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钟世才先进事迹

头套着螺丝帽,增加的重量仍压不住他颤抖的右手,文件之上,是一串串歪歪扭扭的字迹。汗,顺着胳膊,像蚯蚓一样爬进衣袖,又湿润了桌子。额头上,一根根筋暴了起来。

然而,他却强忍着淋巴癌带给身体的剧痛,一丝不苟的工作着······他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优秀共产党员、纪委干部钟世才。

为民请命 铁肩担道义

1991年初夏,刚过而立之年的钟世才调到钟山县纪委工作。从此,他三进信访室,两进审理室,从检查员到审理室副主任、主任,信访室主任,纪委常委,整整18年,默默书写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面对的就是矛盾,要化解矛盾,就要有一种敢于碰硬的精神。钟世才常说:“办理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最重要,只要老百姓有反映,我们就要查个水落石出。”

到钟山县投资的曾路生,为要回抵押在该县经贸局的3000元医药销售风险承包抵押金,四处奔走,历经3年却无结果。2004年,求告无门的曾路生到纪委信访室上访,时任信访室主任的钟世才立即受理。“按常规,曾路生反应的情况,信访室完全可以把问题转给有关部门。”一位同事告诉曾路生。

钟世才却没有这样做。“踢皮球永远也做不了事。”他坚定地说,“既然他找到了我们,就是对纪委的信任,我们可以吃苦受累,但决不能辜负群众。”

他带领信访室的同志首先到卫生局和医药公司了解情况。当被告知2002年以前医药公司属经贸局管之后,他们又奔赴经贸局,得到的答复是当时分管医药承包业务的领导退休了。

此事岂能因一个人退休就不办了?钟世才又找到了那位已退休的领导,终于查清原委。仅一个月时间,曾路生拿到了属于自己的3000元钱。他说:“钱不多,但我看到了政府的姿态。”

2003年,钟山县石龙镇西江桥、月亮塘两自然村数百名村民因怀疑征地补偿款发放中有猫腻,群情激愤,一起到县纪委信访室反映情况。

面对突如其来的造访者,钟世才一如既往地笑脸相迎,此时已经到了下班时间,然而,为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钟世才同村民挨个谈话,认真地做笔录。随后他又带人深入一线调查取证。历经3个月调查,一个村干部截留、贪污村民征地补偿款的案件,渐渐浮出水面。贪污村民征地款6万元的相关责任人受到了应有的制裁,被贪污的征地补偿款全部被退回。村民欢呼声一片。

爱岗敬业 带病办大案

在同事当中,钟世才一直有个“活字典”的外号,在法规条例的应用上,他从来不翻书,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这个身材瘦小、不善言谈的普通人,真的是个天才吗?

笔者在他的工作日记里找到了答案。在他的工作日记首页,抄录着《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说到这事,钟世才略显羞涩:“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前,我有一个专用的硬皮本子抄录各种条例。自从生病,没力气写子了,就偷懒只抄有关信访的内容······”

2006年3月,一直自信身体没问题的钟世才出现满脸浮肿的症状,在家人和同事的催逼下,他终于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医院做了一个检查,结果出人意料,淋巴癌!

在南宁医院和县医院住院治疗的日子里,钟世才受到了精神和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与煎熬:病情好转,恶化;好转,再恶化;更何况他的心还在工作岗位上啊。

听说钟世才得病的消息,许多同事不禁叹息连连:“这样好的人,怎么就得了这个病!”

2007年9月,身体刚有好转,钟世才就回单位上班了。“就是死,我也要死在工作岗位上。”他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由于身体虚弱,他四肢经常颤抖,甚至不能写字。写字的时候,为了把右手按在纸上,他在笔上套了一个大螺丝帽,已增加笔的重量。

2008年5月,一个十分棘手的案件转到了他的手上:钟山县回龙镇、红花镇民政办弄虚作假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套取、截留、私分、贪污民政救灾救济物资。

“这个案件估计背景比较复杂,建议应付一下算了。”在案情分析会上,有同志提出。

钟世才义正言辞予以拒绝:“不管有多复杂,只要关系百姓利益,不仅要查,而且要严查!”

为搜集证据,钟世才前往公安镇一位刚刚去世的孤寡老人家里调查。

2007年,上级部门曾到这位老人家里走访,因发现其家徒四壁生活困难,特意下拨1000元让老人修缮房子。然而,钟世才调查中发现,公安镇民政办有人竟把这1000元纳入个人囊中,结果老人直到去世也没有得到这笔修缮款。

钟世才下决心要把这个案子查个一清二楚。

然而,一时间,各种阻力接踵而至,指责声、怨恨声、谩骂声不绝于耳。

“邪不压正,只要我们还真理于老百姓,一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关键时刻,钟世才沉着冷静,鼓励第一线的办案人员。

钟世才拖着病体,连续战斗在办案第一线,禁用2个月时间,这起案件就水落石出:钟山县民政局原局长等一批干部受到了法律制裁和党纪政纪处分。

他的付出,得到了党组织的充分肯定,200

1、2002年获县优秀党务

工作者称号,200

3、2004年获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5年被贺州市纪委纪检监察系统三等功一次······

廉孝两全 铁骨柔情传美名

走进钟世才家,四壁萧然,1996年买的沙发和茶几前,只有一台旧电视,除此之外,别无长物。钟世才每月1000多元工资,最多时要养活一家5口人。

他不是没有“机会”改变这一切。查案时,有些人暧昧地笑着,递给他用信封装着的“小小心意”;一些人在他的全力奔走下得以澄清事实后,也曾感激地往他手里塞东西······

可钟世才把这些全部推开。他嘴边始终挂着一句话:“我要对得起这份工作。”

钟山县纪委副书记邓杰说,她每次审帐,都情不自禁地想起钟世才。2001年的一天,她拿起钟世才递来的报销单,愣住了:单子上贴着面值80元的手撕发票,下方却注明——实报75元。“这5块钱也报了吧,现在还有谁这样报账的?”钟世才却坚持:“这顿工作餐确实是花了75元,我不能对不起公家。”

钟世才不但是工作出色的好干部,还是有口皆碑的贴心好女婿。尤其是他数年如一日细心照料瘫痪的岳父岳母,被乡里乡亲广为传颂。

从1985年结婚那天起,他就把当时已年逾古稀的岳父岳母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来侍奉。2002年,不幸降临到钟世才家:已经93岁高龄的岳父因病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不久,年近90岁的岳母又因跌跤骨折导致瘫痪。面对两个瘫痪的老人,钟世才悉心照料,喂饭喂水、擦身换衣······

在钟世才夫妇的悉心照料下,两位90多岁高龄的瘫痪老人,卧床两三年,直至逝世,总是干干净净,从未生过褥疮,房中连一点异味都没有。

但面对亲人,钟世才总是感到很愧疚:妻子下岗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当起了清洁工;儿子大学毕业他也没帮着找个工作。

······

采访结束后,我们看着钟世才在病床上朦胧睡去。才做过化疗,他需要休息。他的口中时而还说着与工作有关的梦话——人虽病了,但心仍然在工作岗位上。

面对此情此景,贺州市纪委领导说:“钟世才是我们贺州市纪检干部的标杆啊!”

第2篇:学习钟世才先进事迹

学习钟世才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一段时间以来,一个响亮的名子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的名字叫钟世才。

读完他的事迹,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感触很深,从他的身上我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才是党真正的忠诚卫士,什么样的人才是群众真正的贴心人,什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党员干部,那就是钟世才式的干部。他是我们党员干部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学习钟世才,就要学习他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心系群众,执政为民的公朴情怀;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自强不息,带病坚持工作的坚强毅力;孝敬父母,善待妻儿的传统美德。 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

心系群众,执政为民的公朴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脱离了群众,我们干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层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工作成效的大小关系党的执政形象。我们要像钟世才那样,善于在老百姓的炕头、地头上,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当领导干部,讲原则是最该遵守的职业规范。领导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折射出一位领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金钱观,钟世才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杰出代表。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向钟世才看齐,坚定做一个人民权力的“保管员”,长修为政之德,长思贪欲之害,长怀律己之心,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始终坚持做正直的人,做讲原则的干部。

自强不息,带病坚持工作的坚强毅力。面对可怕的癌症,软弱的人会选择屈服,怨天忧人,萎靡不振,而坚强的人会选择抗争,用坚强的毅力去战胜病痛,决不能向死神低头。钟世才选择了后者,“就是死,我也要死在工作岗位上”。从钟世才与病魔抗争的坚定身影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领导干部与病魔抗争的乐观豁达态度;看到了一位基层纪检干部视党和人民事业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怀;看到了一位新时期党员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奋斗精神!

孝敬父母,善待妻儿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为政以德,“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钟世才不但是工作出色的好干部,还是有口皆碑的贴心好女婿,从1985年结婚那天起,他就把当时已年逾古稀的岳父岳母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来侍奉。2002年,两位老人不幸瘫痪在床,又是他细心照料,使两位老人从未生过褥疮,干干净净,安然辞世。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像钟世才那样孝敬父母,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争做忠孝两全的党员领导干部。

第3篇:学习钟世才先进事迹有感

学习钟世才先进事迹有感:甘于平凡 乐于奉献

甘于平凡 乐于奉献

----学习钟世才先进事迹有感

人的一生,可以平凡,但绝不可以平庸,在平凡中实现自我价值这就是摆脱平庸,升华平凡。人的一生,可以平凡,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作为支撑,就必然不会平庸,就必定会绽放绚丽的光彩。钟世才,钟山县纪委一名普通的纪检监察干部,重奉献舍索取,默默无闻,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书写着无悔的人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务实奋进,平凡中闪耀着伟大的光芒。

忠于职守,让生命在平凡中闪光

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遭遇有好坏,但是,人生的境界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理想和行动。18年的纪检监察工作,让钟世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放得下的是个人的利益,放不下的是人民的利益。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看到了何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淡薄名利,心系百姓,无怨无悔,一生扑在工作上,在百姓心中树起了一个人民满意的纪检监察干部的形象。特别是在病魔折磨下,还坚持工作,他所表现出的坚韧与执著,令人敬佩!

