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热门资讯】

焦裕禄小故事30例

1.共和国“长子”的担当3

2.泥腿子走进高等学府3

3.婉拒大连起重机器厂挽留3

4.给工人让新房4

5.旧席棚办公室4

6.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4

7.到群众中找办法5

8.自制充电机5

9.为学俄语磨肿唇舌5

10.成功研制2.5米卷扬机5

11.善于团结群众6

12.不辞病痛思工作6

13.一件黑大衣6

14.决不搞特殊化7

15.不占集体便宜7

16.高工资,无财产7

17.偷拍的照片9

18.爱护青年9

19.激励兰考人民抗灾自救的斗志10

20.舍“小家”顾“大家”11

21.言传身教,教育子女11

22.统一县委领导班子思想除“三害”12

23.亲自抓调查研究14

2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5

25.下乡干部的行头17

26.拒绝接受救济18

27.一床带补丁的被子18

28.拒绝装修办公室19

29.贫下中农的贴心人19

30.与病魔顽强斗争20

1.共和国“长子”的担当

1953年6月,焦裕禄来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时值工厂筹建,道路不通,工期延误。为此,他主动请缨,担任筑路总指挥。当修路遇到难题时,他就召开“诸葛亮会”,依靠群众解决。他吃住在工地上,专抢脏活累活干。他处处精打细算,节约修路成本。他关爱工人,千方百计地帮助大家解决生活困难。仅用3个月,焦裕禄带领大家修了一条从洛阳老城区通往工地的公路,用“百年大计”的标准修筑了涧西大桥。2.泥腿子走进高等学府

1954年4月,焦裕禄与其他4人被厂里选派到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只读过4年书的他,用上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几个月内完成初中、高中的课程。在即将上大学之际,他接到中断学习,前往大连起重机厂实习的通知。他毅然放弃个人想法,服从组织安排。3.婉拒大连起重机器厂挽留

1955年3月,焦裕禄来到大连起重机器厂,担任车间实习主任。他像小徒工一样从基础学起。为了弄清钢材的材质分类,他除了苦读教科书,还从老工人那里学到“打花辨材质”的绝技。他主动发挥特长,在厂报上发文章,用二胡表演节目,提出经营管理、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的建议。厂党委很快注意到了他,决定派出两名能独当一面的工程师到洛矿工作以换取焦裕禄留下,但焦裕禄婉拒了这份厚意。4.给工人让新房

1956年,洛矿给即将结束实习的焦裕禄分了一套50平米的新房子。为了让支援洛矿的大连厂工人郝师傅有地方住,无私的他说服妻子徐俊雅,不顾自己住宿困难,让出房子;

还反复叮嘱,不要说是自己让出的。5.旧席棚办公室

1956年12月,焦裕禄重返洛矿工作,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由于车间没有建好,同事们都在一里多的宿舍区工作。为了方便工作,他不惧严寒,带头把办公地点搬到厂区的一个旧席棚。大家都跟着搬了过来。他处处为大家着想,无论刮风下雨,总是早早生好炉火,让大家感到温暖。6.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任第一金工车间主任期间,焦裕禄的办公桌就在车间里,用板材隔出半间房子,里面只有一张白木桌、一条长凳子。尽管是骨干,但他从未放松对业务的钻研,常常拿着图纸钻到机床下,弄清楚每一个部件。一次,计划员告诉他根本不必这样辛苦,因为“图上都标着号”,还说完全可以让技术员标上部件名称,但焦裕禄却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说,那可不一样,要了解一台机床,就得亲自把每一个部件都看明白;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后来在兰考大地闪烁光芒的金句子,就是这样诞生的。7.到群众中找办法

面对60吨的大型车运进车间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焦裕禄组织召开业务骨干座谈会,集思广益。他们采取千斤顶升高、轨道平车两头抬、进入室内换木杠滚筒手工作业的方法,奋战10个小时,完成任务。这为吊装9米铣床、8米龙门刨、6米立车等270台大型设备奠定了基础。8.自制充电机

1957年3月,在车间设备安装的关键时刻,电瓶车没电了。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尽快让电瓶车投入使用,焦裕禄带领电工周学才实验研究,在苦战三天两夜后,成功制作了一台土充电机。这不但解决了一台电瓶车的充电问题,而且使全厂十余台电瓶车全部开动起来。9.为学俄语磨肿唇舌

1957年10月,为了能看懂俄制设备和图纸,焦裕禄决心向从苏联留学回来的赵广宜学习俄语。他克服先天口音影响,一有空就反复练习发音,以致舌头都练肿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多长时间,他就能拿着图纸清晰地念出俄语。10.成功研制2.5米卷扬机

1958年春,在洛矿党委的号召下,一金工车间接受“制造新中国第一台2.5米卷扬机”重大任务。设备不全、技术不足、经验为零,但焦裕禄善于做思想工作,在车间用通俗的语言就鼓动起了大家的工作热情。50天里,他吃住都在车间。期间,他不迷信苏联专家,用灵活实际的土办法解决了整铸齿轮、烘装大齿轮等问题……终于成功完成了任务。该机器的诞生让全国轰动,是共和国重工业起步的一个里程碑。11.善于团结群众

1959年春,洛矿全面投产,焦裕禄任生产调度科长。他工作作风踏实细致,经常深入车间,了解情况、解难帮困。在他随身携带的兜兜里,经常装着好几种工作手册,分门别类地记载着各车间的情况。从生产任务、设备条件、劳动力量,以致哪个工人有什么思想问题、家庭困难等等,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工人们说:“焦科长不仅谙熟业务,还善于抓政治,抓人的思想,跟着他再重再难的任务,我们都乐于接受”。12.不辞病痛思工作

1960年,紧张的学习和劳累的工作使焦裕禄患上肝病。为了不让病痛影响工作,他用钢笔、烟斗、牙刷……顺手顶住肝部,坚守在岗位上。即使住进医院,他仍记挂着厂里的生产进度和矛盾问题。为了不给组织增加经济负担,他坚决不转院,留在厂职工医院休养。13.一件黑大衣

1953年,到洛矿报到的时候,焦裕禄穿着一件黑大衣。有时因任务忙睡在车间的时候,他就把大衣铺一半盖一半当被子用。在洛矿工作9年,生活节俭的他一直穿着这件“两用”大衣。14.决不搞特殊化

一年春节,洛矿举办文艺汇演,给每名职工都发了门票。团委书记李靖涛给焦裕禄拿了几张,邀请他的妻儿观看。焦裕禄认为应该先保证职工群众,婉言相拒。李靖涛又找到焦妻徐俊雅,送给她门票。徐俊雅拒绝后,说:“我们不能搞任何特殊化,否则老焦知道会发脾气的。”15.不占集体便宜

