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述职述廉报告】

篇:伊车乡社会事业调研报告

伊车乡社会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伊车嘎善锡伯乡下辖伊车嘎善、喀拉塔斯、柳树渠、赤哲嘎善、加尔苏五个行政村28个村民小组,有中小学校3所,点1所,乡级卫生院1所。全乡总面积80平方公里,总人口1.35万人,有锡伯、汉、维吾尔、哈萨克、达翰尔、俄罗斯、蒙古等13个民族,其中锡伯族占总人口的13.3%,汉族占总人口的65%。2011年,预计全乡完成生产总值21071.99万元,同比增长20.68%。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8500元以上。

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乡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突出产业富民和基础惠民,狠抓民生建设、环境建设、队伍建设,不断和优化经济机构,教育、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全乡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调整教育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教育事业为全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入资金近600万元,全面完成中心学校教学楼、试验楼建设,学校危房基本消除,“双语”幼儿园建设投入使用。“两基”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州复验,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合理,资源配置得以优化。

----以体系建设为重点,卫生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累计投入110万元,实施乡卫生院门诊楼和伊车嘎善村、喀拉塔斯村、柳树渠村、加尔苏村医务室的改扩建工程,群众看病就医条件大为改善,基层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 1

保险工作深入推进,参合率分别达到95%、98%。强化免疫、传染病防治、艾滋病宣传等工作顺利开展。

----围绕机制创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共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奖励金268.64万元。领取“两证”率逐年提高,全民族领证率为37.29%。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

----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年”、“第二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和“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以“基层组织建设杯”活动为载体,成功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村村通工程作用有效发挥,完成村村通1670户,安装大喇叭36套,基本解决农牧民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建成乡文化活动中心1个,农家书屋4个,完成电影放映336场次。

----落实政策,就业、劳务输转工作取得新成效。认真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以开发就业岗位和优化就业服务为关键,不断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初步建立起了以劳动者自主择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新机制,累计培养农民经纪人50名,转移劳动力19530人次,实现劳务创收5400万元。

----扶贫济困,社会救助工作的作用日益显现。以落实城乡低保制度为重点,本着对“弱势群体,强势关心”的原则,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确保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累计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 226.47万元,发放优抚金56.20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启动,1225人按月足额领取养老保险金。

----工会、妇联、共青团工作扎实开展。始终把团结和动员广大职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作为首要任务,

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功立业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做好联系妇女、服务妇女、教育妇女、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妇女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坚持党建带团建,不断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基层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投身到全乡的经济建设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共性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在思想观念、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村组干部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不强、能力有限,整体综合效应发挥不够。

(二)个性问题

1、教育工作主要表现为:一是优质教师大幅减少,不同程度影响并制约了全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部分骨干教师陆续外流清水、霍城。二是学生流失严重,每年一部分优秀中小学生赴清水、霍城就读,使全乡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三是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滑,一定程度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和师生稳定。

2、卫生工作主要表现为:一是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尚待完善。二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根本上未解决。区域之间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绝大多数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占人口绝大比重的农村却卫生资源不足,基本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较为突出。

3、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新机制有待完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还有待提

高;二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和规范。

4、就业再就业工作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择业观念陈旧,顾虑重重,不同程度存在着“不愿出去,不敢出去”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劳务输转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劳务培训针对性不强,劳务培训与市场用工衔接不紧密,影响了劳务输转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劳务输出宣传力度不够。四是劳务经纪人培养力度不大,外出务工盲目性比较大。

5、社会救助工作主要表现为:一是低保动态管理上较大漏洞。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有限,保障困难群体的人员有限。

6、工会、妇联、共青团工作主要表现:全乡工会整体合力不强,开展活动少;共青团服务青年的能力不高、手段不新,工作载体有待进一步创新;调动妇女参与全乡新农村建设还有一定差距等问题。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1、落实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一要着力抓好学校校容校貌、班子建设、制度建设、教师队伍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以上。二是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年度绩效考核,动态管理,紧紧与专任教师的教学业绩、教学能力、教学成绩、相挂钩,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尽快扭转优秀教师、优质生源大量外流的局面,不断提高高中办学质量,切实提高高考上线率和重点院校录取率。三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各学校办学条件。

2、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健全区域卫生体系。一要大力加强卫生事业。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和完善大病

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二要加大各村卫生室等项目的建设落实力度,尽快让各族群众就近就地看病。三要加强疾病预防工作。重点做好脊髓灰质炎、艾滋病、结核病的强化免疫工作,严防疫情发生。四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

3、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一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要求不变,强化领导责任追究力度,坚决实行“一票否决”。二要坚持把宣传教育摆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首位,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大力宣传基本国情、计划生育各项政策,从根本上促进育龄群众婚育管理的转变。三要认真落实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辅助制度、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保证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四要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通过健全管理网络、加大经费投入、落实优惠政策等多种措施,切实为流动人口和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不断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4、加快劳务输转,全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一要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乡党校、远教惠农大厅为依托,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城乡富余劳动力的自主创业和就业能力。二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再就业服务,为广大求职人员提供“一站式”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就业再就业服务。三要加强劳务信息网络建设。广泛搜集劳务信息,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形成外联全国各大中城市劳务市场和劳务基地,内联州、县、乡三级的劳务信息网络体系。四要进一步做好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培训工作,特别要突出岗前培训和再就业技能培训,打响劳务品牌。

5、完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

生活问题。一要认真落实保障措施,将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赡养和抚养的老人纳入低保。对低保户有重病、大病的家庭,严重残疾并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没有参加养老、医疗保险且无劳动能力的老人给予适当救助。二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成立由政府领导挂帅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健全制度,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社会关注的救助格局。三要出台协助帮扶优惠政策,从就医、就学、就业、就住等方面给予困难群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切实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四要认真落实“一帮一”结对帮扶措施。定期深入帮扶的特困户家中进行调研和走访,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住房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确保特困户脱贫致富。

6、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实现我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新贡献。一是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以争当先进、评选劳模为平台,大力弘扬先进典型和劳模精神,以劳模的先进思想和高尚情操影响和带动干部职工。二是加强宣传,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农村妇女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三是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

第2篇:某城区社会事业管理调研报告

某城区社会事业管理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某城区社会事业管理调研报告2010-06-29 18:34:2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某城区社会事业管理调研报告某城区社会事业管理调研报告(2)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既是民生民利实惠的体现,也是城区发展软实力的具体展示。加强社会事业管理,是城区管理的重要内容。按照区政协的统一分工和安排,科教文卫体委开展了xx城区社会事业管理专题调研。

一、xx城区社会事业管理现状

(一)管理体制:主管部门管理为主 城区社会事业管理,实行的是区级职能部门主管、街道协管的体制。

从教育管理看,经历了区和街道“两级

管理”到“以区为主”管理的两个阶段。在“两级管理”阶段,区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在组织义务教育的实施方面担负主要责任,包括统筹管理区教委直属学校校长、教师以及教育经费,与街道共同调配和管理街道中小学校长、教师。街道负责义务教育的具体工作,包括征地、筹资、建校以及所辖中小学教育经费的管理。2005年以后步入“以区为主”管理阶段,区政府及区教委在对直属学校直接管理的同时,将街道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部上收统一管理,履行教育规划、教育经费、教师招聘、资源配置、教育督导等管理职能。街道协助区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辖区中小学,在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困难问题,维护学校安全稳定,防止适龄儿童辍学等方面履行职责。入驻城区的大专院校和职教学校,由市教委审批管理,区教委及相关街道协助维护入驻学校的安全稳定。

从卫生管理看,其体制与教育类似。区卫生局对区级卫生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管理的同时,对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部、民营医院、个体诊所等实行直接管理。区卫生局负责全区的食品卫生许可、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放射诊疗许可、有毒有害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报告的审核许可、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可、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合格许可、医疗机构设置许可、医疗机构执业登记许可、医师护士注册许可工作。在业务培训指导方面,市级医疗机构指导区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工作,区级医疗机构负责中心医院的业务培训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培训指导。区卫生局委托区卫监所执法,对全区医疗机构进行监督和违法处罚。

从文化管理看,也是以区为主。区文广新局直接管理区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等),负责城区文学艺术、文物博物、图书事

业发展,指导全区性重大文化活动,指导艺术教育和培训工作,指导文物保护与利用;负责发展文化产业,审批和管理城区文化市场,实行文化行政执法,打击和规范网吧、歌舞娱乐、电子游戏、印刷出版等文化市场的违法行为。各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由街道管理为主,区文广新局对其业务工作进行指导,负责辖区内文化工作,对辖区内文化市场进行协管。

从体育管理看,区体育局对区体育馆、区武术馆、区少儿业余体校进行直接管理。各个街道无体育工作下伸组织机构,其体育工作由区体育局指导管理。

(二)资源配置:向城区重点倾斜

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政府通过规划、政策和市场引导,促进全区社会事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快速向城区积聚,扩大了城区社会事业资源存量。

