中华民族的迅速发展都意义重大。

2). 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 )

A. 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B.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C.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D.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 共同团结奋斗的含义:( )

A.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B. 就是要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

C. 就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新贡献。

D. 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 社会主义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任务不包括:( )

A. 实现民族平等 B. 发展民族经济 C. 解决民族纠纷 D. 消除发展差距 5). 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由谁提出:( )

A. 胡锦涛 B. 江泽民 C. 毛泽东 D. 温家宝 04任务 讨论主题 专题讨论 讨论内容 题目:

1. 如何正确理解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100分)

2. 为什么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怎样尊重民族风俗习惯?(100分)

要求:

1. 学生认真研读第十一至第十四章的相关内容。

2. 针对所给出的题目以3~10人组成小组为单位进行。以上题目任选一题,既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精神,又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3. 采取网上非实时跟帖的形式,有效跟帖数必须达到3个,每帖发言字数不能少于150字;

3.无意义灌水帖不算成绩。

4. 教师按照参与者的实际表现,给出成绩。

1. 如何正确理解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100分) 答: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政府执行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和风俗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中国政府在致力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进步,提高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特别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对各民族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进行普查、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维修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寺庙和宗教设施。西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藏族多数群众信奉藏语系佛教。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在西藏得到了充分的贯彻落实。自8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专项拨款2亿多元人民币,用于维修、修复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桑耶寺等寺庙。国家还专门拨款,支持佛教界整理出版了藏文《大藏经》等重要藏语系佛教典籍,还支持佛教界在北京和拉萨分别开办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和西藏佛学院。目前,西藏有1700多处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46万多人。信教者家中几乎都设有小经堂或佛龛,每年到拉萨朝佛敬香的信教群众达百万人以上。西藏处处可见从事佛事活动的信教群众,到处悬挂着经幡,堆积着刻有佛教经文的麻尼堆。一年一度的雪顿节中的宗教活动及传统的马年转冈仁波钦、羊年转纳木错湖等宗教活动,都得以正常进行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尊重。活佛转世是藏语系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和尊重。1992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了第十七世噶玛巴活佛的继任。1995年,中国严格按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经过金瓶掣签,报国务院批准,完成了十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认定以及第十一世班禅的册立和坐床。这些举措充分反映了藏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得到了西藏广大信教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鉴于历史上的藏语系佛教大活佛在西藏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中国的明代、清代逐步将活佛转世纳入了中央政府管理和国有典章法制范围内。1792年,清朝政府颁布法令,对呼图克图以上大活佛实行“金瓶掣签”,之后形成历史定制,并固定为藏语系佛教的宗教仪轨。经“金瓶掣签”认定的活佛转世灵童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后,方能正式继位。少数情况特殊者也需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后方可免予掣签。“金瓶掣签”既坚持了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威,维护了国家主权,又在宗教上体现了释迦牟尼的“法断”。从1792年至本世纪,在藏语系佛教大活佛转世系统中,有70多位转世灵童是经过“金瓶掣签”认定后报中央政府批准的。因此,大活佛转世经由中央政府批准,是藏语系佛教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是维护藏语系佛教正常秩序的关键。

2. 为什么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怎样尊重民族风俗习惯?(100分)    为什么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答:(1)中国政府尊重和保护穆斯林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对穆斯林的朝觐,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了各种服务,受到穆斯林的称赞。80年代以来,中国赴麦加朝觐的穆斯林有4万多人。在新疆,现有清真寺达23万多座,宗教教职人员29万人,满足了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中国政府也十分尊重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和丧葬仪式,制定生产清真食品的法规,开辟穆斯林公墓。近年来,中国司法机关依法审理了有关出版物严重伤害穆斯林宗教感情的案件,维护了穆斯林的合法权益。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利用宗教狂热来分裂人民分裂国家、破坏各民族之间团结的民族分裂主义,坚决反对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和恐怖主义活动,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保护少数民族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

中国政府尊重国际社会在宗教信仰领域公认的原则,认为这些原则必须与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并通过各国的国内法律来实施。中国政府反对在宗教领域对抗,反对利用宗教干涉别国内政。

事实充分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中国人民人权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在维护人权包括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2)、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

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由此说明,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我国刑法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其实质就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二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那怕是出于开玩笑,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三是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表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学艺术,有很多是以唱山歌和讲故事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在群众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有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常用具、衣饰、建筑、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民族风俗习惯上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3)、族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在生产、居住、饮食、衣着、婚姻、丧葬、节日、庆典、礼仪等物质文化生活上的共同喜好、习尚和禁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体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风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心理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哪怕是出于开玩笑,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同时,国内外敌对势力也往往利用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来挑拨离间,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因此,市民一定要从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不能因民族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对于那些不利于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的、落后的风俗习惯,必须由少数民族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己来解决。别人不能越俎代愿,更不能强迫命令。

怎样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答:民政部、国家民委、卫生部关于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中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规定的解释中规定:1.在殡葬管理中要尊重少数民族保持或者改革自己丧葬习俗的自由。2.在火葬区,对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撒拉、东乡和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的土葬习俗应予尊重,不要强迫他们实行火葬;

自愿实行火葬的,他人不得干涉。3.对患有鼠疫、霍乱、炭疽死亡的病人遗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必须立即消毒,就近火化。对患其他传染病死亡的上述10个少数民族的病人遗体,凡是在其户口所在地死亡的允许土葬,但要按规定对遗体进行严格消毒后深埋;

不在户口所在地死亡的病人遗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格消毒后,原则上就地、就近尽快深埋,不得将遗体运往外地。自愿要求火葬的,他人不得干涉。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news/75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