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述职述廉报告】

篇:灌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行动

***灌区生态环境问题

整改行动方案

各农牧场党委:

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迎接中央环保督察有关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的通知》(松政办明电【2017】34号)文件及《***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责任清单通知》精神要求,为解决我灌区突出环境问题,做好迎检工作,经灌区局、局党委同意,现结合***灌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这次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行动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广大群众幸福指数的一件民心大事。灌区各农牧场地处城郊,且多数位于环境问题相对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是此项行动的受益者,也是主要参与者,所以全灌区必须与市县两级政府思想认识相统一,科学组织谋划,全面落实推进,不拖沓不推诿,扎实做好各项整改工作,确保整改活动顺利实施。

各农牧场要根据《***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责任清单通知》内容,认真完成辖区内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等工作任务。

二、主要任务

水污染防治:乡镇、场污水处理方面。建设污水处理设

- 123 -

第2篇:乡镇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汇报

乡镇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汇报

按照《县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整改落实县环保委督办环境问题的通知》文件要求,我乡针对检查出的问题,赓即安排乡环保办开展对照整改工作。现就整改内容及措施汇报如下:

一、整改工作情况

(一)针对“农村面源污染突出问题”。我乡进一步加强了对各村污染问题的“再梳理、再排查”工作。通过采取与各村村主任共同检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通过就发现的问题分别向所在村发整改要求函及强化督促整改加强了对“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改工作力度。

(二)针对“乡镇污水处理站运行”问题,在通过前期环保局、乡、村、组共同努力下,我乡五个污水处理站已全面整改完成。现以全部投入使用。

二、存在问题

我乡在此次自查自纠过程中发现,与交界小地名为穿岩腔处建筑及生活垃圾乱倒问题屡禁不止。虽我乡多次对该处垃圾进行清理、整顿,但保持时间不长。后经对我乡进行排查获悉,该处倾倒垃圾的人员都是非乡人员,且都是选择在临近晚上才进行倾倒。

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我乡将继续狠抓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宣传工作,提升人民群众环保意识;二是就污水处理站日常运行维护问题,将交由污水处理站所在地小区进行监管,严格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上报;三是针对穿岩腔处建筑及生活垃圾问题,将积极与县级部门请示、汇报,同时请求县级相关部门予以帮助,力争本年度内配合县级相关部门杜绝该处乱倒垃圾现象。

第3篇: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督查问题整改汇报材料

龙化乡白洋淀督查问题整改汇报材料

自收到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专项督查组交办的9个问题后,我乡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县生态分局,强力推进各项问题整改工作,坚决按上级要求整改落实到位。截止目前完成整改问题7个,正在整改中问题2个。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关于高阳县恒升塑料制品厂“现场检查时,该厂未生产,该厂危废间管理不规范,没有设置围堰、没有防渗、没有危废记录台账”问题。

针对交办问题,我乡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县生态分局,强力推进各项问题整改工作,要求企业对危险废物贮存间进行整改,并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

2、关于“鸿磊窗纱厂正在生产,无治理设施,生产车间内有小型燃煤锅炉正在使用冒烟,认定该厂为新增散乱污企业”问题。

针对交办问题,龙化乡于1月19日下午责令该厂停产整顿,并对其采取了断电措施。22日上午,对该企业实施两断三清措施予以取缔。2019年1月22日,我乡环保所人员对该企业进行了复查,经查,该企业已按整改要求完成了取缔。2019年5月23日,我乡环保所人员再次对该企业进行了复查,经查,该企业已将厂房作为库房。

3、关于“各村均存在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不及时情况,平均每3-5天才由第三方公司转运一次。部分村民将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于村头路边;村容村貌脏乱差情况突出”的问题。

针对交办问题,龙化乡加强对启迪桑德集团公司垃圾一体化运行监管力度,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引导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在垃圾桶内倾倒垃圾禁止随意倾倒。督促桑德加大日常保洁频次和清理力度,改善村容村貌。

4、关于“拥城村西村口路南坑未纳入整治名单坑塘予整治,坑内生活污水结冰呈黑色,沿边堆存大量生活垃圾;南龙化村东坑塘治理后出现反弹,坑边堆存大生活垃圾,还有村民沿坑边建有在用厕所;南龙化村学校北坑塘、孟仲峰村纳污坑塘整治后存在居民再次向坑塘内倾倒生活污水现象”的问题。

针对交办问题,拥城村已对村西坑塘进行治理;南龙化村东垃圾已治理坑塘厕所已拆除;南龙化村北和孟仲峰村坑塘四周培土设置土埝,防止村民向坑塘倾倒生活污水。对全乡内坑塘进行梳理整治,建立乡、村、桑德公司保洁员网格化监管体系,加大宣传引导群众增强生态意识,禁止向坑塘周边倾倒垃圾,维护坑塘治理效果防止反弹。

5、关于龙化乡食尚饭店正在营业,该饭店污水直排入西北侧排水沟内,该排水沟不入河不入淀问题。

针对交办问题,龙化乡按照县相关要求,责令该饭店立即进行整改。2月24日对该饭店下达整改通知书,2月25日该饭店对污水抽运出龙化乡域并对排水沟内垃圾进行清理,目前已整治完成。

6、关于“现场检查时,该厂危废间管理不规范,没有设置围堰、没有防渗、没有危废记录台账”问题。

针对交办问题,我乡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县生态分局,强力推进各项问题整改工作,要求企业对危险废物贮存间进行整改,并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

7、关于“拥城村排碱沟于子沟南侧堆存大量生活垃圾及玉米加工废物,沿排碱沟建有旱厕一处,环境卫生状况恶劣”的问题。

针对交办问题,组织村干部对排碱沟彻底清理两级加大宣传力度,从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入手,全面提高群众保护环境卫生意识,引导群众在规定位置倾倒垃圾。1月22日对旱厕下达拆除通知书。

8、关于龙化全乡未建成生活污水处理站和收集管网,村民生活污水直排环境,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突出问题。

针对交办问题,目前,该项目可研编制已经完成,正在按照每个村300万元的标准调整完善可研,待可研完善完成后进行专家评审、项目立项,同步开展项目勘察设计工作。龙化乡将全力配合该项目实施。目前龙化乡以“走遍雄安”活动为契机,对街道卫生清理、绿化、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进行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9、关于龙化乡现有55家养殖户均无环保手续,也无污染防治设施问题。

针对交办问题,龙化乡开展畜禽养殖排查,查漏补缺,全面掌握畜禽养殖情况。加快畜禽养殖取缔进度,目前剩余一户正在退出中。(有关部门已向上级上报完成)。

第4篇:龙桥街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情况汇报0806

龙桥街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为贯彻落实省、市环保突出问题整改工作各有关会议精神,龙桥街道党工委上下齐心,深入开展环境保护百日攻坚战工作,就我街道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的几个问题做了大量详尽细致的工作,全街道综合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提升。现将我街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管网缺失污水乱排问题

中心城区内下磨溪片区至今雨污分流不彻底,部分已建管网未并网,部分旧管网断头或封堵。主动对接区住建局,组织人员进行对周边污水管网和旧居民区排污情况进行再次排查,制定整治方案。

二、水质提升开展情况

(一)黑臭水体治理.已从源头查污治污截污做起,一是去年完成对延寿溪支流龙桥溪黑臭水体实施截污工程,完成36处排污口整治,全部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全部收集污水。二是结合泗华路扩宽改造配套建设污水管网,收集恒大、泗华滨溪安置房等住宅小区的生活污水。三是区住建局已就泗华村老叶树安置房污水管破裂,进行修复,已在7月17日完成修复工作。四是已完成了下磨溪上游北磨下斜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工程。建设10个“三格式沉淀池”,并在渡槽涵洞处进行截污抽排,从源头上解决污水直排问题。

(二)禽畜养殖整治。建立畜禽养殖污染巡查机制。按照“村居周巡查,街道月检查”工作机制,要求各村居环保联系人每周对畜禽养殖情况进行巡查,防止出现反弹现象,目前未发现“反弹复建”现象。

(三)三格式沉淀池建设、河道清淤清障。

1、在延寿村西头自然村建设一个三格式沉淀池,收集居民生活污水,杜绝生活污水排放到延寿溪。延寿村于7月20日开工建设,工期20天。目前已完成三格池建设,正在进行管道铺设。

2、生态水系建设、河道清淤清障。(1)下磨溪生态河道清淤整治工程、本周完成工会后面篮球场雨水污水管道铺设,星光电影院前面开始铺设雨水污水管道,工会后面篮球场路灯开始放样施工雨污管道铺设。(2)龙桥溪暗渠清淤工程。现已完成230米,清淤约250立方米。(3)洋西溪清淤工程,已完成清淤约2公里,清淤约5千立方米,基本完成清淤任务。

三、空气质量超标整治措施

今年以来我市大气质量超标17天,其中臭氧超标12天,PM2.5超标5天。目前,对各在建施工工地我们要求全部实行围挡封闭施工,建筑工地出入口全部硬化,并设置车辆冲洗设备和防扬尘喷水器按时喷洒;街道环卫及时对道路渣土清理、扬尘每天进行3-5次的洒水作业,对出现不良天气,马上响应启动应急预案,加强洒水作业。2部雾炮车每日3次(分别为9点、12点、15点)进行喷洒作业,一次2小时,有效改善了辖区内的扬尘污染。对有出现垃圾露天焚烧现象龙桥、泗华等4个村居专门安排人员日常巡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

四、小散乱污排查情况

再次排查发现延寿村有7家“小散乱污”企业 ,于7月8日发放“小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的预通知。本周5家“小散乱污”企业正在整改整治中。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河道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开展排查、治理黑臭水体。一是积极对接配合区住建局和上级有关部门全面开展污水管网排查整改工作。重点是对绶溪延寿新桥水质下降进行全面排查,加快整治。二是继续配合上级相关部门做好餐饮服务业污染整治工作,从源头上严禁油水污水直排雨水管,确保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收到实效。

2、强化责任落实。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针对辖区内环保问题整治负总责,进一步细化整改方案,明确时间节点,强化 整改措施,并建立有效管理机制。

3、加强宣传引导。一是加大水环境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加大反面事例的曝光力度。禁止村民往河道溪水排放倾倒生活污水,禁止往河道溪水丢弃生活垃圾。二是结合移风易俗宣传深入开展禁燃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广大群众对辖区水质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为整治工作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总之,坚决打好污染防攻坚战 ,全面深入治水、治气、治垃圾、治土等污染现象,要把污染防治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突破口,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点带面,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推动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生态系统的循环链接,切实打好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

城厢区人民政府龙桥街道办事处

2018年8月6日

第5篇: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何谓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型,随后又发展成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土地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植被破坏,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弃物转移问题以及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沈降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第6篇:前郭灌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行动

前郭灌区生态环境问题

整改行动总结

按照《松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迎接中央环保督察有关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的通知》(松政办明电【2017】34号)及《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前郭县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责任清单通知》精神要求,前郭灌区根据清单内容认真清查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制定一系列整改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整改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环保概况

前郭灌区各农牧场是以从事农业生产、畜牧养殖为主的国有农业生产企业。客观上存在农业生产生活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多年来,前郭灌区始终把环境问题作为灌区发展的头等大事,以更好的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新格局为目标,以提高职工群众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为根本,立足生态、科技、健康发展方向,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并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涵养水土、培育草地、丰富林木,增强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坚决不搞掠夺式开发、破坏性生产、过度化攫取,坚守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底线,蓄积世代共享的生态红利,为国家粮食安全和

