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党员个人工作总结】

篇:杨小玲先进事迹

杨小玲先进事迹

杨小玲,女,汉族,1976年6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教师。

从事残疾人工作23年来,杨小玲先后成为420名聋哑学生的代理家长,辅导580名聋哑考生考入大学,是1000余名寄宿学生的爱心港湾,将一批学生培养成全国顶尖残疾人艺术人才,被聋哑孩子亲切称为“鼓舞妈妈”。

1990年初夏,杨小玲来到武汉市第一聋校。透过窗户,无意中看到一群聋哑孩子在教室里跳舞。谈不上姿态,谈不上美感,动作甚至有些僵硬,但孩子们的那股子认真劲,让她的眼泪“刷”地一下掉下来。就这样,心系聋哑孩子的杨小玲,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了到条件更好的小学、幼儿园工作的机会,执意选择了武汉市第一聋校。 从此,杨小玲一脚跨入无声的世界。第一道“门槛”,学手语。看到学生“聊天”,她就上前请教,勤学苦背,很快她成了“手语活字典”。但跳舞的困难超出她的预料,音乐再悠扬,节拍再鲜明,学生们都听不见,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杨小玲创立“鼓舞法”,敲击大鼓,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她还自创“呼吸传递法”,在《千手观音》表演中,后面人张开双手的同时,往前面吹一口气,前面的学生感知后立刻张开双臂。“听见”音乐的孩子们,终于找到前行的路。邰丽华在春晚舞台上一鸣惊人,《千手观音》家喻户晓;王志刚通过舞蹈《秦俑魂》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看中,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随团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在一次训练中,杨小玲左脚跟腱不幸断裂。医生说,18天内必须卧床休息。当时离一次重要比赛只有三个月,杨小玲坐着轮椅来到教室辅导学生排练。最后到上海比赛时,杨小玲拄着拐杖上台指挥,赢得了湖北在这次比赛上的唯一金奖。

2006年,杨小玲被借调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工作,团长三番五次要留下她,承诺把她的家人安排到北京。她动心了,毕竟这是一个更高的事业平台。但武汉学生的短信每天如雪片般飞来,她觉得,这些孩子就像风筝线一样扯着她,不管飞多远,心里总系着他们。一年后,杨小玲回到聋校。孩子们一拥而上,杨小玲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幸福。23年,杨小玲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群特殊的学生。很多学生也和她一样,也成为了特教老师,薪火相传。

杨小玲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第2篇:学习杨小玲先进事迹体会

学习杨小玲先进事迹体会

大爱无言,爱善渡万物而不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用在她身上在合适不过。一名普通的特教教师用无私大爱鼓舞无声世界。她叫杨小玲,是武汉市第一聋校的舞蹈教师。她先后荣获全国爱心奖、全国特教园丁奖,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等光荣称号,今年又当选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让我们用鲜花和掌声向这位22年坚守无声世界的特教老师送上最崇高的敬意!

扎根特殊教育,立足岗位,坚定不移的理想追求。她像烛光,跳跃而有力量!1990年,怀着对自己老师的感激、对帮助别人的向往,让师范尖子生杨小玲毕业时做出了惊人之举放弃了令人羡慕的保送上大学、毕业留校机会,去聋校当孩子王。22年间,她把自己的温度和热爱,化作光,照亮孩子们的人生路;对在无声世界里摸索前行的聋哑孩子们来说,杨小玲是盏明灯,让他们在黑暗中循着烛光前行,那跳跃着的力量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单、不会迷失心中永远的方向。

静心教书育人,励言励行,精益求精的严谨治学态度。在聋校,杨小玲一边突击手语,一边教学生跳舞。3个月后,她基本上能用手语流利地上课了。然而,困难比她想象得要大,音乐再悠扬,学生们也听不见,节拍再鲜明,学生们也感受不到。所有的节拍、韵律和舞蹈术语,她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来表达。不懂手语,她与孩子们交流耳不能听、口不能言,空有满腔热情却茫然无措。操场上、教室中、食堂里,杨小玲一头扎进学生堆,一字一句谦虚求教。从最初一字不懂,到能打出各种方言版手语,只用了3个月。怎样让聋哑孩子感受节奏?杨小玲苦苦思索。看到舞蹈室里的大鼓,她忽然眼前一亮。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他们终于第一次听见节奏,眼里放出惊喜的光。

