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党建工作总结】

篇:上海互联网+护理实施方案

为规范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健康发展,保障上门护理服务质量和安全,结合本市工作实际,《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今起对外发布。

《实施方案》中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试点内容、服务模式、服务规范以及运行机制等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发布服务项目清单。

一、工作目标

利用一年左右时间,在本市长宁、普陀、静安、浦东等部分区、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本市实际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规范以及运行机制等,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相关政策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为充分发挥优质护理资源作用,在“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区同时开展护士区域化注册管理试点工作,鼓励二、三级医疗机构护士到基层医疗机构和社会医疗机构执业,为出院病人、慢病病人和老年病人提供延续护理、居家护理等。

二、组织管理

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医保局负责组织和推进本市“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包括确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订本市“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清单及服务标准和规范、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相关政策、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等。

试点区卫生健康委会同区医保局具体负责辖区内“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对辖区内试点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定期向市卫生健康委和市医保局报告试点工作进展情况等。

各试点医疗机构要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根据市、区卫生健康委、医保局的要求,具体落实本机构试点相关工作。

试点内容

(一)功能定位

“互联网+护理服务”主要是指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或备案)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罹患疾病、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护理服务。

(二)提供主体

1、医疗机构资质

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实体医疗机构需向发证机关申请登记家庭病床、巡诊、社区护理等服务方式,并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向所在区卫生健康委申请,区卫生健康委审核同意后可在所在地辖区内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

2、护士资质

具备服务资质的医疗机构可派出本机构注册(或备案)护士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派出的护士应当至少具备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部分项目如:腹透管维护、PICC维护必须要求护士具备相应资质),能够在国家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进行查询。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不良执业行为记录的护士不得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

(三)服务对象

重点对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或者母婴人群,提供机构或居家专项护理、慢病管理、健康教育、中医护理、母婴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方面的护理服务。

(四)服务项目和规范

在调查研究群众服务需求,充分评估环境因素和执业风险的基础上,依据需求量大、医疗风险低、易操作实施的原则,经组织专家论证,形成《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清单》(见附表)。

(五)医疗机构“互联网+护理服务”过程管理

1、事前管理

(1)完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试点医疗机构要结合自身功能定位,根据服务能力,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要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包括护理管理制度、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医疗风险防范制度、医学文书书写管理规定、个人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处置流程、居家护理服务流程、纠风投诉处理程序、不良事件防范和处置流程等。

(2)加强护士培训。试点医疗机构要加强护士执业安全教育和业务知识技能培训,确保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具备服务资质和技术能力,明确服务风险,保障护患双方安全。

(3)进行首诊评估。医疗机构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前,要对申请者进行首诊,对其疾病情况和健康需求等进行全面评估。评估认为可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可派出具备相应资质和技术能力的护士提供相关服务。

(4)签订知情同意书。医疗机构必须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明确告知患者服务内容、流程、双方责任和权利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等。

2、事中事后监督管理

(1)规范护士服务行为。护士在执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和技术操作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发生意外事件的,医疗机构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监督管理。“互联网+护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病历数据资料应当全程留痕,确保可查询、可追溯。试点医疗机构应与市卫生健康委管理平台对接,实现业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及时上报病历数据资料。市、区卫生健康委通过管理平台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医疗机构实施监管。

(3)主动向社会公开。试点区卫生健康委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医疗机构名单,公布监督电话或其他监督方式,及时受理和处置举报。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行业监督和自律,维护护患双方合法权益。

(六)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管理

试点医疗机构可自主开发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或者与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合作机制。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应具备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要求的设备设施、信息技术、技术人员、信息安全系统等。基本功能至少包括服务对象身份认证、病历资料采集存储、服务人员定位追踪、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保护、服务行为全程留痕追溯、工作量统计分析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应通过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三级。

如试点医疗机构与第三方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合作,应签订合作协议,在协议中明确各自在医疗服务、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护患安全、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权责利。试点医疗机构和第三方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不得买卖、泄露患者个人信息。

(七)风险防范管理

1、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试点医疗机构要增强“互联网+护理服务”风险防范意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范和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建立医疗纠纷和风险防范机制,制订应急处置预案,保障护患双方合法权益。

2、加强护士安全防范

试点医疗机构或者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应根据协议要求,为护士提供手机APP定位追踪系统,配备护理工作记录仪,使服务行为全程留痕可追溯。为护士配备一键报警装置,购买责任险、医疗意外险和人身意外险等,切实保障护士执业安全和人身安全,有效防范和应对风险。

(八)价格和支付机制管理

1、价格分类管理

医疗机构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医疗服务,要执行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制定的收费规定。公立医疗机构实行政府定价管理、非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

2、完善价格机制

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将根据试点工作情况,综合考虑交通成本、信息技术成本、技术风险和劳务报酬等因素,探索建立价格和相关支付保障机制。

四、实施步骤

(一)试点工作准备阶段(2019年2月至5月)

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医保局制定本市“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包括本市“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清单及服务标准和规范。

(二)试点工作组织实施阶段(2019年6月至11月)

1、试点区卫生健康委会同区医保局根据《实施方案》要求,确定辖区内试点医疗机构并组织细化各项工作任务。

2、试点区卫生健康委会同区医保局对辖区内试点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经验,研究调整相关措施。

3、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医保局对全市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分析评估,并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相关政策。

(三)试点工作总结阶段(2019年12月)

试点区和试点医疗机构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进行总结。2019年12月15日前,试点区卫生健康委会同区医保局向市卫生健康委和市医保局提交试点工作总结报告。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医保局对本市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根据试点工作情况,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推广有益经验。

五、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区卫生健康委、医保局和各办医主体、各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此次“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试点区和试点医疗机构要以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以维护群众健康权益和保障医疗安全为落脚点,加强组织领导,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妥善组织,落实责任

试点区和试点医疗机构要认真做好本次试点的组织工作。根据《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组织细化各项工作任务,确定具体工作安排和实施步骤,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按时、保质完成试点工作任务。

(三)加强监管、防范风险

试点区卫生健康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监督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密切关注辖区内“互联网+护理服务”新业态发展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范和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规范开展。

(四)积极探索,及时总结

试点区和试点医疗机构在试点工作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探索建立适合本市实际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制度等积累宝贵经验。

第2篇:互联网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附件一

网络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背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自1979年建校以来,就开始利用卫星电视开展远程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各地广播电视大学开始构建计算机校园网络、计算机网络教室,开发教务管理系统和数字化学习资源。1999年4月,教育部批准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试点”项目后,中央电大组织开发“电大在线远程平台”并在省级电大及分校进行了部署,同时通过教育卫星宽带网向各地电大下发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源,形成了“天网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远程教学环境。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构建国家开放大学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然而,电大当前的信息化已不能满足其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的需要,不适应承担国家远程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开展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的需要,不适应国家开放大学开展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社区教育、休闲教育等非学历教育的需要,不适应千万级的用户访问,不适应12万名专兼职教职工的科研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建设目标

建成具有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实现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和分部、地方学院、行业学院、学习中心之间网络高速连接。

支持国家开放大学举办高水平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开展社会化服务、科学研究和继续教育学分认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机制创新需求,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成为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骨干网络平台。实现与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互联互通,成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枢纽。

具有一站式、开放式、可扩展的软件系统,形成四通八达、自成体系的国家开放大学网上校园。网络平台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标准规范、门户网站、用户认证管理系统、门户系统;教学、管理、科研、电子商务、学分银行、虚拟实验、质量评价、远程接待、物流管理、视频与语音交互、行政办公和服务等业务支撑系统;资源管理及资源库系统;网络、存储和服务器为主的数据中心和远程接待中心、考试监控中心、远程会议中心、学习体验中心和数字卫星电视系统等硬件设施。

支持千万级以上的用户通过卫星电视、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等安全、可靠和高速的访问服务。通过光纤实现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高速网络接入,实现总部数据中心与分部、地方学院数据中心的专用网络链接,实现覆盖全国用户的高速网络访问服务。

学习者移动终端教师管理、服务人员PC公众用户机构用户卫星及有线电视门户网站学历教育网、职业教育网、社区教育网、证书培训网、行业培训网在线干部培训网、农民工就业培训网、残疾人教育网等学历教育国家开放大学地方开放大学国内其他高校国外开放大学国外一流大学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机构国外职业教育机构社区教育各类社区学院国外社区教育机构老年大学休闲教育机构证书培训企业证书培训行业证书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其他培训干部培训健康培训企业内训农民工就业培训社会从业人员培训政府监管、质量评估教学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学分银行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加盟管理系统数据中心数字资源中心远程接待中心考试监控中心远程会议中心数字图书馆队伍与机制、运维与管理(服务器群集、存储中心、CDN、各种数据库、灾备等)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电信网、移动网 儿童青少年在职成人老年人农民工军人残疾人各类学习者多样化学习需求手机移动终端各种智能设备终端方便快捷无断点访问电脑TV开放办学和公共服务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技能培训休闲教育公共服务……学分银行一体化一站式可选择门户系统应用系统数据中心服务系统资源中心开放兼容标准规范教育资源和服务共建共享枢纽国内外大学社会教育机构电教馆系统高校网院高性能高安全高可靠……互联网国家开放大学甘肃分部电信网广电网国家开放大学省内学院 学习中心 学习中心各地分部

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具体目标如下:

(1)支持国家开放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开展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证书培训、干部在线培训、农民工就业培训、休闲教育等非学历教育的需要;

(2)支持地方开放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及国内外各类教育机构的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接入,满足远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的需要;

(3)与社会用人单位相关系统对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信息的集成服务;

(4)支持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满足开展高质量高水平学历教育的需要;

(5)满足国家开放大学专兼职教职工科研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6)集教、学、管、服、研于一体,为学习者、教师、服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公众、机构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7)支持互联网计算机、移动终端和卫星电视等多种终端接入,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随身学习的需要;

(8)满足千万级用户的访问,实现7*24小时安全、稳定运行与服务。

三、建设原则

(1)以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 (2)立足成熟技术,追踪先进技术,引领教育技术发展; (3)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

(4)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统一运维;

(5)继承已有成果,注重资源整合,发挥整体效益; (6)充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开放性、实用性、可扩展性和经济性。

四、主要建设内容

网络平台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标准规范、门户网站、用户认证管理系统、门户系统;教学、管理、科研、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质量评价、远程接待和行政办公与服务等业务支撑系统;资源管理及资源库系统;网络、存储和服务器为主的数据中心和远程接待中心、考试监控中心、远程会议中心、学习体验中心和卫星电视系统等硬件设施。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以国家、部委和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为基础,制定国家开放大学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平台运营与维护的相关制度;

(2)建成集成各类教育信息和资源的门户网站(按频道开通学历教育网、职业教育网、社区教育网、证书培训网、行业培训网、在线干部培训网、农民工就业培训网、村官学习网等);