- 1户较多,且大多数在居民区内,自家房前屋后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大多畜禽粪便,就地处理,由于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目前只能通过吸污车对畜禽垃圾进行吸污处理。同时,为规模户创造养殖条件,将畜禽舍建到远离居民区地方。

3.严控大气污染。近年来利用上级资金购置了收集整理处理秸秆的相关机械设备管理较好,偶尔有“私烧乱放”现象存在,措施上主要以宣传为主,积极引导、法律教育,动员党员干部群众全员监督,坚决杜绝秸秆焚烧现象发生,同时积极探讨秸秆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其中利用稻草制作草编工艺品的莲花现代农庄项目正在申请中。

4.彻底清除固体垃圾:各农牧场利用自购环保机械器械,由专职环保工人,对场区内生活垃圾进行收集清运,目前效果较好。难点是没有地方处理垃圾,希望上级部门早日完善分场收集,总场转运,县里统一处理的既定规划。

(二)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管理,农田退水、农药瓶等生产废物如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就会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为此前郭灌区先后制定了《前郭灌区绿色农业基地千亩核心区建设方案》、《前郭灌区水稻节水控肥实施方案》、《前郭灌区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方案》,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施行先进农业生产管理方式。

1.推行绿色水稻生产模式。组织灌区农业科技人员编制印发了前郭灌区绿色(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规程并印发

- 3领导、培训学习和现场会的方式引导职工群众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1.加强组织领导。灌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加强灌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此,前郭灌区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2.加大生态环境整治的宣传。结合春冬科技培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各场讲解生态环境整治的目的和意义,截止目前,共培训15场次,培训农工2000多人,普及了绿色农业生产知识、环保知识、健康知识,力求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3.充分利用现场。8月份在绿色水稻基地进行2次水稻节水控肥现场教学活动。聘请了县农业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潘玉荣及红光、红旗两场试验田负责人为讲师,现场培训了100多名灌区农技人员。此次活动通过专家带动农技人员,农技人员辐射农工队伍的方式,把依据生长规律和特性去合理施肥、用水方法传授给大家,实现节本增效,降低污染的目的。

4.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作用。各场均聘任了基层生态环境监督员,并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对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业面源污染的人员坚决予以制止,严重

- 567 -

第7篇: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教学反思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教学反思

河南省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屈伟杰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本节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点运用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其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后在教学中,我还会经常使用这种教学方法。

第8篇: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探究

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究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为我们描绘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与实践中又一重要的蓝图。20世纪90年代以来理论界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侧面,对生态文明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今天我们将主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生态文明内涵的界定及其主要特征、基本理论依据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以农村为例分析生态农业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一、研究背景:生态环境“超载”

对于生态问题的成因,国内学者各有观点。李万古认为近代生态问题成因于科技革命的生态负效应。他认为以“征服、利用”自然作为本质特征和价值目标的近代科学,帮助人们从自然界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并取得了人类文明的巨大发展,尤其是二次大战后,伴随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科技革命的生态效应”被强烈地凸现出来。高德明则认为人类从农业文明演化到工业文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出现。他认为,以开发廉价化石能源和工业技术装备为特征的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增长,但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薛纪恬则于1992年就撰文指出:即便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在客观上打破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人类一经出现,就作为自然界的对立物,与自然生态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从而诱发态环境问题: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人类物质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更新的有限性的矛盾。

总的来说,我国学界对于生态危机的成因看法总起来可以归纳到两个层面:从纵向上看,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过度地征服了自然,工业文明的进步与生态的恶化成因果关系;横向上,局部生态问题向全局扩散,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

不难看出,关于生态问题的成因,学界多数归咎于科技革命与工业化的负效应,专注于人与自然关系整体层面的解读,而缺乏文化甚至文明意义上的阐释。

然而,正是对生态问题的普遍关注和认同,也是对人类社会自身发展模式的反省,构成了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背景。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界定及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明形态,[1]自步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阶段,现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2]研究生态文明的建设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生态文明的内涵。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良美把生态文明列入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首次提出了“四领域”的总体框架。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他认为:生态文明,或称绿色文明、环境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球化协调发展的文明。他进一步指出:生态文明的在本质上是价值观的革命,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伦理道德的主题。

白光润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阶段入手,进而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内涵。他认为,生态文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觉悟所产生的新理念,如人与自然共生的思想,环境容量、土地承载力、生态平衡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等。其二是这种新理念所派生的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价值观和行为修养,即生态伦理、生态善恶观、生态正义、生态良心、生态责任等新的价值体系。

俞可平站在上层建筑和文明更替的视角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界定,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他指出,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

丁开杰等赞同俞可平对生态文明内涵的论述,并总结了生态文明的特征:(1)独立性。生态文明是独立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是一个独立的更高一级的文明形态。(2)整体性。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要把人置于整个自然系统中来认识问题,从自然的整体性出发,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3)相对性。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文明形态。(4)反思性。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危机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而形成发展的文明形态。(5)过程性。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治理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总之,任何一种文明的“禀赋”是相通的,是传承的,无论是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还是生态文明,都以其内在规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历程,且生态文明是高于工业文明的社会经济形态。[3]当生态文明因子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因子时,人类文明就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4]我们对生态文明内涵及特征的探究,有助于重新定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三、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

就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依据,国内学界也各有论述。潘岳认为,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儒家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这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张青兰、刘秦民提出应当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确立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是:(1)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2)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实现形式;(3)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社会历史形式,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统

一、和解的内在途径。

廖才茂的论点比较全面,他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理念,一种社会形态,一种文明制度,其有深厚的理论根据:(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论;(3)人地系统理论和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阀限理论;(4)物质长链利用和循环再生原理;(5)产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他认为,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正在向高技术含量、低消耗、无公害、无污染的高度化方向演进,产业的绿色组合、绿色管理、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甚至市场的绿色准入和人们的绿色消费,都构成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巨大合力。绿色经济将成为21世纪产业经济的主流。认清产业结构演进规律,适应产业结构演进大趋势,无疑是构筑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综合上面的观点,文明的本质在于实践累积的物质的、精神的和生态的积极成果及其实践本身,在于人对于自然所发生行为的良性循环,我们不能盲目地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寻求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否则生态文明仅限于一种理论上的文明。 四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良好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导致的生态现实,预示粗放式发展已经达到极限:中国已经进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风险社会,迫切需要寻找合理有效的路径化解生态风险,从而迈步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而这一路径可以从个体和政府两个层面去考虑。

1、生态文明主体生态意识及其培养

刘湘溶在国内学术界首次提出生态意识的内涵与特征,他把生态意识界定为:人类以对包括自己以内的自然中的一切生物与环境之关系的认识成果为基础而形成的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主要包括:(1)生态意识是一种忧患意识,是人类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而萌生的对自己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2)生态意识是一种科学意识,即生态科学意识,它要求我们以生态科学的眼光审视自然、指导实践。(3)生态意识是一种价值意识,它表明人类对自然界价值的全面肯定,并确认生态价值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最高价值。他认为生态意识作为一种价值意识具有五大特征,即整体性、未来性、和谐性、回归意识与责任意识。

沈新平等更专注于生态意识的培养过程和条件,他总结了生态意识培养的三个基本过程:一是环境意识的教育,二是人类在自然中地位的教育,三是人与自然理性关系的引导。还列举了生态意识培养的各种条件,包括:生态学知识的普及和生态危机的紧迫感是生态意识培养的前提;舆论的导向和政府的决策行为是生态意识培养的重要环境;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生态意识培养的基本保障。

赵玲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解读生态意识及培养,认为生态意识的建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意识不断付诸实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生存的最佳途径。可持续发展赖以确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的全新理解,即生态意识的建立。生态意识着重强调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以生态价值观念取代传统的人类价值观念,运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整个地球进行施加定向的影响,使其更有利于生态平衡。

关于培养生态意识,赵玲指出: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的观念发生三个根本的转变,一是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观念转向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念;二是从以人为中心的伦理观念向生态伦理观念转变;三是从个体和局部发展的观念向整个人类整体发展的观念转变。

2、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路径。

赵冬初在十七大报告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对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进行了文本的阐述。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第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注重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三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对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第三,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将物质的无限消费看成是经济成就和个人地位的象征,因而对消费没有任何理性的约束,造成对地球资源的过度索取,对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摒弃这种不利于促进地球长远发展的消费模式,倡导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抉择。一是物质生活以最低限度消耗资源为准则。二是生活废弃物以最小排放和对环境造成危害最小为准则。

薛晓源从生态产业的视角考察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认为生态产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业基石。包括:(1)产业转化: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基于对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的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在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生态产业的形式: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而根本上消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与重要保证。(3)生态产业评价体系:绿色GDP体系。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它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的和谐统一程度,很好地表达和反映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与要求,矫正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与资源承载力的倾向,使其合理利用资源。

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上,早期的学者注重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近期学界偏重于政府宏观政策的文本解读,缺乏可操作性,甚至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等等。有的学者就提出要从实际中加强生态的治理。

3、加强生态治理

丁开杰等人认为, 生态环境治理的范式要转换:一是要从治疗入手到预防入手, 不再仅仅是先污染后治理, 而是从一开始就预防污染的发生。二是从局部治理到整体治理。自然生态的一座山脉、一条河流的治理不能被人为地分割开“,分区而治, 画地为牢”, 那样违背自然生态规律, 要统一协调各层级各地域管理主体行为, 共同承担治理责任。三是从政府管制到多元治理。要扩大环保民间组织和社团组织, 建立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在资源配置上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公民的作用[12](62)。

周升贤认为, 我国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 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 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 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 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受到严惩。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一再出现[21]。

五、以农村为例分析生态农业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

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不是美丽中国, 同样,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也不是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基础。这是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社会安全的基础。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通过外部的能量投入获取更高的农产品产量的现代常规农业在高能耗的同时,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所换取的农业的增长,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并不亚于工业及城市生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加上部分农村地区已成为工业“三废”消纳地,不仅造成了水土等稀缺资源的耗竭,而且废弃物、废水、废气等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1] ,已经成为建设“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难点。所以,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的保证和基础。只有建设好美丽乡村,美丽中国才可能实现。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国的农业能够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功不可没。但是,客观地说,对这个成效不能估计过高,建设的成果往往被在经济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抵消,甚至建设滞后于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仍在不断恶化,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持续。 1.1 生态破坏严重

在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受经济、技术、人才等条件的限制,多数村镇建设或缺乏合理规划,或总体规划水平不高,或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不能协调配套,居民点建设不符合生态村镇发展要求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居民点建设布局和功能分区不合理,形成功能相互干扰;有的居民点建设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经济活动严重排挤和干扰生态环境敏感区;还有的居民点建设只考虑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集中效应,而忽视了土地开发度和经济载荷的合理分配等[2]。 1.2环境污染严重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由于农村内部自身的生产、生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二是来自农村外部的城市污染转移。 1.2.1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我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 4700 万 t 和130 多万 t。各类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激素等农用化学品施用强度大、频率高、流失快,对水体、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 1.2.2生活污水排放逐年增加

据测算,江苏省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10 多亿第 3 期t,但收集处理率较低,大多无序排放到环境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是影响水质的两个最重要污染因子,生活污水已成为农村地区特别是苏北农村地区最主要的污染源。 1.2.3垃圾难以有效处置

一是农村生活垃圾。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 2.8 亿 t,绝大多数生活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置,在一些农村呈现出“围村、塞河、堵门”现象。二是农业生产垃圾。据测算,江苏省每年约产生农作物秸秆3700 万 t,其中用作农村生活燃料、能源、食用菌基料、还田、工业原料、编织、发电等约占 72%,还有28%的秸秆被废弃在田间地头、道路与河沟两侧或在田间直接焚烧。 1.2.4 畜禽养殖污染开始显现