爱心无限,关爱每一个学生,鼓舞学生成人成才的高尚师德。她是聋哑学生共同的杨妈妈她知道每一个孩子的生日;她用20多年的青春和爱浇孩子们脆弱的心灵;她用优美的舞姿带领孩子们走向梦想的舞台,让聋哑孩子生活得幸福有尊严;在工作的6000多个日夜里,她是他们无声世界中的一缕阳光,温暖而有力。22年间,她把自己的温度和热爱,化作光,照亮孩子们的人生路;她桃李满天下,感动中国人物、著名残疾人表演艺术家邰丽华也曾是她的学生。

是的!大爱无言,爱善渡万物而不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3篇:杨小玲事迹(材料)

特校舞蹈教师杨小玲:聋哑孩子的梦就是我的梦

2013年05月21日13:14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有梦,把一个个梦想、一份份耕耘串联起来,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在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教师这个岗位上,杨小玲已经工作了23个寒暑。在这7000多个日日夜夜里,最让她牵挂的就是一茬茬孩子们成长的笑脸。

作为特校的一名舞蹈教师,杨小玲的学生都是聋哑孩子。教聋哑学生舞蹈,最大的困难就是——他们听不到节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杨小玲和同事们创新了十多种教学办法,例如敲击大鼓,让鼓声的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的脚心、相互拍手拍腿、拍打地板、触摸音箱、用余光感受老师的节奏等。在排练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时,20名学生的手臂要求从后向前依次伸出,很长时间都完成得不好,后来杨小玲想出了一种特殊的传递方法——吹气,让后面的孩子通过吹气提醒前一名同学完成动作。一个舞蹈,健全的孩子跳下来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而杨小玲的学生则往往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每天放学后,她都要对孩子们进行分层、分批教学,业余训练达三个小时,即使是在自己受伤跟腱断裂的情况下,她也在手术后仅仅两个星期就回到学校,坐在轮椅上指导学生排练。

在特教岗位上工作了23年,杨小玲深深感到,每一个生命都有梦,每一个生命都渴望梦,残疾人更渴望梦。聋哑人用她们优美的舞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盲人用双手感受世界的温暖、肢残人用轮椅在跋涉中追寻耀眼的阳光„„她说自己始终记得刚到学校时遇到的一件事情,那是一天深夜,她发现一间学生寝室隐隐透出灯光。她悄悄走到跟前,从门缝往里看,原来是几个孩子正聚在一起练习一个踢腿动作。四个姑娘同时把腿抬起,定在半空中一动不动。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十分钟„„最后,所有的腿都痛苦地抖动起来,但姑娘们互相扶持着,咬着牙,不让它们掉下来。杨小玲转过脸,这无声的一幕让她不忍再看,也坚定了她要教这些残疾孩子舞蹈的决心。

现在,每学期开学,杨小玲都会组织舞蹈队的学生开展一些交流活动,跟同学们分享假期的生活,谈新学期的打算,谈自己将来的梦想和愿望。有的孩子说希望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有的孩子说想成为像邰丽华姐姐那样优秀的舞蹈演员,还有的孩子说希望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减轻父母的负担。每次听到学生谈及自己的梦想,都会给杨小玲很大的触动,她说,自己从孩子们的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心中的梦不懈追求的精神。

杨小玲不仅注重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心理,通过各种交流活动让他们站在不同的平台上展示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杨小玲的舞蹈队里,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跳舞,更找到了自信,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2005年春节,杨小玲的一名学生刚进入中残联艺术团不久,就和邰丽华一起参加了《千手观音》的演出。看完《千手观音》,杨小玲就给学生发了一条短信:“太美了,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舞蹈。”没过两分钟,学生的短信来了:“杨老师,现在我和邰丽华一起工作,我更自信了。谢谢您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美,是您改变了我的人生。”

这些年来,杨小玲的520多名学生通过舞蹈学习步入了大学校园,2008年,她的学生们还登上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杨小玲回忆,那一刻,她充满了感激与幸福,因为孩子们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了中国残疾人心中的梦。

