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教师述职报告】

换位思考是一种能力。家长面对教师,要换位思考;

教师面对学生,要换位思考;

家长面对孩子,要换位思考,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家长真正的学会换位思考,真正的做到换位思考。

一、换位思考的意义

1.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动机,从而真正理解孩子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我们就会误解孩子,也没办法正确的回应孩子,弄不好会采用错误的教育方式。

2.帮助我们体验孩子的感受,从而改变教育行为换位思考其实就是理解孩子,感受孩子。从孩子的立场来看事情,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世界,才能有真正的理解,才能改善亲子关系。

3.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需求,从而关注孩子内心看问题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要寻找现行背后的动机。有时候,换一下位置,站在孩子的这一边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看问题,多学点育儿知识,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那么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孩子,能更理性地对待孩子。

二、换位思考的障碍

1.思维定式的影响

换位思考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倾向,不要以为自己都是对的。不能做主观臆断的推测,不能想当然的想问题。在我们成人世界里,成人是经常犯这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的。

2.沿袭上代人教育方式

有类家长凭着自己的经验来教育孩子,从来没有检查过自己做的对不对。更没有去想,和自己的童年经验有什么关联。

3.生气时难以做到换位思考

当家长失望、生气、发怒、心烦的时候,是很难做到心理换位,因为这些是让我们失去理智的情绪状态。而换位思考需要冷静,需要可观,而在这种情绪主宰下,即使家长知道换位思考的好处,也不能冷静下来理智的、主动地或自觉地进行换位思考。

如何做到换位思考

1.回忆自己当孩子的时候

我们在教育上的很多麻烦都源于成人的“以已度人”,忘了孩子到底还是孩子。所以,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先不要急着教育孩子,而是先在脑子里,倒回去想一想,我们做孩子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愿望,有什么要求。这样,才能理解现在的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愿望。

比如:我看到孩子犯错了,先想想,我小时候犯错时,我的父母是怎么对我的,当时我什么感受?我让孩子做事,他竟然不听我的。这时,先想想,我小时候,父母一定要我去做我不喜欢做的事,我是当时是怎么想的?我准备打孩子时,先不要巴掌落下去,先想想,我以前被父母打时,我心里当时怎么想的,会恨父母吗?会讨厌他们吗?

2.在教育孩子之前,先想想孩子会怎么想

我们的动作比思维还快,这往往容易造成我们教育的失误。因为省略了思考,特别是换位思考这一个步骤。不去考虑是否能够接受,孩子是否愿意配合。孩子心里是否认同我们的做法。

思考:

我的说话方式能让孩子接受吗?(如果不能接受,那一定是说话方式有问题。)

我的期望是否是孩子想要的?(如果孩子不想要,为什么不想要?他是怎么想的?有没有更好的让孩子接受的办法?)

提醒:在每次要对孩子发出教育行为之前,先把自己降在孩子的位置上。这样提问自己,抓住几个关键性的提问词:孩子能否接受?是否想要?什么感受?什么反应?

3.不要忘记孩子和我们一样

家长与孩子有相同的需要。因为家长与孩子都是人,所以:

●家长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公平对待,孩子也是一样。

●家长希望别人对他们和蔼、友善;

孩子也是一样。

●家长希望在做得不好时,有人谅解和鼓励;

孩子也一样。

●当感到悲痛、烦恼、颓丧的时候,家长希望有人给予支持、安慰;

孩子也是一样。

4.试着去理解

有时,我们对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总是刻骨铭心,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会让我们感同身受,会激起我们的共鸣。掀起内心深处的情感。

但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验是非常有限的。很多事情我们没有机会去经历,但不等于说我们不可以试着去理解它,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善良,去关心孩子。

总的来说,学会换位思考,是家长和老师必学的一种思维上的技能。习惯成自然,当换位思考成了我们的一种思维习惯,能经常地自然而然地进行换位思考,那么,我们面对孩子时,同样也能做到换位思考了。

管理中的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主客体双方在发生矛盾时,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对内,管理者应当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向题;

对外,企业应当站在用户的角度,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换位思考以诚信为基础,以沟通为桥梁,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管理手段,而且一直被人们广泛应用。然而在使用中,若换位不当,却会出现相反的结果。下面就对换位思考的几个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换位思考”的渊源

虽然在经典管理理论中没有换位思考这个名词,但是从管理学的发展史中,却可以看出其出处并不陌生。从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泰罗的科学管理,到当今的人本管理、知识管理、文化管理,都可以找到换位思考的踪迹。

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换位思考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可以分为顺道、重人、求和、法治、守信、预谋等思想。其中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要顺应人心,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天有天道,人有人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都有其固有的规律。重人就是得人心,讲究的是人心向背和人才归离,中国古代历来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说法。求和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和则兴邦,和则生财。顺道、重人、求和,均需要换位思考。治国要为百姓牟福;

