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专业技术个人总结】

篇:分析信息技术在体育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包括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愈来愈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欢迎,信息技术的运用给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变革,成为人们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信息技术如今还在以高速发展,教育也在发展,教育与信息技术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事物,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支持。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在一起,而单方面的体育教学也需要信息技术教学的辅助才能不断提高质量。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信息技术也是研究的一个课题。

1 体育教学中带入信息技术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本是一个不相干课程,但是,他们之间也有很多的融合点,把信息技术与体育结合,无形中也把其他的学科的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带入到体育学科中去。比如,信息资源是主要的内容之一,再比如人力资源,等等,把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结合在一起,并且使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去,使体育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甚至改变传统的老套的教学方法,从教材的局限中走出来,从而拓展教学内容范围,更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学方法变得更加适应于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从而有利于体育教学的重难点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学习中能以较高的热情参与活动,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体育课也变得更为轻松而活跃,课堂氛围良好,有利于学生参与活动。

2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运用的途径

提高体育学习积极性,形成体育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说明对体育有了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更主动的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多元化、富有变化、具有情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教学方法多元化的趋势开始出现,并且已经替代了传统教学方法,很多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方式变得简单而有效,比如录像与VCD的运用等。

在足球教学中,已经有了战术的教学,但是战术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理解的,甚至他们在足球比赛中无意中运用了战术也不知道自己是在运用战术。当给他们讲解战术时,他们很难懂。但是,如果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战术教学中去,就可以很清楚地把战术的过程呈示给学生。比如,找一个典型的战术片子让学生看录像,在让学生注意的地方就可以指给学生看,或者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播放,并加以讲解,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战术的配合上,如两队员的配合跑动路线、射门的机会,学生对战术的理解就会加深。当他们在比赛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灵活处理,而且还能理解其他的战术。当学生在实际的比赛时用到一个成功的战术后,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细化动作,迅速突破动作的重难点 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是核心,只有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后,才能进行科学的体育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到其他不同的体育活动中,在活动中有所创新。在体育课上,当学习一个技术时,很难的动作需要教师去做示范,并对示范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固定而完整的概念。而信息技术可以代替教师,甚至比教师做的示范更好更规范。为了让练习者看到较为规范正确的技术动作,从而让他们掌握完整的技术动作,体育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要掌握的动作放慢速度,或者暂停进行旋转、定格等,目的是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一个点上。这样做,学生就会更清楚地看到动作的细节,把最难的动作呈现出来,教学过程变得简单有效。很多连贯的、繁杂的动作光凭教师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像来显示灵活多变的动画,再加上特殊的音乐效果,让学生很容易掌握动作。

利用多媒体进行动作对比,纠正技术错误 学生在进行动作练习时经常发生错误,但是他们对自己的错误动作很难理解,也难做出正确的动作,原因是看不到自己的动作。这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练习者的动作录制下来,再与优秀运动员的标准动作进行对比,找出练习者的不足之处,然后分析给他们听。学生会发现自己的动作错在哪里,如何进行改正,从而迅速

改进并掌握。

利用多媒体对优秀学生进行动作创新 很多优秀的学生在一节体育课上很容易就能掌握教师的教学内容,出现吃不饱的现象。这时,教师可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观看视频,了解动作还需要做得更难、更漂亮。此时多媒体可以提供很多的文字以及图像信息,用快而准的信息把动作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此基础上就会以更高的要求去完成动作,从而为创新创造条件。

3 信息技术用于小学体育课程的注意事项

加强体育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信息技术看起来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但是如果把信息技术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就需要体育教师学会信息技术,要求体育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如果体育教师不去参与学习,那么,在体育课上运用信息技术就是空谈。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自身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变化,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观念先行,下一步就是学生要适应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所以,信息技术的运用就要在体育课上逐步实施,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授受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上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并能在学习当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对自己的帮助,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当然,体育教师如果想授受这一挑战,就要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不断进行学习,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并乐于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技术进行体育教学。