在钟世才的执纪生涯中,“只要违法都要处理,我们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腐败分子”。这种坚持原则、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工作作风令人肃然起敬。身处卑微,而心志宏远,他18年来的点点滴滴,都饱含着对党和国家的无比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他始终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鞠躬尽瘁、恪尽职守的奉献,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工作之中,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满怀深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钟世才怀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心,把汗水挥洒在了他平凡的岗位上,把青春奉献给了自己崇尚的事业。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正确行使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群众的信任,实实在在地担负起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重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淡泊名利,用爱诠释对人民的忠诚

如果说黎明的奉献是太阳,黑暗的奉献是群星,大地的奉献是鲜花,那么,作为人民的公仆,钟世才的奉献就是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忠诚。他,18年如一日,淡泊名利、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秉公执纪、清廉如水,始终以一颗对党、对人民负责的心,鞠躬尽瘁,燃烧着自己有限的生命,是热爱和忠诚带给他平凡的力量。对待工作,他尽职尽责,淡泊名利,不因自己资格老,而怠慢工作,相反积极为年轻的局长出谋划策,为年轻人披荆斩棘,即使知道自己身患绝症,也坚持战斗在工作岗位上;对待群众,他热忱似火,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座右铭,殚精竭虑为群众排忧解难,帮个体经商户解决风险抵押金的退还问题、帮村民解决因政府征地遗留的补偿金问题;对待歪风邪气,他横眉冷对,秉公执纪,即使受到威胁恐吓,也决不退缩一查到底;对待父母,他恪守孝道,细心照顾两位瘫痪老人的生活起居,为两位老人洗衣抹背,十年如一日,直到两位老人安详的去世。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钟世才用他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传统美德的赞歌。

爱岗敬业,用行动书写无悔人生

平凡蕴涵伟大,一个人干好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数年如一日把事干好。钟世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尽心尽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从检查员到审理室副主任、主任,从信访室主任到纪委常委,整整18年,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品质。不讨价还价,只踏实工作,“干一行,爱一行”,是钟世才对待工作的理念。他始终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到他所热爱的纪检监察事业中,爱岗敬业就是平凡的奉献精神。

其实,奉献对于任何人都不苛刻。一个人如果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做栋梁之材,那不妨做一棵小草为青春献上一丝新绿;即使不能像海洋用宽阔的胸怀拥抱百川,也可以是一条小溪为孕育我们的土地捧上甘露。“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放眼现实,大到整个社会,小到我们一个集体,都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正默默地奉献着。无论哪个岗位,都有无私奉献的身影;无论哪个部门,都有默默无闻的英雄。春暖花开,当我们携家带口外出踏青,有人却牺牲节假日穿梭于各个繁忙的现场,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奔忙;夏日炎炎,当我们坐在家里享受着空调的清凉,有人却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拼搏,书写辉煌;秋高气爽,当午夜的月光送我们进入梦乡,有人却在孤独的守在夜班岗位上;三九严冬,我们被温暖棉被包裹着时,有人还在寒风凛冽中放哨站岗。这是默默的奉献,是赤诚的牺牲。在这片热力迸发的沃土上,一批又一批的小伙子变成了鬓发斑白的老人。因为那些花儿已经变成了果实,成为了祖国历史永恒的记忆。

“做好自己的本分”,这是钟世才多年来忠诚党和人民事业的真实写照。有人说他平平淡淡,的确,钟世才是平凡的,他的岗位也是平凡的。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以自己不断奋进的脚步,默默实践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他用自己的信念和执着,诠释着一个人民公公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品质。

青青翠竹山岩边,风袭雨击自傲然。

问君哪得碧如许,为有大爱阔无边。

只要有了钟世才这种“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精神,我们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黄柳波)

第4篇:钟世才

钟世才

篇1:读钟世才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读钟世才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他说:“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纪检监察干部,没有太大的想法,就是想尽自己的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为党风廉政建设作出自己的一分贡献。”这是一个纪检干部说出的一个看是普普通通的话,但他却折射出纪检工作者的工作理念。

钟世才,一个普通的名字,却为什么使这么多人记住他吗?从他的事迹中我找到了答案。

XX年10月的一天,下午。新任县纪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杰正在办公室里处理公文,钟世才拿着一张餐票给邓杰签字报帐。邓杰一看,餐票的消费是80元整,是钟世才中午接待几个乡镇的纪委干部,按规定吃的是快餐,事先也已报告办公室。邓杰看过餐票,拿起笔就签“属实”。钟世才突然打断,不,还要写上“实报75元”。邓杰抬起疑惑的眼光望了望钟世才。钟世才说,实际花的就是75元。邓杰说,多5元钱,算啦!写上“实报75元”,财会也不好入帐。钟世才认为,5元钱是小数,但多占公家5元钱就是损公肥私的大事,在个人的清白上就沾上了污点。他几乎带着恳求的语气说:“邓主任,你就如实写上‘实报75元’,让我睡得安稳点。”年轻的邓主任钟世才,只得如实写上“实报75元”。

XX年初,组织上要在县纪委常委中提拔一名县监察局副局长。XX年7月起就担任纪委常委的钟世才,论德才论民意论资历都排在前茅,但组织上考虑班子的年龄结构,想提拔一位比他年轻的同志担任副局长。时任县纪委书记的姚增庚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没有任何异议,更没有任何不悦。这以后,钟世才全心配合、全力支持这位年轻的副局长的工作。

个体经商户曾路生从XX年起为要回抵押在钟山县经贸局的3000元医药销售风险承包抵押金,已四处奔走了3年,均无结果。XX年夏初,曾路生走进纪委信访室。听完曾路生的陈述,钟世才立刻答应帮助曾路生讨回抵押金。按常规,曾路生反映的情况并不涉及具体个人,信访室完全可以把问题转给有关部 门处理。钟世才不当“二传手”,他说:“群众是带着信任和希望来找我们的,我们可以吃苦受累,但决不能让群众失望。”

钟世才带领信访室同志,找到了卫生局和医药公司的负责同志,他们说, XX年以前医药公司属经贸局管。钟世才到了经贸局,又被告知当时分管医药承包业务的领导退休了。几经周折,钟世才找到了已退休的那位领导,查清了原委,找到了当时的承包合同。那份合同规定:承包人交纳3000元的风险抵押金,完成承包任务,经贸局就退还,否则就不退还。曾路生已完成承包任务,经贸局应该退还曾路生3000元风险抵押金。

一个月后,曾路生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那3000元钱。他打电话给钟世才千恩万谢,钟世才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做好一件事容易,但难在做好每一件事,钟世才正是认认真真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篇2:钟世才

钟世才,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但他18年如一日爱岗敬业、恪尽守职、秉公执纪、清廉如水、淡泊名利的点点滴滴,都饱含着他对党和国家的无比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对工作事业的兢兢业业。

钟世才同志的先进事迹,让人深受感动,催人泪下。钟世才同志不仅是一面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旗帜,是一面优秀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光辉旗帜,也是全体党员学习的榜样。他在工作生活各方面都做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钟世才同志向我们展示了一名纪检干部、一个普通党员干部的高大形象。通过他,也反映出我们党的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纪检战线的党员干部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锐意进取,为我们社会的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钟世才同志的事迹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是大家学习的典型。钟世才同志的先进事迹给“党员”两字做了最好的诠释,为全体党员干部树立了一座永不泯灭的道德丰碑。

通过学习钟世才同志的先进事迹,使我们又一次受到了深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钟世才同志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秉公执纪、清廉如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来自基层、扎根基层,以公仆情怀服务父老乡亲,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表达对人民群众深深的爱念,为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 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大家纷纷表示,今后要以钟世才同志为标杆,以他的先进事迹为动力,以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以甘于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认真履行政协职能,积极为蒲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诤言、献良策。 篇3:钟世才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关于钟世才事迹的学习心得体会

XXX 钟世才同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的一名普通的纪检监察干部,我近日通过看新闻报纸等媒体的报道,学习了钟世才同志的事迹。通过学习,深受感动与鼓舞。深刻地感觉到应从几个方面向他学习:

一、要学习他维护正义的品行。钟世才只是一名普通的纪检监察干部,但他却拥有一身正气。“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错放一个腐败分子”是钟世才的行为准则,在查办案件中,“马上就查”、“有后台有背景的更要查!既然老百姓有反映,我们就要查个水落石出”一系列坚定有力的话语充分表明他对这一准则始终遵循。最终,使涉案人员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党纪政纪的处分。我们作为老师,对学生从小就要教育他们坚持真理、维护正义,做一个有正气的人。

二、要学习他气量大度的品行。钟世才作为纪委干部,对犯错误的人进行处理应该是他工作中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而他“处理不是目的,教育和挽救干部才是我们的天职”、对于犯过错误的同志既讲道理,又交心谈心,更在实际行动中,关心跟踪犯错误干部的成长。我们作为老师,如果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真情,多一份温情,那么我们的学生将更加感受到老师的温暖,有可能主动改正自己的错误。给自己的输导教育带来一定的方便。

学习他忠诚党的事业,与党同心。钟世才同道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勤勤恳恳、无私奉献,虽身患淋巴癌症,仍拼命工作,展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博大情怀。作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根本宗旨、严守政治纪律,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自觉做到对党和国家无穷

忠诚、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果断斗争、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爱护、对自己和直属严格要求,真正成为党的忠诚卫士和群众的贴心人。

四、学习他勤政尽责,认真履职。钟世才同道模范地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始终无愧于纪委干部这个称号。面对查处案件过程中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他毅然选择了坚持。作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我们一定要加大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与腐败分子和不正之风做果断斗争。通过查办案件惩办违纪违法职员,警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群众反腐败的信心。

五、要学习他非常热爱纪检监察工作,坚持带病工作,为全县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从在钟世才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高尚的情操战胜自我的品行。人在社会各有各的困难,各有各的难念的经,但我们就是要学习他的大公无私,学习他的不怕困难的精神,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上多作贡献。

总之,学习钟世才同志,就是要学习他一心为党,秉公执法,以党和人民的利益追求而不以自身得失为价值取向的坚定信迎,还要学习他情系百姓,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朴实情怀,还要学习他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的优良作风。我们以钟世才同志为榜样,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公正廉洁,严谨求实,团结向上,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使我校的教育质量,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同时也祝愿钟世才同志病情早日康复!

2009年11月28日

第5篇:读钟世才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他说:“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纪检监察干部,没有太大的想法,就是想尽自己的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为党风廉政建设作出自己的一分贡献。”这是一个纪检干部说出的一个看是普普通通的话,但他却折射出纪检工作者的工作理念。

钟世才,一个普通的名字,却为什么使这么多人记住他吗?从他的事迹中我找到了答案。

XX年10月的一天,下午。新任县纪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杰正在办公室里处理公文,钟世才拿着一张餐票给邓杰签字报帐。邓杰一看,餐票的消费是80元整,是钟世才中午接待几个乡镇的纪委干部,按规定吃的是快餐,事先也已报告办公室。邓杰看过餐票,拿起笔就签“属实”。钟世才突然打断,不,还要写上“实报75元”。邓杰抬起疑惑的眼光望了望钟世才。钟世才说,实际花的就是75元。邓杰说,多5元钱,算啦!写上“实报75元”,财会也不好入帐。

钟世才认为,5元钱是小数,但多占公家5元钱就是损公肥私的大事,在个人的清白上就沾上了污点。他几乎带着恳求的语气说:“邓主任,你就如实写上‘实报75元’,让我睡得安稳点。”年轻的邓主任钟世才,只得如实写上“实报75元”。

XX年初,组织上要在县纪委常委中提拔一名县监察局副局长。XX年7月起就担任纪委常委的钟世才,论德才论民意论资历都排在前茅,但组织上考虑班子的年龄结构,想提拔一位比他年轻的同志担任副局长。时任县纪委书记的姚增庚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没有任何异议,更没有任何不悦。这以后,钟世才全心配合、全力支持这位年轻的副局长的工作。

