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欢迎词】

叶芝经典诗歌文章赏析

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下面豆花问答网小编整理了叶芝经典诗歌文章赏析,欢迎查阅。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和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火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上的山上它缓缓地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因你未守那深沉的誓言

别人便与我相恋

但每每, 在我面对死神的时候,

在我睡到最酣的时候,

在我纵酒狂欢的时候,

总会突然遇到你的脸。

但愿我俩,亲爱的,

是双白鸟飞翔在大海浪尖!

流星虽未殒逝,

我们已厌倦它的耀眼;

暮色中蓝色的星星低垂天边,

其微光已在我们心中,

亲爱的,唤醒一丝不灭的伤感。

沉溺于梦幻,

露沁的百合与玫瑰让人生厌;

啊,莫梦它们,

亲爱的,划过夜空的流星璀璨,

或那徘徊于降露时低垂蓝星的"惚光:

但愿我俩:我和你,

化作双白鸟流连于浪尖!

我心头萦绕着

无数的岛屿和丹南海岸,

那里岁月定将我们遗忘,

悲伤不再重现;

只要我们远离玫瑰,

百合和恼人的星光,

我俩就会是双白鸟,

亲爱的,激荡于大海浪尖!

那些时光,流逝如剧中场景;

我又了爱情带来的智慧;

我有些天赋,然而,

无论我说些什么,

虽能得到她的赞许,却挡不住

一片从苦寒的北方飘来的云

突然隐去了爱神的月亮。

相信我的每一句话,

我赞美她的肉身与灵魂

直到骄傲光耀了她的眼,

直到幸福绯红了她的颊,

直到虚荣轻盈了她的脚步,

然而,虽有这样的赞美,我们

能找到的也只有头顶的阴黑。

在岸边跳舞,

你会注意什么?

是风还是水浪的咆哮?

风吹乱了你的头发,

含盐的水滴打湿了它。

由于年青,你不会知道

愚人的胜利,也不会知道

刚赢得爱情会失去,

最好的劳动者会死掉,

所有的捆都要扎牢。

你不得不惧怕什么?

恐怖的狂风怒号?

要动身离去,

去茵尼斯弗利这湖心小岛,

茅草的小屋;

泥土,树枝的篱笆,

些豆角,为蜜蜂钉个蜂窝

声的聒噪里独处

静下来了,那里的宁静是缓慢降临的,

缓慢降临,从清晨的面纱到蟋蟀的歌唱;

午夜的微光,正午的浓浓紫色,

黄昏铺满了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离去,因为每一轮日夜,

我都听到湖水拍打岸边的声音;

而我,站在公路上,

站在灰色的人行道上,

任那浪花的歌拍打在我的深心。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实践

作者简介:

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William Butler Yeats was born in Dublin into an Irish Protestant family.His father, John Butler Yeats, a clergyman\\"s son, was a lawyer turned to an Irish Pre-Raphaelite painter.Yeats\\"s mother, Susan Pollexfen, came from a wealthy family梅源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评论二:

追求异域色彩往往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之一,而叶芝在该诗创作的过程中也追求一种神奇和异域色彩,茵尼斯弗利岛是一个色彩缤纷美如仙境的神奇世界,是浪漫主义诗歌孜孜以求的境界。叶芝的神秘主义色彩产生于他对异域色彩的追求,《湖心岛茵尼斯弗利》因其浓郁的异域色彩而显露了叶芝早期诗歌作品中的神秘主义倾向。

《湖心岛茵尼斯弗利》正是记载这一使命的不朽诗篇,通过这个浪漫主义的诗境,叶芝表达了自己庞大的、多层次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第一,叶芝出生在一个前拉斐尔学派画师的家庭,从小受拉斐尔学派学说的熏陶。叶芝曾经还是“诗人俱乐部”的成员,受佩特、莫里斯及王尔德等人的影响,吸收了唯美主义的创作原则,叶芝在《湖心岛茵尼斯弗利》中表达了对美的绝对崇拜,对商业、政治和新闻等的蔑视,他追求的最高境界,与现实相脱离,表现出了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第二,叶芝受神学、玄学派及柏拉图思想影响,同时还受英国诗人布莱克的神秘主义影响,叶芝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包括了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在《湖心岛茵尼斯弗利》中,这种神秘主义与象征主义隐约可见,主要表现在叶芝追求异域的文风方面,而茵尼斯弗利岛是一个神秘而充满象征意义的理性意象。第三,在《湖心岛茵尼斯弗利》中,叶芝各种思想实现了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

总之,叶芝通过极富想象力的创作,营造了茵尼斯弗利这样一个理性的意象,一个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境,来表达了自己那庞大而深奥的哲学与美学体系。《湖心岛茵尼斯弗利》成为一首不朽的名诗,不仅是因为诗人采用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而且是因为它包含着叶芝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理解(来源百度:茵尼斯弗利岛:富于哲理的浪漫主义诗境 )

30 九

The Man And the Echo

Man

In a cleft that\\"s christened Alt

Under broken stone I halt

At the bottom of a pit

That broad noon has never lit,

And shout a secret to the stone.