(3)建成用户认证管理系统和门户系统,实现各类用户的信息定制和个性化门户界面;

(4)建成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以平台开放、数据接口、功能集成等多种方式的接入;

(5)建成用户认证管理系统、教学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加盟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学分银行系统、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虚拟实验、质量评价系统、远程接待、视频与语音交互、行政办公和服务等业务支撑软件系统,并与政府监管系统对接;

(6)开发资源管理系统、资源库系统及各种数据库; (7)建立数据中心(包括网络、存储与服务器等)、远程

接待中心、考试监控中心、远程会议中心、学习体验中心和卫星电视系统等硬件设施;

(8)国家开放大学通过光纤实现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高速网络接入,实现总部数据中心与各分部、地方学院数据中心的专用网络链接,为全国用户的提供高速网络访问服务。

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可以分为用户层、应用层、数据层、设施层和网络层,各层说明如下:

用户层:主要包括各类学习者和社会公众用户;国家开放大学的专兼职教师用户;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分部(学院)、地方学院、行业学院和各地学习中心的管理:科研、技术与服务人员;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机构用户。

应用层:主要包括门户网站、各类专题应用网站、支撑各种业务的应用系统。

数据层:主要包括各类用户信息数据库、资源数据库、代码和编码数据库等。

设施层:主要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和主要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等。

网络层:主要包括核心网络设备、网络安全设备和网络接入设备等。

(-)门户网站

建立国家开放大学门户网站,以多种方式(如:通过数据接口、网站链接、平台开放等)实现与地方开放大学、国内外高校、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社区学院、高职学院、老年大学、用人单位等的信息集成、资源共享和服务集成;门户网站按频道方式开通学历教育网、职业教育网、社区教育网、证书培训网、行业培训网、在线干部培训网、农民工就业培训网和村官学习网等各类专题网站。

(二)主要应用软件系统 应用软件系统以学习者为主体,实现网上注册、选课、缴费、学习、测评、毕业、学分银行、信息查询等主要环节的集成应用与服务,支持各类机构的资源和信息发布,系统支持同时在线人数超过 10万,能够承载千万级的用户安全访问;通过主要应用系统开发和硬件建设逐步形成国家开放大学的网络教学环境。

主要应用软件系统包括:门户系统(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教学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加盟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学分银行系统、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行政服务系统等主要应用软件系统,并与政府监管信息系统对接。

1.门户系统

建成面向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全体用户(学习者、教师、管理与服务人员、公众、机构用户)的统一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通过门户系统实现公共信息、个性化信息、应用系统等功能模块的集成和一站式访问。

2.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实现学习者网上在线注册、报名、选课、学习、测评或考试、协同以及相关支持服务等内容,系统支持同时在线人数超过 10万人,能够承载千万级用户的安全访问,并具有良好的系统扩展性。实现从支撑国家开放大学教学业务,到引领和助推国家开放大学开展新业务。

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子系统:学习、测评、虚拟实验、数字图书馆、远程接待、学习者社区等。

(1)学习子系统

以友好的用户界面、便捷的使用方式,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的在线学习、协同学习和交流,实现学习者在线选课和信息推送,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的交流等。

(2)测评(考评)子系统

建立以形成性考核为依据,以机考为主要手段的测评(考评)子系统。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综合评价学习者对各学习过程单元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者和教师可以方便的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和次数自动纳入学习者电子档案进行管理,作为教师指导学习者下一步学习的依据。

(3)虚拟实验子系统

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网上虚拟实验室;为有条件的专业、课程进行网上虚拟实验。

(4)数字图书馆子系统

建立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充分利用社会各种数字化图书、音像、期刊等资源,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课外辅导材料,并能够实现信息推送等业务,满足国家开放大学开展远程教育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需要。

(5)远程接待子系统

建立在线远程接待软件系统;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远程帮助和服务。提供在线答疑、学习提醒、信息推进和教学回访等服务,协助教师完成教学活动。

(6)学习者社区干系统

建立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网上互动社区,为学习者、校友和潜在学习者提供信息交流的场所,通过学习者论坛、校友园地和学习者活动等栏目,开展非课业支持服务,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兴趣培养,营造开放大学文化氛围。

3.教学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系统实现对教务、评估、教研等的管理和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子系统:招生管理、教务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评估、教师管理、学习者事务管理等。系统支持同时在线人数超过5万人。

(1)招生管理子系统

对国家开放大学下设教学中心、分院和行业学院的招生进行统一管理,设置招生计划、网上报名、审核、入学测试等功能。

(2)教务管理干系统

教务管理子系统实现学籍、专业课程规则、成绩管理等功能。 (3)考试管理子系统

建设考务、机考、题库系统,实现考试计划、考点管理、场次编排、考试预约、学习者考试、数据上传、教师阅卷、试题管理、试卷管理等功能。

(4)教学评估子系统

建立数据报送和评估系统,分类储存和呈现,实现数据采集、评估分析等功能,对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全面反映开放大学的综合运行状况,为决策层提供管理决策支持。

(5)教师管理子系统

建立教师信息库,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实现专兼职教师管理,为构建教师课程团队提供服务。

(6)学习者事务管理子系统

建立学习者事务管理干系统,实现学习者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等功能,支持学习者评价表彰、学习者资助、学习者活动组织、心理辅导与职业规划等学习者事务的开展。

4.加盟管理系统

建立加盟管理系统,针对国家开放大学与各加盟机构的合作方式和合作要求,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各种标准接口与加盟机构的软件系统进行共享和互通,对加盟机构的相关数据等进行管理和协同,为加盟机构提供支持服务。

5.资源管理系统

建立数字资源应用和管理子系统,实现教育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服务。具体功能描述详见《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实施方案》。

6.学分银行系统

建立学分银行系统,为所有注册学员提供终身学习账号,支持学分的互认与转换;并与各类教育机构提供信息对接,实现教育服务集成。具体功能描述详见《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实施方案》。

7.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系统

实现在线缴费、电子订单、资源配送、库存管理等功能。满足各类教学资源的网上征订、资源物流过程的信息查询、资源个性化需求和反馈分析需求。

8.科研管理系统

科研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学科研究、业务培训、科研项目服务等内容,系统支持同时在线人数在 2万以上,能够承载百万级的用户访问,并具有良好的系统扩展性。实现国家开放大学教职工研究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支持教师在线开展教研活动以及课程团队的活动,满足国家开放大学科研项目交流合作与队伍素质发展的需要。

9.行政服务系统

行政服务系统为国家开放大学的人、财、物提供高效管理和协同办公,提高国家开放大学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整合。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l)办公自动化系统,内部即时通讯系统和协作系统; (2)财务结算系统; (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4)资产管理系统。 (三)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支撑国家开放大学教学、管理、支持服务等业务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电视开展教学活动,建成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专网为骨干的宽带互联网络环境,确保网络安全和稳定运行。实现PC、移动终端和卫星电视等多种终端的接入,提供随时、随地、随身的高速访问。具体建设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中心、数字资源一心、远程接待中心、考试监控中心、远程会议中心、学习体验中心和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1.计算机网络

建成全国都能够高速访问的网络环境,通过建立专网,实现中心和分中心的高速、安全的互联互通;通过多运营商的接入,总出口带宽达到万兆以上,在“三网融合”的环境下实现多终端( PC、移动终端和卫星电视)的无缝接入。

2.数据中心

建立国家开放大学数据中心群:建立高可靠的服务器集群,支撑千万级用户访问,十万级用户同时在线;建立分布式存储、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统一备份和容灾,确保数据安全、可靠。

设立南北两个一级大型数据中心;在国家开放大学地方学院(省级电大)按照标准设立30—4 0个二级数据中心;实现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系统。在骨干节点部署全局负载均衡设备,实现透明访问和智能引导;建立高可靠的服务器集群和满足业务需要并能够有效扩展的分布式存储系统,总存储容量达1000TB,并建立备份和容灾机制,实现数据中心的自动化、智能化。

3数字资源中心

建立国家开放大学数字资源中心和资源制作播出中心,利用采编、录播系统,实现数字资源的制作、编目、存储、录播等功能,建立数字资源制作标准和数字资源制作团队,及时制作社会需要的数字资源,满足国家开放大学对于数字资源的需求。

(1)制作、采编: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数字资源制作基地, 对资源进行加工处理,适应PC、移动终端、卫星电视等的播出要求,集虚拟演播室、多种媒体资源开发和研究为一体,逐步建设成为国家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和技术研发中心。

(2)资源存储:对资源进行采编和索引,实现资源的分类、分布存储、统一管理、高效检索,支持千万级用户多种终端接入和资源的检索功能,形成国家开放大学的数字资源库,并确保安全可靠运行。

(3)播出:依照国家标准,建设国家开放大学高清晰视频演播室,演播室具有转换多种应用规格视频资源能力,能为互联网、卫星电视以及无线通讯提供视频资源。利用卫星电视、有线电视、IPTV、3G等传输课程教学资源与信息,逐步实现大中城市有线电视和IPTV全覆盖,边远地区卫星电视传输全覆盖。

(4)研制并建立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资源建设标准:参照国际和国内的资源制作标准以及电大已有的基础,逐步研制并建立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资源建设标准,并能够与主流的资源标准兼容。

4.远程接待中心

建设基于网络、系统运作的数字化分布式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接待中心。开通400或800免费服务电话,实现电话呼叫接入、应答、转移、自动语音等实时远程接待服务,支持服务电话、服务邮箱、网上论坛、文本和视频答疑、传真、短信等服务形式,对远程接待服务运营情况进行监控与管理,自动生成统计报表。

5.考试监控中心

建立国家开放大学考试监控中心,包括1家考试监控总中心、40家考试监控分中心和6如家市县级考试监控中心,及5000-10000间电子监控考场。在各考试监控中心配备考试监控大屏幕、视频与音频系统、双向视频会议终端、IP可视电话等设备,实现对所有考场的有效监控和管理,实现个性化预约考试。

6.远程会议中心

建立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专网作为传输途径的国家开放大学远程会议中心,实现远程会议、圆桌会议等功能,并可对会议进行实时记录、加密和播出。

7.学习体验中心

在全国根据需要建立50-100个左右的学习体验中心,方便学习者和社会公众体验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方式。

8.卫星电视系统

在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建立适合卫星传输的资源存储和播出软硬件系统,在地方学院、行业学院、学习中心建立卫星接收站,接收国家开放大学通过卫星电视播出的电视课程和多媒体教学资源。

五、运维与管理

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平台服务对象包括学习者、社会公众、各类相关机构和合作单位、管理人员等,运维内容涵盖系统、网络、数据中心、存储、桌面、设备及耗材、各类文档等。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平台的运维与管理的建设目标是保证所有用户时时处处的安全访问,通过加强IT运维管理工作,提升服务水平,保障各个系统和平台高效、安全运行。具体建设内容包括,运维管理系统建设、运维管理制度建设和运维管理队伍建设。

