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会计个人工作总结】

篇:先进事迹(张)

张世强同志现任我乡人大主席团主席、乡机关党总支书记。几年来,该同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党务工作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为我乡党务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优异成绩,因成绩突出,曾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

一、热爱本职、勤奋敬业,树立党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做好党务工作,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保证。多年来,张世强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务工作者,他始终把做好本职工作放在首位,以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作风,强化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及时分析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俯身倾听、换位思考。事事、处处、时时都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对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政治责任感。

一是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党务工作的能力。张世强同志十分注重知识的更新。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党务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他认真学习领会和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中心组学习,做到有内容、有笔记、有心得、有调研、有文章,使“两个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学习中他始终把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使理论在实践中有了进一步升华,从而为不断做好党务工作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是创新教育形式,积极开展党员主题教育。一是

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开展了“廉政教育”活动,利用宣传橱窗、板报营造了“廉荣贪耻”、和谐发展的舆论氛围,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二是组织职工开展有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展示了单位职工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光辉形象;三是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从思想上构筑起反腐长城。

三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始终不懈地抓好党员发展工作。作为机关总支书记,在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上,为了掌握发展对象真实状况,他经常到站所了解情况,在找积极分子谈话时,总是认真细致做好思想工作,对符合发展条件的同志,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不太成熟的同志,指出不足,耐心细致地说服引导,鼓励其继续努力,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使党员队伍得到有质有序的不断壮大。

二、以身作则,认真履职,强力牵引太平前进 张世强同志担任太平乡人大主席一职。主要负责新农村建设;协助抓好全乡民族、宗教工作,同时负责完成党委、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

一是摆正位置,认真处理人大日常事务。由一名普通的民警成长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他没有忘记入党的誓言,更没有忘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乡人大主席,他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以不辜负全乡人民的信任。近年来,他锁定发展方向,发挥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如:太平村蔬果基地灌溉、荒山绿化,司法所、派出所、文化站综合楼等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全年共争取上级投入100余万元,创历史新高。为改善我乡经济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督促扭转计生不利形势,实现城乡医保高参保率和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切实改善了民生民计。认真组织乡领导干部下访,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拿出相应解决方案,为实现全年安全生产和越级上访集访零目标做了一定工作。

二是积极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力抓太平村18组、盐井村10组两个试点村民小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调动乡村两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争取上级拨入近24万元改造房屋,全力打造水麻高速公路沿线示范长廊。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积极引导、参与组建新农村理事会,着力提升群众自身素质。发动群众巩固环境,加大产业增值。

三是积极督导民族、宗教工作。对乡内少数民族进行了摸底调查,向少数民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对少数民族地方提出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列为重中之重来办。去年,渔池部分苗族同胞住房、交通困难问题得到了解决。争取资金7万元,在复兴村渔池、老包片区动员群众发展养殖业。争取资金5万元在二溪村三星片区和复兴村渔池、老包片区发展魔芋种植。同时,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转变观念,落实好异地扶贫工作。

清正廉洁、作风民主、争做亲民爱民领导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道德形象如何,是衡量其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准。多年来,始终把“德”字置于重要位置,以“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为座右铭,努力陶冶自身的道德情

操,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党性原则和干部标准,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均高标准、严要求,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带头执行规章制度、恪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思想纯正、作风正派。始终保持农民儿子的本色,心怀亲民爱民的服务思想,无论是接待来访,还是进村入社调研,都做到热情对待群众,关心体贴群众,不摆官架子。带头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或建议,在项目建设、资金拨付等重大事项上坚持集体研究,不搞一言堂。在公务活动中增强透明度,注意克勤克俭,不铺张、不浪费。严格遵守《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保持清正廉洁。

第2篇:张凤英事迹材料

张凤英事迹材料

我叫张凤英,已退休多年,现在任场直社区秧歌队队长职务。认识我的人都说我年轻,那是因为我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常年锻炼的结果,人只有自己想得开、自己找乐,才能开心快乐、活得精彩。

一、家庭和睦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

我的家是由我、丈夫和两个女儿组成的,是一个既温暖又和睦的家,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由我操持,无论我做什么决定,丈夫和女儿都会无条件的支持我,结婚30多年我和丈夫从未吵过架,都是相敬如宾,有事都是互相商量,谁对就听谁的。我家的钱从结婚都是我管理,我丈夫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每个月工资开多少,钱都怎么花了?无论我给娘家人买多少东西,补贴弟弟妹妹多少钱,丈夫重来都不过问,还非常支持我,这让我从心里表示感激和欣慰,能有这样的丈夫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我的女儿从上学都是我培养,我不止让她们身体健康,我还在为人处世上教育她们,为她们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现在两个女儿一个在佳木斯、一个在大连,都有好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逢年过节,她们都会回来看我,平时靠电话沟通,她们虽然都当了妈妈,但是有什么心里话还是愿意和我说,开心的事也愿意和我一起分享。每年的母亲节,女儿们都会给我送鲜花和吃的、用的、钱,我每次都不让她们花这冤枉钱,可心里还是很开心的,普天下的母亲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才?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孝顺,而这些我都有,她们过得开心、幸福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成就。丈夫和女儿不用我操心,我就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享受生活上,用在锻炼身体上,只有我健康地活着,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我也是一个孝敬老人的人,我和婆婆在一起生活了44年,从未吵过架,每当婆婆闹情绪的时候我都耐心劝解,直到婆婆高兴为止。当我公公和爸爸都去世后,我将婆婆和自己的妈接到一起共同生活,去年搬进了新楼,老人们都特别高兴,我妈妈都87岁了还在屋里扭起了秧歌,给98岁的婆婆逗得哈哈大笑,我每次买东西都是婆婆一份、自己妈妈一份,从未偏心过,对待婆婆都和自己的妈一样。直到去年婆婆99岁含笑离开了人间,我都没让婆婆受过一点委屈,因为我知道婆婆也是妈。