对信息技术和体育课程要有正确的认识 体育教师不仅可以把信息技术运用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它的优势进行理论学习。比如,在网上进行课件的学习,把自己的心得放在网上共享,与其他教师共同学习,通过网络的平台达到所有体育教师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部分,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的工具,利用它来合理地进行体育教学,充分发挥他的优势,让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体育学习,能搜集外界与体育有关的信息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篇:案例分析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分析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哈佛学者斯腾伯格认为,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存在三大差别,即知识的差别、效率的差别和洞察力的差别。就知识而言,一般包括三个层面,即原理性知识、特殊案例的知识及把原理运用到特殊案例中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驾驭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掌握特殊案例的知识和把原理运用到教学案例中去的知识。通过案例教学依据科学性、发展和可行性原则进行全面的分析、解剖,归纳出利弊,提出新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付诸实施。因此,这种“事半功倍”的行为方式能够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飞跃,使政治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循环,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有时又称为“个案”“个例”“事例”等,所谓案例,指在一个特定环境中,某一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即对该事件包括背景在内的一个完整的叙述过程。在政治教学中,案例处于纽带和中介的地位。学生通过案例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获得政治知识和技能,并用于解决政治问题的方法。案例分析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案例的讨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视过程。也就是说它可以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而非常重视得出这个答案的分析过程。

政治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最常用的是讨论法。其操作程序大致可按照如下几个阶段进行:案例学习—问题构建—案例讨论—反思拓展—升华。

(1)案例学习:对指定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分析具体内容,抓住案例中关键字、词、句。

(2)问题构建:思考案例所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操作面的问题,“这个案例反映了什么问题?”“案例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应该怎样做才好?”二是操作层问题背后所蕴含的策略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3)案例讨论:组织对案例本身所反映的事实和观点、案例的思考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参与者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为保证讨论的有效进行,教师课前要做好讨论的相应准备。一是熟知案例的背景、事实、观点,了解案例反映或者蕴含的原理等知识,以便引导概括出来。二是思考讨论程序,讨论如何开展,时间如何安排,教师扮演什么角色,设计思维方式,可以是正向思维,也可以是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可以是聚合思维,也可以是发散思维,只要能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就可以。三是如何分组,营造合作的环境。分组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学习伙伴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人或事各不相同,要能对同一案例感兴趣,才能分在同一组开展讨论,否则就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违背了案例讨论的初衷。学生分组完成之后,有着共同兴趣的同学只有通过相互间的共同合作,在和谐的合作环境下开展案例讨论。因为案例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学生相互讨论、争论的过程,这需要一个合作的环境。四是尽力为每组中心发言人提供发表对案例的看法、认识及对问题的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讨论的效益。五是做好教学反思,把不同见解、有争论的问题,合理建议记录下来供今后使用。

(4)反思拓展:深化案例问题,分析问题的属性,寻找相应策略。“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分析综合针对每一问题的各种观点,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内外部因素等整合起来进行综合理解。“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寻找出操作实施方案和策略,对案万艾可 http://huiruiyiyao.51sole.com

例中所包括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提高案例教学的理论价值。

(5)总结升华,结合案例实践应用。如在探讨“名誉权、人身权”的相关知识时,我选择了本地电视台报道过的《我不是小偷》的案例:小强是一个16岁的活泼男孩,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特强。高一下学期有一天他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妈妈被超市员工怀疑偷了超市的东西,他们一起来到超市对面的派出所。在派出所里,妈妈被一个男警官和超市员工搜身。当妈妈出来后,发现儿子也正被一个超市员工搜身。事后,小强的精神一直不好。被当地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创伤性应激精神障碍。医生分析说是因为一些创伤事件使精神受到损害。通过鉴定,与被超市搜身有直接因果关系。小强的精神一直不好,影响了学习,而且没能参加期末考试。他成绩很好且非常要强。妈妈向法院起诉,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法院判定此事影响了孩子一生,判超市赔偿精神抚慰金15万元。超市不服,认为此病一年即可治愈,主张只赔偿一年的平均工资。这一案例,不仅能让学生当回小法官,作出自己的评判,并在最后与教师出示的专家点评结论相对比,使部分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功感,促进他们今后的学习。

总之,教无定法。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分析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只要教师坚定信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案例教学法一定能成为受教师、学生欢迎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种好方法。同时,政治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必须贯彻启发性原则,在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万艾可 http://huiruiyiyao.51sole.com