1.运维管理系统建设

参照ITIL最佳实践和IS02000标准,制定科学有序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建立统一的运行维护服务模式和规范。从全局的角度开展运行维护和服务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应用先进的技术工具,搭建统一高效的运维管理系统。其目标是:树立面向业务服务的运维管理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量化考核指标,实现精细化管理;实行集中统一的运维管理模式,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IT运维管理平台,实现有序服务;建立规范标准的运维管理流程,实现流程管理;应用先进、实用、高效的IT运维管理工具,实现主动管理。其主要功能有:运维任务信息公告、服务流程管理、知识库、集中管理与监控。

2.运维管理制度建设

分别从管理与操作方面建立运维管理规范,从IT运维管理体系总体运行、流程执行和岗位职责3个层次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实现量化管理。

第一级:制订涵盖运维管理全过程的总办法,作为指导IT运维管理工作开展的统领,其内容涵盖IT服务全过程的管理控制点和人员管理等核心内容,包括运维管理模式、归口管理、组织结构与职责、人员岗位与职责、运维管理工作规划与执行、量化考核、服务评价等方面的管理规定。

第二级:结合IT服务的实际情况,针对管理工作需要而制定的具体管理办法,其范围涵盖系统、网络、数据中心、存储、桌面、设备及耗材、各类文档等,明确管理职责与规范操作流程。

第三级: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在第二级基础上按照精细化管理需要,对某些方面的运行维护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操作程序所做出的细化准则或指南。

3.运维管理队伍建设

运维管理队伍是国家开放大学运维管理建设的核心内容,培养一支近千人的立足全局、善于研究、熟悉业务、钻研技术的高素质运维管理队伍,适应国家开放大学发展需要。重视运维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提高技术专业水平,适应运维岗位需要。

六、建设保障 (-)组织保障

建立国家开放大学高效的信息化建设组织结构:由校长挂帅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进行决策、协调和推动,由学校、企业、行业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由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部门组成工作组具体实施。

(二)制度保障

通过企业机制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建设、管理和运维队伍,形成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人才梯队。

建立一套高效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形成由国家开放大学统一投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的信息化建设机制,构建国家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经费保障

网络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主要应用软件系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总经费预算如表1所示:

表1网络平台建设总经费预算表

网络平台运维管理主要包括:设备更新、存储扩容、软件系统升级优化、信息内容更新、网络带宽和专线费用等,每年运维费用大约 3300~5310万元。

1.应用软件系统建设经费

根据国家开放大学的顶层设计方案,按照国家开放大学的需求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分阶段实施,结合广播电视大学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教学平台、科研管理系统、招生管理系统、年报年检系统和电子公务系统等,优先考虑购买成熟产品,预计应用软件系统建设共需100人左右的队伍,按规范化软件开发流程,预计在2年内完成开发并部署上线,应用软件系统建设经费预算如表2所示:

表2应用软件系统建设经费预算表 2.基础设施建设经费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2012年底前完成)主要包括机房、网络、服务器、存储、远程接待中心、学习体验中心和考试监控中心、系统软件(含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等)建设。

一期建设经费预算见表3。

根据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应用情况和一期实施的硬件建设情况,扩充相关的硬件,并计划2015年底前完成。

二期建设经费预算见表4,三期建设经费预算见表5。 3.运维与管理经费

网络平台运维与管理经费主要包括:服务器和网络设备更新、存储设备扩容、软件系统升级优化、信息内容更新、网络出口带宽和专线费用等,预计每年的运维经费(不含系统运维的人员经费)占整个网络平台建设经费的 30%; 至 2012年底前,预计每年经费在2500万元左右,网络平台运维与管理经费预算见表6网络平台运行预计租用的网络带宽经费预算见表7。

六、进度安排

第1阶段(2011年12月底前) (1)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

(2)技术方案和详细方案设计

(3)网络平台主要应用软件系统建设,部分软件系统上线运行

(4)基本完成基础设施一期建设 (5)运维体系建设

第 2阶段(2012年~2015年12月)

(1)升级、完善网络平台主要功能 (2)基础设施二期建设 (3)完善运维体系

第3阶段(2016年—2020年12月) (1)基础设施三期建设 (2)应用软件系统优化和升级 (3)完成所有建设项目

第3篇:“互联网+教育”实施方案新版

“互联网+教育”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x建设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部署,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升我县“互联网+教育”建设和应用水平,根据《xxx“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区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新模式,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x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的目标要求,以扎实推进“十大行动”为统领,推动全县教育理念变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x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工作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部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到x年,基本建立信息化融合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教育治理的新模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城乡、校际、群体差距明显缩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发展质量实现新发展,形成“互联网+教育”建设应用模式。

三、重要任务

(一)加强教育城域网建设

1.继续加强平台空间建设。提高学校接入互联网络带宽,加强学校网络建设,升级陈旧设备,重新规划不合理的校园网络,在未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学校搭建无线网络,实现全县中小学校园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依托各电信运营商和社会力量,建成物理实体和虚拟构架相结合的教育城域网,为本地区个性化应用奠定基础。

x年,各中小学、幼儿园同步在x教育云开通应用平台,实现县域内校(园)际间应用互联互通。逐步增加网络安全设备,确保城域网接入设备的安全稳定,为“互联网+教育”应用提供快速、高效、稳定的网络支撑。x年依托x教育云平台,提升县域教育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为我县教育管理、教师治理和教育发展评价等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和决策服务。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委网信办。

(二)全面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全覆盖2.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培训计划,每年培训36名校长、500名教师,积极参加x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评比等活动,不断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质量。从x年年初开始,组织专任教师全部开通x教育云学习空间,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到100%;x年,90%的教师利用空间开展教学教研活动、85%的适龄学生利用空间开展学习活动,80%的家长利用空间开展家校互动;x年,在上年的基础上分别提升5个百分点;到x年,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实现全覆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育理念、教与学的方式、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建立并完善新型的教育、教学形态。利用教育云空间,发挥数字化校园在校际协作、家校协作、远程协作等方面的作用。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委网信办。

3.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依托x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习平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x年,推广应用开放大学学习平台,初步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多终端的终身教育网络,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网络教育提供服务。到x年,基本建立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支撑。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人社局、职业教育中心。 (三)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素养教育

4.促进“互联网+教育”融合应用、创新素养教育深度融合。x年,在x中学、x九年制学校、x中学、城关一小4所x级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开展融合应用试点。推广基于项目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积极探索思维导图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创新应用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x年,组织信息化条件较好的xx融合应用试点。x年底,开展全县“互联网+教育”建设和应用观摩交流,总结应用经验,全面推广普及。开设创新素养教育课程,建立创新素养评价体系,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教学等信息化方式开展教学,举办“互联网+教育”应用、创新素养培训和现场观摩会等活动,邀请专家指导培训创新素养教育。x年底建设完成5所“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示范校、10所信息化应用试点学校,20个名师网络工作室,完成100堂创新素养与教育精品示范课。到x年,实现数字化、智慧校园全覆盖,形成一批课堂教学改革重大成果,以创新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师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四)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达标县建设

5.实施“互联网+教育”达标县建设。x年争取被确定为x遴选的5个“互联网+教育”试点县之一。x年,按照x标准完成“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建设任务。利用各类项目建设资金,补齐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短板,分年度更新学校使用6年以上的信息化设备,完成中小学信息化设备更新建设。实现中小学校(含幼儿园)宽带网络“校校通”达到100%,农村中小学带宽达到500M以上,县城小学达到1000M,县城中学和职业学校带宽达到1000M以上,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60%以上,实现“班班通”100%。到x年,实现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应用常态化、特色化。实施高中“在线课堂”,积极与x、x等教育发达地区名校建立互助关系,对接一批名师和教研员;依托x教育云、“x云在线课堂”联盟,在x中学、回民高级中学开展异地异校同年级同学科重点章节的“在线课堂”教学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由名师和教研员网上实时点评我县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依托x教育云平台,构建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推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随时随地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化学习设施和体验设施的建设;整合各种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加强自建资源建设,开展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兴趣的选修课资源、校本教育资源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素养能力。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 (五)利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6.推进教师智能助手创新应用。按照x教育厅部署,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与人工智能有机融合,逐步形成教师人人想用、人人会用、人人好用的新局面。x年,启动试点工作,遴选1所学校作为人工智能教学试点学校,开展智慧教学应用。试点探索以数字化翻转课堂、智能教室、课堂精准教学系统为主的智慧课堂教学助手应用,帮助教师智能化备课、授课,精准掌握学情,优化课堂教学策略,逐步推进应用工作。x年,开展全县教师教育行为智能化监测,积极推进智慧教学。各试点学校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教室,引入教学管理、学科工具和人机对话等教师教学智能助手和配套教学资源,为教师智能推送备课资料,教师能够运用智能化系统开展学生管理、学习任务分配等工作。鼓励教师应用智能助手开展教学、通过智能助手对学生当堂自动测评,跟踪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实时反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针对性。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委网信办。

7.加强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探索虚拟现实教学(VR)和教学机器人为主的体验性、沉浸式创新性学习助手,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深入推进创新素养教育,开展智能化教学。依托市教师智能发展实验室,积极为我县教师开展智能研修培训。到x年,在公办高中建成具备人工智能特点的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规划、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和相应教学管理功能平台,为新高考政策落实提供支撑。加强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网络学习、虚拟实验及各种生活体验,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创新,形成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8.推动教师智能研修全覆盖。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培训,加强人工智能骨干引领人员的培养,实施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智能教育领导力和智能教学能力专项研修,计划每年培训30名校长、400名教师,形成一批引领智能教育发展的“种子”。x年开始,系统组织开展红瑞、红翔、x等移民村和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项智能教育培训、送培到校等活动。组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建立远程同步智能互动课堂教研和教师研训“智能手拉手”关系,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全覆盖。x年—x年,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和教师智能教育体验等培训研修活动,完成人工智能课程全员培训。到x年,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智能教育领导力和智能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全覆盖,实现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远程同步智能课堂研修结对全覆盖,教师线上线下混合式智能研修全覆盖。

责任单位:县教体局。

9.建立教师智能化管理体系。x年,与x同步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数据库,为学校改进教学提供智能化数据分析。x年,基本建成利用x数据和我县数据进行教师工作决策的大数据工作体系,形成一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成果。

责任单位:县教体局。

(六)加强网上党建、团建工作阵地建设

10.用好“智慧党建”活动平台。按照党的建设要求和党务应用需求,依托x“智慧党建”平台,加强网上党建工作,为教体系统党组织和党员提供服务,深入开展在线理论学习、党务管理、交流互动、信息收集和实时监管等工作。x年,依托教育云平台网上移动党校,面向全体党员开设网络必修党课。到x年,建立党员在线学习、志愿活动、思想汇报、等网上积分管理机制,开展专家在线指导、政策解读、理论研究等活动。到x年,建成“智慧党建”服务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网络延伸,形成在线党建常态化应用模式。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