我家里一共七个兄弟姐妹,我是老大,不但要担负起照顾老人的责任,还要担负起照顾兄弟姐妹的责任,我不仅仅让他们吃饱穿暖,我还要生活得幸福愉快,无论哪个兄弟姐妹家有事,第一个出钱、出力的都是我,就算我办不到的事情,我也会找人、花钱为他们办,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兄弟姐妹都说:由我这个大姐,是他们最大的福气。我不但管他们家的大事,有时候弟弟一个电话,我就算吃饭也会放下筷子去给他交手机费,因为我怕他有事打不出去电话。有一次妹妹的金项链丢了,坐在家里哭,我看见了心里特别难受,就和妹妹打车到桦南买了一条新的给妹妹,看见妹妹高兴了,我就高兴。只要看到兄弟姐妹开心,能为他们分忧,花再多的钱、出再多的力我也心甘情愿。我不但管兄弟姐妹,连下一辈的孩子我也管,我外甥从小在我家长大,一直是我培养的,从上学、当兵到工作,吃的、穿的、用的、学费等都是我出,他也很有出息,很争气,现在当上了副局长,看到他穿着警服飒爽英姿的样子,我从心里感到欣慰和高兴,我希望普天下的孩子都能和我外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没有烦恼地生活。

二、艰难创业,收获成功与健康

我从小喜欢文艺,因为年轻的时候需要上班、照顾孩子、操持家务等,我一直将喜欢的文艺放在了一边,现在退休了,有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我在2004年组建了秧歌队,那时候由于是自发组织的,没有得到农场和单位的资金支持,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我自己筹措了一万元钱,购买了电脑、腰鼓、服装等用品,开始了艰难的创业,虽然我不是为了挣钱,但我拿它当事业来经营,我想把秧歌队做大、做强、做到完美,把健康带给每一个人是我最大的心愿。用品有了,下一步就是学秧歌的动作,由于以前的秧歌样式单一,缺少花样,我就自己掏腰包去桦南、佳木斯、哈尔滨等地去学习秧歌,由于人生地不熟,我只能站在旁边看,回到旅馆后自己学,有的动作记不住我画在小本上,第二天再去看,回来在继续练习。由于我们秧歌队表演的秧歌花样繁华、姿势优美,多次代表社区去桦南、森工、佳木斯、依兰等地汇报演出,得了各地人们的欢迎和认可。我们代表明义乡参加桦南县七一秧歌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连续两年农场工会举办的秧歌比赛中,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秧歌只是我们活动中的一项,现在我们还有有氧健身操、腰鼓、歌舞等节目,我们在学习中创新,在实践中创新。有氧健身操已经由开始的二三十人发展到今天的三百多人,在曙光这片土地上,一个活动三百多人参加,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和我的骨干姐妹们,每年都会为农场和社区的居民演出,自编自演自导,把我们女性的风采展现给大家,通过我们的表演将笑声带给千家万户。

三、发挥楼长作用,甘当邻里的调解员

场直社区2011年开展了“一考双评”活动,其中一个活动是竞选楼长,成为义务的“五大员”,由于我住楼比较早,那时候物业还没有成立,十年来都是我打扫楼道内和外面楼梯的卫生,所用的水和洗衣粉都是我自己从家拿出来的,十年来用了多少袋洗衣粉,我自己都不记得了。邻里谁家有矛盾和纠纷全都找我调解,有一户老邻居家两口子吵架都把东西分了,就差去民政局办离婚证了,那时候我家已搬到大庆居住,老邻居给我打电话,我一听意识到事态的严重,东西都没收拾,拿着钱坐火车就回来为他们调解,由于我平时为人热情、公正,大家都亲切的喊我“张姐”,这两夫妻一看见我,叫声张姐后,妻子就已泣不成声了,丈夫也不再吵闹而默默的抽起了烟。等他们平静后,我分别和他们好好的谈了一次,因为他们从结婚我就认识,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困难才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我将他们一起经历的风雨和每个人都讲述了一遍,他们都默默的低下了头,我看得出,他们之间还有感情,都不想离婚,就是好面子,我就趁热打铁,将他们没人骂了一顿,挽回了两个人的面子,他们又重归于好了,现在夫妻恩爱,过得很幸福。

由于我热心且有责任心,在社区举办的竞选楼长中,我被大家一致推选为楼长,当选楼长后我的工作更加繁忙了,不仅担任调解员、清洁员,还担任宣传员、安全员和治安员,看见谁家的门窗没关好,我就打电话通知他们。每当出现居民家跑水、下水道堵塞、垃圾清理不及时等问题时,居民都会找到我,我都会不厌其烦地为其联系并解决,我想:既然当了楼长,就要对整栋楼的居民负责,我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居民委有什么活动和事情,委主任找到我,我都会帮忙联系、沟通,我不能让国家和农场的好政策落下一户,我要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家庭都享受到农场和社区的关怀与温暖。像今年春节访贫问苦活动中,委主任找到了我,我将确实有困难的家庭名单提供给了委主任,委主任为其发放了春节慰问金,看到居民开心的笑脸,我也感到由衷的欣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原因吧,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很开心。

我是一个心地特别软的人,看见谁家都困难,我都会出手帮忙,无论钱多少都代表我的一份心意。就像四川地震时社区号召秧歌队捐款,别的队友都捐10元、20元.50元,但我想,我身为队长,有义务和责任为她们树立榜样,我捐款100元。秧歌队员家无论有大事小情我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去年和今年秧歌队员家失火,我都捐款100元,虽然解决不了大的问题,但这是我的一份心意。

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只是有不同的头衔,有媳妇、母亲、姐姐、队长、楼长等,虽然这么多头衔很辛苦,但我觉得很值得、很快乐,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将这些头衔发展下去,争取更多的头衔,以便更好地为居民群众、家人、朋友服务。

第3篇:人大代表张兰英事迹

托起太阳温暖学生

天竺山中学

张兰英

大学毕业的她,一头扎进大山深处的一所学校,十三年了,不曾变过。那个忙碌、自信的身影如同织布的梭子一天到晚总在校园里来回奔波。她是天竺山中学学生们的一轮不落的太阳,学生走到那里,她就照耀到那里,温暖着她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她叫张兰英,天竺山中学副校长,常年担当学校语文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山阳县第十六届、十七届人民代表。