从教育资源存量看,城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54所,在校学生达70771名,

占全区125206名在校学生的%。其中,城区幼儿园(点)100个,在园幼儿10022名,占全区16563名在园幼儿的%;城区小学校(点)28所,在校学生24578名,占全区49217名在校小学生的%;城区普通中学校(点)18所(高中6所),在校学生22999名(高中生12057名),占全区45554名在校普通中学生的%;城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所,在校学生13172名。城区教育资源存量不仅迅速扩大,而且优质资源也最为集中。在教育结构方面,西南政法大学、南方翻译学院、西南大学高职学院、海联学院等高校也入驻xx,提升了城区教育资源结构层次;在办学水平方面,市级示范幼儿园、市级示范小学、市级重点中学、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全部集中在城区,提升了城区教育质量水平;在优秀人才方面,全区现有的19名“xx名师”、2名“xx市名师”全部集中在城区,15名特级教师有95%集中在城区,12名正高级研究者也全部集中在城区,提升了城区教

育人才档次。教育资源的聚积效应,促进了xx城区教育空前繁荣与发展。

从卫生资源存量来看,我区共有国有医疗卫生机构24个,其中,城区医疗卫生机构13个,农村医疗机构11个。全区医疗卫生在职职工1464人,其中城区1016人,占全区医疗卫生单位职工的68%。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05人,其中集中在城区的873人,占72%。在整个专业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82人,全部在城区;有中级职称222人,其中城区201人,占%;有初级职称829人,其中城区566人,占%。从业务经营情况看,2006年

第3篇:某城区社会事业管理调研报告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既是民生民利实惠的体现,也是城区发展软实力的具体展示。加强社会事业管理,是城区管理的重要内容。按照区政协的统一分工和安排,科教文卫体委开展了xx城区社会事业管理专题调研。

一、xx城区社会事业管理现状

(一)管理体制:主管部门管理为主

城区社会事业管理,实行的是区级职能部门主管、街道协管的

体制。

从教育管理看,经历了区和街道“两级管理”到“以区为主”管理的两个阶段。在“两级管理”阶段,区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在组织义务教育的实施方面担负主要责任,包括统筹管理区教委直属学校校长、教师以及教育经费,与街道共同调配和管理街道中小学校长、教师。街道负责义务教育的具体工作,包括征地、筹资、建校以及所辖中小学教育经费的管理。2005年以后步入“以区为主”管理阶段,区政府及区教委在对直属学校直接管理的同时,将街道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部上收统一管理,履行教育规划、教育经费、教师招聘、资源配置、教育督导等管理职能。街道协助区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辖区中小学,在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困难问题,维护学校安全稳定,防止适龄儿童辍学等方面履行职责。入驻城区的大专院校和职教学校,由市教委审批管理,区教委及相关街道协助维护入驻学校的安全稳定。

从卫生管理看,其体制与教育类似。区卫生局对区级卫生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管理的同时,对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部、民营医院、个体诊所等实行直接管理。区卫生局负责全区的食品卫生许可、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放射诊疗许可、有毒有害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报告的审核许可、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可、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合格许可、医疗机构设置许可、医疗机构执业登记许可、医师护士注册许可工作。在业务培训指导方面,市级医疗机构指导区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工作,区级医疗机构负责中心医院的业务培训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培训指导。区卫生局委托区卫监所执法,对全区医疗机构进行监督和违法处罚。

从文化管理看,也是以区为主。区文广新局直接管理区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等),负责城区文学艺术、文物博物、图书事业发展,指导全区性重大文化活动,指导艺术教育和培训工作,指导文物保护与利用;负责发展文化产业,审批和管理城区文化市场,实行文化行政执法,打击和规范网吧、歌舞娱乐、电子游戏、印刷出版等文化市场的违法行为。各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由街道管理为主,区文广新局对其业务工作进行指导,负责辖区内文化工作,对辖区内文化市场进行协管。

从体育管理看,区体育局对区体育馆、区武术馆、区少儿业余体校进行直接管理。各个街道无体育工作下伸组织机构,其体育工作由区体育局指导管理。

(二)资源配置:向城区重点倾斜

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政府通过规划、政策和市场引导,促进全区社会事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快速向城区积聚,扩大了城区社会事业资源存量。

从教育资源存量看,城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54所,在校学生达70771名,占全区125206名在校学生的56.52%。其中,城区幼儿园(点)100个,在园幼儿10022名,占全区16563名在园幼儿的65.51%;城区小学校(点)28所,在校学生24578名,占全区49217名在校小学生的49.94%;城区普通中学校(点)18所(高中6所),在校学生22999名(高中生12057名),占全区45554名在校普通中学生的50.49%;城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所,在校学生13172名。城区教育资源存量不仅迅速扩大,而且优质资源也最为集中。在教育结构方面,西南政法大学、南方翻译学院、西南大学高职学院、海联学院等高校也入驻xx,提升了城区教育资源结构层次;在办学水平方面,市级示范幼儿园、市级示范小学、市级重点中学、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全部集中在城区,提升了城区教育质量水平;在优秀人才方面,全区现有的19名“xx名师”、2名“xx市名师”全部集中在城区,15名特级教师有95%集中在城区,12名正高级研究者也全部集中在城区,提升了城区教育人才档次。教育资源的聚积效应,促进了xx城区教育空前繁荣与发展。

从卫生资源存量来看,我区共有国有医疗卫生机构24个,其中,城区医疗卫生机构13个,农村医疗机构11个。全区医疗卫生在职职工1464人,其中城区1016人,占全区医疗卫生单位职工的68%。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05人,其中集中在城区的873人,占72%。在整个专业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82人,全部在城区;有中级职称222人,其中城区201人,占90.5%;有初级职称829人,其中城区566人,占68.3%。从业务经营情况看,2006年

全区卫生系统总收入为18937万元,除去财政拨款,业务收入为15365万元,其中城区医疗单位业务收入12237万元,占79.6%。

从文化资源存量来看,城区现有文化事业单位3家,即区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有电影院1个;有街道文化服务中心6个;有民营文化企业近1000户,占文化企业总数的92%,实际从业人员超过10000人

。其中:印刷复制业(含打字复印)226家,较大的企业70家;歌舞娱乐业136家,规模较大的有52家;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网吧)172家,规模较大的33家;电子游戏业83家,规模较大的有15家;书报刊出售出租业112家,规模较大的有10家;电子音像零售出租业210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9家。

从体育资源存量来看,我区有标准体育场地282个。其中,体育场4个;室内外游泳池19个;篮球房4个;健身房8个;棋牌室4个,排球房、乒乓球房、体操房、武术房、羽毛球房等各2个;小运动场31个;足球场6个;室外网球场9个;卡丁车场、保龄球馆、台球房各1个;篮球场166个;排球场13个;门球场4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03个。其中,乒乓球场地120个;羽毛球场19个;三人制篮球场33个;健身路径111条;速滑、蹦极跳等其它场地20个。体育场地总计为585个,体育场地总面积为430462.8㎡,人均占有面积为0.52㎡。

(三)发展机制:多种方式一起上

在坚持政府举办全民所有制事业机构为主体的同时,放手让集体、民营、个体一起上,在区政府自主举办的同时,大力引进社会事业单位入驻xx,使城区社会事业得以快速发展。

从教育发展机制看,政府改革办学体制,逐步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多元发展新机制。学前教育以政府办园为示范,民营化办园为主体,城区公立幼儿园只有2个,而民营和私立幼儿园多达98个,占98%,引入了诸如龙湖实验幼儿园等高层次私立幼儿园。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在28所城区小学校(点)中,民办小学校(点)只有6所,占21.43%,政府以优惠地价和减免规费等政策,引入了鲁能巴蜀小学等高层次小学。高中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积极引进优质高中,xx市一中寄宿学校、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双语学校等先后入驻xx城区。职业教育以政府办学为示范,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城区8所中职学校中,公立职中只有1所,民办职业学校占87.5%。高等教育以引进为主,以优惠地价、减免规费等政策机制,先后吸引西南政法大学、南方翻译学院、西南大学高职学院等院校入驻xx城区。

从卫生发展机制看,政府改革办医体制,逐步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医的状况,形成了政府办医为主与社会办医相结合的多元发展新机制。我区有非营利性的国有医疗卫生单位24个,国有医疗门诊50个。而营利性医疗机构多达256家,其中民营医院20家,个体诊所180家,企事业医疗单位56家。

在文化事业发展上,主要依靠财政投入,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帮助文化事业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充分发挥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民间资金充裕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和境外资金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

从体育发展机制看,场地建设投入多元化。政府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工作力度,占地103.84亩、投资1.1亿元人民币的xx区体育中心,将于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近年来,非公有经济成分比例逐渐增加,投入资金6955.93万元,分别新增11.2倍和138.2倍。

二、城区社会事业管理的突出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一手软一手硬

城区建设重经济而忽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导致城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在教育方面集中表现为“两少一多”。即生均校地面积少,生均校舍面积少,生源数量多。在卫生方面表现为资源总量不足。在文化方面表现为总体水平低。体育机构设置残缺,管理体制操作错位。

(二)规划建设失范,社会事业跛脚

最近5年,xx城区建设提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率由46.5%提高到63.5%。但是,城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并没有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过去5年,没有规划建设一个公立医院和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安家田片区改造征用xx体育馆后迟迟未予还建。现有分散的、零星的体育基础设施多数分布在学校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大型公共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在城市建设和园区开发过程中,对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一方面不规划、不建设,另一方面又采取只撤不建、多撤少建或撤大建小的做法,直接导致城市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

