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对照检查材料】

孝老爱亲事迹材料 3 13 篇 孝老爱亲事迹材料 3 13 篇 篇一 **,女,1946 年出生,**市**乡**村村民。1966 年由于产后调离不当,**患上了严重的产后综合症,浑身无力,腿脚经常抽搐,吃喝拉撒全靠丈夫照料,直到 6 年后北京医疗队来这里才免费为她治好了当时很难治愈的产后风。1997 年,**的丈夫丈夫患肝硬化不幸去世,一年后,患有先天性脑瘫的孙女**出世了,得知自己孙女是脑瘫的情况后,儿媳妇扔下女儿离家出走,自己的儿子也由于过度劳累于 2011 年 10 月患急性肝硬化去世。

残酷的现实摧残着老人的生活,却没有击垮这位古稀老人坚强的意志,她用执着的信念无私的照顾着**,为**洗衣做饭、擦屎端尿,带着她用积攒下来的低保和借来的钱一次次的外出求医,直到**病情有所好转。**,一位坚强真诚、朴实厚道、勤劳善良的老人,用孱弱的肩膀坚强的撑起了孙女**一片晴朗的天空。

“老奶奶了不起啊!”提起**,**市**乡**村的村民个个竖起大拇指。现年 71 岁的**,本该是颐养天年、儿孙绕膝,却默默承担着照顾脑瘫孙女**的重担,一照顾就是十六年,她用自己年老孱弱的身躯为瘫痪的小孙女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她的事迹感染着周边的乡亲,大家因此亲切地称她为“最美奶奶”。

“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初见**,她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身躯,稀疏的牙齿让我们体会到她这么多年的艰辛与不易。得知我是乡上的干部,她握着我的手一个劲地道谢,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她会如此激动,也使我并没有为她做什么而感到难为情。她热情的招呼我进屋,并不宽敞的屋子摆着漆面斑驳的木桌和衣柜,唯一值钱的家电就是一台老式彩电,炕上整齐地摆着几双布鞋,看起来针脚很细腻,我感觉**是一个心灵手

巧的老人。一个约摸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见到客人,围着又拍手又跳舞,说起话来伴着傻呵呵的笑声,我想这应该就是**患病的小孙女。

**虽然已到了古稀之年,但看起来十分精神。1965 年,19 岁的**与丈夫结婚,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一年后,第一个儿子出生了,由于月子期间调理不当,**患上了严重的产后综合症,浑身无力,腿脚还经常抽搐,吃喝拉撒全靠丈夫照料。一病不起的她在炕上一躺就是六年,为了治病,他们花光了本就不多的一点积蓄。无奈之下,他们只留下一间厨房和一间卧室,其它房间都拆了将原料廉价卖给别人。原以为一辈子就这样度过了,没想到党的好政策来到了这个小村庄。北京医疗队为贫困家庭送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免费为**治好了当时很难治愈的产后风。她的事迹还登上了报纸,她也成了村里的名人,出门办事时大家看到步伐矫健的她都很惊讶,也从她的身上感受到党和国家带来的温暖。她逢人便说:“是党和国家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灾难就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家庭。1997 年,灾难再次降临她家,丈夫患肝硬化不幸去世,一年后,患有先天性脑瘫的孙女**出世了,这为生活本来就无比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是温暖的阳光也一直照耀着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问及现在和孙女的生活费时,我们并没有看到经历过诸多苦难人应有的悲伤和失望,相反,她很激动的讲述起与孙女的生活来源:“政府每个季度都给我们发低保,年头节下村上干部、好心邻居都会过来看看我们有没有米、油,有没有过冬取暖的煤。村里的好心人也时常送点衣服和一些日用品,我把政府救助的钱全部攒下来,给娃买药就够了。多亏了党和政府的政策好,你们这么忙,还一直来看我。”说着,便又感谢起来。

村党支部书记宋成辉说:“她只要遇到帮助过她的人都开口就感谢,哪怕只是送过她一件破旧的衣服,她都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你。” **就是这样一位淳朴善良的老人,别人的一点关怀和帮助,在她看来都是莫大的鼓舞与坚强的后盾。

“别怕,奶奶守护你” 1998 年,孙女**呱呱坠地,本以为她的出世可以为这个苦难的家庭带来欢笑,可是小**一直到四岁,还不会像其他正常小孩一样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心急如焚的**带着小**四处求医,经诊断,小**患有脑瘫和智力残疾,这对**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这就意味着小**永远不可能过上正常小孩的生活。由于当时还没有研发出治愈这种病的药物,**只能带着孙女回家,耐心细致的教她说话、走路,她想老天也许会眷顾她这个苦命的人,也许奇迹会发生在她身上。

**的母亲一直在外打工,得知女儿患脑瘫,她索性扔下女儿再也没有回来,而父亲由于劳累过度患上急性肝硬化,于 2011 年 10 月撇下患病的女儿和母亲去世,这对原本不幸的家庭更是一声晴天霹雳,照顾**的重任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

脑瘫患儿通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经常在奶奶刚给她换的干净衣服上大小便,有时候直接在炕上又拉又尿。每每这时,无奈的她只能再次给孙女换洗。**从来不敢让孙女离开她的视线,因为不知什么时候她就会跑的无影无踪,不论严寒酷暑,同村人不知多少次用摩托车载着她穿梭在每条乡间小道。大家劝她用绳子绑起来,**怎么都不肯:“她是我的孙女,我怎么忍心用绳子拴她,大不了我走到哪里都领着她,她就不会离开我了”。**不敢给**穿带拉链的衣服,否则一会功夫她就会把衣服脱掉扔得不见踪影,纽扣装或者套头装就成了**的穿衣习惯。**以前有一头乌黑的长发,为了把孙女打扮得漂亮一点,她经常给她编小辫,可是毫无意识的**一会就把漂亮的小辫拆成满头乱发,弄得她哭笑不得,索性剃成小子头,这才安生。说到这里,她转过头看着又唱又跳的孙女,眼里满是怜爱。**的身体很健壮,她不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诉求,但她竟然会挥动拳头来发泄她的不满,**的脸上、身上都有被她抓破、捶打的淤青和黑痂,头发也被她撕去一撮又一撮,这时她总是忍受着疼痛默默流泪。**喜欢看书,看电视,还喜欢唱歌跳舞,只有这能才能让她安稳下来,不跑不闹。就这样,**照顾孙女吃喝拉撒 15 年。苦难的经历,长期的劳作,严重的营养不足,压不垮古稀老人的信念。