一腔热血倾注于教育事业

张兰英在学校扮演多种角色,教导主任,副校长,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她的班主任工作不是学校领导分给她的,而是她向学校要了一份工作。她说不当班主任就做不了教师,她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更热衷于班主任这份工工作。她说:“我是把我的职业当事业干的。”同事们开玩笑说,当教导主任不过瘾,还要搞个班主任,现在已经是副校长的她依旧教毕业班语文,担当班主任工作。她说她也感到累,当想到放弃时,耳边总会响起这样的话:“老师,这辈子做你的学生,是我们这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学生的这句话会让她热泪盈眶,这句话便是她当班主任的动力。近几年,她担任毕业班班主任期间也引导学生编了几本书,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编的《心痕》和2011年编的《牵手天竺山》,这里面记录下孩子们和她一起成长,拼搏的心路历程。每接到一个新班级,她说会很开心,每送走一届毕业生,她会很伤心地无法释怀,悄然走进空旷的教室,让记忆中的学生再次坐进教室。学生在她心灵的评价册中总是最优秀的,在她生命的驿站里总是最美的。古人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说不求为自己立德高品优的牌坊,只求竭力所能,善待每一位学生。

用爱心架起一座坚固的师生桥

张兰英说:“教师必须要做学生的‘太阳’,让学生觉得温暖。要将爱之花开放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因由了这样的教师,他们的生命便欣欣向荣”。

每年在开学的第一天她就对学生说:“我们是一家人,现在我的身份是家长,在我心目中,我不会认为你是王家的孩子,他是李家的孩子,你们都是我手心手背的肉,谁有问题,我都会痛的。”她一直用实际行动在是实践着她在班会中的承诺。爱打篮球的男生弄破裤裆,撕掉袖子,她不厌其烦地为他们缝补;生病的孩子痛苦难忍,她用妈妈般的爱语抚慰他们,照顾他。她班里有一个瘦高的可怜男孩(父亲在他11岁时因煤窑塌方去世,母亲精神有些恍惚),一次晚饭后到河里洗碗,不小心摔坏了腿,腿当时就肿的跟树棍似的,她和几位班干部背他去卫生院,卫生院的医生建议去县城大医院检查,这时已经9点多,无法联系学生的母亲,她立即联系出租车将他送进县医院,拍片子检查的确是脚踝骨错位,打石膏固定。从医院回来,她发动全班学生照顾他,高个男生一天派两位背他上厕所,回宿舍。女生轮流帮他打饭,洗碗。有一次,他拉肚子,弄脏了裤子,她为他端来水,让他喝药,她一边流泪,一边洗他的裤子。她班有一名女生是孤儿,她父亲在她上小学四年级时就去世了,她母亲是今年农历正月初七得急病去世了。安葬母亲后,女孩不打算念书了,她得知这一消息后,和班干部去她家做她的思想工作,回校后,避开她,告诉全班同学都要帮她,像兄弟姐妹一样爱护她;呼吁全校师生向她捐款;她找到她所在的村干部,请求村里给予救助;找民政干部,请求帮助;联系大老板资助。现在这孩子上学的经济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可她总是走不出失去双亲的痛苦,孩子心里太苦了,她拉着孩子的手,像妈妈一样抚慰孩子伤痛的心灵。是啊,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就要面对这么大的苦难。她几乎是天天陪她谈心,现在她乐观多了。严寒冬天,学生喝不上水,她凌晨5点起床为学生烧了20多壶开水。她更要让学生听到她爱的声音,闻到爱的清香。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些学生他学习的确不行,但其他方面总是有特长的,班主任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这就是她带的学生无辍学现象的原因了。她总认为一个班学生成绩好,班主任不算是优秀的。如果班主任能让班级中的每一位都感到学习有乐趣,都学有所获,班级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毕业,这样的班主任是应该让人敬佩的。学生能读懂她眼神示意,能理解她手语的含义。她的学生能读懂了她爱的内涵,他们毕业后都成为了她的知己,现在她觉得自己很幸福,每逢年过节,她的手机短信得不停地删才能接收,每接到电话:“老师,我想你。”她都会无语哽咽。春风唤雨化师爱,留在了学生的心间。

教研教改,从我做起

天竺山中学是边远山区学校,教师教学模式较陈旧,学生学习思维较定向。针对这种情形,她大胆的在自己课堂中进行改革,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师生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真正的学懂知识,理解内涵,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种做法,最初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同行说她搞形式主义,误人子弟,学生当时也不能很好地接受,因为学生习惯于老师讲,他(她)们听,他(她)就在本上写这种学习模式,她当时顶住压力,耐着性子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适应她的教学模式。后来本校的教师也试着学我的课堂模式。她当时就想:“教研教改,我得走在前面”,她组织学校的骨干教师研讨高效课堂,为此,她带头上观摩课,给其他教师树立榜样。为了构建别样的语文课堂,她将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划为课前准备时间,安排具体的活动,内容有:即兴演讲、诗歌朗诵、成语荟萃、讲故事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将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学习方法有机结合在一块 ,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乐的接受知识。她自己探究语文课堂,写有论文《营造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获得省级二等奖。今年4 月份,她参与县教学能手大赛,荣获山阳县中教语文组教学能手称号。当时参赛结束后,就有别的学校教师问她:“你现在都是领导了,还要参与教师们的讲课。”她说:“领导首先应该是教书能力强,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她还有一个最真实的想法,那就是想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边远山区的教师不必比城里的教师差,教书能力甚至比城里的教师教书能力还要强。由于她本人的勤奋、努力、钻研,被山阳县教体局教研室评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天

张兰英于二0一三年八月被山阳县教育体育局任命为天竺山镇初级中学副校长,主要工作就是结合学校实际,做好学校留守学生和女学生的关爱工作。这是一项担风险的工作,她很快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工作实施方案。她先后用了两周的时间摸清留守学生、女学生的详细情况,为每一个留守学生、女学生建立专门的信息档案卡。推动留守学生、女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主阵地。对留守学生、女学生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班子成员、任课教师手中。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学生做到了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张兰英每周下午活动时候在学校心语室热心接待每一位学生,帮学生解开心结。她每周要分年级,分性别召开留守学生、女学生会。周末要按时,定期进行家访。2013年12 月17日,她联系到当地成功人士胡仁俭,一次性向天竺山中学贫困的留守学生捐赠一万九千余元。胡总承诺资助学校4名孤儿,2名残疾学生上高中,大学的所有费用。

