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专业技术个人总结】

篇: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实践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

调查题目: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调查 学

院:测 绘 工 程 专

业:测 绘 工 程

级:1420501-Z 组成成员:

姓名: 李阳靖

学号: 201420050138 姓名: 王 敏

学号: 201420050108 姓名: 王 赟

学号: 201420050128

2016年6月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实践报告

一、调查实践背景

依据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从这几个能力出发,媒介素养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媒介素养还涉及到三个层面,分别是能力模式、知识模式、理解模式。三个层面侧重点各不相同,能力模式侧重对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侧重信息如何传输,理解模式侧重于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那么,新媒介素养又应该怎样来阐释?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什么是新媒体技术。 然而对于什么是新媒体,学术界与业界各有看法。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有64.29%的受访者认为新媒介是在于与时俱进,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新媒介,另外有7.14%的受访者认为跟互联网有关的就是新媒介。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知还十分的模糊,况且在学术界和业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具有公信力的定义。

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定律,每一种媒介技术都提升人的某种功能,使之前的某种媒介技术过时,再现以前的某种旧媒介并推进到足够的程度,逆转为一种补足的形式。对比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隔阂,使部分媒介技术过时,把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推进到足够的程度,并相互补足,依托互联网技术出现的P2P,B2C、网上大学等形式创造了新的社会模式,其影响或者冲击本身就胜过了其承载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互联网强化了非集中化的趋势。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定义,新媒体是依托技术发展,实现多媒体融合,将信息传播给受众并与之互动的传播载体。很显然,新媒体技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电视较于报纸来说是新媒体,当相对互联网技术却算不上新媒体,而互联网技术却吸收了之前媒体的形式,互为补充,这样的情况随着历史的进程一直改变着。况且新媒体技术的定义不能仅仅成媒介的发展历程来看,还涉及到传播模式,受众的互动模式等,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是一场产业性的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以及机遇,要想有一个使之有效的定义必定是一件难题。所以本调查报道只是谈及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形式以及外在的传播载体。

所以,本调查组认为新媒介素养相对于媒介素养来说,同样可以互为补充。新媒介素养依然离不开媒介素养所拥有的三个层面和主要内容。但是新媒体素养的侧重点在新媒体技术方面。主要涉及到人们面对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以及云技术等新形式的信息辨别、发展、创造的过程,主要研究人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刺激-反应”模式,整个过程都基于人们的新媒体素养水平。

二、调查实践目的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过的世界,众多国家、地区的人民正在组成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地球村”。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各个国家、地区的产业格局、生活方式因为互联网、智能机的发展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伦敦的新时尚、日本的动漫产业等以飞快的速度在瞬间可以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让人们享受着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种种新便利。然而与传统媒介相似的是,在技术的背后总是有着一些不和谐事件的发生。技术本身无利害,但是技术的操作者、市场经济的特性、媒介自身所带有的特性让这一“新”技术并不是百分百的完美,如何在技术面前保持应有的理性,发挥新媒介积极健康的一面,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刻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强大的生产力,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必须改变原先陈旧老套的媒介素养教育观念,必须把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正规的课程教育当中,必须通过新媒体技术积极的引导大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 同时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改变之前单一的道德思想教育体系,积极的引导当今大学生的三观养成,真正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走向新媒体时代健康的数字化生存。

调查实践主题

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

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第一,大众媒介本身的特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无论是把关人理论还是议程设置、又或者新闻框架理论,都指向大众媒介在报道社会事实时那双背后无形的手,都指向有关控制的存在。大众媒介由于其对舆论的走向的影响以及对事实选择性的报道,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于周边世界的看法,严重的还可能带偏某些人的三观,对于那些依靠大众媒介来了解世界的人更是影响巨大。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以及权威力都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如果人们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一味的相信大众媒介,没有批判、理解的能力,对于民主社会必定会是一个大的灾难,无法想象。媒介素养教育有望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改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接收,能够正确的利用媒介,获取正确的媒介信息,并延伸为发展信息的能力。

第二,新媒介技术带来新模式的变革的现状需要。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之前单一的传播模式,受众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发送信息,每个人成为一个潜在的传播力量,从而使公共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张图片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可以抵达任意角落,如果这张图片涉及种族歧视或者政府权力的滥用,又或者图片本身携带的是植入性病毒,前者会使人们在没有了解相关背景的非理性状态下开启暴民状态,人们会群起攻之,而这张图片仅有可能是一张合成图片或者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事情,那么我们是否处于一种被愚弄的状态。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人们能够正确的处理相关的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大学生主要基于并不完全成熟的心理认知,思维方式偏向感性,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其边界消解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取向,传播角色导致了大学生心里情感的“虚拟异化”。

五、调查对象

东华理工大学大学全体学生

六、调查实践形式

形式:网络问卷调查(100份—问卷网)

七、调查实践目标

(一)初期目标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各种媒介与日俱增,所以媒介素养也成了当代的热点话题,而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新鲜力量也是主要力量,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应从主要人员入手。

(二)中期目标

开展好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最佳途径就是让他们广泛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了解坏的媒介素养对当代社会的危害,从而从深处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有一个好的媒介素养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使他们在实践中找到理论与实际的契合点,用理论指导实践。

(三)终期目标

使得良好的媒介素养深入大学生的心中,不随外面的坏境而改变,从而达到无论何时,无论何事,无论何地,我们都能理智的,冷静的分清事物的好坏,在自己远离其害的同时,做好一个好的传播者,践行者。

八、调查流程及人员安排

(一)前期准备阶段

1、团队成员集体讨论,具体包括调查问卷题目的确定,活动计划及活动安排。

具体人员安排:

C同学做好相关的会议记录

2 制定走访调查问卷表 具体人员安排:

A同学就会议记录的提纲,题目,进行整理,做成word文档(包括排版等工作)

B同学在问卷网上生成网上问卷

C同学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同时帮助A,B同学共同完成任务,后续工作是拍摄照片

3、确定走访对象,包括年级,性别,专业等的合理均匀分配

具体人员安排:

确认走访对象后,就每个层次的人员进行走访,这部分工作由三个人就个人社会资源进行平均分配

4、对调查结果进行整合,完成调查报告。

具体人员安排:

A同学就网上问卷的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做成word文档; B同学完成调查报告;

C同学查找资料,对A和B同学的成果进行检验考核,并改正。

5、资料整理,装订,打印工作。

(二)活动实施阶段

1、按原定计划各小组领取调查问卷分头行动,走访寝室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回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3、召开会议

(三)活动总结阶段

整理汇总各寻访小组统计数据,召开总结大会,进行分析讨论。

【实践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面向的是东华理工大学学生群体。问卷主要问及学生对于媒体的认知程度、学生对于媒体的接触程度、学生对于媒体作出的反映、互动程度。

【调查结果】 1,认知程度。

在本次问卷中,我们主要问及的是对于媒体信息真实度的认知。在问及媒介类型时,互联网的选项达91.94%,依次是电视、广播、报纸、书刊、影像带。在问及是否辨别过媒体信息真实性时,[会,但也只是想一想不会深究 ]项达75.81%,[很少会,认为基本上是真实客观的]项达46.77%,[全部信息都会主观过滤 项达45.16%,[完全不会,觉得都是真实的]项达22.58%,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虽然对媒体的真实性有的认知,但是新媒体技术的载体或者外在形式却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即能够基本的辨别媒体信息真实性,但还不能完全辨别媒体信息的真实性。

2,接触程度

(1)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追求新事物的心理作用,在大学生阶段,接触新媒介技术的学生越来越多,有95.16%的学生使用手机,80.65%的学生使用电脑,58.06%的学生接触电视,12.9%的学生接触广播。在问及最喜欢的媒介时,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比例最高,达79.03%,手机等移动设备每天使用的比例达到87.1%,传统媒体报刊、广播每天使用的比例仅有1.61%,几乎不使用达41.94%和46.77%,完全不使用达6.45%,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大学生有接触传统媒介,但比例不高,当今大学生更倾向于新媒介。

(2)对媒体信息价值的判断

调查发现,互联网以快捷居所有选项的榜首,在互联网选项中,感兴趣的内容居高的是新闻板块,第二是影视娱乐板块,分别达72.56%和67.74%。在问及您认为新媒体最重要的功能有哪些中,传播信息得分最高,平均综合得分达6.76,居第二的是倡导思想理念,平均综合得分为5.08,最低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只有2.68分。在大学生眼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同,传播信息还是首要功能,折射出我们对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不够,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功能、对于媒体信息价值的判断还没有全面的认知。

(3)接触的目的和动机

在被调查者中,平均每天接触各类媒体的时间总和为3小时的比例达56.45%,对媒介的依赖度为依赖的比例达58.06%,非常依赖的比例达到17.14%,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新媒介存在着普遍的依赖现象,且接触时间较长。我们看到,在目的和动机中排第一和第二的是与人交流和获取新闻,比例高达77.42%和75.81%,休闲娱乐达74.19%,消磨时间达59.68%,大学生接触新媒介的动机和目的趋向于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满足与他人交流的同时也兼顾休闲娱乐,目的不再单一。

3,反映、互动程度

(1)媒介内容的选择

调查显示,66.13%的被调查者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有时会选择的比例是29.03%,较少和一般不会的只有1.61%、3.2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表明大学生对媒体信息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说明青少年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是充满自信的,当然问题是,他们的正确判断是否真的"正确"。在问及新媒介所传达的信息是否可信时,选择完全可信的比例低至0.00%,72.58%的大学生选择部分可信,1.61%的大学生选择完全不可信。同样在对于新媒介给予的信息,您是否会全部采用项,87.1%的大学生选择部分采用,这表明当今大学生对于媒介的可信度略有偏高,但还没有盲目到完全可信的状态。

(2)生活方式的影响

调查中,新媒介对于您平时生活的影响如何项,8.06%选择了影响重大,50%选择了影响较大,40.32%选择一般,调查显示互联网不仅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更重要的他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人际交往方式,与此相关的是认为互联网将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知识的来源问题,虽然新媒体技术发展历程不长,但是在如今已经成为影响当今大学生的重要因素。它改变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改变着高校的管理体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曾指出传播技术的发展无一例外的产生了三种结果,他改变了人们的兴趣结构(人们所考虑的事情),符号的类型(人用以思考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当今大学生的兴趣结构,与之前的学生群体相比,大学生们利用新媒体技术实行人际交流和休闲娱乐、专业学习,且他们更愿意利用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来实现生活的便利,同时,众多的网上社区成为思想起源的地方,线上线下的互动成为思想交流的新形势。

种种迹象表明,大学生们对于新媒体技术的热爱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当今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水平参差不一,这一阶段的学生群体的新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完全取于个人的人生经历和道德素质,并未系统化和理论化,这给当今高校的德育工作和舆论建设带来相当大的难题和挑战。

【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网络技术的普及,宣告传统全知型、全能型“把关人”时代的终结和“全民把关”新世纪的到来。在这场颠覆和超越进程中,需要更多的“把关人”来维护网络安全、网络公德以及网络秩序。除了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网络服务商要加强行业自律之外,职业“把关人”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变监督为主向引导和监督并重转变,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把关服务。更关键的是,普通网民要树立“自我把关”的意识,不断提高媒介素养,真正体现网络传播者的把关作用,净化网络生态环境。这既是网络时代赋予普通公众的一项权利,亦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则是指导网民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具有正确选择、准确理解、合理评价的能力并能成为有创新性的传播者的教育。具体内容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网民对媒介的认知能力

媒介素养是一种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几乎可以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第一信息来源,获取信息成为人们行动的基础,几乎没有人在生活中不依赖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媒介也因此体现出其重要性。

不过,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式去解读这些信息,那么,这些信息对人们不但没有帮助,有时甚至会有害,2006年的“网络暴民”现象便是生动的例子。因而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事实上构成了媒介认知能力的核心。

(二)培养网民对媒介及信息的理性批判能力

对媒介及信息的批判性意味着我们要分清正确的和错误的或有用和无用的媒介行为和信息。网民对媒介及信息的批判意识,主要体现在网民对媒介的意识形态及传播内容的批评,这种批评是公众从媒介的基本知识和认识其意识形态功能入手,从而建构公众的批判意识和觉悟。 因此,培养网民对媒介及信息的理性批判不仅是网络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特征。尤其是伴随着电子传播时代的技术升级,媒介文化也在不断变革,这两者的平行发展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三)培养网民运用媒介以实现自身发展的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发展。信息时代,网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包括网民的个性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其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协调发展,乃至人格与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媒介素养教育正是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实践方式之一。在了解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媒介,把媒介素养落实到个体观看行为和使用行为上,不断提高自己对信息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和社会经验,把媒介素养与其他素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国内较早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学者卜卫教授把媒介素养教育归纳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三种基本的途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学者和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者的相关论述,笔者认为,我国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就不同的人群采取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简述为以下两点:

(1)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学生的基本课程

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是~个社会化的全过程。对于在校学生,要指导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学会利用和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并正确看待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媒介内容。这种思想是与当今世界上所提倡的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普及、提高学生对媒介的知识和认识,是对这一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关键是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大陆的前面。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不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和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比如小学生,关键要让他们知道,媒介所呈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有差别的,从媒介中所接触到的现象和看法只不过是很多现象和可能的观点中的一部分而已,学会用自己的生活感受来欣赏、理解所看到的内容。对于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比较、批判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他们如何解读媒介内容,培养批判意识和审美能力,并懂得如何利用媒介满足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多方面需要。

理论上,每一位网民都需要接受学校教育,所以,通过这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能让他们对媒介有基本的认识。所以,通过学校教育体系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长远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2)采用多种教育形式提升网民素养水平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主动式媒介消费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网民离开学校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将是利用公共信息平台进行自学和相互学习,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社区、特别是虚拟学习社区将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场所。

因此,通过包括媒体在内的各种公共信息平台向公众普及和推广媒介知识、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将是公众提高媒体素养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化、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一些独立于政府和商,“业利益的第三方力量将组织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而政府和部分媒体也将可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系中来。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面对全球化和商业化,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面对蕴含着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和媒介内容的大量涌入,由“网络暴民”现象生发的网民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已经变得紧迫而严峻。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要维护网民与媒介、社会的和谐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调查总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介以前所未有的状态参与到人类的方方面面,给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带来了变革式的跨越。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舆论场所,人们缺乏实际空间的种种考虑,可以较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行成虚拟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从而主导网络中的议题走向,又由于当今大学生对于新事物接受的能力较强,更倾向于新媒体带来的种种便利,况且对于网络中的意见处于难以判定的状态,这都给高校如何建立社会良性互动的共同体,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的前提下,动员和组织当今大学生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如何在变化发展的形势下面,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生德育工作和舆论建设,全面提高高校管理部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对高校如何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自行负责能力的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通识课程,并将其纳入到正常的课程规划中

2000年,上海团市委在《2000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传媒力量与当代青年》的报告中专门研究了青年的媒介素养问题,并且采用了定量方法得出结论:青年“对媒体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对媒介道德的认识不足”。调查结果与此相同的是,当今大学生媒介素养参差不一,对特定的信息难以有正确的选择和认知,这就要求高校设置相关通识课程,重视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意识形态导向、心理教育贯穿到整个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之中。高校在制定相关课程的同时要考虑到,抬升受众的媒介道德水平,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尊重每位受众,使其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注重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正如“在每一次媒介教师的国际集会上,每一个人重新学习的第一课就是,必须树立观念,不是单数的媒介教育,而是复数形式的、多种多样的媒介教育。

(二)正确认识新媒体技术的作用,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克服三种不良心态

新媒体技术之所以能够被广大大学生接受,就在于新媒体技术具有方便、快捷、隐密性强等传统媒体所缺乏的优势,这是时代的潮流所在。当传统媒体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时,新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赢得了大学生的青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能够从新媒体技术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任何”信息,这给高校舆论引导部门带来了新的难题,怎么样积极的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怎样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部门要改变之前用传统媒介管理学生的做法,要克服盲目排斥、畏惧、漠视的心态,要重视并主动参与到网络舆论建设,积极主动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学生对新媒介的接受程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科学应对学生舆论工作,做到及早发现、正确引导、果断处置

新媒体技术给高校管理带来的另外一个难题就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是一个潜在的传播力量,并且有关事情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会发生几何效应。如果高校不能科学的应对学生的舆论工作,一味的堵学生言论,将丧失工作的主动权,事态的发展极有可能超出管控的范围。所以,高校要科学的应对学生舆论工作,在源头上开展舆论建设,做到及早发现、正确引导、果断处置。

(四)利用新媒介的独有特性开展和普及新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在我们国家,这一问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人在认知上明显不足,当然这与我们国家的制度有一定的关联。林爱兵曾深入分析了导致这种状况的多种原因:“我国的媒体在经营和管理上受到政府一定的控制,但拥有向大众发布信息的特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形成了垄断,造成受众可用于判断的基础信息的匮乏;长期以来传媒稍带呆板的、强制色彩的教化模式,使得受众对传媒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我国的受众是很好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我国受众具备的传媒素养层次存在巨大差距。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说道“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给社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人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革命性的跨越。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将是我们在未来面临的难题。而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后备力量,是新媒体最具代表性的用户,在这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们如何使用新媒介技术,如何选择、理解、运用、发展和创造新媒介,都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不容忽视且刻不容缓。

我们应该认识到,新媒介素养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教育认知当中,要认识到新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小学生应该了解、学习的课程,大学生、成年人也应该了解、学习并会运用。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更应该转变观念,要利用新媒介独有的特性开展和普及新媒介素养教育。要有意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兴的传播载体向大学生们传播和普及大众传播相关知识,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话题中来,让他们讨论新闻、了解媒介。

第2篇: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接触媒介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解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来源及对媒介的关注和认知,我们小组组织了大学生接触媒介情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始于2012年11月10日,至11月13日结束历时三天。我们以合肥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男生宿舍、女生宿舍、自习室等多个方面进行随机调查。为了使本次调查更具有合理性,我们采取分层抽样方法,首先按性别分层,其次按年级进行分层,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媒介的接触也是有差异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样本的可靠性与多样性。本次调查总共发放试卷50份,因为是当面做的调查所以回收的问卷是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被调查者的各项比例是:男生54%、女生46%、大一36%、大二64%。从这次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年级等情况来看,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这次问卷调查我们共设计了十二个题目,除了前两个性别、专业和年级之外,其他的九个体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大学生的接触媒介问题,以下我们进行分析。

1.您经常使用的通讯方式是?

A.QQ (46%) B.微信(21%)C.飞信 (21%) D.微博(21%) E.短信(44%)F.其他(4%)

由此可见,目前大部分学生多使用QQ为主要的通讯方式,同时短信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而其他新颖的通讯方式,如微信、飞信、微博等,也颇受同学们的喜爱。

2.您一般使用此类通讯工具主要目的是?

A.联系好友、家人(82%) B.工作需要(4%) C.打发时间(10%)D.其他(4%) 有80%以上的大学生主要凭借通讯工具进行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但也有部分同学出于其他目的而使用。

3.您通常上网的时段在?

A.上午(6%)B.中午(0%)C.下午(2%)D.晚上(92%)大部分学生均在晚上这个时段上网,一天的学习生活的结束,这个时段最适合放松娱乐。同时大学生的精力旺盛,多属于熬夜型的,一般主要活动集中在晚上。

4.您每天上网时长是?

A.1小时以下(16%)B.1至3小时(54%)C.3到7小时(26%)D.7小时以上(4%)

有54%的大学生每天1至3小时都要接触网络,26%的3至7小时都要接触。一方面说明网络对大学生生活的重大影响,网络正式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网络占用大学生太多的时间,那么户外活动的时间就相对要减少,不利于大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

5.您认为媒介可以帮助您做的事情?

A.从网上获取学习资料和资源(54%)B.跟上时代潮流(6%)C.与家

人朋友取得联系(27%)D.看电影、视频,听音乐(10%) E.购物(1%)F.玩游戏(2%)

虽然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不少宿舍都接入宽带。大学生上网方便了,而且也能用手机上网,大家多利用网络浏览资讯和查资料,让上网工具发挥最大价值。

6.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新媒介?

A.公交、地铁电视(46%)B.城市LED大屏幕 (12%)C.楼宇电视(4%)D.手机报(32%)E.其他(6%)

如今城市建设日趋完善,随处可见网络信息工具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以及接触新事物的机会也增多。有58%的学生接触新媒介来源于社会设施,而也有部分同学借助手机报来了解世界。

7.当一件重大新闻发生时,您一般最先通过什么了解到该事件?

A.网络 (54%)B.手机(32%)C.微博 (10%)

D.报纸 (0%)E.广播 (0%)F.其他(6%)

网络的迅速使得其拥有着更广泛的受众,在发生特大事件时,网络充当的角色是毋庸置疑的,给人们快速的信息反馈。而传统媒介的作用将随之变弱。

8.您认为下列哪种媒介的可信任度最高?

A.电视 (46%)B.报纸(34%)C.网络(16%)D.杂志(4%)E.广播(0%)

虽然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虽然人们已渐渐离不开网络,但是网络超低的可信度,表明网络面临的危机,这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网络具有开放性,谁都可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另一方面,就是有些人为了谋取利益而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降低了网络的可信度。因此,我认为一方面我们应该适当的对网络进行有序的管制,另一方面,媒介工作者应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不能被利益蒙蔽双眼。我们知道看杂志、广播的人越来越少,仅占4%,但是电视的可信度却高达46%,我认为这是由于高速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看报纸,而且由于物价的上涨,看杂志也越来越不划算。所以我认为杂志业、报业应该抓住自己可信度高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改变自己的发行方式,发行电子报,现在有很多报业已经涉足这些方面。

9.使用这些媒介对您的影响?

A.弊大于利(4%)B.利大于弊(84%)C.没多大影响(12%) 有84%的人认为媒介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好处,诚然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与媒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系 别:班 级:学 号:姓 名:

第3篇: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关于当代大学师范生媒介素养的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您好!我正在为我的毕业论文做一项研究,衷心地希望您能给予协助。本调查旨在了解您对媒介素养的看法。您所提供的真实情况和宝贵意见,对于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请您根据您的实际感受回答,帮助我完成本项研究。我保证对您的信息严格保密。衷心感谢您的大力支持和合作!

你的资料:A、性别男( ) 女( )B、年级 1( )2( )3( )4( )

C、专业文( )理工( )D、来自 城镇( ) 农村( )

1、您平时接触的媒介种类和平均每天使用的时间(请给接触过的媒介勾出时间)1小时内1~3小时3~5小时5小时以上

A、网络()()()()

B、报刊()()()()

C、电视()()()()

D、广播()()()()

E、手机()()()()

2、以上您最喜欢的一种媒介是()

A、网络B、报刊C、电视D、广播E、手机

3、您每月在媒介上的消费()

A、30元以下B、30~50元C、50~100元D、100元以上

4、您经常在哪上网()

A、机房B、寝室C、网吧D、家里

5、您是怎样学会上网的()

A、自学B、朋友亲戚教的 C、中学老师教的 D、大学老师教的 E、上培训班

6、你接触各种媒介的动机是()(可多选)

A、与人交流B、获取新闻C、休闲娱乐D、消磨时间E、学习需要

7、您感兴趣的媒体内容是()(可多选)

A、新闻B、招聘就业信息C、专业知识D、影视娱乐E、生活咨询

8、您对各种媒介传达给您的信息怀疑吗()

A经常怀疑B、偶尔怀疑C、不怀疑D、不确定

9、您觉得利用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

A、可以B、不一定C、不可以D、不知道

10、对所获得的媒介内容能否进行主动的选择()

A、可以B、有时可以C、不可以D、不知道

11、你会()(可多选)

A、文献检索B、课件制作C、网页制作D、photoshopE、视频拍摄与编辑(DV )

12、您在哪些媒体上发布过信息()(可多选)

A、广播 B、电视 C、报纸 D、书刊杂志E、网络 F、手机

13、您认为媒介对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如何()

A、非常有影响B、有影响C、没什么影响D、一点影响也没有

14、能否对媒介的传播内容或方式作出评价()

A、可以B、有时可以C、不可以D、不知道

第4篇:媒介研究田野调查调查手册

媒介研究田野调查调查手册(大纲)

郭建斌 2010年12月日7日

近年来,一直想编写一个关于媒介研究的田野调查手册,因为在人类学界,已经有几个这方面的很好的手册,如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编订的notes and queries on anthropology(1874-1951年),中国学者汪宁生的《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1996年)等,但是由于很多想法并不成熟,不敢轻易动手。因为本周让研究生读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那本手册的中译本(周云水等,2009),为了讲这次课,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逼着自己动手写了这样一个提纲。因为是临时写就的,肯定有很多的问题,我的想法是拿出这样一个提纲来让研究生批判,因为时间关系,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为了更为广泛地听取大家的意见,我把这个“手册”贴在这里。欢迎各位有兴趣的看官留下宝贵的意见。