2013 年,**听闻兰州有家医院对治疗脑瘫患者很有效果,一心想让孙女治愈的**带着积攒下来的低保和借来的 8000 元踏上了求医之路。在医院治疗期间花光了她的所有费用,好在医生针对**的病情为她配齐了适宜的药物,**拎着一包充满希望的救命药回了家,接下来就是等待。也许老天还没有忘记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位费尽心血照料孙女的老奶奶,在**的耐心细致的照顾下,**的动作越来越协调,能听懂别人说话,还能清楚的认出经常来往的苏奶奶、宋奶奶、王奶奶,尽管离同龄孩子的智力还有一大截,但这给了**莫大的鼓舞。她坚信,在她有生之年一定能让孙女过上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这也是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

“做一点小事回馈社会” **十分喜欢小孩,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幼儿园工作过,看着活泼可爱的孩子,她什么烦恼都没有了。由于教小孩耐心细致,幼儿园还给工作出色的她奖励了一个大红色脸盆,这对她来说是至上的荣耀,我们也从她脸上的笑容中感受到她的骄傲和自豪。**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很会团结邻里。她会做一点针线活,谁家要做双鞋垫、纳个鞋底、缝个马夹,她都会热心的把活揽下来,一针一线都代表着她对这个社会的感恩。

2008 年,乡上被确定为全市整乡推进危房改造的示范点之一,**所在的**村自然被纳入改造范围。许多富裕家庭都不愿意接受这项工程,尽管生活异常拮据,**硬是凑齐改造款请来匠人将自己和儿子两套房子带头进行了改造,许多人说她傻,她却说:“政府帮了我这么多,我应该积极响应,况且房子改好了,不是对我也好嘛!”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老人无尽的感谢之情,也让我们看到她感恩的心。

房子改造好以后,门前的花坛成了老人精心侍弄的对象,种几排色彩鲜艳的百日草,再点上一些孙女爱吃的蔬菜,小小的花坛俨然成了老人的后花园。她经常将长成的蔬菜分给左邻右舍,李家一把韭菜,杨家几根香菜,虽然不多,却足以表达老人的心意,她说:“我也做不了大事,帮不了大忙,只要不给政府添麻烦,然后再做

一点我力所能及的小事,我就安心了”。**用她自己的方式回馈着这个社会,感恩着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

**,一位坚强真诚、朴实厚道、勤劳善良的老人,用孱弱的肩膀坚强的撑起了孙女**一片晴朗的天空。把希望、健康、自信、善良、乐观无私的给了孩子,这才是孩子永远的财富。她用自己的乐观和坚强,向大家传递着正能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小家庭的亲情与责任,什么是大家庭的奉献与感恩。

篇二 **,女,生于 1968 年 8 月,**省**县**乡**村四组农民。

她出生在一户普普通通的农家,但当她嫁给**这样一个老人年迈且体弱多病、小叔子瘫痪在床的家庭时,便毫不犹豫的担起了照顾老人和小叔子的重任,每天为小叔子端水送饭、清理大小便,治愈了褥疮,学会了理发,为他买了电视机,23 年的精心照顾,让小叔子的生命得以延续。

丈夫的兄弟,就是我的亲兄弟 1993 年,**嫁给了**,但婚后的生活并不像一般家庭一样平静安详,不但要照顾老人,更重要的是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小叔子**。**13 岁时因一氧化碳中毒,抢救不及时加之用药过量而导致全身瘫痪、大小便失禁,四处求医问药未果,只得回家休养。进了这个家门,**就默默无闻地承担起了照顾老人和病人的责任。这个选择对她来说有着太多的不容易,但她从未退缩过。

起初,因为长期卧床,**屁股上长有一个碗口大的肉疮,浑身散发着阵阵异味。**却浑然不顾这些,为了减少臭气的刺激,治好小叔子身上的肉疮,她寻遍了方圆几十里所有的秘方,经过长达 3 年的治疗,伤口竟奇迹般愈合了。

她对**的照顾细致入微,天热了,就拿枕头给他垫着后背,天冷了,又给他垫上厚厚的褥子。“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感到有些别扭,甚至还有些害怕。”**说,一些邻居曾经劝她,**只是她的小叔子,这些事情不应该由她干,**却说“我多做一点,小叔子就活得舒坦

点一点,丈夫的兄弟就是我的亲兄弟。我不照顾,小叔子就没有人照顾了。” 没有嫂子,我不可能活到今天 由于整天躺在床上,**常常唉声叹气、乱发脾气。但**没有怨言,她善良的心不忍让肢残的**心灵再受伤害。她常常安慰他,“只要我们有一口饭,你就有一口饭吃,你就安心休养吧。” **瘫痪在床连坐起来的能力都没有,请人上门理发也很不方便,**就自己买了推剪帮他理发,现在已经驾轻就熟。当年,家里没几件像样的家具,为了给**解闷,**一家省吃俭用买来一台电视机放在**床边。渐渐地,**的愁眉不见了,精神也抖擞了,笑声也多了。

“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嫂子的感恩,她每天就像照顾小孩一样照顾我,从不喊一声累,没有她,我不可能活到今天。”**说,“是她的悉心照料,让我奇迹般的活到了现在,今年,我已经46 岁了。” “一个人一间屋,我深受病痛的折磨又很孤独,总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她看我每天生活在这样一个小房间里,于是又想方设法把电视机、收音机都放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她是想让我对外面的世界也有所了解,让我开心起来。是她,有了让我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说到这里,**眼含热泪。**说,现在他的身体好多了,心情也顺畅,嫂子也老了,他会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安度晚年,这样,才不会辜负嫂子 23 年来的艰辛付出。