从区域总体布局看,回兴、龙塔是xx城区社会事业最为薄弱的环节。从教育布局看,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xx城区教育发展和管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布点不合理,城区居民子女入学矛盾过于集中。在两路城区,16万人口的双凤桥街道,布局中小学15所,配备师资936人。拥有12万人口的双龙湖街道,仅有2所中学,3所完小。校际差距两极化也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表现。强校更强,弱校更弱,这是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真实写照。从卫生事业看,全区没有一所与主城区地位相适应的三级综合医院。目前,城区医院的规模都是沿袭江北县的模式,一直没有得到拓展和扩大。从文化事业看,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公益文化设施主要集中在区政府驻地的原老两路城区(双龙湖和双龙桥街道),而各种大型文化活动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其余街道则无大型文化设施,严重制约和限制了城区文化的均衡发展和繁荣。在文化产业方面,也存在严重的布局不均,如回兴主要为网吧和电子游戏,大型印刷复制业则主要集中在龙溪地区,龙山和龙塔发展较为缓慢。从体育事业看,政府投入的大型体育公共设施主要集中在两路地区,而龙溪地区和回兴地区尚无一处大型体育公共设施,布局结构极不均衡。

(四)发展定位不高,创新活力不足

xx城区社会事业建设和管理缺乏敢于改革、勇争一流的魄力,设施上“小修小补”,工作上“小手小脚”,发展上“小打小闹”,满足于低水平、低层次、低品位。在教育方面,xx职教中心虽然已跻身于全国重点职中的行列,但占地只有130亩,学生多达1万余人,缺乏扩大规模、提高档次的发展空间;xx中学虽然成功建成xx市重点中学,又征地270亩重新迁建,但冲刺北大、清华等一流大学的生源匮乏,暨华中学、松树桥中学、南华中学规模偏小,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而xx幼儿园、实验小学、实验中学虽然有良好的质量声誉,但都属“袖珍”学校,难与大规模、高档次现代化学校比肩;其他学校更未入流,缺乏与“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相适应的一流学校。在卫生方面,区医院、中医院以及其他各级医院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硬件设施均不如人意,缺少象新桥、大坪等市级骨干类的医院。卫生技术队伍中全科医生以及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管理人才缺乏,尚未培养出在全国、全市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重点专科建设滞后,医学科研水平不高,市级以上科研项目和成果不多,大型医疗设备装备不足,科研成果及新技术开发应用能力不强。在文化方面,xx图书馆规模较小、容量不足、设施陈旧,缺乏与主城区相适应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体育方面同样缺乏大型的、标志性的体育设施和较大规模的体育训练、比赛、群众健身活动的体育场馆、体育中心。文化体育等产业缺乏支柱项目和品牌产品,对地区经济贡献率低。

(五)投入渠道单一,投入严重不足

2007年,区级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仅占区本级财政收入165092万元的31.66%,比当年区级财政收入增长比例低17.4个百分点,未能实现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一方面社会事业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社会事业造血功能脆弱,缺乏激励民间资金投入社会事业的有效机制和手段,这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三、加强城区社会事业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城市科学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xx城区建设“一手硬一手软”、“一腿长一腿短”的倾向,已经引发了城区入学难、看病难等诸多矛盾,影响到了经济发展的智力基础、精神动力尤其是社会环境。因此,城区建设和管理,必须尽快从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向强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从单纯重视有形资源和物质资本向重视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本转变,从单纯注重硬实力建设向注重软实力建设转变,促进城区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解决城区入学难题

一是科学规划,实现学校布局均衡。城市建设和园区开发要科学预测入驻人口规模,根据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城市每1万人口有在校小学生898人设置1所小学,每2万人口有在校中学生996人设置1所中学的规定,超前制定和调整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设置规划。同时,按规划要求留足留够学校建设用地,严禁随意占用或出让,切实做到规划无盲点,建设有土地,确保各园区之间、各街道之间学校布局科学合理。二是开展达标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城区小学按每校24个教学班1080名在校学生,生均校地面积17.37㎡,生均校舍建筑面积7.2㎡,教学仪器设备班平7万元,运动场、道路、围墙、绿化等设施按土建投资25%的标准,进行投资建设;城区初中按每校24个教学班1200名在校学生,生均校地面积19.37㎡、生均校舍建筑面积9.1㎡,教学仪器设备班平10万元,运动场、道路、围墙、绿化等设施按土建投资25%的标准,进行投资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实现城区办学条件均衡。三是严格监管,防范职责失衡。新区开发和城市建设要坚持“谁开发,谁建校”和“开发到哪里、规划到哪里”以及“先建校、后撤校”的原则,落实各园区和开发商配套建设学校的责任。各园区和开发商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学校设置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建好学校后,由区教育行政部门接管办学。区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防范开发部门尤其是开发商偷梁换柱,引进以盈利为目的像鲁能巴蜀小学之类的民营学校代替义务教育免费公立学校。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科学制定和调整学校的设置规划的部门,对不按国家规定的学校设置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建设学校的开发商,政府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走引进加改造的路子,努力打造品牌医院

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卫生技术人才和在职提高深造,是打造品牌医院的基础和根本。采取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发挥人才作用的平台、加强在职人员培训等多种方式,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卫生技术人才。在区级医院建设方面,为适应xx城区未来发展需要,区医院发展实行就地扩建与新建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创建三级医院目标。扩建精神病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要加大社区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档次高、规模大、品牌响的大型医院。

(四)大力培育文化产业,积极打造特色文化

一是加大文化投入。设立xx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低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将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相关经济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二是完善文化设施。改造xx巴渝民俗博物馆,改建文化馆,迁建图书馆,新建电影超市,规划建设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在城区改造中,新建一批一流水平的城市雕塑。每个社区建成一个集科技示范、宣传教育、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文化设施。全面完成各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三是做大做强都市休闲文化、巴渝民俗文化、创意文化三大品牌。

(五)强化体育硬件建设,提升体育综合功能

一是健全体育工作管理体系。把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各街道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园区开发和城市建设规划,推动体育事业持续发展。二是多形式加大体育投入。政府要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每年增长幅度应高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充分利用、开发整合现有体育场地资源,增强体育事业自身的造血功能。鼓励组织和个人对体育事业的捐赠和赞助。拓宽投资和融资渠道,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投资体育产业。精心培育体育彩票市场,提高体育彩票销售总量,筹集更多体育经费。三是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要作用,依靠政府投入修建大型综合体育设施。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改造旧场馆,建设新场馆,提高场馆综合效益。旧城改造、新建小区以及公园、广场,要按规划要求配套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城区学校体育设施面积无法达到教育部门规定标准的,由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将体育设施纳入社区建设和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城市体育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大力推进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第4篇:事业单位调研报告_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调研报告范文_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组织,做好事业单位的调研工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学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事业单位调研 范文,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调研 篇1

一、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事业机构457个,其中,全额事业单位390个;差额事业单位26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32个;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9个,包含乡镇事业单位41个,全额事业单位40个,自收自支单位1个。

系统事业单位203个。全县共有事业编制7126名,其中,全额事业编制5986名;差额事业编制693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288名;企业化管理事编制159名,包含乡镇事业编制461名,全额事业编制461名,自收自支8名。实有在职人员10480人,其中,全额拨款8270人;差额拨款1205人;自收自支705人;企业化管理300人,包含乡镇实有在职人数431人,全额在职人数423人,自收自支在职人数8人。乡镇事业编制出现空编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机构庞大,人员过于臃肿。我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县财政供养人员的85% ,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随着事业单位职能的弱化,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整天无事可做,在编不在岗、混岗现象时有出现。2、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一定程度影响了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县卫生系统,在这一两年中,虽然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等方法,使医资、医技、医质有所提高,但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全县卫生系统,工勤人员就有123人之多,占全系统在职人员的10%,编外聘用人员有228人之多,占全系统在职人员19%。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缺

乏,培训不足,有些卫生院中防保人员为非专业人员,使各项预防保健任务的落实受到影响,给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隐患。诸如向卫生系统一样,县教育系统、文体系统以及各乡镇事业站所,也都因缺乏专业教师、专业演艺人员及技术人员等原因,使本职工作开展被动,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不高。

3、部分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一些单位名义上是成立了事业单位,但其实是一个单位的内部科室,需要用事业单位的名义就用,这种现象以党政机关所属居多。如水务局下属的防汛抗旱办、城建局下属的招标办等,以及一些大单位系统的培训中心(培训科)等,这些部门单位即以行政面孔行使行政权力,对社会进行干预,又以事业单位的名义进行经营,因其附属于不同政府机构的性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

4、具有事业单位身份却不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目前我县有部分事业单位缺乏独立法人资格,投资主体单一,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依附于行政主管部门,靠吃财政饭生存,尤其突出的是乡镇各事业站所。2005年,乡镇党政机构改革进行完后,各事业站所合属分为五大办公室,由一个乡镇的分管理领导具体负责工作,没有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造成行政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财务不分、人员混用、办公地点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化进程。

5、事业单位缺少活力。事业单位本来是人才、知识、信息,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但实际上没有焕发出应有的生机,没有显示充

分活力。根源在于事业单位很大程度上是在靠行政化运作,政府各部门对事业单位控制死,管得过多过细,管理方式和手段单一,致使事业单位没有市场竞争力。同时,因事业单位附属于政府机构,使得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造成政府职能不清,效率低下,财政负担繁重。