一、媒介的种类

虽然我们说这样的研究所针对的是与人类使用媒介有关的社会活动,但是在一开始,我们还是需要对这里所说的媒介做一个大致的范围限定。自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媒介,包括了传播研究中通常涉及的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也包括被纳入“新媒体”范畴的手机、网络(具体包括博客、播客、tiwtter/facebook等等)等,这些媒体的具体形态十分繁多,无法一一列举,我们的想法是所有那些与那些与新的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人们用于传播、交流的各种具体方式,都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媒体的范畴,同时也包括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与所谓“传统”媒体融合之后所形成的那些具体形态。

在对于上述媒体的研究中,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还可以关注一些可能被忽视的具体形态,如过去使用的录像机,现在所使用的VD等,这方面在以往的人类学研究中,已经被一些人类学家所关注,如美国人类学家在对加拿大和澳洲土著的研究中所关注到的indigenous media,Jenny Chio在对中国西南农村的研究中所提出的village media,这些不同的名称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当地人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来表现自己的文化或生活,只不过前者主要是由国家或相关组织为当地人提供某种传播技术手段,而后者则完全是当地人自发地运用一些传播技术手段。

除了以上这些以外,也有人类学家曾经对录音机(包括录音磁带)等进行过研究(xxx),在中国的农村,较之1980年代,这类东西已经不那么的普及,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那些受到城市里的流行趋势影响的MP3/MP4/PM5等等,这些东西同样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媒介的范畴(这些研究并不仅限于农村,也包括城市)。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这样一些音频、视频播放已经被装进汽车、摩托车内,这样一些流动的空间内的那些具体的媒介形态,也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范畴。

除了上述这样一些外来的传媒媒介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那些本地人自己发明的传播媒介或传播方式,这方面的情况,在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编订的《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notes and queries on anthropology)也有较为详尽的说明(p192-193),在这里不在详述。 因此,以上所说的媒介,所涉及的具体种类是十分繁杂的,从这样一些具体技术或产品的来源上,我们可以把它们暂时分为外来的与本土的两种类型。就以往的媒介研究中,我们对于外来的媒介的使用关注得较多,而对于本土的媒介形态,似乎关注不够,因此在这里才做了这样的区分。 划分媒介的类型不是我们这样一个调查手册的本意,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一种划分可以拓展我们对于媒介的理解的视野,并在实地调查中去拓展媒介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把我们的关注点落到对那些具体媒介形态的使用上。

二、针对媒介的调查

如前所述,因为具体的媒介形态十分复杂,因此在这里我们也无法对每一种具体的媒介形态的调查方法做一一的介绍,因此,我们在这里只是以某些目前较为常见的媒介形态为例(这也因为我们在对这些具体的媒介研究的一些经验),具体介绍对这些媒介进行研究时的一些具体方法,然后,我们将从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研究出发,给出一些一般性的指导意见。 1.电视

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由于电视机的广泛普及,很多问题似乎不会去想和问。说到电视,我们通常会想到的是电视里所播放的节目,而忽略了其他的更多的东西。沿着这样的思路,说到电视研究,我们的思路就自然而然地指向了节目及其影响方面,这也就是传播学中所说的“效果研究”。其实,就人类学的电视研究来说,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在以往对一些农村地区的电视研究中,有研究者问过这样的一些问题:电视机从哪里来?谁在看?在哪里看?怎么看?看什么?等等(郭建斌,2005)。除了这样一些问题之外,在一个一般的城市家庭中,我们也可以问这样的问题:电视机摆在哪里?它在整个家庭空间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个家庭换了多少台电视机?不同时期电视机的摆放位置和电视机柜等又有怎样的不同?甚至还可以去访问一些生产电视机柜的人,了解不同时期专门摆放电视机的柜子的变化。当然如果你对电视机本身感兴趣,也可以去找一些设计、生产者,从生产技术的角度来考察电视机生产技术方面的变化。这样一些内容与电视节目本身均没有关系,但是这些问题对于电视的研究,同样是有意义的。

如果从内容方面来考察,一般来说,通常就是生产、传输和观看三个环节。如果你觉得一时无法弄清一个大的电视台的完整的情况,你可以选择一个小的电视台,只要这个电视台有自己制作的节目,你就可以针对他们所生产的节目了解他们的内容生产情况。或者说,你可以从某个大的电视台的某类或某个具体的节目入手,来深入了解这类或个节目的具体的生产情况。这当然要能够参与到这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除了观察之外,还要对有关的人员做一些访问。

传输虽然只是一个技术活,但是在整个传输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情况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那些制作电视节目内容的人,也通常对这方面的情况没有太大兴趣,似乎这方面的工作过于的单调且没有创造性。但是因为这个环节是整个电视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在我们的研究中也不应该忽略它的存在。在电视还未使用卫星来传输信号的时候,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后是通过交通工具把录像带送到其他地方播出。在使用卫星传输电视信号的早期,很多地方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差转台,在那个时期,差转台的数量,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统计指标。在使用卫星传输电视信号之后,有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这样的技术变革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对于电视信号的接收,目前有的地方使用的是地面卫星接收天线(俗称“锅盖”),有的地方是通过有线电视接收电视信号,在有线电视信号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包,根据不同的需要来购买。这样的一些技术活其实并非仅有技术方面的意义,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些技术变革放到一个更为宽泛的社会背景下来看,其技术的社会意义也就自然地彰显出来了,并且在这样的一些技术环节中,还存在着较为激烈的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比如说那些所谓的“非法”的地面卫星接收装置,比如说现在的卫星信号(中星九号)的不断升级,等等。还比如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对电视信号的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等等。

对于电视观看的研究,其实是以往的媒介人类学以及文化研究重点关注的方面。对于具体的观看场景中的观察,肯定是最为重要的,这包括是一些什么人在看?是自家人,还是有邻居或亲戚来一起看?他们的座次是随意的还是有着某种特殊的安排?电视里播放的内容是什么?他们在看的过程中是否还在做其他的事情?他们是否会就电视节目中的内容进行议论?是如何议论的?谁在掌握着遥控器?他如何使用遥控器?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其他的什么事情?等等,这样,都是对一个具体的观看场景中的观察中通常会注意到的方面。

其实,要考察电视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仅仅停留在那些具体的观看场景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他们不看电视的时候是否会就曾经看过的某些电视节目进行议论,为什么他们会在这个时候议论电视节目中的那些内容?他们是如何议论的?这样的一些议论对于他们的生活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

从以上这些内容来看,即便只是针对电视这样一种媒介,可以考察的方面是很多的。对于某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说,我们很难对上述所有的方面都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于某个具体的课题,只能选择某个具体的方面来入手。即便如此,对于其他方面,虽然没有十分深入的了解,但是也需要尽可能地掌握一些资料。

这样的一种思路,对于报纸、广播、电影、互联网等媒介的研究,也有相似的地方。

2.电影

以往对于电影的研究,关注的最多的是电影文本,但是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同样可以把研究的面拓得很宽。上面所说到的对于电视研究的那样一个思路,也可以应用到对于电影的研究中。但是由于这两种媒介本身做存在的一些差异,在具体的研究、观察上,也会有很多的不同,因此,在这里,我主要从两者的区别方面来谈。

一般来说,电影生产的环节似乎要比电视复杂得多,这就给研究电影的生产带来的很大的困难,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电影的生产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研究的空间。如果有条件,你当然可以对某个电影复杂的生产过程进行完整的考察,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你也可以从生产环节中某个你能够掌控的方面来入手。曾经有研究者对纪录片《德拉姆》的拍摄过程中的摄影机(包括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互视问题进行过研究(张静红,2007),我认为这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

在采用数字传输之前,电影的发行是通过各种交通工具运输拷贝,并且有专门的电影发行部门,如同以往很多报纸是通过邮局来发行的。

与电视不同,电影放映的技术门槛较高,需要由专业人员来完成,电影放映员也是研究电影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在那些农村地区,电影放映员要经常到不同的村子放电影,在有些当地人不懂电影中的语言的地方,电影放映员在放映过程中还要对影片内容进行翻译。这方面的情况,均要具体询问。

和电视不同,看电影通常还有专门的场所,有些地方有电影院,有些地方是露天电影。电影院是一个地方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朱蕾,潘忠党,1999)。即便对于那些中小城市,从电影院的变迁也是考察当地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蒋俊佩,forthcoming)。 一般来说,因为看电影的人较多,对于电影的观看场景的观察要比看电视复杂得多,但是这也并非是说这样的观察不可能完成,你可以置身一个具体的放映场景中,对整个观影环境以及某些你能够观察到的具体情境进行观察。若有可能,尽可能对观众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描述,如性别、年龄等,若有可能,了解更加详细的情况。

对于电影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做一种时间跨度更大的考察,比如说那些10几年前或几十年前看过的电影给这些人留下的什么样的记忆,他们如何回忆以前看电影的各种各样的经历。这样一种从社会或集体记忆的角度对于电影的研究,也是非常有趣的。

3.手机

对于手机的研究,同样可以从生产到消费的流程来考察,即可以关注手机生产的技术革新方面,如“山寨机”的生产,等,也可以对生产手机的工厂进行考察。这方面,有些类似的研究是值得参考的(潘毅,2008)。

手机的流通环节,可以考察各种手机销售店。那些从大城市到小城市的各种各样的手机“卖场”都值得去考察。各种手机“卖场”在不同的城市中都具有极高的表征意义。

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对不同的手机信号的发布公司进行研究。虽然这方面更多地会涉及商业方面的竞争,但同样可以进行关注。

关于手机使用方面的情况,由于手机本身的私人性,其使用对象相对比较具体,当然这方面的情况也十分复杂。如他/她所使用的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手机?是如何得到的?他/她经常使用手机的哪些功能?各种功能的具体使用情况怎样?他/她用手机主要联系一些什么样的人?大致的花费情况怎样?等等。

对于有些农村地区,还有一个是手机信号方面的问题,手机信号来自什么地方?具体情况如何?也可以进行关注。

4.木刻

这是一种当地人自己发明的媒介,这种媒介的情况和那些外来的媒介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这里简单介绍一种。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见不到这种媒介了,但至少在有些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这样的东西。或者说还有些地方传统文化的掌握者还知道这些东西。既然如此,在田野作业中,我们还是可以去研究这种媒介。

对于这种媒介的研究,自然不能使用以上对于电视、电影、手机的研究方法,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种媒介存在于哪个时期,用来干什么?怎么做?如何用等等这样一些问题。当然,我们还可对这种东西的消失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

其实,在现在的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很多东西,都属于我们这些所说的媒介的范畴,如青铜器或陶器上的图形或文字,鼓或号角,碑文等等。从媒介研究的角度出发,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这些东西的传播价值方面。

5.对于那些经由生产和流通换届的媒介, 通常可以按流程来进行考察,如: (1)生产 (2)分配 (3)交换 (4)消费

6.对于那些地方性媒介,可以从具体的使用情况来考察,如: (1)什么样的媒介? (2)怎么用? (3)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三、与媒介相关的社会背景

虽然我们的关注点是媒介,但是我们并不希望仅仅盯着媒介而不关注其他的方面。在我们看来,媒介只是我们考察的一个切入点,或者说这里所说的媒介研究只是从媒介这样一个具体的方面入手,我们最终要考察的其实是当地人的社会生活。因此,这里所说的媒介研究准确的来说是从媒介的视角入手,从一个侧面对当地人社会生活做出一种解释。只所以做这样的强调,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在这里所使用的只是人类学的方法或理论取向,通过这样一种方法和取向,我们希望能够从传播的角度独立地提出一些研究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一种不同于以往那些现有学科的研究不同的回答。在我们看来,这本身也是丰富人类理论知识的一种合理的路径。

既然如此,从广义上来说,以往人类学研究中所关注的那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背景的范畴。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在这里也就没有讲这方面问题的必要了,因为在现有的那些各种各样的人类学研究手册中,几乎都已经多次说过了。

但是在我们看来,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这样简单地把“媒介”加“人类学研究”的做法也违背了我们编写这样一个调查手册的本意。在这里,我们要从那些与媒介紧密相关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入手,来讲述那些相关的社会背景。 1.社会背景(从制度到日常生活)