All that I have said and done,

Now that I am old and ill,

Turns into a question till

I lie awake night after night

And never get the answers right.

Did that play of mine send out

Certain men the English shot?

Did words of mine put too great strain

On that woman\\"s reeling brain?

Could my spoken words have checked

That whereby a house lay wrecked?

And all seems evil until I

Sleeple would lie down and die.

Echo

Lie down and die.

31

Man

That were to shirk

The spiritual intellect\\"s great work,

And shirk it in vain.There is no release

In a bodkin or disease,

Nor can there be work so great

As that which cleans man\\"s dirty slate.

While man can still his body keep

Wine or love drug him to sleep,

Waking he thanks the Lord that he

Has body and its stupidity,

But body gone he sleeps no more,

And till his intellect grows sure

That all\\"s arranged in one clear view,

pursues the thoughts that I pursue,

Then stands in judgment on his soul,

And, all work done, dismies all

Out of intellect and sight

And sinks at last into the night.

Echo

Into the night.

Man

O Rocky Voice,

Shall we in that great night rejoice?

What do we know but that we face

One another in this place?

But hush, for I have lost the theme,

32

译文:

Its joy or night-seem but a dream;

Up there some hawk or owl has struck,

Dropping out of sky or rock,

A stricken rabbit is crying out,

And its cry distracts my thought.

人和回声

人:

在一個名为奧特的狹谷中 我停駐于断裂的岩石下 廣闊中午 从未點燃的 凹坑底部,

向著石頭呼喊出一声秘密。

所有我曾說過和做過的一切, 既然我已年老而病弱, 都變成了一个疑問,直到 我夜複一夜地失眠 而从未獲得正确的答案。

我的喜剧是否送出 一些人給英國人枪杀?

我的言語是否施加了太重的压力 給那個女人暈眩的头脑? 我說過的話能否查实 一間房屋为何荒廢? 一切都像罪恶,直到我 彻夜无眠地躺下而死去。

33

回聲:

躺下而死去。

人:

那些試圖逃避 灵魂上才智的伟大杰作 是無用的。解脫不存在于 粗針錐孔和病痛中 也沒有一項工作這麼伟大 如同清除人類骯髒的記錄。

当人还能存留肉体 斟飲酒和爱情让他沉睡, 醒来時他崇拜上帝,因为他 拥有肉體及其愚昧,

可是一旦肉體消亡后他再也不能安睡 直到他的理智確信

一切都被安排于一個清晰的意愿 追求我所追求的思想, 並在他的靈魂上確立判断, 而且,所有工作完成后,解除一切 于智力和視野之外 最終沉入黑夜。

回聲:

沉入黑夜。

人:

哦石頭的語音

在那個宏伟的黑夜裏我們是否喜悅?

34

我們知道什麼,除了在這裏 面面相覷?

但請靜默,因为我已丟失了主旨 它的欢愉或黑夜似乎只是一场幻梦;

在這上面一些鷹梟已在搏击 从天空或岩石中墜落, 一只受伤的兔子正在呼喊 它的哭声紛扰着我的沉思。

评论一:

《人和回声》(The Man And the Echo)是叶芝写于晚年的一首诗,在叶芝无数的抒情名诗中或许算不上知名,但这首诗继承了叶芝浓郁的抒情风格,同时又融入了诗人深沉的生命感悟。

全诗以人的声音和回声交替出现,这种安排明显地是根据希腊神话中埃可女神(Echo)的传说而来。

第一节,诗人首先将自己置身于一个黑暗而散乱的环境中,然后紧接着点出自己“已经是又老又病”,即诗人将自己晚年的处境比作地底深处的无限黑暗。但是,诗人并没有停止思索,他在不断反思自己的人生,试图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可结局是“从未找到正确的答案”。诗人随后思考了自己曾对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担心“从此就要倒下,一命归阴。”

然后,“回音”像埃可女神一样,重复“人”最后说的几个字词,即“倒下,一命归阴。”