杨小玲说,她希望在湖北成立一所特殊教育的高等学府,让湖北的残疾孩子能够更好地享受均等的教育资源,使孩子们能在自己的家乡得到更好的教育。每次看到孩子们成长的笑脸,她都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梦,用自己的鼓自己的舞,用自己的“鼓舞”帮聋哑孩子圆梦,也就是在圆自己的梦。(本报记者 姚鹏) 武汉市第一聋校的舞蹈教师杨小玲,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已近二十二个春秋。二十二年来,她献身特校艺术教育,拓展残疾学生艺术个性,塑造残疾学生健康心灵,秉承和发扬特教人执着、勤奋、进取、奉献的优良品质,以广博的爱心感召学生,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聋哑学生拥有同样精彩的艺术人生。各级组织和领导对她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被评为“全国爱心奖”,全国“特教园丁奖”多次被评为市、区“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市优秀女教职工标兵、市师德先进个人、武汉市残疾人事业发展二十年“突出贡献奖”、武汉市第二届十大魅力教师、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市“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市“巾帼建功岗位明星”,区“拔尖人才”、德艺双馨模范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等等。省、市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多次对其进行专访,并作过专题报道。该同志根据教育规律,结合聋生身心特点,积极开展特殊教育的科学研究,探索符合聋生成长与发展的特殊教育规律,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其科研成果多次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为省市特教学校培训舞蹈教师40余人次,应中国教育部特教司邀请,参加了《全日制聋校律动教材新课标》专家组审稿工作,多次获全国省、市级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

一、二等奖。教学比武一等奖、特教教师综合素质比赛一等奖等。在全省特教界发挥了名师作用。一.执着追求她热爱的特殊教育事业

她选择特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师范毕业前的一天,她来到武汉市第一聋校,看到操场上几个聋孩子在表演一段舞蹈,当她看到了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和一张张灿烂的笑容时,她的心头一阵阵悸动,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啊!命运对他们太不公平,那一刹那,她下定了决心,一定要为这些残疾孩子做点什么,就这样,她怀揣一颗滚烫的爱心,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武汉市第一聋校。

在她从事舞蹈教学之后不久,遇见了这样一位学生:学习舞蹈时显得很有灵气,有做一个好演员的潜质,但她学习不是很努力,也不够刻苦。通过了解后才知道,她的家在农村,父母感情不和,经济上也有困难,所有这些对她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她对自己的外形很不满意,面对这样一个有强烈自卑心理的孩子,杨老师下定决心:一定要走进她的心灵,打开她封闭的内心世界。从那以后,她特别关心这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文艺队的演员面前经常给她赞赏和鼓励,也一次次地找她谈心,帮她树立起生活的自信。渐渐地她成为舞蹈队的优秀学员,在后来的省、市、全国残疾人文艺比赛中屡获金奖,即使是在后来没有被中残联艺术团选中的情况下,她也依然很自信,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内一流的残疾人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在大学期间,她凭舞蹈之长,赢得了一家演出公司的青睐,走上了勤工俭学之路。

平日里她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只要是节假日,或者学生过生日,她就会把他们请到家里和他们谈心、聊天、吃饭;只要知道哪个孩子生病,她都会带她们去医院或诊所就诊,她甚至要求家人为生病的学生煲汤并亲自把汤送到学生的床前,学生们很是感动,都亲切地称她为“杨妈妈”。

她坚信,有付出就有收获。1998年以来,由她辅导的舞蹈类节目在省、市、区级各类比赛中,曾多次获奖,仅参加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就荣获一等奖或金奖6项,二等奖7项,2010年首次代表湖北教育系统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文艺展演,由她参与编排的大型舞蹈《楚风乐韵》一举夺得全国舞蹈类一等奖,这也是湖北省唯一的一个一等奖。

在中央电视台录制《艺术人生》的时候,她有幸被栏目组作为嘉宾邀请到了节目的录制现场,和邰丽华等四位《千手观音》的演员共同见证了艰辛和喜悦。一位来自安徽籍的聋孩子和她的几个伙伴慕名辗转来到了一聋学习。象这样慕名而来的学生,先后有十几人。从那时起,杨老师又多了一个新的目标,要竭尽全力把优秀的演员送到更高的艺术殿堂。在大家的共同的努力下,先后有8名学生踏进了中残联艺术团的大门。因此学校被中残联誉为“特殊艺术人才的摇篮”。家长们对杨老师感激不尽,她却说:“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能为每一位残疾孩子的家庭分忧,就是我的幸福。” 2006年,由于她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中残联艺术团借调到北京工作,期间随团出访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非论坛”期间还接受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8年残奥会在北京举行,她被开幕式节目组委会选中,作为湖北代表团一员,带领一行34名演员远赴北京参加大型手语舞蹈《星星你好》的排练和演出,被邀请参与了整个节目的排练和手语指挥,由于她业务精湛、能力突出,任该节目“首席指挥”。精彩的表演震惊了世界,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风采。