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连续20 年以平均 9.9%的速率持续递增,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全国畜禽粪便年产量均在 25~30 亿 t,还田率仅为 30%~50%。一些养殖场内部环境管理比较粗放,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放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养殖场周边地区水环境的硝酸盐、氨氮指标严重超标。

1.2.5 工业污染隐患依然存在

上世纪末,由于大办乡镇工业,导致“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相当一部分化工、印染、电镀等污染企业分散在乡镇,虽然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三废”排放强度有所下降,但排放总量仍然很大,治理水平仍然较低。现在,随着城市环境准入条件的提高和环境管理的加强,一些地区出现了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加大了农村环境压力。 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农村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目前农村生产力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农业自然生产力的状况,其增长基础主要表现为一定区域的农业自然资源察赋,即土地面积、土壤肥力、灌溉条件、气候等因素。农业基本上是一种“生存农业”,其增长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基本农产品产出总量,以满足人们的食品需要和工业发展的原料需要。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不断增加,即依靠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依靠农业机械的大规模投入,依靠化肥、农药等物化技术的应用来提高农作物产量。这种增长方式消耗高、成本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低。

农村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决定了农民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重用轻养、重眼前轻长远。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抵御病虫害,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农村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 2.2 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从恩格尔系数来看,农民生活水平比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至少落后 7 年。在短期经济利益和长期经济发展的相机博弈中,短期经济利益占了上风;又因为污染具有外部性以及滞后性,在个体与群体博弈中,即使农村群体趋向保护生态环境,而农村居民个人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现道德风险。农村居民道德风险的成本较低,导致农村居民的败德行为屡禁不止。而如果群体趋向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个体就是想保护生态环境必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2.3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能源消耗要降低20%,污染排放要降 10%。一些城市把依靠污染转嫁到农村作为治污的捷径。在调查中发现,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主要表现有三种:利用招商引资为诱饵,把高耗能、高烟尘、高粉尘、高噪声的污染企业设在农村;把那些废弃电脑和家电、过期商品甚至过期失效的药品,转移到了农村销售,让农民成为废旧品的再次使用者; 把工业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直接排放到农村。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不仅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而且也会破坏城乡的统筹发展,因为农村各种污染最终还会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影响到城市。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带来全局环境的恶化[3]。 2.4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 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匾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因此基本上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 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由于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地了解,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重要成因。生态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技推广系统得不到有效的物质激励,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加剧。

3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3.1在思想观念方面,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普及生态知识,倡导绿色消费 3.1.1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3]。要把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引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增强农民对于自然的道德责任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向农民传播绿色理念,帮助农民树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唤醒农民的生态良知,重新扶起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真正理解人与自然的平等及和谐统一。 3.1.2 宣传普及生态知识

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开展农民环境保护技能培训活动,让农民了解自然规律,养成尊重环境、善待环境的习惯;要对乡镇领导干部以及乡镇企业法人代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培训,引导他们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他们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能力。 3.1.3 倡导绿色消费,转变消费观念

在生产性消费上,引导农民购买由正规厂家生产的农药、化肥、种子以及农用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生活性消费上,倡导勤俭节约,有节制的追求物质享受,在消费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形成健康的绿色消费模式。另外,要实行农村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发布农村环境质量,引导全社会监督,努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学习生态知识、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 3.2 在经济发展方面,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推广绿色科技 3.2.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预防与治理结合,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将绿色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一方面,要对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进行调整,协调好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另一方面,要把农村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减轻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3.2.2 实施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以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清洁生产要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为手段,对农村经济活动全过程实施污染防治措施,从而达到防治污染,清除和减少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对土地、水源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要节约原材料和能源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无污染或不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食用、加工和报废过程中也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3.2.3 推广绿色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运用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由于运用不当,它又给人类带来了不利的后果,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绿色科技,使科技的应用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又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要加强对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城镇建设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以及开发引用;不断壮大环境保护科研机构和研究队伍,组建高水平的生态专家队伍;关心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中;大力引进各类绿色新科技、新工艺、新产品,推广成熟的绿色农业技术,如“畜禽粪便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农药残留速测技术”等,同时推广污染处理技术,如“防治乡镇工业废水、废气新技术、污灌区污染控制的治理技术”等,关注生物技术、无公害农业技术、经济施肥技术、节水技术等的发展。

3.3 在政策法律方面,要加强科学决策与立法,完善执法与监督机制 3.3.1 建立综合决策制度

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要把生态环境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将环境保护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根据全国不同农村地区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农村地区的发展模式,拟定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加大宏观调控,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旨在快速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以及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

3.3.2 完善环境立法,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要在宪法中写入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加入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制定、完善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与单行法,完善农村环境标准与制度;完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中关于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同时,在农村环保法制建设过程中,要理性地借鉴其它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达到与国际环保法规接轨。

3.3.3 完善监督与执法机制, 加强环境执法

法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监督是保证执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要进一步完善环保工作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总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污染企业承担主要责任、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监督以及环保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垂直监督,完善公众监督。第二,要不断完善环境执法机制,健全执法机构体系。应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进行统一管理的专门环保机构体制:由国家环境保护部对全国环保建设进行统一部署、管理、指挥、协调,各省、市、县级政府设置专门环保机构,此机构为国家环境保护部的分支机构。各地的环保执法工作统一由环保机构行使职权,垂直上一级环保机构管辖、监督,不隶属于当地政府。第三,要强化环境执法队伍,提高环境执法水平。不断提高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加强对执法队伍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大执行环保法规的力度,逐步改变人治重于法治的现象,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执法的干扰,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9篇: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酸雨

1.定义;PH值小于5.6的降水。

2.成因:人为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3.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

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4.危害:⑴对生物的影响: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⑵对建筑的影响: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⑶对人体的影响:危害人体健康。

4.我国酸雨分布:⑴北方相对较轻:北方气候较干,降水少,且土壤呈碱性;⑵南方酸雨问题严重:

5.贵州、湖南、江西等省区(气候湿润,降水多;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

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

5.解决措施: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减少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②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③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

技术)

二、赤潮问题

⒈概念: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灾害,指的是一些在海洋中浮游生活的赤潮生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且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

⒉赤潮爆发的主要原因

⑴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⑵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⒊我国最易爆发赤潮的海域是珠江口、长江口、渤海

⒋赤潮爆发对海洋水产业的不利影响

①藻类过度繁殖容易导致海水缺氧,致使鱼类死亡、或其它鱼类的食物列死亡,鱼类因缺少食物而死亡

②产生毒素、毒死鱼类

③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影响浮游植物和食物链

三、沙尘暴

⒈概念:

什么是扬沙、沙尘暴与浮尘呢?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

风吹起而造成的。其共同特点是能见度明显下降,出现时天空混浊,一片黄色。⒉形成时间:大多在冷空气过境影响时出现,北方都是在春季容易出现。所不同的是扬沙天气风较大,影响的能见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而沙尘暴风很大,能见度小于1公里。而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能见度小于10公里,大致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

⒊形成条件——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

⑴气温高、降水少、大风多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的形成及其大小,直接取决于风力、气温、降水及与其相关的土壤

表层状况。气温高、降雨少、大风多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

和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也是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春天气温常常偏高,使土壤解冻的时间比往年提前,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而北方地区冬春降水

稀少,地表土壤干燥、疏松,植被还未形成,难以抑制沙尘天气的产生。与此

同时,全球性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气候异常,造成冷空气活动异常频繁,多大风天气,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⑵生态环境是形成沙尘暴的重要原因

我国西北和华北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为破坏活动造成土

地沙化不断扩展,为沙尘天气提供了重要土沙物质。此外,在北方城市建设中

在建工地很多,由于缺乏工地表土保护设施,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极易扬尘,也是加剧沙尘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4、危害:

①造成环境质量下降

②使农作物受灾

③造成人畜伤亡

5、治理和缓解沙尘暴的措施——治沙工程(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

措施: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

引水灌溉;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

四、荒漠化:

成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风力强劲;

人为:滥伐、滥垦、过度放牧。

分布: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措施: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

灌溉;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五、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

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

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

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

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

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七、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

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

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八、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

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

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

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

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第10篇: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水、噪声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分析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

(一)关于水污染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水污染”具有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废水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据不同来源分为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两大类;据污染物的化学类别又可分无机废水与有机废水;也有按工业部门或产生废水的生产工艺分类的,如焦化废水、冶金废水、制药废水、食品废水等 。

污染物主要有:(1)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工业废水。(2)未经处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3)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农田污水。(4)堆放在河边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5)森林砍伐,水土流失。(6)因过度开采,产生矿山污水。

我国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二是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

中国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

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 1 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 1/3 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 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 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中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质污染严惩细菌超过卫生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人口约1.6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自来水是安全卫生的。但是,因为水污染,如今的自来水已不能算是卫生的了。一项调查显示,在全世界自来水中,测出的化学污染物有2221种之多,其中有些确认为致癌物或促癌物。从自来水的饮用标准看,中国尚处于较低水平,自来水目前仅能采用沉淀、过滤、加氯消毒等方法,将江河水或地下水简单加工成可饮用水。自来水加氯可有效杀除病菌,同时也会产生较多的卤代烃化合物,这些含氯有机物的含量成倍增加,是引起人类患各种胃肠癌的最大根源。目前,城市污染的成分十分复杂,受污染的水域中除重金属外,还含有甚多农药、化肥、洗涤剂等有害残留物,即使是把自来水煮沸了,上述残留物仍驱之不去,而煮沸水中增加了有害物的浓度,降低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溶解氧的含量,而且也使亚硝酸盐与三氯甲烷等致癌物增加,因此,饮用开水的安全系数也是不高的。据最新资料透露,目前中国主要大城市只有23%的居民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小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合格率更低。水污染防治当务之急,应确保饮用水合格。为此应加大水污染监控力度,设立供水水源地保护区。 母亲河黄河1972年第一次断流,1997年断流226天,近700公里河床干涸。海河300条支流,无河不干,无河不臭。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的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全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100多个严重缺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土地沙化速度上升到每年3400多平方公里。 更可怕的是,中国水资源总量还在下降。1997年总量为27855亿立方米,而2004年就降到24130亿立方米。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上游20多条河流平均萎缩了37.1%。

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

水体污染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

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1999年全国近8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400亿立方米,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

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b苯并芘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重金属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

对于水污染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个办法:

1、有关部门要划定水源区,在区内设置告示牌并加强取水口的绿化工作。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从根本杜绝污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2、加大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于改善我市水环境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的废水排放量正在不断地增加,而城市污水处理厂却没有相应地增加,这必然会导致水环境质量的下降。因此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是迫在眉睫的事。

3、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就自然减少了。

4、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废水排放量还要增加,如果只重视末端治理,很难达到改善目前水污染状况目的,所以我们要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5、家用水的净化:

过滤——沉淀(明矾)——用活性炭除异味,去颜色——消毒(氯气,漂白粉)。在自来水管传递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二次污染,所以饮用时要煮沸杀菌,而且还要用干净的杯子。

另: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安装家用健康饮水机

6、强化青少年保护水资源意识:

对于青少年,普遍的家庭并不太注重保护水资源的教育。教育要从小做起,养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毕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加强对青少年保护水资源的教育,拍宣传片、做宣传活动,让中国未来的每一朵花都有节约的好品德、保护水资源。以后,大量污染水资源问题就会渐渐减小。

7、少量创建填埋场:

让废水废气都能够经过处理,再排放至河流。由于填埋场占地面积大,浪费土地资源,所以应少量创建。

(二)关于噪声污染

在环保的角度上,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等的一切声音,都称之为噪声。判断一个声音是否属于噪声,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主观上的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美妙的音乐对正在欣赏音乐的人来说是乐音,但对于正在学习、休息或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人可能是一种噪声。即使同一种声音,当人处于不同状态、不同心情时,对声音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判断,此时声音可能成为噪声或乐音。因此,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有主要分为:

交通噪声: 包括机动车辆、船舶、地铁、火车、飞机等发出的噪声。由于机动车辆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来源。

工业噪声: 工厂的各种设备产生的噪声。工业噪声的声级一般较高,对工人及周围居民带来较大的影响

建筑噪声: 主要来源于建筑机械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的特点是强度较大,且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因此严重影响居民的休息与生活。

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的社会活动和家用电器、音响设备发出的噪声。这些设备的噪声级虽然不高,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使人们在休息时得不到安静,尤为让人烦恼,极易引起邻里纠纷、家庭生活噪声污染,等。

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人们在进入强噪声环境时,暴露一段时间,会感到双耳难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但是,如果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听觉疲劳不能得到及时恢复,且内耳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即形成永久性听阈偏移,又称噪声性耳聋。若人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从基底膜急性剥离,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听力,即出现暴震性耳聋。

随着噪声的增加,差错率上升。噪声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反应迟钝,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差错率上升。噪声还会掩蔽安全信号,如报警信号和车辆行驶信号等,以致造成事故。

对于噪声污染的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办法:

1、交通噪声污染的防治: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使车辆合理分流并四通八达;

改善道路路面结构,减轻机动车辆行使时所发出的与道路的磨擦声和道路不平时发出的冲击声;

控制机动车辆的设计、结构; 控制在用车辆时所发射的噪声; 控制警报器的安装和使用; 控制声响信号的使用; 管制交通;

控制交通设施所发射的噪声。

2、社会生活噪声的防治:

禁止使用大功率广播喇叭和广播宣传车;

禁止在商业活动中采用发出高大声响的方法招徕顾客;

文娱、体育场所的经营人,应当采取措施,减轻或者消除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居民使用家用电器、乐器和在室内开展娱乐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不得干扰他人。

3、生产性噪声的防治:

控制和消除噪声源:控制和消除噪声源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由于噪声源的多样性及其与生产条件的密切性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解决。如鼓风机、电动机可采取隔离或移出室外;织机、风动工具可采用改进工艺等技术措施解决,以无梭织机代替有梭织机、以焊接代替铆接、以压铸代替锻造;此外,加强维修,减低由不必要的或松动的附件撞击的噪声;用弹性材料代替钢件等。

厂区厂房的合理规划与设计:产生强烈噪声的工厂和居民区以及噪声车间和非噪声车间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防护带),防护带内种植树木或设隔声墙壁。产生噪声的车间,内部墙壁、屋顶应用吸声材料以降低车间内部的噪声强度;门、窗、地板应采用隔声结构以防止车间内的噪声向外传播。产生噪声的机器常常伴有较强的振动,应在机座下、地基上装设减振装置。

4、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的技术措施:

A.吸声。用多孔材料贴敷在墙壁和屋顶表面,或制成吸声尖劈、吸声板装设在墙壁或悬挂于屋顶,以吸收辐射或反射出的声能,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常用的吸声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泡沫塑料、毛毡、棉絮等;或利用共振原理制成多孔板停为吸声的墙壁结构,均能取得较好的吸声效果。

B.消声。消声是防止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用于风道、排气管;利用滤波的原理使声波在传播途中改变方向或形态,或在消声器内装设吸声材料达到消耗声能降低噪声的目的。常用的有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消声器。

C.隔声。用某些材料、结构和装置将声源封闭,以达到控制噪声传播的目的。常用的有隔声罩、隔声室、隔声罩等。隔声结构应严密且有一定的质量以防引起共振。

D.隔振。为了防止通过固体传播的振动性噪声,应在机器或振动体的基础和地板、墙壁联接处设隔振或减振装置或防振结构。

E.个体防护。主要保护听觉器官免受噪声的损害。在高强度噪声环境或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配戴个人防护用具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常用的有耳塞,由软塑料、泡沫塑料等制成,根据外耳道形状设计大小不等的各种型号的耳塞,泡沫塑料多制成圆柱型,使用前用手将其捻纫后放入外耳道内,多为一次性使用,耳塞的厢声效果可达20-35d风耳罩,隔声敢早较高,可达30-40dB。

F.卫生保健措施。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的检查,发现听力损伤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进行就业前体检,取得听力的基础资料,并对患有明显听觉器官、心血管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禁止其参加强噪声的工作。合理安排工间休息并尽可能暂离噪声车间。经常检测作业场所噪声情况,监督检查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

10人力 1班

程晨

10211020114

第11篇:生态环境建设汇报材料

独特的文化与文明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要有和谐的城市、较高的文明水准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因之而演化而来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生机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与城市文明。近几年来,满洲里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践中,大力推进了城市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水网工程建设、绿色环保工程建设、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公众对环保满意率工程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水平。

一、大力推进城市生态工程建设

满洲里是一个草原城市,但由于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受降水少、积温低、冻害重、土壤差等自然因素影响,市内缺少绿色,年年栽树不见树。截止XX年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4.52%。

尽管如此,满洲里毕竟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的城市。近年来,努力打造“文化+绿化”、“商都+绿网”的城市绿化个性建设特色,提出了向“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绿化格局迈进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上级支持、行政推动、政策引导、专家帮助、群众参与的有组织、有规划、大规模、大范围的营造森林城市的绿化模式。

(一)实施项目,推进工程,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

1、启动“XX年---2010年满洲里市造林绿化发展规划”,积极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XX年年初,邀请到国家林业局造林司、“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自治区林业厅、呼伦贝尔市林业局等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林业高级工程师共14名来我市专题调研论证满洲里市城防林体系建设及城市造林绿化问题。领导和专家们实地踏察了我市造林绿化地块,详细了解了我市多年造林绿化情况,召开了满洲里市口岸防护林体系建设及城市绿化调研会议,从技术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多层次、多角度、宽领域的进行论证,较为清晰地为我市林业生态建设把清了脉络,指明了我市林业发展的方向。

专家组认为,满洲里市气候干、积温低、土壤差,造林成本高、难度大,必须选择好乡土树种,确保水源基础,落实管护责任。当年,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同时明确,带帽对我市的城防林建设工程给予200万元的资金支持。

2、启动“多元投资,亿元绿化”工程。坚持“广种灌木”原则,推进“多元投资、亿元绿化”工程,推进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满洲里边境口岸防护林建设示范项目,工程第一年植树40万株。2010年,国家林业局领导、水利部领导多次到我市调研,对亿元绿化工程的实施给予了高度评价。

3、实施“十万棵大树进边城”工程。XX年年,累计种植大树3.6万株,完成计划任务的120%,在植树造林,尤其是“大树进边城”的工作中,基于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创新工作,我市在积极运作的同时,更是持以科学谨慎的态度,我们积极征求业内专家的意见,派专业技术人员赴哈尔滨、鄂尔多斯市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实际栽种和栽后管理中,采取了机械挖大坑、换好土的方法,打破限制根系生长的钙积层,为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用草绳缠根土,防止散坨失水;支防风架杆抗风,涂白、喷药、抚育、防治病虫害,施用生根粉、保湿剂、复地膜、抹芽,促进树木生长,铺设节水灌溉管线浇灌,设置试验对比区以求证技术效果,为今后开展这项工作摸索经验。

4、实施生态林封育工程。严格执行禁牧休牧政策,恢复草原植被。完成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既林地围封0.5万亩任务,围封地点分布在外交会馆、西301国道南侧等区域,其中投资7万元安装了9个大型重点防护林标志牌,编制完成了《满洲里防沙治沙规划》。

5、推进种苗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了种植106万株的生产能力的种苗基地,近年相继栽种了樟子松、大云杉、榆树苗;圃区道路两侧绿化云杉3万株、6米高的大云杉160株、扦插杨树3亩;采种工作全部完成。

6、建设园林示范工程。加大了东山植物园建设,在完成了园区内道路、灯饰、公共设施的检查、维修、保养的基础上,栽种大树10000株,及时进行浇灌等项管理工作,种植草坪,摆设鲜花,形成了我市园林示范项目。

7、以木材进口资源加工园区建设支持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我市大力发展进口资源加工园区建设,合作区木材加工园区木材加工业迅速扩张,木材落地加工量XX年年达到380万立方米,占进口木材总量的35%。自治区规模最大的进口木材加工企业三发木业竣工投产,隆生木质颗粒、鑫富活性炭、中基木业、天意家具、金罡人造板等一批木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快速推进,2010年加工量可达到400万立方米以上。预期“十一五”末期,进口木材达到1500万立方米,落地加工达到700万立方米左右,可形成东北地区重要的进口原材料加工集散基地。我市的这一举措,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为我国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大力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公共绿地人均值

1、推进带状公园绿化工程。实施了北湖、东湖、北湖北岸的绿化项目。

2、推进五类绿地建设。近年来,绿化工程主要包括五类绿地:一是“地段绿化”,主要是外交会馆、世纪大街、华山路、文明路等9个地段;二是“广场绿化”,主要有套娃广场、雕塑广场、现代广场3个广场;三是“建筑物周边绿化”,主要有疾控中心、新闻中心、科技馆、东山医院、俄罗斯博物馆、铁鑫市场等新建建筑物;四是“行道花卉裁植”,主要有外交会馆及市区等主要街道;五是休闲绿地,主要是外交会馆南侧休闲绿地,2010年已全部完成外交会馆休闲绿地建设,共播种草坪20万平方米。

3、加大行道树木和绿地维护。每年对市区近3万余株行道树、38.14亩公园、141.6239万平方米公共绿地进行了及时维护。每年培育栽植美化街道用花卉20万株,近两年合计出动运水抗旱14000多车次,保证了苗木的成活率和城市绿化的整体成果,提高了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

(三)提高城市生态意识,推进依法治绿

1、强化管理,巩固成效。对新植和未成林地要落实专人进行常年管护,定期复灌、施肥、松土、除草,防止人畜践踏。采取一切抚育管护措施,保证所种树木栽种当年成活率达到85%,三年保存率在80%以上的水平,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

2、完善法规,依法治绿。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绿化法规体系,绿化管理办法;加强城市绿化管理与执法工作,坚决查处侵占绿地、乱伐树木和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实施“依法管绿”,保护绿化成果。计划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我市造林绿化实施办法通过人大审议,形成工作规范。

3、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将绿化工程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中,给予定额补助;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将城市绿化纳入“三北”和“城防林工程”范畴;同时,继续执行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动员适龄人员积极参与到绿化工作中去。

4、加强宣传,培养全民绿化意识。我们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内容涉及绿化、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防火等方面内容,在街道、社区、公益广告栏张贴宣传画,在街头、广场、商场、居民区发放宣传单、宣传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保护、建设绿色家园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的资金支持,创新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全市各单位和广大居民爱绿护绿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全力把一个全新的绿化成果奉献给全市人民。

二、抓实生态水网工程建设

(一)建设了二水源二期工程

在位于东湖区二卡湿地境内开采新水源并修建新水厂,进行供水主管线铺设及相关配套建设,使我市供水主管线形成复线。计划总投资13763万元,新增规模3万立方米/d。包括水源工程、净水厂、输水管线及配水管网等。XX年年12月—2010年5月,完成了水源井工程,泵站、净水厂基坑开挖,水源井至净化厂管道安装及输电线路架;2010年完成净化厂供水管线开挖及管道安装、泵站、净水车间主体及附属设施建设、调试供水,年底实现供水目标。