接下来,“人”继续言说,但诗人笔锋一转,写到死亡的无意义,在死亡中不可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叶芝在这里突出了今生远胜来世的观点。但是,诗人清楚地意识到人最终无法逃脱被死亡所捕获的命运,灵魂也将面临“审判”。

“回声”再度出现——“沉入黑夜之中。”

最后一段“人”的声音以两个问句开始。但在这里,诗人似乎悄悄地向“黑夜”的意象中注入了“死亡”之外的另一重寓意——人类的未来。诗人先是质疑死亡后(人类未来)欢欣的存在,然后进一步质疑人类的认识极限——“我们又

35 知道什么,除了我们/在这个地方面对着面?”从死亡的寓意来说,这很像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驳问。诗人继而使用了另一个隐喻——被袭击的兔子正在尖叫。西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认为诗最后两行的韵脚并不完美,而且也不应该完美(It is not a perfect rhyme, nor should it be),因为在代表文明的“想法”(thought)和代表暴力与死亡的兔子的“尖叫”(crying out)之间,并不存在完美的和谐。(来源http://www.english,uici.edu/poets/elio.htm)

评论二:

希尼认为,在这首诗中,回声传递的是“人”自己最为极端和枯竭的标识(And what the echo communicates is the man’s own most extreme and exhausted recognitions)。《人和回声》试图在一个血迹斑斑的自然与冷漠的世界中把握历史性的存在。回声标记出思维活动的极限,正像它召唤思想向前至最大极限(The echo marks the limits of the mind’s operations even as it calls the mind forth to its utmost exertions)。

我的观点是:叶芝在诗中(尤其第一节)向自己的过去发问,反省曾经的所作所为,这实际上体现了涉及回忆的诗歌的一个共同特点,即诗人向过往岁月发出声音,这个声音触到过去的回忆,再返回诗人的耳中,但这个回声已不再尽然是原本的声音,而是加入了回忆中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曾被诗人遗忘的经历,也可能是诗人过去不曾意识到的体验。所以,回声能够使人重新认识自己。发出声音并等待回声是诗人存在的最基本方式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写作就是一种诗人与回声的互动关系。回声,或者说回忆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试图界定自我,在动态中努力寻找自我。其实不独是诗歌,凡是涉及回忆的文学作品中似乎都隐藏着一个活跃的埃可女神。普鲁斯特向回忆中索取一切,回忆成为了生命存在的根本方式,有无数的回声飘荡在书页间;

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的小女孩和承受悲痛的萧红之间有数不尽的潜对话,过去的萧红匡定了现在的萧红;

叶芝站在山谷中央,一遍遍向往事的群山发出呐喊,群山应之,于是叶芝听到来自过去的丰富的声音,这声音又丰富了叶芝自己。

其实,关于这一点,表达得最好的还是希尼,他在《自我的赫利孔山》(Personal Helicon: For Michael Longley)一诗的末尾说到,“所以我写诗/是为

36 了凝视自己,为了让黑暗发出回声。” (I rhyme/To see myself,to set the darkne echoing.)这应该是希尼对叶芝《人和回声》的一个精彩呼应吧。(来源http://www.english,uici.edu/poets/elio.htm)

The Second Coming

Turning and turning in the widening gyre The falcon cannot hear the falconer; Things fall apart; the centre cannot hold; Mere anarchy is loosed upon the world,

The blood-dimmed tide is loosed, and everywhere The ceremony of innocence is drowned; The best lack all convictions, while the worst Are full of paionate intensity.

Surely some revelation is at hand; Surely the Second Coming is at hand.

The Second Coming! Hardly are those words out When a vast image out of Spiritus Mundi

Troubles my sight: somewhere in sands of the desert A shape with lion body and the head of a man, A gaze blank and pitile as the sun, Is moving its slow thighs, while all about it

37 Reel shadows of the indignant desert birds. The darkne drops again; but now I know That twenty centuries of stony sleep Were vexed to nightmare by a rocking cradle, And what rough beast, its hour come round at last, Slouches towards Bethlehem to be born? 译文:

再度降临

盘旋盘旋在渐渐开阔的螺旋中, 猎鹰再也听不见驯鹰人的呼声;

万物崩散;

中心难再维系;

世界上散布着一派狼藉, 血污的潮水到处泛滥, 把纯真的礼俗吞噬;

优秀的人们缺乏信念, 卑劣之徒却狂嚣一时。

确乎有某种启示近在眼前;

确乎“再度降临”近在眼前。

“再度降临”!这几个字尚未出口, 蓦地一个巨大形象出自“世界灵魂”, 闯入我的眼界:在大漠的尘沙里, 一个狮身人面的形体, 目光似太阳茫然而冷酷, 正挪动着迟钝的腿股;

它周围处处 旋舞着愤怒的沙漠野禽的阴影。

黑暗重新降临;

但如今我明白

38 那两千年僵卧如石的沉睡 已被一只摇篮搅扰成恶梦, 于是何等恶兽-它的时辰终于到来- 懒洋洋走向伯利恒去投生?