11.实施“双百头雁工作室”计划。积极落实x教育厅“双百头雁工作室”计划,x年,遴选建设1个党建示范点网络工作室、2名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网络工作室。x年,遴选建设3个党建示范点网络工作室、6名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网络工作室,推进全县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网络化。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

(七)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和立德树人工作12.用好网络思政平台。x年,配合x教育工委组建“益思网”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联盟、思政课教师联盟、校园网络通讯员联盟,促进线上线下思想政治工作,各学校要积极开展应用工作。x年,加强“益思网”推广应用,总结优秀经验和案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既“键对键”又“面对面”。x年,各校(园)形成形态丰富、主题鲜明、技术先进、服务全面的新型校园网络矩阵。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

13.实施网络育人试点工作。利用x教育云“中小学德育课堂”开设中小学时事政治网络课程,加强党情、国情、区情和政策教育。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网络育人全过程,每年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网络文明进校园、校园网络文化节、网络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活动,鼓励广大师生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x年,争取x一幼、二幼、城关回小、xx等4所园校进入x实施网络育人工作试点。组织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计划和校园网民“旗手”培育计划;利用全区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名师资源,探索开设“优益思大讲堂”,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机制,培育一批网络教育名师。到x年,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智慧思政”网络育人新模式。

责任单位:县教体局。 (八)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14.建立教育治理大数据应用机制。x年,按照教育部和x教育科学决策管理信息系统构架,梳理我县教育基础数据需求,向市教体局提出我县教师治理和地区学业水平质量监测数据需求框架。利用x教育云平台,配合市教体局建设全市可用的教育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决策系统。到x年,基本建成可供本地事业大数据辅助的教育科学决策和教育治理体系。

责任单位:县教体局。

15.建立教育管理督导服务智能系统。x年开始,全面使用x教育厅建成的薄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时监测系统和校园安全隐患排查系统,完善全县教育系统计划管理和校园安全应急指挥体系,将全县教育网上政务服务资源整合接入x政务服务网络,实现政务服务网上统一申请、集x理和全程监督。x年全县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审批服务管理局。 (九)推进网络精准扶智行动

16.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到x年,完成县域内全部农村学校在线互动课堂建设。探索教师“网上走课”制度建设,尝试通过名师在线辅导、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农村薄弱学校学生提供课外辅导服务。到x年,全县农村学校实现在线互动课堂应用全覆盖,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实现同步上课、数据互动、一体评价。到x年,完善在线互动课堂应用机制,形成一批典型应用模式,农村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显著提高。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17.推进网络精准扶贫工作。以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快网络扶贫应用为方向,加大开展“送培下乡”、“送教下乡”活动,不断缩小城乡教育“数字鸿沟”,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积极支持红瑞燕宝小学、x小学、x中学等移民学校与银川都市圈等地优质学校“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到x年,移民学校实现在线互动课堂应用全覆盖,学校办学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责任单位:县教体局。

18.开展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特殊教育。抓住教育信息化发展机遇,深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方式方法,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资源教室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互联网+教育”总体规划。从x年开始,逐步引进优质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移动终端等辅助设备实现即时互动,多渠道获取知识,解决或避免学习生活困难,弥补残疾学生的身体缺陷,打开残障学生对外沟通的通道,实现个性化教育。到x年,搭建信息无障碍学习平台,补偿特殊学生生理缺陷,让他们和健全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同步学习,实现特殊教育公平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让残疾学生也享受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无障碍学习环境,更好地推动教育公平发展。

责任单位:县教体局。 (十)加强网络安全保障 19.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健全网络安全信息通报预警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使用,为“互联网+教育”顺利实施营造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与县委网信办、公安局建立网络安全协调沟通机制,定期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专项检查和安全评估工作,加强教育系统数据的安全保护。x年开展教育行业下一代互联网IP协议(IPv6)建设和应用试点,建立网络安全实时监测和防护系统,开展学校网络安全管理员培训、建立教育行业网络安全专家团队。到x年,网络安全综合治理、等级保护和漏洞监测预警等工作常态化,教育行业网络安全工作水平大幅提升。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委网信办。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教体、发改、财政、人社、网信办、公安等部门为成员的x县“互联网+教育”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体局,具体负责统筹规划、部署、协调、指导全县“互联网+教育”工作,建立经验推广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安排专人组织实施“互联网+教育”的建设及应用,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和应用。教体局要积极履行“互联网+教育”建设应用主体责任,学校要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各学校建立完备的数字校园管理规章,建立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和制度,实现信息化教学的规范化、常态化;组建x县“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教学专家委员会,聘请部分业内专家、学者担任成员,为全县建设应用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开展年度评估和研讨,发挥名师网络工作室作用,试点示范学校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教育教学应用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加强统筹推进。对“互联网+教育”建设应用工作进行全面系统部署,编制《x县“互联网+教育”实施方案》,召开启动大会,对标完成x确定的“互联网+教育”示范县目标任务,建立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量力而行,凸显我县特色,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形成明确的责任分工,有针对性开展“互联网+教育”综合探索和专项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工作。定期举办各类交流、观摩评比活动,总结经验成果,引导教师参与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应用和推广。

(三)加强投入保障。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互联网+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政府投入主体责任,统筹整合教育经费,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年度建设任务深入实施。安排“互联网+教育”工作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教师及专业技术教师培训,用于农村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等。建立学校“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教学应用保障机制,将学校“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教学项目使用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县财政、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教育”项目的审核和专项经费的使用监管,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加强人才支撑。加强“互联网+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挥人才引领作用。通过编制和机构调整,加强“互联网+教育”机构和人员队伍培训建设,明确岗位设置标准和专业发展路径,建设一支富有教育经验、专业技术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互联网+教育”教师队伍。

(五)加强督查督导。强化学校和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和应用,政府督导委员会继续完善《x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考核细则》,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价奖惩机制,加强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考评,把“互联网+教育”建设应用工作列入年终考核,会同教研部门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专项检查,将检查结果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坚持“培训-应用-督导-考核-评价-奖励”机制,对应用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学校和教师利用信息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积极性,确保“互联网+教育”建设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

第4篇:“互联网+教育”实施方案新版

“互联网+教育”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x建设全国“互 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部署,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升我 县“互联网+教育”建设和应用水平,根据《XXX “互联网+教育”示 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精 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区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 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 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构建“互 联网+ ”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新模式,推动教育 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促进教 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和智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X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的目标要求,以扎实推 进“十大行动”为统领,推动全县教育理念变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 化,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

X

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工作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部学校,信息化应 用水平和师生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到X年, 基本建立信息化融合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教育治 理的新模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城乡、校际、群体差 距明显缩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发展质量实现新发展,形成“互联 网+教育”建设应用模式。

三、重要任务

(一) 加强教育城域网建设

1.继续加强平台空间建设。提高学校接入互联网络带宽,加强学 校网络建设,升级陈旧设备,重新规划不合理的校园网络,在未实现 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学校搭建无线网络,实现全县中小学校园有线网络 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依托各电信运营商和社会力量,建成物理实体 和虚拟构架相结合的教育城域网,为本地区个性化应用奠定基础。

x年,各中小学、幼儿园同步在 x教育云开通应用平台,实现县 域内校(园)际间应用互联互通。逐步增加网络安全设备,确保城域网 接入设备的安全稳定,为“互联网+教育”应用提供快速、高效、稳 定的网络支撑。x年依托x教育云平台,提升县域教育大数据分析应 用能力,为我县教育管理、教师治理和教育发展评价等工作提供基础 支撑和决策服务。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委网信办。

(二) 全面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全覆盖 2•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 用。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培训计划,每年培训 36名校长、500名 教师,积极参加x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评比等活动,不断提升网络学习 空间应用质量。从x年年初开始,组织专任教师全部开通x教育云学 习空间,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到100%;x年,90%的教师利用 空间开展教学教研活动、85%的适龄学生利用空间开展学习活动, 80%的家长利用空间开展家校互动;x年,在上年的基础上分别提升5 个百分点;到x年,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实现全覆盖。运用信息技 术手段推进教育理念、教与学的方式、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 建立并完善新型的教育、教学形态。利用教育云空间,发挥数字化校 园在校际协作、家校协作、远程协作等方面的作用。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委网信办。

3•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依托x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习平台,构建 终身学习体系。x年,推广应用开放大学学习平台,初步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多终端的终身教育网络,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网络教育 提供服务。到x年,基本建立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化 服务体系,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支撑。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人社局、职业教育中心。 (三)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素养教育

4•促进“互联网+教育”融合应用、创新素养教育深度融合。 x 年,在x中学、x九年制学校、x中学、城关一小4所x级信息化应 用示范学校开展融合应用试点。推广基于项目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积极探索思维导图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 进行拓展和创新应用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x年,组织信息化条件较好的xx融合应用试点。x年底,开展全县“互 联网+教育”建设和应用观摩交流,总结应用经验,全面推广普及。

开设创新素养教育课程,建立创新素养评价体系,利用互联网和人工 智能教学等信息化方式开展教学,举办“互联网 +教育”应用、创新 素养培训和现场观摩会等活动,邀请专家指导培训创新素养教育。 x

年底建设完成5所“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示范校、10所信息化 应用试点学校,20个名师网络工作室,完成100堂创新素养与教育 精品示范课。到x年,实现数字化、智慧校园全覆盖,形成一批课堂 教学改革重大成果,以创新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重大 突破,师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四)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达标县建设 5.

实施“互联网+教育”达标县建设。x年争取被确定为x遴选 的5个“互联网+教育”试点县之一。x年,按照x标准完成“互联 网+教育”示范县建设任务。利用各类项目建设资金,补齐中小学信 息化建设短板,分年度更新学校使用6年以上的信息化设备,完成中 小学信息化设备更新建设。实现中小学校(含幼儿园)宽带网络“校校 通”达到100%,农村中小学带宽达到500M以上,县城小学达到 1000M,县城中学和职业学校带宽达到1000M以上,无线网络覆盖 率达到60%以上,实现“班班通” 100%。到x年,实现数字校园建 设全覆盖,应用常态化、特色化。实施高中“在线课堂”,积极与

x等教育发达地区名校建立互助关系,对接一批名师和教研员

x、;依托x

教育云、“x云在线课堂”联盟,在x中学、回民高级中学开展异地 异校同年级同学科重点章节的“在线课堂”教学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由名师和教研员网上实时点评我县教师课堂教学活动, 提升教师教学 水平。 依托x教育云平台,构建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推进学生个性化 学习和随时随地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化学习设施和体验设施 的建设;整合各种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加强自建资源建设,开展能 够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兴趣的选修课资源、校本教育资源建设,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素养能力。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 (五)利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6.

