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述职述廉报告】

同志们: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

次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

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

重要会议。目前,全党全军正在开展全会精神的学习宣贯工作,

我们利用下午教育时间,共同学习梳理全会的主要精神。

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背景知识

问题引入: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全称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党的中央组织和“五年计划”制

度的问题。

(一)党的中央组织。①层次结构。党的中央组织分为几个

层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

务委员会。他们的关系是选举和召集的关系。全国代表大会每五

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

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由中央政治局召集,选举产生

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央

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都是由总书记召集。

我们所说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实际上是由中央政治局召集的

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②全会时间及议题。《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

年至少举行一次。召开中央全会的体制自党诞生之初就从法规上

确定下来,但是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若干非

常时期,事实上并未正常有效运行,个别时段甚至“名存实亡”。

从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这项制度才日益趋于正常完备。

梳理历届中央全会,可以出全会召开时间和主要议题的大致

规律。按照惯例,每届中央委员会五年内要召开七次全会。

一中全会一般紧接着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召开,讨论选举党的

领导;

二中全会一般在第二年全国两会前召开,讨论新一届国家

机构的人事安排;

三中全会一般在逢3逢8下半年召开,以“经

济与改革”为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对

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十

二届三中全会开启城市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

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

四中全会一般在逢4逢9下半

年召开,大多聚焦党建;

五中全会一般在逢5逢10下半年召开,

大多涉及国民经济规划;

六中全会一般在逢6逢1下半年召开,

大多涉及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

七中全会一般在下一届全国代表

大会之前召开,起承上启下作用。

有没有特例?(有)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二中全会专题

研究宪法修改问题,没有讨论新的中央机构人选问题。为了不耽

误全国两会的召开,三中全会在二中全会之后一个多月就召开了,

实际上承担了部分二中全会的议题任务。当时有人猜测,18年

第四季度会不会再开一次全会。现在来看,并没有。十九届四中

全会的召开时间又回到了历届四中全会的惯例时间,但是议题似

乎又打破了惯例。

需要说明的是,党章党规并未对中央全会召开具体时间和议

题作出明确规定,上述总结只是从历届全会大致梳理出来的,仅

供参考。

(二)“五年计划”制度。“十四五”全称为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

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

①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13个

五年规划(计划),从体制变革和发展阶段相结合的维度,我国

五年规划(计划)制定实施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五年计划。1953年至1980年,

我国制定实施了5个五年计划(时间跨度为什么不是25年?“二

五”计划开始的1958年,中央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经济管理权限,

引发国民经济失衡,“二五”计划不得不转向调整。调整工作从

1961年持续到1965年,使得本应从1963年开始的“三五”计

划也推迟到1966年才开始实施),由此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现

代化的基础。这一阶段,我国主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与此相适应,五年计划主要采取指令性计划的管理方式,由中央

制定计划,然后层层分解下达到地方和企业。受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制约,“五年计划”制度在这一时期运行并不顺利。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的五年计划。1981年至2000年,我国制定实施了4个五年计划,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基本解决了人民生

活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的战略目标。这一阶段,五年计

划的名称、定位和内容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六五”计划开

始,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更名为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管理方式从行政指令性计划、政府直

接配置资源逐步向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宏观经济管理转变。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后的五年规划

(计划)。2001年至2020年,我国制定实施了4个五年规划(计

划),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

础。这一阶段,随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五年规划的理念、目标、内容

等不断改革创新。从“十一五”规划开始,“五年计划”更名为

“五年规划”,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五年

规划制度。从规划实施效果看,这一阶段是我国产业水平、创新

能力、城乡面貌、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取得跨越式进步的二十年。

②地位作用。第一,五年规划为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提

供重要途径。五年规划根据党中央建议制定,经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批准后向全社会公布实施,是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

民行动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第二,五年规划是推动国家发展战略

连续稳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五年规划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引导

社会各界坚定信心,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五年持续推进,有力推动

了现代化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

第三,五年规划是政府履行职责

的重要依据。五年规划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为政府履行经济调

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提供了

重要依据,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既符

合短期经济运行的特点,又符合长期规划的目标任务;

第四,五

年规划是引导社会预期的重要手段。每个五年规划都提出了具体

的阶段性目标和指标,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社

会各方面共同遵循的行动指南,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朝着共同的方

向努力,对有关部门和地方具有很强的导向、激励、督促、考核

作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3个五年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历史过

程,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

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经验。

二、要点梳理

回到会议本身,这次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

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

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建议稿由15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总论,

包括第一、第二两个部分,主要阐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

决定性成就、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到2035年基本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

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板块为分论,总体上

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

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安排了12个部分,明确了从

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

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

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作出工作部署。第三板

块为结尾,包括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主要阐述加强党中央集中

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等

内容。

根据会议公报和《建议》全文,梳理精神要点如下:

(一)“10”个决定性成就。全会高度评价“十三五”时期,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①全面深化改革取得

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

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

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②经济实力、科技实力、

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

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

③脱贫攻坚

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④粮

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

⑤污染防治力度加

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⑥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

成果丰硕;

⑦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

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

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

业繁荣发展;

⑨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

现重大变革;

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二)“2”项发展目标。全会提出了二〇三五年社会主义

现代化远景目标(9个方面)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

要目标(6个新)。

远景目标:①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

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

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②基本实现新型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

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

会;

④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

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

增强;

⑤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⑥形成对外开

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⑦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

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显著缩小;

⑧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

现代化;

⑨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主要目标:①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

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

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

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②改

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

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

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

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③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

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

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

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

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⑤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