(1)社会制度:这并非是要把整个社会制度的全面、详细的考察,只是说在我们对于媒介的研究中,需要关注与某种媒介相关的制度环境,如研究中国农村电视,不能不关注“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研究中国农村电影,不能不关注“2131工程”,等等。无论我们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那个环节进行考察,这些相关的制度背景都是必须的。

(2)日常生活:媒介研究,说到底还是对人的研究,但是一说到媒介研究,我们往往会更多地关注与媒介直接关联的那些内容,而忽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因此在媒介研究中,我们也强调要对所研究的那些人的日常生活情况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包括个人及其家庭背景、经济来源、居住环境、生活规律、生产生活情况等。这方面的有些具体内容,也可以见相关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手册。

2.媒介环境(包括交通):即便我们在调查之前已经确定了以某种媒介作为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我们同样需要对其他媒介的情况进行关注。在很多农村地区进行媒介研究,我们认为交通是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其他媒介之外,道路和交通方面的情况是我们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3.具体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情景

4.社会交往

参考文献:

英国皇家人类学会 编订《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周云水,许韶明,谭青松译),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年

朱蕾,潘忠党,《改革时代的时间竞赛与时间象征:变化中的中国都市影院考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Studies, 2(1),33-57,1999.郭建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张静红,《田野合作中的互视——怒江茶马古道上的一次影视记录分析》,郭建斌主编,《文化适应于传播》,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0-198页。

潘毅,《中国女工:新兴打工阶级的呼唤》,(任焰译),明报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文物出版社,1996年。

第5篇:青少年媒介情结与媒介素养教育调查问卷

《青少年媒介情结》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们是教育部《青少年媒介情结与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组,为了解我省广大青少年接触媒介的动机和行为,以及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开展此项调查。本调查问卷匿名作答,调查结果只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不会对你们产生不利影响,敬请如实回答。我们将对你们的配合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问卷共有18个选择题,请在认为合适的答案前打上“√”。如果有其他看法,请在“其他”一栏填写上意见。

1.请在以下内容中选择你的基本资料。

性别:男女

学历:初中高中大学

年级: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

所在地:城市城镇乡村

2.您经常接触的媒介有:

A.图书B.报刊C.广播D.电视E.光盘F.网络G.手机H.Mp3(Mp4)

3.请您从大到小按顺序排列对你的生活和学习影响较大的媒体:

A.图书B.报刊C.广播D.电视E.光盘F.网络G.手机H.Mp3(Mp4) 答题线:

4.关于图书(除课本):

①你能读到的图书:A.多种B.一般C.很少D.没有

②阅读频率通常是:A.天天读B.经常读C.偶尔读D.从不读③阅读时长通常是:A.1小时以内B.1-2个小时 C.2-3个小时 D.不固定 ④阅读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图书馆D.其它场合 ⑤评价:A.非常好B.比较好C.一般D.差

⑥你阅读时的感受是:A.兴奋B.好奇C.满足D.消遣E.枯燥

5.关于报刊:

①你能读到的报刊:A.没有B.一种C.两种D.三种以上 ②阅读频率通常是:A.天天读B.经常读C.偶尔读D.从不读1

③阅读时长通常是:A.1小时以内 B.1-2个小时C.2-3个小时 D.不固定 ④阅读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其它场合

⑤评价A.非常好B.比较好C.一般D.差

⑥你阅读时的感受是: A.兴奋B.好奇C.满足D.放松E.休闲

6.关于广播:

①你能收听到广播吗?A.不能收听B.天天收听 C.经常听 D.偶尔收听 ②收听时长通常是:A.1小时以内B.1-2个小时C.2-3个小时

D.不固定E.从不听

③收听场合通常在:A.校园B.宿舍C.家里D.其它场合

④评价:A.非常好B.比较好C.一般D.差

⑤你听广播时的感受是: A.兴奋B.好奇C.美好 D.放松 E.没意思

7.关于电视:

①你可以收看到电视吗?A.不能收看B.天天收看C.经常看

D.偶尔看E.从不看

②收看时长通常是: A.1小时以内 B.1-2个小时 C.2-3个小时 D.不固定 ③收看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其它场合

④评价A.非常好B.比较好 C.一般D.差

⑤你收看电视时的感受是:A.兴奋 B.好奇 C.满足感D.放松E.没意思

8.关于网络:

①你可以上网吗?A.无法上B.天天上C.经常上D.偶尔上 ②上网时长通常是:A.1小时以内B.1-2个小时C.2-3个小时D.不固定 ③上网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网吧D.其它E.从不上 ④经常上网是:A.查阅资料B.聊天C.收发邮件

D.一般浏览E.玩游戏f.写博客G.猎奇 ⑤你上网时的感受是:A.兴奋B.有趣C.满足D.放松E.无聊

9.关于手机:

①你有手机吗?A.有B.没有

②你经常用手机吗?A.天天用B.经常用C.偶尔用

③你用手机的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其它地方

④你经常用手机是:A.通讯 B.发短信、聊天 C.玩游戏E.上网⑤你用手机时的感受是: A.方便B.好玩C.满足D.自信E.说不清

10.关于Mp3(Mp4)等:

①你有Mp3(Mp4)吗?A.有B.没有

②你玩Mp3(Mp4)吗?A.天天玩B.经常玩C.偶尔玩

③你玩Mp3(Mp4)的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其它地方 ④你玩Mp3(Mp4)是: A.休闲B.玩游戏 C.攀比D.丰富知识

⑤你用Mp3(Mp4)的感受是: A.时尚 B.好玩 C.自信 D.放松 E.没意思

11.关于网络游戏:

①你觉得网络游戏很有趣吗?A.有趣B.没趣

②你经常上网玩游戏吗?A.天天玩B.经常玩C.偶尔玩 ③你对游戏的评价是:A.非常好B.比较好C.一般D.差

④你上网玩游戏时的感受是: A.兴奋 B.有趣 C.满足D.放松E.无聊

12.你能做到除正常学习利用外不接触网络和手机吗?

A.能B.不能

13.老师和家长讲过如何利用网络与手机吗?

A.讲过B.没讲过C.不用他们讲

14.你对老师和家长的观点与态度是:

A.认可并做到B.认可做不到C.不认可D.没听过

15.你依赖手机和网络等媒介吗?

A.依赖 B.不依赖(如果你选择A,请做16小题;选择B,请跳过16小题)

16.你依赖手机和网络等媒介的原因是:

A.方便B.有趣C.增长见识D.有成就感E.消遣

17.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专门如何正确运用媒介的教育活动?

A.没有B.有(如果你选择A,请做18小题;选择B,请跳过18小题)

18.你希望学校通过开设有关课程或讲座对此进行教育吗?

A.希望B.不希望

再次对您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6篇:受众媒介素养调查实践

受众媒介素养调查实践

一、甘肃某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二、兰州市榆中农村受众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三、榆中县中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四、兰州市民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调查结束每人写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报告形式可仿照上海高校报告,内容自己写,根据研究结果和写作水平,作为期末成绩)

第7篇:关于当代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媒介使用调查的调查报告

2009年12月15--26日,我们班展开了以“大学生媒介调查”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我们校区的在校大学生。

在进行调查以前,我们首先进行课堂讨论。确定了六个调查指标,即:

1.大学生媒介接触度和使用率。

2.大学生媒介使用目的。

3.大学生媒介使用时间段。

4.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度。

5.大学生对媒介使用的倾向性。

6.大学生对媒介得信赖度。

在确定了调查指标之后,将班级成员分成六个小组,每小组一个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的题目,这些题目经过班长和老师的筛选之后,最终确定22道调查题目。之后就是我们各个调查员进入宿舍生活区进行调查,被调查者现场填写。共发放180份问卷,收回179份,其中有效问卷179份,有效问卷收回率99%.虽然这次调查的问卷数目不多,但是这些问卷调查的对象覆盖面还是相对比较宽泛的,被调查者在年级上有大一的、大二的,在所在学院上有传媒学院、经管学院等。通过这次调查汇总,我们总结出大学生在使用媒介的一些情况,总结结果如下:

一. 大学生媒介接触度和使用率

在所有的媒介中,同学们接触最多的两个是网络和手机,这反映出现在网络和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使用的媒介。而在这些使用最多的媒介当中,大学生每天的使用时间长多是3~6小时,反映出现在的大学生使用这些媒介的时间还是相当长的。

对于印刷媒介和广播而言,如今在大学生使用的媒介中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低的。它们所占比例的缩小其原因也就是网络和手机所占比例的扩大。

二. 大学生媒介使用目的

在问卷的选择中,有22%的人选择上网主要的在聊天,玩游戏、查资料、看新闻、学习的比例分别是18%、16%、14%、10%,有20%的人是这些选项以外的其他。所以,从使用目的来看,把网络作为娱乐消遣目的的还是占多数的,网络在大学生手中并没有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虽说使用时间很长,但是对其利用的方面并不正确。

三. 大学生媒介使用时间段

对于使用网络媒介的时间段的选择,选择中午、晚上、早上、下午的比例分别是30%、25%、23%、22%。最多的是集中的中午和晚上,这短时间也正好是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结合上边一个指标的结果,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娱乐消遣活动主要都是依赖的网络,以游戏和聊天为主。

四.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度

在平时生活中最不能缺少哪种媒介的选择中,有41%的人选择了手机,有39%的人选择了网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所占份额都比较少。这个指标的调查结果明显反映出大学生对与手机和网络的依赖度最高,对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等不光在使用的比例上降低,而且给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以及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都在逐渐降低。

对于大学生是否会根据媒介发布的信息来选购物品,有38%的人选择不会,有35%的人需要,有27%的人不清楚。这说明,媒介的信息对大学生选购物品

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的。

五. 大学生对媒介的倾向性

对于大学生关注新闻的首选媒介这个问题,有35%的人选择电视,有22%的人选择报纸,有15%的人选择网络,选择手机和杂志的各有8%,广播最少。可以看出,电视和报纸在新闻消息上的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影响,网络、手机这些新兴媒介在新闻消息领域内还没有产生其应有的影响。

六. 大学生对媒介的信赖度

对于哪种媒介可信度最高,选择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手机的概率分别是47%、23%、21%、13%、11%、4%、4%。可以看出,电视和报纸是大家比较信任的,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介的信赖度也比较高。

通过这项调查,对于了解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使用时间等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这些调查中能够发现不少的大学生使用媒介的问题,比如在使用媒介的目的上,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集中在娱乐和消遣上边,并没有发挥这些媒介对自己的正确作用。

第8篇: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表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表

1.您的性别? ◎男

◎女 2.您的政治面貌?

◎中国党员 ◎ 共青团员 ◎民主党派 ◎群众 3.您所学的专业领域?

◎理科 ◎工科 ◎文科 ◎其它 4.您目前处于什么学习阶段?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及其以上 5.您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

◎报刊杂志 ◎广播 ◎电视 ◎电脑 ◎手机 6.您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是

◎小于1小时 ◎ 1小时至3小时 ◎3小时至6小时 ◎6小时以上 7.您看报纸和杂志的频率是

◎每天都看 ◎5天看一次 ◎一周一次 ◎偶尔看看 8.您一般上网娱乐(包括与人交流)的时间是

◎小于1小时 ◎1小时到2小时 ◎2小时到3小时 ◎3小时到4小时 ◎大于4小时 9.您使用手机上网目的是(可多选) ◎使用QQ、飞信等与人沟通交流

◎使用百度、谷歌查询信息

◎浏览当天新闻

◎听音乐、看小说、看电影

◎玩游戏

10.您在使用媒介浏览信息、新闻时,会有意识地辨析它们的真实性吗? ◎全部信息都会主观过滤

◎会,但也只是想一想不会深究

◎很少会,认为基本上是真实客观的

◎完全不会,觉得都是真实的

11.您是否会有本打算去自习看书,却被电影、电视、游戏等媒介产品所打乱,而不能控制的行为?