她是一个执着的人——把自己的所有聪明才智奉献给特教事业,无怨无悔、默默耕耘20余年。

她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在残疾人舞蹈艺术的创作领地里,求新求变,独树一帜,孜孜以求,长袖善舞。在无声的世界里,大写人生精彩华章。

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她把满腔的情爱倾注给每一个聋哑孩子,温暖着他们脆弱的心灵,呵护着每个孩子的尊严。为人之师,以德垂范,艺术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第4篇:学习杨小玲先进事迹有感

学习杨小玲先进事迹有感

东方红小学 王惠敏

学校组织了观看硚口区教育局杨小玲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我感触很深,她把爱洒向这群特殊的孩子,悉心呵护和教育着每一位残障学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几十年如一日,用青春和热血培育了一大批身残志坚的孩子,使他们成长成才,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情操,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特殊教育这块园地里谱写出了一个特教老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时代强音,给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

1990年在武汉市第一聋校参加工作的杨小玲,先后获全国爱心奖、全国特教园丁奖、市优秀女教职工标兵、市师德先进个人、市残疾人事业发展二十年“突出贡献奖”、市“五一劳动奖章”、市“巾帼建功岗位明星”等荣誉称号。 对在无声世界里摸索前行的聋哑孩子来说,杨小玲是灯塔。22年间,她把自己的温度和热爱,化作光,照亮孩子们的人生路;让他们不再孤单、不会迷失。当年,中学生杨小玲是校体育队主力,每天最向往的,是在操场上训练。“中长跑得过全市前三名。”这个体育“好苗子”文化课却一般。她的班主任刘老师与杨小玲约法三章:想训练?先做完作业。听到操场上的口令声,杨小玲的心急得像猫抓。她只能沉下心,先弄懂功课、做完作业。在老师的“逼迫”下,她提升了自己。对自己老师的感激、对帮助别人的向往,让师范“尖子生”杨小玲毕业时做出了惊人之举——放弃了令人羡慕的保送上大学、毕业留校机会,去聋校当“孩子王”。

点亮学生,让他们的人生梦想成真

不懂手语,她与孩子们交流耳不能听、口不能言,空有满腔热情却茫然无措,自信满满的杨小玲上第一堂课就哭了。她从头学起。操场上、教室中、食堂里,杨小玲一头扎进学生堆,一字一句谦虚求教。从最初一字不懂,到能打出各种“方言版”手语,只用了3个月。怎样让聋哑孩子感受节奏?杨小玲苦苦思索。看到舞蹈室里的大鼓,她忽然眼前一亮。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他们终于第一次“听见”节奏,眼里放出惊喜的光。在学校舞蹈室外,一名男生经常躲在窗外偷学。杨小玲走出教室,用微笑迎向他怯怯的目光,“老师,我想学跳舞。”杨小玲收下了这个名叫王志刚的孩子。他成了队里最刻苦的队员,每次排练下来,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从不叫苦。训练一年多后,杨小玲为王志刚选定独舞《好汉歌》,参加全省残疾学生文艺比赛。当时,杨小玲身怀六甲,不管多晚、多累,她都陪在训练场,打节奏、讲要领。这支舞,让王志刚赢得人生中第一个大奖——全省一等奖。2006年,杨小玲被借调到中残联艺术团工作。中残联艺术团想把杨小玲留下来,承诺帮她解决后顾之忧。犹豫时,远在武汉的学生短信每天雪片一样飞来。杨小玲觉得,这些孩子就像风筝线一样扯着她,不管飞多远,心的那一头,总是系着他们。“在学生身上,我学到了坚强、包容和担当。”杨小玲说,“每个生命都有梦想,我帮他们圆梦,他们会用自己的行动,点亮更多孩子的梦。”

从教22年来,她针对残疾孩子的身心特点,创立了特教舞蹈“鼓舞”教学法,用真诚搭起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敬重。从她的舞蹈教室里,走出了“千手观音”邰丽华,9人进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3人成为特教老师。