推进教师智能助手创新应用。按照x教育厅部署,深入开展人 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与人工智能有 机融合,逐步形成教师人人想用、人人会用、人人好用的新局面。

x

年,启动试点工作,遴选1所学校作为人工智能教学试点学校, 开展 智慧教学应用。试点探索以数字化翻转课堂、智能教室、课堂精准教 学系统为主的智慧课堂教学助手应用,帮助教师智能化备课、授课, 精准掌握学情,优化课堂教学策略,逐步推进应用工作。

x年,开展

全县教师教育行为智能化监测,积极推进智慧教学。各试点学校建设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教室,引入教学管理、学科工具和人机对话等 教师教学智能助手和配套教学资源, 为教师智能推送备课资料,教师 能够运用智能化系统开展学生管理、学习任务分配等工作。鼓励教师 应用智能助手开展教学、通过智能助手对学生当堂自动测评, 跟踪学 生的学习表现,并实时反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针对性。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委网信办。 7.加强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探索虚拟现实教学(VR)和教学机器人 为主的体验性、沉浸式创新性学习助手,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深入推 进创新素养教育,开展智能化教学。依托市教师智能发展实验室,积 极为我县教师开展智能研修培训。到X年,在公办高中建成具备人工 智能特点的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规划、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和相应教学管 理功能平台,为新高考政策落实提供支撑。加强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 网络学习、虚拟实验及各种生活体验,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的教 学方法创新,形成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育 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进 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8.推动教师智能研修全覆盖。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培训,加强人工 智能骨干引领人员的培养,实施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智能教育领导力 和智能教学能力专项研修,计划每年培训 30名校长、400名教师, 形成一批引领智能教育发展的“种子”。X年开始,系统组织开展红 瑞、红翔、X等移民村和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项智能教育培训、送培 到校等活动。组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建立远程同步智能互动 课堂教研和教师研训“智能手拉手”关系,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全覆盖。 X年一X年,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和教师智能教育体验等 培训研修活动,完成人工智能课程全员培训。到 X年,优秀校长和骨 干教师智能教育领导力和智能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全覆盖,实现薄弱学 校与优质学校远程同步智能课堂研修结对全覆盖,教师线上线下混合 式智能研修全覆盖。 责任单位:县教体局。

9.建立教师智能化管理体系。x年,与x同步建立教师专业化发 展评价数据库,为学校改进教学提供智能化数据分析。 x年,基本建 成利用x数据和我县数据进行教师工作决策的大数据工作体系,形成 一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成果。

责任单位:县教体局。

(六)加强网上党建、团建工作阵地建设

10.用好“智慧党建”活动平台。按照党的建设要求和党务应用 需求,依托x “智慧党建”平台,加强网上党建工作,为教体系统党 组织和党员提供服务,深入开展在线理论学习、党务管理、交流互动、信息收集和实时监管等工作。x年,依托教育云平台网上移动党校, 面向全体党员开设网络必修党课。到 x年,建立党员在线学习、志愿 活动、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等网上积分管理机制,开展专家在线指导、政策解读、理论研究等活动。到 x年,建成“智慧党建”服务体系,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网络延伸,形成在线党建常态化应用模式。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

11.实施“双百头雁工作室”计划。积极落实 x教育厅“双百头 雁工作室”计划,x年,遴选建设1个党建示范点网络工作室、2名 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网络工作室。x年,遴选建设3个党建 示范点网络工作室、6名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网络工作室, 推进全县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网络化。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 委组织部。

(七)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和立德树人工作 12.用好网络思政平台。x 年,配合x教育工委组建“益思网”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联盟、思 政课教师联盟、校园网络通讯员联盟,促进线上线下思想政治工作, 各学校要积极开展应用工作。x年,加强“益思网”推广应用,总结 优秀经验和案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既“键对键”又“面 对面”。x年,各校(园)形成形态丰富、主题鲜明、技术先进、服务 全面的新型校园网络矩阵。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 13.

实施网络育人试点工作。利用 x教育云“中小学德育课堂” 开设中小学时事政治网络课程,加强党情、国情、区情和政策教育。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网络育人全过程,每年组织各级各 类学校开展网络文明进校园、校园网络文化节、网络优秀作品推选展 示等活动,鼓励广大师生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x年,争取x 一幼、二幼、城关回小、xx等4所园校进入x实施网络育人工作试点。组 织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计划和校园网民“旗手”培育计划

;利用全

区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名师资源,探索开设“优益思大讲堂”,建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机制,培育一批网络教育名师。到 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智慧思政”网络育人新模式。

责任单位:县教体局。 (八) 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14.

x年,形

立教育治理大数据应用机制。X年,按照教育部和X教育 科学决策管理信息系统构架,梳理我县教育基础数据需求,向市教体 局提出我县教师治理和地区学业水平质量监测数据需求框架。利用

X

教育云平台,配合市教体局建设全市可用的教育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 决策系统。到X年,基本建成可供本地事业大数据辅助的教育科学决 策和教育治理体系。

责任单位:县教体局。

15•建立教育管理督导服务智能系统。X年开始,全面使用X教 育厅建成的薄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时监测系统和 校园安全隐患排查系统,完善全县教育系统计划管理和校园安全应急 指挥体系,将全县教育网上政务服务资源整合接入 X政务服务网络, 实现政务服务网上统一申请、集 X理和全程监督。X年全县基本实现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审批服务管理局。 (九)推进网络精准扶智行动 16.

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到 X年,完成县域内全 部农村学校在线互动课堂建设。探索教师“网上走课”制度建设,尝 试通过名师在线辅导、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农村薄弱学校学生提供 课外辅导服务。到X年,全县农村学校实现在线互动课堂应用全覆盖, 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实现同步上课、数据互动、一体评价。到

X年,

完善在线互动课堂应用机制,形成一批典型应用模式,农村薄弱学校 办学质量显著提咼。 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17.推进网络精准扶贫工作。以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 加快网络扶贫应用为方向,加大开展“送培下乡”、“送教下乡”活 动,不断缩小城乡教育“数字鸿沟”,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 融合。积极支持红瑞燕宝小学、x小学、x中学等移民学校与银川都 市圈等地优质学校“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到 x年,移民学校 实现在线互动课堂应用全覆盖,学校办学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责任单位:县教体局。

18.开展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特殊教育。抓住教育信息 化发展机遇,深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方式方法, 将残疾儿 童随班就读资源教室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 “互联网+教育”总体规划。 从x年开始,逐步引进优质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 利用移动终端等 辅助设备实现即时互动,多渠道获取知识,解决或避免学习生活困难, 弥补残疾学生的身体缺陷,打开残障学生对外沟通的通道,实现个性 化教育。到x年,搭建信息无障碍学习平台,补偿特殊学生生理缺陷, 让他们和健全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同步学习,实现特殊教育公平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让残疾学生也享受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无障碍学习环境,更好地推动教育公 平发展。

责任单位:县教体局。 (十)加强网络安全保障

19.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健全网络安全 信息通报预警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使用,为“互联网+教育”顺利实施营造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与县委网信办、公安局建立网络安全协调沟通机制, 定期开展关键信 息基础设施专项检查和安全评估工作,加强教育系统数据的安全保 护。x年开展教育行业下一代互联网IP协议(IPv6)建设和应用试点, 建立网络安全实时监测和防护系统,开展学校网络安全管理员培训、建立教育行业网络安全专家团队。到 x年,网络安全综合治理、等级 保护和漏洞监测预警等工作常态化,教育行业网络安全工作水平大幅 提升。牵头单位:县教体局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委网信办。

四、组织保障 (一)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 副组长,教体、发改、财政、人社、网信办、公安等部门为成员的

x

县“互联网+教育”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 教体局,具体负责统筹规划、部署、协调、指导全县“互联网 +教育” 工作,建立经验推广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安排专人组织实施“互联 网+教育”的建设及应用,全面推进“互联网 +教育”建设和应用。 教体局要积极履行“互联网+教育”建设应用主体责任,学校要建立 “一把手”责任制,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各学校建立完备的数字校园 管理规章,建立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和制度, 实现信息化教学的 规范化、常态化;组建x县“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教学专家委员 会,聘请部分业内专家、学者担任成员,为全县建设应用工作提供决 策咨询和技术指导,开展年度评估和研讨,发挥名师网络工作室作用, 试点示范学校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教育教学应用等方面发挥示范引 领作用。

(二) 加强统筹推进。对“互联网+教育”建设应用工作进行全面 系统部署,编制《X县“互联网+教育”实施方案》,召开启动大会, 对标完成X确定的“互联网+教育”示范县目标任务,建立试点先行, 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量力而行,凸显我县特色,制定时间表、路线 图,形成明确的责任分工,有针对性开展“互联网 +教育”综合探索 和专项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工作。定期举办各类交流、观摩评比 活动,总结经验成果,引导教师参与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应用和推广。

(三) 加强投入保障。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资金投入力 度,建立“互联网+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政府投入主体责任, 统筹整合教育经费,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年度建设任务深入实施。安 排“互联网+教育”工作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 设及应用、教师及专业技术教师培训,用于农村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 和网络安全等。建立学校“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教学应用保障 机制,将学校“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教学项目使用经费纳入政 府财政预算。县财政、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 +教育”项目的审 核和专项经费的使用监管,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 加强人才支撑。加强“互联网+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发挥人才引领作用。通过编制和机构调整,加强“互联网 +教育”机 构和人员队伍培训建设,明确岗位设置标准和专业发展路径, 建设一 支富有教育经验、专业技术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互联网 +教育” 教师队伍。 (五)加强督查督导。强化学校和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和应 用,政府督导委员会继续完善《x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考 核细则》,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价奖惩机制,加强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 的考评,把“互联网+教育”建设应用工作列入年终考核,会同教研 部门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专项检查,将检查结果作为年终评 优评先的主要依据;坚持“培训-应用-督导-考核-评价-奖励”机制, 对应用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学校和教师利用信息化提高教 育教学质量的积极性,确保“互联网+教育”建设顺利推进并取得实 效。

第5篇:互联网 信息消费实施方案

“互联网+”信息消费实施方案

为落实好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工作,深入促进全市信息消费跨越发展,现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加快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14〕9号)等精神,融合“互联网+”理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我市信息消费发展现状

信息消费是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经济活动。发展信息消费,包括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环境,增强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供给能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

我市是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近年来,结合智慧潍坊建设,着重在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拓宽信息消费领域、推进电子商务跨越发展等方面予以重点推进。2014年,全市信息消费规模达到575亿元。

(一)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目前,我市实现了电话、宽带、广播电视等光缆村村通。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1000G(居全省第4位),互联网用户达到655万户,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电话普及率118部/百人。建成4G基站7500多个(居全省第