只要我还能动,就会坚持照顾好他 女儿**亲眼见证着妈妈 20 多年来照顾叔叔的点点滴滴。**说:“妈妈对我们兄妹两人从小就要求比较严格,要我们尊重叔叔、关心叔叔。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妈妈就让我们给叔叔送茶、送饭,天热了就给叔叔扇风。” 据**介绍,妈妈**多年劳累,体弱多病,不得不经常打针吃药,又因患有甲亢曾住院。住院前,妈妈都千叮咛万嘱咐告诉她要照顾

好叔叔,并告诉她护理要领。住院期间心里总放不下,每天要打一两次电话向女儿询问情况。

谈起**的事迹,村里没有人不对其竖起大拇指的。**的邻居赵得俭说,**不仅要照顾小叔子还要下地种田种菜,抚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他从来没有看到**因此抱怨过,屈服过。她总是笑呵呵地对待每一个人,默默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赵得俭感叹:“说句实在话,我连照顾自己的爹娘都没她这样耐得烦。有时候,想想她,我都感到脸红。” **的行为感动了当地无数干部群众,她成为**村乃至全乡人民的“好媳妇”。

现在,**也渐渐老了,身体也大不如前了。然而,给小叔子**端饭送水、端屎倒尿仍然是她每天生活的必修课。只是,她的身后多了一群接班人,她的女儿、儿子在她的感召和教育下,正在传递着爱的接力棒。但**并没有因此而停歇下来,她说:“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照顾好他!我并不觉得苦,我是心甘情愿做这一切的。”2013 年**被评为“**市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她的大爱事迹也被大家广为流传。

篇三 **,今年 70 岁,家住**城区**。“让每一个人都安全出行”,是她坚持自费修补道路和维护道路井盖的初衷,也是她最朴素的愿望。

老人左耳失聪,右眼失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气管炎,但病痛挡不住她为社会“操闲心”的脚步。8 年来,她义务维护了 80 多个道路井盖,填补了 200 多个道路坑洞。熟悉**的人都知道,只要她看到哪里的井盖出现问题,就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总担心有人会掉进去”。她把查看道路井盖安全当成了散步的主要目的,遇到破损、缺位的井盖或者影响行人安全的坑洞,她先联系市政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并尽快雇人拉来石板将“陷阱”暂时盖住,以防路过的行人和车辆跌进去。前几年,下水井盖被盗的情况时有发生,

加之有些井盖被反复碾压后容易松动,这给人们出行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她居住的**就发生过几起行人跌入下水井的事件。

**老人有两个女儿,生活都不宽裕,老伴 5 年前去世,如今,她和大女儿生活在一起,平常两个女儿给她的生活费,加上每个月领取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她都留着,用来雇人修补井盖、填坑。花的时候钱不够花,她就捡些废旧纸箱、饮料瓶卖钱补贴。

为了扩大“监管”区域,**每隔几天就要坐公交车查看道路井盖情况。年初,她坐 5 路公交车经过世纪广场南侧的丁字路口时,发现路口有一个井盖不见了,她下车去看,发现井盖松动后掉到了井里,便赶紧雇人拉来石板将井口盖住,又到附近的水果店要来一些废旧纸箱做“绕行提示”,并联系了市政管理处和交警大队。直到井盖复位,她才放心离开。

搬运工顾明春跟着**修补道路坑洞、下水井已有 8 个年头,刚开始,他还以为老人是在给儿女帮忙,后来才知道她是在做好事。去年 5 月的一天早晨,正在城区干活的顾明春接到**的电话,得知东关二校附近道路中间的下水井盖松动并掉落,由于手头的活没有干完,等他忙完拉着石板赶到现场时,**老人在马路中央的下水井旁已经守了整整 3 个小时。

除了盖井,遇到道路上的一些坑洞,**也会雇人运来沙子和水泥进行填补。她说:“市政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也很辛苦,这么大的城区就靠那么几个人管,我现在还能做点事情,能替他们分担就分担一些吧。” 她说:“我拿着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享了社会的福,也该为社会做点贡献,让每个人都平安出行。” 篇四 **,女,70 岁,敦煌市沙州镇文庙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

**19 岁入党,46 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伺候照料 33 位与自己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残疾、重病卧床的老人,先后为 14 位老人养老送终,她的大爱大孝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居民群众的广泛称赞。

1970 年,**一家居住在敦煌市郭家堡乡梁家堡村三队,队里有一位姓刘的五保户,晚年得了重病,生活不能自理。一次,正当这位绝望的老人在荒草中挖着一个近半人高的大坑,**忙上前问其原由,原来是刘大爷得了重病无钱治疗,身边又无儿女照顾,生活绝望的他准备挖坑活埋了自己了却残年时,被**发现了,刘大爷的悲惨遭遇深深地揪住了**的心,她立即向队里反映了老人病情,并表示愿意照顾这位重病的老人。队长答应了他的要求,就把猪场闲置的一间旧房腾出来作为临时“养老院”。从这以后,她除了生产队干活以外,还得来回奔波于两个家之间,每天做六顿饭,做两次家务,有时宁肯自己家人挨饿,也要按时为老人洗衣做饭。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这为孤独的老人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两个春秋。