学习杨小玲老师,就是要学习她22年始终如一,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特殊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怨无悔,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近22年来,带着对残疾学生深深的爱,深深的情,杨小玲在特殊教育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学习她满腔热情的关爱学生,为帮助学生倾尽心力的高尚师德和爱生如子的崇高思想境界;为了教会特殊学生学习知识,她学习手语,学习聋校教育学、心理学等特教专业理论。学习杨小玲老师,就是要学习她爱岗敬业、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杨小玲生活节俭,朴实无华,但她充实、自信、快乐、幸福。这些都缘自于她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社会奉献所带来的内心的充实与满足。学习孙晨老师就是要学习她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书育人,追寻快乐,追求幸福。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教育,是无私奉献的事业;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亲眼目睹了老教师们爱岗敬业、讲求奉献作为,亲耳聆听了老教师们不畏艰苦,牧牧不倦、潜心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亲身感受了那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孩子的明天,真诚奉献的博大情怀。 作为年轻教师,我和杨小玲有着一样的平凡,一样的使命,一样的承诺,一样的追求,但是,她奉献了更多的爱心和智慧,倾洒了更多的心血和汗水,所以,她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却永远美丽。未来的道路还很长,我还要经历无数垦植与收获的日子,我要携手杨小玲爱生如子,博爱奉献;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的精神,着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勤学苦练,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让激情充满工作,让美丽洒满课堂,让爱心遍及角落,让满意永驻学生心中!

2012.12.19

第5篇:全国敬业模范杨小玲的先进事迹

全国敬业模范杨小玲的先进事迹

杨小玲

杨小玲,女,汉族,1976年6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教师。

从事残疾人工作23年来,杨小玲先后成为420名聋哑学生的代理家长,辅导580名聋哑考生考入大学,是1000余名寄宿学生的爱心港湾,将一批学生培养成全国顶尖残疾人艺术人才,被聋哑孩子亲切称为“鼓舞妈妈”。

1990年初夏,杨小玲来到武汉市第一聋校。透过窗户,无意中看到一群聋哑孩子在教室里跳舞。谈不上姿态,谈不上美感,动作甚至有些僵硬,但孩子们的那股子认真劲,让她的眼泪“刷”地一下掉下来。就这样,心系聋哑孩子的杨小玲,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了到条件更好的小学、幼儿园工作的机会,执意选择了武汉市第一聋校。

从此,杨小玲一脚跨入无声的世界。第一道“门槛”,学手语。看到学生“聊天”,她就上前请教,勤学苦背,很快她成了“手语活字典”。但跳舞的困难超出她的预料,音乐再悠扬,节拍再鲜明,学生们都听不见,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杨小玲创立“鼓舞教学法”,敲击大鼓,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孩子们脚心。她还自创“呼吸传递法”,在《千手观音》表演中,后面人张开双手的同时,往前面吹一口气,前面的学生感知后立刻张开双臂。“听见”音乐的孩子们,终于找到前行的路。邰丽华在春晚舞台上一鸣惊人,《千手观音》家喻户晓;王志刚通过舞蹈《秦俑魂》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看中,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随团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在一次训练中,杨小玲左脚跟腱不幸断裂。医生说,18天内必须卧床休息。当时离一次重要比赛只有三个月,杨小玲坐着轮椅来到教室辅导学生排练。最后到上海比赛时,杨小玲拄着拐杖上台指挥,赢得了湖北在这次比赛上的唯一金奖。

2006年,杨小玲被借调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工作,团长三番五次要留下她,承诺把她的家人安排到北京。她动心了,毕竟这是一个更高的事业平台。但武汉学生的短信每天如雪片般飞来,她觉得,这些孩子就像风筝线一样扯着她,不管飞多远,心里总系着他们。一年后,杨小玲回到聋校。孩子们一拥而上,杨小玲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幸福。23年,杨小玲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群特殊的学生。很多学生也和她一样,也成为了特教老师,薪火相传。