(二)摸索落实查干湖旅游景区人工湖工程

计划完成海拉尔河雍水坝、河道整治,供水管线、泵站及高位水池基础开挖和输电线路架设、供水管道安装、泵站、高位水池主体工程及设备安装调试,铁北矿输干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向查干湖注水。

(三)实施“引水入市”工程

满足生产生态需要,打造城市生态水系,打造查干湖-西郊生态公园—北湖—东林场湿地城市生态水系。

(四)重点解决扎区、东湖区供水设施

加大了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力度,做好全市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的修编工作,全部完成了东湖区车站地区在建供水工程。

(五)建立自来水市场化运作机制

形成多元投资、多元经营的公用事业管理新格局

以二水源二期工程建设市场化运作模式为基础,积极推进对扎区、南区自来水设施配套、完善、改造建设。

(六)加快二水源净水厂改造工程

现已完成水处理车间主体工程及附属设施建设。饮用水源水质问题,关系到满洲里市市民的生命健康问题,为保护好水源,协调新巴尔虎左旗环保局,定期对水源地进行巡视,检查周边是否有环境污染企业及环境污染现象。到现在为止,没有出现以上企业及污染现象的发生。监测站定期检查饮用水源水质,满洲里环保局已协助环科所对水源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对饮用水源地重点采取措施,严厉打击饮用水源地内环境违法行为,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保整治行动。由市环境监测站全年对水源地水质进行采样分析。同时,监测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目前仅能监测11项指标。从长远上控制我市水源地水质,我们会同哈尔滨检测中心站采样分析,建立了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控能力,详细掌握了我市饮用水源监测23项分析数据。各项指标合格。

三、实施绿色环保工程建设

近年来,我市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了环境管理,提高了环境质量,受到了市民群众的好评。

第12篇: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汇报

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汇报

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汇报

按照区人大常委会调研方案要求,现将我街道自然生态保护的相关内容简要汇报如下:

一、自然生态保护现状及措施

近几年,我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建设现代化公园式城区的要求,在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稳步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努力构建山水交融、人水相亲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目前,街道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是:总体在保持,局部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逐年加大,未来形势较为乐观。

一是构建青山生态屏障体系。xxxx年以来,街道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关停了境内6家麻石采石场,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逐步恢复森林植被,共计完成残杂林改造350亩、植树60余万株。广泛开展保护森林、耕地相关法律、法规宣传,重拳打击各类盗伐滥伐林木,乱占滥用耕地、林地等违法活动,继续保持了山长青、树常绿的自然本色。

二是保护水环境,提升水质。我街道认真贯彻中央“向污染宣战”的号召,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保护湘江的一号文件精神,对湘江及支流一公里范围内的养殖存栏50头生猪的养殖户进行关闭,对湘江边麻石锯机进行拆除。近年来,共投入3000余万元,对牛角垅、马蹄塘等水库进行提质整改,对翻身撇洪渠及全街道500余亩山塘山坝进行清淤及护坡休整、绿化。街道城管办对沙河废弃物不定期进行清理,对湘江边轮船公司等9处沙场进行了拆除,清洁了水面,还原了湿地,并逐步恢复沿线植被。对全街道在生产企业严格按照“先检测、后排放”原则,控制企业污水排放,同时,街道百姓城管协会指导全街道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和改水改厕,逐步构建水生态保护圈。

三是稳步实施蓝天洁净工程。街道联合派出所、交警、行政执法队等多个部门,成立扬尘整治综合治理小组,对境内所有项目工地、机动车扬尘、道路吸尘进行长期治理。同时加强对餐饮业油烟、厂区烟囱排污进行了整治,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通过长期努力,扬尘治理和废气排放整治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清新指数不断上升。今年我街道将落实市区“蓝天”计划,关停或拆除2个大型粘土机砖厂。

四是项目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同步进行。街道对引进的开发项目,从规划到动工建设一律要求严格遵守城市绿化规划,在建设过程中要求项目方尽量保持原有的山体、池塘以及年代较为久远的树木,还原城市建设中的自然景观。如:林科大就保持了原有的山体、树木和山塘,还原了绿水与青山、房屋相辉映的自然奇观。西沃房产则在原有的山体上打造了一道靓丽的自然景观。

五是强化城市环境治理,提升城市形象品质。街道结合“十美”创建,建立健全环境卫生分级负责和检查评比制度,每月开展对各村(社区)、企业、项目工地、农户的环境卫生检查评比等活动,一大批“美丽村落”,“美丽企业”、“最美农户”脱颖而出。结合“雷霆行动”、“四项整治”等整治行动,纵深推进城市管理,美化城市环境。吊离街域内主次干道旁所有废弃麻石,清理干道两厢淤泥、脏物杂草,拆除了干道两厢所有麻石锯机,并进行了全面绿化和补栽工作,打造了长湘线、联络线5.6公里绿化亮点;强力整治过境砂石、渣土车辆超载超限等违法行为。通过常态化的检查评比活动和整治行动,街域环境日益改善,环境品质逐步提升。后段,我们规划利用翻身垸的水利水系优势和麻潭山的地利优势,打造翻身垸和麻潭山两条高品质绿带,使街道形象和品质再上一个大台阶。

二、建议

1、加强生态保护知识及法律、法规宣传。把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灌输到每个群众头脑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转变民众生产和生活方式,坚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并袋装,确保房前屋后、道路、水塘、河道清洁,不断促进他们主动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依法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

2.落实生态保护村(社区)责任制。把保护生态责任落实到村(社区)一级上,制定和完善环境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加强对村(社区)干部的环保培训,通过量化考核指标,科学设置考核项目,合理分配目标任务,定人定岗定责,配备专人督查,做到事事有人管,岗位有人守,责任有人担,实现管理由粗放到精细的转变。

3、完善生态保护配套设施。目前,全区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较为突出,必须加大生态环保配套设施投入资金,如:新建垃圾中转站、公厕、小型垃圾池,添置垃圾箱、垃圾桶,逐步缓解环保设施的不足,适应新形势下的生态保护要求。

第13篇:法院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工作汇报

某某法院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工作汇报

一、近年来优化金融环境的简要情况

金融秩序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既危害社会、损害百姓切身利益又阻碍经济健康发展。是否尽快有效整治,事关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金融秩序稳定与安全运行大事,近年来,我院为维护区域金融领域稳定发展,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贷款诈骗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活动,依法严厉打击金融领域职务犯罪和侵占、挪用等财产犯罪,全力维护信贷秩序和金融安全。进一步加大金融民商事案件审判力度,强化对违约失信行为的法律制裁。进一步加大金融行政案件审判力度,支持和监督金融监管部门依法行政,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同时,与政府、金融部门密切配合,依法维护金融诚信秩序。

一是严厉打击金融犯罪案件。金融秩序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既危害社会、损害百姓切身利益又阻碍经济健康发展。是否尽快有效整治,事关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金融秩序稳定与安全运行大事。近年来,我院为维护区域金融领域稳定发展,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贷款诈骗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活动,依法严厉打击金融领域职务犯罪和侵占、挪用等财产犯

罪,全力维护信贷秩序和金融安全。今年以来,我院共审结涉及骗贷案件6件10人,涉案金额0.2亿元。

二是妥善处理商事案件。今年以来,我院共受理金融借贷纠纷案件160件,结案114件,结案标的额为0.96亿元。对于涉及金融借贷纠纷的案件, 我院灵活掌握,妥善处理,既依法保障金融债权、制裁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又依法保障企业发展、依法规范经济秩序。对于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易、资金流转因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流动资金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大量纠纷案件,我们注意情势变更原则运用、违约金的合理处理、可得利益的计算等法律适用,对于因价格波动而以情势变更原则为由主张解除合同的,认真谨慎审查,坚决防止假金融危机导致情势变更为名、行规避市场风险逃废债务之实的行为。

三是最大限度实现债权。优化金融环境,要最大限度实现金融债权。对此,我院组织涉金融案件集中执行行动,重点加大对恶意逃废金融债权的打击处理力度,该拍卖处理财产的依法公开拍卖处理,该拘留的坚决司法拘留,去年以来拘留22人。同时对于属于朝阳产业、前景看好、技术先进而仅是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企业,我们着眼于企业维持与重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四是强化服务意识。为服务经济发展、优化金融环境,我院立足审判,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党组成员及业务庭长为成员的优化金融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为维护

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全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服务重点、具体措施及法院干警服务金融发展的组织纪律。组织涉金融案件庭审观摩,邀请22个金融部门参加旁听;召开座谈会,结合审判中发现的金融部门对贷款人或担保人的资料审查不细、不认真等问题,制作司法建议书,提出强化审查、加强预警机制等司法建议,反响较好。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院将进一步发挥审判职能,与政府、金融部门密切配合,依法维护金融诚信秩序,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一是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促进金融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对于针对金融机构的骗贷、信用卡诈骗等刑事犯罪案件,依法审理,从严惩处。对弄虚作假、乘机逃废债务的,追究当事人和责任人相应法律责任,杜绝假借破产名义逃废、悬空债务;对于金融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参与违法放贷、高利转贷的犯罪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及时受理、查处诈骗、骗贷等金融犯罪中企业和群众财产被侵害案件,高度重视控赃、追赃等工作,加大执行力度,最大限度地挽回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

二是充分依托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选择典型案件到案发当地和案发单位公开宣判,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增强金融法制观念,维护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制度的不断健全与完善。

目前,市中院与市广播电视台合作的《以案说法》栏目,每周三晚上在LTV2播出,我院审理的李国骗贷案,已于去年10月9日在第一期节目中播出;我院与莱芜日报合办的《法院时空》、与鲁中晨刊合办的《法院直通车》栏目,定期刊登宣传文章,效果良好。我院在全国文明网、新华网、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开设“钢城法院微博”,及时更新我院工作动态,适时反映法院工作,微博关注量已达到50000余人次。

三是继续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在办理涉金融案件过程中充分发挥诉讼调解作用,在确保依法公正与妥善合理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采用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促进金融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四是与各金融机构建立长效交流机制。与金融机构加强工作与业务上的沟通联系,相互听取意见建议,在已建立的执行联动机制上,加强金融安全信息交流和案件信息联系,共同维护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加大对金融部门工作人员的法律培训力度,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金融法制观念,延伸司法职能。通过提供法律咨询和典型案例等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各种法律服务和指导,帮助企业化解金融危机中涉及的法律风险,切实推进金融司法环境创建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第14篇:环境部生态乡镇验收工作汇报

国家环境部生态乡镇验收工作汇报

xxx镇位于xxx县城东北26公里处,古京杭运河穿镇而过。现辖50个行政村,总人口xxx万人,辖区总面积xxx平方公里。

一、辖区环境状况

xxx镇地表水靠自然降水及引黄河水形成,辖区内中小河道密布,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居民饮用水来自来水,水源地位于镇东部xxx村,每年县防疫站对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农村饮用水合格率均达到100%(全镇50个行政村全部通上自来水)。全镇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保持在居民区的标准范围内,均达到环境规划要求。

xxx镇境内无重污染企业,所有工业企业均属无污染或轻污染企业,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为100%。并下大力抓好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开展污水处理的行政村35个,达到70%,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达90%。经过大力实施农村“三改工程”(改厕、改厨、改圈),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6%,鼓励使用沼气、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清洁源的居民户数比例为60%。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95%以上。

二、辖区内的生态环境状况

xxx镇把林业生产当做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富民工程来抓。目前,全镇森林覆盖率达1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6平方米,主