◎经常有 ◎偶尔会有 ◎很少有 ◎基本没有 12.上课、学习的时候会用手机上网吗? ◎经常有 ◎偶尔会有 ◎很少有 ◎基本没有 13.您认为媒介中的广告对您的影响

◎非常大的影响且很容易受其影响 ◎ 影响比较大 ◎影响较小 ◎基本没有影响 ◎完全没有影响

14.您对网络游戏的态度是 ◎非常憎恨,认为玩物丧志

◎ 既爱又恨,但不能戒掉还是每天都玩

◎非常喜爱认为已经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小玩怡情,大玩丧志

15.您认为外国媒介传播的产品(好莱坞电影等)是意识形态渗透的表现吗? ◎非常赞同 ◎知道,但不会拒绝认为不会渗透自己 ◎不赞同,觉得小题大做 16.您从哪里获得“媒介素养教育”相关内容?(可多选)

□ 报纸杂志 □ 广播电视 □ 网络 □ 学校课堂教育 □ 家庭教育 □ 不了解 17.您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方面有(可多选) □ 媒介使用技术

□ 媒介选择能力

□ 媒介批判意识

□ 媒介环境交往能力

□ 媒介道德伦理观

□ 媒介心理素质

□ 媒介法律意识

18.您认为在当今时代下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必要吗? ◎非常必要 ◎必要 ◎现在不必要将来应该需要 ◎没必要 ◎不了解 19.您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教育应该以哪种形式出现? ◎必修课,且要进行正规的课程考试

◎必须课,不需课程考试 ◎选修课,和学分挂钩

◎选修课,不和学分挂钩

20.您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请给出您的一些建议及措施

第9篇: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表

南京、上海两地高等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调查问卷

学校专业年级

填 写 说 明

1.请在每个问题后上填写适合你自己情况的答案,如有在选项中出现,请补充完整。

2.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问题只能选一个答案。

一、基本信息调查

1、您的性别

A 男B 女

2、您的政治面貌 A 中国党员 B 共青团员 C 民主党派 D 群众

3、您所学的专业领域A 理科B 工科C 文科D 其它

4、您的学校属于 A 一类本科院校 B 二类本科院校 C 三类本科院校 D 高职院校

5、您目前处于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6、您的年龄属于

A 18岁—20岁B 21岁—23岁C 24岁—27岁 D 28岁以上

二、接触媒介情况

1、您平时接触哪些媒介(可多选)

A 报刊杂志B 广播C 电视D 电脑E 手机

2、您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

A 报刊杂志B 广播C 电视D 电脑E 手机

3、您经常使用的媒介聊天交友工具(可多选)

A MSNB QQC 飞信D 微博 E 其它

4、您每天使用电脑上网的时间是

A 小于1小时 B 1小时至3小时 C 3小时至6小时 D 6小时以上

5、您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是

A 小于1小时 B 1小时至3小时 C 3小时至6小时 D 6小时以上

6、您看报纸和杂志的频率是

A 每天都看 B 三天看一次 C 五天看一次 D 一周一次 E 偶尔看看

7、您听广播的频率是

A 每天都听 B 三天听一次 C 五天听一次 D 一周一次 E 偶尔才听听

8、您看电视的频率是

A 每天都看 B 三天看一次 C 五天看一次 D 一周一次 E 偶尔看看1

9、您能接受不接触网络媒介的期限

A 一天B 十天 C二十天D 一个月以上E 一天也不行

10、您一般上网娱乐(包括与人交流)的时间是

A 小于1小时 B 1小时至2小时 C 2小时至3小时 D 3小时至4小时 E 大于4小时

11、您使用腾讯QQ一般会(可多选)

A 与QQ好友聊天视屏 B 种菜偷菜 C 上空间发表日志心情 D 装饰空间

12、您一般使用QQ、校友、人人网种菜的时间

A5分钟B 10分钟C 15分钟D 20分钟E 超过半小时F 我不玩种菜偷菜

13、如果一天不让您接触媒介,您会

A 焦虑不安,无所事事 B 勉强能适应,还是很想使用 C 自得其乐,没有影响

14、如果一个月不让您接触媒介,您会

A 疯了,感觉完全与世界隔绝 B 焦虑不安,无所事事 C勉强能适应,还是很想使用 D 自得其乐,没有影响

三、选择、解读、利用、判断媒介情况

1、您一般选择阅读杂志报刊的类型A B C(可多选)

A 时事政治类 B 经济投资类 C 影视娱乐类 D 生活健康类

2、您一般选择电视节目的类型(可多选)

A 《焦点访谈》等新闻联播类 B 《蜗居》等电视剧电影类 C《非诚勿扰》等综艺节目类

D 《百家讲坛》等电视课堂类

3、您使用电脑上网的必做事项是(可多选)

A 上QQ、飞信、人人网聊天,偷菜B 上新浪网等网页浏览当天新闻C使用博客、微博、QQ空间等发表博客日志心情D 使用百度、谷歌查阅相关资料 E 看电影电视F玩魔兽等网络游戏 G收发查看邮件 H 上淘宝、当当等网站购买物品 I

4、您使用手机作为上网媒介的情况是 (可多选)

A在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上 B 在上课上自习时 C 在娱乐休息时 D时时都用

5、您使用手机上网目的是 (可多选)

A 使用QQ、飞信等与人沟通交流B 使用百度、谷歌查询信息C 浏览当天新闻

D 听音乐、看小说、看电影E玩游戏

6、您在使用媒介浏览信息、新闻时,会有意识地辨析它们的真实性吗?

A 全部信息都会主观过滤B会,但也只是想一想不会深究 C 很少会,认为基本上是真实客观的D 完全不会,觉得都是真实的

7、您是否会有本打算去自习看书,却被电影、电视、游戏等媒介产品所打乱,而不能控制的行为?B

A 经常有 B 偶尔会有 C 很少有D 基本没有

8、上课、学习的时候会用手机上网吗?

A 经常有 B 偶尔会有 C 很少有D 基本没有

9、您认为人与人之间最有效、使用频率最多的沟通方式是A 见面沟通 B 电话沟通 C 信件沟通 D 视频沟通 E 短信沟通 F QQ、MSN等聊天工具沟通

10、您认为在使用媒介需要选择和辨析吗?A 非常同意 B 同意,但在使用时不自觉地沉浸其中不加选择 C 不同意,认为海量的信息都是可以浏览的

11、您是否能够熟练使用媒介进行工作学习

A 非常熟练 B 熟练,但还需要学习C 不熟练D 完全不会

12、您会使用媒介窥探别人隐私吗?

A 会,而且经常B 会,偶尔C 相过但没有行动D 没有相过

13、您认为使用媒介窥探别人隐私的行为是A 违法的行为 B 不道德的行为但可以原谅 C 不道德且应受谴责的行为D 正常行为

14、您认为媒介中的广告对您的影响

A 非常大的影响且很容易受其影响B 影响比较大 C 影响较小 D 基本没有影响 E 完全没有影响

15、您对媒介传播的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A 完全绝缘很抵制B 认为不道德但会偶尔浏览 C 经常偷偷浏览D 经常正大光明浏览认为生活因此而更精彩

16、您对“凤姐”、“犀利哥”等大众网络红人的态度是A 非常讨厌认为是文化低俗的表现 B 置之一笑,与己无关 C 非常关注自己也想成为网络红人

17、您对“快男”、“超女”等大众媒介选秀节目的态度是

A 非常讨厌认为是文化低俗的表现 B 置之一笑,与己无关 C 非常关注自己也想成为其中一位

18、您对“非诚勿扰”、“TAKE ME OUT”等相亲节目的态度是A 非常讨厌认为是文化低俗的表现 B 置之一笑,与己无关 C 非常关注自己也想成为其中一位

19、您对开心农场、QQ农场等网络小游戏的态度是A 非常憎恨,认为玩物丧志B 既爱又恨,但不能戒掉还是每天都玩C 非常喜爱认为已经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20、您认为外国媒介传播的产品(好莱坞电影等)是意识形态渗透的表现吗?

A 非常赞同B 知道,但不会拒绝认为不会渗透自己C 不赞同,觉得小题大做

三、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认知情况

1、您了解“媒介素养”吗?A 非常清楚 B 清楚 C 只听过,不知道含义D 不清楚

2、您了解“媒介素养教育” 吗?

A 非常清楚 B 清楚 C 只听过,不知道含义D 不清楚

3、您从哪里获得“媒介素养教育”相关内容?(可多选)

A 报纸杂志 B 广播电视 C 网络D 老师的课堂教育E 家庭教育

4、您认为在当今时代下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必要吗?

A 非常必要 B 必要 C 现在不必要将来应该需要 D 没必要

5、您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的方面

A 媒介使用技术 B 媒介选择能力 C 媒介批判意识 D媒介环境交往能力

E 媒介道德伦理观 F 媒介心理素质 G 媒介法律意识 H

6、您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缺失的程度A 非常严重 B 比较严重 C 不是很严重D 不严重E 不缺失

7、您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方面有 (可多选)

A 媒介使用技术 B 媒介选择能力 C 媒介批判意识 D媒介环境交往能力

E 媒介道德伦理观 F 媒介心理素质 G 媒介法律意识 H

8、您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有无必要进入大学校园实施课程教育

A 非常必要 B 必要 C 现在不必要将来应该需要 D 没必要

9、您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教育应该以哪种形式出现?

A 必修课,且要进行正规的课程考试B 必须课,不需课程考试C 选修课,和学分挂钩D 选修课,不和学分挂钩

10、您学校有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吗?A 有,且非常重视是以课程教育方式开展的B 有,是以讲座形式或班会等形式

C 没有,学校都没有关注 D

11、您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有必要拉入国家教育体制中吗?A 非常必要 B 必要 C 现在不必要将来应该需要 D 没必要

12、您觉得该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请列举您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13、您认为学校有必要设置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学习吗?为什么?

第10篇: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报告

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报告

大众传媒是指包括网络、电影、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面向大众传播媒体。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青年来讲尤为重要。当代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信息量不断增长、传媒手段不断丰富的今天,他们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已越来越明显。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行为及心理无时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影响。作为祖国的未来一代,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有益信息的影响,促使其健康发展,应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我们通过这样的调查和研究在充分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年学生影响的同时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能通过传媒手段给我们的中学生以至整个的社会创造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

我这次开展调查的目的是调查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旨在能在下一步的工作和实践中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学生正确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心社会,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的成长。调查方法是以一般问卷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表包括20个题目,共做了100份问卷表,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还有教师,个别访谈了5个学生。调查结果是每个调查对象都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以下就是我们的调查分析。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和关心社会的几点正面影响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

信息数量以几何级的速度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使信息的冲击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调查显示,50的中学生在空闲时间喜欢上网查询信息。这些信息使中学生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而且也使他们掌握了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和关心社会的几点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

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②,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另外,诸如沉迷网络、早恋、追星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而形成的。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

1、大众传媒的商业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显示在学生们购买学习用品时有39的人受到广告的影响,有7的人受到很大的影响。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 中学生审美的低俗化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浅显直接,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调查显示有18的学生认为在同学中看日本卡通画的人很多,有51的人认为比较多。

3、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

随着香港台湾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引进,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拥而至,血淋淋的场面、触目惊心的格斗、瞠目结舌的作案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缭乱,他们甚至把小偷当成了英雄,把恶霸当成了偶像,把黑社会当成了他们理想的练兵场。这些年,中学生之间的打斗越来越升级,拳脚相交已成家常便饭,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数。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

三、克服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的一些建议

1、全社会行动起来,抵制媒体毒素

行政部门对虚假广告、夸大事实的广告要严格审批,取缔黄色的、暴力的、低俗的广告,自觉抵制低俗广告。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能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而学生接触媒体是必要的,禁止他们接触是不可能的。面对大众传媒这柄双刃剑,学校应该秉着教育者的良心,对中学生正确运用媒体实施有效的引导,增强他们筛选和辨别多种渠道信息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活跃中学生的文化生活。开展为中学生所愿意接受的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检验书本中真理,感受人生的复杂多味,使他们不致于在不良信息闯入大脑时乱了方寸,迷失方向。

4、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发挥自己社会经验丰富的优势,指导孩子正确接受信息,同时还要分析孩子的信息源,并与学校保持联系。

四、结语

大传媒与学生发展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让我们来共同关注这一重要命题,共同为中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进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切实的努力!