个体经商户曾路生从XX年起为要回抵押在钟山县经贸局的3000元医药销售风险承包抵押金,已四处奔走了3年,均无结果。XX年夏初,曾路生走进纪委信访室。听完曾路生的陈述,钟世才立刻答应帮助曾路生讨回抵押金。按常规,曾路生反映的情况并不涉及具体个人,信访室完全可以把问题转给有关部门处理。钟世才不当“二传手”,他说:“群众是带着信任和希望来找我们的,我们可以吃苦受累,但决不能让群众失望。”

钟世才带领信访室同志,找到了卫生局和医药公司的负责同志,他们说, XX年以前医药公司属经贸局管。钟世才到了经贸局,又被告知当时分管医药承包业务的领导退休了。几经周折,钟世才找到了已退休的那位领导,查清了原委,找到了当时的承包合同。那份合同规定:承包人交纳3000元的风险抵押金,完成承包任务,经贸局就退还,否则就不退还。曾路生已完成承包任务,经贸局应该退还曾路生3000元风险抵押金。

一个月后,曾路生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那3000元钱。他打电话给钟世才千恩万谢,钟世才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做好一件事容易,但难在做好每一件事,钟世才正是认认真真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第6篇:钟世才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关于钟世才事迹的学习心得体会

XXX

钟世才同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的一名普通的纪检监察干部,我近日通过看新闻报纸等媒体的报道,学习了钟世才同志的事迹。通过学习,深受感动与鼓舞。深刻地感觉到应从几个方面向他学习:

一、要学习他维护正义的品行。钟世才只是一名普通的纪检监察干部,但他却拥有一身正气。“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错放一个腐败分子”是钟世才的行为准则,在查办案件中,“马上就查”、“有后台有背景的更要查!既然老百姓有反映,我们就要查个水落石出”一系列坚定有力的话语充分表明他对这一准则始终遵循。最终,使涉案人员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党纪政纪的处分。我们作为老师,对学生从小就要教育他们坚持真理、维护正义,做一个有正气的人。

二、要学习他气量大度的品行。钟世才作为纪委干部,对犯错误的人进行处理应该是他工作中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而他“处理不是目的,教育和挽救干部才是我们的天职”、对于犯过错误的同志既讲道理,又交心谈心,更在实际行动中,关心跟踪犯错误干部的成长。我们作为老师,如果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真情,多一份温情,那么我们的学生将更加感受到老师的温暖,有可能主动改正自己的错误。给自己的输导教育带来一定的方便。

三、学习他忠诚党的事业,与党同心。钟世才同道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勤勤恳恳、无私奉献,虽身患淋巴癌症,仍拼命工作,展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博大情怀。作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根本宗旨、严守政治纪律,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自觉做到对党和国家无穷

1 忠诚、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果断斗争、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爱护、对自己和直属严格要求,真正成为党的忠诚卫士和群众的贴心人。

四、学习他勤政尽责,认真履职。钟世才同道模范地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始终无愧于纪委干部这个称号。面对查处案件过程中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他毅然选择了坚持。作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我们一定要加大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与腐败分子和不正之风做果断斗争。通过查办案件惩办违纪违法职员,警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群众反腐败的信心。

五、要学习他非常热爱纪检监察工作,坚持带病工作,为全县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从在钟世才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高尚的情操战胜自我的品行。人在社会各有各的困难,各有各的难念的经,但我们就是要学习他的大公无私,学习他的不怕困难的精神,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上多作贡献。

总之,学习钟世才同志,就是要学习他一心为党,秉公执法,以党和人民的利益追求而不以自身得失为价值取向的坚定信迎,还要学习他情系百姓,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朴实情怀,还要学习他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的优良作风。我们以钟世才同志为榜样,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公正廉洁,严谨求实,团结向上,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使我校的教育质量,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同时也祝愿钟世才同志病情早日康复!

2009年11月28日

第7篇:钟世才同志用他实际行动

钟世才同志用他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履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歌,展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博大情怀,为我们纪检监察干部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真心为民谋利、真诚服务群众、真情关怀群众是钟世才精神的生动体现。通过学习钟世才同志先进事迹,进一步牢固树立公仆意识,以民为本,扎根于民,把对群众的真挚感情融入于反腐倡廉建设当中,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始终把群众利益作为最高追求,把党的利益与群众利益高度统一起来,重实际,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反腐倡廉工作植根于群众,处处体现出群众利益。

钟世才同志忠诚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学习钟世才,就应该像他那样,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办人民群众所需;就应该像他那样,明确为谁服务,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世才同志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充分体现了党的忠诚卫士良好形象;他意志顽强、敢于碰硬,无私无畏惩腐败,坚持有案必查,查就查个水落石出,办就办个铁板钉钉。真正诠释了纪检监察干部铁面无私的高尚品格;他满怀柔情、心胸坦荡,从不畏惧任何邪恶。完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维护正义时的大气与风采。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尤其要在廉洁方面,过得硬、作表率,始终保持清廉之心,正确对待“名”与“利”、“得”与“失”、“己”与“人”,干净干事、不徇私情,努力构筑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和法纪防线,切实树立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新形象。通过学习钟世才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淡泊名利、不畏强权、不计得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来自基层、扎根基层,以公仆情怀服务父老乡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伟大情怀。

“违法乱纪的事我就要管!不管是什么人,违反党纪国法就应该受到处理。”这是鈡世才恪尽职守、不畏强权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普通的纪检干部,他情系百姓、刚正不阿,敢于碰硬,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样的干部就应成为广大党员学习的榜样。从钟世才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党的优秀儿女的高贵品质和无限的人格魅力。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钟世才信奉的人生格言。作为一名负责信访工作的纪检干部,他以不让群众失望为工作目标面对怒气冲冲的上访群众,端上一杯热茶,搬来几张凳子,让来访者的先消消气,这样的干部怎不能为群众办事,又怎不能成为这个时代学习的楷模?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样的干部,可敬、可亲、可爱,我们纪检干部应该学习。

18年如一日的为维护群众利益,钟世才不怕麻烦、不辞辛苦、不畏艰险,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这不正反映了一个纪检干部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和满腔热情。平凡铸就伟大,钟世才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努力当好人民的公仆。 (韦光焰)

第8篇:钟猛先进事迹材料

十大杰出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钟猛,男,26岁,中共党员, 2011年7月参加工作,现工作于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四O三队。

参加工作虽然只有二年时间,但凭借自己刻苦钻研、勇于攀登的求知欲望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做事态度,不仅很快熟练掌握本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业务内容,还想方设法积极调动广大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在加强自身业务技能的同时,也帮助和提高了刚毕业大学生的业务技能水平和生产实践能力。为四O三队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建言献行,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其中多次被相关岗位和部门吸收和采纳。其突出的工作业绩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在获得自身成长成熟的同时,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随着冶金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成立,我们局加大了开创市场的力度,在省内及周边市场竞争激烈及市场前景不太好的大背景下,我们局成立了西北分局,今年他有幸参与到了地勘院的青海地质项目。一提到高原地区,我们很多人都会有敬畏之心,带着对青藏高原的敬仰和期待,他们一行8人满怀热情来到大美青海,然而刚到工作区他们就立刻感受到了什么是青藏高原,什么是高寒,体会到了缺氧的感受,刚到之时都不同程度的有了高原反应,头晕、心慌、嘴唇发紫等一些高原反应随之即来。但是在这个时候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努力去适应高寒气候,就这样他从西宁的2200米慢慢适应到了工作区的4200米,在这过程中他经受住了高寒气候的考验,初到工区立刻感受到高寒气

候给我们带来的不适应,由于海拔高,山上的气温明显低于平原,所

以他们穿起了棉衣,这在我们平原是不可想象的,晚上休息的时候屋

子里很冷,不得不生炉子取暖,使得原本狭小的空间更加缺氧,由于

饮食的不适应整个人都显得肖瘦许多,这也使身体免疫力下降,生病

不可避免,当地的医疗水平十分有限,所以十分注意自己生活方式,

防止生病感冒,更加艰苦的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还要上山工作,进

入没有灯光的坑道描述地质现象,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了

4个月,

“在务实中求发展,在探索中求实践”是钟猛的座右铭。青海的

生活和工作历程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使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愈发成熟

老练,也增加了他战胜困难的信心。如今的钟猛,正以更加饱满的热

情,扎扎实实,奋力拼搏,书写着自己灿烂的人生篇章

先进材料报告人:钟 猛

2013年12月15日

第9篇:钟南山同志先进事迹

钟南山同志先进事迹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他既是一名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医学专家,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为祖国争一口气

在旁人看来,抗击非典是钟南山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但钟南山不这么认为,他坦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早年留学英伦时的求学生涯。

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留学资格,前往英国伦敦爱丁堡大学进修。但英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医生的资格,导师不信任钟南山,把2年的留学时间限制为8个月,钟南山暗下决心为祖国争口气。他拼命工作,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篇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和糖尿病学会上发表。他的勤奋和才干,彻底改变了外国同行对中国医生的看法,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英国伦敦大学圣·巴弗勒姆学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学会分别授予他“荣誉学者”和“荣誉会员”称号。当他完成2年的学习后,爱丁堡大学和导师弗兰里教授一再盛情挽留。但钟南山回国报效的决心已定,他说:“是祖国送我来的,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

为党工作高于生命

2003年我国局部地区发生SARS疫情,国外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势力借机丑化中国。钟南山作为防治SARS的权威专家,利用经常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实事求是地告诉各国的专家学者在中国发生的SARS事件,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5月28日,钟南山应邀在全美胸肺学会(ATS)上作了《中国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发病情况及治疗》的专题学术报告,他专业、开放、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理有利有节的辩论风格,引起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著名的CNN电视台在《今日美国》中评论“中国大陆的SARS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令人鼓舞”。钟南山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势力借SARS事件丑化中国的“话语垄断”企图,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疫情有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那段时间,钟南山既要在临床一线救治SARS患者,又要协调各地的防治工作,极少休息,身体很疲惫。老伴经常劝他少外出、多休息,甚至为此朝他发脾气。但钟南山停不下来,因为他把自己为祖国服务、为党工作的有限时间,看得比健康、比生命更宝贵!