1996 年,**一家进了城。由于她的热心,街坊邻居有事就请她帮忙,她也从不推辞。她经常教育子女:“人活着不要光要为自己着想”。她是这么教育孩子的,自己也是这么做的。1997 年 7 月的一天,原文庙巷党支部书记桑惠梓找到**说:“老何啊,咱社区有一位孤寡老人孔光熙,最近眼睛瞎了,无人照顾,听说你以前照顾过老人,这次想麻烦你。”听到让她去照顾一位双目失明,双腿残疾的老人,**当时心生犹豫,并非怕苦怕累,而是的确存在实际困难,因为当时她丈夫在酒运司工作,被单位派到柳园上班,子女和儿媳分别在兰州、新疆等地打工,**自己还要拉扯三岁的小孙子,每天接送幼儿园,难以抽身。但是当她来到老人家一看,禁不住打了个寒颤,门一开,墙坯随开门的响动大片地脱落下来,一股恶臭熏得人喘不过气来,屋顶破洞透着微弱的亮光。孔光熙老人躺在床上,呻吟不止。一群群蟑螂在老人身下乱窜,蚊蝇在周围乱飞,床单满是尿迹和粪便。看到这些,她心头一酸,眼泪夺眶而出,她顾不得多想,立刻为老人收拾房间、换洗了床单和衣被,并做了一顿热乎乎的饭菜,喂老人吃了,老人那深陷的眼眶里流下了两行感激的热泪。回家的路上,老人那痛苦而呆滞的眼神一直闪现在**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一个坚定的信念占据了她整个的内心空间,那就是:她一定要照顾这位老人,服侍老人颐养天年。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的时候,遭到了全家人的极力反对,但她只是态度十分坚决地对家人说了一句:“谁家都有老人,谁都有老的时候,不管谁老了总的有人照看”。从那天起,她就不顾家人反对,每天骑着三轮车,

拉着三个月大的孙子,来回奔波,为老人端屎端尿,洗衣做饭。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家人渐渐地改变了态度,从不支持到后来一起去照顾老人。逢年过节,**带着全家人给老人拜年、买新衣服,完全把老人当作了自己的亲人。2002 年 3 月 18 日,她们全家人还张罗着为老人过了 80 岁生日,老人平生第一次唱生日歌、许心愿、吹蜡烛、吃蛋糕,快乐的象个娃娃。从老人喜悦的神情里,她们感受到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心中最大的幸福和温暖,而这种幸福和温暖是她们的家庭成员给予的,从此,子女儿媳和丈夫对**多了一份理解和感激,更多了一份爱戴和敬重。

2003 年初,孔光熙老人的病情有所好转,**决定抽空为女儿举办婚礼,吉日选在了 2 月 12 日。然而到了 2 月 9 日老人病情突然恶化,第三次住进了医院。**日夜守在病床前,她不放心别人,因为只有她才知道老人哪儿痛、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大小便。一连 3天 3 夜,她亲自喂饭、洗衣、擦洗身子。瘦弱的她累得更加憔悴,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后来,她实在支撑不住了,才允许家人轮流替换,就连新进门的女婿也加入了照顾老人的行列。因为照顾老人,女儿的婚事草草了事。婚后,她女儿要随丈夫回广东,临行前,她女儿含着泪埋怨母亲:“妈妈,我们的事你办的太寒酸了,该请的人你没请,从头到尾四桌饭,太没面子了”。离别在即,她女儿的一席话让她伤痛的心更愧疚。一个多月后,她女婿来信了,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妈妈,我是湖南人,去敦煌仅两次,每次见到您,您都在做一项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您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从您的身上,我学到了在军营中没有学到的做人的道理,所有这些,将使我们受益终身”。女婿如此通情达理,让**愧疚的心情得到了极大的宽慰。

在**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孔光熙老人病愈出院了,但从此大小便失禁,她更加不放心老人,只得住在老人家里,时刻服侍在老人身边老人。当时**已年近 60 岁,体重不到 90 斤,而孔光熙体重 188斤,年近花甲的她要一夜数十次的搀扶超过自己体重两倍的老人起居入厕,夜深人静时病人痛苦的叫唤常常使她毛骨悚然。家人实在不忍心让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再受煎熬,她和儿子商量,决定让儿子也陪住在老人家里以应急,防止老人随时不测。在最后的半年岁

月里,老人卧床不起,**日夜守在老人身边,直至他灯枯油尽的最后一刻。老人在弥留之际,枯瘦如柴的手抓着她浑身颤抖,眼中满是感激和留恋。她轻轻地对他说:“老爷子,您安心走吧,我就是你的亲女儿”,老人吃力地说:“你照顾我 5 年了,我看不见你,来世报答都没法找你,我 80 岁生日那天是我这辈子最高兴的一天,那天我为你们全家许了一个愿……”话没说完,老人便瞌然长逝。墙外的白杨,已从五年前的幼苗已长成如今挺拔如柱的大树,见证了这催人泪下的人间真情,呜咽的秋风也在把这段感人的佳话默默传讼。

就这样,**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大爱大孝侍奉了 33 位老人,她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然而面对荣誉和赞誉,她很平静,正如她常教育子女:“做人做事只求无愧于心”。

篇五 风雨无阻,大爱何惧劳碌奔波 1998 年,**的丈夫**不幸发生车祸,造成颈部以下高位截瘫。面对这晴天霹雳,**擦干泪水,勇敢的挑起了所有重担。在丈夫住院的日子里,她是医院、家里、工作单位三点一线。为了节约时间,她上下班都是小跑步,下班先到医院看望丈夫,然后才回家做饭。做好饭自己顾不上吃,再次赶到医院。为了陪护方便,晚上她就睡在医院。医院成了“第二个家”,就连三岁的女儿都跟着吃住在医院。医院里没有陪护的床位,她就拼两个凳子睡在上面,夜晚还不时起来给他翻身按摩,生怕丈夫压着或者不舒服。几个月的奔波劳碌,使她的体重急剧下降。但公婆年事已高、女儿年幼,她只能顽强的支撑着。经过医生的治疗和她精心的护理,丈夫的病情逐渐有了好转,半年后丈夫靠着被子能坐起来了。此时,住院治疗已没有太大的意义,丈夫在医生的叮嘱下回家休养。她结束了三点一线,两点一线的生活又开始了。

就这样,她开始了含辛茹苦的艰难生活,上班、做饭、洗衣……,繁重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她的肩上。不仅如此,她每天还要抽出大量的时间照顾丈夫,给他按摩、擦身、洗头、洗脚。尽管丈夫高位瘫痪,17 年来,**的丈夫**身上都非常干净,闻不到一点因长期