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

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

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⑥国家治理效

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

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

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

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

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

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三)“1”个重要判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

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

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四)“1”个指导思想。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

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

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

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

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

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

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

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

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五)“5”项必须遵循的原则。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

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即: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③坚持新发展理念;

④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⑤坚持系统观念。

(六)“12”项重点任务。全会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提

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①坚持

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②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③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④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优先发

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

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

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⑧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⑨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⑩改善人民生活

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⑪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

平安中国;

⑫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热点解读

刚才我们作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梳理,从宏观上感知把握了全

会的主要精神。在此基础上,根据习主席在会上所作关于《建议》

的说明,选取几个新的理论热点,从微观上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

(一)首次提出建军百年目标。全会提出,要贯彻习近平强

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

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

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

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

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①捍卫。2017年8月1日,习主席在建军90周年纪念大会

上指出:“人民军队要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

制度,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而此次全会提出

要“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从“维

护”到“捍卫”,虽然只是两字之别,但是有着深刻的寓意,以

及强烈的现实指向性。

最近几年,我们尤其深刻感受到狼烟四起、警报频响的紧张

感以及可能擦枪走火的危机感。美西方军队对我干涉、侵扰的频

度和烈度不断上升,“台独”势力活动更加猖獗,印度的冒险盲

动并没有消退,在班公湖等地的对峙依然存在加剧的可能性。

正是因应日趋复杂的国家安全环境,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提出

要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这意味着,

到2027年,我军的战略能力要得到很大的提高,能够及时、有

效、坚决地打击一切危害我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行为,保证

领土一寸都少不了,外来干涉都遭遇失败。

②三化。党的十九大,更新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三步

走”战略(原先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是江泽民在1997年12月

7日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的),提出要确保到二〇二〇年

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

升。而此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首

次提出是在今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上),从

“两化”到“三化”,这揭示了未来我军的发展方向和着力重点。

前段时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纳卡地区爆发的冲突中,

阿塞拜疆使用土耳其tb-2中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几乎统治了战场,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前,世界军事强国都在争相设计智能化

战争,研究智能化作战理论,打造智能化军队,抢占军事智能技

术制高点。我军要想争赶先进,就要在智能化方面抓紧投棋布子,

努力取得突破。

(二)首次回应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机。党的十五大首

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

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

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十七大提出,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

党进入新世纪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

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

了很大不利影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国经济社会恢复走在全

球前列,主要经济指标趋好,社会民生得到有效保障。10月19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7%,

增速由负转正;

第三季度,gdp在前两个季度分别同比下降6.8%、

同比增长3.2%的基础上实现4.9%的更快增长,延续稳定恢复态

势。预计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2019

年为99.1万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

困人口全面脱贫,“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可以如期完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明年上半年党中央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

总结,然后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首次通过网络征求意见。此次规划《建议》是在习近

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制定的,从筹划起草到上会审议,经历了几

轮意见征集、讨论修改。

今年3月,文件起草组成立,习近平担任组长,李克强、王

沪宁、韩正担任副组长。

3月30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研究

“十四五”规划建议征求意见的通知》,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

意见。

7月下旬到9月下旬,习主席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

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

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

表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

8月10日,建议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

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还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

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

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网上征求意

见,这在中央全会文件起草历史上是第一次。广大人民群众踊跃

参与,网上留言有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了1000多

条意见建议。

文件起草组逐条分析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对建议稿增写、改

写、精简文字共计366处,覆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546条。这是

我国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

分别进行审议,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建议稿。

从效果来看,建议稿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四)首次对共同富裕提出更高要求。1992年初,邓小平

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当

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

分配差距较大。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

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建议稿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

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如何推动?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举措:

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

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

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②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

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

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③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

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④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

配格局。

(五)首次明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

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

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

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

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见自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这一重大目标提出后,党中央一直积极推进,一张蓝图

绘到底,不断细化部署建设文化强国的具体任务,直到在本次全

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今后推进文化

建设工作的重要遵循。

今后5年的文化建设,全会部署了3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三是健全现代

文化产业体系。其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被纳入“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项主要目标中,尤其值得关注。这是一个

非常综合的目标,未来将贯穿国家、社会与公众三个层面,从提

高公民文明素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提升公共文明素养等方面

发力。

(六)关于发展环境的最新判断。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

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20年过去了,全会作出新的重要判断: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

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两个明显特点:

①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

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突如其来

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

回头浪,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

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明显提高。

各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这其中有许多的新机遇、新挑

战,大机遇、大挑战。

②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现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

生变化,要辩证地认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

意识。既要善于顺势而为,会开顺风船,又要勇于逆势而上,会

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

实践,就生动说明了这个道理,危中有机,克服了危就是机。

(七)关于发展目标的定性表述。在历次制定发展规划时,

我们党都提出了量化的目标。比如,党的十三大提出经济建设分

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

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第二步,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

产总值再增长一倍。十五大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

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

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此次建议稿起草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建议,明确提出“十

四五”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

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文件起草组经过研究测算,认为从经济发

展能力和条件看,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

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同时,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同

时,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综合考虑各方

面因素,建议稿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

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编制规划《纲要》时可以在

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

(八)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

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与时俱进

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

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一方面,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

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

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有14

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

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

此外,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国内经济

的单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

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不是说层层要搞省内循环、市内

循环、县内循环。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对外开放

地位的下降。相反,展望未来,我国外贸进口和出口、利用外资、

对外投资的规模将会持续地扩大,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会持续地提

升,这也是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

授课完毕!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shuzhibaogao/76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