焦裕禄从来不要组织的照顾,也从不接受他人的馈赠。他刚到兰考的时候,看到县委机关北面有一个大池塘,觉得里面可以养鱼,就建议城关镇投放了几万尾鱼苗,成了个养鱼场。他关心鱼苗的生长情况,时常在休息时间到鱼塘看看,有时看到打鱼,就帮着打。渔场同志觉得他为渔场操了不少心,还经常参加劳动,为感谢他的指导,也为了让身患重病的焦书记补补身体,就派一名职工用水桶装了10多条活鱼,送到了他家。孩子们一见到活蹦乱跳的鱼,喜欢的不得了,嚷着要吃鱼。焦裕禄回家后,问清了来龙去脉,就对孩子们说:“这鱼是渔场的同志辛苦养大的,是集体财产,咱一家没去劳动,咋能白吃呢?如果大家都占集体的便宜,那集体的事还能办好吗?”一席话使孩子们明白了道理,他的大儿子焦国庆当即就把一桶活鱼又送回了养鱼场。16.高工资,无财产

上有2位老人,下有6个儿女,焦裕禄和所有男人一样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而他所生活的年代,工资几乎是家庭的全部收入来源。

1962年始为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被定为14级干部。时任兰考县委宣传干事的刘俊生回忆:“当时我是21级干部,月工资51.5元,焦书记级别比较高,有130多元钱。”

在此之前,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作数年。工友张兴霖记得,焦裕禄工资有50多元钱,很多工人只有40多元,不过当时物价低,他们的生活相对宽裕。“工资低,物价也低啊,一斤猪肉才几毛钱,早饭吃油条、喝粥也就几分钱。”

无论在工厂还是当县委书记,焦裕禄都算得上“高收入阶层”,但焦家却经常吃不饱饭。“计划经济时代要凭票购物,粮票是按照职务、工种配给的,当时工人分粮多,干部粮食少。”焦裕禄任洛阳矿山机械厂一金工车间主任时的邻居张泉生回忆,“我一个月有59斤粮食,焦主任只有22斤,他家人口多,就那么点粮食怎么吃得饱啊!”他想给焦家点粮票,焦裕禄从来没要过。

有钱买不到,饿肚子也就罢了,蹊跷的是,如此高的工资,焦家却没有积蓄。焦裕禄回山东老家时,因为手头拮据,竟没能按家乡风俗给初次见面的侄媳妇包个红包。他去世后,除了常年佩戴的一块手表,没留下任何遗产。他的工资哪去了?

当年的兰考县葡萄架村大队会计孙世忠回忆,焦裕禄曾连续3个月在此调研,每天都交一斤二两的粮票和四毛钱作为伙食费。“好的时候能吃到馍,有时候就吃萝卜缨子、木薯干。”跟随焦裕禄下乡的刘俊生说,“他交的伙食费只多不少,碰到农民家里条件差的还会另给钱。”

原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人吴永富第5个孩子出生时家境困难,焦裕禄送去了10元钱;

工人刘辅臣妻子生小孩后想喝点小米稀饭,焦裕禄把仅有的2斤小米送到了他家。类似的故事听许多人讲起,焦裕禄工资高却一穷二白,这种怪账只有老百姓算得清楚。17.偷拍的照片

一同下乡的干部向焦裕禄建议合个影,焦裕禄说:“咱照相有啥用?”刘俊生趁机问出长久以来憋在肚子里的问题:“焦书记,每次下乡你都告诉我带上照相机,为什么不让我给你照相呢?”“我是让你多给群众拍些照片,这对他们是鼓舞,又很有意义!你不要想着跑前跑后给领导拍照片!”18.爱护青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焦裕禄到尉氏县团委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当时受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等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很多妇女都不愿意走出家门。

一天,焦裕禄在下乡调研途中发现一个小姑娘正在田间挥鞭驱牛犁地。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妇女积极参加生产的好典型,于是他急忙上前问道:“妹子,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会犁地?”那姑娘也不怯生,笑着说:“我叫王小妹,俺家没男孩,我只有赶着牲口下地干活了。”焦裕禄称赞道:“你真是好样儿的,大家应当好好向你学习呀!”

回到县里以后,焦裕禄就向县委请示,建议树立王小妹这个典型,县委同意了他的意见。不久,尉氏县报纸刊发了王小妹犁田的新闻,并加由焦裕禄创作的顺口溜:“上王村有个王小妹,小小年纪十七岁,斗地主,抓土匪,犁地耙地她都会。大家都学王小妹,不畏艰苦不怕累,争当青年先锋队。”后来,王小妹不仅在焦裕禄介绍下第一批加入了青年团,县委还作出决定,授予王小妹“劳动模范”称号。19.激励兰考人民抗灾自救的斗志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

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

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重重的困难,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概万千。他说:“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20.舍“小家”顾“大家”

1962年,兰考县遭受到了历史上罕见的灾情,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只有43斤,大批群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外出逃荒要饭。在这一危难时刻,党组织决定派焦裕禄到兰考主持工作。焦裕禄的爱人徐俊雅舍不得离开老家尉氏县,便说:“我虽然没有去过兰考,可那里的情况也听说不少。有人说那是个最穷的地方,遍地是沙丘、盐碱,种啥庄稼都不成,就要饭的多。”焦裕禄却说:“党叫我去兰考,就是兰考需要我。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要去,那才是好同志。”后来,焦裕禄先到兰考,徐俊雅担心丈夫的身体,一个月后,带着孩子门一起去了兰考。这一来,焦裕禄一家便将根扎在了兰考。焦裕禄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无论身份和地位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没有动摇过,贯穿了他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奋斗的全过程。21.言传身教,教育子女

1963年,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后要找工作,一些单位知道情况后,主动把招工表送到了家里,都是些坐办公室的工作。焦裕禄知道后坚决不同意,语重心长的教育女儿:“一出校门就想坐办公室,不行。年轻人应该干点脏活、累活,找个体力劳动比较重的职业去锻炼锻炼,不劳动就会忘本。”后来,焦守凤就被安排到了食品加工厂上班,由于拉不下面子不愿意走街串巷卖酱菜,焦裕禄就亲自带着她,挑着酱菜挑子,沿着街巷,边走边吆喝,还教女儿怎么挑挑子不磨肩,怎么吆喝才能吸引顾客注意。在焦裕禄的言传身教下,焦守凤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她对爸爸说:“你回去吧,我以后再也不闹了,别人能干,我也能干。”就这样,焦守凤慢慢地就接受了这份工作,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后来,无论干什么工作,她都是勤勤恳恳,最后辛苦劳动了一辈子。22.统一县委领导班子思想除“三害”