卧床而产生的异味,房间也收拾的整洁明亮。由于丈夫是高位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她料理。她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先看丈夫尿湿了没有,要是湿了,就赶紧给他换上干净的褥垫,然后才洗手做饭。因脊椎受伤严重,丈夫手脚无力,无法拿筷子吃饭,每次她都给他喂饭。特别是冬天,喂过丈夫吃饭,饭菜早已冰凉,她总是把饭菜再热热,匆匆吃下去,一锅饭两种味道。之后洗锅刷碗,再把换下的褥垫和脏衣服洗了。丈夫因为卧床太久,患上大面积褥疮,腰和臀部都腐烂,她就从诊所买来纱布和褥疮膏,小心翼翼地用棉花将他腐烂的部位洗干净,再涂上褥疮膏包好。由于丈夫大小便无法自理,她每天总是准备一叠厚厚的棉垫放在床上备用,到了冬天,特别遇到连阴天,棉垫一时晒不干,每天晚上她就放在炉子上面烤,如此反复,她手上开的口子一道道、一条条。她自身患有关节炎,对天气变化比较敏感,以至于晚上躺在床上就知道第二天是阴天还是晴天。持续的忙碌,使她经常累的躺在床上爬不起来,但每天夜里还要坚持给丈夫翻三四次身子。

为了能够使丈夫早日康复,她四处求医,尝试用针灸、药物等多种办法给丈夫治疗,同时还买来几本专业按摩书籍进行学习。每天她都会照着书上的示范给丈夫做按摩。作为一个女人,17 年来,她从顾不上给自己一点放松的时间,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像样的衣服,就连自己病了也扛着,渴了饿了也忍着。有一次,她累病了,高烧39 度,躺在床上起不来。三岁的女儿很懂事的给她拿药端水,她当时放声大哭,一个女人能有多大的精力啊,就连三岁的孩子都成了护理病人的帮手,站在板凳上帮妈妈做饭,这其间的辛苦只有她自己能够体会。

不离不弃,真爱撑起完美家庭 为了保证丈夫的营养,她每天变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给丈夫煮牛奶。每次吃完饭后,她都端来一碗凉好的开水给丈夫漱口。她还经常把丈夫扶抱在轮椅上,推着他外出走走,逛逛街,晒晒太阳,使他变的开朗起来。为了给丈夫解闷,她在家里种植了许多花草,以增添一些生气。丈夫病倒已经有 17 年了,她 17 年如一日,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一点闲暇的时候。

就在丈夫病后的第二年,年迈的公婆也从乡下搬来与他们共同生活,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从此一家三代五口人共同生活。她是上管老的,下管小的,还要伺候病瘫的丈夫,家里家外一个人。有时候她也会感叹,为何同样是人,命运却如此不同……。17 年的艰辛,对她来说的确是一种考验,服侍瘫痪的丈夫,抚养年幼的女儿,生活上节俭的不能再节俭了,可是这些她都挺过来了。

**经常给丈夫念报纸、讲新闻,还把一条条温馨爱意的短信天天发到丈夫手机中。“因为有缘,所以结缘;困为有份,所以不分;因为有爱,所以依赖;因为有情,所以温馨;因为快乐,所以幸福。牵手人生风雨,永远不离不弃。”她就是用这样的方式鼓励丈夫树立信心、坚持锻炼。她总是对丈夫说:“有你在,我们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再苦再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而不管有多苦,她从不对丈夫说,不愿意增添丈夫的心理负担。

**17 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的事迹,深深感染了周围的人。丈夫和她本人单位领导、同事以及亲朋好友纷纷伸出了援手。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使**更加坚定了照顾好丈夫的信心。经过她的努力,现在女儿已经考上了大学,丈夫的双手已经也能够轻微活动了,这就是对她 17 年努力最好的回报。2012 年,**省电视台“**好人”栏目播出了她的事迹,2013 年 7 月推选为**建行“员工故事”十大感动人物之一。

责任担当,恪遵不移忠诚奉献 虽然在生活上奔波劳碌、困难重重,但**并没有因此影响自己的工作。在 19 年工作时间里,**任劳任怨、尽心尽力,从一名记账员到出纳,再到现在的营业主管,这其中无不包含了她自己的努力。她通过自身的学习和领导及同事的教育帮助,提升了自己的技能和工作水平,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自己从事过和正在从事的工作。19 年来,**带出的徒弟有 20 多位,有的已经成长为支行领导。由于她关爱同事,同事都亲切称呼她“杨姐”。

2009 年 10 月岗位调整,她由一名普通员工成为一名营业主管,面对新的工作岗位,她也曾犹豫过、害怕过,她深知营业主管责任重、工作难度大,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是很难完成这项

工作的。面对工作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选择迎难而上,她积极克服工作上的困难,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刻苦钻研。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就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职责,熟练掌握了业务操作流程。在同事们的鼓励和关心下,**鼓足勇气、增强信心,不断锐意进取,认真完成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作为营业主管,**在工作中做到了细致周到、万无一失,为了能够及时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很多时候她主动利用休息日加班。2013 年 7 月,**的婆婆因为腿部骨折无法下床,身边必须有人照顾,同时,单位上又要迎接上级部门检查,各部门需要做好自查工作,必须加班加点的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即便如此,**还是在家里为婆婆安顿好一切后,又赶到单位加班,按时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连年多次被**建行授予先进个人和优秀营业主管称号。

面临如此不幸的生活遭遇和沉重的家庭负担,**同志始终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并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展示了“从不延误工作、从不违规出错、从不要特殊照顾,为事业担当、为客户担当、为团队担当、为家庭担当”的精神风貌。在工作生活中,**19 年来用顽强的毅力、乐观的心态处理工作、家庭和个人三者的关系,无怨无悔地扮演着“好员工、好妻子、好儿媳、好母亲”的角色,做到照顾家庭和做好工作两不误。尽管一人养家生活拮据,但她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从来没有要求任何特殊照顾,甚至婉拒了单位的济助,还积极帮助同事,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同志用超乎常人的坚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了坚守的动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线员工的奉献与担当、建行员工的责任与使命、新时期建行女工的自尊自信与自立自强。