要得民心,就要为民办事,替民着想。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在管理中做到顺应客观规律、协调人际关系,凝聚人心,做到真正的顺道、重人、求和。

2、古典管理理论中的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考虑对方的需求,满足对方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了解对方的不足,帮助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古典管理理论中,以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为典型代表,从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换位思考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泰罗从徒工、普通工人做起,当过工长、车间主任、总工程师等,长期在企业从事现场的生产和管理工作,对生产或作业的组织等有关问题比较熟悉,因此,他的科学管理以改进工作方法、改进分配方法和改进生产组织最为出色,这正是他在企业工作中长期观察、换位思考的结果。法约尔在他的“一般管理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经营的六项活动”、“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和“管理的五大要素”,他指出的领导者进行有效指挥的八项工作中,“对职工要有深入的了解”列在第一条;

他在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中指出,“原则的应用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注意尺度。由经验和机智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是管理者的主要才能之一”。可见“对职工要有深入的了解”是换位思考的基础,对“管理原则”的把握是换位思考的结果。

3、现代管理理论中的换位思考

现代管理理论,从20世纪20年代末期产生的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到20世纪末期的知识管理、文化管理时代,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是重视人的因素,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们的影响。员工是“社会人”,并非单纯的“经济人”,领导的责任在于提高员工的士气,增加员工的满足度,要使员工有机会参与管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这是现代管理理论中,行为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梅奥的主要观点,这里就蕴涵着换位思考。他还强调,企业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是影响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得当,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其负面的消极作用也非同小可。在这里,换位思考得当,就可以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换位思考不当,就会起到消极作用。特别是21世纪,管理更应注重文化特色。文化的差异,导致传统的管理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未来知识经济的崛起,使得企业外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内部员工个人素质在不断提高,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位思考亦显得更加重要。

“换位思考”在管理中的作用

1、换位思考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正确的发展战略。企业只有在兼顾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对内为员工着想、为股东着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

战略就像方向,方向正确就不会有许多的企业因为盲目扩张、随意多元化发展战略而衰落。对外为顾客着想,为用户着想,不要急功近利,那么,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也许就不会如此猖撅。同时兼顾社会利益也是站在社会角度换位思考的表现。

2、“换位思考”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发展,从上看需要正确的发展战略,从下看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有专家预言,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内,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就像企业的灵魂,要有特色,要深人人心,应能够引起员工以及社会各方的共鸣。换位思考以诚信为基础,诚信又是合作的前提。企业内部需要员工从上到下的合作,外部需要合作伙伴、竞争对手、顾客与用户以及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合作,合作是建立企业文化的基础。合作的成功,乍一看依赖于资金和技术的合力,实质上更有赖于人的合力与心的合力的最佳结合。换位思考可以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实施愉快式管理,对建立以合作为前提、双赢式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

3、“换位思考”有利于进行有效的管理沟通

管理沟通既指组织信息的正式传递,又包括人员、群体之间的情感互动,前者以制度为基础,后者以换位思考为前提。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每天所做的大部分决策事务,都是围绕沟通进行的,需要与上级、下属、公众进行交流。正像一位管理大师所说:“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不可能实行有效的领导。”在沟通中通过换位思考,可以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增强信心,建立信任关系,因此,换位思考是管理沟通的润滑剂。

“换位思考”应当注意的问题

换位思考通俗易懂,使用中却有不少技巧,运用得当,会事半功倍;

反之则会事倍功半。正确地进行换位思考,应注意以下几点:

1、“换位思考”只宜律己,不宜律他

作为管理者,只能要求自己换位思考,为下属着想、为顾客着想,而不能要求下属为领导着想,顾客为商家着想;

如果下属善于换位思考,或顾客善于换位思考,则是管理者或商家的荣幸,企业的管理会比较顺利,商家的销售也不会出乱子。

2、“换位思考”只宜行动,不宜宣传

换位思考在管理中强调重视人情,在默默中做到的效果,要强于先讲出来再付诸行动。企业的经营理念分为对内和对外两部分,对外是指企业的外部形象、对顾客的满意程度等,对外宣传的这一部分应当以诚恳、谦逊的态度表达出来,是企业的追求目标。对内是指企业的内部素质、对员工的要求,换位思考主要指对内这一部分,应当严格、求实,与对外宣传的企业形象本质上一致,形式上却有不同。例如,某家电商场将售后服务中服务人员的行为规范,以广告的形式打出去,使之家喻户晓,什么“到顾客家里不抽烟、不喝水,进门要在鞋子上套塑料袋”等等细节,如果在实际中做到,顾客会非常感动,认为服务人员素质高,近人情,管理规范;