第11篇: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水平调查——暑期社会实践队调查报告

“我们对多媒体不了解,多媒体设备也不经常使用,对来说,起到的作用很一般,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水平调查——暑期社会实践队调查报告。”我校文学院零点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浠水县关口镇、团陂镇,江夏乌龙镇等多个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对近200名中小学教师及学生进行的关于农村中小学媒介素养调查所得出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校虽然有专门针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培训,但近六成的老师认为培训的效果并不明显,社会实践报告《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水平调查——暑期社会实践队调查报告》。

“我们希望上级政府部门加大投入硬件设施,同时,给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让中小学教师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素质”,浠水县关口镇大灵中学的樊老师在访谈中对于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如何提高媒介素养水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此外,从该调查团队队员中还获悉,近半的老师学生反映学校只具备大的多媒体教室或机房,同时,75%的学生反映学校不安排计算机课。老师们关注媒体为了教学的只占了15%的比率,其中62.5%的老师每天会花1到3个小时接触媒体。在博客、QQ、电子邮件盛行的时代,老师学生运用最多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湖北省是中部地区教育大省,现有农村中小学近13000所,农村中小学生680多万人。而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100余名教师中除去20多位资教生外,有65%的教师的教龄在16年以上,与此同时只有17%的教师年龄是在35岁以内,这反映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学历文化偏低等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应尽早开始,从调查的结果看,农村的媒介发展状况总体是比较落后的,新媒体的发展后劲不足,”零点实践队队员陈堰说道,“在农村,较为普遍的媒介只是电视,其次是手机,但是手机在大部分人手中还只是停留在作为一个纯粹的通话的工具,还未真正体味到享受媒介滋味,更不用说媒介素养意识与相关教育”。

第12篇:第二媒介时代读书报告

浅议波斯特的媒介思想及现实意义

——读《第二媒介时代》

“第二媒介时代”的概念是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其同名著作中提出来的,他把大众媒介时代区分成两个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出现之前的大众媒介时代为“第一媒介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为“第二媒介时代”。波斯特认为,第一媒介时代是播放型传播模式盛行的时期,是由少数文化精英和知识分子主导的自上而下、由一对多的单向传播,但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人和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人眼帘。没有了传播中心,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散点的双向交流。同时,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得以产生,该系统将对交往传播关系进行全新的构型。

一、波斯特眼中一些经典的媒介批判

(一)人物观点

1、杜亚美:未加深入研究便先入为主地否定媒介,是深层的心理需求,媒介的某个方面威胁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对媒介的判断毫无锐气,沦落为攻击和谩骂。

2、阿多诺:这些人类彻底解放的鼓吹者竟然以技术决定论者的面目出现,工人阶级或民众群体被构型为消极被动且毫无生机,其批判逻辑:(1)、自一战以来工人阶级就一直未能成为一种政治上有效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力量;(2)、“文化工业”介于生产关系与政治之间,使辩证法丧失了理论锐气;(3)、资本主义文化之所以成功,一个主要原因是电子媒介,它们将权威声音引入了日常生活。他深陷自律/他律的二元律中,发现现代型主体:要么主体存在;要么主体被“消解”,只剩下一件物体,一群毫无生气的大众。“零度主体”是20世纪文化工业和法西斯主义双重灾难的产物。

3、哈贝马斯:早期认为,18世纪以来逐渐出现的公共领域最终还是受到电子媒介威胁,其民主化潜能因之失去效力。后来发展了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认为媒介将施加于可能交流的视域上的种种限制等级化,同时也消除了这些限制,存在“令人矛盾的潜力”;大众媒介只要单方面规定交流的流向,就会很大程度上增强社会控制的校验,但交往结构本身就内置了解放潜能的抗衡力量。他有限度地承认媒介的“解放潜能”。

4、本雅明:媒介的平等主义推动力,如把艺术品带给人民。但媒介潜在的民主化进展,按其实现方式完全可以逆转。并不存在任何能确保媒介特定政治方向的自动保证。

5、鲍德里亚:媒介从根本上瓦解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主体,贬斥着表征的逻辑和自由主义/决定主义二元律,贬斥自由主体的型像。媒介的关键特征是引入一种不符合现代的任何形体的文化原则,还给现代政治的实践和观念造成极大破坏。人们渴望作秀表演和拟仿(simulation)。他认为“沉默的大多数”以客体政治中的极度服从和恭顺作为抵抗策略,但仍然是囿于客体/主体二元律的。

(二)哈贝马斯与法国后结构主义者(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的论争

1、共同点:同意社会理论必须优先讨论语言。对社会的早期取向是将之作为一个行动领域和一种制度结构,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符号层面的集中关注。

2、主要分歧:法国后结构主义者们认为西方思想传统是一种主导性的话语结构,是批判的对象;哈贝马斯则认为这是新批判的立足点,力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和完成启蒙主义的解放规划。前者呼吁西方哲学传统的结构、人本主义崩溃,不信任元叙事;后者则力求修正与维护。

3、哈贝马斯:接受韦伯、卢卡契的观点,批判工具理性,认为交往行动所在的日常生活领域独立于体制之外,符号的交换无需满足体制对利润、控制、效益的强制要求,因此有可能在交流中批判性使用理性。假定了“真、正义、美”三种有效性宣称(validity claims),认为交往行动包含的理性表现为言说者表述指向上述三者,这是“理想化的言语情境”,而交往理性的根本法则是各方试图达到“共识”。此观点的优点是对启蒙主义的自由主义传统延续性做了辩护,只要求对民主加以延伸,以便为制定交往理性、为批判社会体制侵入生活世界构建一个公共领域。缺点:感到电子媒介交流中缺少它所说的“理性”,却不能阐发其中语言差异,发现新的可能。

4、后结构主义者们:应当寻求对自律理性个体的特权加以质疑的构型。而德里达的书写、拉康的想象界、福柯的话语/实践、利奥塔的歧见、鲍德里亚的超现实,这些理论都旨在颠覆主体的旧范式及主体和语言的传统关系。

哈贝马斯仍是理性主义者立场,没能阐发语言以不同模式构建主体的方式;哈贝马斯的主体观仍是先于语言的,所呼唤的“共识”的目的本身就是主导性的一种形式: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服从更佳论点的权威,该权威必然抹除主体立场差异性,并使某种主体立场稳定化或本质化——因此它就是一种高压统治形式。后结构主义者对主体的批判并未导致一种新政治的产生,被哈贝马斯批为“后现代非理性主义者”,认为他们没有政治议题,没有坚持用以指导实践的明确规范,没有考察社会的通用视角。

(三)福柯的话语观

话语观点是从福柯《物的秩序》、《知识考古学》开始被提出,首先是作为一种反论断被提出,针对那些把书写理解为某一主体的表述,在寻求阅读与倾听行为中的意义时又从词语回到意识的人。“当主体制造某一种话语时,这些各不相同的形态则归结为不同的身份、地点、主体能被占据或被给予的立场,归结为主体言说所在领域的不连续性”„„“它并不是一个思考、认识并言说的主体庄严地进行的展示;相反,它是该主体的消散以及该主体与自身的不连续性可能得以确定的总体性”。福柯并未给予足够详细明晰的定义,而是多重化了它:“有时用它意指所有陈述的一般领域,有时意指可个体化的一组陈述,有时则意指一种考虑到一定数量陈述的有序实践”。“话语/实践”这个双词组合常被福柯共同使用,也表明他拒绝将话语从“非话语”中分离。话语作为语言被构型为一种权力形式,而权力的运作有一部分是通过语言实现的。话语的权力作用就是对主体与支配结构的关系作如此定位,使那些结构因此能够对他或她发生作用;其主要特点是隐藏了它对主体的构建功能,只在主体已经成为权力受话人(被“质询”)时才显露出来。

二、我所理解的波斯特理论

与第一或第二媒介时代相对的,在波斯特看来是从现代生活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化。如果说现代社会所强化的主体是“理性的、自律的、中心化的和稳定的(法律上的‘理智的人’、代议制民主社会中受过教育的市民、资本主义制度下善于算计的‘经济人’、公共教育制度中按分数评定等级的学生)”,那么后现代社会所培育的身份形式与上述身份形式将存在差异甚至对立。波斯特不是简单赞成或否定新的身份形式,而是将之作为客观存在去揭示。

他认为,以后结构主义形式出现的语言学专向,使得理论家可以假定“主体可能在不被‘消解’的前提下呈现为去中心状态、多重化状态、或者呈现为其他状态”,“这一阐释姿态运用到电子传播技术上便能探究现今阶段主体组构的具体模式”,所抱有的态度应该是“对机器、对媒介所呈示的材料的质量以及个体参与者的一般文化水准不抱任何成见”(很明显,这针对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精英视角)。这种分析的目的是“揭示主导性的固有机制”,并应该把这些机制“理解为对主体赖以认知的那个过程的干扰”。

同时,波斯特对比评论了和“第二媒介时代”的后现代视角有类似之处的多元文化主义。后者经常与后殖民主义联系在一起,力图将西方的种种价值观相对化,当然也就不承认笛卡儿、洛克们所宣称的先于社会而存在的理性自律个体——多元文化主义认为这无非是西方的“文化型像”,绝非什么普遍的不容置疑的东西,西方白人男性的理论思考方式绝非普遍标准的里程碑。它因为对现代性的批判而与“第二媒介时代”观点存在一致性,共同批判产生压迫的主导形式。但是,如我们常在其他相关著作中读到的那样,多元文化主义、后殖民主义或者女性主义等关心“我们、他者”二元对立,关心群体身份认同的建构,因此和“第二媒介时代”观点所认为的“主体将去中心化、多重化”存在分歧。波斯特自己也承认后殖民话语“可能有助于纠正”后结构主义的局限性。

如何评价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数字媒介)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从政治影响上看,如本雅明、麦克卢汉等鼓吹的是其潜在的民主化倾向,而如阿多诺、哈贝马斯、詹明信等则认为它们危及自由。波斯特的态度则有些暧昧不明,但肯定是摒弃“媒介决定论”的。大致上他认为主体化的新形式并不具有自在的解放性,而是它们就是新的对抗领域;个体外表的内部不再是完全私人化的,身体也不再是自由的边界,通往更彻底的解放的道路必须通过“信息方式” 的主体形成,“我们需要理解哪些能动性形式适于分散的多重化主体,我们需要生成适于这种身份形成的抵抗策略”。

在媒介研究中,我们更关心支配的结构,还是行动者改变其状况的能力?波斯特认为,针对前者的研究更适用“话语、实践”方法,它“标示出身份的轮廓,具有后结构主义策略的典型特点”;对于后者的研究则适用“占有、抵抗”方法,它“强调接受的能动性,具有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典型特点”。两者互为补充,而都不是技术决定论的。

波斯特值得借鉴之处还包括,合理引进了福柯的话语理论和“全景监狱”概念,来分析一个数据库普遍存在的社会中的话语及权力结构。直到今天,这种分析仍然是具有意义的,而且随着无所不在的媒介环境、互联网的发展及搜索引擎等新话语出现,更具显著性。

三、波斯特理论的现实思考

1、波氏理论的现实适用性

对我而言,在运用本书中提到的一些范式、理论或观点时应当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这些出现在欧美的范式、理论和观点均自有其语境,基本是针对不同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文化逻辑所提出的,那么在当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环境中,应当如何改造和借用?我国与欧美相异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日渐与之相类似的全球化文化逻辑,会带来什么相同与不同?二是这些出现于十几年或几十年前的思想,当时之媒介和今日之媒介,本身便已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哪些只是表象,哪些却是本质上的?

例如我认为今日之受众研究应采用某种新的范式;又认为波斯特所阐述的电子媒介建构了多重的、去中心化的主体,但当今互联网的某种趋势,似乎在通过广泛的社会联系、网上网下生活的融合,互联网本身对大众而言的“去魅”化,而逐渐回归旧日书写媒介社会中“理性、自律”的单一主体——至少那些选择实名撰写网志并广泛使用各种社会化软件建立或进入各种“圈子”的人,其主体建构便有这样的特征。为什么?是不是社会的主导性机制和意识形态霸权已然渗透到赛博空间?还是这仅仅体现了变化的时代中旧有话语迟迟滞留不去的恋栈之情?