**说,她能够在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除了自己平时的努力,更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出色,让自己的家人更加幸福。

**听说台湾称男女成婚为“牵手”,她最喜欢陪着丈夫听《牵手》这首歌曲,每当听到“也许牵了手的手,前生不一定好走。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要更忙碌。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

所以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这几句歌词时,她就泪流满面。这首歌,真真切切的说出了她的内心感受。她相信,只要她永不放弃,一直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她的丈夫会重新站起来。

大爱无声,**用自己的具体行动,显示了自己超越平凡的勇气,也诠释了“牵手人生风雨、永远不离不弃”的婚姻真谛。**说,不仅仅是她,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永不言弃就是胜利! 篇六 “他是我们村数一数二的孝顺女婿呢!”说起**孝敬老人的事,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夸赞。**的邻居介绍说,今年 62 岁的**,在婚后 34 年里,先后服侍了 91 岁高龄的奶奶、半身不遂的岳母、患有糖尿病的岳父和从小就有小儿麻痹的妻子,他用自己的双肩撑起了这个苦难的家庭。

初见**,他热情的伸出双手与我们握手,布满老茧的双手着实扎到了我们,他花白的头发,黝黑的皮肤,俨然一个地地道道的朴实农民。他家门口一块锃亮的牌子上清晰的印着“敬老模范户”五个字。走进他的家里,不算宽敞的房子被他拾掇得干净整齐,一面墙上满满的贴着一墙的荣誉证书。这让我们对眼前这个朴实的农民心生敬意,更是对他的事迹有了更深的体会。

“奶奶,再苦再累我都不会放弃” 1981 年,27 岁的**与妻子**结婚。婚后,因妻子患有小儿麻痹不能干活,照顾老人和繁重的家务便全部落在了**身上。1993 年,91 岁高龄的奶奶离开了。回想起悉心照顾老人的十年,**不禁流下了眼泪,不是因为十年的辛劳,而是因为十年里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结下的那份情。1983 年,80 岁的奶奶病倒了,巨额的医药费用让老人觉得自己是家里的累赘,整日愁眉不展,暗自垂泪,甚至拒绝吃喝。**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方便照顾,**搬到了岳父家,与奶奶同睡同起,白天要干农活,晚上又要照顾被病痛折磨得苦不堪言的奶奶,几乎是夜夜不能寐。老人病重摊在床上,大小便不能自理,常常散发出恶心的臭味,**坚持每天为她清洗一次身体,并隔三岔五更换被褥。只要是老人想吃的东西,他就千方百计

煮好送给老人吃。有一次,奶奶半夜痛疼难忍睡不着觉,说想吃苞谷馍馍,**赶紧打着电筒到地里摘回苞谷,连夜为老人做出了苞谷馍馍。那天,老人含着泪说:“孩子,你遭罪了!”**却安慰老人:“奶奶,再苦再累我都不会放弃照顾您,只要能做到的我都会努力做到,尽到为人孙的责任!”这些细碎烦琐的事儿,**一干就是 11年,从没有一句怨言,直到老人安详去世。

“岳母,我就是您的依靠”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上天似乎有意在折磨着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1996 年,由于岳母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导致病情加重,双目失明。**怕岳母看不见东西心里会更加难过,便经常背着老人到院里或邻居家坐坐,唠唠家常,也经常把发生的趣事讲给岳母听,让她宽心;生活上更是坚持以老人的口胃做饭菜,清淡、软和。每每饭做好了,她总是先给岳母喂,然后再自己吃,因为喂饭的时间较长,**自己常常是用开水泡着冰冷的饭菜吃。夏天,他坚持每天为老人擦一次澡,冬天坚持每天用热水为老人烫脚。岳母无法独立上厕所,有时**种地放羊干农活去了,老人就把屎、尿弄在身上、铺里,**总是不厌其烦地及时为岳母换衣服、换床单,端茶送水,端屎倒尿,从不抱怨。他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谁到他家去串门丝毫看不出家里有病人。村书记田永忠说:“长期卧床的病人最容易长褥疮,但是在**的悉心照顾下,岳母从来没患上褥疮,很少看到这样干干净净瘫痪在床的病人。一年 365 天,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全靠他一人照顾,这是很多人都难以做到的。岳母病重住院,**就每天去医院悉心照顾,医院的护士在得知**只是家里的女婿后也不禁夸赞他“你可真不容易啊,就是亲生子女也不见得像你这样用心啊”。岳母临走时,拉着他的手说“孩子,苦了你了,我们这个家都对不起你。” “妻子,我就是你的拐杖” 1981 年,30 岁的**与妻子**相识并结婚,妻子患有小儿麻痹症,双腿发育异常,而且眼睛也患有残疾,**悉心照顾妻子 30 载,与“老伴”不离不弃,用行动书写家庭版的“不抛弃不放弃”

“这三十多年来,不管春夏秋冬,**照顾妻子从来没耽误过。”邻居张兴华介绍,每天早晨天没亮就起身,洗衣做饭喂养鸡鸭,干完家里杂事后又扛着锄头去菜地干活。8 点左右,妻子睡醒了,他又回家赶紧帮妻子洗脸、刷牙、喂饭,穿衣,翻身更是必不可少,隔三差五换洗床单,定期杀菌消毒,保持干净清爽。从 30 岁到 58岁,这套“标准动作”从没有改变过,不论风吹雨淋。