兰考是一个老灾区。当时整个县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灾上。县里有些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改变灾区面貌,还是两手向上,依赖救济呢?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同志感到:要改变兰考面貌,干部是关键。“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1963年元月,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雨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一带灾民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从这里开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踡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再也讲不下去了。几位县委领导低下了头,而心里却豁然开朗,明白了风雪夜车站之行的含义。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

回到县委后,焦裕禄同志又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象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后来,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县的革命斗争史。焦裕禄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就这样,一个“如何战胜灾荒,改变兰考面貌”的大讨论在全县迅速展开了。县委领导干部,纷纷走出县委机关,到农村住队蹲点。焦裕禄到许多重灾村调查研究,通过走、看、问、记,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他对县委同志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只要看得准,干下去,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

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同志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县委的领导,感染了全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23.亲自抓调查研究

1963年2月,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斗争,成立除“三害”办公室。他抽调了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从而县委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上,焦裕禄同志满怀激情地写道:“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从此,一场群众性的除“三害”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2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除“三害”斗争开始以后,焦裕禄同志发现抗灾斗争发展不平衡,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认识也不尽一致。焦裕禄同志认为,要从根本上制服“三害”,必须进一步发动群众,采取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办法,抓典型、树样板,打一场除“三害”的人民战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焦裕禄同志亲自到最困难的队去蹲点调查,访贫问苦。在城关公社胡集大队和林业技术人员一道,研究泡桐的生产特点,并亲自带头植桐,全县人民雷厉风行,营造了浩瀚的桐林。为美化兰考大地,尽快改变灾区面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然后,他深入全县农村调查,发现和培养了双杨树、赵垛楼、秦寨、韩村、坝子五个先进典型。

韩村的精神:城关公社韩村生产队社员,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组织起来割草三十余万斤,除安排好社员生活外,还置买了农具,巩固了集体经济。焦裕禄同志说:“韩村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精神,就是活生生的南泥湾精神,这是贫下中农的风格!这就是革命。”

秦寨的决心:固阳公社秦寨大队社员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蚕吃桑叶”的方法,深翻压碱,改良土壤。焦裕禄同志说:“秦寨是个好地方,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眼下困难多,不要怕,在困难面前要挺起腰杆,才是真正的英雄哩!决心要比困难大,什么东西都怕决心。困难面前我们要找出路。”

赵垛楼的干劲:张君墓公社赵垛楼大队社员,在大雨成灾,一片汪洋的情况下,挖河排涝,一季翻身,把余粮卖给国家。焦裕禄同志说:“赵垛楼大队战胜自然灾害,支援国家,支援灾区,这是崇高阶级感情,高度的爱国热情,伟大的共产主义风格。”

双杨树的道路:红庙公社双杨树大队的社员说:“穷,咱穷到一块;

富,咱富到一块”。他们兑钱、兑鸡蛋,买种子,买牲口,巩固集体经济。焦裕禄发现这个典型后,给县委写报告说:“双杨树社员坚持的道路,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坝子的风格:红庙公社坝子生产队的社员,抗灾夺得丰收后,压低口粮标准,卖粮食支援灾区。焦裕禄同志亲自给县委起草报告,通报全县表扬他们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

焦裕禄同志在《穷棒子精神万岁》一文中写道:“我县连续遭灾,很多生产队在生产、生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困难主要表现在‘穷"字上。毛主席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有了困难只要去斗争,困难只会减少,克服一分困难,就是一分胜利。要克服困难,必须不怕困难,发扬革命精神。各地都要抓住这样的典型,树立旗帜,鼓舞胜利信心”。同时,焦裕禄同志还主张,对改变穷困面貌有强烈要求的困难队,在政治上鼓舞,在经济上扶助。采取“穷、硬、明、纯、快”五字方针。穷,就是连年遭灾,底子特别空的队;

硬,就是不怕困难,人穷志不穷;

明,走社会主义道路方向明;

纯,就是领导班子内没有坏人;

快,就是一拉就起来,很快翻身。

焦裕禄同志从这五个典型中看到了全县除“三害”斗争的希望,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焦裕禄同志激情满怀地为这五个先进典型,大喊大叫,鸣锣开道,请他们上主席台,让他们介绍经验。他把这五个典型归纳为: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坝子的风格。焦裕禄同志:“这五个先进典型所走过的道路就是兰考的新道路。只要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全县就会出现好多的硬骨头生产队,迅速掀起除“三害”高潮,多灾多难的旧兰考,就会变成社会主义新兰考。

这次大会,是兰考人民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大战“三害”的动员会和誓师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鲜艳的旗帜一树立,在全县各个角落,很快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县委的领导下,焦裕禄同志率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三害”发起了猛烈的总攻。25.下乡干部的行头

焦裕禄同志说:“新干部不参加劳动,就不能明确树立阶级观点、群众观点;

老干部长期不参加劳动思想就要起变化,要变颜色”。焦裕禄同志身体力行,无论工作多忙,总是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他经常开襟解怀,卷起裤腿和群众一起干活,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他经常和群众一起翻地、封沙丘、种泡桐、挖河渠......,就在县委决定他住院治疗的前几天,他还挥舞铁掀在红庙公社葡萄架大队,和群众一起劳动。因此,他经常要求下乡的干部一要带毛主席著作,二要带劳动工具和行李。26.拒绝接受救济

焦裕禄同志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他说:“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要把这些钱用到改变兰考面貌的伟大事业上去,用到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上去”。焦裕禄还经常教育子女做脏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穿衣要朴素,生活要节俭。27.一床带补丁的被子

焦裕禄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同志们劝他换床新的。他说:“我的被子破了,是需更换新的,但应该看到,灾区的群众比我更需要。其实,我这就很好,比我要饭时披着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强多啦!,焦裕禄同志的衣、帽、鞋、袜都是拆洗很多次,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的,虽然破旧得很厉害,但是焦裕禄同志总是舍不得换。他的爱人徐俊雅同志最后生气了,不给他补,他就自己动手补。28.拒绝装修办公室

一次,有位干部提出要装潢一下领导干部的办公室,焦裕禄同志严肃地说:“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兰考的灾区面貌还没有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29.贫下中农的贴心人