第3篇:分析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分析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转引自“新思考网”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法是否科学与正确。学法指导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面向21世纪的学科教学目标之一。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要加强学法指导。尤其在新高考与新课程的形势下我们感觉考试主要体现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和探究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历史教学必须探究学生如何从“学会”发展为“会学”,历史教学研究也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法,不失为学习高中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从引导学生分析的对象、分析方法指导、学会分析法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粗浅探讨与分析。

一、引导学生分析的对象

1.分析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概念的内在联系及其结合方式,是历史学科教育内容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历史知识结构,才算真正掌握了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体系,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才有物质基础和依托。布鲁纳认为:获得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结构,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高度,让他们从整体上认识历史。历史知识的结构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历史事件有时间、地点、人物、过程、起因、结局、影响以及历史意义等等;一个历史阶段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外交国防等等方面构成;一个历史现象同样如此;每一节教材知识都有一个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每一节课堂上我们都应该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譬如,我们学习的近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知识结构:第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如何?第二我们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如何解决的?第三恢复的表现如何?有什么历史作用?我们在上课时就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结构上进行分析。

2.分析历史显性知识

历史显性知识是学生通过文字表述可以直接感知的。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都有其得以产生的原因、其本身的发展过程和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分析显性知识,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历史因果关系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围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的,而在各种关系中,因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加以系统分析。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学中,首先从课题分析得出“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历史的显性知识比较明了,我们就从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掌握知识就行。然后设计问题: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从英国开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已经拥有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先进的技术,完全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析工业革命的过程时,应该侧重于蒸汽机在纺织部门中的动力作用及其对机器在各行各业普及和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应该结合教材中的讨论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分析历史隐性知识

历史隐性知识隐藏在显性知识后面,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或对显性问题中若干要素的综合,只有通过显问题才能表现出来。分析隐性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充分发挥大脑的思维能力。因为,分析隐性问题一般集中体现在对隐含在历史现象背后的理论问题进行剖析。从这个角度讲,分析隐性知识就是进行历史理论分析,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升华。因此,揭示隐性知识和分析隐性问题,本身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过程。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核心内容是“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大背景中分析其进步性,同时要揭示存在于其中的历史的阶级局限性。让学生认识到这里所提的自由和平等是有阶级性的,广大人民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诸如分析相似或相近历史问题之间的差异,分析历史人物出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总之,我们要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挖教材内容,对历史教材中的隐性问题因时因势地加以深入分析,让学生由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实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升华。还有我们的地图里边也存在大量的隐性的知识。譬如我们学习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一节课,我们从中可以梳理总结出英国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因为教材总结了战后西欧的经济发展,我们运用迁移的方法也可以分析。

二、分析方法的提示

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很多,什么时候选用什么具体方法却是件伤脑子的事。选用正确的分析方法,会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分析方法: 1.首尾呼应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讲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时,往往根据革命爆发的原因得出革命胜利后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中已经蕴含着革命胜利后或改革成功后的意义,即以首呼尾、首尾相连。如1640年以前,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不言而语,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这一方法也可以运用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德意志统

一、意大利统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教学过程中。

2.史料介入法

“论从史出”,史学观点史前人对历史材料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的。有些历史观点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需要引入历史材料帮助说明,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去证明历史观点。如世界近现代史(上)第一章第四节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为什么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要以加尔文教为旗帜呢?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联系加尔文教的教义,另一方面应该引用恩格斯的话:“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这样,学生会通过对史料的认知而明白加尔文教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思想武器作用。

3.纵横联系法

以某一历史事或历史现象为原点,按时间发生的顺序对其前后的问题加以分析,或把某一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分成阶段加以分析,这是纵向联系分析法。纵向联系分析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对某一历史事件参照下的时间相近而空间不同的历史事件加以对比分析则为横向联分析法。横向对比分析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将某一个历史事件放在历史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中进行纵向、横向分析,就是纵横联系分析法。纵横联系分析法,不但能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而且还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纵横联系分析法一般适用于单元小结或阶段性复习的教学中。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应该把握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圈地运动——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殖民争霸斗争——工业革命——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线索展开纵向分析。同时,还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日本等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全面的、立体的了解和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地位和影响等。 4.层次(结构)分析法