看病“三个一样”

说起钟南山,广州市邮政局女工阿琼总是很动情。她说:假如不是遇上钟院长,自己就没命了。8年前,阿琼反复咳嗽、气喘,吃了很多药也不行,病越来越重,后来慕名找到了钟南山。根据阿琼的病史和症状,钟南山给她做了哮喘检查,结果呈阳性,一般而言,诊断应该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对症下药了。而钟南山却不放心,继续细心地观察了一段时间,终于从一个细微的症状里发现了新问题,怀疑是气管肿瘤。为确诊,钟南山亲自为她做了支气管纤维镜检查。病情得到证实后,钟南山又亲自安排了医生手术,术中一看,好险,那隐蔽得很好的肿瘤竟已堵住气管的五分之四,什

1 么时候堵满了,阿琼什么时候就没了。阿琼深情地说:“钟教授的过人之处岂止在于他的医术,他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和对病人的爱心,同样常人难及。”

对个别医生索取红包礼物的行为,钟南山深恶痛绝,“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不能有任何折扣,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具备这个品德。”在钟南山身边工作的人员都知道他有一句名言:看病只看病情,不看背景。他还有著名的“三个一样”——高干、平民,有钱、无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三个一样”成了所内医务人员的共同追求。

科学不能明哲保身

钟南山是一个求实严谨的科学工作者。早在留学英国的时候,他决定开展关于吸烟与健康问题的研究。为了取得可靠的资料,他让皇家医院的同事向他体内输入一氧化碳,同时不断抽血检验。当一氧化碳浓度在血液中达到15%时,同行们都不约而同地叫嚷:“太危险了,赶快停止!”但他认为这样还达不到实验设计要求,咬牙坚持到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2%才停止。实验最终取得了满意效果,但钟南山却几乎晕倒。要知道,这相当于正常人连续吸60多支香烟,还要加上抽800cc的鲜血。

在2003年抗击SARS战斗中钟南山更是这样。他坚持实事求是,不畏权威,勇敢地对“衣原体之说”提出质疑,促成广东省决策层坚持和加强了原来的防治措施,这也是广东省取得SARS患者病死率最低、治愈率最高的很重要的原因。充分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

人要活在理想中

钟南山很喜欢中学老师的一句教导:“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他经常跟身边的人强调,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最重要,它是精神的灵魂和支柱。

从医以来,钟南山先后取得了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他是近十几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疾病科研和临床事业走向世界前列的杰出领头人之一。他和他的同行们在这个专业的突出贡献,奠定了我国呼吸疾病某些项目的研究水平在亚太地区的领先地位。用“著述等身”、“声名显赫”来形容钟南山的成就一点也不为过。但这位68岁的老人,他仍然对事业保持着炽热的追求,在科学的殿堂坚持创新、永不停步。这种性格也深深地感染了他周围的人,熏陶出了一个勇于奉献、蓬勃向上的群体,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了国内瞩目的学术阵地——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博士学位授予点。

多年来,钟南山“奉献、开拓、实干、合群”的精神被同志们亲切地誉为“南山风格”。1997年1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广东省卫生厅也专门行文,要求全省医疗战线的同志学习“南山风格”。2003年6月19日,因在抗击非典战斗中表现卓越,他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的特等功。2004年4月8日,又被授予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

钟南山事迹介绍

钟南山同志是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广州医学院院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呼吸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了发展祖国的医疗、教育和科研事业,他三十多年如一刻苦攻关,不断攀登,取得了累累硕果,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9年10月,钟南山同志通过国家外派学者资格考试,获得了赴英国进修的机会。在英国两年,钟南山与英国教授合作,先后取得了六项科研成果。由于成绩卓越,伦敦大学医学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边缘科学协会分别授予他“荣淮学者”称号。其主要贡献是阐明了吸烟(一氧化碳)对慢支炎病人血红蛋白解离曲线的作用规律及高(低)氧对人工通气病人肺内分流的作用特点。

1982年,钟南山回国之后全身心投入医疗、科研和工作,并取得突出的成绩。在医学科研中,他重点研究支气管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证实并发展了“隐匿型哮喘”的概念,并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撰写的《哮喘全球防治战略》一书中多次被引用)、呼吸衰竭与呼吸肌疲劳(创建了运动隔肌功能测定法,研制了电脑化膈肌功能测定仪,探讨了无创通气恢复膈肌张力的途径)和慢阻肺及肺心病人营养状态及营养疗法(制定了中国人的基础耗能校正公式,研制出符合中国慢阻肺病人营养需求的全营养素“优特力生”)。他所领导的实验室发现了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可诱导气道平滑肌分泌内皮素,后者又可增强纤维母细胞PDGF-β及CM-CSFmRNA的表达,形成恶性循环,在气道高反应性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阐明了皮质类固醇对该恶性循环遏制作用,发现了茶碱对内皮素生成的抑制作用。并首次证明低剂量茶碱联合皮质类固醇吸入在哮喘治疗上的优越性,阐明了肺血管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失衡以及多种原癌基因表达异常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首次证实了慢性阻塞性肺病在早、中期就存在膈肌耐力减低、采用呼吸休息(非创伤性通气)疗法可使60%病人气促及跨膈压改善;他主持和参与国家攻关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卫生部和省自然基金课题10余项;现主持国家九o五攻关课题一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一项、卫生部课题一项、世界卫生组织协作课题一项。先后有1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国家教委、广东省科委等各级别的奖别;在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他是近十几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疾病科研和临床事业走向世界的杰出领头人之一。他和他的同行们在这个专业的突出贡献,奠定了我国呼吸疾病,特别是哮喘及呼吸肌的医研水平在亚太地区的领先地位。

3 他的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将呼吸衰竭各类抢救成功率提高到85%,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医学界享有较高声誉,被聘为撰写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哮喘防治全球战略》文献的中国代表,他不仅自己潜心科研,更重视培养青年人才。他常常为青年医师选定科研课题、设计方案、指导实验,而出成果时他却退倒后面,宣扬别人。他所培养的学生,有的已成为广州市优秀专家。在他的带领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科研成果累累,成为“国家投入不多”、“取得好的成绩”的单位,被列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在临床治病工作中,钟南山同志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同事和病人的高度赞誉。他无私、奉献、拼搏、实干的精神被同志们亲切地誉为“南山精神”。

在医学教育工作中,他自1992年起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后,在学院党委领导下与学院领导集体共同先后制定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医、研质量和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为目标,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总任务和“在2001年使广州医学院跨入全国同类省市地方院校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了“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广医人精神,带领全院教职员工深化改革,努力工作,使我院各项工作都呈现出了好的势头。他从1986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16名硕士,1994年又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了表彰他对医学事业的突出贡献,1984年国家科委授予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985年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聘请他为医学顾问;199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给予他通令嘉奖;国家卫生部授予他“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广东省卫生厅授予他“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国家卫生部和人事部授予他“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199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荣获“五一”奖章;1996年2月他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广东省医药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此外,他还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党的十五大代表、中共广州市委委员、广州市科协主席、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副主任委员等。1997年1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学习模范共产党员钟南山同志活动的决定(穗字[1997]2号文),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并将他以报国为志向的宽阔胸怀,视人民为父母的高尚情操,以攀登为天职的进取精神和以清廉为本份的堂堂正气高度概括为体现共产党员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的“南山风格”,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条战线干部群众广泛开展学习钟南山同志先进事迹活动。随后,广东省委宣传部派出联合调查组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并在全省各大报刊作了宣传报道,从而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钟南山的热潮

第10篇:顾金钟先进事迹

高位截瘫“钢铁战士”顾金钟事迹感动津城

顾金钟是天津市公安局大港分局海滨派出所一位普通民警。17年前,他遭遇意外车祸,颅脑损伤、高位截瘫,被医生判定终生离不开轮椅。但是,出于对事业的执著、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感恩,凭借坚韧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顾金钟重新站了起来,并重返工作岗位妻子王欣更是不离不弃照顾17载,成就了这个平凡而伟大的“钢铁战士”。

重燃生命之火

41岁的顾金钟出生在大港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警校毕业后当了警察。然而,4年后的一场飞来横祸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1993年8月5日,顾金钟驾车与另一名民警将一犯罪嫌疑人押往看守所。突然,前方出现了一辆违章货车,没等顾金钟躲闪,车上探出的铁管便击中了他的头部,巨大的惯性将他打出车外,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昏迷不醒。 经过几个小时的全力抢救,顾金钟终于从死神手里逃脱出来,但诊断结果是颅骨骨折、额头严重塌陷、颈椎粉碎性爆裂,导致高位截瘫。面对残酷的现实,顾金钟痛苦过、绝望过。但看到床边平整的警服、亲人期盼的目光,想到自己刚刚起航的警察梦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顾金钟暗下决心一定要重新站起来。

康复锻炼,对于顾金钟来说,是一个漫长而异常痛苦的过程。由于长期卧床治疗,刚开始,他连从床上坐起来都很不容易,有时浑身疼得几乎让他虚脱。不过,顾金钟咬紧牙关坚持着,在妻子的帮助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个简单的动作。一个月、两个月,他终于能够坐起来了,渐渐地,能扶着床沿、墙面或者家具挪动几米了。有一天,终于可以走路了,顾金钟泪流满面。 说是可以走路,实际上是借助双拐一步一步地挪动。但这看似寻常的一小步,却迈出了顾金钟重燃生命希望的一大步。

重扬生命之帆

为了让顾金钟站起来,岳父给他送来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鼓励女婿战胜困难;同事来家谈心,给顾金钟打气加油;而妻子的不离不弃则让顾金钟首先从精神上彻底“站”了起来。

顾金钟的妻子王欣是位坚强、贤淑、睿智的阳光女性,在大港油田总医院是业务骨干。丈夫受伤后,她也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最终选择了坚守。为了帮助丈夫康复,王欣担起了丈夫的护士、心理医生、营养师、按摩师、老师、陪练、导游、司机等多重角色,买煤买粮、扛煤气罐、洗衣做饭等一切家务落在她柔弱的肩上。为了照顾好丈夫,除了工作,王欣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一切爱好。

顾金钟几次向她提出分手的要求,王欣总是微微一笑,扯起了别的话题。长期的病榻缠绵和病痛折磨,使内向的顾金钟性格更加抑郁,有时失落到低点。每天除了看电视、听广播和读报刊,封闭了心理,脾气也变得异常暴躁。王欣为此专门求教专家,了解到要缓解顾金钟的心理疾病,一定让他尽量多地和外界接触,与他人多交流,唤起对生活的热情。 为此,王欣每天都坚持推着顾金钟到室外活动,和周围邻居聊天闲谈。节假日,她还带顾金钟到市区逛街购物,甚至驾车去北京、青岛、西安、三亚等地旅游。亲戚和同事们的聚会,顾金钟也愿意去“应酬”了。渐渐地,顾金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本来不爱讲话的他也常常开起了玩笑。

“没有妻子的鼓励和坚持,就没有我的今天。”顾金钟心怀感激地说。

“假如在顾金钟艰难的时候,我离开他,去找寻我的美满,那我的良心一辈子不能安宁。”王欣对记者说。

用“保尔精神”激励自己

“所里的同事去他家时,顾金钟问得最多的就是所里的工作。”大港公安分局海滨派出所所长窦守强说,“按照政策,顾金钟完全可以享受所有待遇,在家安逸地休养一辈子。可他觉得,只有工作着,才是幸福的,才有价值。”

2004年3月25日,是顾金钟终生难忘的一天。经过再三请求,他终于回到了海滨派出所。根据顾金钟的身体情况,所里安排他做一名内勤民警,负责档案管理工作。 为了干好工作,顾金钟将仓库里积压的上世纪60年代的老案卷翻了出来。尽管有的已经泛黄发霉,有的纸张都粘在了一起,甚至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但他一页页地揭开、补好、再粘在新纸上,装订成册。这一干就是整整4年。后来在查寻档案时,顾金钟发现纸质的索引卡太慢了,他决定利用计算机输入。有了这个想法,顾金钟便每天坐在电脑前,将10万余张纸质档案,一页页录入到档案管理系统。