实实在在地履行代表职责

张兰英当选为山阳县第十

六、十七届人大代表以来,她不辞辛苦走访民众,深入民心,倾听民声。将从老百姓那里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是个人私事,就不必带到大会中去,可联系村干部解决,再解决不了,可以找镇领导帮忙解决。若是民众的事情,如修桥,修路等,这些事情就逐条整理,带到大会上去。对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即使是人代会闭会期间,她也是不厌其烦认真写好建议,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群众的呼声,为他们办实事。实事求是反映民意,不仅写自己本乡镇的事,还帮高坝代表团其他女同志写一些建议之类的(她们有的年龄大些,手写字有些颤,有的语言组织能力差些)在每年人代会召开期间,在县领导来到高坝代表团和代表们一起审议大会报告时,她都要及时地把自己深入原选举单位,了解到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审议发言中如实地反映,为促进本乡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行呼吁。分别在山阳县十六届、十七届会议上提交《关于修建过长路、板长路的建议》、《关于解决中小学债务化解问题的建议》、《关于对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关于尽快解决天竺山中学综合楼建设资金的建议》、《关于尽快解决天竺山镇三官殿村下长沟组拉自来水的建议》等21条建议。邻里闹纠纷,她主动去调解邻里矛盾。也经常深入乡里、村里,及时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宣讲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让人民群众吃一颗定心丸,从而真正领会的方针政策。

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他将永远存在。”张兰英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这类人,从事的就是这类职业。她托起了天竺山中学上空的太阳,这份情,这份爱温暖着每一位学生。

第4篇:张春红先进事迹报告

张春红先进事迹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你们好:

我叫张春红,出生于1973年元月,今年41岁。2002年参加环卫工作,从事保洁工作已经十二年了。现任环卫处保洁二公司保洁员,负责墨子大道钢盟汽车城至金帝利家具城路段的道路保洁工作。

十二年是人生的一次轮回,现在我也算是老保洁员了,十二年的时间让我改变了很多,回想起刚从事保洁工作的辛酸和快乐至今还历历在目。

当初参加这份工作没有经验,也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干了一段时间才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辛苦和辛酸。每天早上需要四点多起床,晚上有时起点多不能回家,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三伏酷暑,都不能退出、逃避。加上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社会上不少人不予认可,甚至看不起我们环卫工人。后来孩子上学了,由于起早贪黑工作时间长,照顾孩子起居上学接送的任务就落在八十多岁的老父亲身上,母亲因为高血压,也需要人照顾,无形中家中的负担一下加重了。有一次年幼的孩子哭着对我说:“妈妈你别干这份工作了,整天冲冲忙忙的,从我上学几乎就没吃过你做的早饭,更没带我逛过超市、去过公园、动物园,别的小朋友都不和我玩,说张恒的妈妈是个捡垃圾的。”当时我的眼泪止不住掉下来了,感觉有些对不起孩子。

父母都老了,生病住院我无法像其他儿女一样守候在老人的身旁,尽自己作为儿女的一份孝心。一年父亲因病住进医院,姐姐、姐夫换班照顾老父亲。而同样作为女儿的我却不能留在他身边照顾他,父亲住院期间也只是去医院看过几次,没来得及为父亲洗洗脸,擦擦手我又得回去,姐姐知道我的工作性质,每次都不让我在医院多待。我的内心愧疚极了,对父亲,对姐姐。于是我思想上动摇了,几次想放弃这份工作。

就在这时,公司领导对我进行了耐心的说服工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脚踏实地,干什么都能干好,任何工作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为人民保洁城市是无上荣耀。如果都是你不干我也不干,大家都不干。城市的面貌将不堪设想,我们不就生活在垃圾堆里了。正是由于我们这些保洁人员的存在,才能有一个清洁的环境让大人陪着孩子玩耍,老人可以在树下乘凉,门头的老板可以每天打开门以后看到清洁的路面有一个好的心情。而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每天天不亮就在街上一下一下扫出来的,我们是这个城市的美容师,我们要用我们的工作来让群众意识到,这个城市需要我们。

领导的感召、责任的驱使,使我放下顾虑,决定我不但干而且要干好,而且要干出个样来让大家对我们刮目相看,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肩上的责任。 单位的领导对我们的关心让我有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我记得2002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的工资是很低的,只有200多块钱。领导对我们环卫工人很重视,每年都给我们涨工资,听说还会继续涨下去,另外还给我们买了保险,这样让我们自己感觉我们已经和在单位上班的人是一样的。这样我们的积极性上来,没有了顾虑干起活来更有劲了。

从那以后我甩开思想上的包袱,没有了后顾之忧,我们干劲足了,责任心强了,每天都认认真真,超额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之外经常还要清理地下垃圾坑,地下垃圾坑很脏,臭味很高,过路的行人都会捂住鼻子快步走过。从下往上挖,干起来也很费劲,但为了人们有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为了城市的清洁美丽,我没任何怨言。

在车来车往的过道上干保洁工作,危险无处不在,这就需要我在干好保洁的同时注意路上急速行驶的车辆,以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但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再谨慎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2012年元月在工作期间,我不慎被急速行驶的机动车撞倒在地,头部受伤住进医院。住院期间,各级领导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深受感动,决定一定更加努力干好工作,绝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出院后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二年的时间我始终如一,同样也得到领导和社会的认可。工作这么多年我在2003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城市美容师”、2005年被评为“劳动标兵”、2006年到200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12年两度被评为“十佳城市美容师”。能够得到领导的认同是高兴令人兴奋的,同样也让我感到压力,这既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今后工作的激励,在荣誉面前我并不自满,在工作中依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我只有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做的更好,才能对得起这些荣誉及领导的信任和关心。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得城市的清洁美丽及社会对我们的认可,用自己手中的扫帚为我们的城市装扮一个个暂新的黎明。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对大家说,感谢大家对我们环卫工人的关心,你们放心,我们会像打扫自己的家一样来清扫每一天每条道路,努力做到让群众满意。另外,环卫工人是辛苦的,文明从脚下、从自身做起,奉献从你我做起。城市是我们大家的,为人民清洁城市是我们的责任,但是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也需要大家的帮助,只要我们大家一起来为我们的城市保洁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我们的家会更美好,我们脸上的笑容会更灿烂。这也是对我们环卫工人最好的的尊重。谢谢大家!