不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还是历史人物的活动过程,都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形式。层次分析法是循着历史层次结构展开的。进行层次分析,能够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增强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1789年7月至1793年6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由爆发到走向高潮,在整个革命过程中是巴黎人民通过三次武装起义完成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晰地认识革命过程的层次结构,围绕三次武装起义展开层次分析:1789年7月14日,第一次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地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制度,君主立宪派掌权;1792年8月,第二次武装起义,攻占王宫,推翻了君主制,吉伦特派掌权;1793年5月底6月初,第三次武装起义,打倒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掌权,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革命进入高潮。又如评价拿破仑,按阶段可以将他放在督政府统治时期、执政府统治时期、第一帝国时期。就第一帝国时期又可以从他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两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拿破仑的褒贬抑扬富有整体感和全局感,从而把握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功过。

5.知识迁移法

这种方法主要在解决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型的问题。我们知道历史事件的构成有一定的要件,历史阶段的特点分析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是一分为二的等等。我们以世界历史的内容为例来分析问题。世界历史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应该具有三个层面,本件事情对本国的意义和对本地区的意义以及对世界的意义。譬如,1910--1917年的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我们学习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即三层意义,那么墨西哥的革命历史意义教材没有分析,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三方面来分析。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第一,革命推翻了反动的迪亚士的反动统治,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为墨西哥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墨西哥革命的成功为拉美地区其他国家的革命树立了榜样;第三,墨西哥革命的成功极大的打击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的发展。

6.比较对比方法

因为古今中外历史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把类似的事件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异与同,更加清楚明了历史事件的内涵与外延。比如分析德国与日本的历史就比较好体现了这种方法。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初期,德日两国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0世纪30年代为什么德日两国走上共同的法西斯道路?二战后德日两国对待战争的态度为什么同?这种不同对两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还有苏联与中国两国社会主义大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革命方式为什么不同?十月革命胜利与新中国成立的共同历史意义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什么苏联瓦解了,中国成功了?通过比较促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历史与分析历史。

分析的效果

为了探索分析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帮助学生形成认识的作用,从2005年开始,我们在认真分析了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确定了实验班和对比班,依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了有计划的实验。通过几年来的实验,我们的确认识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分析法效果明显。提高了分析主观性试题的能力;学习的主动性有明显提高,积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思维能力,学会了思考问题。

第4篇:模块化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模块化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摘 要:随着目前教育事业的不断革新,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也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所以,主要针对模块化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的教学问题说出几点经验,希望能为其他模块化教学教育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共同为模块化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教育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中职数学教学;探究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国的中职数学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一个重要的哲学道理,那就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就一定有不好的一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将以往的教育教学弊端转变成现在的教学优势,而针对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做到的还有很多很多。笔者经过多年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一些专业知识,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利用模块化教学,创设氛围,乐于探究

中职教育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团队,在教育上有些时候要比其他一些高校更难以实施。众所周知,中职学生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在教学的很多时候,中职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接收教育教学内容。所以,在教育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据模块化教学来实现,创设氛围,乐于探究。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两边长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学生平常学到的一些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知识模块来教授。而教师们在教授三角形两边长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理的时候,就可以将物理中和地理中的一些知识融会贯通。又如,数学中的应用题也常常需要我们利用速度来算出距离或者是所需时间。这种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可以利用物理中常使用的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的定理来计算,这样对于学生掌握起这些有联系的知识就会更加容易。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过一遍的知识,在物理课或者是其他课上又可以学到一遍,这样相当于是学了两遍知识点,而且就一些学科中间常用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形成模块,在使用之中更加熟练和便利。这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举多得的学习方法。

二、利用模块化教学,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教学中,主要还是以教师的单方面讲授为主,学生主要负责的是接受信息,然后消化信息,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家庭作业、课后作业以及考试中不断强化自己已经学习到的知识点。这样的教育教学并不适合一般的学生,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它不仅适合中职院校,也适合普通高校。所以,在教学这条路上,很多的教育者都提供了改革措施和教育转变措施,其中一个很有名的就是素质教育模式的提出和实施。针对中职教育而言,以往的教育教学并不完全适合学生学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同时也使得学习的成效十分有局限。所以,中职教育教学之中,模块式教学更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在教授数学这门课程的时候自然也是不例外的。

