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种粮大户先进事迹

马生科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回族汉子,引领一帮农民共同发展马铃薯产业,让山区农民种植的“土豆”走出家门,挤进城市,跨越国门,变成他们赖以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1、情系农村,务农爱农。

固原市原州区位宁夏南部六盘山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使马铃薯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马铃薯产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仍不明显,农民想靠种马铃薯发财只是个梦!带着这个问题,马生科没有沉默,他走南创北,进村入户,了解缘由,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地马铃薯品种单一且老化,产量偏低,加之外运渠道不畅,商品率价值很低,导致种植户增产不增收。做了多年小杂粮贩运生意的马生科深知,要想让马铃薯升值,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文章:第一要提高马铃薯单产,提升品质;第二要疏通外运渠道,打开销售市场。就这样,这位饱经风霜的回族庄稼汉子,本着吃苦耐劳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带着一方百姓开始做马铃薯文章,继而为六盘山区农民撑起了一方天地。

2、科技支撑,典型带动。

他在几年的组织运销中发现,六盘山区马铃薯品种单一,性能老化,抗逆性差,产量普遍较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买不上好价钱。XX年,他率先从甘肃、青海等地引进了 “陇薯6号”、“青薯168”等马铃薯新品种,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在原州区头营镇建立了千亩种薯繁育基地。当年繁育基地喜获丰收,亩产量达到XX公斤,比传统种植提高了2倍,且品质优良。几年来,他先后引进适合当地耕种生产的中、晚熟马铃薯优良品种20多个,年均推广优良品种种植面积4万亩,亩均增产380公斤,增收912元;特别是引进的航天育种“黑美人”马铃薯种薯,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值,目前市场价10-20元/公斤,而普通品种马铃薯市场价1-2元/公斤,是普通马铃薯价格的10倍。同时,他先后组织农民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10余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发放技术培训资料17000多份,内容涉及脱毒良种选育推广、机械化播种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保鲜贮运等一系列推广体系。通过科技培训推广,有效提高了薯农的耕种管理水平为提升当地马铃薯产业升级增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带动促进农民科学种植马铃薯,XX年,在原州区中河乡租赁土地XX亩,建设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当年产种植4000吨,为广西福建提供优质马铃薯籽种1200吨。XX年,承担实施了原州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三级体系建设”项目,在原州区流转土地8100亩、订单种植XX0亩,生产原种300吨、一级种薯5000吨,为当地三级种薯繁育起到了带头作用。XX年,在原州区中河乡中河村、丰堡村、高坡村流转土地4600亩,在彭堡镇闫堡村租用土地1000亩,自建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实验田及轮作倒茬用地;基地建设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测土培肥等进行田间管理。XX年,在原州区中河乡流转土地8300亩建立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种植品种以青薯16

8、青薯9号、庄薯3号、宁薯12号等优良品种为主,全部实行标准化、机械化及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建成了集全程机械化作业、起垄化种植、配方化施肥、节水化灌溉、规范化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生产马铃薯鲜薯总产量达到3320万斤(折主粮664万斤),平均亩产4000斤以上,粮食的商品率达到85%以上,优质专用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机械化覆盖率达到100%。基地先后被国家、自治区确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观摩点,XX年被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基地”,XX年,该基地被确定为原州区第一家供港蔬菜基地,也被确定为全国马铃薯产业大会观摩点之一,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肯定和好评。