四、几点建议

我们认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有力切入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需要,通过事业单位登记这一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政事分开,推进社会化进程的目标,提供了法制保障,是落实事业单位离开主管部门的襁褓,走向市场,进人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县实际,我们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登记工作。确认事业单位具备与其法人资格相适应的开办资金、法人代表、办公地点、经费来源、独立核算的

制度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确立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主体的地位,使之取得受 保护的“身份证”。

不符合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的单位,做好统计工作,为下一步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分流提供准确参考数据。(截止目前,我县已登记事业单位218家,登记率占全县事业单位的47%。)

2、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加大监督力度。随着社会经济

环境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职责、人员、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原定的编制、经费等渐渐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需要。做为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

,加大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力度。通过年度报告制度,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跟踪”管理,为建立科学的动态管理机制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证书悬挂、

和查询等登记管理手段,将事业单位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为公众监督事业单位提供必要条件。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早日走向市场,更好地为社会、群众做好服务工作。

3、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分类管理

,促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事业单位改革要坚持分类管理原则,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按事业单位不同性质、职责和任务,明确事业单位类型,找出最为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分类办法。

随着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

》,通过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使事业单位早日要面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为下一步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

(四)合理设定事业单位岗位,有效遏制事业单位人员膨胀。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和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

》(国人部发〔2006〕87号)的规定,对现有的事业单位实行科学分类,分别采取不同的岗位设定和管理方式,对同一类型的事业单位进行合理设定

岗位,规定其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占用编制的比例。通过科学的岗位设置和管理,对事业单位实行按编定岗、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总量控制的模式。逐步转变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方式,严格按照单位需要和岗位进人,有效遏制人员膨胀。

许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多,技术人员少,外行的多,内行的少,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后勤人员比例严重失调。四要抓好结构管理,实行科学化管理。控制编制数量一直是我们日常管理的一个重点,但编制管理仅仅管理编制数量还很不够,还应将管理延伸到结构管理,这是促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合理化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机构编制部门要把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实现以偏重批编制数量向抓好结构管理转变。特别是事业单位,要区分管理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工勤人员编制等编制结构,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属性,对每类单位明确不同的编制结构标准,对每个事业单位明确三类编制的具体比例和数量,各单位再按此结构比例使用编制和配备人员。这样,才能使机构编制管理更趋科学合理。 城乡之间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失衡 (三)乡镇机构编制实行实名制的管理

实行编制实名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种新的尝试,它既是管编与管人的有效结合点,又是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的有力突破口,它的实行,有利于形成机构编制、人员、财政预算相互配套相互约束的机制,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从而充分尊重和落实群众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木垒县为落实编制实名制,做了大量而有成效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1、编制落实到人。通过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合,组织专人对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人员进行了彻底清理和核对,保证机构编制部门的在编人员、组织人事部

门的在职人员、财政部门的人员经费核拨情况“三相符”,为编制实名制管理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2、实名建立“双证”。继续完善《机构编制管理证》(称为单位证)。《管理证》实行双证管理,单位一本,编制部门一本,在《管理证》中规范完整地对在职人员及其所在岗位、占用编制类别逐一登记,并形成完善的办理程序,对领证、增人上编、减人下编、人员编制变更、办理时间进行严格规定,实现动态管理人员编制。

3、适时对外公示。建立单位证和个人证工作完成后,在编制部门的监督下,由所在单位进行对外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实施,促进了机构编制宏观与微观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有效转变,有利于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和群众监督,使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套约束更加有效,防止了超编进人、混编混岗、“吃空饷”和随意调整人员编制等现象的发生,为实行“阳光编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事业单位调研报告范文_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 范文篇2

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的主要精神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抓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一是XX年中央批准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向。同年,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聘用制。XX年8月31日又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XX年底人事部召开了全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座谈会,要求各地加快进度,尽快入轨运行。XX年7月,省里召开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会议。对全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二是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是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通过事业单位实行岗位总量控制和最高等级控制,组织引导事业单位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换。三是建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也是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对于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中的政策和原则。

(1)实施范围: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范围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所规定的范围是一致的。从单位看,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包括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以及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均纳入实施范围,使用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参照执行。从岗位和人员看,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及在这些岗位上工作的正式工作人员,都要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2)岗位类别:根据国家确定的事业单位通用岗位类别,事业单位岗位包括三类,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

(3)岗位等级:

a、管理岗位等级设置: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由高到低分为一到十级职员岗位。管理岗位最高等级职员岗位设置,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机构规格确定。

b、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即由高到低分为一到七级,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岗位包括一到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到七级,中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由高到低分为八到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由高到低分为十一到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c、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即由高到低分为一至五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4)岗位结构比例:

a、主体岗位占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实施意见》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即: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管理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工勤技能岗位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

b、专业技术岗位的结构比例。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省的控制目标为1:3:6。省、市、县三级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的控制目标为:省属事业单位3:3.4:3.6,市属事业单位2:3.7:4.3,县(市、区)及以下事业单位0.6:3.4:6.全省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内部不同等级的结构比例控制目标为: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5级、6级、7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8级、9级、10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11级、12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岗位结构成宝塔形上小下大。

c、工勤技能岗位的结构比例。工勤技能岗位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省控制在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省控制在5﹪左右。

(5)岗位条件:

岗位的条件由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构成,其中基本条件由国家制定,任何人员上岗都必须符合岗位基本条件的要求,具体条件由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制定,同一等级的岗位在不同的单位其具体条件可以不同。

(6)岗位聘用:

事业单位聘用工作人员应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基本条件。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的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竞聘上岗后应签订聘用合同书,然后部分人员即可按规定相应调整个人工资。

目前我市有事业单位268个,编制总数16973个,实有人数2408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749人(高级926人,中级4407人,初级8629人,未聘3787人),管理人员1735人,工勤人员4604人。

为了切实搞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各单位一要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各单位要确定领导和专人负责,要确保事业单位改革的平稳进行。二要加强宣传与学习,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目的、政策规定,步骤和要求讲深讲透,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了解这次岗位设置管理的深刻意义、基本内容和工作步骤。三要认真搞好调查摸底,因为这支队伍是

队伍的7.5倍,而且,编制情况、职称结构、领导职数,行业归属和层级分布等情况较为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事业单位广大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确保按期完成工作任务。

事业单位调研报告范文_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调研报告范文篇3

为促进和推动自治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了解掌握事业单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情况,根据局党组的安排,6月1日—6 月10 日,局领导带领

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工资处工作人员,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州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工作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所调研的十个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普遍开展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实践,有的改革是单项的,有的改革是多项的;有的进行了岗位竞聘的改革,有的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探索,有的进行聘用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有的进展较快,有的进展较慢。改革工作做得最好的是伊宁卫校,主要表现在改革的意识强、气氛浓、内容项目多、步子大、进展快,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已制定,七月中旬以后将在全校逐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度。

一、认识到位,领导重视,组织保证。

各试点单位领导重视,认识明确,态度积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组织领导机构健全。所调研的八个试点事业单位均成立了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本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各试点单位领导班子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认识比较明确,思想比较统一,思路比较清晰,认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对改革充满信心,态度比较积极。

二、各试点单位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做了大量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积极推行中层领导竞争上岗制度。伊宁卫校2001年首先对学校

人员、工勤人员进行了轮岗,2003年对校中层干部进行竞聘上岗,实行下聘一级,由科(室)负责人优化组合科室工作人员,提高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伊犁州 院、伊犁州新华医院对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一年一聘,年终 群众满意度低者即可解聘。伊犁日报社对中层本文来自 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查看缺岗实行竞争上岗,伊犁晚报社、伊犁电视台对全部中层岗位全部实行了竞聘上岗,通过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的用人氛围。

2、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公开制和择优聘任制。除教育系统外,各单位普遍实行了评聘分开,对取得资格人员进行认真考核,选择优秀者予以聘用。伊宁卫校、伊犁中医院对一些业务能力强,但专业技术职务低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低职高聘,对专业技术职务高而业务能力弱或敬业精神不强者实行高职低聘。伊宁卫校还破格给校内个别 带头人给予内部“正高”待遇,较好地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3、积极进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伊宁卫校制定了《岗位津贴管理办法》和《课时津贴管理办法》;伊犁州新华医院把职工工资的30%提出来进行二次分配,把分配的权限下放到各科室,建立了“岗位工资制”;伊犁电视台加强岗位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推行部门内部成本核算,费用下达到各部门;伊犁日报社把40%的活工资,组版费、创收提成捆绑起来进行再分配,实行绩效挂钩;伊犁广播电视大学提出了“工资管生活、岗位管福利、效益管奖励”的内部分配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分配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锅饭,拉开了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改变过去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样的状况,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作积极性和效率明显提高,形成了个个想法干好工作,努力争创一流业绩的局面。

4、伊犁州中医院、伊犁日报社、伊犁电视台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引进急缺人才。伊犁州中医院近几年先后招聘了护士28名,引进人才16 人,伊犁日报社,伊犁电视台也都结合本行业特点,以办好报,办好电视节目,出精品的宗旨,实行优化组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编人员、节目主持人等急缺人才,对引进人才实行聘用制管理,和本单位职工享受同等待遇,提高单位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促进了事业的发展。