第5篇:“白卷英雄”张铁生事迹

1968年10月,张铁生从兴城县初中毕业后,来到本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落户。凭借一向突出的表现,张铁生当上了生产队小队长,也赢得了1973年这次参加大学招生文化考试的机会。然而,在最后一场理化考试中,整张试卷题他只会做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成绩一公布:语文38分,数学61分,理化6分。虽然成绩比较差,但足以说明他当时并未交白卷。

同样参加过那次考试的,还有著名历史学家沈志华。当年报考清华大学的他,在那次考试中数学拿了满分100,其它科目成绩也都相当不错,在他所属的京津唐考试片区排名第一。清华大学还专门派教师到工厂找沈志华谈话。“那会儿我就觉得这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沈志华说,结果“白卷英雄”张铁生使择优录取的规则倒了个个儿,“考得最差的被录取了!”沈志华一把火把曾做过的数理化习题本全烧了,决定改学文科,想搞清楚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当然不是低分,让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真正原因在于他在理化试卷背面写“给尊敬的领导的一封信”。信中,张铁生诉说了“受到自己为贫下中农事业的事业心和自己自我革命的良心的谴责”,“不忍心放弃生产”而复习,虽然考得不大好,但他“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可以“自我安慰”;他坦白说,“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我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清白如洗),自我表现胜似黄牛”,所以 “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

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得知此事后,将张铁生试卷背面的信作了删改,指示《辽宁日报》发表,并在编者按中说:张铁生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这篇题为“一封发人深省的信”的文章,之后被收录进了云南省新增的中学《政治》(各年级用)课本第49页的附录中。

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红旗》杂志转载时发表评论,说搞文化考试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反扑”。张春桥说这是“反攻倒算”。“四人帮”一伙对张铁生交“白卷”的行为赞不绝口,江青称赞张铁生“真了不起,是个英雄,他敢反潮流”。

各地报刊纷纷转载那封给“尊敬的领导”的信,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

四人帮的“马前卒”

从毛远新发现他的信开始,张铁生的命运发生巨大转变。

高考结束后,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后又被学校破例发展为党员。1974年3月,张铁生和同学老师们一起奔赴农村,帮助农村进行阶级斗争。有人说下乡“下糟了”,“学不到东西,浪费了时间”,在4个月后的会上,张铁生和同学们用实际工作成果予以了反驳,他们不但为生产队治疗牲畜疾病,还为贫下中农培训了一批赤脚兽医。

1975年1月,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张铁生当选为人大常委。8月,上级党委决定调整铁岭农学院的领导,成立了老中青三结合的新班子,张铁生又被选拔为这个新领导班子的副组长、党委书记,并受到江青接见,江青称他是一块“有棱有角的石头”,并说“我要用这块石头打人了”。

11月29日,当教育界大刮右倾翻案风时,张铁生再一次以“反潮流精神”挥笔上阵,《辽宁青年》发表了他的文章,“(当前教育革命的)形势是喜人的又逼人,逼就逼在我们要继续澄清路线是非;逼就逼在党和工人阶级在学校的领导必须巩固和加强;逼就是逼在我们必须抓紧教育革命的薄弱环节;逼就逼在我们必须有大寨精神办教育;逼就逼在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还有成为新的精神贵族的危险。一句话,就是逼着我们汲取历史教训,总结新鲜经验,把教育革命进行到底。” 这篇文章被人们称为张铁生的“新答卷”,后来又被刊登在1976年1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

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红得发紫的张铁生频繁参加社会活动,四处作报告、发表文章,不遗余力地在政治舞台上表演,为“四人帮”大造舆论。张铁生已然成为江青集团的马前卒,被绑在“四人帮”的战车上,再也无法左右自己。

张铁生是江青等人在教育体系有意打造的一个“造反榜样”,他充当了“四人帮”冲击1973年恢复的高考制度的工具。“文革”中那唯一一次“高考”,被批为“资产阶级利用文化考查,乘机塞进旧高考的那一套,妄图破坏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白卷英雄”引发全国掀起对文化考查的批判,“招生进行文化考试”又成往事。

想过普通人的日子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张铁生的政治靠山消失了。《山西日报》11月18日刊登的《二月里的反革命噪音》,揭露了张铁生1976年2月在山西进行反革命煽动的言行,拉开了对他揭批的序幕。

随后,张铁生被学院撤销党内外职务、开除学籍,还被逮捕羁押。1983年3月23日,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公审张铁生反革命案件。在案件审理中,张铁生没有委托律师辩护,他拒绝法院为他指定辩护人。在法庭辩论时,他说自己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小将”,在复杂的路线斗争中,犯了该宽容和谅解的“错误”。然而,法院最终以 “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政府罪”等罪状,判处他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刑期从1976年算起。

在辽宁省凌源监狱度过的15个春秋里,张铁生由兽医改为人医,曾在凌源监狱卫生所担任医生兼护士,负责全监狱犯人的医护工作,从未出过差错。在他服狱期间,有不少受他牵连的朋友还伸出援手照顾其父母。虽然“文革”资料中对张铁生的描述不如“革命闯将”黄帅、“造反领袖”蒯大富那么多,但他确是个有情有义、人缘不错的青年。

1991年10月6日,张铁生刑满获释,接他出狱的是他在铁岭农学院的老同学董礼平,此时她已是沈阳农业大学的一名讲师。不久,张铁生迎来了他41岁生日。11月4日那天,昔日好友为他举行了一个小型的生日晚会,为他订做的生日蛋糕上写着:祝铁生41岁生日快乐!