3、开拓市场,助农增收。

为畅通马铃薯销售渠道,创建外销网络,XX年,根据市场需求,他带头成立了固原市马铃薯外运协会,发展会员148家(人),其中,团体会员18家,经济人、种植大户130人;他多次前往国内外市场考察,陆续建起了马铃薯销售窗口,XX年,通过铁路、公路,向全国10多个城市、100多家市场,组织外运马铃薯鲜薯22万吨;XX年,向广西、福建供种3000吨,国内购销马铃薯外运马铃薯6000吨,出口德国4.5吨,马来西亚的58吨。如今,马铃薯产品已走出国门并远销马来西亚、中东、欧洲等国际市场,累计完成外销出口量7000余吨、实现创汇200多万美元。注册的“六盘山”牌马铃薯商标先后取得宁夏名牌产品证书和著名商标;XX年获得“绿色食品”证书,XX年获中国国际第十一届粮油博览会金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艰辛的创业历程,使马生科变得更加成熟和老练;成功的收获,使六盘山区的农民得到了实惠,也使固原市马铃薯(农产品)外运协会名声大振。XX年,他被自治区粮食局评为全区订单农业“订单粮食先进个人”; XX年,被科技部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授予《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XX年,固原市人民政府授予“马铃薯销售大户”、被评选为“宁夏XX年度经济人物”;被宁夏回族自治区50大庆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2月被评选为政协委员;XX年,被中国穆斯林协会评为“中国杰出穆斯林企业家”、中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固原市人民政府授予 “产业发展带头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面对荣誉,马生科没有骄傲,而是默默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事业中。

第2篇:种粮大户典型先进事迹

**县2011年度种粮大户**先进事迹

**,男,**族,1950年5月2日出生,初中文化,曾任乡村团总支书记,于1978年至今一直务农,现在是**乡塔拉村村民。近几年来,他积极响应党的粮食安全生产号召,自2007年至今连续4年一直种植小麦,在他的的带领下,不仅自己跃上了种粮大户之列,而且带动全村15户,120人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涌现出了年播种1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0户,粮食生产在该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抓规模种粮的新格局。

2011年**一家靠种植小麦创下了家庭年收入达150000元的全村最高水平,450亩全部种植小麦,粮食总产高达202.5吨,均亩产450公斤。

**一家共4口人,由于自己忙于村里的事务,妻子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呢。其主要先进事迹表现如下:

一、该同志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备了一个种粮大户应有的基本素质。该同志将450亩全部耕地全部从事粮食生产,得到了县乡两级政府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生产过程中村领导及时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通过平时的接触,我们也了解到**同志一直是一个工作勤奋、诚实可靠、遵纪守法、非常注重自身修养的人,他深知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搞好生产的重要性,遵循“与邻为伴,与人为善”的原则。他在生产上全部聘请当地农民,工价公正合理,及时兑付工钱,从没有欠过农民一分钱,使当地农民能得到一份不错的务工收入,近年来,**同志与当地农民相处一直非常融洽,亲如一家。“大好人一个”---这是当地百姓对**的由衷赞叹。由于各项工作表现突出,规模种植效益和辐射效应显著,**同志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自1978年开始务农以来,近年来他清楚地看到,由于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明显较高于粮食种植,导致种粮面积不稳,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于是,他从自己做起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将450亩耕地全部用于小麦种植,由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较低,近年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从此以后,他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至2011年种植面积450亩,粮食产量达202.5吨,除少部份用于自食外,其余大量卖给国家,仅今年销售给本乡粮站达180吨。

二、精选良种,大力推广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种植面积确定后,最大限度追求产量是每一位种粮农户的心态。如何抓好粮食优质高产,**靠的是两点:一是选种;二是农技措施。历年来,他通过向县农业局技术员讨教,选用的小麦品种,均为优质高产品种,分别为新春6号、新春17号等优质高产良种,并大力推行小麦高产攻关栽培等先进的农艺措施。大大提高了小麦单产,较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0%,同时,所产出的小麦质量在全县处于上乘,市场畅销,实现小麦创收40余万元,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和赞誉。该村由于**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从而促进了该村农户种粮的积极性,稳定了粮食生产大局,为本地粮食生产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加大投入,实施粮食生产机械化田间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张支书在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增多的情况下,为积极解决小麦收割时节劳动力严重匮乏和农机具紧张的矛盾,他主动找到农机部门联系,道出了规模种粮的苦衷,谈了自己想利用农机种粮的想法,农机部门的领导听后非常重视,立即派出技术人员到该村实地考察,推荐适合该村田间机械作作业的机具,**通过自筹资金,县农机部门补助,先后筹资38万多元购进了收割机2台,东方红1台,天托80