窦守强告诉记者,看着顾金钟用颤抖的手将档案录入微机时,我们都从心底敬佩他。要知道,他干的活对于一个正常人也是非常艰巨的,但就是凭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终于完成了。

践行“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誓言

顾金钟在工作上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但他对人民群众却充满了感情。他说:“人民警察为人民,我要对得起我身上的这身警服。”

业务熟悉后,顾金钟并不满足于管理档案、接待群众,又主动要求所长多分配一些工作。窦守强拗不过他,就把华北油田片儿的户口管理交给了他。海滨派出所管辖的华北油田户口有4600多户、1.17万多人。由于工作性质比较特殊,这部分人户口在天津市大港区,而人却大都居住在河北、内蒙古等地,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顾金钟接手后,首先把1万多人的户口底簿重新进行了整理,每天挤出中午休息时间录入计算机,半年后每位居民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

为了更好地方便群众办理各种户口事项,顾金钟还建立了华北油田常住人口专属的QQ群,他每天晚上定时在线解答问询、回复留言,公布户口管理举措,有时还与网友们在线交流,听取户口管理方面的意见建议。

今年3月,所里收到一个由河北省任丘市寄给顾金钟的特快专递,打开一看,是157张孩子的照片和一封感谢信。信上写道:“顾警官,您帮我们华北油田居民的孩子解决了户口问题,我们不知怎么感谢您,现将孩子照片给您寄过去,孩子们在照片背面都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对您的祝福,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在重返工作岗位的6年多时间里,顾金钟录入案卷、信息资料近25万条、整理档案2.5万多册、办理户口事项3000多件、接待群众1万多人,群众满意率100%,海滨派出所被评为市一级档案管理单位。2006年,顾金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人生和事业的又一个高峰。

战友们都说顾金钟是自己身边的保尔,敬佩他、学习他。顾金钟却说:“我不是英雄,也比不上保尔。组织、战友、亲人给了我很多很多,可我为大伙儿做的,还太少太少。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行,对这个社会还有意义,活着还有价值,只希望来办事的群众会说,我是个称职的人民警察,是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11篇:张世雄先进事迹

宁夏蓝山之家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张世雄同志先进事迹

张世雄,1983年生,汉族,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夏蓝山之家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一职。自2002年加入物业管理行业以来,先后服务并管理了银川市开发区的统计大厦、中国银行大厦、蓝山名邸、永宁县乐丛世家家居卖场、望远镇蓝山帝景小区、T25科技园的前期服务等多家商业及住宅物业服务项目。十几年如一日,在多年的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年轻有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8年以来,四次被蓝山集团授予年度“优秀经理”称号。也曾被银川市住房保障局与银川市物业供热协会授予“2009年度优秀项目经理”称号。

刚踏入物业行业的时候,他还是个涉世未深的毛头小伙,可他深深的知道:“知识改变思想!思想改变行动!行动决定命运”这句话,知道在当今社会里,对于物业管理更应该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更新新的观念,以满足时代对于物业管理的更高的要求。正是这样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一步步的从基层岗位人员变成了现在的管理人员。 2003年,在工作之余,考取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发放的物业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证书;2012年,又考取了由银川市供热物业管理办公室颁发的物业管理项目经理证书;2013年,为了拓宽自己的技术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又取得了由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机电维修电工的职称证书。从这些事实

可以看出,只要是跟物业管理有关的知识技能,他都愿意尝试学习并不断挑战与完善自己,热爱这份工作的心是真诚可见的。

2005年,远赴深圳万科集团在四季花城小区实习一个月,学习万科集团先进的物业管理理念,至今在我公司的管理中,全员每天捡拾服务项目的垃圾,无偿帮助孤寡老人也是延用万科集团的管理理念。2011年新婚不到20天的张世雄同志因工作需要被派往广东负责家具的采购工作,一呆就是大半年;次年,张世雄同志作为“30梯队”人员被蓝山集团选中派往长沙远大集团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接受了丰富的知识,开拓了视野。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公司服务的蓝山帝景项目也受到了永宁县各个行政单位的重视与关注。

另外,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张世雄同志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也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比如说,见到任何走过的垃圾桶旁有垃圾他都会捡起来重新扔进垃圾桶,还有见到任何路边有松动的井盖,都会上前踩实保证不会有下陷的危险后才会离开。这些本是与工作无关的地方,他都会作为自己的事情来处理。除了这些,张世雄的勇敢与勤奋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曾经在中国银行大厦时,他用机智与勇敢与保安一起成功抓住过一名吸毒的小偷,曾经常半夜爬起来巡视住宅小区,与保安一起保证小区的安全,回不了家了,就在办公室凑活一宿。2013年,因T25科技园的项目工期紧,张世雄同志吃在工地,住在工地,连续一个月不回家,不刮胡子,不修边幅,某次领导视察工作,竟认不出站在面前这位似普通劳动人民的是负责该项目的负责人。

在公司的培训工作中,张世雄同志毫无保留的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与工作方法,他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物业管理人员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项目经理中的各项要求先拿来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时时刻刻提醒着每位员工,让业主满意是我们的服务宗旨。

以上事迹,仅仅列举了张世雄同志工作生活上的几个方面,由于该同志还兼任我公司党工会的委员,在这些方面的工作也做得比较踏实、认真,充分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虽然这些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能够做到年年如此,天天如此,时时如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经过全体员工的推荐,公司同意张世雄同志参选中共银川市委办公厅与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市开展“最美银川人”的评选活动。

宁夏蓝山之家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二零一四年五月二十八日

第12篇:周世民先进事迹

义重村民天地宽

——记岳林乡杉湾村党支部书记周世民

2006年10月,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身为乡农林站站长的周世民同志被岳林乡党委派遣到杉湾村担任支部书记,并兼管村主任工作,一名普通的机关干部,自此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岳林杉湾村是一个人口610余人,耕地面积380亩,以销售楠竹为主的小村,由于原村“两委”班子思想涣散,观念陈旧;村务没公开,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无望,致富无门,使得该村成了远近有名的老大难村和贫困村。曾有一个在杉湾村蹲点的工作人员说过:“有女莫嫁杉湾村,上岭下坡脚转筋”。一直到90年代末才修2公里简易公路,所有农户出入村里买卖东西全靠肩担脚磨。05年5月,第六届村委班子,改选老支书欣然连任,但半年后,他及村支两委一班人集体辞职。村里工作停摆将近1年,无论怎么做老书记工作,他就是不肯复出。原因很简单,村里欠账多,人心不齐,修路架电工作压头,资金无门……三年了,这个位于南岳偏远山区的小山村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乡村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村内6公里水泥马路上通下达,真有接云通天,银蛇劲舞之感。高压4个变台,低压18.4公里长的电力改造线路即将告竣,公路沿线几十栋新房拔地而起。这些都为盛夏来自长株潭衡4个城市的200多位客人入住杉湾避暑休闲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农民的收

入带来了极大的增长,优美的环境和村民的热情好客赢得游客们的一片赞誉,这些曾经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现在都得以实现。“都说南岳衡山美,不到杉湾不知幽静凉爽好”的名声也越传越远。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虽有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和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但是更凝聚者周世民同志的艰辛和心血。

周世民同志当初就带着一纸任命,到村里就职。该同志是邻村(莲塘村)长大的,加之在乡政府工作近20年,何尝不知杉湾的底细。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周世民同志并没有畏惧,到任后同群众同吃同住、促膝谈心,天天进组进户调查研究,反复思考,不断地更新观念,理清制定思路。07年底,杉湾村已是全南岳区最后一个通硬化路的村,50多万元的基础工程投入分文不剩,而要账的却接连上门,班子临时搭配,事情议而难决,任务何等艰巨。经测算,靠村里200多劳力人工延伸4公里路基,3年不可能硬化,最后决定动用大型挖机。没有钱办不了事,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只好到政府及各单位,一家一家的找,同时号召村民捐助,双管齐下。也许精诚所至,所找领导都给予了一定支持,3个月功夫修通了全部路基。为解决占用山水田土中产生的问题,村委会数次召开会议,不分日夜找村民做思想工作。最后,全体村民不但没有计较分文,反而捐资共64700元,而且投入义务工4800多个。当年6公里硬化路于12月31日竣工,另修通8公里路基直到各家各户。

08年春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来势凶猛,年前因修路来不及更多的准备,村民受灾十分严重,全村的受灾情况不容

乐观。电路被遭到严重破坏,该同志带领村委会成员组织党员和村民一再抢修电线,调节烧柴用米,整个冰冻期间,没有安稳休息过一天,当时村里电路几乎瘫痪,可是作为村里的支部书记,该同志不但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更加坚定了信心,全身心投入到抗冰救灾中,亲自带领大伙加班加点没日没夜的全力抢修,使村民在春节期间用上了电,也保障了全村村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目前,经半年的努力争取了电力改造项目,现进行最后施工阶段。

下村3年了,该同志经过千辛万苦,村里电与路两桩大事终于解决好了,但村里的发展和村民收入怎么办?经专业人士指点,综合本村生态条件良好地域环境优越等诸多特点以及深厚的农耕文化背景,该同志和村两委商量决定大胆试探走生态开发之路。目前,现有金音阁、茶叶山庄和十多家农户开办的接待场所,营业额与日俱增;眼看村里的知名度提高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村支两委一班人马又开辟了100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了加强管理,成立了种植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靠协会规范市场运作。通过支部指导、协会运作、规范市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提高了全村的信誉。功夫不负有心人,无公害的蔬菜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这条路子走对了!群众看到赚了钱,没种过的也跟着种了起来,全村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村里又开辟了露营基地休闲场所,新建了花卉基地、农耕文化馆等项目,特别注重接待管理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这些项目的不断努力,终于也让村民真切的感受到发展的希望。

路通电通百事通,山好水好人更好。如今村民都想通了,思想观念也大大转变,很多农户正抓紧住房改造装修,准备迎接明年的来客。春观花潮,夏避炎暑,假日休闲,生态郊游等项目正加紧策划运作。虽是偏僻山区,但是今年9月28日的一场迎国庆晚会唱响了寿岳名山,更是打响了岳林杉湾的休闲旅游炮。同时也吸引了一班技术能手、精英人才落户杉湾,我们深信以百计的热心村民,杉湾富裕和谐的小康之村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一晃就是3年,周世民还是那个农业技工,大山之子,山村里的人们淳朴也未曾改变,但是山里的变化确实翻天覆地,他的辛劳终于没有白费。一千多日日夜夜的朝夕相处,那么多事务的经历与共,使得他深深爱上了这里的山水草木,也对父老乡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与所有村民一样,对新生活格外的向往、珍惜与感激。也希望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能越来越好,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展望未来,周世民同志和杉湾村的人民信心百倍,有党的领导,有全村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杉湾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13篇:毕世祥先进事迹

毕世祥先进事迹

2013年12月19日下午3时40分,毕世祥同志的骨灰在家乡丹巴县白呷山简朴下葬。当地千名干部群众自发前往送毕世祥同志最后一程。

好人与世长辞,英灵魂归故里。公元2013年12月19日下午3时40分,毕世祥同志的骨灰在家乡丹巴县白呷山简朴下葬,当地千名干部、群众自发赶到现场,默默地煨桑祈愿。他们说,毕世祥同志是个好人,他们祈愿好人入土为安、祈愿好人的魂灵早归天堂„„