关于利用模块化教学,提出问题,引导探究这一块,我们有必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系统又有条理地学习一些知识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在教授数学的时候,首先将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做一个全面了解,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举例引出话题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利用班级学生自身的一些学习特点,将班级的学生根据若干的比例来进行分组,让他们在接收了教师的问题以后,自主讨论问题。然后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小组中的每一组派一个代表讲授自己组员所讨论出来的结果。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出自己组员在讨论中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将这些问题集合起来,再进行二次讨论,看看其他有没有哪一组能够解决问题的。最后,剩下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统一讲解,并且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模块式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把知识点整理一遍,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模块,帮助学生记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讨论的时候牢牢记住知识点,并在后来的实践和时间里学会融会贯通,同时,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学生也可以接收教师的模块整理结果,进行二次回顾和更新知识点,使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复习。

三、利用模块化教学,注重过程,体验探究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最为在意的就是学生在每一次大大小小的考试之中的成绩。但是,却并没有实际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其实是很不积极的。所以,针对这一点,我们就有必要转变目前的态度和观念,将教学方式转变成模块式教学方式。

利用模块式教育教学方式来教授学生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地理知识等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贯通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在学习和后来的运用之中能够更好地融会贯通。因为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物理中和化学中有很多需要计算的知识点,而在自然地理之中,像是太阳高度角、时差等都需要学生运用计算来完成。所以,数学是最需要利用模块式教育教学的科目。而且,模块式教育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动态,帮助教师教学,也在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综上所述,笔者在经过多年教育教学之后,吸取了很多的经验和重要的教训,认为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几点:创设氛围,乐于探究、提出问题,引导探究、拓宽途径,整合探究、注重过程,体验探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拓展中职学生思维,实现中职教育的腾飞。

参考文献:

[1]马小菲.邢台市中职数学教学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03).

[2]张春年.浅议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模块式教学方式[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3(08).

[3]张戊春.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模块式教学学习方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4]胡玉华.迁移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模块式学习[J].新课程,2013(06).

编辑 薛直艳

第5篇:体验式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王 凯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体验式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前景,尤其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体验式作文教学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丰富学生的体验积累,为作文写作打好基础。本文以语文作文教学研究为出发点,以体验式教学方法为研究重点,分析体验式教学与语文作文教学的契合点,提出体验式教学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为今后的语文作文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一、指导学生立体化体验生活

(一)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真情实感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中获取写作的灵感。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关心和发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从对生活细节的思考中获得丰富的情感感悟,进而将这种感悟转变为文字表达出来。首先,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诱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对生活激情饱满的状态下获得丰富的感悟;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去观察和发现生活,保持对生活高度的好奇心,才能触发敏锐的生活感悟能力。

(二)利用语文活动深切体验生活

就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写作的本质是将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转化为文字形式,是用文字来记录和描绘生活,这就需要学生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体验生活的方式多样,科学合理的语文活动最具有针对性和效率性。在进行语文活动设计时,老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状况,寻求与学生真实生活相一致的主题活动,通过开展综合性语文教学来帮助学生获取作文资源。开展的语文活动要将生活体验与作文学习目的整合在一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三)通过阅读诱发生活体验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环境是有限的,其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也是有限的,这种情况下可借助书籍来丰富他们的视野和认知,利用书籍中丰富的信息来诱发学生多样化的生活体验方式。阅读能够使学生获得许多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因此阅读是生活体验的又一重要途径。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可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通常为自由式阅读和指向性阅读两种方式。为了保证学生阅读的质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有用的措施,比如设置一定课时的阅读课,创设阅读交流课,以小组的形式交流阅读体会和阅读感悟等。另外在作文教学中,应重视课本与读本的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方法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从而诱发学生的体验。

二、引导学生积累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

(一)读书笔记 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因此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不能单纯地为阅读而阅读,需要从阅读中汲取知识,从阅读中获得体悟,从阅读中获得写作的资料,这就需要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在培养记读书笔记习惯的初期,老师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和内容,比如规定统一的记读书笔记形式,规定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等。读书笔记中可以摘录名言佳句,抄录自己感悟较深的语句,并记录感悟内容,打动自己的原因等;也可在阅读完成后在读书笔记中作一篇自己的读书感悟。