而事先通过广告大肆宣传之后,给顾客的感觉未免小题大做,甚至有的顾客会认为,这些本来就是应当做到的,有什么可炫耀的,而且一旦有一点未做到,则有失信的嫌疑。

3、“换位思考”只宜上对下,不宜下对上

换位思考在使用中具有方向性,只适宜上级对下属或商家对顾客换位思考,而不能要求下级对领导换位思考。上对下换位思考有利于采纳群众意见,实行民主管理,特别是下级提出的一些较尖锐的问题,在换位思考的状态下,可能就听得进去,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因此,换位思考只适宜上对下,不宜下对上。

4、“换位思考”应当形成一种氛围,深入人心而不能只有少数人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实质上是人本管理的表现,更强调满足人的心理需求,通过潜移默化而非规章制度,来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因此,应当形成一种氛围,深人人心,只有把换位思考

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到每个员工的灵魂深处,落实到每个员工的日常行为中,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形成管理上的良性循环,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于知识管理的几个问答要认识知识管理,首先应该做两件事情,一是要对社会、经济以及企业发展的宏观趋势做一个分析,看看知识的作用到底是如何突显出来的;

另一个是要认清到底“知识是什么?”,因为目前市场上很多热炒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实质上只是传统的文档管理换了一个美丽的标签而已,并没有真正上升到“知识”层次,所以有必要澄清“知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谈一谈有关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其实施问题。

为何知识管理?

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时代财富来源的转变,如图1所示。在农业时代,土地和劳动占据了主导地位,可以说谁拥有了土地,谁就拥有了财富,在此阶段,知识的传播、应用及创新的速度是极其缓慢的。到了工业时代,资本成为了财富来源的主导因素,而知识应用和创新的速度相比农业时代也大大加快,但是仍然不够快。从本质上来讲,农业时代和知识时代都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经济为主的社会,而知识时代将根本不同于这两者,它是以知识生产和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的描述工业时代资本经济学说的《资本论》使其名垂青史,而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期待在这知识经济业已到来的时代,能够出现像《资本论》一样伟大的《知识论》。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知识时代将有着不同于工业时代的经济规律和运作模式,而对于更微观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来讲,在这种社会、经济特征变迁的宏观环境下,其经营策略必将来越聚焦于知识,而进行知识管理就成为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

什么是知识?

那到底什么是知识呢?从知识角度看,人类的历史可以说就是知识的发展史。“知识是什么?”的问题曾吸引了很多哲人的眼光,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三类: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技艺,罗素则把人类知识分为三类:直接的经验、间接的经验以及内省的经验。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分为4种: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识(Know-what);

知道为什么的原理知识(Know-why);

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Know-how);

知道谁有知识的人际知识(Know-who)。

说到知识,不可避免地要讲讲它和数据、信息以及智慧等的区别,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以数据管理、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无法真正达到应用知识、创新知识,以知识进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简单地说,知识不是数据的简单累积,也不同于信息。数据和信息只是知识的原料。1998年,世界银行推出了《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一一知识促进发展》对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区别进行了阐述,报告指出:数据是未经组织的数字、词语、声音、图像等;

信息是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有意义的数据);

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有意义的信息)。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应用于生产,才能转变成知识。又有研究者在更高程度上解释了信息、知识以及智慧这三个不同的概念,认为信息是过去知识的编码,是静态的概念;

知识是认识世界的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的总和,是一种产品又是一个过程;

智慧是把知识应用于知识产生新的知识的一个动态过程,即创新能力。

根据上述的分析,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数据、信息、知识以及智慧之间的辨证关系,即“数据—信息—知识”是处于一个平面上的三元关系,分别从语法、语意以及效用三个层面反映了人们认知的深化过程,而智慧则是超越了这个平面的创造性活动。具体来讲,数据是基本原料,而信息是有规律的数据,知识则是有价值及效用的信息,智慧则是建立在“数据—信息—知识”之上并主要以已有的知识存量为基础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知识创造活动。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知识管理,可以认为就是要实现对数据、信息以及知识的有效整理、挖掘和

应用,并引发更高层次的智慧——知识创新,形成一个从应用到创新并从创新到应用的闭环行为。

知识是如何运动的?

认识什么是知识只是开始,更关键的是要认识企业中知识的运动过程,这是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的前提所在。从广义的角度看,企业内知识转换及其共享过程大致遵循如下几个过程:

(1)首先根据企业内积聚的数据和信息,通过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可以产生知识,这是由数据、信息到知识的过程。

(2)正如日本学野中(IkujiroNonaka)所指出,由于知识系统中存在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为了将知识作为创新的源泉,就必须建立一种能使默会和明晰两类知识进行转换的机制,从而达到知识的共享,这是一种由知识到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螺旋第一种是默会知识转换为默会知识,称为知识社会化,如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就是一种典型的由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讲,这个过程需要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工作环境才能得以进行。第二种是默会知识转换为明晰知识,称为知识明晰化,主要通过对话、调研方式完成,在技术层面主要强调知识挖掘系统、专家系统等;