一个冬天的黄昏,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同志望着风雪,心里惦记着群众:住的怎样?吃的烧的有没有困难?生产队的牲口咋样?他让办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雪天六项工作: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安排好群众生活。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保证不冻坏一头牲口。第三、安排好室内副业生产。第四、对于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雪隔在途中的,在哪个大队由哪个大队热情接待,保证吃得饱,住的暖。第五、教育全体党员,大雪封门的时候,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最后一条,把检查执行情况迅速报告县委。这天,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同志的屋里的电灯亮了一夜。第二天黎明。他就把同志们叫起来开会。他说:“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要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说罢,就领着大家,顶风冒雪出发了。这天,焦裕禄同志冒着风雪,忍着剧烈的肝痛,一连走访了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但是,却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他来到梁孙庄梁俊才的家里,老大爷卧床不起,老大娘双目失明。老大爷问:“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焦裕禄同志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老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还是党好,社会主义好。”30.与病魔顽强斗争

一九六四年春天,正当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同志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他开会、作报告,经常用右膝顶住肝部,不断用左手按住疼处。有时,用一个硬东西一头顶着椅子,一头顶住肝部。天长日久,他坐的藤椅,被顶出一个大窟窿,他从不把自己的病放在心里。他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它,它就不欺侮你了。”组织上劝他住院治疗,他总是说:“工作忙,离不开。”给他请来一位有名的中医,开了药方,他嫌药贵,不肯买。他说:“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县委的同志背着他去买来三剂,强让他服下了,但他执意不再服第四剂。可当他发现别的同志有了病时,却总是关心备至。县委一位负责同志在乡下患病,焦裕禄几次打电话,要他回来休息。组织部一位同志患慢性疾病,焦裕禄不给他分配工作,要他安心疗养,财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禄多次摧他到医院检查.......。焦裕禄同志想的总是别人,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在医院里的时候,焦裕禄同志以钢铁般的意志,同疾病作顽强的斗争,无论肝疼得多么厉害,从来都不让护士多照顾自己。

焦裕禄同志的病越来越严重,医生们开出了最后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这里不治之症。送他去看病的赵文选同志,心里非常焦急,恳切的向医生说:“医生,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人民需要他,需要他呀!”

五月初,焦裕禄同志的肝病更加严重了。护士噙着眼泪给他注射止疼针,他感到自己的病已无法治疗,便摇摇手说:“我不需要了,省下来留给别的阶级兄弟吧!”

县里的同志和兰考的群众代表前来看他,他不谈自己的病,首先问县里的工作、生产情况。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咋样?老韩陵的泡桐树栽了多少?他还嘱咐同志们:“回去对县委的同志们说,叫他们把我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写完;

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

他的大女儿到医院里去看他,他深情地说:“小梅,你参加革命工作了,爸爸没有什么送给你,家里的那套《毛泽东选集》,就作为送你的礼物吧。那里面,毛主席会告诉你怎么做人,怎么工作,怎么生活......”。

省、地、县各级领导同志来看望他。这时,焦裕禄已经病危,他用尽全力断断续续地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实现兰考人民的要求......心里感到很难过......我死了不要多花钱......省下来钱支援灾区建设......我只有一个要求......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第一部分 在急风暴雨中成长

内容提要:一九二二年,正是军阀混战时期。那家军阀打过来,派捐要款;这家军阀打过来,抢粮抓夫,闹得民不聊生。就在这年八月十六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博山县北崮山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

焦裕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万恶的旧社会。他饱赏了人间的苦难。后来,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他参加了民兵,入了党,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和锻炼。

一、大苦仇深 渴望翻身

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尽了苦难的煎熬。7岁上学,学习刻苦认真,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家境十分贫困,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焦裕禄的家庭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焦裕禄十几岁时,日本鬼子侵占了山东博山。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被迫到黑山煤窑当小工。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得到的仅仅是一点橡子面,别说是养家糊口,连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饱。

焦裕禄的父亲因无钱还债,被地主活活逼死。眼泪未干,焦裕禄又被日本鬼子抓到抚顺的一个煤窑作苦工。在日本鬼子、汉奸的刺刀威逼下,他每天在煤窑里干十五个小时以上的苦工,和焦裕禄同志住在一个工棚的二十三个人中,两三个月里,就有十七人被折磨死去。每当工友们不幸死亡的时候,焦裕禄的心比针剌还要难受。他不忍受日寇的非人折磨,和工友一道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虎口。

焦裕禄逃出了虎口,又掉进了人间狼穴。他逃荒要饭跑到江苏宿迂县,不得不给一个姓胡的地主当长工。焦裕禄进一步受到了残酷折磨,甚至在他生病的时候,地主还逼他干活。

这阶级仇、民族恨,在焦裕禄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5年,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焦裕禄的家乡解放了。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抱着要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回到了家乡。

二、走上革命道路

焦裕禄这个苦水里生苦水里长的青年农民,找到了党组织,参加了民兵队伍。在地下党的启发教育下懂得了:劳动人民要彻底翻身解放,就心须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焦裕禄很快担任了村里的民兵班长,他经常带领民兵打土豪、除汉奸,配合部队消灭敌人。在斗争中,他总是冲锋在前,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每一项任务。

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焦裕禄同志于1946年元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他在入党申请书上这样写道: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救星,没有共产党,革命就不能胜利,穷人就不能翻身。我要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焦裕禄入党不久,领导上就把他调到八陡区武装部任干事。在武装部工作期间,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一个时期,民兵缺乏弹药,他就根据上级指示,带领大家积级学习自制地雷、布地雷阵。焦裕禄对学习造地雷和埋地雷干得非常出色。他经常带领民兵摸黑到敌人据点旁边埋地雷,埋好地雷后,就放冷枪、骂阵,故意刺激敌军。敌军一出来,就被炸得血肉横飞。

1947年春,盘踞在淄川、博山、章丘三个县的还乡团纠合一起,准备扫荡崮山根据地。当时,敌众我寡,力量悬殊,要主力部队增援,时间又不许可。在研究对策时,焦裕禄提出了一个智退敌人的办法。派出6名同志在黑山、岳庄一带。在民房门上用粉笔写上“八陡x团x营驻”、“x团x营x连驻”等字样。当敌人经过这里,见到民房上的粉笔字时,大吃一惊,认为八路军主力部队马上就要开来,慌忙下令后撤。等到敌人弄清虚实,再转回头来时,我增援部队已赶到,粉碎了还乡团的阴谋,保护了崮山根据地。