(二)体验日记

体验日记有别于读书日记,读书日记是记录读书感悟和摘录名言佳句,而体验日记则是要求学生专门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感悟,以及对生活中发生事件的描述和体验等。生活体验的主体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在体验日记中,老师可以适当地降低要求,不必要求学生像写作文那样计较章法,可以允许他们自由发挥,充分发挥想象力,心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然后老师制定一个合理的周期,引导学生同一整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积累生活体验和感悟,还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

三、借助情境还原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一)营造情境诱发体验

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教师营造情境时,需要了解到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然后才能运用多种手段营造作文教学情境,有目的地导演情境,有意识地制造材料,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诱发和唤醒学生曾有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语文互动中丰富生活体验

交流互动是获得丰富生活体验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巧妙地设计教学模式,引入师生或生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与同学分享和讨论各自的生活感触,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加深入深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创建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当好学生的听众和导师,让师生与生生之间始终处于热情、自由、平等的氛围之中,然后引导学生将交流互动的体验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这种更深层次的感受和认知往往能够成为他们写作的最好素材和资源。

(三)情境结束后指导学生完成作文的全过程体验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在完成作文后,对文章的修改、润色是不可缺少的。在作文情境教学结束之后,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一般来说,作文修改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学生自我修改,自我修改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和认知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修改习惯;第二步,学生互评互改,可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每个小组选取一位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和评改;第三步,师生总评,通过师生对作文的整体评价最终完成文章写作。

第6篇:PPT在教学中的运用

PPT在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中, 都是老师一支粉笔,刷刷一黑板,两黑板的写过去,那时学生比较那个老师好,还要评价老师的板书是否多,要是多就是好的很负责的老师,如果老师,一堂课在黑板上写不了几行字,只用嘴讲,讲的好就罢了,如果讲的很枯燥,那就肯定是很不好的老师了,你不负责嘛——字都不愿意写的!记得那时我有个最厉害的数学老师,每堂课都会写至少三黑板的,一边写一边擦,一堂课下来,地上的黑板灰都有一层。现在想想其实蛮有道理的,如果老师一直用嘴讲,同学听听就会听觉疲乏,很难在20分钟后还集中精神,那么一堂课至少有一半浪费了,如果只减让学生抄抄笔记,发发言什么的,就会使学生的精神再度集中起来,直到下一个疲乏期的到来。

这是以前,那么现在呢?这篇文章要写的是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我想在老师中运用的最多的就是ppt了,所以其他的就不详细讲了,毕竟对我们大学生来说ppt是最熟悉的课件了,也有老师运用word,excel,但是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形式。

在ppt上,老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比如图片,可以调动同学们的视觉因素,而且,你如果教地理的话,讲到黄山,你放几张雾云缭绕犹如仙境的图片,比空讲黄山怎么美,怎么地势险奇都直观多了。还有录像,向我们学招聘,老师甚至可以把一些知名企业的招聘录像给我们欣赏研究,在这一点上,汪玉弟老师就做的最突出,关于对话什么的栏目一直给我们看的。还有ppt的条理性,因为是事先做好的,所以条理性和准确性方面会比凭记忆讲的要好,而且,老师有时候也会忘记讲些什么重要的东西,如果在ppt上坐上标注,写上几个关键字,会比较不会遗漏。还有,我们有时候上课会来不及记很多东西,如果老师把ppt拷给我们,关于老师上课的东西就可以了解的更全面了,最后,老师不用在黑板上写字也节省了时间,可以多讲些其他的东西,提高了上课的效率,而且老师也不用当心粉笔灰吃的太多而得职业病了。

总之,ppt带来的好处就是:第一,使老师讲的课更形象更生动;第二,更好的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可以使老师上课的效率更好;第三,不会遗漏重点,学生也有也更完整的资料可以复习;第四,有益于老师学生的身体健康。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既然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就会有它的不足,高科技就是一个双刃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陋习。比如,有了ppt,有些老师就不会再认真备课,反正打出来让学生抄ppt就可以了,甚至有些老师一套ppt可以用多少年,不做任何改动。这样就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你想如果你发现老师的ppt上打着三年前的日期,引用的是五年前老的不能再老的数据,你会怎么想?还有,有些同学认为上课抄ppt太累了,干脆拷下老师的ppt用word形式导出,再打印下来就可以了,上课时也不会认真听了。

所以,对于ppt的认识,既要看到它的好处,也要看到它的弊病。老师们运用了ppt提高了效率,丰富了课堂生活,还是很值得肯定的。而且,我相信任何有职业道德的老师,肯定是不会因为ppt的运用而产生偷懒思想,反而是更会努力搜集各方面的资料,尽量丰富自己的课堂生活的!我想我们的老师肯定会这样的!