2、“真相”的出路

从少数人说、多数人听的“第一媒介时代”转入所有人说、所有人听的“第二媒介时代”之后,主体获得了解放。但问题是,在这个去中心化的传播时代,我们置“客观真相”于何地呢?这个忧虑产生于以下预判:每个个体都有强烈的倾向性,因而无法达到“客观公正”。

这就要先回溯这样一个问题:在第一媒介时代,由当权者和媒体专业人士组成的少数人,在信息与大众之间形成了一道闸门,由他们决定告诉大众什么、向大众隐匿什么。显然,在这个模式下,大众绝不可能得到真相。媒介不过是一种工具,正如波德里亚所说:“它使现实(the real)和真实(the true)以及所有的历史或政治之真(truth)全都失去了稳定性。它只生产拟形,并停留于这一语域:它们既创造现实的强化形式又创造现实的替代品,却不能达及现实。”

由此我们必然得出以下推论:一是让所有人的所有观点都有同等的表达权利,是到达“真相”的唯一途径。二是任何个人、任何专业媒体,一开口即是在“造谣”,事实上除了造谣他们也不会干别的,正如一个人无法假装他只有嘴巴没有屁股。但让我们听到谣言的同时也有同等权利看到对谣言的批驳,就够了。所谓真相,就像对一种颜色进行赋值。比如“棕色”,只有与红黄蓝绿等其他所有颜色进行比较的时候,“棕色”这个词才有意义。也就是说,棕色的意义是由所有其他颜色“挤压”而成。同理,“真相”也只能由所有彼此矛盾的谣言互相挤压而生。 三是在第二媒介时代,一个人如果总是忙于用一只手捂着别人的嘴巴、用另一只手捂着别人的眼睛,就必然会被“谣言”所伤。指责别人造谣的噪门越高,事情就会越糟糕。

3、网络传播方式对主体自我构成的影响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是“自我构成”、“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人类也不例外。现代哲学中关于主体论的一个主题就是:主体是在交往行动以及交往结构中被构成的。马克・波斯特把这个主体置于交流模式即信息方式中进行考察,探讨了信息方式的变化如何引起了主体的变化,他认为,信息方式的改变影响着接受者群体的文化心理塑造,不同的信息方式使主体随着语境的不确定性而被相应地一再重新建构。也就是说,主体的自我构成是一个历史的不断建构的过程,不同的传播方式对应着不同的自我构成。比如: 口语传播方式对应的是同一的自我。口语传播是面对面的同时空交流,说话人的话语与其神情、语气、声调、手势及身体语言等共同构成信息。听与说的身份不是完全固定的,而是双向互动且可以随时逆转的。这种同时在场和语境化的口头交流形式,说话人与听者的身份、性格、情绪和其他个人因素都会融入到交流中去,并且影响着交流的形成和效果,话语的主体性十分明确。口头交流形式要求双方把言行统一起来考察,理解,它塑造的是认知主体、话语主体和行为主体同一的自我。也是没有中心、没有权威的。 文字、印刷传播方式对应的是理性自我。在书写与印刷传播中,信息传递是不同步的,时空也是分离的。在这里,产生了身体同话语行为的分离。书写者可以完全依赖语言建构一个与直接行为相分离的自我主体。书写产生的纯粹的语言形象,使得自我有了一个独立的反思和想象的空间,可以凭借语言塑造一个与自我不完全同一的理性的反思的自我。书写使得主体可以通过立言而使自我不朽。理性自我居于中心,也出现了作者权威。

而网络传播方式对应的则是想象的自我或虚构的自我。在网络传播中,时空进一步分离,语言的使用基本上与电子书写者的实体身份相脱离,脱离了阶级、地域、性别、种族、社会地位等实体特征。人们在虚拟现实中进行的是虚拟的交往,具有匿名性。身份以及主体都在电子交流网络中消散了。人们可以玩面具游戏,玩不同身份的游戏。可以用想象的身份、虚构的角色来进行交流、交往,可以扮演任何角色,只要你可以用语言符号去塑造它。这似乎正是电子交流网络的狂欢节般的景象。电子书写被抽离了社会交往的现场,以至身份变成了想象性的。自我变成了虚构的、多重的。

由此,也引出了对另一个问题的争议性探讨,那就是网络传播方式所塑造的这种虚构的自我会不会造成自我的分裂?对此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会使主体自我异化为分裂的人,想象的虚构的自我会与主体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发生冲突和混淆,以至损害人的心理和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同时虚拟交流也会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互动关系。也有人对此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现代主体的理性自我是工业社会、印刷书写的产物,它束缚了主体的自由和生动性。而网络传播方式所塑造的想象的自我恰恰解放了现代社会对自我的束缚,使它可以以多重面目展现自身,对于现代生活中身心疲惫的人们起到了一种抒解、释放和抚慰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之外建构了一个桃花源,在网络传播中建构的虚拟自我,也可以反作用于现实生活,丰富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构成,并使其相互平衡、和谐。波斯特的观点比较倾向于后者,他对网络传播方式对自我构成的整塑作用是持乐观态度的。甚至赋予它一种解放的力量。

尽管马克・波斯特的媒介研究针对的是西方后工业社会语境,与我国现阶段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凡是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理论概括,对于当今中国的传媒研究都可以适用。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飞速发展,,中国的网民数量突飞猛进,网络传播已经并还在继续广泛深入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理。因而,引介马克・波斯特的媒介思想,其重要意义也在于从中得到启发与借鉴,他揭示的媒介构建主体自我构成的作用和影响,对我们如何认识媒介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第13篇:媒介部

媒介部工作流程

媒介推广工作是集团与各项目、合作公司对外形象的展示,对集团产品、项目的营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司的媒介推广应具备一套属于自己的,并且已规范化的标准流程。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一、工作计划制定流程:

1.根据集团整体工作进度,于每月25日前后与企划部、设计部、销售部等就下月主要工作内容开展征询研讨,制定媒介部月度工作计划。

2.根据项目工作情况、媒介部工作执行情况,以7天为一个阶段,每周对当周工作进行阶段性分析总结,到月底根据各个项目的来电来人统计表对广告媒体进行分析汇总。

二、媒介预算审批流程:

1.媒介部按照各项目推广进度及各个项目整体推广需要,对所有项目进行资源整合,编制项目年度、月度推广预算;

2.与项目经理协调,根据各项目反馈意见修改预算,报集团主管副总审批;

3.集团主管副总批准后上报董事会主席批复;

4.媒介部按预算制定相应发布计划。

三、媒介部立项审批流程:

1.媒介部根据已批复的年度预算,结合项目实际拟定各个项目广告媒体发布工作的具体执行方案;

2.与各个项目研讨征询后,报集团主管副总批复;

3.集团主管副总批准后上报董事会主席批复

4.企划部根据批复后的方案、预算、流程具体执行。

四、文字发布流程:

1.各项目需要对外发布的文字。

包括报纸广告、电视广告、DM宣传单页、宣传软文、新闻稿、项目采访报道、发言稿、展板、印刷品等,经企划部进行文案撰写;

2.设计部对文案进行最终设计完成后,交由企划部该项目的直接负责人进行校对、审核。

3.文案校对后,报企划部经理进行审核;

4.企划部经理审核完毕,上报集团分管领导批准后,印刷、发布。

五、文案撰写、校对流程:

由企划部撰写文案、由设计部进行设计制作的各种广告或文件:

1.由企划部提供的文案、设计部最终完成的设计,向广告公司、报社、电视台、印刷公司传递之前,应预留底稿,所设计出的小样一式两份。

2.文案校对文字,有修改意见的退回设计部进行修改;文字校对无误的由文案签字确认并做校对登记。(对文案中出现的错误登记出来并作详细记录)

3.文案校对程序:文案撰稿人(1校)→企划部经理(2校)→平面设计部经理接收签字→设计部门成稿转媒介部门→平面设计师签字→文案撰稿人终校签字→媒介部签字接收。

4.文案校对程序必须按照企划部设计的 “企划部门广告校对流程表”严格执行,责任到人。环环相扣、每一个校对的人都须签字确认并对校对后的情况作详细记录,时间确切到几点几分。每一个项目文案的撰写之至最后的设计制作完成,其间文案校对的每一个程序都必须遵照“企划部门广告校对流程表”进行完成后的抽查、检测、审核工作。

5.文案校对过程中某一个环节出现任何差错,责任到人,某一个环节的负责人需自己承担责任。

6.文案所要校对的内容:属于企划部文案本身职责的。如:语句的通顺、文案中的错字、别字,标点符号的运用、断句合适与否。

7.经文案确认签字后的打样稿交媒介部负责人接收签字,报企划部撰稿人签字确认,报企划部经理签字确认,报企划部企划总监签字确认。完成签字流程后将电子文件及打样稿交广告公司进行发布或设计部进行制作发布。

8.经媒介部校对签字的打样稿一式二份完成签字呈批流程后由媒介部文案和设计部各自存档复印件一份,随时备查。(存在一个特定的文件夹或者存打印的样稿)

9.文案校对原则上一次到位,最多不应超过三次。对文案提出的修改项设计制作部应一次修正到位,提供的打样稿及修改后的打样稿均须先行校对,由设计制作部确认无误后再返回媒介部,以避免重复做业。

10.经文案校对过的设计项在发布后应由设计部负责第一时间通知媒介部,确认发布的文案是否与签字的打样稿相一致。

11.校对工作原则上以彩色打样稿为准,遇特殊情况且修改项在3处以内时,可以用电子邮件形式进行核对,但最终的定稿必须为打样稿形式,经广告公司、设计部、媒介部、企划部负责人签字确认并完成存档。

12.确认后的文案企划部自留底稿。设计部应预留底稿,以备不时之需,设计部对已制作设计完成的作品打样稿给项目并备份给企划部。

13.项目名称、标志需要汉译英的,在没有专业翻译公司翻译的情况下,应该在网上查出汉译英的读法、写法、确保无误的情况下确认使用,否则一概不允许。

六、由其它部门或外单位提供的文字资料

1.文案进行文字校对后,交相关专业部门企划部进行修改,确认后进行校对登记。

2.媒介部负责人签字,报企划部负责人签字确认后交文案进行存档,成为标准文案。

3.发布后由媒介部负责跟踪,确认发布与打样稿是否一致。

第14篇:媒介策划

媒介策划——选择广告形式的原因

电视广告:电视广告是最不容易被排斥即最容易被接受的广告形式,不论精品广告或者垃圾广告都坦然存在在电视广告中,鱼龙混杂,但被批判的风险最小。电视广告仍然是目前最常见最普遍的广告形式,它以其功能的强大、发展历史的悠久及强制性的灌输方式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我国的广告市场中,电视广告具有不可撼动的强势地位,各类商品在进军市场前和抢占市场份额时都不可以将其忽视,就连高端化妆品也不例外。珠宝饰品在电视上的广告挺少的,但也不缺乏,有“金伯利钻石”等一些很经典的品牌。基于此,我们寻求在电视广告中突破,以精品电视广告吸引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橱窗广告:橱窗广告是现代商店店外POP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借助玻璃橱窗等媒介物,把商店经营的重要商品,按照巧妙的构思,运用艺术手法和现代科学技术,设计陈列成富有装饰美的货样群,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橱窗广告以其制作的精致、风格的自由和持久耐用给人以高贵典雅的感觉,具有真实性、可利用的空间、适应性强等特点,是最容易使人信服的广告形式。橱窗广告涉及到的产品一般也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很高端,极具审美效果。“石头记”以玉石打造珠宝饰品,打意蕴牌。因此极适合用特写橱窗广告的形式展示其内涵和魅力,提高品牌形象,增大它的迷人度和受欢迎程度。橱窗广告需要的资金相对较多,可以有选择地安排在几大繁华地段。

微博广告:网络广告的病毒式营销是目前广告界的一大潮流。这种营销的策略就是在互联网上通过用户的社交网络,象病毒一样传播广告,从而达到宣传品牌的目的。最近法国某矿泉水厂商就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并大获成功。网络微博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式兴起,微博广告也不例外。在微博上不停地发不停地发广告也算是病毒式广告的一种。结合“凡客1984”等案例,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开微博,编写精悍的广告投放进去,利用各种形式吸引网友们的点击,从而利用新媒体达到最大范围进行宣传的目的。同时注意及时更新,尽量达到每天或者每星期都能发一则相同风格的新的广告,来介绍一款产品。这种方式投资小,见效范围广,而且紧随时代潮流,易抓住年轻人的心,不容忽视。

第15篇:媒介经营

1媒介全球化:媒介全球化是指一种对媒介经营活动应该是全球性的而非只局限于本地范围内的认识及其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媒介生产、销售和传播的全球化,报纸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管理,广播电视属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管理,网络宣传归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办公室管理。