12月16日上午9时50分,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毕世祥等3人从康定前往雅江、新龙等县开展群众工作,在翻越国道318线康定县境内海拔4412米的高尔寺山时,因大雪道路结冰严重,山高路险,发生车祸,毕世祥同志因公殉职,终年53岁。

12月19日上午,毕世祥同志遗体在康定殡仪馆火化后,送往家乡丹巴下葬。当日下午,丹巴当地上万名干部群众闻讯后,早早地便来到县城沙子坝,在街道两旁站立成两条蜿蜒的长龙,他们满含泪水,静静地等待亲人毕世祥魂归故里,为他送行。人群中,来自梭坡乡的一位藏族老乡告诉记者,他并不认识毕世祥,但他听别人说过,毕世祥是一位人品很好的好领导,得知毕世祥的骨灰运回家乡下葬,便专程赶来送这位好人一程,他希望毕世祥的灵魂早登天堂。在丹巴县某部门工作的张建明先生则对记者说,因为工作的原因,自己曾和毕世祥见过一面,毕世祥的和蔼可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那么‘大’一个领导,对我这样的小人物却一点架子都没有。”张建明先生对毕世祥非常敬重。

毕世祥同志因公殉职后,灵堂设在康定甘孜日报社院内,期间,各族干部群众送来的花圈多达500多个,先后有上万名干部群众自发前往吊唁。而毕世祥同志殉职噩耗的消息及悼念文章则更是在互联网、微博、微信中被大量转发,着实无法确切统计。

那么,毕世祥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因公殉职,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普通老百姓为他流下悲伤的泪水?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他是个好人、是个好领导?他又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呢?在丹巴,记者走访了他的亲人、他的中学同学,以及他曾经就读的中学的校长„„或许,从他们的讲述中可以找到答案。

一个勤奋的人

1960年6月,毕世祥出生于丹巴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并不显赫的家庭出身和并不富裕的家庭条件,加之父母的严格管教,从小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为人低调的人格品质。

刘承瑜:纯的山、纯的水和厚重的嘉绒文化,以及父母宽厚的爱和严格的家庭教育,孕育了毕世祥的朴实、友善、关爱、包容、不索取和勤奋好学。

今年55岁的中学退休语文教师刘承瑜,是毕世祥初中和高中的同学,是很好的朋友,和熟悉毕世祥的所有人一样,对毕世祥的不幸殉职感到非常悲痛:“世祥同学的殉职,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很好的同学、很好的朋友、很好的领导、很好的老师„„”在刘承瑜的心里,毕世祥就是她敬畏的神、就是藏族人民的英雄。

谈及毕世祥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刘承瑜介绍,毕世祥的父亲毕德鑫是四川雅安市人,从部队转业后,先供职于州财政局,后调至丹巴县财政局工作直至退休,于 2010年去世;作为一名转业军人,曾经的军旅生活锻造了他良好的思想品质,具有浓烈的爱国、爱家和爱事业的情怀。母亲杨马初则是土生土长的丹巴嘉绒藏族,1985年从丹巴县财政局退休,现年已79岁高龄;母亲虽然文化不高,但身体里流淌着东女王族的血液,承袭了东女王博大的胸怀和宽厚的爱。尽管父母都是国家工作人员,可在那个年代,家庭条件却并不宽裕。因此,父母对年少的毕世祥要求十分严格,不仅鼓励他认真读书,而且教育他勤俭节约、诚实做人。正是这样,培养了毕世祥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和待人宽厚的品格。

对于毕世祥学习的勤奋,他的初中同班同学蒲建林是这样向记者介绍的,“我和世祥同学是街坊,住在一个院坝内,我年龄比他大一点,虽然是同班同学,但很少在一起玩耍。他给我的印象是,话不多,一天总在看书,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他。世祥同学尤其对英语感兴趣,在那个‘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年代,世祥同学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英语的学习。我们班共有50多个人,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上高中时,勤奋好学的毕世祥为了把英语基础铺垫得更好,他非常希望拥有一本“大”的英语字典,尽管当时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但为了支持儿子学习,父母还是挤出钱来给他买了一本。这本字典买回来后,毕世祥非常珍惜,立即用牛皮纸包了封面,一般不准别人去“摸”,包括妹妹毕玉,而他自己,每次翻阅这本字典,都必须先把手洗干净。

然而,在刘承瑜的记忆中,尽管毕世祥具有极高的语言天赋,中学时代的他却没有过多的语言,他给人的印象总是在实实在在地看书、学习,一切都是那么简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简单、朴实、勤奋,不断提升自己。反正,在初中和高中,世祥同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当然,他努力学习不是功利,而是付出。”对于学生时代的毕世祥,他的初中同级、高中同班同学夏丹勇至今记忆深刻。夏丹勇和毕世祥不仅是中学时代的同学,而且两人还是同年同月出生的,是资资格格的“老庚”,他们的感情一直都很好。高中毕业后,夏丹勇在县上的粮食部门工作,后来下岗,便在丹巴县城开出租车谋生。已经担任领导职务的毕世祥,每次回丹巴见到夏丹勇,都要关切地问他母亲的身体好不好,叫他一定要照顾好母亲,并叮嘱他开出租车一定要注意安全。“世祥同学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就是对我的老人也是那么关爱„„”说到毕世祥生前对人的好,人到中年的堂堂七尺男儿夏丹勇几度流下悲伤的泪水。

毕世祥出生于母亲的老家——丹巴县东谷乡东马村五家寨。东谷乡,距丹巴县城约50公里;东马村地处素有“天然盆景”美誉的绿色生态走廊牦牛谷的深处;五家寨,因整个寨子只有5家人而得名。这里有纯净的山、纯净的水,五家寨就坐落在东马山的半山腰上,站在毕世祥母亲老家老房子门前,放眼望去,美丽的顶果山巍然在目,还可看见牦牛神山的雄峻雪峰。这是一个山灵水秀,非常美丽的地方。

采访中,刘承瑜不无感慨地说:“是家乡纯的山、纯的水和厚重的嘉绒文化,以及父母宽厚的爱和严格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世祥同学朴实、友善、关爱、包容、不索取和勤奋好学的人格品质。”

一个孝顺的人

在丹巴,所有接受采访的人都众口一词地说,毕世祥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不管是小时候还是参加工作以后,抑或是当了领导,对于父母来说,他就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毕玉:哥哥对父母很孝顺,只要有空回到丹巴,就会牵着老人的手陪老人出去散步。哥哥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也许,在经历了过度的悲伤之后就会更加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记者的采访,毕世祥的妹妹毕玉显得非常平静。她说,哥哥是一个很孝顺的人,是她永远学习的榜样。在毕玉的记忆中,能够挤出时间的节假日,毕世祥总会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丹巴陪老人,并手牵着手陪老人出去散步。后来毕世祥担任州领导职务了,工作也越来越忙,不仅经常开会,而且经常出差在外,即使这样,没有更多的时间回老家陪伴老人,他也会尽量抽出时间打电话给老人,向老人嘘寒问暖。

担任州领导职务后的毕世祥尽管很难挤出时间回老家看望老人,但老人却非常理解他。毕世祥的母亲常常对毕玉说,“你哥哥工作忙,经常开会、经常出差,我们要多理解他、多支持他„„”正因为这样,所以老人有个三病两痛时,从来都不准毕玉告诉毕世祥,她总是说,“不要告诉他,不要影响他的工作,不要给他添麻烦。”得到毕世祥殉职的噩耗时,老人悲痛欲绝,她说,“世祥不应该走啊,他应该活着再多为党和人民群众做更多的事情。我老了,没有用了,我愿意用我的生命去换回世祥的生命„„”

毕玉记得很清楚,2010年春节前,有一个县发生森林火灾,当时毕世祥做了胆结石手术仅仅15天。火灾发生后,分管护林防火的毕世祥立即赶往现场指挥灭火,并亲自参加扑火,春节也未能回家。毕玉回忆说:“开始母亲不知道具体情况,还埋怨哥哥不回家过春节。后来知道情况了,就由埋怨变成了担心,她说,火灭了就好、人安全就好„„”去年7月,毕世祥前往阿坝州考察手机报,返回时途经丹巴,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和妹妹毕玉早早就在门口翘首等待他回家。车到家门口,毕世祥下车向母亲问寒问暖,母亲拉着他的手,慈爱地叮嘱他要注意身体。因为工作实在太忙,这一次毕世祥和母亲、妹妹短短交流不到5分钟,便又不得不踏上赶往康定的旅程。毕玉说:“我知道哥哥是很想多陪母亲一会儿的,但是没有办法,他实在是太忙了。哥哥上车时,我看见他眼里含着泪花„„”

在毕玉的记忆中,孝顺的哥哥也曾和父母发生过一次争执,但最终还是因为哥哥的孝顺而向父母妥协了。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崇拜工人的时代。初中毕业时,同班、同级的许多同学都参加工作去当了工人。当时,毕世祥也很想放弃读高中的机会去工作。当然,他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却得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无论如何父母也要求毕世祥继续读高中。这一次毕世祥与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但最终为了不让父母继续生气,孝顺的他同意继续读高中。采访中,毕玉对记者说:“虽然我当时还小,但我记得很清楚。在我的记忆中,这是哥哥53岁的生命中唯一一次与父母争吵。我知道,当时哥哥向父母妥协,完全是因为他的孝顺。哥哥不愿意惹父母生气。”毕玉介绍,也就是在初中毕业的那个假期,毕世祥很想拥有一辆自行车,但当时的家庭条件是不可能满足他的愿望的。毕世祥便利用假期去道班上做小工,每天可以挣到1元6角3分钱,一个假期下来,还真的挣够了买一辆自行车的钱。 “但是哥哥却并没有用自己做小工挣来的钱去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而是把钱全部交给了母亲。”毕玉说:“哥哥知道当时家庭条件的艰难,他愿意为家庭出一些力,为父母作一些分担。”

一个关爱亲人的人

毕世祥生前很爱家人和亲人,尤其是关爱他的妹妹、儿子及他的侄儿侄女,但对他们却要求非常严格,经常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教育他们要认真做事、低调做人。家人和亲戚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他从不利用职权给予特殊“照顾”。

泽里降初:舅舅非常关心我们,总是教育我们诚实做人„„ 12月20日,记者前往毕世祥母亲的老家丹巴县东谷乡东马村五家寨子采访时,毕世祥的堂外甥泽里降初及堂侄女尹小红正在忙着处理毕世祥的骨灰安葬后的后续事宜。

尹小红今年24岁,是毕世祥堂兄的女儿。忆及伯伯生前的点点滴滴,尹小红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她说:“伯伯很关心我们,平常总是教育我们要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尹小红在甘孜县人民医院工作,毕世祥生前出公差路过甘孜,总会抽出时间去看她,不仅鼓励她好好工作,还嘘寒问暖地关心她的生活情况,叫她多学习、多向同事和前辈学习。