31 位)。全市政务办公区域、重点商业区等公共场所实现了免费无线网络(WiFi)覆盖。

(二)智慧城市建设取得较好成效。我市通过实施智慧潍坊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新消费发展。电子政务云公共平台,为各部门提供了集约高效的政务信息化服务。“网上政务厅”,实现了企业、市民和政府部门的网上实时沟通,促进了阳光政务的开展。教育、卫生、城管、交通、国土地理等服务于社会民生的信息化平台已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潍V”民生综合服务平台,以“接地气、惠民生”和“互联网+”的理念,构建了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让市民通过手机等信息化手段即可享受到“吃、住、行、游、娱、购”等便捷生活。

(三)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我市是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成为促进全市信息消费的重要引擎。全市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业务,40%以上的中小企业开展了商品展示、网上营销等活动;潍柴动力、福田雷沃、恩源科技、万声呼叫等一批电子商务行业平台快速崛起;“淘宝网·特色中国·潍坊馆”、中农网、农圣优选网、仓圣网和醉美舌尖等一批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彰显特色;高新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安丘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恩源电子商务总部基地等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底,全市电子商务及相关企业发展到2万多家,交易额1300亿元,其中网络购物交易额230亿元,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6%。

2

(四)信息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以及地理信息服务、呼叫服务、动漫创作、3D打印、智能终端和穿戴式设备制造等产业形成了聚集发展,建成了呼叫中心基地、电声器件产业基地、光电产业园、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物联网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基地),壮大了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截止2014年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5亿元。

(五)认真落实国家试点任务。聘请专家进行了全市信息消费产业诊断。组织8个县市区开展了省、市两级信息消费试点建设。多层次开展了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的宣传活动,设计建设了潍坊市工业展览馆实体展厅,将我市信息消费、智慧城市等优秀项目和案例进行了集中展示;高新区光电产业园3D打印展馆建成并对外开放;结合4G网络商用和“5.17”世界电信日等,开展了“构建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消费”专题宣传活动,提高了全社会信息消费体验度。

二、存在问题

(一)存在问题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市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农村家庭宽带接入率尚未达到“宽带中国”示范要求(55%:46.3%;90%:87.5%),光纤网络入户进程需进一步加快;WLAN热点与4G基站需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云计算、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代表,在我市尚属空白。

3 2.信息消费产业支撑能力需进一步提升。我市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省4.1%,滞后于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对居民和企业信息消费的支撑能力不强;我市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不强,终端产品多为苹果、三星、索尼、海尔等国际知名公司代工,缺少自主品牌。

3.信息消费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信息消费的开放体系、诚信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比较薄弱;服务于信息消费发展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才培养计划和措施不到位。

4.信息消费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多数居民的信息消费主要用于通信交流,其它信息消费的意愿需要加快引导。

三、信息消费发展前景

(一)信息消费发展趋势和机遇

发展信息消费成为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将与“互联网+”进一步深度融合,从而催生更多新模式和新业态,释放更多的红利,成为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我市人口众多,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门类齐全,信息消费市场规模庞大,正处于居民消费升级和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阶段,信息消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

(二)指导思想

以“互联网+”为统领,围绕挖掘消费潜力、增强供给能力、激

4 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产业发展结构,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提高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形成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推动面向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生各领域信息消费的快速健康增长,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民生改善发挥更大作用。

(三)发展目标 1.2015年。

——全市信息消费规模超过700亿元。基于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消费快速增长,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400亿元,带动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80亿元,信息消费占社会总消费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基本完成“光网城市”建设。实现城区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到10Mbps,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4Mbps。4G网络和无线宽带城域网实现全覆盖。

——信息消费环境不断优化,网络购物、游戏动漫、信息咨询、网络视频、社交网络等新型信息服务产业快速发展,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新型信息消费终端日益普及。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呼叫中心、数据处理外包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得到壮大。

2.2017年。

——信息消费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全市信息消费规模超过1000亿元。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400亿元,行业龙头企业

5 及骨干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90%,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50%,对外贸易总额25%以上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亿元。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实现城区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到20Mbps,农村家庭4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90%。4G网络全面覆盖城市和农村。

——消费环境安全可信,信息消费示范效应明显,居民信息消费的选择更加丰富,消费意愿进一步增强。企业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公共服务信息需求有效拓展,各类信息消费的需求进一步释放。

3.2020年。

——全市信息消费规模超过20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00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20%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智能终端产品生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形成规模集聚和创新优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普及性、融合性应用,智能基础设施完善、智慧应用全面普及、智慧产业创新发展的智慧潍坊基本建成。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基础网络和要害信息系统安全可控。

——形成信息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信息消费市场健康

6 活跃、监管体系健全完善。

四、推进我市信息消费发展的主要措施

推动“互联网+”和信息消费深度融合发展,增强信息消费发展内生动力,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完善

1.构建高速宽带网络。按照“宽带中国”要求,实施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提升工程,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商用部署,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共用。新建住宅区及商住楼按照国家和省标准实施光纤入户,既有建筑加快“光纤到户”改造进程。提升各县市区互联网出口带宽,提高城镇与农村地区的宽带网络覆盖范围。提升“光网潍坊”承载能力,构建全市统一的高速宽带网络,使互联网下沉为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的高速、便捷、低价使用。(牵头单位:市智慧办。配合单位: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市政局)

2.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加速无缝覆盖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网(4G)建设,结合应急指挥、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应用,推动时分双工模式移动通信长期演进技术(TD-LTE)试点示范应用。利用“超级WiFi”等技术,推动全市重点区域的免费无线网络应用。扩大农村区域的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提供更广泛的电信业务普遍服务。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全面提升下一代互联网安全性和可信性。(牵头单位:市智慧办。配合单位: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市电信公司)

7 3.有序推动三网融合。加快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积极引导通信公司与广电运营商开展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发展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等融合性业务,推进三网深入融合。(牵头单位:市智慧办。配合单位: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市电信公司、市广电集团)

4.建设云计算中心。建设本着“集约优化、适度超前”原则,按照国内一流标准和A级机房要求,以坊子地理信息产业园银澎云数据中心机房为主体,整合市政务数据中心、高新区数据中心以及通信公司IDC机房等资源,建成总面积5000平米,布设机柜1600组,具备每秒百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和PB级的存储能力,具有50000个以上虚拟计算能力的分布式云计算中心,为我市各行各业提供机房租赁、云计算、云存储、云应用、容灾备份以及网络、安全等云服务。满足全市智慧政务、两化融合、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领域需求以及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需要。(牵头单位:市智慧办。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5.建设城市物联网。在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物流信息化及公共安全等城市管理领域,分步实施。一是车联网建设。依托“超级WiFi”网点,搭载RFID(射频识别)、图像识别等设备,对车辆实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管理,实现人、车、路及环境的协同交互,支撑城市拥塞治理、车辆环保检测、市民出行路径规划、自助缴费、智能泊车等方面的智慧应用。二是智慧

8 管网建设。在城区地下管网普查基础上,通过广泛布设管道监测传感设备,实现水电油气热、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定位管理、监测预警、事故应急处置,以及管线规划审批、管线信息共享等管理服务功能。三是建设智慧城市调度指挥中心。借鉴国外和国内南京、武汉等城市的做法,将我市“数字城管”平台改造升级为智慧城市调度指挥中心。通过对城市物联网传感数据整合、挖掘和分析,实时、精准研判城市运行体征信息,为城市管理提供全面的信息辅助决策。强化我市在交通出行、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疫情防控、反恐防暴等方面的应急管控力度。(牵头单位:市智慧办。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国土局、市市政局、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

(二)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

1.突破发展高成长性新兴信息产业。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3D打印、集成电路设计、地理信息、北斗导航、下一代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示范和产业化。整合区域信息产业资源,加强产用合作,支持歌尔、共达等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创新,加大可穿戴计算机、平板显示、3D眼镜、蓝牙产品、传感器件、新型电源等智能移动终端、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等新型信息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突出抓好歌尔声学的智能穿戴产品、三田科技的儿童智能伴侣和健康手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品从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电子信息企业从简单加工向掌握核心技术转变,

9 打造全国电声器件自主创新高地和智能家居应用的示范基地,夯实信息消费的产业基础。(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2.推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跨越发展。着力打造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园、潍坊3D打印技术创新中心、潍坊软件园、山东数据管理服务基地和北斗大数据中心等信息消费相关产业园区。实现地理信息产业基础平台、硬件终端生产、地图数据采集和加工、应用服务的产业链集聚,打造立足山东、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地理信息集聚发展的核心平台。实现3D打印暨先进制造综合服务平台、3D打印设备商、原材料供应商、打印应用企业的集聚。实现呼叫服务、离岸设计、动漫制作、新媒体广告等新兴外包服务的集聚。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引进浪潮、华为、中兴、中科曙光等一批大数据产业公司驻潍发展,加强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的对接合作,开展大数据整合梳理、分析挖掘和运营服务,打造大数据产业链条。(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智慧办)

3.大力发展“北斗”应用产业。依托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促进“北斗”信息消费及产业化发展。加快导航、授时、通信及位置服务等产业链整合。推进“北斗”导航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在公共安全、交通运输、防灾减灾、城市管理、国土资源、海洋渔业、农林水利、气象、环境保护、应急救援等重点行业及领域开展示范应用。(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

10 市科技局)

4.培育壮大大数据产业。以云计算中心为载体,落实“互联网+”行动,以推动各行各业大数据开放运营为措施,吸引国内IT公司落户我市发展大数据产业。“十三五”期间,吸引100家左右的云计算及大数据方面的IT公司入驻我市,形成包括大数据管理、分析、可视化等软件产品,大数据存储、一体机等硬件产品,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服务产品的大数据产品体系,完善和壮大大数据采集、存储、整理、分析、研发、服务等全产业链,带动全市信息产业膨胀发展。(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智慧办)

(三)加快培育信息消费市场

1.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引导网络信息技术与服务模式融合创新。积极推动云计算服务商业化运营,支持云计算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展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提升物联网公共服务能力。(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智慧办)

2.丰富信息消费内容。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丰富信息消费内容产品供给,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消费。加强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建设,培育一批优秀网络信息内容生产和服务企业。(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

3.加快电子商务发展。一是抓好本土各类电商平台培育。支

11 持中百、泰华、奕佳商城、3H母婴等品牌电商零售平台建设;支持工业企业建设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保税区等发展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争创国家跨境电商试点城市。二是培大做强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特色电商平台。鼓励恩源科技、山东颐高、爱购商城等骨干企业快速提高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重点打造“淘宝网·潍坊馆”、“潍坊·源家园”、“好品潍坊”、青州花卉和书画、昌邑苗木等特色专业网上市场。三是建设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加快中国高端食品电子商务总部基地、山东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阿里巴巴诸城产业带等特色园区建设。四是打造“中国农产品电商之都”。发展我市农产品产、供、销等环节电商服务,建设全国农产品网货聚集中心、农产品网商聚集中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业局、市智慧办、市金融办)