世事轮回,沧海桑田。从一个“白卷先生”、“反潮流英雄”到阶下囚,终又做回了一介平民,历经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张铁生一心想做个普通人。他本想和董礼平悄悄结婚,一如他们悄悄地相爱,可是家里人反对,说董等了他这么多年,悄无声息地娶进门可不行。于是,当年12月22日,张铁生出狱后的第78天,他和董在兴城县城举行了婚礼,出席的只有家人、亲戚和几位同学。

一年后,张铁生在妻子和朋友的鼓励下开始了他的经商生涯。他先在一家饲料公司当一名小职员,干一些杂活儿。在人们眼中,张铁生是个性格爽快且办事干练的人。1995年,张铁生和另外三人在沈阳成立了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中国饲料业前10名的大型农牧集团,净资产过亿元。现年60岁的张铁生任集团公司商政总监外,还兼任监事会主席。

当人们对“白卷英雄”变“千万富翁”的传奇议论纷纷时,张铁生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太平常了,和我的同学朋友比,我没有一个方面是出色的。这些年拼命干事业,绝不是在努力向世人证明什么,我只是想过普通人的日子”。

第6篇:张铁华同志事迹材料

张铁华同志事迹材料

张铁华同志1995年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航海专业,至今在远洋战线上已工作了整整15年。通过多年的海上历练、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学习,张铁华同志逐步从当初的一名普通实习生成长为青岛远洋一名优秀的CAPE型远洋船长。

张铁华同志通过对党的思想理论以及中国历史演变的学习,全面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确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思想目标,并通过实际行动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2004年7月,张铁华同志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学习,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通过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和带领周围同事共同要求进步。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的航海技术、新的航海管理理念以及海运法规等不断迅速出现。面对这种形势,张铁华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在工作中仍然墨守成规,不能具有创新意识和用新的理论和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势必会被新的形势所淘汰。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对新的航海技术进行认真学习,使自己的航海理论知识能及时得以更新。10多年来,他坚持自学电脑知识,并把所学的电脑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如今,张铁华同志利用VBA编程开发的航线设计软件VoyPlanMax、散装船水尺计量和调整软件CargoSurveyor和船舶信息管理软件MasterBrain等软件已经在包括青远所属的许多散装船上投入使用,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并受到好评。尤其是CargoSurveyor系统,在进行水尺计算时,两次水尺计量基本可以保证在40秒钟内精确完成,从而大大提高了大副水尺计量的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并减小了计算误差的发生。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他“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通过平时工作实践,以及对传统的船舶管理理念进行总结,学习国外优秀航运公司的管理经验,他总结出了“严格管理、严谨工作、轻松生活”的船舶管理理念。而他的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部门之间的良好协作,船员之间的融洽和谐,业余生活的丰富活跃,在无形中营造了良好的船舶文化氛围,无形之中增强了船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船舶各项工作都得以顺利的开展。他三上“河北星河”轮,凭借不凡的管理能力,将这条25年的老旧船变成了船东所有船舶中的船况数一数二的船舶。从2006年到2009年,这条船在他的领导下一直保持着安全生产无事故的记录,并在多次PSC检查中,一直保持零缺陷通过的记录。虽然这条船如今已经退役,但是每当人们谈起的时候,依然赞不绝口。

船员健康的文化生活也是船舶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船舶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往往与船舶良好健康的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在他任职船长期间,文化生活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他根据航次的情况,适时组织各项船舶文化娱乐活动,努力的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使每一位船员都真正感到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大家庭中。船上有一个轻松健康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船员之间的团结,有利于船员心态的调整,更有利于船舶的稳定和凝聚力的形成。2008年金融风暴给航运业造成了巨大影响,“河北星河”轮接到指令在印度洋漂航待货。漂航期间,不少船员的心态开始产生了波动,细心地张铁华发现了这一情况,便适时的组织全船开展写作比赛活动。这一活动在全船得到了积极的响应,给本来枯燥无味的漂航生活注入了轻松和愉悦。在一个多月的漂航过程中,“河北星河”轮不仅完成了全船维修保养以及船容船貌的整修,还向船东公司期刊投递了高质量的文字稿件约300篇,投稿总量超过了公司年平均投稿总量。为此,船东对“河北星河”轮进行了通报表扬,同时船东企业内部期刊还组织稿件刊发了“星河专刊”。

身为一名船长,张铁华同志时时刻刻牢记“船长是船舶安全的最终执行者”,在船舶工作中,他一方面加强对全体船员进行培训,是每一个船员都能够了解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与其相关的操作程序;另一方面,他对相关人员的体系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认真的监督。空闲时间,他经常组织各部门长对相关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其工作能够按照体系要求及时高效的完成,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及时的予以消除,避免造成损失。正是依靠他平时如此细致的工作,使得船舶在十余次严格的PSC检查中都保持“零”缺陷通过的良好记录。

同时,张铁华船长作为船舶安全的最终守护者,对于船东、租家等各利益方为了效益而做出的有悖常规的指示非常警惕,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指示进行评估。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指示,他会及时与公司和船东联系,进行协商,根据实际情况为船舶营运做出最安全的选择。2010年1月,正值北大西洋一年中风浪最大的季节,他所在的“河北锦绣”轮V1001航次从地中海横跨北大西洋到加拿大东部圣〃劳伦斯湾里的PORT CARTIER装货。在整个航线过程中,他每天对新收到的气象信息进行及时分析并适时采取措施。1月4日,在对最新的气象信息进行分析时,他发现在墨西哥湾有一个超强的低压系统正在快速形成,如果本船不及时修正航线,将会在未来的两三天时间内进入到低压中心12级大风区和浪高12米以上的危险区域。于是他及时把根据气象情况修正航线的计划通知船东、租家和气导。租家考虑到受载期的问题,提出如果采用原先的航线,将给船长提供4000美金的BONUS。面对奖金,他依然婉言拒绝了租家的要求,并将自己对未来气象的分析、面临风险的评估和修正航线的原因向比利时租家进行详细阐述,使租家最终同意了他的意见,避免船舶进入危险区域。