三、各试点单位虽结合自身实际做了一些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 的

,但总的来看,改革工作还只是部分的,而不是全面的,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还面临着一些矛盾,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由于目前自治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尚处于试点阶段,改革的大气候处于正在形成之中,尚未形成一个改革的大环境、大气候,一些事业单位怕过于冒进,遭到一些误解,给自身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不敢大胆推进改革。

2、分配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而现行全额预算事业单位执行的工资统发制度,活工资部分直接进入了每个人工资卡中,事业单位缺乏分配的自主权,无法进行调配,活工资实际上成了死工资,没有体现优劳优酬、绩效优先的原则,制约了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

3、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完成定编工作,致使这些单位无法进行定岗、按岗聘任和竞聘上岗工作,进而制约了全员聘用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进程。

4、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性较高,但其业务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支持关心的力度不大,认为那是人事部门的事,投入组织领导下属事业单位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精力很少,没有发挥好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改革的组织领导作用,致使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推动进度较慢。

5、由于在未聘人员如何安置方面没有很好的办法和疏通渠道,一些事业单位有顾虑、有畏难情绪,不敢大胆进行改革。

6、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还不到位,加上现行的用人制度的制约,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无法得以实现,造成事业单位急缺人才无法正常补充,引进的人才手续难以顺利办理。

7、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办法,事业单位与职工应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明确双方人事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聘用合同,而劳动部门却要求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也全部签订

,造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无所适从。另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伤病残鉴定和退休应由人事部门负责鉴定和审批,但劳动部门对人事部门的伤残鉴定和退休 不予认可,将会直接影响新党办[2005]14号文件的执行。

四、建议及措施。

1、借助自治区的《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的出台,认真组织好文件的学习,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和全社会对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改革的内部动力。

2、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改革领导组织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改革工作,人事部门要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查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协调工作,及时帮助,指导改革。各行业主管部门要领导、组织好本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充分调动改革单位的积极性,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的强有力的工作格局。

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必然要涉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各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但也不能裹足不前,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主动思考,主动研究,主动安排,周密部署做好工作。

4、严格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在国家规定的津贴总额内享有分配自主权,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内部分配,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的要求,由财政将“活工资”部分全部打入单位帐户,由事业单位按绩效自主进行分配,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还事业单位分配的自主权。

5、鉴于事业单位定编问题已制约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各县(市)一定要争取编制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尽快将各事业单位的编制核定,以保证事业单位按需设岗、以岗定责、按岗聘任、以岗管理。

6、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办法,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签订明确职工与单位双方人事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聘用合同,并进一步和劳动部门协调,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伤病残鉴定和退休由人事部门审批,保证新党办[2005]14号文件中关于文件中未聘人员提前退休精神得以执行。

7、疏通未聘人员安置渠道,各县(市)、各部门、各单位应想方设法疏通出口,解决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采用依托技术、行业优势,通过兴办发展新的产业,转岗培训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未聘人员,认真贯彻执行新党办[2005]14号文件关于内部解聘、提前退休、病退、辞职等办法。

事业单位调研报告范文_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调研报告范文篇4

为全面掌握xx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理清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思路,xx区人力社保局组织开展了一次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调研。

一、全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现状

(一)基本情况

全区有713个事业单位。其中,全额财政拨款507个,差额财政拨款 88个,经费自理93个;核定编制28581名,其中,全额财政拨款19454名,差额财政拨款5893名,经费自理2933名,企业化管理301名。事业单位拥有人才24548人,其中管理人才5377人,专业技术人才16475人,技能人才3375人。

(二)结构分类

1、学历情况。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124人、占比例约为0.5%;大学本科学历为8998人、占比例约为36.7%;大学专科学历为5366人、占比例约为21.9%;中专学历为8543人,占比例约为34.8%;高中及以下学历为4948人,占比例约为14.2%。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为277人。

2、年龄结构。35岁以下为7841人,占比例约为31.9%;36—40岁为4510人,占比例约为18.4%;41—45岁为4794人,占比例约为19.5 %;46—50岁为 3109人,占比例约为12.7 %;51岁以上为4294人,占比例约为17.5%。平均年龄40.5。

3、区域层级。区属16199人,占比例约为性67 %;52个乡镇(街道)8349人,占比例约为33 %。

4、行业分布。教育系统12503人,占比例约为50.9 %人;卫生系统4772人,占比例约为19.4%人;农业系统2115人,占比例约为8.6%;其它系统5158人,占比例约为21%。

5、性别比例。男性15008人,占比例约为61.1%;女性9540人,占比例约为38.9%。男女比例为1.57:1。

6、职务职称

(1)管理人才5377人,其中:五级职员27人,六级职员140人,七级职员2614人,八级职员1913人,九级职员及以下683人。

(2)专业技术人才16475人,其中:高级1967人,中级7934人,初级及以下7257人。

(3)工勤技能人才3375人,其中:技师122人,高级工1801人,中级工897人,初级工526人,普工29人。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xx区人事人才工作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实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不断创新人才机制,加大人才投入,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人才资源开发的新局面。

但是,由于xx区处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人才竞争压力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与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人才总量仍然不足。全区现有总人口 173万人,而事业单位人才仅24548人,占总人口数比为1.42 %,从比例上看,远远不能满足于全区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一是学历结构不够合理。事业单位人才中,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有13491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达55%。本科以上学历有9122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37.27%,研究生以上学历仅有124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0.5%。二是人才行业分布不够合理。全区传统产业人才相对比较丰富,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0.4%。而新兴特色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比较匮乏,从事工程、农业、工程技术的人才数量少,特别是审计、外语、经济管理、规划、盐化工等重点支柱产业领域的人才显得尤为紧缺。三是技能人才

素质低。全区事业单位技术工人3375人,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有2819人只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四是地域分布不够合理。城镇和待遇较高的事业单位人才相对过多,而乡镇和条件较差的事业单位分布较少。

(三)吸引人才的软环境缺乏优势。一是人才政策环境缺乏吸引力。地区经济气候影响了人才资源开发,人才投入明显不足,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强。二是工资待遇偏低。与同类城市相比,xx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了人才引进,造成了人才流失。三是收入分配制度缺乏激励性。全区绝大部分事业单位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按职称、级别等因素进行分配的制度,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现象依然比较严重,使得“按劳取酬”、“以岗定薪”、“优绩优酬”等新型分配方式在很多事业单位并未得到真正实施。比如,乡镇事业单位因为规格低,管理岗位和专技职数受限,想上又上不去,待遇较差,挫伤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竞争机制缺乏。注重人才为我所有,不注重人才为我所用;有些单位注重引进外部人才,忽视发挥内部人才的作用,挫伤了原有人才的积极性,造成一边引进一边流失的现象;公平、公正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和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健全。

(四)人才流失仍然比较严重。近3年,全区共引进研究生及其以上人才仅80名左右,而近两年来,调出区外专业技术人才近100人。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也有各级各部门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力等主观因素。

一是缺乏对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性、紧迫性的认识。一些单位的领导没有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物质资源而忽视人才资源,没有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宏观协调、战略研究、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人才工作很多时候还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二是事业单位管理现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工作的要求。1、进人用人的机制不活。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自主权太少,引进人才程序繁琐。如城政工程处引进一名急需的硕士研究生,由于未及时办好编制、人事等手续,而离开该单位。另一方面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人才

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条条框框过多,人事管理过于集中。比如,新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办法脱离实际,导致中、高级已聘人员数额大大超岗,基层单位矛盾突出。2、人才评价机制不活。一些地方和部门拘泥于某些政策的条条框框,过于看重身份、学历、职称,而没有将人才评价的重点放到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上来。3、分配激励机制不活。一些单位和地方在分配上的“大锅饭”、平均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技高技低报酬差不多,利益分配向从事智力密集型劳动的人才,向有发明创造、有科研成果的优秀专技人才倾斜的力度不大。4、人才培养机制还未健全。全区人才培养缺乏力度,财力支撑不足,一些单位在人员进修、继续教育方面往往以财力紧张为由,很少作出安排,使相当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得到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的机会,知识老化现象相当严重。

三是现实条件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很强。1、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影响人才资源开发。近几年xx区经济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对人才吸引力较低,使人才在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上进展缓慢。2、工资待遇偏低。与同类城市相比,目前xx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了人才引进,也造成了人才流失。3、人文环境较差。由于

条件、交通、信息方面缺乏比较优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差异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成长,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发挥。

三、建议和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区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性措施,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学者。开展“人才队伍建设与xx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逐渐使“爱才、重才、容才、护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开辟“专家访谈”专栏,及时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

,为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利用各种途径,特别是通过“三峡人才网”等方式,在区内外广泛宣传xx区引进和吸纳优秀人才的有关政策,宣传xx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为xx区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二)坚持改革创新,构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根据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管理、教育、卫生和文化艺术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规律,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培养方式、激励措施和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按岗论酬、按绩论酬的分配机制,高科技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的奖金、津贴可多于平均数的5-8倍。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建立“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任、政府调控”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分类管理体制,区委区府重点管理好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双高”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三)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继续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之外,探索制定系统的事业单位人才培训计划。二是在委托培养上取得突破。积极鼓励单位利用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根据单位发展的需要,采取单位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每年从在职职工中选派人员进行委托培养,接受系统的学习教育,使这批人才成为单位发展的核心骨干。对回原单位工作的,负责解决学习期间的所有费用。三是在对口培训和挂职锻炼上取得突破。每年择优选派30名左右的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对口支援省市培训基地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