1 要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8%。由于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极大地改善了全乡镇的生态环境,在搞好绿化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畜牧养殖业。全镇畜禽养殖场产生粪便8.2万吨(其中规模化猪场13家,养鸡场20家),综合利用7.7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折纯)为240公斤/公顷.年,农药施用强度(折纯)为2.9公斤/公顷.年,主要农产品中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65%(全镇蔬菜种植面积约2万亩,目前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达到95%,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形成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三、镇容镇貌环境状况

近年来,xxx镇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镇容镇貌,提升城镇的整体形象。先后筹集资金800余万元,建设了三条主干道(运河东路、运河西路、工业园路)和运河大桥,配套完善了道路亮化、绿化、供排水设施建设,安装路灯116盏(聊位路20盏,运河东路46盏,运河西路20盏,南北商业街30盏),铺设镇区供水管道6800米,修砌下水管道3000米,栽植绿化树木500余棵,成立了镇区保洁队伍,实现了小城镇的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随着“运河xxx古镇”工程的开展,2012年主要完成沿河部分旅游景点,3万平方的商业街,6万平方的河道衬砌, 2.6万平方的道路硬化和镇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等建设,目前该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竣工后,镇容镇貌会有更大改观。

四、污水处理状况

我镇污水由收集管道输送到氧化塘进行集中处理,处理后的污水流入辖区沟渠作为农用灌溉水。氧化塘约长3公里,主要种植芦苇、蒲草等植物,经氧化塘净化后,作为灌溉用水使用。目前,建成区有人口0.58万人,用水旺季每日产生生活污水460吨,淡季约340吨,经测算,氧化塘每日可处理污水370吨,处理率达80%以上。

五、垃圾处理状况

镇区设置10个固定垃圾点、8个流动垃圾点,配备了2辆垃圾搜集车,城镇垃圾由镇成立的环卫队统一搜集,集中运送到县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镇区生活垃圾每天产生生活垃圾7.8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达到90%,每个行政村设置2-3个垃圾点,由各村自行组织垃圾搜集运送到镇驻地,然后进行统一运送到县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

六、污水处理厂情况

因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从xxx镇辖区内穿过,我镇污水处理厂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项目同步实施,该项目计划总投资xxx万元。建成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每天xxx方。污水处理厂采用泵站提排,厌氧池预处理,经氧化塘阿科蔓生态基处理,达到水质净化。目前,该工程厂址选定,运河两侧管网工作正在施工,年底完工投入使用。

第15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打造信用建始 助推经济发展

——建始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9月21日)

一、2010年基本情况

2010年,建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金融信用为着力点,不断加大“区域信用、农村信用、企业信用和社区信用”四大信用工程创建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央行推动,部门配合,商行服务,社会参与,企业自律”的工作方针,收到明显成效。金融机构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达39.53亿元,各项贷款16.79亿元。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县信用乡镇达60%,不良贷款比例均控制在20%以下,信用村达到71%,信用农户占比80%。信用社区达到100%。A级以上信用企业达到71个,占与金融机构有信贷往来企业数的78.9%。全县金融机构收贷、收息率均达到98%以上。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量到质的转变,社会公众诚信观念明显增强,金融生态环境、司法环境、行政环境、中介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和金融内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金融协调健康发展。2011年初,顺利通过“湖北省最佳金融信用县”考核验收。

二、2011年创建情况

(一)完善工作机制,营造创建氛围。

1.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保障。县政府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相关部门及金融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领导小 1 组,2011年5月19日,县政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部署,研究解决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为金融信用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政府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11年安排2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预算资金偿还政府承诺的银行贷款本息。同时,县委把金融知识纳入县委中心小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学习,聘请金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增强县“四大家”领导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2.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创建行为。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五年规划》、《金融教育十年规划》后,今年又出台了《建始县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培育诚实守信文化、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工作思路、工作步骤和工作措施,推动创建工作有序开展。为推动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县信用环境创建领导小组创办了《金融简报》,以此为阵地适时通报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交流创建工作典型经验,推介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对影响信用环境和创建工作进展缓慢的,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同时,县政府组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信用黑名单曝光制度及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对失信者实行各金融机构联合制裁,金融机构限制其开户、结算和办理信贷业务。对因主观原因发生违约,或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金融机构降低其信用等级,司法机关及有关职能部门依法采取约束、限制等措施,使失信行为受到严厉惩罚。

3.开展宣传教育,培育诚信文化。结合金融惠民工程的开展, 2 在全县各乡镇农村信用社和河水坪综合农协设立了11个农村征信知识宣传站,并联合团县委在大学生村官和乡村能人中间聘请了27名德才兼备的金融教育青年志愿者,长期不懈地宣传征信知识。2011年4月,人行建始县支行在全县组织开展了金融知识进农村大型宣传活动。活动围绕“珍爱信用记录,享受幸福人生”这一主题,一是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宣传农村金融政策、调查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情况、推介涉农信贷新产品。二是联合劳动就业局,先后3次对就业培训班共计230人开展了金融知识专题讲座。三是联合公安局组织各金融机构在县城最繁华的街道、乡镇十字路口以及乡村集市设臵了流动宣传台,接待群众咨询、宣传金融产品、开展诚信教育。并注重做到“三个结合”,即了解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状况与提高服务“三农”水平相结合;普及金融知识与诚信环境建设相结合;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和联系地方党团组织支持参与相结合。活动中,张贴、悬挂“开展农村信用建设,构建金融普惠体系”、“学习金融知识,增强致富本领”等宣传标语、横幅、条幅共80余条,散发宣传单27000份,现场接受民众业务咨询16000多人次。

(二)把握工作重点,注重创建成效。

1.培育信用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按照“办好示范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信用乡镇创建上,选择了基础条件比较好、信用程度比较高信用乡镇示范点,在硬件上做到了有领导、有专班、有牌子、有办公设施,在软件上做到了有方案、有措施、有内容,并上墙公开,在措施落实上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督办、有总结。通过示范带动,推动全县信用乡镇建设。 3 在信用村组建设上,各乡镇在本辖区内选择几个村按照规范程序进行示范建设,按年度分期分批整村推进。在信用社区建设上,选择居民素质高、环境好的社区作为示范点,按照“信用社区创建+劳动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的联动创建模式来推动创建工作。在信用企业建设上,选择示范企业来推动信用企业建设,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2.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创建动力。为充分调动各金融机构主导信用环境建设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县人民政府对全县金融机构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和业务特点,与各金融机构签订经济社会目标责任状,建立了以全年累计贷款发生额和年末贷款净投放同比增长情况、呆帐贷款核销额度、不良贷款降低比例等为考核指标的奖励机制。针对A级以上信用企业培植难的问题,政府出台了《建始县A级以上信用企业培植方案》,对A级企业培植给予资金奖励,并将奖励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从政策上落实奖励办法。

3.整合社会资源,建设信用体系。一是结合金融惠民工程的开展,在广泛开展农民信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成立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教育培训为手段,培育诚实守信文化。二是完善信用评分系统,健全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对原有信用评分系统进行完善,搭建涉农金融机构共享平台。三是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活动。通过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培植工作,支持农村青年诚信创业,带动农村信用意识的普遍提高。四是整合社会资源。把信用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政府相关部门把诚实守信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并将其作为发 4 放扶贫资金、“三农”补贴和支持资金、农协和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会员入股、政府部门及乡村干部任免的必要条件,使信用建设与广大干部和农民息息相关,把社会发展资源融入农村信用建设。

4.建立担保体系,完善融资平台。针对中小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融资难”的问题,几年来,建始聚信担保公司充分发挥融资平台作用,积极与县农行、县中行、县农村信用联社开展合作,截止2011年6月,公司资本金总额达到5450万元,累计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3.32亿元,余额7450万元;发放社区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25245万元,余额2036万元,贷款回收率达到100%,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的融资难题。

5.落实优惠政策,让利守信实体。根据州政府《关于对企业办理抵押贷款和金融机构处臵抵债资产有关收费实行优惠政策的意见》,建始县制订了落实金融优惠政策的具体实施意见,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办法和措施,办理抵押贷款和金融机构处臵抵债资产综合费率控制在2‰以内。同时,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多方位支持民族企业发展,2011年1-6月,全县民族企业贷款净增3932万元,贷款总额达到21505万元,获得贷款支持的企业上升至55家,人民银行为民族企业贷款贴息274.3万元。

(三)加大执法力度,改善金融秩序。

1.狠抓贷款清收工作。为扭转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拖欠银行贷款数额较大以致影响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的局面,县政府出台了过硬的贷款清收政策,采取了“对在清理行政事业单位拖欠贷款中发现问题而故意漏报、瞒报的,严厉追究清理人员的责任;对不积极支持清欠工作的单位主要负责人,由纪检监察部门进行 5 戒免谈话,所在单位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对规定时间内未履行还款承诺的,由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对其扣减工作经费或停拨工资;对公贷私用和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处理”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清收工作顺利开展。针对清收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县政府出台了“六个一”措施,即签订一个协议,由组织人事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与欠款公职人员订立还款协议;每年举办一期学习班,对公职人员拖欠贷款超过50万元的单位负责人、拖欠贷款超过2万元的公职人员举办学习班;发布一次通报,在电视台将拖欠贷款公职人员公开曝光;组织一次专班督办,督查停薪还贷工作;依法起诉一批案件,对公职人员赖账“钉子户”依法重点清收;依法执行一批案件,对已立案的金融案件,加大执结力度。通过这些举措,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拖欠银行贷款逐年下降。

2.全力侦破执结金融案件。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已拟定于12月份联合开展一次“金融案件侦破执结月”活动,集中力量侦破执结金融案件,努力挽回金融机构的损失。

三、2011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金融机构实力大幅提升。2011年6月,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44.57亿元,比年初增加4.99亿元,各项贷款为18.71亿元,比年初增加2.11亿元。

(二)区域信用环境不断改善。目前,全县信用乡镇已达到6个,占比60%,信用村达到289个,占比71%;建档农户10.9万户,占比87%;信用农户10.1万户,占比80%;村级信贷债务化解率达到98%。信用社区达到7个,占比100%,社区居民建档率 6 达到100%,信用居民建档率达到60%,诚信经营户、诚信企业、诚信商业街均达到相关标准并逐年增多。A级以上信用企业达到71个,占与金融机构有信贷往来企业数的78.9%;全县金融机构收贷、收息率均达到98%以上;不良贷款比例均控制在2.8%以下;全县逃债、废债现象基本杜绝;金融胜诉案件执结率均达到80%以上。

(二)社会公众诚信文明意识明显提高。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推动了全县诚信文明工程,成功地将来自信贷供给者的外部监督,转化为社会公众间的内部约束,让诚实守信者在生产发展中和创业的道路上健康发展,让不讲信誉者在社会中无立足之地,从而净化了全县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目前,全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到期回收率达到98%以上,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贷款收贷收息率均达95%,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收回率达100%。同时,通过正规金融信用的引导,使民间资本的运作和民间借贷亦日趋规范,居民的诚信文明意识明显提高。

(三)经济社会效应日趋显现。几年前,由于部分国有企业经营问题和社会信用问题,全县的信用等级较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曾一度高达40%,致使融资难、招商引资难等困扰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狠抓信用环境建设,把握住金融改革的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产业经济和民营经济,信用建设的各项指标全面达标,连续两年顺利通过湖北省“最佳信用县”考核验收。信用建设的经济社会效应逐步得以显现,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有效改善,全县社会经济得以长足发展。