4、404各一台等机具5台套,进行田间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缓解了劳动力匮乏的矛盾。探索出了适合农业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机械化田间作业的推广运用,增强了该村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他把农户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对助农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重视粮食生产,更注重对土地的珍惜,每年除种小麦外,凡是能利用的麦田,还要种上冬菜和绿肥,不让土地闲臵。

五、大力推行秸杆还田,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种粮成本。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在农机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每年收获后留下的秸杆就地粉碎还田,这样既疏松了土壤,避免耕地板结,同时腐烂的秸杆可提高土壤的有机含量,增强土壤肥力,从而降低化肥的施用量。他的这一举措,也获得了该村农户的积极响应,对提高粮食产量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种粮大户**的先进事迹,让我们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央历来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并相应出台了许许多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优惠政策,今年初,针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又出台了“一号”文件,其目的就是让广大农民像**那样走上致富之路。

****乡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第3篇:种粮大户先进个人事迹

种粮大户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刘XX,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一个再朴实不过的名字,人如其名,一个憨厚、少言、皮肤黝黑的普通农民,却有着颠覆农业生产方式的非凡志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且主要装中国自己的主粮;走出一条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服务社会的更大人生价值是他的志向写照。十年时间,从一个外出务工人员变身时髦家庭农场主,成为拥有2600亩流转土地的“大地主”,成立植保科技服务公司,无人机、大型自走式喷雾机等现代化装备应有尽有,年产量达到3280吨,产值630万元。XX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XX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视察他的家庭农场并给予肯定和高度赞扬获;XX年荣获河北省农村青年拔尖人才。

赶上国家好政策,土农民变身农场主

45岁的刘XX,出生在有着“中国蔬菜之乡”美誉的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史堤村,这个美丽的村庄以耕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为主,耳濡目染,刘XX也对种菜很在行,为了把蔬菜种的更好,刘XX1999年外出到山东临清租赁大棚育苗种菜,干了几年,挣了点钱,也开阔了眼界,也更加关注国农业政策。连续五年农业成为“一号文件”,让刘XX隐约感受到国家对农业的不断重视,加上得知随着种粮相对效益的降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许多土地被搁置无人耕种甚至出现弃地撂耕现象。他看到了机会,“作为农民怎么能不跟土地打交道?怎么能让土地撂荒呢?那将来吃什么?他得地租我得粮,还可以为国家粮食生产做贡献,一举三得的好事,为什么不做呢?”正是怀着这样朴素的想法,XX年,毅然放弃外面的事业回乡干了5年蔬菜育苗后感觉服务面窄小的刘XX,又开始上门给人谈条件租地,集中流转土地,并方连片,征求农业局技术人员意见,良种下地,最后将刘营乡的200余亩耕地流转过来进行了规模种植,手中有了200亩地,刘XX对种地这件事更是上心,吃完饭就到地里溜溜看看查苗情,看长势,就怕有大虫大灾,学管理,讲科学,就怕不能将耕种成本降到最低。正是这样一心扑在200亩的土地上,XX年总产粮食万公斤,XX年总产粮食万公斤,扣除租地、生产成本后纯收入10万余元。

从规模种粮中尝到甜头的他,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又把种粮赚到的钱投入到土地流转中,进一步扩大了种植规模,实现了良性循环。十八大召开后,中央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刘XX瞄准机遇在永年县农业部门的协助下,XX年种植面积突破1000亩,注册成立“永年县自博家庭农场”,粮食产量达1313吨,年纯收入万元。XX年耕地达到1300亩,产值340万元,XX年达到2600亩,产值达到630万元,这时的刘XX已然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大地主”、“刘大户”、“农场主”。