采访中,毕世祥的堂外甥泽里降初告诉记者,毕世祥生前非常关爱他的侄儿侄女。2009年,泽里降初因车祸受伤,在州人民医院治疗,毕世祥非常挂念外甥的病情,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和妻子一起到医院去看望外甥,问他的病情怎样。“舅舅工作那么忙,还到医院来看我„„”说到这里,泽里降初的眼泪一下子就滚了出来。

同样,毕世祥对自己的妹妹也非常关心、爱护。妹妹毕玉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哥哥把自己的单身宿舍让给她住,给她提供了一个清静的学习和休息环境。1984年毕玉初中毕业,为了让妹妹更好地接受高中教育,毕世祥硬是把妹妹从丹巴接到康定,让她在康定中学读高中。那时,毕世祥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单位只有一间单身宿舍,为了给妹妹提供一个清静的课余学习环境,他让妹妹住他的单身宿舍,自己则到朋友那里去“打挤”,一直到3年后妹妹高中毕业考上高一级学校。

尽管毕世祥生前对亲人特别关爱,但他却从不利用职权对他们给予特殊“照顾”。毕世祥生前经常教育他们说,“自己的事情就得靠自己努力,别人的成功是靠努力得来的,你们要成功,就必须自己努力,只有这样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也才会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连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他都要求儿子靠自己的本事去找。后来,儿子通过考试到了林业公安部门工作。

一个低调的人

毕世祥生前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为人低调,低调做人是他一生中最基本的信条。他要求家人、亲朋低调做人,前提是自己首先低调做人。

李亚明:只有低调的领导,才会影响出低调的家人和亲戚。 丹巴中学是毕世祥的母校,他的初中和高中学业,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在丹巴中学的采访让记者感到很是意外,居然在12月19日之前,学校的很多老师甚至校长,都不知道毕世祥就是丹巴中学毕业的学生!

第14篇:优秀共产党员钟扬先进事迹

优秀共产党员钟扬先进事迹

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扬同志,2017年9月25日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仅53岁。

“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钟扬曾经这样说。

钟扬,197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84年毕业于该校无线电电子学系,获无线电电子学工学学士;留学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获生物系统科学博士。1984-1999年在中科院武汉植物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2)、研究员(1996)、副所长(1997);1992-199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和密西根州立大学合作研究4年。

2000年起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植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教授、西藏大学教授等;兼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信息学与理论生物物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植物学会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2-2006年两次任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数理研究所外国人客员教授。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西藏大学),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中组部第

六、

七、八批援藏干部,曾任西藏大学校长助理。

钟扬教授现为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他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勤奋钻研,锐意进取,在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有较长期的积累和独创性成果。钟扬教授在交叉学科领域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培育了许多学科专业人才,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嘉奖;情系社会生态,坚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海滨,为国家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钟扬教授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国家发明二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奖、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党员、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特别关注教师”等荣誉。“钟扬青藏高原生物学研究创新工作室”被上海市总工会命名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一、永远都在援藏的路上

16年前,钟扬只身踏上地球“第三极”,盘点青藏高原的生物资源,探寻生物进化的轨迹。他说:“研究生物的人当然应该去西藏,青藏高原至少有2000多种特有植物,那是每个植物学家都应该去的地方。”很快,西藏成为他科研的沃土,同时更成为他服务和奉献的家园。

2010年,钟扬成为中组部选派的第六批援藏干部。3年后,他又申请留任第七批援藏干部。又是3年期满后的2016年,由于西藏大学相关学科建设处在紧要关头,大病初愈的他毅然再次申请留任。面对组织上对他身体状况的关心和担忧,他反复表示没有问题,还自费到医院作了体检,最终凭着体检合格报告和个人反复争取,入选了第八批援藏干部。 “在漫长的科考途中,我深深地觉得,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在钟扬看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当地生物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支科研“地方队”。16年间,他为西藏大学申请到了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一位长江特聘教授,帮助西藏大学培养出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并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带出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开始参与国际竞争。“援藏,不仅是奉献,更是与当地师生一起,探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钟扬这样说,更是这样做。

二、找寻良种送给未来

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种子殿堂令人震撼不已,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其中相当部分种子是钟扬提供的。钟扬和他的团队收集了近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在高海拔地区的濒危物种。这些种子相当一部分收入了国家种质库。只要有科研机构有需求,钟扬都会毫不吝啬地赠予。

这些珍贵的种子来自于大自然。扎西次仁是钟扬在复旦指导的一个藏族植物学博士生,在确定了“西藏巨柏保护的遗传学研究”博士论文课题后,师徒俩用三年时间在藏东南地区沿雅鲁藏布江两岸调查巨柏的分布与生存状况,直至将现存的3万余棵西藏巨柏登记在册,并对其野生种群一一标记分析。

有一种植物名为拟南芥,研究价值堪比果蝇和小白鼠。寻找特殊的拟南芥材料,成为全球植物学界竞争的方向之一。在钟扬指导下,许敏和赵宁两位学生利用休息时间,每周末都坐公交、爬山路,到海拔4000多米的山区(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探寻,终于找到一种全新的拟南芥生态型。钟扬将其命名为“XZ生态型”,这既是两位年轻人姓氏拼音的缩写,更是西藏首字母的组合。“这是西藏的馈赠,也是大自然的回报”,钟扬说。

三、红树林奇迹落户上海

钟扬的植物情缘不仅生长在雪域高原,也盛开在距离相隔4000公里、海拔相差4000米的上海临港。在上海浦东南汇东滩湿地附近一块十亩大小的田地里,种植着一片绿色的树苗,那是钟扬培植的红树树苗。最高的树苗已经长出地面两米多了。他创造了一个奇迹:在纬度最高的北半球地区,成功实现人工栽种红树林。对于上海,意味着可能产生更大的奇迹:如果在海边广泛种植红树,50年后,上海将拥有美丽的海滩,成为一座“迷人的海滨城市”。

2000年,钟扬到上海执教。作为一名植物学家,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上海的海滨“光秃秃”的呢?钟扬认为,红树也能像法国梧桐一样,在上海生根。可是,刚开始,钟扬申报红树林项目,并没有得到有关部门支持。人们普遍怀疑:上海的天气条件,红树林能种活吗?在中国,人工栽种的红树林,最北的在温州。

钟扬决定试一试。8年时间里,红树林遭遇过无数否定和不可抗的天灾。2008年的冬天,罕见的冰雪冷冻灾害席卷整个中国南方,上海1月至2月的平均温度比往年同期低2℃。钟扬的红树林试验田刚刚经营第一年,就遭遇灭顶之灾。此外,出没的野兔时常啃食这批红树。“第一年栽的时候很痛心,好不容易长出来的苗子还被兔子吃了。”钟扬没有放弃。第二年,新种的红树全部活了下来。更惊喜的是,第一年貌似死去的红树,竟然又“复活”了。那些红树尽管叶子都掉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可是根还在生长。钟扬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寓意,人和树都要坚持下去。”

四、心系国家不知疲倦

在一部名为《党员说》的微视频中,钟扬被这样定义:“一名党员,就是甘于成为先锋者,向更高的高度攀登。”钟扬教授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共产党人的誓言。

十几年不知多少次进出青藏高原,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山上连续奔波探查,长期的高原生活和过高的工作强度,使个子高大的钟扬心脏肥大、血管脆弱,每分钟心跳次数只有44下。他曾说,“我有一种紧迫感,我再给自己十年时间。”如今,一场车祸残忍地夺走了他所有的时间。

钟扬曾这样诠释对生命高度的理解,“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这就是生长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山雪莲给我的人生启示,它将激励我毕生在青藏高原研究之路上攀登。”

的确,他播种未来,为国家挺起科学的脊梁;他燃尽生命,为社会留下不朽的温度。钟扬尽管走了,但他留下的种子将会给这个地球孕育无数新的生命。

第15篇:湖南钟子进先进事迹

为建设美好的和谐社会增光添彩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南省桃源县乡邮投递员钟子进

在湖南省桃源县剪市镇通往乡村的公路上,一辆绿色的摩托在行驶,车座两旁的邮袋装满了鼓鼓涨涨的报纸、刊物、信件。驾驶摩托的汉子已过中年,长得高大、魁梧,常年风吹雨淋显得黝黑的面孔上长着一双浓眉大眼。沿途,他正在热情地给机关、学校、乡亲们分发报刊、信件,所到之处不时地传来人们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和赞扬。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南省桃源县邮政局乡邮投递员钟子进。

1985年,钟子进成为一名乡邮员、农民“轮换工”。由于工作出色,成绩突出,1994年经原国家邮电部吴基传部长亲自批复,破例招聘为全民合同制工人。在乡村邮路20多年的风风雨雨里,他踩坏自行车17辆,穿烂“解放鞋”113双,行程超过66万多公里。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人民邮政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及时、准确地把党的声音、致富的信息、亲人的情感、友谊的种子传播给山区人民。20多年完成了30多年的工作量,累计投递报刊、信件、包裹600余万份无差错,帮助农民致富累计增收达200多万元,为用户作了1000多件力所能及的好事。年年被县局评为“先进工作者”,20多次被省市局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投递员”“优质服务明星”,1994年被邮电部、农业部授予全国“百优”投递员称号。2002年4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同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经受到李鹏、田纪云等中央领导的接见。2005年6月荣获全国邮政系统“十佳模范投递员”荣誉称号,2007年被湖南省邮政系统评为“爱心信使标兵”。他的优秀事迹多次在中央二台、湖南经视台、常德和桃源电视台进行报道。

把诚心留在邮路

钟子进是一个农民的儿子。1985年,他带着浑身的泥土气息,穿上了绿色的制服,成为了一名乡邮员,心里感到格外的自豪。当时,他所投递的段道,邮路总长度132公里,其中55公里是山间小道,有29个村296个村民小组,7585户,总人口2.5万。该乡十年有九年遭水淹,山间小路雨天一团糟,单车不能骑,步行都艰难。但20多年来他从来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掉过一次班,从不搭带捎转,丢点甩片,真正做到了把诚心留在邮路上,让生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闪光。

为了尽量方便农民,设法让用户满意,他刚开始工作就决定打破投递常规,把邮件捎转点全部改为直投到户,汇款实行送汇上门,一下子,投递网点由53个增加到154个,邮路总长度增加了51%。