三、随军南下 开辟新区

1947年7月,为了帮助新解放区人民翻身求解放,焦裕禄被调到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集训后分配到淮河大队一中队任班长。在南下途中,他经常替女同志和身体差的队员扛背包、背干粮袋。最多时,他一个人竟背了四个人的背包。

为了在沿途做好对新解放区群众的宣传工作,大队党委要求一中队在较短的时间里,排演一曲反映河南农民在国民党统治下悲惨生活的大型歌剧《血泪仇》。焦裕禄主动报名扮演剧中的主角王东才。没有排练时间,他就边行军边背台词。休息和宿营时,他就抓紧时间集中排练,常常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20多天后,《血泪仇》在阳谷县首场演出。当晚,方圆十几里的群众,扶老携幼,赶来观看,场上人山人海。焦裕禄同志激昂悲愤的唱腔,严肃逼真的表演,深深地感染了全场观众。台上在哭泣,台下在流泪,全场到处是哭声和痛骂国民党反动派的怒吼声。群众异口同声的高呼,“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演出结束后,当场有很多青年报名参军。

1948年2月13日,南下工作队到达河南境内。焦裕禄同志被分配到尉氏县彭店区,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他坚持依靠贫雇农,广泛发动群众,经常在彭店古会上作政治宣传。在彭店区委的领导下,群众很快就发动起来了。接着建立了农会和民兵组织,没收了地主的浮财,分了地主的土地。

对彭店出现的新局面,盘踞在彭店边缘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怕得要死,恨得要命。1948年3月的一天,鄢陵县保安团长、大土匪头子洪启龙亲自带领四百多匪兵,杀气腾腾地向彭店村扑来。当时,村里干部、民兵总共只有十五人,三支短枪,十来支长枪。焦裕禄同志镇定自若,把干部、民兵分三个组,一面组织群众转移,一面指挥民兵掩护。当敌人离村子只有几十米时,焦裕禄鸣枪发令,十多支枪一齐射击,埋伏的群众蜂涌而起,齐声高喊:“冲啊!冲啊!”贪生怕死的匪兵一看这声势,以为遇到八路军主力部队,吓得惊慌失措,仓皇逃跑。

1948年5月,焦裕禄调到尉氏县宣传部任干事。正当小麦要开镰收割时,县委突然接到情报:敌七十五师准备扫荡我五分区,抢收麦子。为了保护群众的劳动果实,焦裕禄迅速赶到彭店区向基层干部和群众讲明敌情和县委指示精神,带领群众一面抢收麦子,一面隐藏转移。待敌人赶来时,田里的麦子已收打完毕。敌人不但没有抢到麦子,反而连遭伏击,被迫仓皇逃走。

1948年冬,淮海战役打响了,隆隆的炮声敲响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丧钟。火线上,解放军战士英雄杀敌;火线下,人民群众奋力支援。焦裕禄同志根据上级指示,组织带领担架队,在尉氏县支前总队部的领导下,投入了支援淮海战役的伟大斗争。

焦裕禄同志对担架队员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大家的革命斗志。自己积极带头,埋头苦干,以模范行动影响别人,使运输工作提前完成了任务,受到上级的表扬。淮海战役结束时,豫皖苏五分区奖给这个大队一面“支前模范”的锦旗。

1949年春,焦裕禄同志完成支前任务后,由淮海前线返回尉氏县,被任命为大营区副区长,负责剿匪反霸工作。根据大营区的实际情况,区委决定的对敌策略是分化敌人,教育多数,孤立少数,打击顽固分子。党的政策和策略发挥了巨大威力,把恶贯满盈的地主黄老三抓了回来,判处了死刑。“毙了黄老三,大营晴了天”。从此,群众消除了顾虑,大营区的剿匪反霸斗争,一个接一个地取得了巨大胜利。1950年夏,焦裕禄同志被提升为大营区委副书记廉区长。

1950年冬,焦裕禄同志任共面团尉氏县委副书记。面对新的工作,新的环境,焦裕禄同志没有犹豫,力挑重担,在实践中摸索,在干中学习。一上班,他口袋里就多了一个小本本,专门记党的大事和团的业务。多少个夜晚,他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认真地学习党的建团决议,党关于青年运动的指示和团内文件。

焦裕禄同志善于做青年的知心人。他每次下乡,总是随身背着那把南下时带的二胡,给乡村里的青年伴奏。他对青年情同手足,青年有什么困难和想法总要和他一起拉拉。由于工作需要,县、区绝大多数团干部经常被抽出去做党的中心工作。一些同志认为,团的工作难做,搞不好中心,党委批评,搞不好业务,上级不依,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愿做团的工作。焦裕禄却形象地说:“团的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党是头颅,团是手足,一个人只有头颅,没有手足怎么能行呢?”

1952年春,焦裕禄同志调陈留团地委任宣传部长时,参加地委工作组到杞县搞土地复查。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青年,调查青年思想实际,趁着各种间隙找团干部谈话,了解青年工作状况,常常是通宵达旦。一位团干部说:“团的工作就比人家事多,熬眼多”。焦裕禄笑着说:“年青力壮的时候不为党多做点事,将来老了,只怕想干也干不成了!”

1953年夏,焦裕禄同志任青年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一位在尉氏县工作过的团干来看他,老战友相逢,格外亲热。焦裕禄问:“这次到哪里去?”他说:“转业了,到省里待分配工作”。焦裕禄说:“是啊,团干部总要转业改行的。可咱们做过团的工作的人不能忘了青年,要永远把教育青年的任务担在肩上。”

第二部分 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

内容提要:一九五三年,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大道上迈出了矫健的步伐。这时,党从各个方面抽调大批优秀干部,派往工业战线。

焦裕禄怀着无限激情,抱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崇高理想,从农村工作岗位,来到了洛阳矿山机器厂。

解放前,焦裕禄只读过几年小学,文化低,科学知识更差,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崭新的、十分艰巨的课题。如何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呢?他想:单凭热情,不懂业务、技术,根本不适应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工厂党委深切体察到焦裕禄的心思,就派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在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他刻苦钻研。艰辛劳动,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时,他是优秀党员;在大连起重机厂实习时,职工称他是:“最棒的车间主任;”在洛阳矿山机器厂任调度科长时,大家热情地称他为、“政治科长”。最后终于由外行变内行,成为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

一、新的课题

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党需要大批优秀干部加强工业建设,同年7月,焦裕禄被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筹建处资料办公室秘书组的副组长,负责搜集洛阳的水文、地质、气象等历史资料,为选择厂址提供科学根据。从农业战线到工业战线后,焦裕禄决心从头学起。厂里要抢修一条由金谷园车站直达建厂的金矿公路。任务重、时间紧,新组合的班子和调来的干部都没有修过桥和路,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焦裕禄吃住在工地,认真帮助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施工进展,检查工程质量。