一个负责任的船长应该敢于讲真话,使公司对船舶情况能真正掌握。从2008年发生“金融风暴”以来,许多船东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大幅度缩减维修保养方面的投入,以致使船舶的正常维修保养都难以得以保证。在“河北锦绣”轮工作的张铁华也面临着类似问题。2009年10月“河北锦绣”轮在20年特检坞修期间,船东为了缩减坞修经费,使许多应该修理的项目未能进行修理。2009年12月份他上该轮工作后,发现由于许多厂修项目被删减,再加上其后备件和物料不能得到保证,许多正常的船舶操作已经无法进行。他立刻把发现的情况及时以“不符合”报告给船东和船员公司劳务部,使公司上层及时了解到船舶的真实情况。在船员公司相关部门和张铁华同志与船东的交涉之下,船东采取了一定的后期补救措施,临时安排多次航修,使该轮的船况得以一定程度的改善,影响船舶正常操作的部分问题得以一定程度解决,同时也保证了船舶和船员的安全。

理顺关系,树立正气,往往对船舶管理起着重要作用。他上船工作后总会在第一时间对船上的关系进行梳理和调整,充分发挥部门、工会和伙委会的作用,使各个部门、各个船员真正按体系要求各司其职。船舶关系理顺了,部门之间的关系自然就协调了,船员之间的关系自然就融洽了,船舶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就有了保证。船长的廉洁在船舶正气的形成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船上工作期间,他始终保持船务工作的公开透明,每月对船舶帐目及时公布,使全体船员对船舶各项收支、资金分配等情况一目了然。

近几年来,全球航运业的快速发展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航运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船员市场得以飞速发展,大量新船员涌入到船员行列。大量新船员的加入,一方面是向船员队伍输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船员航海经验的短缺给船舶工作带来隐患。由于船员的紧缺,一些尚未培养成熟的船员踏上了工作岗位。如何加强对这些新船员的培养,使他们早日真正胜任自己的岗位,给船舶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每次上船,他都把对新船员的培训工作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对全体驾驶员进行严格要求,平时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业务指导;另一方面,他要求各部门制定好对新船员的培训计划,并对各部门的培训情况加以认真监督,使船舶培训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同时,在人员提升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在保证充分船员业务素质方面,使一批新船员快速地走上了相应的工作岗位。目前,张铁华同志的新船员培养模式被船东采用,并在该公司其它船舶得以推广。

今年8月底,张铁华船长在休假刚满3个月之时,他又重新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河北锦绣”轮,在蓝色经纬线上倾心耕耘着自己挚爱的远洋事业。

第7篇:张静先进事迹

张静先进事迹

1995年,市环卫处添置了扫地机,18岁的张静有幸成为扫地机的女主人,这是我市第一辆扫地机,张静也成为我市环卫史上第一位女司机。

寒来暑往时光荏苒,张静在环卫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个年头,由一个花季少女到六岁孩子的母亲,开过扫地机、垃圾清运车、甩臂车,在这个以男人为主体的队伍中,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2年,由于工作需要张静成为了甩臂车司机。吊箱工作,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社区、单位里的垃圾箱全由她一个人负责,冬天顶着刺骨的寒风,夏天冒着垃圾的恶臭,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最怕的还是人们的不理解,在社区中执行吊箱任务时,经常要忍受周围群众的冷嘲热讽甚至百般刁难,多少泪水和汗水的交融,铸就了张静坚毅干练的性格。

2010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现有垃圾中转站无法满足市民需求,为解决燃眉之急,单位决定在东环路、太行路等处建设地坑四座,吊箱的任务责无旁贷的落到了张静的肩头。垃圾量成倍的增加,这就意味着张静要付出几倍于往常的工作量,上午一干就到一两点钟,晚上收车常是华灯初上。

夏季,炎热马路蒸发着阵阵热浪,垃圾车驾驶室里中午达到近50度的高温、垃圾的恶臭经常会熏得人透不过气来;严冬,寒意袭人,冰冷的垃圾箱让戴着手套的张静仍能感觉到刺骨的寒意。有时孩子没人看,为了不耽误工作,张静就带这孩子上路,同事们经常戏称她的孩子为“小司机”。

工作中最怕的是车辆出现故障,张静开的车是单位出了名的“老爷车”,经常半路抛锚,次一次去柏香超威电瓶厂吊箱,半路车出了故障,当时天色已晚,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张静没办法只好打电话叫人来拖车,等回到家时已经将近子夜。加班作业更是常有的事情,为了保障垃圾倾倒需要做到“随满随吊”,张静从不强调客观,一声令下总是随叫随到,尤其是在今年垃圾清运量大,甩臂车工作时间和频率明显加大,有时突击加班,困了在车上打个盹,饿了啃包方便面,成天驾车行驶在城区的道路上,全然顾不上许多琐碎的家务,她总觉得欠丈夫和孩子太多太多……

作为一位平凡的女性,张静充分发扬“脏了我一人,洁净千万家”的环卫精神,立足岗位做贡献,创先争优当先锋,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得到了领导和同志的赞誉。

第8篇:张松先进事迹

张松先进事迹简介

2002年底,张松为照顾多病的父亲,辞去了广东顺德一家具厂待遇优厚的工作。二

2007年,为带领乡亲致富,张松在中方荆坪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生态养殖农庄。 三

2007年底,为在沿海打工的乡亲创造学习平台,使他们回乡成为种养的行家里手。四

2008年,金融危机,张松把买房的几十万元钱开了“背篓人家”餐厅,使返乡的20多位农民工就业。五

2010年,背篓人家西都银座直营店因故停业,张松为了减轻员工们的思想顾虑,承诺不上班照常发放工资。六

2008年,芦坪乡村子火灾,张松捐出仅带的500元钱。2009春节,张松给村里老人拜年,为村里修路捐款1万多元。七

2010年,背篓人家江苏加盟店配菜员杨利方家遇火灾,张松带头捐款。 八

2009年,张松在公司成立“家人俱乐部”,着力解决所有事业伙伴的生活、工作、身心等问题。九

2010年10月,张松邀请到一批全国著名的音乐人到怀化采风,传播湘西文化。十

2009年,张松多次自掏路费到各地为农民工和大学生做技能培训演讲。十一

张松常常带领公司员工清理怀化钟坡山、五溪文化广场、舞水河畔的废弃杂物等,在怀化“三边”绿化带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十二 几年来,多次出钱支持怀化市一中、二中创办校刊。十三