第7篇: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文/陈珺璘

高中英语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阅读能力,是提高听、说、写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年来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学界的关注,对其研究也不断深入。语篇分析(text analysis)是该学派有别于其他语言学流派的重要特征,也是该学派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近年来的MNET试题依据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已经从客观上提出了应当达到的能力水准,其中之一就是要具备完备的语篇分析理解能力。

高中学生的语篇知识实际上必须与语篇分析理解能力平行发展,语篇分析理解活动是语篇知识的实际运用,语篇知识又是语篇分析理解活动的前提。语篇分析理解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1.领悟或运用句法;2.领悟或运用逻辑表达手段;3.领悟或运用修辞手段(初级水平);4.领悟或运用篇章组织手段;5.领悟或运用文体。

本文试图探讨一下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以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阅读过程从被动到互动的认识

传统的阅读教学在语法翻译法理论指导下,依赖语法分析来理解语义,用能否译成确切的母语作为衡量理解的标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词汇与语法之间,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深层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阅读速度上不去,交际运用能力也跟不上。从教师的角度看,由于传统理论强调从音素—字母对应,词组—句子对译关系着手,语言点讲解往往不能紧扣上下文,即紧扣语篇语境作全面的分析。

自从心理学家Nuttal(1982)提出,阅读是“an interactive proce of communication”(交流的互动过程),并把外语阅读描写为“active interrogation of a text”(对语篇的积极询问)人们才逐步认识到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积极交流的双向活动,是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语篇将其信息编码,而读者通过译码来获得语篇的含义,在此过程中,读者即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语言单位从句子到语篇的认识

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语言学家如J.G.Nesfield和Noam Chomsky都认为:“句子为最高一层的语言单位。”而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在与夫人Hasan合作的Cohesion in English.(1976)一书中指出:“语篇是一个语言单位”(“a semanticunit”)。K.L.Pike更明确指出:“语篇处于最高层次。”系统功能语法把语篇视为一个超级句子,认为可以像研究句子一样来研究,并构制一套语法。这在语言学的发展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突破。也就是说,它打破了传统的纯语法和句本位的研究,主张将语法研究与语篇或话语分析结合起来。

.语篇分析在阅读课中的实行

语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包括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着手。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与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相关。语旨指的是参加者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与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相关。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和传达信息,与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相关。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种语境的符号组成部分分别涉及到Halliday(1973)在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一书中指出的语言三大功能。从教学角度看,就是把课文作为整体,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上入手,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主要信息。

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不仅要分析小句即语义的基本单位的功能,而且要分析语篇的“主位——述位”(theme-rheme)分布,“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手段,修辞文体手段及信息结构等方面,侧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语篇分析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设想

由于语篇教学法的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必须参与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认知过程,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交际性。在此基础上对具体实施进行以下设想。之所以称为“设想”,因为笔者对这一教学法在理论上尚处于学习探索阶段,在实践上刚处于尝试阶段,远非成熟完善。1.根据标题,预测一下大致内容。2.在预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一些启发性思考题,从而介绍篇章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如是名家名篇,应简单介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3.精讲部分重要词汇用法,辨析词义;疏通语言点,并提供操练句型。4.划分段落并总结段落大意。5.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了解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6.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复述、议论等课堂交际活动,加深认识文章主题思想。7.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发展布局、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和文体风格等,培养学生高层次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8.整个过程中穿插各种练习,以口头操练为主,笔头练习以写作翻译为主,定期检查,注意课内外和口笔头练习的合理分配。

另外,培养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信心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正常课文教学的同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可读性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不是呆板地“读”文章,而是“欣赏”文章。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人终生受益。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时,克服疲劳和倦怠心理,并且努力克服心译的阅读习惯。

原作者: 不详

共有950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gerengongzuozongjie/68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