杨小玲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第6篇:学习杨小玲教师先进事迹有感12456

学习杨小玲教师先进事迹有感

法泗小学

胡伟

利用教师例会时间,我校组织全体老师共同学习了武汉市第一聋校艺术教育(舞蹈)教师杨小玲的先进事迹。我与在场所有教师一样都被杨小玲老师关爱聋哑儿童、悉心育人的事迹所感动,同时被杨老师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坚定不移的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所折服。 会后,我通过上网查询,进一步了解了这位在无声世界里辛勤耕耘了22载的优秀教师——杨小玲。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她带领聋哑姑娘表演舞蹈《星星,你好》震撼全世界;她输送了9名学生登上中残联艺术团星光璀璨的舞台,她的学生在全国残疾人艺术比赛屡屡获得大奖,和邰丽华一起参加的《千手观音》的表演者中也有她的骄傲,这是她对一个个特殊孩子倾注了满腔的爱的收获。这些成绩在江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而在这一个个成绩的背后更让我感动的是她的精神品质,我敬佩她作为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舞蹈尖子生,甘于扎根特殊教育,一干就是二十余载,立足岗位,坚定不移的理想追求;我感动于她对每一个特殊群体所倾注的无限的关爱与耐心。正是这高尚师德鼓舞学生成人成才;我钦佩她静心教书育人、励言励行、精益求精的严谨治学态度;为了学生的竞赛演出不惜带伤排练。我更敬佩她不断探索,奋发进取,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的创新精神;面对特殊群体她勤奋学习,勇于实践,针对残疾孩子的身心特点,创立了“鼓�舞”教学法,形成了特教舞蹈“激励教学”的风格和特色。我钦佩她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是啊!正是这份对学生无私的爱与奉献,让她成了孩子们心中的杨妈妈,她对孩子的付出可谓无处不在,比如,外地的学生双休不能回家,就会到杨老师家中吃上可口的饭菜。再比如,她不仅指导舞蹈,对舞蹈队孩子的学习也不放松,舞蹈队的学生要是成绩有所下滑,她就会亲自辅导他们的功课,利用练功空隙检查学生作业,督促他们订正,直到班主任反映该生成绩已经跟上了进度。

通过杨小玲教师先进事迹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 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 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杨小玲老师就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2006年,杨小玲被借调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当时,团长希望她借调期结束后能留下来,并承诺将杨小玲的丈夫、女儿也调到北京。但杨小玲割舍不下武汉一聋校的孩子们,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就象杨小玲老师那样,对待象余杰那样多次违反学校的纪律,并产生了放弃学习的念头的孩子也从不放弃,一次次找他谈心,解除他心里的疙瘩,还经常帮他垫付生活费,并在社会上联系热心人士给予他经济上的帮助,解决他学习上的后顾之忧。

杨小玲的爱生情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传播到教育战线的各个角落,此次学习让我深受洗礼,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第7篇:杨小玲先进事迹学习陆莹

不忘初心 努力奋斗 做孩子们的引路人

杨小玲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武汉市育才二小 陆莹

杨小玲,一名普通的特教教师,她把爱洒向一群特殊的孩子,她用爱诠释了“人民教师”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大爱无言,爱善渡万物而不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用在她身上再合适不过。杨小玲说,“每个生命都有梦想,我帮他们圆梦,他们会用自己的行动,点亮更多孩子的梦。”她以爱心、奉献、责任诠释了新时期优秀教师的光辉形象,为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她的行为塑造了新时代优秀教师的鲜活形象,诠释了真正的爱岗敬业;真正的淡泊名利、乐守清贫;真正的无私奉献、大爱无边。

教育工作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杨小玲老师在特教战线上坚守二十二年,让大家看到特教老师是一份神圣、光荣又艰苦的工作。杨小玲老师的先进事迹,正是我们教育战线和各行各业工作者无私奉献、立足岗位的学习楷模,是我们践行武汉精神的典型。同为教师行业的我们一定要向杨老师学习,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弘扬新风正气,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武汉精神的模范践行者,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以“学生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目标,学生的梦想,就是我的心愿。”为己任,默默付出,不怕艰辛,对教育事业充满热忱,努力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第一,要有理想信念。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学生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第二,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执着于教书育人,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干一行爱一行,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

第三,要有扎实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第四,要有仁爱之心。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学生以遇到一名好老师为幸运,教师则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骄傲。“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是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

“四个引路人”的新标准,要求教师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全面转变,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合格导师,成为教育创新的先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不忘初心,努力奋斗,做孩子们追逐梦想的引路人。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gerengongzuozongjie/8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