(四)拓宽信息消费领域应用

1.促进政务大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抓好政务云二期工程,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打通部门信息壁垒;出台我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标准;开展基于地理信息的人口、综合财税等专题应用,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可持续发展。深化“网上政务厅”推广应用,建立实时响应、有问必答的政民沟通渠道,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100%,有效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政务大数据社会化开发利用,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牵头单位:市智慧办。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国土局、市卫计委、市

12 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质监局、市政务服务办)

2.提升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水平。抓好以“潍V”为主的民生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深入促进信息消费发展;建设智慧出行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智能化出行路线规划、拥堵提醒、车位预订等服务;搭建卫生信息平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推动同城互认、双向转诊、疾控预警等医疗卫生业务信息化建设;深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就业保障、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保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服务系统和旅游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智慧社区,发展面向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的信息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便捷的综合信息服务。(牵头单位:市智慧办。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卫计委、市旅游局)

3.加快其他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落实省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任务,制定出台智慧潍坊建设标准,开展智慧社区、智慧校园(幼儿园)、智慧医院、智慧景区、平安校车等示范建设工作,引导各领域智慧应用规范快速发展。(牵头单位:市智慧办。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市旅游局)

(五)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

1.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基础。大力推进身份认证、

13 网站认证和电子签名等网络信任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抓好网络借贷、互联网基金销售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推广“潍V”等云支付体系,建设本地化的第三方支付体系,实现互联网资金在我市区域内的闭环流动,打造本地资金池,培育新的财政增长点。(牵头单位:市金融办。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工商局、人民银行潍坊支行、市智慧办)

2.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保障重要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安全。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强化企业、机构在网络经济活动中保护用户数据和国家基础数据的责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力度。(牵头单位:市智慧办。配合单位: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商务局)

3.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依法加强对信息服务、网络交易行为、产品及服务质量等监管,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强化行业自律,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开展商务信用评估,建设安全诚信有序的信息消费市场环境。(牵头单位:市质监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委、市工商局、市智慧办)

4.完善信息消费政策支持。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密切跟踪国家、省关于信息消费、“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我市信息消费政策环境。二是加大PPP模式下政府购买信息化服务的预算内资金投放力度,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产

14 业推动、宏观调控、资源整合等方面作用,加快推动信息消费发展。三是完善统计体系。加强信息消费统计监测工作,研究制定信息消费统计数据的报送制度,建立全市统

一、功能齐全、分工明确、信息共享的统计监测体系。(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金融办。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智慧办)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结合潍坊学院、工程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校等高校优势资源,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探索订单式、复合式、实训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我市“互联网+”信息消费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二是联合中兴通讯、东软集团、省计算中心等机构,成立智慧潍坊研究院,开展信息消费多层次人才培养。三是对信息消费相关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给予专项政策等支持。(牵头单位:市人社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智慧办)

6.强化组织实施。市智慧办、市经信委负责“互联网+”信息消费工作统筹协调推动,建立健全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审定各试点县市区实施方案,并组织考核、评估和验收;及时总结工作进展情况,提出政策措施建议。

潍坊市智慧潍坊建设办公室

2015年9月20日

15

第6篇:互联网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新版

互联网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互联网创新成果与我县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拓展“互联网+”应用领域,实现城市创新功能与竞争力快速提升,打造西部领先的“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县。根据《x市互联网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x第x次党代会、市第x次党代会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互联网作为创新创业和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数据化、在线化、便捷化为突破口,加快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我县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产业,着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民生服务创新,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x年,全县互联网固定宽带、移动宽带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覆盖率达100%,用户普及率达90%以上,互联网应用率达80%以上。城镇家庭用户带宽实现100Mbps以上灵活选择,农村家庭用户带宽实现50Mbps以上灵活选择,自然村实现光纤全通达,4G网络覆盖城乡,5G网络推广应用,网络提速降费取得显著成效,全县互联网出口带宽翻番。建成一批以互联网创业孵化、创客空间、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等为目的的创新创业园,引进培育发展各类互联网企业30家以上;培育“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企业3家以上,“互联网”重点应用示范企业2家,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长足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平台,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互联网产业发展和网络经济初具规模,成为我县经济发展重要力量;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快渗透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应用取得突破,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社会服务基本普及,互联网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用更加广泛、便捷,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效果,社会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70%以上,基本建成互联网县城。

三、重点工作

(一)完善“互联网+”配套设施,夯实互联网城市建设基础。 “互联网+”基础设施。实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覆盖全县的高速宽带网建设;加快推进4G网络全覆盖,推动5G网络建设和应用,提升乡村光纤接入网络覆盖水平,推广农村高带宽应用;加大软件、硬件、信息系统整合,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为互联网城市建设提供完善的基础网络、丰富的数据资源、可靠的安全保障;积极引进“互联网+”协同制造云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以及创新设计、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远程维护等云应用服务;积极引进知名电子商务网络销售平台,解决我县优质特色产品上行问题。积极引进知名互联网金融平台,拓展融资渠道;深化数据共享和分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口普查、经济分析、社会管理、文化服务等提供基础信息分级授权共享服务,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完善建设全县统一融合的电子政务网,构建高速、畅通、覆盖城乡的公共通信网络;建设泛在物联网,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及社会管理服务、居家生活等智能化管理;实施电信普遍服务机制,推进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使互联网服务各行业、各领域。到x年,全县4G网络实现100%覆盖,推行5G优先试点和商用;全县城区家庭普遍具备100Mbps宽带接入能力,农村地区普遍具备50Mbps以上宽带接入能力,乡村、社区、企业光纤覆盖率达到100%。(责任单位:中国电信x分公司、中国移动x分公司、中国联通x分公司;配合单位:县工信局、财政局、网信办,各乡镇)

(二)推动“互联网+”民生服务,实现民生服务新突破。 1.“互联网+”创业创新。实施“互联网+”创业行动、“互联网+”创新行动,激发主体活力。强化“双创”基地的创业孵化和加速服务功能,为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业态开展创业创新活动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通过阿里巴巴大数据信息共享,为创业项目提供信息数据支持,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到、用得起、有保障”云服务。鼓励创新创业主体利用互联网,发展专业空间众创,积极推进网络平台众创、生活服务众包、社会公共众扶、实物众筹、股权众筹等,集聚创业创新合力;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支持企业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和商务服务模式,发展流量经济、粉丝经济、注意力经济、消费分享等互联网经济新形态。探索出台购房补贴、创业补贴等优x策,吸引电子科技、创业创新型人才来平发展,为x县互联网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责任单位:县发改科技局;配合单位:县人社局、财政局、网信办、工信局、商务局,职教中心)

2.“互联网+”教育。结合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完善x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网络与班级终端服务教学的品质。大力推进智慧教育环境建设,实施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制定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办法,建立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管理机制;探索数字教育资源准入机制,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一体化;开展“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研究与实验,探索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推动在线课堂应用,促进优质资源服务薄弱学校。建成一批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以点带面,推动我县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师资水平均衡发展,推动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开展学校管理者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在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建立首席信息员制度;推进教育管理和决策智能化、精细化,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教育行业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做好网络安全统筹管理与指导,开展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推动教育行业重要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完成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和测评整改,有效防范、控制和抵御信息安全风险,实现网络安全监测常态化。构建“互联网+”教育资金保障体系,完善多元化教育信息化投入格局,加强教育信息化交流与合作,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报道。到x年,互联网普惠教育率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县教体局;配合单位:县网信办)

3.“互联网+”医疗。实施x互联网医联体建设。探索构建公众健康服务体系,健全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健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机制,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建立全民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实现预约挂号、双向转诊、网上会诊、学科共建等;促进医联体建设与预防、保健相衔接,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轻疾病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鼓励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健康养老服务。引导医疗卫生机构上门巡诊等健康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加强健康信息化建设,建立我县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大力推动政府健康医疗信息系统和公众健康医疗数据互联融合、开放共享,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规范、创新应用、互联互通,形成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支持健康产业发展。到x年,建成全县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大中小微四层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县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使用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县卫生计生局;配合单位:县发改科技局、民政局、市场监管局、网信办、人社局)

4.“互联网+”脱贫致富。开展大数据分析,掌握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的分布规律、主要特征、结构等,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建立扶贫“互联网+数字农村管理系统”模式,将贫困区域农村土地确权、气象、矿产、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等信息数据化,形成区域性涉农大数据的动态综合管理,更好地在宏观上把握扶贫工作重点;探索“互联网+金融扶贫”,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导向,面向贫困农户创新推出定制化的“富民贷”、“强农贷”等扶贫小额信贷产品,走出一条精准扶贫新路子;巩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成果,建立农村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互联网+”扶贫电商模式,帮助农民以家庭农场、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等形式入驻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青年就业创业,为贫困户脱贫摘帽提供保障。到x年,贫困乡村优质农产品网络销售率达到70%以上。(责任单位:县x局;配合单位:县发改科技局、民政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网信办,各乡镇)

5.“互联网+”信用体系。整合资源,建设覆盖个人、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行业、部门间信用信息的互通共享;加强信用信息应用,促进行政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公共资源分配、表彰奖励等活动中查询使用公共信用信息;推动面向公众的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以及各类信用产品增值服务;加强信用记录、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资源在线披露与共享;充分利用互联网信用数据,对现有征信体系和评测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有力支撑;依托芝麻信用产品及技术经验,推行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到x年,实现全县各类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征信覆盖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县发改科技局;配合单位:县市场监管局、网信办、公安局、交通局、人社局、卫生计生局、文广局、法制办,县国税局、地税局、法院、人行x支行,各乡镇)

(三)推动“互联网+”政务管理服务,实现政务管理服务改革新突破。

1.“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不见面马上办”行政审批服务,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网上在线审批;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加快共享数据接入;配合x推进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及全区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大力推进“一号一窗一网”试点,推动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电子证照库、公共支付平台建设,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服务体系。到x年,政府审批事项网上办结率达到80%以上,打造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服务点不少于4处。(责任单位:县政务中心;配合单位:县网信办、县直各有关部门,各乡镇)

2.“互联网+”政务办公。通过政务OA协同办公系统实现跨地域、跨层级沟通和扁平化管理,使各类政策、指令及时传达到末端,提高行政决策效率,增强政府执行力,实现无纸化、科学化、自动化的智能办公;运用政务“钉钉”考核系统,严肃机关工作纪律,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将“钉钉”系统与政务OA协同办公系统有机结合,将政府各部门服务企业的职能集成到企业服务窗口,实现企业项目申报、审批等服务内容“一键解决”。到x年,政务OA协同办公系统覆盖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县网信办;配合单位: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各园区管委会)