1954年8月,金矿公路刚刚通车,厂党委决定焦裕禄和一部分转业干部,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当时,个别干部因家庭有困难,怕学习坚持不下去。在焦裕禄的带动下,强调家庭有困难的同志也都到哈尔滨考工业大学去了。他们在哈尔滨复习课程时,刻苦钻研工业管理知识,为由外行变为内行奠定了理论知识的基础。

二、成为管理工业的内行

1955年初,洛阳矿山机器厂决定提前开工生产。焦裕禄同志又被分配到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担任实习车间主任。焦裕禄问起重机厂的同志:“学会工厂中的管理业务,得多长时间?”对方说:“有一两年时间大致可摸到点门儿”。焦裕禄决心加快步伐,缩短实习时间,整天同工人一起劳动。凡是同管理业务有关的问题,他都刨根问底。有时为弄清某个零件的加工过程,他一连跑几个车间。为了早日掌握工业管理知识,他一面跟调度员学调度,一面跟计划员学安排生产计划。一次,他要求计划员让他自己安排一次计划试试。计划员觉着焦裕禄同志实习才几个月,不可能编好计划。焦裕禄看他有点犹豫,便用商量的口吻说:“你在一边看着,我安排错了,你马上纠正。”计划员无法拒绝,只好让他试试。结果,焦裕禄竟很快就把计划编排好了,而且编排的既周密准确,又切合实际。

1956年7月至10月,《起重机厂报》连续发表了题为《减速机工段党小组是怎样保证完成计划的》、《对工段长工作方法的几点体会》、《谈谈前方竞赛中的问题和意见》等焦裕禄同志的署名文章。文章强调了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发动群众,改善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意见。

同年11月11日,《起重机厂报》登载了“机械车间被评为前后方竞赛优秀单位”的消息,并以整版篇幅刊登了焦裕禄写的《机械车间三季度竞赛》。12月,焦裕禄为车间基层干部总结了十条工作经验。这十条工作经验是:(1)要依靠群众;(2)要发扬民主;(3)要经常总结工作;(4)要学习政治;(5)要利用积极分子做工作;(6)要了解群众思想,关心群众生活;(7)要依靠党的领导;(8)要搞好团结;(9)要学习党的政策;(10)要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厂党委采纳了这十条经验,改进了管理方法,调整了生产。

1956年底,焦裕禄同志满载学习成果,回到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带领职工投入了紧张的设备安装工作。

1958年春,一金工车间的设备安装,虽然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厂党委却已经下达了试制两米五双筒卷扬机的任务。当时,设备不全,人员不齐,缺乏经验。为了突破难关,完成任务,焦裕禄日夜不离车间,始终和工人劳动在一起,打水、送饭、递工具、喊吊车。实在困极,就把大衣铺在一条长板凳上合一下眼,经过两个月的奋战,我国第一台新型两米五双筒卷扬机制造出了。因为生产成绩显著,1958年底,一金工车间被评为全厂的红旗车间。

1959年春,洛阳矿山机器厂全面投产,焦裕禄又任厂里的调度科长,担负起全厂的生产调度任务。他工作起来细致、踏实,经常深入车间了解情况,帮助车间解决困难和问题。在他随身携带的兜兜里,经常装着好几种工作手册,分门别类,记载着各车间的情况。从生产任务,设备条件,劳动力量,以致哪个工人有什么思想问题,家庭困难等等,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工人们说:“焦科长不仅谙熟业务,还善于抓政治,抓人的思想,跟着他再重再难的任务,我们都乐于接受”。

就这样,焦裕禄同志在党的培养下,很快地就成了管理工业的内行。

第三部分 县委书记的榜样(一)

内容提要: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兰考,当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焦裕禄同志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起县委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潮。

在除“三害”斗争和各项工作中,焦裕禄以身作则,带病实干,严于律己,关心群众,后来,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一、激励兰考人民抗灾自救的斗志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重重的困难,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他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深入到农机调查访问去了。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开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寻找救灾办法。同时,焦裕禄同志教育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进行思想发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教育和发动,兰考人民明确了前进方向,振奋起抗灾自救的精神,坚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信心百倍地改变多灾多难的旧兰考。

焦裕禄同志经常住在农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群众中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听到许多农民要求“翻身”、要求革命的呼声,看到许多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对“三害”斗争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更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

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概万千。他说:“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第三部分 县委书记的榜样(二)

二、统一县委领导班子思想

兰考是一个老灾区。当时整个县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灾上。县里有些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改变灾区面貌,还是两手向上,依赖救济呢?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同志感到:要改变兰考面貌,干部是关键。“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1963年元月,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雨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一带灾民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从这里开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踡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再也讲不下去了。几位县委领导低下了头,而心里却豁然开朗,明白了风雪夜车站之行的含义。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

回到县委后,焦裕禄同志又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象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后来,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县的革命斗争史。焦裕禄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就这样,一个“如何战胜灾荒,改变兰考面貌”的大讨论在全县讯速展开了。县委领导干部,纷纷走出县委机关,到农村住队蹲点。焦裕禄到许多重灾村调查研究,通过走、看、问、记,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他对县委同志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只要看得准,干下去,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同志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县委的领导,感染了全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

第三部分县委书记的榜样(三)

三、亲自掂一掂“三害”的份量

1963年2月,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斗争,成立除“三害”办公室。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从兰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一百二十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当时,焦裕禄同志的肝病已相当严重,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去,劝他在家里听汇报。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在兰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追沙,他一直追到沙落地;查水,他又是查到水归槽。干旱季节,他亲自用舌头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焦裕禄同志不顾重病缠身,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坚持度过了一百二十多个白天和黑夜,跑了一百二十多个大队,跋涉五千余里,终于摸清了兰考“三害”的底细,全县有大小风口八十四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一千六百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泻洪图。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幸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从而县委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上,焦裕禄同志满怀激情地写道:“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

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从此,一场群众性的除“三害”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焦裕禄同志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同干部、群众一起出力流汗。他给自己规定,把参加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下乡时就地劳动;在机关值班时,临近劳动。不论在治理“三害”的土地上,还是在平时田间管理中,他走到哪里干到哪里。群众都把焦裕禄看成是“跟咱一样的庄户人。”