**的女儿高丽告诉我们:“从我记事起,家里的三顿饭就是父亲做,父亲馒头蒸得特别好吃,这也是逼出来的,当时我还小,家里人都有病,谁也帮不上。这么多年过去了,父亲一直坚持做饭,因母亲消化系统不好,所以父亲做饭时特别注意饮食搭配。尽管这样不容易,父亲却非常乐观,从没对母亲发过脾气。我觉得父亲特别不容易。” 当问及**,照顾妻子时最怕的是什么?他说:“我最怕老伴不好好吃饭,不吃饭钙就更没法补充,病情就会加重。每当老伴闹脾气不吃饭时,我就像哄孩子一样哄她,给她讲笑话,逗她开心。她只要把饭吃了,我就很高兴。”说完,他呵呵地笑了。生活的重压下依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真的是好多人都做不到的。**虽然瘫痪,但脑子并不糊涂,她对笔者说:“要是没有他,我活不了这么多年,坟上的草早就长老高了,有几次我自己都放弃了,都是他硬坚持着给我去看,这辈子拖累他了……”**除了每天照顾好妻子的饮食起居以外,还经常抽时间用三轮车载着妻子出去转转,透透气。有人曾问**,这样做亏不亏,也有人说他傻,劝他赶紧离婚,找个身体健康的好好过日子,可**却说:“我相信如果是我病了,她也会这样照顾我一辈子。她病了,我咋能不管!”三十多年来,他艰难书写了真情人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婚姻的真谛——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岳父,我就是您的儿子” 岳母去世后的第二年,**岳父的糖尿病加重,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心情也异常烦躁,动辄就发脾气。刚开始,岳父不是背过脸不理睬**,就是把饭菜抛洒一地,这时,**总是不声不响地收拾烂碗碎盘,默默起身重新做饭。时间一久,老人就不再乱发脾气了。岳父

病重时无法自己下床解便,**伺候完妻子又接着伺候岳父,他用盆子帮公爹接尿,岳父大便不畅时,他就动手为老人一点一点地往外掏。看着亲儿子一样的女婿,老人欣慰地直点头。

为了让岳父多呼吸新鲜空气,夏天一早一晚,**都会背着岳父到院子里面晒晒太阳或吹吹风,家里只要有客人,他总要把老人扶上桌一起吃饭。几千个日日夜夜,病床上的老人总是穿得干干净净,身上没有起过疮和湿疹,没有异味。为了让老人的肌肉不萎缩,**天天为岳父按摩,有时地上的活干完回来晚了,岳父都已经熟睡了,他还不忘给岳父按摩。家里本就不富裕,家人常年患病更加雪上加霜,**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好几次干活时都倒在地里,他自己不说更不让邻居告诉家里人,就一个人这么扛着。有一回乡上唱大戏,他背着岳父去看戏,路上**高血压病犯了,突然就倒下了,邻居们赶紧把他送到卫生院,这下岳父和妻子才知道这个支撑着整个家的顶梁柱一直隐瞒着自己的病情。他坚持不去看病,为的就是给家里省钱,让岳父和妻子过得舒坦,他说“我现下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岳父安享晚年,每一天都过得舒舒服服的。” “帮助他人,是我应该做的” 他用一双勤劳的双手操持着家,更加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1973 年入党,入党 40 年他一直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历尽苦难的**,在孝老爱亲的同时,一直坚守着“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人生信条。他不仅孝顺老人、敬妻爱子,还特别团结邻里,谁家有什么困难,他都尽力帮助。有一次邻居田生福家着火了,他第一个冲到前面去救火,头发被火燎了,脸也刮破了,在得知邻居家里没有人在时才松了一口气。他还经常帮助邻居的孤寡老人干农活、做清洁,他所在的那个队有什么事他总是第一个带头干。2008 年汶川地震,**在自己都不宽裕的条件下,主动捐出100 元救助灾区,做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的事迹已经在下西号乡的家家户户成为佳话,曾先后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首届**省孝亲敬老模范”、“**市十大孝老爱亲模范”、“飞天骄子”、“最美**人”等荣誉称号。他从点滴中关爱着老人,从琐碎中牵记着亲人,用言行感染着他人,他用善

良的心、无私的行动、坚持的信念做好老人的精神支柱、物质支撑、生活挚友和坚实后盾,从平凡中体现了真诚,从细节中倾注了关爱,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孝老诗篇,奏响了一曲曲令人钦佩的敬老乐章。

篇七 **,女,1967 年 10 月生,**县第四中学生活指导老师。

2002 年,**的公公因高血压导致脑梗塞,失语,行动不便,全靠**夫妇照顾护理。**每天都和丈夫一起帮公公穿衣、洗漱、喂饭、按摩、烫脚、通便,精心护理,这一做就是 10 年。2011 年老公公在病榻上了无遗憾地走完了 78 岁的人生之路。或许是悲痛所致,或许是年事已高,**的婆婆罹患多年的高血压等病一下子又加重了,再加上腿疼,行动十分不便,**又默默地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重任。在她的悉心照料下,82 岁高龄的婆婆得以安享晚年。

2002 年 12 月 6 日,正在**中学上班的**接到了婆婆打来的电话,电话中婆婆焦急地告诉她公公突然晕倒了,已被送往县医院抢救,要她赶紧回来。等她请好假,乘坐公共汽车赶到县医院时,公公已经从手术室送到了重症监护室里,浑身插满管子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后,公公的命是保住了,但人却再也站不起来了。医生要他们把病人转回家去,在家里静养。

**听了医生的话,心有不甘,她心想公公在教师岗位上忙忙碌碌工作了几十年,积劳成疾,才退下来没几年,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退休后的闲暇生活就病倒了,如果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躺在床上,对一向勤快而又忙碌惯了的公公来说,该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于是她又跑到医生办公室向医生询问,有没有办法让病人站起来,或者开口说话。医生告诉她,该用的药已经都用过了,靠药物来使病人恢复已经无太大的可能。要他们把病人转回去后在饮食方面多注意,在精神方面多安慰,加上按摩和辅助性锻炼,或许会有所好转。**似乎又看到了一丝希望,不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照料公公,要争取让他能站起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照顾瘫痪病人的难度,远远超出了**的想象。公公工作几十年,一直都是早起晚睡,忙忙碌碌惯了。就是退休后,他也闲不住,每天早晚都要出去散步、锻