3.“互联网+”公共安全。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建设纵向贯通乡镇(街道)、村(社区)、院落网格三级,横向联通“12345”民生服务中心、雪亮工程、综治中心平台、公安指挥中心的“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社会治理工作统筹协调一体化;建设覆盖全县居民小区、公共场所、道路卡口的智能图控系统,实现治安防控“公共场所全覆盖、电子防控联成网、视频资源共享、防范打击有实效、服务群众有保障”的目标;探索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应用,健全信息互联互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治安形势精准研判、矛盾苗头精细排查、风险隐患精确防范,使社会风险预警在先、防范在前;探索依托网站、微信等平台开展110报警、投诉举报、警情通报等便民服务,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主动预防、动态管控和打击罪犯的能力;探索利用视频检索、人像对比、轨迹追踪、智能预警等技术,开展社会舆情、治安动态和热点敏感问题在线监控分析,提升对社会治安形势掌控与应急处置能力。到x年,全县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率达到100%;互联网技术在治安案件分析应用使用率达到80%。(责任单位:县政法委;配合单位:县公安局、网信办、县直各有关部门,各乡镇)

4.“互联网+”智慧城管。建成智慧城管系统,建立集城市管理、协同处置、执法监督、应急调度、决策指挥、公众互动为一体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探索建立市民与城管部门的直达“微渠道”,建立举报投诉处置工作流程,落实专人负责内容收集及反馈,方便市民反映城市管理问题;积极探索利用微博、微信、网站、手机APP等多种渠道,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到x年,智慧城管系统覆盖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网信办)

5.“互联网+”智慧社区。整合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内容,丰富和完善智慧社区综合服务与管理平台功能。实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的运作模式,建立以居民身份证号码、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信息索引的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管理机制,实现居民身份证和社会信用代码证的办事“一证通”。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业主生活质量。鼓励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模式。到x年,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覆盖率达到100%,网络便民服务覆盖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县民政局;配合单位:县公安局、网信办、县直相关单位)

(四)推动“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新突破。

1.“互联网+”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引领精细化工、碳基材料、冶金等主导产业创新发展。引入阿里云数据系统,建立网络服务平台,运用网络技术为企业研发新产品、科技成果转化、智能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运用网络销售模式推动工业品走出去。鼓励精细化工企业与区内外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协同攻关,突破关键性技术及下游产品核心技术。以发展氰胺化工及下游中间体、PVA及下游制品、农药及土壤改良剂等比较优势产业为基础,通过吸收消化再创新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技术精细化工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构筑以氰胺化工、氯碱化工、乙炔化工等为补充的产业共生网络,建设国家级电石氰胺及下游精细化工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世界氰胺之都。推动互联网向碳基材料、冶金产业产销链条渗透,实现生产、仓储和物流环节以及与电商平台的产品交易和数据交换,提高库存周转率和利润率。鼓励碳基材料、冶金企业通过互联网掌握市场需求,制订生产、营销计划,实现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销售平台,应用B2B、B2C等网络经营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到x年,工业企业R&D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5%,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0项以上。重点产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0%;重点产业实现管控集成的企业比例达到15%。(责任单位:县工信局;配合单位:县发改科技局,各园区管委会)

2.“互联网+”先进制造。“互联网+”与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完善配套设施,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和模式,加强生物医药工艺和设备创新,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行业成本。主动承接国内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制药企业。引进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共用实验室、中试车间以及具有技术服务、咨询和研发孵化功能的技术支撑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优先生产首仿药,加快推进原料药的升级换代,提升医药制剂新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重点发展医药中间体、生物发酵、化学原料药等,培养发展成品药、养生保健药、生物制剂等。(责任单位:县工信局;配合单位:县卫生计生局、发改局,x生态经济区管委会)

“互联网+”与节能环保融合发展。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企业以互联网技术改造企业生产环节和销售模式;推动企业、第三方机构、个人对环保公共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和应用,以数据互通共享推动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引进一批高端环保制造项目集聚发展,培育基于互联网的节能环保新模式新业态,大力促进环保装备制造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以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制造和运营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集聚高效发展;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服务、节能环保设计和工程建设,结合环境精准监管和在线治污需求,积极培育和发展在线监测、大数据、网上交易、再生资源回收信息化等新型环保服务企业和平台。(责任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工信局、发改局、商务局、网信办,各园区管委会)

“互联网+”与智能电网融合发展。促进基于互联网的可再生能源智能化生产运营和管理,鼓励发展储能和智慧用能新模式。加强智能电网对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冶金、化工、节能环保等产业的渗透和带动,培育新市场,发展新动能。积极引进能量汇聚、灵活分配、精准控制、无差别化接入等功能的新型设备;鼓励支持直流电网、先进储能、能源转换、需求侧管理等关键技术、产品及设备的研发和应用;以园区为主体,建设以智能电网为基础的分布式能源交易综合能源微网。探索建立灵活市场交易平台和模式,在西部率先构建能源互联网市场体系。(责任单位:县工信局;配合单位:x供电公司,县发改科技局、网信办,各园区管委会)

3.“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围绕我县“一优四特”农业产业,综合运用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改造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提升农业大数据应用率,发展精准农业,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引导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农业生产创业创新新模式,鼓励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和平台改造农业生产环节、管控生产经营过程,发展远程控制农业,推动建立物联网基地监控、数据采集、农产品追溯系统等,为农户在种植养殖基地管理、产品质量监控、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互联网服务,推动传统农业向适应规模农业的“互联网+”物联网生产模式转变。到x年,全县农业远程控制、物联网基地监控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覆盖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县x局;配合单位:县商务局、发改局、市场监管局、网信办,各乡镇)

“互联网+”农业经营,创新农产品经营流通方式。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深入推进“农村电商全域化”,加强与阿里巴巴村淘、京东、赶街网等知名企业和平台合作,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助力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电商化,推动农产品上行,实现城乡产品双向流通;积极发展农产品大宗交易平台,探索建立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农业信息化等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实现农产品、农资、金融线上线下结合;建设农业电商创业服务中心,为农民网上创业提供常态化、专业化辅导,加强农民网上创业辅导孵化和创客服务。到x年,全县村级农村电子商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培育全网知名农产品品牌3个以上。(责任单位:各乡镇;配合单位:县x局、商务局、发改局、市场监管局、网信办)

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计划。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利用互联网与消费者互动。深入挖掘我县独特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种植养殖传统、质量品质优势等特性,确定在本区域内机构、企业、农户在生产地域范围、品种品质管理、品牌使用许可、品牌行销与传播等方面使用推广具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聚合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政府公用背书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的“三牌”,促进农产品价值再造提升,提高全县触网产品的信誉度和美誉度;依托第三方农产品开发机构与国内外线上线下渠道,运用B2B、B2C、C2C、F2F、O2O等网络营销模式,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保障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完善和畅通,使我县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到x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应用全面铺开。(责任单位:县x局;配合单位:县发改科技局、网信办、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各乡镇) 4.“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科技金融。培育发展新型金融业态,支持社会资本合作共建第三方支付机构,健全完善融联担保体系;积极引入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金融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商业银行与蚂蚁金服芝麻信用系统合作,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更好地为零售客户提供金融贷款服务;创新融资服务产品,扩大助贷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推进企业融资,建立“挂牌上市企业后备库”,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引导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股权质押、增资扩股、发行债权、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积极引入各类产业投资基金,与企业开展资产重组、股权投资等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责任单位:县财政局;配合单位:县发改科技局,人行x支行)

“互联网+”旅游。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借助互联网,通过APP、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宣传推广旅游特色产品;引进阿里巴巴“飞猪旅行”,通过互联网线上打造x、x玉皇阁、田州塔等特色旅游;积极推广“线上下单、线下购物”的在线旅游购物模式,推动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实现重点景区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加强主要旅游景点和公共场所的旅游信息互动终端布点和建设,创新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加强旅游营销推广。到x年,实现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2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亿元。(责任单位:县文广局;配合单位:县发改科技局、商务局、网信办,各有关乡镇) “互联网+”现代物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引进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产业。重点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的建设,实现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全覆盖;推动电子商务末端社会化物流服务网络的建立,整合仓储、包装、配送等环节,夯实电商发展物流基础。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围绕牛羊肉、瓜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扶持引导农产品企业建设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重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构建覆盖生产、分拣、储存、配送、销售、追溯全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到x年,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收入达到7亿元。(责任单位:县商务局;配合单位:县发改科技局、交通局、市场监管局、x局、工信局,邮政x分公司)

“互联网+”现代商贸。引导实体零售企业顺应消费需求,加快应用B2C、C2C、F2F、O2O等网络营销模式,将线下物流、服务、体验等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融合;鼓励线上线下企业通过战略合作、交叉持股、并购重组,积极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型市场主体。鼓励电子商务平台向实体零售企业有条件地开放数据资源,提高实体零售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决策水平;支持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建设APP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电商应用平台,促进转型发展;推进本地电子商务企业与线下便利店、超市合作,或自建线下服务中心,开展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网订自提等服务;引进国内知名电商企业,推进传统业态与新型业态加速融合。鼓励汇融、阳光等大中型商业综合体调整业态组合,降低以提袋购物为主的零售类业态,提高以休闲娱乐、餐饮、健身等为代表的体验类业态,优化商业结构,促进商贸繁荣发展。(责任单位:县商务局;配合单位:县发改科技局、网信办、市场监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互联网城市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县人民政府县长xx任组长,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xx任副组长,成员由县发改科技局、网信办、政法委、公安局、工信局、商务局、财政局、人社局、教体局、市场监管局、交通局、卫计局、文广局、住建局、环保局、司法局、民政局、x局、法制办、政务中心、国税局、地税局、邮政局、供电局、法院、人行x支行、移动x分公司、电信x分公司、联通x分公司、各工业园区、各乡镇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发展网络经济,强力推进互联网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科技局,xx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召集各成员单位研究处理互联网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拟定年度和阶段性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督促检查各乡镇、部门、园区工作开展情况,定期向县委、政府报告互联网城市建设工作情况。各部门、乡镇要把互联网城市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负总责,定期听取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责任部门和单位结合实际制定互联网城市建设具体工作实施方案,谋划项目,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扎实推进互联网城市建设。

(二)营造包容环境。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减少互联网业态事前准入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破除行业壁垒,积极营造互联网公平竞争环境;按照国家大数据战略要求,大力推进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建立数据分级制度和开放共享制度,建设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推进政府和公共信息资源的统一汇聚和集中开放,促进互联网应用创新。

(三)强化政策支撑。采用资金扶持和贴息补助的方式,加大对互联网城市建设的扶持力度,拓宽互联网城市建设领域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设立互联网发展专项资金,规范奖励机制,形成创新发展良性生态。创新引进互联网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引进人才考评体系,激发引进互联网人才潜力和活力。鼓励园区、企业创建“互联网+”示范基地、“互联网+”示范工程、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互联网+”示范企业。

(四)严格考核监督。县委、政府督查室将互联网城市建设工作列入年度重点督查工作任务,定期督查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乡镇、部门、园区进行通报,并将互联网城市建设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gongzuozongjie/79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