一心只为粮丰产,创新管理成行家

正可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饭碗稳稳的攥在了自己手里的刘XX,思想又开始活泛了。XX年底开始,如何走出一条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个问题在他脑海中萦绕不去?这个想法在家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家人说:“你个农民老实种地才是本分,想那么多干嘛?那些大事让那些领导们去思考吧。”他听着只是一笑而过,而实际上,刘XX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他的大田里,如何才能让地块更高产?如何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而且不降低耕地地力?如何才能更加节约成本?一个个问题在他脑海中飘荡着。有了一定的流转土地后,他就经常和朋友圈大户讨论如何丰产增收,还不停的跑去外县、外地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创新采用了小麦无畦全密种植新模式,即全田不留垄沟和畦埂,比传统一家一户种植小麦提高土地利用率10%以上,这样就相当于增

产10%,他深知要想使农业增产丰收,良法良法良肥一样都不能少,于是优种、高效低毒农药、优质化肥、移动式喷灌、秸秆还田等绿色新技术,在他的近三千亩地轮番上演,不但节水节药节肥,还培肥地力,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在耕种收环节更是一律采用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效率和降低人工成本。单就这一项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规模种植地面平整地块大,降低了机械调头和空转次数,非常适宜大型机械作业,这样不但农机合作社都愿意为我服务,而且还收费低,机收、秸秆还田、耕地、播种等机械作业费比个户每亩节省167元,就这一项就省不少呢”。

正所谓半路出家成行家,随着种粮规模的不断扩大,刘XX在生产中也遇到了难题。在粮食生产上植保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耕种收全部机械化后,唯独在病虫害防治上,还在沿用传统背负式喷雾器,需要人背手摇,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费用高,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如何实现病虫害防治现代化成为他的一块心病。为寻求解决办法,他自己尝试着改装三马车进行机动喷药,但防治效果和生产效率不太理想,后在植保站的帮扶下,多次外出考察后,率先引进了3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农场5个人,统一配药、统一喷施,日喷药面积300亩,不但省工、省药,还大大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获得了成功。正是由于他迈出的创新一步,使永年植保从“人背机器”步入“机器背人”的新时代,实现了粮食生产方式的新跨越。

周边的散户、合作社等看着老刘把良种良法良肥在他租种的黄土地上发挥的淋漓尽致,再加上他的乐于助人,刘XX成了大家眼里的行家,哪家大田生灾了该用什么药?今年玉米那个品种高产了?今年打算施什么肥好?大家有事就想起了刘专家,不过对这个称号憨厚的刘XX有时候会解释一下说“我只不过经历的多,把我知道的告诉大家,免得老农民再走弯路,有事还得问农牧局专家呢”。

瞄准市场转思想,拓展服务谋发展

经过刘XX不断努力,他把种地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也由一名“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种粮大户,转变成为了一个“我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种粮+服务”型农业经营大户,实现了“农民”由身份到职业的转型发展历程。

记得XX年,随着国家对农业的不断重视,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关注三农,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好了农业前景,周边有志农业的农民纷纷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数量和经营规模逐年增加。当然这些新型

经营主体在扩大经营规模的过程中,也同样遇到了防病治虫难等问题,迫切需要有经验的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他们提供植保专业化服务。农场周边的种粮大户和农民纷纷向刘XX提出服务要求。刘XX在防治完自己农场的病虫害后,就在附近为其他的大户和农民开展防治服务。

“植保有市场,我有经验、技术和资金,为什么不开展市场化服务呢?”刘XX和农技人员探讨这个问题,他嗅到了植保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在原有3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基础上,筹资20余万元,又购进2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一台加农炮。从此,刘XX主动与农业部门对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参与社会化服务的活动,为种粮大户开展植保服务,从最开始单一的小麦治虫扩大到秋季小麦除草、小麦中后期吸浆虫防治、“一喷三防”、玉米除草和后期“一喷多效”;服务面积从几百亩,扩大到几千亩,甚至上万亩。随着服务机械、服务人员的增加,服务范围、面积的扩大,他乘势而上,又创办了“自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起了植保专业防治队伍,成功实现了由种粮大户到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并重的转型发展。从XX年以来仅提供植保社会服务这一项累计作业面积22万亩次,获得经济效益50余万元。