业结构的一种工具。所以,中国媒介集团化基本上都是政府行政权力主导的结果,典型表现是按行政级别组建媒介集团。以及媒介管理、法规和影响的全球化。其一方面是指国际媒介集团主导下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资源的大规模跨国性聚集和流动;另一方面是指各种文化和新闻、信息、娱乐等媒介产品跨国性的大规模聚集和流动,供应链日益全球化,跨国贸易迅速扩大。2SWOT 锡咨询公司,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全球分析模型:SWOT分析模型来自于麦肯胁。因此,行综合和概括,帮助企业寻求持续的发展。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企业内外部条件进机会与威胁分析;(OT表示3广告主和媒介的中间代理机构,广告公司为广告主策广告代理制:广告代理制,SW表示优势与劣势分析)即是以专业广告公司作为。 划制作广告,制订媒介计划,然后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投放。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新闻业有关的广告、4媒介资本运作:媒介资本运作,就是将媒体发行、印刷、信息、出版等产业,也包括媒体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成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媒介资源配置,扩张媒介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程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5管制型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市场化的过程就媒介市场化:所谓市场化, 通常是指经济制度由政府是市场机制在一个经济中对资源配置发挥作用持续增大,经济对市场机制的依赖不断加深和增强。媒介制度化给人们带来额外的收益,:制度变迁是效率选择的结果。新制度能

6体制:政府将传媒作为政府一个行政部门,采取行政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路径:从而推动人们进行制度创新。完完全行政管理 命令方式进行管理,简单自由化:政府完全退出传媒产业,采用只有放任传媒主要通过行政经费进行管理。 的的政策完全市场化体制:

市场机制是配置传媒产业资源的主导机制,政府完全传媒产业拥有高度健全的法律体系,退出传媒产业,美国适度市场化体制:传媒产业拥有高度健全的法律体系

和行业自律体系,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主导机制,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资本准入、股权参与到呢个多种渠道和方式对传媒产业实施管理。完全政府管制体制:传媒产业拥有高度健全的法律体欧洲国家媒体为例。 系和行业自律体系,整个传媒产业的所有权为单一的国有性质,计划是传媒产业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路径:从完全行政管理体制到适度市场化体制的变迁 可以经由三条不同的路径到达。三条路径的差别在于市场化和制度化是同步推进,还是有主有次,有前有后。路径

路径1路径

2、以市场化为先导、以制度化为先导——比较适合中国

7合有三种模式: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多元化整合。媒介价值链的三种整合模式及其特点:

3、同步均衡的模式

价值链的整1 横向整合是指传媒在同种类型的媒体层次上的整合。、横向整合

横向整合是媒介集团化的初级形态,这种整合模式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差异化的多品牌化的策略能更好地满足差异化的受众需求,有效扩大媒介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纵向整合是指媒介对上游节点或下游节点进行整合。

2、纵向整合 例如报社将发行业务从邮局发行改为自办发行,实际上就是对下游渠道的整合,称为后向一体化,相反,报业向上游供应商如通讯社的整合则属于前向一体化。如《北京青年报》形成了报刊出版、发行、印刷、物

流、网络、数据库、资本运营一体化的报业集团。多元化整合,多元化整合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跨媒

3、介多元化,如报纸与电视的整合,与网络的整合;第二种是相关多元化,如电影投资主题公园、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等;第三种是完全无关的多元化。8体性、开放性资本的特征:增值性、运动性、竞争性、独立性和主

9

1中国媒介资本运营的三个阶段: 20、多种经营阶段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媒介开始迈出主业涉足其他产世纪80年代中国的媒介产业才刚刚开始起步,

但受业,原始的出发点大多属,行业涉及房地产、运输、旅游、饮食服务等。这是为了安排限制人员和员工家种多种经营行为与后来的媒介集团化之后的多样化经营截然不同。由于缺乏竞争优势,这些经营大多以失败告终。 2

20、集团经营阶段央、省、市三级媒介在各自同级别的媒介内部开始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媒介开始兴起集团化浪潮,

中向整合,成立了一批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在经济和新闻业发达的地区,已有新闻媒体提出要发展成为跨媒介、跨地区、跨行业传媒集团的构想。3上市融资是资本经营的标志性行为。新闻媒体发挥自、资本经营阶段

身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市场筹资融资,吸纳社会资本。 优势,由子公司直接进入资本10处于一个急剧集中的趋势,而集中的主要手段就是集传媒集团化的内在动力:全球范围内,传媒产业正

团化(或者说整合)传媒产业的这种整合趋势与传媒产业的产业属性具有。

内在关联性,分别可以从规模经济、核心能力和交易费用等三个方面来解释。首先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它的边际成本总是低于它的平均成本。媒介产业也 媒介产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是非常显著的产业,因是范围经济,因为媒介的产品具有可多重利用的特点。其核心能力也就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最后是交易成 其次是核心能力。 当企业聚集的资源越多的时候,本。产品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文化属性,作为文化产品, 媒介产业显然是一个交易成本较高的产业。媒介它的成本难以核算,价值难以估量,作为经济产品,其市场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111中国媒介产业结构特征,优化的目标和策略:

条——依照媒介形态形成的纵向管理格局。、条块分割

向全国市场,省级媒介面向全省市场,而市级媒介只块——行政级别形成的横向管理格局。 中央级媒介面能在本市发行运营。2次、多方面的,因此,各个行政级别的各个部门都纷、重复建设。

媒介是党的喉舌。喉舌的功能是多层纷兴办各种媒介。

3、区域失衡

介发展不平衡。一是城市与农村的失衡。二是东、中、西部区域媒异,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的媒介发展水平明显高于 三是城市与城市之间亦存在明显的差其他城市。1中国媒介产业存在三个层次的垄断、中国媒介产业结构

优化策略首先要消除垄断 域运行区域垄断:人为分割市场,限制跨区域发行,跨区:

行业垄断:报纸不准搞电视、电视不能办报纸

准进入媒介产业产业垄断:同是国有资本,其他产业的国有资本不2

运营效率、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规模效应提高中国媒介产业3

通过各种手段提高竞争程度,、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产业集中的条件下,12从而提高产业运行效率。 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13从媒介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小而多的自由竞争显然竞争与效率的关系对中国媒介产业发展的意义:

不是媒介产业理想的目标结构,而目前世界媒介产业的寡头垄断格局,既是效率的选择,也是长期自由竞争之后适者生存的结果。竞争与规模存在一定的内在反向关系,企业的数量就会相对减少,竞争程度相对下降,竞争任何一个产业中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大的话,与规模似乎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但从全球产业集中趋势来看规模效率的正效应大于企业数量减少所导致的竞争程度对效率的反效应,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的模式也说明,随着产业的集中度提高,企业间的的竞争并没有成比例的降低。另外从原子式无序竞争向巨头间的有序竞争过渡企业更多的重视创新,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来提高竞争的能力。媒介产业结构优化战略中规模策略应该优于竞争策略,即首先应该提高媒介产业的规模,效率最差的产业结构是小规模、高垄断的结构。中国 然后再鼓励竞争,提高效率。

媒介的管理体制恰好造成了小规模政策性垄断的结构特征14广告经营、发行经营、印务经营、拓展业务经营和增报业价值链的特征:——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行政等级等。报业的价值链主要由内容经营、值业务经营所组成15

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波特提出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16析、确定战略内容、战略规划、战略的执行与控制。完整的战略管理的基本步骤:

确定目标、SWOT分171媒介、版面(或栏目)承包模式、媒介资本经营发展战略的几种选择:

2、业外国有资本投资

资媒介、

3、媒介直接或间接上市融资、资中国传媒

5、民间资本投资媒介、

4、上市公司投第二种模式是以合资的形式创办非主流的消费与时尚

6、境外资本间接投类传媒18

一、完全商业化运行体制世界三大媒体管理体制与特征及其利弊: 特点:作、播出的直接目标。

1、盈利作为最终手段。

3是美国整个广播电视业运作的基本模式。、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

2、收视率作为节目制

4、垄断竞争利弊:介的内容、节目形式更利——A 广播电视的频率、频道大大增加。

B 媒为多样。为媒体新技术开发、推广创造了条件。C 媒体的收益大大提高。

D 媒体实力的提升弊——

荣的民主原则。A 私营台的商业化运作动摇了西方媒介引以为向广告商。B 体。

二、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D 娱乐节目美国化。C 娱乐化以其不可阻挡的潮流席卷西方媒媒体真正服务对象的重点从受众转

特点:要收入。

1、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

2、以视听费作为主方的。

3、公营台是半官

54、公营台把观众当作“公民”而非“消费者”。利弊:利——国家可以实施统一管理,有计划地调配、缺乏活力。

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广电事业的建设,合理安排各台的设置,使得各台互有分

工、互相补充;政府对广电机构实行直接指导,可以是机构的业务活动更加符合国家的政策和需要,广播电视的社会效益能够得到重视和保证。弊——政治干预多,业务活动侧重于对政府负责、对

领导负责,容易忽视满足受众需求、反映受众呼声、适应多样化的观赏兴

趣,内容难免单调、贫乏;管理上重视集中统一,管理方式行政化,缺乏激励机制,缺乏经营活力。

三、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特点: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

1、大众媒介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

2、大众即党和政府的喉舌。

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

3、大众媒介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党的经费在4目前有所改变。20世纪80年代之前,都由政府直接拨款,、大众媒介利弊:利——在这种体制下,广播电视一方面不受政

5、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府或政党的直接干预,能较好的体现创办者(社会各界或某个公众团体)的独立

意愿,较好的适应服务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不受商业集团的控制,不追求商业利益,能够注重社会效益,节目内容比较健康。弊——节目吸引力较差,财务资源不足,政治上难免

受执政党或利益集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总体上欠缺发展活力。

19问题中国传媒集团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式的媒介集团化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媒介产

1、行政权力主导

(有学者提出媒介集团化首先遇到的问题还不是产权,2)规模不经济

而是控制力和管理水平。(有关政策规定组建报业集团必须以“党报为龙头”或3)逆向淘汰

“以党报为主”是都市报和晚报,而不是权力和地位更高的党报。但,而在当今报业中,经营效益好的大多是成立集团后,确实由党报兼并晚报、都市报。(目前中国媒介的管理体制给媒介发展带来很多问题,4)名义产权所有者与行政管理者分离

最为关键的是,主体性是资本的基本属性,没有主体性的资本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产权主体缺失的媒介只能沦为利益相关者寻利的工具,由此进一步导致内部人控制、机会主义等一系列的问题。(媒介产权主体的缺失,缺位导致代理人成为媒介的实5)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际拥有着,他们不仅拥有经营管理权,而且还代理了产权的其他全部权利索取权产流失成为必然。)。内部人个人利益最大化,长远来看,国有资(支配权、使用权、处置权、剩余(行政主导的媒介集团化的一纸行政命令,便将地方财6)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

政投资创办的地区性媒介纳入更高行政级别的媒介集团,多年的地方财政投资打了水漂,本地广告市场拱手交出,这种媒介集团化多少有点“圈地运动”的感觉,其结果必然导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对策的产业,媒介产业的文化属性又是媒介产业的高交易

1、媒介产业是一个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显著 成本特征,因此,媒介产业的本质属性具有内在的集中化趋势。2

有取得目标中的规模效用,相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很多媒介集团名不符实,大多数媒介集团没和约束监管机制,效率目标并没有成为首要的经营目标。因此,必须调整媒介集团的产权体制。3共识,因此新闻媒介作为党的喉舌的社会功能定位不、媒介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必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

应该成为媒介体制改革的拦路虎。4

政权力在集团化初期有效地促进了集团化,但在一定、第一阶段的媒介集团化是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行程度之后,区域性的行政权力反而会成为媒介进一步集团化的阻力。5这两个外生变量外,决定企业边界最重要的内生变量、媒介集团化的内在推动力除了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 是媒介企业的核心能力。弱反而导致”的原则,媒介集团化必须遵循“以强统6“逆向淘汰否则,媒介集团化不仅不能获得规模经济,”。

的必争之地。中国应该从国家战略力量的高度发展媒、媒介产业作为文化竞争最重要的平台,是世界各国介产业,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意识形态工具。鉴于此,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媒介集团化第二阶段的

目标超越行政界限,首先,下一阶段的媒介集团化应该跳出行政权力主导跨区域组建大型股份制媒介集团。 的原有模式。其次,的产权性质和治理结构。“大型股份制企业

”界定了第二阶段阶段集团化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跨区域组建大型媒介集团。

第一、根据产权关系,将媒介企业分为全国性和地方

性两种,地方性媒介企业只能继续按目前方式在各自区域经营,其行政管理权仍然归地方政府,全国性媒介集团采用大型股份制企业规模,产权实行混合多元化,允许各种性质的资本进入。第

二、党和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模式要从目前的直接行

政管理转变为制度管理模式。第

三、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的新闻公关管理制度。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gerengongzuozongjie/33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