。四是举办经济发展论坛。每年邀请10名左右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xx未来的发展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宽广大干部的视野。

(四)完善优惠政策,优化人才环境。一是开辟优秀人才来万的绿色通道。建议结合实际重新修订区2000年制定的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凡引进单位急需的全日制研究生、以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编办、人社等部门应采取限时办结的方式,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对引进的正高或博士研究生,用人单位可安置其配偶或子女入学、就业。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实际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破格评聘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对辞职、离职或因要求流动被辞退后来xx区工作的,经人社部门核准后,承认其原有的专业技术职务,工龄连续计算。凡引进人才,其子女入学由教育部门根据其本人意愿,确保优先安排。二是提高紧缺人才的生活待遇。被聘为正高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博士研究生,用人单位可实行年薪制,并拨给足额的科研经费。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由用人单位每两年组织一次健康体验,每年安排参加一次国内学术研讨会,并在用车、通讯、信息资料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贴。被聘用或安排在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做出重大贡献的实用人才要打破条条框框,实行论功行赏。三是对优秀人才进行重奖。建议区委、区政府设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基金”和“xx突出贡献人才奖”,每两年对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为xx区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

1. 2. 3. 4. 5. 6.

第5篇:社会调研报告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调研报告

导读:本文是关于社会调研报告,希望能帮助到您!

小编给大家介绍2016社会调研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社会调研报告(1)

一、基本情况

是一个中等小城,现有人口529.92万人,有大中小型水库272座,水库移民25万多人,占全人口4.7%,其中后期扶持核定指标人数20.8万多人,涉及连带影响人口70万人,占全总人口的13.2%,分别安置在5个县区61个乡镇395个行政村1725个村民小组,水库移民人数位居全区地第三。过去由于经济发展不快,政策单调,工作简单,法律意识不浓,移民的思想也相对纯朴,在水库移民的搬迁中,移民利益不明显,因此也没有上访的问题。今天,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党中央对移民过去所作出的贡献予以肯定,也越来越关心重视了水库移民的生活,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文,使水库移民得到了实惠。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水库移民在过去的变迁中由于土地、山林界限等权属不清,导致现在应得利益受损,水库移民上访不断,尤其网上访、集体访和重复访,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去年,水库移民工作系统共受理水库移民群众来信来访总量71件,与2014年同期59件相比上升了16.9%;其中信12件,与2014年同期的17件相比下降了29.4%;访59批次147人次,与2014年同期的42批次130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人次相比分别上升了28.8%和11.6%;办理上级交办转办件17件,来信来访的高增长严重影响了移民的情绪,也使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

二、移民信访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水库移民信访形势仍然会比较严峻,尤其是重点人员、信访老户重复访比较突出,信访、上访案件比去年上升,但这部分人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可能性不大。经初步排查,移民信访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访老户重复访比较突出;二是仙衣滩水电站不符合人口核定范围的受淹人口上访较多;三是部分小型水库移民要求享受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待遇;四是小型水库移民要求扶持移民新村建设和村屯道路建设;五是淹地不搬迁移民要求享受与搬迁移民户同等的补助待遇;六是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搬迁安置问题的信访。

三、移民信访原因分析

(一)移民攀比心理变化影响。一是后期扶持补偿的攀比。一些小型水库移民认为大家都是搬迁移民,应该同等对待,为什么大中型水库移民能享受后扶补偿,我们小型水库移民就不能享受因而上访。如:平南县大新镇大旺村龙角水库(小一型)移民,从2009年以来,一直信访和上访到各级移民部门及政府,要求享受后期扶持补助,三级信访已终结,还是继续缠访。二是基础设施的攀比。现很多信访反映的问题都是小型水库移民要求和大中型水库移民一样享受扶持移民新村建设和村屯道路建设,认为其他乡镇大中型水库移民建了移民新村,又修了村屯道路,而他们小型水库每年基础设施项目少,交通条件又差,申请一年又一年还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是没有得到项目批复;如:桂平小型水库就有100多座,需要修的道路就有几百条,而每年自治区批复桂平小型水库道路项目只有几条,不能满足移民的愿望引致上访。三是补偿差距的攀比。同为邻里,因淹没指标的多少不同,获得补偿问题的不同,导致移民心里发生变化而进行攀比,为追求利益的平衡而引发矛盾上访。如:港南区桥圩镇锦垌村淹地不搬迁移民,后期扶持指标批复回来不领取,认为原核实淹田淹地面积数偏少,不符合实际,要求重新核实和增加后期扶持指标。

(二)移民政策宣传不到位的影响。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个别领导干部对移民工作重视不够,少数移民干部移民政策不熟悉,责任心不强,执行移民政策走样,移民政策的宣传、解释力度不够,对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可能诱发的社会风险研究和分析预测不足,对一些潜在社会矛盾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等都可能引发移民信访和越级上访。

(三)移民对基层部门信任感的弱化。基层部门与移民接触最直接,最频繁,上访问题往往会涉及基层部门的执行力和职责履行问题,上访人对基层部门信任感降低,怀疑基层部门有私心,继而往往找的官越大(越级上访)、事情闹的越大(集体上访),解决的可能也就越大。上访人认为,自己所反映的问题,肯定与地方政府部门免不了要官官相护,只有再上一级政府,或者更高级的政府,才没有官官相护的嫌疑,尽管上访者明白更高一级政府也会将其信访问题转批给基层部门,最终还是落实到基层部门负责处理,但他们认为,一级一级政府的批转,基层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向上级负责,不敢怠慢。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移民政策法规宣传。移民工作中,要大力宣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移民群众对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宣传国家有关移民的方针、政策法规,公开移民安置方案、补偿标准、资金收支及使用管理情况,让移民及时了解国家的移民政策、法规;要宣传党和政府对移民的关心、及为帮助移民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要结合普法教育,加强对移民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群众通过正常的途径、合法的渠道反映移民的愿望、要求和意见;要宣传库区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充分肯定他们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贡献,通过加强宣传工作,引导移民群众理解和支持移民工作。

(二)深入库区排查疏导。把工作力量向库区基层倾斜,畅通渠道,大力开展领导接访和下访,积极做好移民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处理工作,组织广大移民干部深入库区基层一线,积极排查调处移民矛盾纠纷,与群众面对面地开展疏导教育,引导移民通过合理合法方式反映诉求,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移民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对移民信访突出问题及一些老缠访、闹访户认真进行调处,使这些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和化解。

(三)加强移民培训教育。注重移民培训,增强移民增收致富本领,提高水库移民劳动力素质。一是注意把握和注重移民培训工作的重点。我们要以全面培训为主向突出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就业培训为主,注重学习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高收入农产品技术,实用技术现场观摩指导和实作培训等同时,促进移民群众劳动力向旅游等二三产业转移,要整合资源,把移民培训、农村劳动力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等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分部门实施。二是按社会需求开展各类培训。积极通过定菜单培训等方式,向移民开设培训自助餐,鼓励移民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三是改进培训方法,搞好两个结合。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素质培训相结合,使水库移民增强自我维权意识,转变就业观念。

(四)加大对移民项目扶持的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对移民项目扶持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小型水库项目资金的投入,整合部门的资金,推动项目扶持规划的实施,结合精准扶贫开展脱贫攻坚战,把移民脱贫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摸清底数,积极争取自治区水库移民局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目前自治区已安排今年大中型水库移民脱贫攻坚通屯道路项目建设资金6027万元,建设贫困移民村屯道路176.5公里,受益贫困移民村屯103个35781人,年内完成4个水库移民培增项目,投资290万元。通过加快水库移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使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尽快达到安置区所在县(、区)农民的平均水平,并加强与县区部门以及库区乡(镇)、村基层组织的协调沟通,做到上下联动、左右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扎实抓好水库移民信访维稳工作。

2016社会调研报告(2)

近年来,xxxx市司法局有序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整合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建立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机制。市本级、5个县(市、区)、74个乡镇、755个村(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539个村(社区)聘请了法律顾问,占全市村(社区)的47%,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工作中也遇到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体现了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的特性,目的是满足群众的基本法律需求,但目前建立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还是在司法行政体制内运行。《xxxx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xxxx6〕41号)文件要求建立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将政府购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但我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经费未纳入同级财政经费预算,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经费没能落实,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热情不高,后续服务不到位。

二、公共法律服务条件不完备。《全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桂司通〔xxxx5〕58号)要求,市、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按照一平台六中心(即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法律服务中心、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法律援助中心、人民调解中心、安置帮教中心、社区矫正中心)结构布局,提供窗口式大厅式一站式服务,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要求设置服务窗口、法律图书角等。目前,市司法局和三区司法局都没有独立的业务用房,现有的办公条件不能满足设置一平台六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窗口条件,三个区司法局已购买的全区司法行政视频会议系统都因没有场地无法安装。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都是依托司法所设置,司法所除了承担司法行政职能外,还加塞了很多工作职责,司法所门口挂的牌子普遍达到10个以上,且司法所工作人员平均3人,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大部分村(社区)办公条件简陋拥挤,难以设置独立的公共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法律服务窗口和法律顾问办公室。