老天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话不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的惠民补贴政策越来越,这个在把农业做的有声有色的土专家也慢慢引起大家的重视。XX年农牧局为支持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决定在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示范引进植保无人机推进植保现代化。鉴于刘XX在植保社会化服务中的优异表现和引进植保新器械的积极性,政府特别拿出10万元以民办公助的方式,支持刘XX引进2台植保无人机。从此,永年植保从“陆军”步入“空军”的新时代,推进了生产方式的又一步跨越。刘XX植保队伍武器也更精进一步,截止XX年底,拥有了无人机2台、四轮大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3台、三轮中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5台、机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50余台,从业机手和服务人员60余人,日防治病虫害作业能力达到XX亩以上,年服务病虫草害防治面积12余万亩,经济效益20余万元。

“老牛自知韶光短,无须扬鞭自奋蹄”。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刘XX心中盘算着,玉米价格下滑,效益降低,农场必须要跟着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了,病虫害防治队还需要引进新设备和培训技术人员,下一步要联合周边大户和农民成立“联合舰队”共同创建品牌,开发优质小米等特色

产品,并建起自己的航空植保大队为“联合舰队”保驾护航……

第4篇:种粮大户科技兴农先进事迹材料

二十多年前,**曾经发誓这辈子不当农民。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被评为全国十大种粮标兵、全国劳动模范的**,不但安心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上海模式” 激发现代农业梦

1986年,高考落榜的**回到家乡——**县**镇洲头村。 **不安心于传统农耕生活,一心只想跳出“农门”,按他自己的话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dawendou.com来说就是“只要不当农民,干什么都可以”。但偶然发生的一件事让他重新产生了种田的想法。

“那是1997年的夏天,我在上海做麻袋生意,有一次走进**区农村,看到那里全部实行机械化耕种、收割,根本不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回忆道,“那壮观的景象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至今难忘。”这时,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升起:把上海模式带回家,回家当农民去!

顽强拼搏克服创业种种艰辛

1998年,**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镇黄湖圩内五万亩农田遭灾。村民们纷纷离乡背井外出打工,村里留下了1018亩低洼田无人耕种,眼看就要抛荒。这一千亩撂荒的农田,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心里。1999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横下一条心,以每亩160元的价格一举承包下这些农田,下定决心要学一学上海的现代农业模式,试试这条种田的新路子。

说干就干,**注册了**实业有限公司,把前些年做生意积蓄的30多万元钱全都抖了出来,交了租金和押金之外,还购置了4台拖拉机和农具,雇了20个农民当职工,由一个生意人轰轰烈烈地当起了农民。

崇尚科学当科技兴农急先锋

农业历来是靠天吃饭的,要摆脱靠天吃饭局面,唯有加大投入,提升耕种和管理手段。**来到省气象部门,以一年500元的价格订制了专业气象服务,以便24小时电话查询天气情况,成为预定天气预报指导生产的“**农民第一人”。

记得1999年夏天,正是双抢时节,**从气象局得知将有持续10天的晴朗天气,马上安排人员和农具进行收割,一天收割200多亩、10多万斤稻谷入库。那场“双抢战”的壮观景象,惊呆了四邻八舍的乡亲。大家惊叹:“原来田还可以这样种,农民还可以这样当!”