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兰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总结除“三害”的工作时,焦裕禄同志作了明确透彻的总结。治沙;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这是基本情况;有林就有粮,没林饿断肠,这是重要性;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这是方针。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杆见影。三管齐下,效果良好。这是方法。治水:兰考地形复杂、坡洼相连,河系紊乱,这是客观情况;以排为主,排、罐、滞、涝、台、改兼施,这是方针;舍少救多,舍坏救好,充分协商,互为有利,上下游兼顾,不使水害搬家,这是政策;夏秋两季观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观察再治理,观察治理相结合,这是方法。治碱:分清轻重,区别对待,这是方针;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引进耐碱作物,这是方法。这段精辟的总结,是焦裕禄同志斗争实践的产物,也是对兰考人民除“三害”斗争的真实写照。

第三部分县委书记的榜样(四)

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除“三害”斗争开始以后,焦裕禄同志发现抗灾斗争发展不平衡,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认识也不尽一致。焦裕禄同志认为,要从根本上制服“三害”,必须进一步发动群众,采取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办法,抓典型、树样板,打一场除“三害”的人民战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焦裕禄同志亲自到最困难的队去蹲点调查,访贫问苦。在城关公社胡集大队和林业技术人员一道,研究泡桐的生产特点,并亲自带头植桐,全县人民雷厉风行,营造了浩瀚的桐林。为美化兰考大地,尽快改变灾区面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然后,他深入全县农村调查,发现和培养了双杨树、赵垛楼、秦寨、韩村、坝子五个先进典型。

韩村的精神:城关公社韩村生产队社员,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组织起来割草三十余万斤,除安排好社员生活外,还置买了农具,巩固了集体经济。焦裕禄同志说:“韩村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精神,就是活生生的南泥湾精神,这是贫下中农的风格!这就是革命。”

秦寨的决心:固阳公社秦寨大队社员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蚕吃桑叶”的方法,深翻压碱,改良土壤。焦裕禄同志说:“秦寨是个好地方,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眼下困难多,不要怕,在困难面前要挺起腰杆,才是真正的英雄哩!决心要比困难大,什么东西都怕决心。困难面前我们要找出路。”

赵垛楼的干劲:张君墓公社赵垛楼大队社员,在大雨成灾,一片汪洋的情况下,挖河排涝,一季翻身,把余粮卖给国家。焦裕禄同志说:“赵垛楼大队战胜自然灾害,支援国家,支援灾区,这是崇高阶级感情,高度的爱国热情,伟大的共产主义风格。”

双杨树的道路:红庙公社双杨树大队的社员说:“穷,咱穷到一块;富,咱富到一块”。他们兑钱、兑鸡旦,买种子,买牲口,巩固集体经济。焦裕禄发现这个典型后,给县委写报告说:“双杨树社员坚持的道路,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坝子的风格:红庙公社坝子生产队的社员,抗灾夺得丰收后,压低口粮标准,卖粮食支援灾区。焦裕禄同志亲自给县委起草报告,通报全县表扬他们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

焦裕禄同志在《穷棒子精神万岁》一文中写道:“我县连续遭灾,很多生产队在生产、生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困难主要表现在‘穷’字上。毛主席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有了困难只要去斗争,困难只会减少,克服一分困难,就是一分胜利。要克服困难,必须不怕困难,发扬革命精神。各地都要抓住这样的典型,树立旗帜,鼓舞胜利信心”。同时,焦裕禄同志还主张,对改变穷困面貌有强烈要求的困难队,在政治上鼓舞,在经济上扶助。采取“穷、硬、明、纯、快”五字方针。穷,就是连年遭灾,底子特别空的队;硬,就是不怕困难,人穷志不穷;明,走社会主义道路方向明;纯,就是领导班子内没有坏人;快,就是一拉就起来,很快翻身。

焦裕禄同志从这五个典型中看到了全县除“三害”斗争的希望,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焦裕禄同志激情满怀地为这五个先进典型,大喊大叫,鸣锣开道,请他们上主席台,让他们介绍经验。他把这五个典型归纳为: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坝子的风格。焦裕禄同志:“这五个先进典型所走过的道路就是兰考的新道路。只要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全县就会出现好多的硬骨头生产队,迅速掀起除”三害‘高潮,多灾多难的旧兰考,就会变成社会主义新兰考。

这次大会,是兰考人民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大战“三害”的动员会和誓师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鲜艳的旗帜一树立,在全县各个角落,很快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县委的领导下,焦裕禄同志率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三害”发起了猛烈的总攻。

第三部分县委书记的榜样(五)

五、贫下中农的帖心人

焦裕禄同志说:“新干部不参加劳动,就不能明确树立阶级观点、群众观点;老干部长期不参加劳动思想就要起变化,要变颜色”。焦裕禄同志身体力行,无论工作多忙,总是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他经常开襟解怀,卷起裤腿和群众一起干活,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他经常和群众一起翻地、封沙丘、种泡桐、挖河渠......,就在县委决定他住院治疗的前几天,他还挥舞铁掀在红庙公社葡萄架大队,和群众一起劳动。因此,他经常要求下乡的干部一要带毛主席著作,二要带劳动工具和行李。

焦裕禄同志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他说:“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要把这些钱用到改变兰考面貌的伟大事业上去,用到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上去”。焦裕禄还经常教育子女做脏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穿衣要朴素,生活要节俭。有一次,焦裕禄同志发现大儿子去看戏,问道:“戏票哪来的?”孩子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没有。叔叔问我是谁?我说焦书记是我爸爸,收票叔叔没有收票就让我进去了".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后来,他又专门起草了一个《干部十不准》的文件,规定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干部十不准》的具体内容是:

1、不准用国家的或集体的粮款或其他物资大吃大喝,请客送礼;

2、不准参加或带头搞封建迷信活动;

3、不准赌赙;

4、不准用粮食做酒做糖,挥霍浪费;

5、不准拿生产队现有的粮款或向社员派粮派款,唱戏、演电影办集体和其他娱乐活动,谁看戏谁拿钱,谁吃喝谁拿粮,一律不准向社会摊派;

6、业余剧团只能在本乡本队演出,不准到外地营业演出,更不准借春节演出为名大买服装道具,大肆铺张浪费;

7、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都要以身作则,勤俭过年,一律不得请客送礼,一律不准拿国家物资,到生产队提取国家统购统派物资,一律不准用公款组织晚会,一律不准送戏票,十排以前戏票不能光卖给机关或几个机关经常包完,一律不准到商业部门、合作社部门要特殊照顾;

8、坚决反对利用职权贪污盗窃国家的或生产队的物资,坚决禁止利用封建迷信欺骗和剥削社员的破坏活加;