评论一:

叶公好龙,说的恐怕就是叶芝,他对神话、魔法、玄幻的兴趣堪称臭名昭著。奥登说他装神弄鬼,搞这些东西无非是为了好玩,叶芝的所谓信仰其实是批着宗教外衣的审美主义。T.S.艾略特不同意,在他看来,叶芝就算装神弄鬼,那也是真心实意的;

艾略特更是把具有超自然视野的叶芝捧成“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我对叶芝到底真诚与否、宗教与否并不感兴趣,这种无底洞怎么钻都见不了亮。相比之下,还是直接去读这位某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更有趣。布鲁姆把这首诗的热门归功/罪于历史背景(1921年,一战和二战之间,法西斯主义正在酝酿中,而俄国革命已然爆发),这倒是没法解释我对它的热情。对历史灾难前瞻性的畏惧自然会在灾难后转化为反思性的寒噤,:也体现叶芝的宗教观、浪漫主义传统、以及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个分句:螺旋越转越广阔,猎鹰不再受牧鹰人的控制。叶芝用的是“hear”――这又一次验证了我先前的印象:大多数诗都由声音起首,所以有这些和声音相关的“呼唤”和“倾听”。然而,类似于史蒂文斯,叶芝也很是与众不同,他的“呼唤”被沉默了,不仅没有在文本中直接体现,更是连那个间接的“听”都是否定意味的。呼唤应该是有的,却是听不见的,因为那个越转越大的螺旋。两个turning已经有些横扫的蛮力,再来一个widening,接连三个长音,很是波澜壮阔,为gyre造足了气势。关于这个gyre,稍后我会还会详解,先往下看鹰和人。R.P.Blackmur说鹰是主动性的智力、头脑,而牧鹰人是起统领整合作用的灵魂――我跟着这条思路设想,鹰人之间失去感应也许象征着理性和灵性的彼此隔绝――这正是现代社会的病症之一。Harold Bloom建议了另一种可能性:鹰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统率,所以,鹰盘旋得太远以至听不见猎鹰人这一意象,在我的理解中,其实象征着人征服自然的努力和无能为力――翱翔的猛禽怎么听得见匍匐于地的人的号令?这两种说法都言之有理,却总让人不太满意,至于我的修正,先按下不表。

鹰击长空之时,只见万物分崩离析,“中心”失去了凝聚力。这里的“中心”或许和象征着灵魂

39 和灵性的牧鹰人有关吧,如果我们继续跟随Blackmur的思路。中心的崩溃带来了无法无天的混乱场面,一个 “mere”,强调独

一、纯粹、还不乏居高临下的蔑视,显出了小词的强力――乱世很乱,叶芝很静,张力无穷。“blood-dimmed tide”和“ceremony of innocence”让人头痛。

单看画面,盘旋失控的飞鹰、分崩离析的事物,再添一笔血潮果然很是渲染并突出气氛,但是,这是怎样的气氛呢?在各处都被血潮淹没的“天真之典”究竟是什么?Yvor Winters在 “A Prayer for My Daughter”里也发现了 “天真之典”,然而,在那首诗里,“天真之典”指向因为充满纯真而具有庆典意味的人生。“The Second Coming”中的“天真之典”却似乎暗指某种具体的仪式,我学艺不精,不敢妄言,但是Virginia Moore的《The Unicorn》一书对叶芝的神秘主义经历有详细介绍,或许能有所提示吧。

叶芝这诗写得气魄十足,所以,言及好坏,也得是 “the best”和 “the worst”。然而,好坏之间却有个恶狠狠地扭曲:最好的“lack all convictions”,最坏的却“full of paionate intensity”。“All” 和“full”几乎是对仗,这不怀好意的平衡却又被一个“paion”打破,使得天平不可抗拒地倾向“the worst”。天下毕竟大乱,渴望信仰的丧失一切信心,而无信的人苦于失控的“paionate intensity”。牧鹰人再怎样呼唤都得不到回应,不仅是猎鹰的回应;

而猎鹰着魔般地盘旋,引发 “mere anarchy”――这也

(来

源http://www.english,uici.edu/poets/elio.htm)

评论二:

有了第一段浓墨重彩的铺垫,第二段终于开门见山地点出主题:第二次降临就要来临!肯定要来临!叶芝的手稿上,“the second coming”原作“the second birth”――第二段是这样开始的:“Surely the great falcon must come/ Surely the hour of the second is here”。受到原稿的启发,我要修正一下Blackmur和Bloom对于“猎鹰”的解读,他们一个把猎鹰读作理性,一个读作对自然的征服。我要融合一下他们的见地:Blackmur说牧鹰人是灵性,而Bloom说牧鹰人就是我们――我取前者的“灵”,取后者的“人”,把猎鹰读作“神灵”,而牧鹰人是“向神的人”。根据就是great falcon和revelation之间的联系,那个呈现自己、第二次降临的神灵正是飞出了牧鹰人的疆域的great falcon。Bloom说从“birth”到“coming”的改动是为了适应基督教中基督再次降临的传说,然而,全诗的重点却不是基督再次降临,而是另一种神灵的诞生。

40

既然要第二次降临了,这个新神究竟形象如何?从Spiritus Mundi中,叶芝得见其真身。Spiritus Mundi要交待清楚――这是叶芝自创宗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我也有类似体验,就是脑海中常常突然出现不可名状更不可言喻的形象。叶芝认为这些形象的根源即非意识也非潜意识,它们来自某个被叫做Spiritus Mundi的东西――“a general storehouse of images which have ceased to be a property of any personality or spirit”(见《Michael Robartes and the Dancer》的注解)。来自Spiritus Mundi的新神的形象是这样的,或者说,great falcon在第二次降临时变身成这样:漫漫大漠,狮身人头,眼神烈日般苍茫而无情,它沉重而迟缓地迈步时,周身翻飞着暴躁的鸟群――这场面很有圣经启示录的神气和戾气,可要是往近处说,倒也是雪莱《Ozymandias》的翻版(沙漠中的斯芬克斯),布莱克的《The Book of Urizen》也在其中有所投影。(Urizen为逃避兄弟的复仇,躲进一个石头子宫――“stony sleep”。Urizen的原型是Ezekiel于幻象中所见的大天使,这位天使的魔界化身就是斯芬克斯。)

这位新神已经沉睡了两千年,它的苏醒和降生已经迫在眉睫,摇篮震动,噩梦乍起,“stony sleep”不再是石板一块。两千年是基督降临和再次降临之间的年限,然而,对于叶芝,两千年还有着另外的特殊含义,就是所谓的Magnus Annus,以两千年为一年的“大年”。更精确的表述是:根据冬/夏至的运转来计算,太阳需要用两万六千年才能扫过整个黄道,十二黄道十二等分这个两万六,得出2160年,这就是“大年”,一个“大年”就是文明盛衰的一个周期。这样的一个“大年”又只是更大的“两万六千年”的十二个月之一,每个“月”/“大年”都有自己的神灵,基督就是众多神灵之一。这里还有一个更复杂的设定:大年和神灵都有primary和antithetical之分,然而,大年和神灵的更替却有着各自的轨道――所以它们的运动共同构成了“螺旋群”(gyres):不仅旋转着上升,而且不只一条轨迹――这可以解释第一行诗句的问题:为什么猎鹰的飞翔是个螺旋。因为不同螺旋的交错,antithetical的大年/文明中出现的是primary的基督;

而第二次降临的神灵,按理应该是primary的基督的反面,antithetical,它所置身的却是个primary的时代。与“谦卑的羔羊”(耶稣)对立,就要“新生的神”是强悍的猛兽(rough beast),那么,种种纷扰所预示的新时代似乎应该是个primary的善世呢。尽管推论如此,我们还是忍不住地、并不乏战栗地发问:新生的神究竟是怎样的悍兽,它所统辖的新“大年”究竟是怎样的文明?最后一行,叶芝又回到了基督教的第二次降临说:新神弓身以待、如箭在弦――就要去伯利恒降生了!(来源http://www.english,uici.edu/poets/elio.htm)

41

成员分工:

Sailing to Byzantium (驶向拜占庭)

The White Birds(白鸟)

-----The Wild Swans at Cooler(库尔湖的野天鹅) When You are Old(当你老了)

The Stolen Child(失窃的孩子)

Leda And The Swan(丽达与天鹅)

The Coming of Wisdom With Time(随时间而来的智慧)The Lake Isle of Incisures(湖心岛茵尼斯弗利岛)

The Man And the Echo(人和回声) The Second Coming(再度降临)

------作者简介及排版整理

------42

马智娟

------闫胡婷

------毛新月

------杨秋艳

彭真 张鸿海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jianghuagao/75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