这一年,**除去各项开支,纯收益10多万元。尝到了科技甜头的他开始大规模投入,他大胆创新传统农作模式,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特别是由他探索出的“一田三用”种养新路子,将一亩地的纯收入足足提高了3倍。

惠农政策成就示范龙头企业

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扶持下,**的现代农庄茁壮成长。截至2008年,他承包的土地中,有水稻1.1万亩、水面1万亩、养鸭4000多亩,创造年总产值1.5亿元。

“正是有科技为依靠,有惠农政策的扶持,种田十年,才成就了我的梦想。家乡的土地养育了我,给了我一份欣欣向荣的事业,让我再当五十年农民,我也愿意!”谈到未来的发展,**满怀信心地表示,2009年,他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司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力争到2010年,将公司打造成“示范作用明显、辐射带动农民致富面广、产业链条完整、品牌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

黄龙真人新传 大唐 农奴翻身当地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dawendou.com

第5篇:种粮大户的先进事迹材料

陶功臣,男,1979年8月出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当涂县新市镇种粮大户。近年来,陶功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强抓发展机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调整结构,把2000余亩的土地建成一个集种植、养殖、科技服务、农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现代民营农场,目前农场平均亩产已达650公斤,年生产稻谷约130万公斤,同时获国家无公害稻米认证和产地认定。如今的农场已今非昔比,设施完善,科技先进,机械化作业水平高,环境优美,高产高效,成为全市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典范。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880万元(含农场),净利润62.8万元,资产总计702万元。陶功臣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成立了当涂县新市鑫绿臣粮油合作社,为农民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植保、统一农机、统一订单收购等五统一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300余万元,深受农民的欢迎。

第6篇:“操作能手”先进事迹

“操作能手”先进事迹

在碧色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中,有一支逐水草而行的铺路队伍,每日铺轨架梁,风雨锤炼,用坚韧毅力一点点铸就着钢铁巨龙。

在这些铺路人中,每天都能看到一个身影瘦小,面孔削瘦的小伙子,一米见方的操作间就是他的工作岗位,在操作机械起起落落的时候,也书写着自己的青春事迹。他就是锡乌项目部铺架车间铺轨架桥司机——张国强

2006年,离开中铁二十局技校后,经验尚浅的张国强成为二十局一员。对他而言,起初的工作环境是艰难的,因为学历低,年龄小,张国强干什么工作都是从最基础做起。尽管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但好强的他从没因此而打退堂鼓,而是咬紧牙关一步步向前走。遇到挫折的时候,他时常鼓励自己:只要认准目标,一步步踏实走下去,就一定会干出点名堂。

2009年公司开辟铺架为新的板块,作为“五大创效板块”之一,它的出现为更多年轻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这一年,张国强开始接触铺轨机和架桥机,自小喜欢机械操作的他有了“用武之地”。TJ165型架桥机等大型机械体积大、操作难度高,在铺轨架梁作业中对司机要求甚为严格。作为铺轨机及架桥机司机,面对新的岗位,张国强勤于学习,喜好钻研,通过自学摸索和现场请教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学会了很多铺架施工方面的知识和新技能,对铺轨机、机车等机械构造和性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多次排出故障和安全隐患,很好的确保了前方施工。

内蒙地区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漫长,给机械保养及安全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2010年冬,锡林浩特寒风肆虐,最低温度达-20℃,为了使工地暂置的机械“安全过冬”,身为机车长的张国强积极带头,自告奋勇做好液压油箱保暖、线路防冻及机车上置铁鞋等工作,在他的“火眼金睛”下,每一个漏洞,每一处隐患都在他手下化为乌有。在来年施工中,由于张国强等人的悉心照料和保养,机械都完好无损,各个油路运转状况良好,为正常施工提供了良机。

“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是安全第一”, 自2010年担任车间一号车机长职务以来,张国强对安全的认识更进一步。因为他认为安全工作不仅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更是对企业和集体负责。

生活中的张国强勤俭节约,团结同事,经常与领导同事交流遇到的问题,和同事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自我在勤学好钻的同时,也使周围员工受到了一定熏陶。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xindetihui/83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