9、积极搞好集体的副业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反对弃农经商,反对投机倒把;

10、不准借春节之机,大办喜事(不是不准结婚),做寿吃喜,大放鞭炮,挥霍浪费。

这个“十不准”的通知,是一份既平常又不平常的通知。说它平常,是因为《通知》所规定的每一条,都是每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时刻应该想到的,做到的起码准则;说它不平常,是因为《通知》所规定的每一条准则,都闪耀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对特权思想的有力批判。焦裕禄把职位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职权看作是受人民的委托,为革命掌权。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无私的崇高革命精神的表现。

从焦裕禄同志的遗物中我们看到,他的办公桌、文件柜都是原兰封县委初建时买的,有不少地方破损。当时有人劝焦裕禄同志换个新的,他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且修了修,照样使用。他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钉,褥子上有36个补钉,同志们劝他换床新的。他说:“我的被子破了,是需更换新的,但应该看到,灾区的群众比我更需要。其实,我这就很好,比我要饭时披着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强多啦!,焦裕禄同志的衣、帽、鞋、袜都是拆洗很多次,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的,虽然破旧得很历害,但是焦裕禄同志总是舍不得换。他的爱人徐俊雅同志最后生气了,不给他补,他就自己动手补。一次,有位干部提出要装璜一下领导干部的办公室,焦裕禄同志严肃地说:“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兰考的灾区面貌还没有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

焦裕禄同志就是这样,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心里想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一个冬天的黄昏,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同志望着风雪,心里惦记着群众:住的怎样?吃的烧的有没有困难?生产队的牲口咋样?他让办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雪天六项工作:第

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安排好群众生活。第

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保证不冻坏一头牲口。第

三、安排好室内副业生产。第

四、对于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雪隔在途中的,在哪个大队由哪个大队热情接待,保证吃得饱,住的暖。第

五、教育全体党员,大雪封门的时候,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最后一条,把检查执行情况迅速报告县委。

这天,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同志的屋里的电灯亮了一夜。第二天黎明。他就把同志们叫起来开会。他说:“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要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说罢,就领着大家,顶风冒雪出发了。

这天,焦裕禄同志冒着风雪,忍着剧烈的肝痛,一连走访了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但是,却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他来到梁孙庄梁俊才的家里,老大爷卧床不起,老大娘双目失明。老大爷问:“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焦裕禄同志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老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还是党好,社会主义好。”

第三部分县委书记的榜样(六)

六、与病魔顽强斗争

一九年春天,正当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同志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他开会、作报告,经常用右膝顶住肝部,不断用左手按住疼处。有时,用一个硬东西一头顶着椅子,一头顶住肝部。天长日久,他坐的藤椅,被顶出一个大窟窿,他从不把自已的病放在心里。他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它,它就不欺侮你了。”组织上劝他住院治疗,他总是说:“工作忙,离不开。”给他请来一位有名的中医,开了药方,他嫌药贵,不肯买。他说:“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县委的同志背着他去买来三剂,强让他服下了,但他执意不再服第四剂。可当他发现别的同志有了病时,却总是关心备至。县委一位负责同志在乡下患病,焦裕禄几次打电话,要他回来休息。组织部一位同志患慢性疾病,焦裕禄不给他分配工作,要他安心疗养,财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禄多次摧他到医院检查……焦裕禄同志想的总是别人,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有一次,焦裕禄同志和县委办公室一位同志去三义寨公社检查工作。走到半路,他的肝病发作,疼得厉害,两个人只好推着自行车慢慢地走到公社,大家看他脸色不好,劝他休息一会,他笑笑说:“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焦裕禄同志一边听着汇报,一边按着作疼的肝部记笔记。剧烈的肝疼使他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中掉下来。但是他仍然坚持听下去。这种顽强的革命精神,使同志们非常感动。

一九年三月。焦裕禄同志的肝病到了严重关头,兰考人民除“三害”的斗争也达到了高潮。他心潮汹涌澎湃,兰考人民抗灾斗争的情景一幕幕映现在眼前,他从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和实干精神中,预见到兰考美好的未来。他满腔热情地坐在桌前,想动手写一篇题为,《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文章,他铺开稿纸,拟好了四个小题目:

一、设想不等于现实。

二、一个落后地区的改变,首先是领导班子思想的改变。领导思想不变,外地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

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精神原子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文章只开了个头,肝病又严重发作了,病魔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党组织决定送他到外地治疗。

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兰考呵!一年多来,全县一百四十九个大队,他已经跑遍一百二十多个。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兰考的群众,兰考的除“三害”斗争。正象一个指挥员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离开炮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一样,他从心底感到痛苦、内疚和不安。他不时深情地回顾着兰考城内的一切,他多么希望能很快地治好肝病,带着旺盛的精力回来和群众一块战斗呵!他几次向送行的同志们说,不久他就会回来的,在火车开动的前几分钟,他还在认真地布置工作,要县委的同志们抓好抗灾斗争。

在医院里,焦裕禄同志以钢铁般的意志,同疾病作顽强的斗争,无论肝疼得多么厉害,从来都不让护士多照顾自己。

焦裕禄同志的病越来越严重,医生们开出了最后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这里不治之症。送他去看病的赵文选同志,心里非常焦急,恳切的向医生说:“医生,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人民需要他,需要他呀!”

五月初,焦裕禄同志的肝病更加严重了。护士噙着眼泪给他注射止疼针,他感到自己的病已无法治疗,便摇摇手说:“我不需要了,省下来留给别的阶级兄弟吧!”

县里的同志和兰考的群众代表前来看他,他不谈自己的病,首先问县里的工作、生产情况。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咋样?老韩陵的泡桐树栽了多少?他还嘱咐同志们:“回去对县委的同志们说,叫他们把我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

他的大女儿到医院里去看他,他深情地说:“小梅,你参加革命工作了,爸爸没有什么送给你,家里的那套《毛泽东选集》,就作为送你的礼物吧。那里面,毛主席会告诉你怎么做人,怎么工作,怎么生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省、地、县各级领导同志来看望他。这时,焦裕禄已经病危,他用尽全力断断续续地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实现兰考人民的要求……心里感到很难过……我死了不要多花钱 ……省下来钱支援灾区建设……我只有一个要求……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一九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位普通的领导干部,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县委书记的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焦裕禄同志走完了他那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灿烂的一生,与世长辞了。终年四十二岁!

他死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修养》。

焦裕禄同志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人民群众,念念不忘党的工作,表现了一个伟大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news/7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