三、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分布不平衡。全市律师事务所28家,执业律师186人,基层法律服务所57家,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175人,主要分布在城区和桂平市、平南县,其中覃塘区、港南区仅有1家律师事务所分所。由于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多数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几个村的法律顾问,时间、精力有限,每月到村(社区)提供法律服务的时间较少,在解决群众法律诉求时出现不及时情况,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四、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化程度不够高。一些部门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认识不足,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职能、作用不甚了解,参与度不高,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性质缺乏了解,遇有法律问题,只有少部分群众会找法律服务工作者寻求有偿法律服务,大部分群众还是习惯于求助于信访、公安等部门,导致公共服务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地位,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经费预算,落实政府购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经费,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个案补贴、法律援助案件补贴、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驻点服务补助等制度。二是加快推进市司法业务用房建设,采取租用办公楼的方式设置港南区、港北区、覃塘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切实为群众提供窗口式大厅式一站式便捷的法律服务。三是出台引进、培养律师与鼓励、扶持律师事务所发展政策,不断壮大律师队伍,实现我市律师人才专业数量指标达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四是加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化程度,提高部门参与度及群众知晓率。

第6篇:社会调研报告

二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09会计学3班 姓名学号:韩钊20091393 调查时间:2011.01.20—02.10

一、调查时间:2011.01.20—02.10

二、调查地点:重庆市

三、调查内容:

1、重庆城乡统筹情况。

2、重大“民生工程”实施情况。

3、农村增收脱贫情况。

4、“五个重庆”建设情况。

为了掌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了解重庆城乡统筹,五个重庆建设等重大事项的实施情况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特在寒假期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作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面积8.2403万平方公里,人口3253.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61.15万人,城镇化率49.99%。)。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直辖以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加大了对社会民生的投入,随着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所做的三一四部署,重庆被国务院列为城乡统筹试点城市和去年提出的五个重庆建设为重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城乡统筹和农村增收脱贫问题中,政府扎实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农民增收。突出土地、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基本建立起区县、乡镇和行政村土地流转三级服务体系,土地流转率居全国第四位。农村土地交易所通过地票交易,开辟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途径。集体林权确权面积和颁证户数均超过90%,累计流转林地735万亩。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比例超过30%。乡镇金融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加大城乡就业统筹力度,提质发展劳务经济,培训农村劳动力44.4万人,新转移36.7万人。把加快“两翼”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市级以上财政转移支付“两翼”的资金增长21%,市属国有企业筹资50亿元帮助“两翼”16个区县建设工业园区,“一圈”向“两翼”援助资金和实物达到2.6亿元,“两翼”经济增速连续三年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大力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发放直补资金32.8亿元,惠及1952万农民。生产粮食1137万吨、蔬菜1177万吨,出栏生猪2002万头。建成开县鲤鱼塘水库,竣工大中型水利工程8座,整治销号病险水库405座,又有220万城乡居民喝上安全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000余条。建成农村沼气池19万口。农村国电网改造率提高到93%。所有自然村实现通电话。建设巴渝新居3.7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4.1万户。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500个。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5万。选派5460名大学毕业生、9549名专业技术人才、9153名驻村干部下乡助农。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五个重庆建设中,政府全面推进“五个重庆”建设。把“五个重庆”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平台,塑造内惠民生、外树形象的城市品牌。投入2050亿元,超额完成各项年度任务。拆迁改造主城区危旧房447万平方米、工矿棚户区70万平方米,建成廉租房8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69万平方米,直接惠及10万个家庭。综合整治主城居住小区1287万平方米,拆迁改造城中村269万平方米。绕城、沪渝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渝湘高速武隆至黔江段等建成,新增通车里程412公里。改建干线公路3000公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竣工投用,襄渝二线全线贯通,渝怀二线开工建设。朝天门大桥等一批城市交通项目建成投用,轨道交通建设进展顺利。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菜园坝长江大桥喜获“詹天佑奖”。结合燃油税改革,率先在西部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成功实现主城内环站口外移目标。城市、农村、长江两岸等六大森林工程同步推进,植树造林578万亩,建成城市绿地5496万平方米,市民造林绿化积极性空前高涨。主城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深入实施,完成主城区企业环保搬迁25户,淘汰小煤矿300万吨、小水泥145万吨。惠及城乡居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完成734个基层医疗设施项目改扩建,提前两年全面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甲型H1N1流感防控科学有序。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改造投用,新建登山步道58条、中小学塑胶运动场329片,成功举办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健康校园杯”学生运动会。重庆运动员在十一届全运会和首届智运会上取得较好成绩。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年活动成效明显,重特大事故控制到2起。社会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更加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

在解决民生问题中,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财政民生支出682亿元,创历史之最。为稳定和扩大就业,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职业培训等补贴6.7亿元,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4亿元。高校和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0%、97%,受金融危机影响回流的367万农民工基本实现再转移就业。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原征地农转非和城镇用人单位超龄未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全部解决,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5个区县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区县全覆盖。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提高医疗救助、五保供养、优待抚恤水平,保障了210万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在西部率先建立城乡一体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国家标准。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惠及学生360万人。城乡低保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学费全部免除。31.7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足额兑现。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8%。职业教育优势更加凸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高校教学科研取得重大突破,获国家级成果奖53项。强化涉农、教育、医疗等关系民生的价格管理,物价总体保持稳定。过去一年,我们着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扎实开展大走访攻坚行动,组织20万名干部深入基层排查化解信访积案,走访群众89万人次,投入资金48.8亿元,解决各类问题8.5万件,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按照中央部署,依法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得到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和拥护。累计抓获涉黑涉恶人员3339人,一批黑恶团伙已受到法律惩处,一批黑恶势力“保护伞”被铲除。城乡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八类暴力刑事案件占比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综上所述,可见重庆市在城乡统筹试点,农民增收脱贫,五个重庆建设等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离真正的宜居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取得这些成绩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完成五个重庆建设,成功试点城乡统筹,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在城乡统筹和农村增收脱贫过程中,农村面临的现实问题还很多。如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整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对农村财政投入不足使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低下,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农村整体上的医疗水平,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整体偏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任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干部、党员难以适应新时期下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在五个重庆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如宜居重庆中面临危房棚户区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怎样做到尊重民意,杜绝强制拆迁,和谐建设等问题。森林重庆中的重形式轻内容,过程轻结果,重栽种轻管理,重指标轻效益,重口号轻行动等问题。平安重庆中的交巡警平台设置点过少,造成的治安死角,城市郊区警力薄弱等问题。畅通重庆中的面临主城地域限制交通建设难度大,农村村村通覆盖面还不高等问题。健康重庆中的怎么样解决居民参加锻炼积极性不高,现有体育设施薄弱等问题。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今年已下达的四批中央投资中,民生工程投资所占比重超过50%。落实到重庆而言就是继续开展城乡统筹改革,继续加大对五个重庆建设的投入,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继续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继续加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在城乡统筹过程中,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根本的问题是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市场配置问题,使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同步提高,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其中的核心问题又是如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问题。农民有了土地经营权,产生了积极性,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一定时期内的权益有了保障。我国属于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土地很少,仅仅依靠土地难以实现生活富裕,更难不断提高富裕程度,从长期上讲,土地经营权难以保障农民的根本权益。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化必然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农民不可能身背土地进城。逆向思维,保障农民权益的手段并非仅有土地使用权一项,否则土地经营权就成了束缚农民手脚的绳索,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只要能够保证农民的根本权益、生存权和发展权,土地经营权也可以活跃起来,成为吸引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的吸铁石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把城乡交流引向生产要素层次,成为统筹发展的基石。社会的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工业反哺农业上,而要转移到城市反哺农村,培育城镇上来。而且,反哺的基本点要建立在生产层面上,形成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能力。对城乡统筹的建议:迎接农民进城.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在农民增收脱贫中,就是要加大农村投入,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在加大农村投入中就是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进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弄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制定优惠政策,发展农村品深加工提高农业附加值。

第7篇:社会调研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调研报告

调 研 题 目: 关于潍坊市市区使用公共自行车的调研

报告

姓 名 学 号: 年级专业班级: 所 在 学 院: 撰 写 时 间: 指 导 教 师:

关于潍坊市市区使用公共自行车的调研报告

摘要:本次调研在潍坊大规模投入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前提下针对市区区域对这一事件展开调研,对公共自行车使用所带来的便利与不便及公共自行车的保护措施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调研的走访对象是潍坊市市区内的社会人员、在校学生、政府工作人员等,通过调研提出了发展网上租车及车辆管理技术、车辆使用的保护措施、增加自行车管理机动性等解决方案,这一行动取得的成果促进了潍坊的交通发展及环境保护,建设大美潍坊。

关键词:潍坊市市区;公共交通;自行车;便利与不便

引 言

调研目的:了解使用公共自行车后带来的便利与不便,尽可能找到解决其带来的不便。 调研时间:2016年2月8日—2016年2月22日 调研地点:山东省潍坊市市区 调研人员:×××