第三种是明晰知识转换为明晰知识,称为知识关联化,既是一种将分散知识组织化的过程,也是一种明晰知识在组织内部转移的过程;

第四种是明晰知识转换为默会知识,称为知识内省化,这主要通过这主要通过个人在工作、学习中的体验来完成。从这种知识运动过程来理解知识管理,可以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要为知识螺旋的顺利运转提供一个基础环境的支撑。

(3)企业中的知识不仅有不同类型,它们同时也存在于不同的层次,如个人、团队、企业乃至企业间,如何建立起一种跨越多个层次的知识链和知识网,也是实现知识转化和共享的重要环节。所以,这是一种由跨越层次的知识共享过程。

什么是知识管理?

以上分别从宏观的时代变迁和微观的知识透视两个方面谈了“知识”问题,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种的宏观的时代特征,知识管理方成了今天一门“显”学。既然是“显”学,从者众且各发一家之言,也使我们陷入了不同的“知识管理”语境,一时难分真伪。所以有必要首先对知识管理进行“知识管理”一番。

上文对知识的微观考察使我们对知识管理所要管理的对象有了一个基本界定,但知识管理并不仅限于此,它更多地还要突出“管理”问题。为此,我们首先看一下有关对知识管理的描述。

我们认为:①知识管理是一个知识生产、利用的过程;

②知识管理需要相关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的支撑;

③知识管理需要充分与人相联系。三者分别突出了过程、技术以及人,从这种“过程、技术以及人”综合的角度来看,由此知识管理可以定义为“协助企业组织和个人(People),借助信息技术(Technology),实现知识的创造、储存、分享、应用、更新,并在企业个人、组织、战略以及经济诸个方面形成知识优势和产生价值的过程(Proce)。”这其中强调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管理的机制,它不仅是技术相关性问题,而是对“人、过程、技术”的有机集成,是一种“技术-社会”系统;

其次强调知识管理的“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核心过程——“知识的创造、储存、分享、应用、更新”的管理;

第三点是说明知识管理需要实现特定价值,主要表现为它能够有利于提高个人和组织的智商、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以及取得直接的经济绩效等方面。

知识管理和ERP等是什么关系?

目前,很多对知识管理的讨论大都从技术方面展开,将其定位成文档管理的拓展,更多地将其作为一种IT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产品,是一种对ERP、CRM等系统的功能补充。我们认为,知识管理不应该仅仅是对ERP的补充或渐进扩展,而是对ERP的跨越,事实上,单从“企业资源计划”到“知识管理”字面上,就隐含了一种管理思想的革命,即从“资源”观到“知

识”观的跃迁。从这个意义上看,实现知识管理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一定的IT的硬环境的支撑,还以软环境作为基础,包括战略和领导层支持、文化、价值观等,所有这些都须被综合考虑。

怎样知识管理?

认识知识管理仅仅是开始,关键是要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前者是“知”,后者是“行”,“知行合一”才是知识管理的本义。对于企业来讲,正确地认识知识管理是重要的,但企业往往更关注如何将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成功实施,而后者恰恰是目前对知识管理的讨论中比较欠缺的。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有了真“知”,如何正“行”?这就涉及到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法论问题。有了正确有效的实施方法论做指导,才能规范化知识管理的实施行为。

我们首先看看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总体思路?一般来讲,企业自身很难对知识管理的方法及其实施有深入的认识,在其实施知识管理时,需要借助相关咨询公司的力量提供系统的知识管理方法论指导。咨询方的项目经验和咨询能力对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将是很有裨益的,当然这只是一方面,企业方对知识管理的认知及对其实施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有准备的企业方、有能力的咨询方再加上有效的知识交流和沟通,才能最终导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这里我们还需要强调一点,即知识管理的实施一定要和企业的愿景和目标相结合,并需要根据业务战略确定相应的知识战略,这样才能使知识管理融入企业的战略之中,真正发挥价值,避免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的倾向。那咨询方能够提供怎样的知识管理实施方法论呢?这不仅是企业选择合作咨询方的主要评判标准,也是咨询方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应该说在这方面还没有成熟的方法和理论可遵循,知识管理毕竟不像ERP等项目,后者已经有了相当多实践的积累,并且人们已经出一些具有共性的成功经验,某种程度上也已上升为方法论。而知识管理则不同,一方面实践还尚缺乏,另一方面大多的知识管理实践还多从技术角度出发,对知识管理本身的认知就有偏颇,这些都造成了知识管理实施方法论提炼的困难。不过,我想本着对知识管理“技术—社会”系统的认识,再借鉴其他企业信息系统如ERP的实施方法,我们可以试着拨开蒙着知识管理的神秘之纱。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shuzhibaogao/76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