7 建始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金融机构及各部门共同努力,打造“信用建始”,促进经济与金融和谐健康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离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及同兄弟县市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将立足于现有的创建基础,切实加大创建覆盖面,形成全民共创的良好氛围。继续完善各行业信用承诺制度,使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深入人心。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大力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努力寻求项目支撑,促进银企合作。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第16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办事处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办事处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全覆盖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围绕全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金融信用为着力点,不断加大“区域信用、农村信用、企业信用和社区信用”四大信用工程创建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央行推动,部门配合,商行服务,社会参与,企业自律”的工作方针,收到明显成效。金融机构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年末全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达 亿元,各项贷款 亿元。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不良贷款比例均控制在 以下,信用村达到 %,信用农户占比 %。信用社区达到 %。A级以上信用企业达到 个,占与金融机构有信贷往来企业数的 %。全处金融机构收贷、收息率均达到 %以上。全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量到质的转变,社会公众诚信观念明显增强,金融生态环境、司法环境、行政环境、中介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和金融内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全处经济金融协调健康发展。

一、完善工作机制,营造创建氛围。

1.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保障。我们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迅速成立了以***同志为组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从相关部门抽调骨干力量成立专班,设定专门的办公地点。2011年 月 日,办事处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部署,研究解决全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为金融信用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办事处将金融生态 1 环境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11年安排 万元资金用于支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同时,办事处党委把金融知识纳入中心小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学习,聘请金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增强领导班子成员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2.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创建行为。办事处制订了《建设金融生态建设工作方案》,明确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培育诚实守信文化、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工作思路、工作步骤和工作措施,推动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办事处组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信用黑名单曝光制度及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对失信者实行各金融机构联合制裁,金融机构限制其开户、结算和办理信贷业务。对因主观原因发生违约,或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金融机构降低其信用等级,司法机关及有关职能部门依法采取约束、限制等措施,使失信行为受到严厉惩罚。

3.开展宣传教育,培育诚信文化。结合金融惠民工程活动开展宣传教育,并在大学生村官和乡村能人中间聘请了13名德才兼备的金融教育青年志愿者,长期不懈地宣传征信知识。2011年4月,围绕全市组织开展的金融知识进农村大型宣传活动,办事处抓住“珍爱信用记录,享受幸福人生”这一主题,一是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宣传农村金融政策、调查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情况、推介涉农信贷新产品。二是联合劳动就业局,先后3次对就业培训班共计230人开展了金融知识专题讲座。并注重做到“三个结合”,即了解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状况与提高服务“三农”水平相结合;普及金融知识与诚信环境建设相结合;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和联系地方党团组织支持参与相结合。活动中,张贴、悬挂 2 “开展农村信用建设,构建金融普惠体系”、“学习金融知识,增强致富本领”等宣传标语、横幅、条幅共30余条,散发宣传单2700份,现场接受民众业务咨询1000多人次。

二、把握工作重点,注重创建成效。

1.培育信用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按照“办好示范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信用乡镇创建上,硬件上做到了有领导、有专班、有牌子、有办公设施,软件上做到了有方案、有措施、有内容,并上墙公开,在措施落实上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督办、有总结。在信用村组建设上,选择几个村按照规范程序进行示范建设,按年度分期分批整村推进。在信用社区建设上,选择居民素质高、环境好的社区作为示范点,按照“信用社区创建+劳动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的联动创建模式来推动创建工作。在信用企业建设上,选择示范企业来推动信用企业建设,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2.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创建动力。为充分调动各金融机构主导信用环境建设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办事处对全处金融机构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和业务特点,与各金融机构签订经济社会目标责任状,建立了以全年累计贷款发生额和年末贷款净投放同比增长情况、呆帐贷款核销额度、不良贷款降低比例等为考核指标的奖励机制。针对A级以上信用企业培植难的问题,政府出台了《办事处A级以上信用企业培植方案》,对A级企业培植给予资金奖励,并将奖励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从政策上落实奖励办法。

3.整合社会资源,建设信用体系。一是结合金融惠民工程的 3 开展,在广泛开展农民信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成立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教育培训为手段,培育诚实守信文化。二是完善信用评分系统,健全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对原有信用评分系统进行完善,搭建涉农金融机构共享平台。三是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活动。通过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培植工作,支持农村青年诚信创业,带动农村信用意识的普遍提高。四是整合社会资源。把信用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办事处相关部门把诚实守信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并将其作为发放扶贫资金、“三农”补贴和支持资金、农协和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会员入股、政府部门及乡村干部任免的必要条件,使信用建设与广大干部和农民息息相关,把社会发展资源融入农村信用建设。

4.建立担保体系,完善融资平台。针对中小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融资难”的问题,几年来,办事处积极组织农行、中行、县农村信用联社开展合作,截止2011年6月到 万元,累计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 亿元,余额 万元;发放社区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 万元,余额 万元,贷款回收率达到100%,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的融资难题。

5.落实优惠政策,让利守信实体。根据市委、市政府对企业办理抵押贷款和金融机构处臵抵债资产相关收费实行优惠政策,办事处制订了落实金融优惠政策的具体实施意见,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办法和措施,办理抵押贷款和金融机构处臵抵债资产综合费率控制在2‰以内。同时,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多方位支持企业发展,2011年1-6月,全处企业贷款净增 万 4 元,贷款总额达到 万元,获得贷款支持的企业上升至 家。

三、加大执法力度,改善金融秩序。

1.狠抓贷款清收工作。为扭转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拖欠银行贷款数额较大以致影响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的局面,办事处出台了过硬的贷款清收政策,采取了“对在清理行政事业单位拖欠贷款中发现问题而故意漏报、瞒报的,严厉追究清理人员的责任;对不积极支持清欠工作的单位主要负责人,由纪检监察部门进行戒免谈话,所在单位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对规定时间内未履行还款承诺的,由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对其扣减工作经费或停拨工资;对公贷私用和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处理”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清收工作顺利开展。针对清收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办事处出台了“六个一”措施,即签订一个协议,由组织人事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与欠款公职人员订立还款协议;每年举办一期学习班,对公职人员拖欠贷款单位负责人、公职人员举办学习班;发布一次通报,在全处将拖欠贷款公职人员公开曝光;组织一次专班督办,督查停薪还贷工作;依法起诉一批案件,对公职人员赖账“钉子户”依法重点清收;依法执行一批案件,对已立案的金融案件,加大执结力度。通过这些举措,全处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拖欠银行贷款逐年下降。

2.全力侦破执结金融案件。于12月份金融机构、司法所、派出所等几家单位联合开展一次“金融案件侦破执结月”活动,集中力量侦破执结金融案件,努力挽回金融机构的损失。

5

办事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金融机构及各部门共同努力,打造“信用***”,促进经济与金融和谐健康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离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及同兄弟乡镇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将立足于现有的创建基础,切实加大创建覆盖面,形成全民共创的良好氛围。继续完善各行业信用承诺制度,使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深入人心。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大力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努力寻求项目支撑,促进银企合作。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促进办事处经济健康发展。

第17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汇报

XX银行汇报材料

2011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行始终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视角重新审视和定位支农业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构建涉农业务发展新模式,全方位助力县域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截至~年上半年,我行各项存款余额~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万元,在~银行中,存贷款份额超过~%。现将我行上半年信贷投放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信贷投放情况

上半年,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银行信贷规模紧缩,我行审时度势,确立了“四个确保,四个到位”:即确保存量客户服务到位,确保支农贷款资金到位,确保小企业金融中心功能到位,确保信贷投向效果到位。上半年信贷投放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信贷业务新增少,累放多。上半年,我行新增贷款~万元,累放贷款~笔,累计金额~万元,服务重点集中在存量客户。一方面,各大银行压缩信贷规模,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大,为了保障存量客户有效获得信贷资源,继续实现快速稳健的发展。上半年,我行加大对存量客户的支持力度,对生产经营正常、还后再贷客户,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对合作密度高、信用状况好、经营发展快的客户,适度提高授

信额度。另一方面,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随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控难度加大,我行始终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认真贯彻贷款新规,逐笔核实新增贷款需求,确保信贷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

二是信贷投向非农少,涉农多。2011年,我行确立了“新增贷款~亿元”的目标任务,明确信贷重点支持方向,就是集中资金支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中小企业。特别是用好~万元支农再贷款,满足县域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户春耕生产资金的需求。上半年,发放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万元,占我行上半年信贷投放总额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万元,占我行信贷投放总额的~%;农村合作社贷款~万元,占我行信贷投放总额的~%;农户贷款~万元,占我行信贷投放总额的~%。

三是信贷服务流程少,手段多。为构建高效的涉农业务机制,上半年我行在业务流程、机构设臵、服务渠道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首先,对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授信、风险、科技等各业务条线为支撑,各相关部门紧密协作的管理体系,增进业务联动发展,优化授信业务审批流程,逐步推进独立审批人制度,同时对支行实行“二级管理,授权经营”,缩短业务审批环节,及时满足小企业贷款“短、频、快”以及“三农”贷款的季节性需求。其次,扩大与担保机构的合作,上半年,在与~7家合作担保机构的基础上,又引入了~2家专业担保公司,致力于缓解农户及涉农企业担保难、融资难问题。

第三,以打造支农品牌为目标,做精做深特色服务,上半年对已有的信贷产品进行了全面梳理。针对企业融资过程中担保难问题,我行正积极研究有效的抵押替代产品,拟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服务方案。

四是营业机构网点少,覆盖多。一方面,在~支行的基础上,我行积极筹备~支行,并对“只存不贷”的~营业部功能定位进行了调整,打造存贷业务并举的综合型支行,配备与“三农”业务特点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现已形成南北贯穿、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服务覆盖网络。另一方面,针对网点服务有限,我行组织信贷业务人员主动走出去开展征信宣传,同时,积极构建银政企合作平台,以一个地方金融机构的责任,主动融入县域经济建设,与 ~家企业签订~亿元的战略合作意向协议书,目前已落实~家企业的授信条件,发放贷款~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在问题和不足:一是营销力度不够,信贷增量客户增长缓慢;二是小额农户贷款推广力度不够,业务结构有待优化,特别是未建立起小额农贷激励机制;三是营销队伍素质欠缺,缺少农村金融从业经验,直接影响我行信贷业务发展。

三、下半年信贷工作计划

(一)分解目标任务,扩大营销队伍。一是完善支行目标考核责任制,将全年经营目标分解到各营业机构,实现营业机构自我加压、加快发展。二是扩大信贷业务营销队伍,实行客户经理等级制,将服务素质、

农户贷款比例、产品创新等纳入客户经理的业绩指标中,健全绩效激励约束机制,既激励客户经理加大涉农贷款营销力度,又约束客户经理“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按照分支机构筹建进度,我行新设的~支行有望在~月末开业,将会为涉农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完善服务机制,设计特色产品。一方面,抓住农村经济改革的时机,探索信贷业务品种,继续破解农户及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适时推出商标权质押、专利权质押等信贷产品。另一方面,完善农户联保担保机制;设计和完善授信业务还款机制,在现有综合业务系统的支撑下,开展循环贷款、整贷零还、分期还本付息等灵活的贷款偿还机制。

(四)扩大征信宣传,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一方面,以柜面为阵地,辅以客户经理进企业访农户,多点结合,持续开展征信和业务宣传。另一方面,配合团县委,做好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

第18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

全国人大代表调研汇报材料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省环保局的帮助指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大力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启动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全市整体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淮北市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环境进步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今年又已通过全国园林绿化城市的专家评审。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

全市各级政府对环保工作高度重视,定期听取环境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深入调查研究,协调解决环保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始终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积极引导

1 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矿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好恢复与重建