调研手段:查找资料、居民访问、工作人员洽谈

相关背景:潍坊市为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倡低碳环保出行,同时,为了使人们出行更加安全方便,人民政府于2013年9月推出了绿色公共自行车。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受很多居民喜爱。但也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调研过程:本次调研共用时两周,其中: 2016年2月8日-2016年2月10日,查阅了公共自行车的相关资料,了解到公共自行车的一些投入使用城市及其使用注意事项和使用效果;2016年2月11日-2016年2月12日,访问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咨询并得知了政府大量投入使用公共自行车的目的以及自行车使用方法;2016年2月13日-2016年2月15日,1.对来潍坊旅游的游客询问了一些问题,他们大都认为城市大量投入使用公共自行车十分便利,并且对没办法临时租用潍坊公共自行车表示十分遗憾。认为没时间等公交,而出租车对于城市游玩路程并不是十分实惠。2.通过网络贴吧向在校学生问了很多对于此事的看法。住校学生表示不经常使用,而走读学生表示十分便利;2016年2月16日-2016年2月18日,对市区内多个小区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问他们对于潍坊市投入使用公共自行车的看法。大部分人表示很满意,也有少部分说出了其中的不合理之处;2016年2月19日,和家人探讨公共自行车一事;2016年2月20日-2016年2月26日,调查所得,结合调查结果和相关资料撰写调研报告。

一、潍坊市市区使用公共自行车的总体概况

(一)潍坊市简单介绍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中东部。地跨北纬35°32′至37°26′,东经118°10′至120°01′。南依泰沂山脉,北濒渤海莱州湾,东与青岛、烟台两市相接,西与东营、淄博两市为邻,地扼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胶济铁路横贯市境东西,直线距离西至省会济南183公里,西北至首都北京410公里,是半岛城市群地理中心。面积15859平方千米,人口927.72万(2015年)。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而经济区的重要交汇处。中国新二线城市,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

潍坊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区,总面积15646平方千米,占潍坊市总面积的35.6%。分布于西南和南部,海拔100~~200米以上,西南部为泰山山脉的鲁山和沂山北麓,海拔最高,是潍坊主要河流发源地。地势最高点是临朐沂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023米。东南部为崂山山脉的余脉。中部洪积、冲积平原区,面积659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41.6%。是由弥河、丹河、白浪河和潍河的长期冲积而形成的。主要分布于中部和东部,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海拔7~100米。北部滨海地区面积351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2.8%。该地区北临莱州湾,地势低平,海拔在五米以下。沿海滩涂广阔。

(二)潍坊市公共自行车使用概况

潍坊市为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倡低碳环保出行,同时,为了使人们出行更加安全方便,人民政府于2013年9月推出了绿色公共自行车。潍坊市公共自行车由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车系统有限公司承建,自2013年投运以来,仅潍坊城区内,累计办卡38万余张,累计借车一亿余次,日均骑行保持在20万人次左右,可见项目取得极大成功。但使用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不少问题。

二、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自行车的使用与管理带来的问题

1.办卡距离远,补办、办卡、缴费都不太方便

以自身为例,由于家在奎文区东北部,市区办卡点在潍城东南方向,家与办卡点之间也没有直达公交车,导致办卡、补办十分不便。同时自行车卡多次拿取的特点也导致携带不便,容易丢失。

2.“无处停放”,“无车可借”十分尴尬

由于早上,中午,下午各有上下班高峰期,这期间里,商务区附近的自行车点、居民区附近的自行车点经常出现“无处停放”和“无车可借”的尴尬现象。有些上班族,出门稍晚些,家门口的自行车就被借光;骑到单位,自行车车位已满,要走到别的地方才能借到或者停车,大大浪费了时间。甚至极少数人出现用自家锁锁住公共自行车,这种“霸车”的恶劣现象。 3.没有临时租借、短期租借的服务

由于潍坊市区是潍坊市各级证书考试、驾照考点聚集区,也是著名风筝之都,各种

人群如游客、考生经常从外地赶到市区,如果设有临时租借点将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便利。

4.部分自行车损坏严重

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自行车损旧有些严重。虽然自行车启用时间不久,车子开始也是全新的,使用两个多月后许多车辆就变得有些陈旧,少部分车子的锁不能正常使用,车子的尾灯,快拆件易坏易丟。

(二)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

1.办卡点设立成本高

空间成本,人力成本等各项原因,导致办卡点不可能太多。卡的成本和承建方也导致不可随意更改自行车卡的现状。

2.投放自行车不够多,机动性有待提高,市民素质也需进一步改善

调查表明,如今公共自行车平均每天借车量达到18万次,高峰期达到每天20万次以上,与3万辆公共自行车的投放量相比,这意味着每辆自行车平均每天都要借出七八次,这使得用车高峰时段,一些高峰站点会出现无车可借的情况。供需矛盾也导致了霸车现象的产生。

3.临时租借办理麻烦且成本高

临时租借针对的人群相对本市人口来说较少;且游客大部分不了解潍坊市道路,更倾向于选择出租车出行。

4.潍坊市市区区政府保护自行车措施不足而且部分使用者公德心缺乏

一方面,自行车的置放点是露天的,没有设置顶棚用于遮蔽雨水,这么一来,下雨时自行车被淋就会减少它的使用寿命,链条容易出现问题,也可能出现噪音,难骑等问题。很多人使用自行车时候不够爱惜,有些人放置车子不够小心,锁车时大力锁车、因为不合理的借车方法没开启锁却用力拽拉,这些现象很容易造成锁具故障,使得自行车受损严重,总的来说,很多公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对于公共设施的使用不够爱惜。

三、对策建议

(一)实现从办卡到扫码租车的发展

潍坊银行办理银行卡可同时租借自行车,大大方便了办卡的人群。同时,为防止丢失自行车卡导致的一系列不便和成本费的浪费,潍坊市公共自行车管理中心已经于2015年推出了扫码租车的制度,一经推出,广受群众认可。在春节等人流量较大的时间段,还在车站设立两处临时办卡点,方便市民办卡。虽然扫码租车还不太成熟,但我们看到了潍坊市公共自行车管理者对于公共自行车发展的不懈探索。

(二)“开源”,提高车辆管理机动性

通过联系自行车管理中心的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市民要提高爱护公共自行车的意识,认识到公共自行车是公共资源,不可以私人占有。同时,该负责人表示他们

会通过“开源”的方式缓解供需矛盾,“市区还将投放2000辆自行车,尽量从源头减少此种现象的发生。”而对于无处停放的现象,管理中心应加大自行车运输车辆的巡回次数,尽量在商业区停车高峰段将多余车辆运往居民区,而不是堆放在附近;反之在商业区借车高峰段将居民区多余车辆运往商业区,加大管理机动性。

(三)推出临时租借服务

由于在做调查问卷时询问到了游客,建议公共自行车管理中心在完善自行车管理的同时推出外地临时借车的服务。比如在各合作地点潍坊银行内,只需要交xxx元押金和xx元暂充车费即可办理临时租车卡,租车费用计时计算。回程时凭借小票和临时租车卡退还押金,卡费多退少补,方便临时出行的游客使用公共自行车。

(四)潍坊市市区政府部门对公共设施有相应保护措施,多开展保护公共自行车的公益活动

潍坊市政府部门在安装自行车的时候应该从长远考虑,加大对自行车的保护,怎样减少损坏。首先,既然置办了,就首先让物品的质量有保障,其次,就是做一些后期的保护措施。比如,在停置自行车的上空安装顶棚(虽然现在是在树荫下这样既节省成本又有一定遮蔽的效果是不错啦),避免车子长期雨淋日晒而导致使用寿命减少,另外常进行喷漆保护,定期保养并给链条上油。这些保护措施同时也是对公民的行为做出榜样,对公共物品的保护爱护之心也会增强。2014年对公共自行车附近安装监控设施也是潍坊政府对公共设施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多举办一些类似2015年举办的“我为车子擦擦脸”的儿童公益的活动,既提高市民素质,又对自行车进行了保养,可谓大善。

结 语

通过本次调研可知潍坊市市区的公共自行车使用问题是存在的,虽然公共自行车的添置极大方便了公民的出行,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的存在,这一改变并不是让所有人满意,也表现出一些公民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发现了相关部门在置办公共设施的时候对于它的保护措施做的还不够。当然,在看到这些问题的同时,也看到了相关部门对暴露出问题的快速解决,这说明了潍坊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表明了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对公民的关爱,为公民衣食住行各方面殚心竭虑。看到了政府为提倡低碳环保出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文明城市所作出的努力。不再为了GDP增长而不顾环境,至少投入极大成本而没有极大利润回报的公共自行车很明显的体现出了这一点。对我而言,这次调研让建设生态文明,科学发展不再只是书上空谈高论的文字,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国家政策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而不是堂而皇之地享受着这一切。这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无一不昭示着党和国家政策的科学、正确和伟大。

参考文献:

[1]孟庆瑜, 申静.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读本[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2009 [2]刘树庆.资源环境价值问题评析[J].绿色科技.2012,(12) [3]王岩,李武.低碳经济探究综述[J].中国经济报告.2011,(8)

[4]佟庆远, 杜鹏飞, 李王锋, 林瑾, 李宏.新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新城市人居环境与村庄规划丛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5]祝浩.概念自行车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6]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WGhVxZyOqb8ruJk5lOOXC2xwOdzMUZom3fCJCgZxjBpr-24K6ACeLVOxagtU3ZMf__jOSwRh5SI9_TxsN6V8a [7]http://www.dawendou.com/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shuzhibaogao/34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