炼。这一病倒从此只能躺在床上让人伺侯,老人的心情可想而知。由于她在离家 20 多公里的**中学工作,每周只有双休日才能回家,平日里和公公交流不多,如今公公病了,脾气也变了,自己能把老人侍侯好吗?咋能让老人安心养病呢?其初她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不说别的就说让老人吃饭这件事就费了不少周折。侍候老人她不怕,最让她害怕的是让公爹吃饭。老人躺在床上不能动,心里难免产生急躁情绪。于是她就专门说一些开心的事让老人家听,哄得老人高兴,公公吃饭才会顺当点。否则稍不注意,公爹不是背过脸去不搭理她,就是干脆把饭菜抛洒一地,有时甚至故意用胳膊一抡将饭菜溅她一脸一身。每当这时,她总是不声不响地收拾烂碗碎盘,然后重新给公爹做饭。如此多次,当她再次把重新做好的饭菜送到老人面前时,老人再也不乱发脾气了,吃饭的问题算是解决了。

为了更方便照顾公公,2005 年 8 月,她通过向上级部门申请,调到了**镇中学做生活指导老师,虽然工作更忙了,但她照顾公公也更尽心了。为了让公公早日康复,她和丈夫分了工,有丈夫每天负责给公公按摩 3 次。她则负责公公的饮食起居和锻炼。每天下班后无论多忙多累,她都要扶公公在屋子里练习走路。后来,公公的病情加重了,她就帮公公穿衣、洗漱、喂饭、烫脚、通便,精心护理。

人们常说,床前没有百日孝。10 年,三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病卧在床的公爹的床铺总是干干净净,房内没有任何异味,身上也从来没有生过痤疮、湿疹。10 年,短暂而漫长的 10 年,**做到了为人媳所能做的一切。2011 年 3 月 15 日,病重的公爹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老人临走时对自己的儿子说:“孩子,你以后要善待晓琴,10 年来她一面上班,一面侍奉我,从来没有让我受一点委屈,可真难为她了。” 公爹走了,**本该可以喘口气了。可屋漏偏遭连阴雨。或许是悲痛所致,或许是年事已高,她的婆婆罹患多年的高血压、糖尿病一下子又加重了,耳聋、眼花,再加上腿疼,行动十分不便,药不离身,一年要住几次院。**又毫无怨言地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重任。

失去老伴的婆母看到儿媳没白天,没黑夜,又忙里,又忙外。整日愁眉不展,暗自垂泪,这时,**又看在眼里,有事没事的就和婆母坐在一块闲聊天,拉家常。遇到天气晴好的时候,就把婆母搀扶下来,晒晒太阳,透透气。饮食方面,隔三差五来点花样,让婆母吃的高兴,吃个顺心。

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婆婆在床上躺了 5 年,**一直坚持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从不厌烦。婆母的脸上泛起了久违的笑容。有些不知内情的人总会这样对她婆母说:“老人家,养闺女就比养儿子强,想吃啥做啥,您多有福气呀!”她婆母听了总是笑眯眯地说:“可不是,这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修来了这么一个好儿媳妇,比亲闺女还要亲,我之所以能熬到现在,全靠了这好心的儿媳妇!”。

14 年,家庭变故接二连三,**硬是撑着瘦小的身躯,坚守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坚定对家庭和工作的信念,不嫌弃,不放弃,在**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敬老孝亲的大爱之歌! 篇八 **,女,现年 42 岁,**省**县工业园区职工。

1997 年**走入这个家庭,担起了照顾患有腿疾多年行动不便的婆婆的责任。儿子 3 岁的时候,被确诊为智障患儿,**没有气馁,四处求医问药,精心照顾一老一小。2007 年,丈夫突发疾病失去了劳动能力,**靠四处打零工担起了家庭生活重担。后来,丈夫突发脑梗塞半瘫在床,**不离不弃、独撑家计,坚持尽心尽力赡养老人,任劳任怨照顾家庭,关爱备至抚养子女,赢得了街坊邻居的一致好评。

身挑重担无怨无悔 在丈夫眼中,**就是家里的顶梁柱,能娶到这样的媳妇是他一生的幸福。**的丈夫早年在外四处打工,家务都是她在操持。然而,2007 年 12 月,丈夫突然患上了心脏神经官能症,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从此养家顾家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为了能让丈夫早日康复,她不分白天黑夜,四处打工赚钱,哪里有能赚钱的活,她

就往哪里跑,几年辛苦下来,她把几乎所有的钱都花在为丈夫治病上,自己却很少买件衣服、添点化妆品,丈夫的病情渐渐有所好转。可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13 年 12 月,丈夫又因突发脑梗塞半瘫在床,让这个本就脆弱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收入微薄的她没有放弃,为了再次给丈夫治病,她不顾自己的妇科疾病,在工作之余更加不遗余力地拼命打工,回家还要照顾半瘫的丈夫、年迈的老人和智障的儿子,每天休息从没超过 6 个小时,瘦了、累了、病了,始终没有抱怨过一声。正是这样,她以一己之力独自撑起了整个家庭。

孝敬老人践行美德 **的婆婆已是 86 岁高龄的老人,因早年患有腿疾,行动不便,虽有一儿三女,可三个女儿都远嫁新疆,平时无法照顾老人。自从**入嫁后,作为儿媳,她就主动承担起照顾婆婆的责任,每天嘘寒问暖,照料生活起居,每当婆婆感到身体不适时,她都会及时带老人去医院看病拿药。由于老人失去老伴多年,内心难免孤单寂寞自言自语,**发现这一现象后,便主动找婆婆谈心聊天,还跟她开开玩笑,逗得老人经常开怀大笑,婆婆也视她为自己的“亲闺女”,无话不说。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耄耋之年的婆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婆媳之间的亲密无间也引来附近众多老人的羡慕和称赞,都夸她是一位孝顺的好儿媳。

养育儿女诠释母爱 **有一个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在外人看来,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可是,在儿子 3 岁的时候,被...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jianghuagao/8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