淮北市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被列为国家级矿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市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统筹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制定了《淮北市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对塌陷区治理实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期实施。截止至目前,全市已治理塌陷区面积13.06万亩,治理率达到54%,创造出具有淮北特色的五类塌陷区复垦模式,烈山区洪庄村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技术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一等奖,洪庄村被国家环保总局推荐参加联合国环境署“全球500佳”和“地球卫士奖”评选;濉溪县刘桥镇被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授予“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实验区”称号。

(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实施“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通过创建生态村工作,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百佳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村7个。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合理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从而预防和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建成了杨洼湖、和村和寇 2 湾等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29.8万亩,认证优质安全农产品21个;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有3家企业,生产面积达4万亩;我市连续十五年荣获全省菜篮子工程评比第一名。

三是开展农业物质循环利用工作。通过加大农膜回收和秸杆综合利用工作力度,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约了资源,同时还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全市现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7000多口,年产沼气2200多万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沼气工作站4处。

(四)加强生态林业和城市绿化建设,全市绿化覆盖率逐步提高

一是加强生态林业建设。近年来,我市通过积极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促进非公林业的发展,大力实施绿色长廊、相山绿化、退耕还林、长防林建设和农田林网防护五大工程,建成了功能完备的生态林业网络体系。全市现有林地49.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7.6%,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5.5%。

二是加强新区绿化建设。在相山新城区规划和建设中,决定实行先绿化后建设,努力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力争使城市绿化面积达到60%以上。现在我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绿地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达10平方米,几项指标已超过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

三是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投入巨资开发建设龙脊山森林公园、南湖湿地公园、引闸河水入化家湖等一批生态工程。今年化家湖的蓄水量达到了设计的1300多万立方米, 3 水面达6000多亩,恢复和改善了水库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化家湖重现了青山碧水的生态景观。南湖湿地公园湿地面积约210公顷,初步形成了水生植物、鸟类、鱼类、两栖类、湿地兽类等完整生态系统,正式命名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同时还通过了国家矿山公园的评审。这些生态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假日休闲场所,凸显了城市文化个性和生态特色。

(五)建立完善领导工作机制,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 成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李忠金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有关具体工作。开展生态市规划编制前期调研。对生态市建设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共列生态指标体系、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农业建设研究等20个专题,涉及18个部门和单位。目前,《淮北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已完成待审批。完善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完成了生态功能区域划分,做好了迎接国家对淮北矿区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的准备工作。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为生态市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建设生态淮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六)大力依靠科技进步,固体废物得到较好综合利用 我市煤炭、电力行业每年产生固体废物约460万吨,全部被“吃干榨尽”。目前,全市建成煤矸石电厂6个,年利用煤矸石150万吨;建成煤矸石、粉煤灰砖厂4个,年利用粉煤灰、煤矸石56万吨;用于铺路年利用煤矸石、粉煤灰10万吨,不仅避免了固废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减少了生态破 4 坏,还节约了大量的耕地,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七)严格依法管理环境,城市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由于《环境保护法》的宣传教育逐步深入,全社会的环境法制意识大为加强,环境管理工作也逐步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全市各级环保部门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审查,对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近年来,全市共否决重污染项目80多个,有效控制了新的重污染源的产生。

二是积极加快老污染源的治理。“十五”期间,我市抢抓机遇,利用国家的一系列倾斜政策,积极实施环保“十五”计划,建成了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一批重大环保工程项目。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及中水回用项目全部完成后,每年可减少开采地下水2920万吨,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12197吨、氨氮1050吨。目前,我市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项目的开工率为100%,完工率为75%,完成投资率为54.8%,居于全省前列。

三是切实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我市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不断规范工作程序,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处环境违法行为,促进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落实,提高环境保护投入的效率,城市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1.建立重点污染源巡查制度。对污染治理设施和关停企业加强督查,遏制了“十五小”抬头的趋势,保证了全市500多台(套)治污设施的高效运转。

5 2.加强对城区的环境监理。歌舞厅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饭店油烟污染是市民反映强烈的环境焦点、热点,我们对此组织进行了专项整治,消除了一批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协助各级人大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在各级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对违反环保法、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严肃查处,保证了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顺利实施。

4.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市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投诉十分重视,接到污染投诉,及时赶赴现场,妥善进行调解,消除了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造成的隐患。年初以来,环保部门参加“行风热线”10次,接到来信、来电800余件次,接待群众来访150余起600余人次,受理污染纠纷案件45件。此外,市环保部门接到人大代表建议4件,政协提案9件,全部办结。

(八)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整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认真清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对2000年以来新建的钢铁、水泥等项目进行了清理,对不符合环保要求已投产的项目责令其立即停产整顿,完善环保设施。

二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清理。1998~2004年期间,环保审批项目共136个,发现未执行环评或“三同时”制度的项目有5个,责令其限期补办了环保手续或完善“三同时”工程。

三是取缔关闭重污染小企业。清理未按国家规定期限淘 6 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共取缔关停小炼焦、小造纸等“十五小”企业54家。

四是加大了对放射源、医疗危险废物的管理。组织开展 “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检查涉源单位26家,共清查放射源221枚,其中在用的137枚,闲置废弃的84枚。年初,完成收贮闲置废弃放射源81枚,消除了发生放射性污染事故的隐患,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五是查处影响居民生活的夜间建筑施工噪声。设立了24小时环境热线投诉电话,与公安“110”指挥中心加强联动,联合查处噪声扰民,有力地制止了各类噪音扰民现象。

六是对重点排污企业加强督查。严查企业违法排污,对超标排污的企业责令停业整顿,同时加倍征收超标排污费。

(九)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全民环保意识显著提高 几年来,市政府把《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四五”普法规划,进行了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大力普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前后,全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动,掀起了一股环境宣传的热潮。期间,全市悬挂宣传横标256幅,出墙报、专栏、黑板报186期,张贴宣传画1200多张,印发各类宣传资料58500多份;38家单位的领导发表了闭路电视讲话;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竞赛34期次,参与人数超过7000人;22所中小学举行了主题班会活动,直接参与的学生达20000多人。我市的环境宣传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市人民的环保意识大为提高,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型经济建设明显加快 目前,我市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循环型经济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有2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活动,淮北热电厂通过清洁生产审计,2003年节约资金200多万元;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皖北煤电公司所属选煤厂的洗煤废水全部实现闭路循环,每年节约用水600多万吨,回收煤泥30多万吨,新增收益4000多万元;矿井水处理后回用于生产,每年节约地下水800多万吨,还减少了废水排放;淮北发电厂实施干式除尘、浓缩输灰,每年节约用水1000多万吨;长源(淮北)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清洁生产项目,计划投资7130万元;淮北市欣欣化工厂清洁生产项目,计划投资750万元。淮北印染有限责任公司和淮北啤酒厂都在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努力提高原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这些项目的实施必将为我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循环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彻底改善环境质量状况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在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防治的形势仍然严峻,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水环境问题突出。我市境内无大型河流湖泊,地表水资源短缺,主要依靠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严重开采,已形成140多平方公里的漏斗;境外来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 8 缺对我市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

(二)农村生态保护工作尚需加强。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是规模化养殖业废物污染和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态监察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

(三)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缺口大。煤矿塌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需要巨大的投入,伴随着我市煤炭业的快速发展,土地塌陷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塌陷区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等环保法律法规为手段,紧紧围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乡环境质量这一主题,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生态市建设。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其中,以最小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创新的精神推进生态市建设。要创新工作思路,把生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要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调整和完善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机制。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生态市建 9 设。要尽快建立机构、制定规划,抓紧做好全面启动工作,确保生态建设各项工作有人管、有机构抓。

(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环保热点问题。一是对城区浴池小锅炉烟尘污染进行集中整改,改为燃用无烟煤或型煤,待明年西气东输管道铺设到淮北后,全部改为燃气锅炉。二是加强对城区沿街商业铺面噪声污染的管理,减少商业噪声扰民。三是加大对饭店油烟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把安装油烟净化器工作向整个城区扩展。四是加强对夜间建筑施工噪声的巡查,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三)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结构,通过大力发展煤炭延伸产业,形成煤焦化电产业链,努力把淮北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煤焦化电基地和生态城市;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手段,逐步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严格落实税收减免政策,激励企业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废弃物循环利用,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年底前,将关闭所有石灰法草类制浆生产线和年制浆能力3.4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以及1万吨以下废纸制浆造纸企业。

(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科学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充分重视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努力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八大基地、一个中心”的建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 10 会发展理念;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实行统一规划,整合项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企业间的共生网络,使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加大示范推广力度。选择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行业和企业,选择有条件的企业集团、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新建工业区,进行生态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总结成熟经验和基本模式,积极进行推广,切实减少资源消耗,把污染物排放量消减下来。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重点组织生态设计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和生态工业关键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中水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五)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编制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实施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并举策略,切实改善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水污染物的产生;加快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对企业排污口的监管,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自动监测装置,防止企业偷排、超标排污。

(六)加大环保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企业环境保护投资的主体作用,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其把更多的资金投向污染治理;依托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增加财政投入,逐步提高环保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使环保投入尽快达到环境污染防治的要求;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确保环境保 11 护投入稳步增长;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提高收费标准,确保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到位;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在环保专项资金使用上,优先安排水质自动监测站、环境自动监控中心和企业排污口在线监测等项目建设。

(七)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建立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解决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淮北市行政监察环境责任追究办法》,坚决追究环境案件中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加强环境监管,严格环保执法,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境外来水的监督监测,强化沱河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管理。再新建两座市界、省界水质自动监测站,对境外来水做到24小时无间断监督监测。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省政协的关心支持,有上级环保部门的帮助指导和广大环保工作者的团结奋斗、扎实工作,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一定能够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19篇:“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整改改剖析材料

“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整改改剖析材料

按照XXX区管委、区工委关于开展“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整改活动的部署,通过认真学习区工委办公文件精神,认识“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依法行政,转变机关职能,提高机关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实施“实干兴区、安全第一”战略的迫切要求,是我局加强干部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区工委、区管委的决策部署,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环境意识,积极投入活动中,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检查解决影响和妨碍发展环境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问题。

一、对照检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对照“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内容的要求进行检查,我局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区管委、区工委的决议、政策不走样,服从大局,维护大局,服务态度端正,工作任劳任怨,依法行政办事。认真执行“塞北管理区提高机关效能若干规定”等制度。但也深刻感受到我单位在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理论知识学习不深不透。缺乏对科学发展观体系和精神实质性的把握,学习内容不全,学习方式简单,理论指导实践不够。

(2)工作作风不够深入扎实。一般是埋头日常工作,深入企业、深入群众调研较少、工作方法不新,缺乏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

(3)创新思维不够不强。有时习惯于凭经验考虑问题,大胆探索的方式方法比较少,对市场经济法制下出现的新情况对策少,办法不够,思想老化,争创一流的进取心不够。

(4)工作效能不太高。只求服从领导,服从安排,按上级的要求去做工作,完成任务就行了,缺乏超前意识,缺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对工作抓的力度不够。

二、下一步整改措施

(1)切实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把握精神实质,联合实际学,带着问题学,深入思考学,把学习用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领导水平。

(2)加强廉政纪律,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反腐倡廉的学习,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常向党组织汇报个人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八个方面良好作风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区工委、区管委的各项规定,勤勤恳恳干事,为塞北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作出努力。

(3)牢记党的宗旨,严格要求。时刻遵守党的章程,认真履行党员义务,自觉维护党的形象,牢牢把握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做到思想上、言行上与党组织的标准高度一致,增强党性观念,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4)切实转变作风,认真履行职责。按照“两个务必”要求,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扑下身子,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反映群众意识,勤于思考,更新观念,大胆工作,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第一标准。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干好有利于发展,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和谐的事。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shuzhibaogao/56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