在投递过程中,他坚持“五定”(定点、定人、定路线、定出班和回班时间)的走班制度,做到该到的地方一定要到,及时准确地把邮件送到用户手上。95年桃凌公路开工时,雨天多,有时村、镇干部开会,看到他走得辛苦,都要求替他减轻负担,把邮件带回去,钟子进想到按时把邮件投递出去是他应尽的职责,每次他都婉言谢绝。坚持走好每一个班,把邮件送到最后一个点。1998年夏天,钟子进去板桥村送邮件时,遇到一条几尺长的大毒蛇横躺在小道中间,十分可怕。这是一条唯一通往该村的小路。为把邮件送到直投点,钟子进硬是绕道5公里,圆满地完成了投递工作任务。2006年一个星期六的傍晚,钟子进刚跑完乡邮班回到局里,爱人从家里打来电话,说孩子病了需要住院,要他赶快回家。正当他准备往几十里外的家里赶时,投递段上张家湾木材加工厂来了一份江苏某厂的特快专递,对方要求该加工厂近日发出加工的半成品,并要求加工厂立即复电。一边是家里告急,另一边是用户火燃眉毛,怎么办?钟子进这时想到的是用户的利益和邮政的信誉,当即拿起电话向爱人解释。他冒着大雨,摸黑最后几乎是爬到了张家湾,把电报送到了厂长手里,厂长十分激动又十分惊讶。这天,他跑了120多里山路,虽然全身酸痛,但心里却为张家湾木材加工厂和江苏某厂达成了一笔十多万元的协议而高兴。第二天,他对着病床上的儿子流出了眼泪。

2007年,由于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报刊发行量,特别是党报党刊的发行量出现了下降趋势。作为投递员的钟子进,除了觉得脸上无光外,更是从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想,自己是个共产党员,高中毕业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也是自己的应尽义务。这年10月,正是报刊收订时期,他拟了一份承诺服务自律公告:“欢迎订阅报刊,确保按时投递,如出现遗失,少一罚十。”自公告贴出之后,一时在剪市镇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当时服务行业都没有承诺的提法,广大用户怀着各种心理来看待他的承诺:老的订户如同吃了定心丸;部分订了报刊怕收不齐的用户,看到他的承诺后消除了疑虑;一些半信半疑的用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订了几份报刊来检验他是否做得到。这年他的报刊流转额比上年增长了70%。在他的承诺影响下,全局乡邮员都向用户发出了投递承诺书,从而促进了全局邮政业务的发展。他坚持承诺服务一直到现在,报刊流转额已由原来的不足3000元,上升到如今的11万元。2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次短少用户报刊的事,他用他的诚信,经受了用户最大的考验。

把忠心献给事业

“一个人尽管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但只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心实意地为客户服务,同样能做出一番事业,同样能为邮政的腾飞增砖添瓦。”

这是钟子进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多年来,他把忠心献给邮政事业,他所投递的420多万份邮件无差错、无丢失、无损毁、无用户有理申告,直投率达100%,在200多本邮件清单上没有一件是代领的,疑难信件从不轻易退回,800多件疑难信件,件件都有着落。2002年,由于撤区并乡,他所负责的路段又有调整,原来的八公桥乡撤销,邮政服务范围扩大到剪市镇的29个行政村,2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25245人,服务面积105平方公里,邮路里程为132公里。(比原来增加12个行政村,增加人口1万1千人,增加邮路约50公里)当领导把新的艰巨的工作任务交给他时,他没有说半个“不”字。他用自己的默默奉献展现人生价值,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一个共产党人的钢铁誓言。

钟子进的身上,经常带着一张用厚厚的牛皮纸绘制的小地图。说它小,是指地图上绘制的地域小。有谁曾见过以一个镇为版图的地图。可钟子进硬是把它绘制出来了。他按照“五定”的要求,在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志着剪市镇的29个行政村,296个村民小组以及投递点名称和进出口邮件大户等情况,他坚持按详情图走班,被群众称为剪市镇的“活地图”。

坚持直投到户是钟子进实践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实际行动。不管酷暑寒冬,天晴下雨,他总是克服重重困难,把报刊直投到点,给据邮件件件送到户,交接清楚,投递清单上没有发现代领的,盖章一片红。做投递工作,最难的是对疑难信件的处理,钟子进在千方百计投妥疑难信件上付出了不少心血。在他担任乡邮员的20多年里,对于收件人姓名错误,地址不详的疑难信件,他从不随便批退,总是千方百计查找,反复试投,使“死信”复活,群众称他为“活邮局”。八公桥在解放前叫“燃烧乡”,现在除老年人还知道外,中、青年人基本上都不知道。原“燃烧乡”乡长阙本加48年去台湾,去世前一再叮嘱自己的女儿想方设法找到他大陆唯一的侄女。93年钟子进收到这封信后,按规定可以按地址不详将邮件退回原处,但强烈的责任感驱使钟子进一定要为台湾同胞找到亲人。通过访问群众,多方查找,经过一个星期,钟子进终于找到了阙本加的侄女,并将信件送到了他的手中。后来还成了大陆和台湾他们之间沟通的代言人。94年阙本加的女儿回乡看望70多岁的姐姐,专程找到钟子进致谢,硬要塞给他1000元的酬金,他谢绝了。改革开放之后,台湾、港澳同胞写信回来寻找亲人的信件增多,收信人的地址都是解放前的老名称,按规定是无法投送的“死信”。可钟子进总是为其寻找,每年都要遇到十几起以上这样的事。

邮电分营后,邮政经营面临着许多困难。钟子进想到,他是企业的一员,企业好,他的日子才好。他在完成投递任务的同时想到发展经营业务。他的邮袋里除了报纸信件外,还背着零售报刊、邮票邮品、挂历,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邮政储蓄是邮政企业的一项拳头业务,对于钟子进来说,也是一件难事。八公桥这个地方比较贫穷,而信用社,农行,合作基金会等金融机构有四,五个。面对如此强硬的竞争对手,钟子进不是束手无策,而是知难而进。他利用自己在当地树立起来的邮政形象和邮政储蓄的优势,与专业金融单位竞争起业务来。他打破常规,做到每一笔汇款送汇上门,哪怕是翻山越岭,起早摸黑,他也要投递到用户本人手中。只要用户不急等着用,就动员他存入邮政储蓄。用户如果中途取款,他就上门服务。钟子进交了许多农民朋友,他义务帮助他们带包,带汇,代办各种邮件,帮助销售稻谷,牲猪,竹木等农副产品,只要发现储源,就穷追不舍,苦口婆心做工作。20多年来,剪市镇的山山水水,千家万户多次留下了他的身影,印满了他的足迹。15年来共揽储1000多万元,仅2005年上半年,揽储就突破了200万元。当地农村信用社一个负责人无可奈何地说:剪市镇有钟子进在,我们的业务就无法开展。几家金融机构不得不多次私下与他协商,企图给钟子进高额佣金为其揽储。有家银行甚至还想用预付2万元现金的办法,但钟子进想到邮政就是他的家,邮政事业是他所忠于的事业,在金钱诱惑面前他都委婉地一一谢绝。

把爱心撒满乡村

钟子进20多年来,在每天繁重的投递工作中,负荷达100-200斤的重量,有时一天要来回两趟行程达200公里。可他总是不忘带一个小邮袋,里面装着邮票,信封,针线,印泥和现金。有人临时要用邮票,或要取小额汇款,或订报刊,他当场就为其办理。所到之处逢到乡亲,遇危解危,遇难解难,甚至还慷慨解囊。他还是一名合格的科技员,销售员和点子大王。这些年来为农民代购种子1万多公斤,代购叶面肥8万多包,代购农药2000公斤。使680多个农户脱贫致富,惠及6000多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爱心撒满乡村。

八公桥段是个山区,人多田少,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群众渴望致富。让农民朋友富起来是钟子进的心愿,他决心利用报刊的科技知识,让生活在山里的群众走上致富路。为了让更多的村民与报刊结下不解之缘,他订了《湖南科技报》等报刊,每天都传播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八公桥村十组村民向纯清,全家老小五口人,光靠种田维持生活很困难。钟子进主动上门,动员他订阅科技报刊。向纯清没有钱,思想也不开通。1999年钟子进拿出230元钱给向纯清订了各种科技报刊,引导他走上致富路。向纯清利用本地的优势种西瓜,2000年光靠西瓜一项就收入8000多元。受他的启发,全村掀起了种西瓜的热潮。第二年仅西瓜一项全村每户增收3000多元。岩板滩村村民李朝宏,92年后由于不讲科学,盲目开展种养,结果失败,欠下了万元债务。得知这一情况后,钟子进主动上门动员他搞科学种养,建议他订阅几份科技报刊。李朝宏一算账要160多元钱,心里舍不得。钟子进三番五次地做工作,爱心感动了李朝宏。李朝宏先后订阅了《湖南科技报》《农村新技术》等8种报刊,金额达310多元。在钟子进的指导下,李朝宏用科学种养的方法,终于成了全乡有名的种养专业户。96年仅葡萄收入就达1万多元,现在每年收入高达3万多元。在钟子进的帮助下,像李朝宏这样用科技知识走上致富路的典型,全镇就有40多个。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称赞说:“剪市的经济发展,也有钟师傅的一份功劳!”在剪市,因为钟子进的事迹多,名声广,就连3岁的小孩都没有不知道钟子进的。

钟子进还帮助农民朋友传递信息,助人为乐。97年,板桥湾村村民邓三元托他了解粮食销售行情,经钟子进多方打听,一次就销售稻谷5500多斤,收入达6000多元。前些年,新人岗村刘任远的儿子买了一辆中巴车,近年来效益不太好,想卖又怕没有好价钱。他找到钟子进拿主意,钟子进经过多方打听并反复与买卖双方协商,终于帮助做成了交易,并将三万元卖车款揽入邮政储蓄。

1998年8月的一天,风雨交加,钟子进上班途经剪市镇八头山村5组,突然想到了86岁的五保户李桂仙老人。虽然急着赶路,但还是放心不下,他决定要到她家看一看。推开房门,果然听到了李桂仙老人在床上呻吟,原来李桂仙老人已经生病。钟子进连忙把老人背到附近的村卫生所打针吃药,并代付医药费80多元。当他把老人又背回家里的时候,老人感动的泪水已经把他的后衣领浸得透湿。

钟子进的爱人在农村,前几年才在县城买了一幢房子开商店。他个人收入并不高,两个孩子读书,爱人患糖尿病,83岁的母亲患冠心病、高血压,家庭经济困难,一分钱掰做两半用。可是当他看到群众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毫不犹豫,慷慨解囊。20多年来,他帮助剪市镇新铺岗村86岁高龄的向砚伯等6位孤寡老人和26个困难家庭,共捐献钱、物(折合)达1.5万多元,替人代买车票1000多元。在投递的路上,得知有位五保户遭到火灾,生活发生困难,连忙把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全部送给了那位五保户。当有人问及他自己家庭困难还为什么这样乐于助人时,钟子进动情地说:“我从小出身很苦,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现在我参加了工作,我一定要感恩社会,回报他人!”

20多个春秋一晃而过,如今钟子进也年近五十,多年辛勤的工作使他的身体状况也不如从前。在他的周围,有的同事提了干,有的调到了局机关或调换了轻松的工作。有人就劝他:“老钟啊,你是一个老劳模了,去给领导说一声吧,组织上会考虑照顾你的!”可钟子进总是笑了笑说:“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投递员,做了我应该做的一些工作,干了一些平平凡凡的小事,可组织上给了我很多荣誉,人民群众给了我很高评价,我受之有愧。何况我和剪市镇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要牢记党的宗旨,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毕生的精力献给我心爱的投递事业,为建设美好的和谐社会增光添彩。”

桃源县邮政局

2010年3月15日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xindetihui/84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