2010年4月以来,张松为近千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共489字)

2011年7月18日

第9篇:张雪先进事迹

各位同志:

为全面贯彻落实“创先争优,从我做起”的通知精神,村党支部决定在全村党员中深入开展学习张雪同志的活动。

张雪,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曾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等职,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市第八次、九次、十次党代会代表,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三十多年来,她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忠诚于党和人民,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助人为乐、促进和谐,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张雪同志是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的时代典范,是新时期共产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和学习的榜样。

学习张雪同志,就要学习她对党忠诚、恪守信念的政治品质。她忠诚于党的事业,求真务实,倾心尽责。她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党务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她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全心全意服务人民、服务师生作为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为国家谋发展作为自己人生的源动力。她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始终不渝地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忠实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习张雪同志,就要学习她大气包容、开拓创新的领导能力。她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机制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以包容的胸怀、谦和的态度,持久的耐心,坚持在促膝谈心中听意见、讲道理,把思想工作如涓涓细流般做到干部群众的心坎上。学习她全心全意为学校谋发展、抓大事、破难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她的带领下,中国音乐学院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党建等方方面面都有了新的进展与突破。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获得“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称号。

学习张雪同志,就要学习她坚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为了工作,张雪常常忙碌到深夜最后一个离开办公楼;为了工作,她牺牲了无数的周末和假期;为了工作,她胳膊粉碎性骨折,打了17根钢钉,挂着吊带直接回到学校。长期超负荷运转使身体严重透支,2009年底,张雪被查出身患癌症,她隐瞒自己的病情长达三个月,默默奉献在岗位上;治疗期间,她先后接受了两次手术和18次化疗,但还强忍病痛、坚持工作,忙碌的身影依旧穿梭在校园和办公室之间。张雪同志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与疾病抗争,创造了在高负荷、不间断工作下战胜病魔的奇迹,她坚强拼搏、忘我敬业的精神深深感动和鼓舞着身边的同志们。

学习张雪同志,就要学习她大爱无疆、心系师生的高尚情怀。她呕心沥血、一腔赤诚,始终把师生的幸福牵挂在心里,默默地付出在背后;她始终把师生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真心实意地为师生解决困难;她是学校的好书记,是师生的贴心人,师生们亲切地称她为“雪书记”。2006年她从中国音乐学院调任到首都师范大学任党委书记,两边争抢她,一边抢要,一边抢留,场面十分感人。2008年的汶川地震,深深牵动着张雪的心,她无私奉献、心系灾区,灾后第二天就号召、组织动员全校力量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并带头捐款一万元;她大爱无疆、情暖人间,三次亲赴北川中学,做出了“首都师大将与北川中学风雨同舟,心手相连,直到永远”的承诺;她的爱心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传递到了灾区孩子们的心里,孩子们亲切地叫她“张妈妈”。北川中学的同学们知道她生病后,寄来了几十封问候信,把最纯洁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他们心中的“张妈妈”。张雪同志是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在她身上,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得到了发扬与光大。

学习张雪同志事迹,科德学院更有特殊情感。在科德学院发展的紧要关口,是张雪书记高瞻远瞩、迎难而上、破解难题;在科德学院重大决策、重大活动中,张雪同志都给予极大关怀,亲临学校指导工作。科德学院有今天的成长和发展,每一步都浸透着张雪书记的心血。张雪书记就是我们身边的好党员、好干部、好领导、好榜样!

要通过大力宣传和学习张雪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张雪同志的崇高精神,创先争优,激励广大党员,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团结向上,共谋发展。

头道沟村党支部书记 李春山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第10篇:张义先进事迹

优秀学生干部先进事迹

学生张义,男,1987年出生.家住贵州清镇,毕业于贵州省清镇市第一中学,2008年6月通过全国高考进入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美术系并担任美术学一班纪律委员。现任求是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网络部委员.本人入学以来,积极参加各项学院、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对待工作活动、统筹分配工作,热情、认真,不因责任重大而畏惧,更不因事情细小而掉以轻心。因为在我看来,工作不分大小,没有高下,只是分工不同。下定决心只要开始做,就都是值得重视和认真对待的。在年级辅导员老师的指引和教导下,我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在同学中之前搞好同学关系,无忘时时关系同学、帮助同学,在学习成绩、社会实践、政治思想和文体活动等许多方面都有积极参与。

政治思想方面:我有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高中阶段二年级毕业与学校业余党校且交入党申请书,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平时生活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党的基本原则,认真学习党的重要思想,并且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赋予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工作方面:自入学以来积极参与各项学生活动,工作期间,我一直以一个班干的身份要求自己,做好本职工作、任何时候都要起带头作用,为自己的班集体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2008年9月刚进入大学,学院系部举行迎新篮球比赛,为了保证提高比赛的积极性和班级荣誉感,组织班级全员准时到场为球员呐喊助威。并做好考勤和后勤方面的各项工作.确保比赛的顺利进行,比赛中,同学们的班级荣誉感很强,班级凝聚力、团结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9年1月,学院进行计算机期末考试,帮助班上同学进行考前复习,实践操作,并使大部分同学顺利通过计算机考试。2009年1月.年级各班举办元旦联欢晚会.与各班委完成教室布置、设备调试、经费预算等活动。顺利举办了2009年元旦晚会。2009年4月,组织同学参加学院社联风筝协会举行关于风筝历史等一系列座谈会,班级全员参加并上交报告,讲座使同学们在思想、和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有所提高。2009年6月,学院举办“我的青春我做主”大型模拟招聘会,作为自愿者加入到学院的活动举办当中,为招聘单位负责接待并完成招牌会重要工作流程.顺利完成学院交给的任务,为模拟招牌会的成功举办尽献了自己的一份力.也使自己在个人能力方面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提前了解了当前社会在招聘和工作单位方面的竞争。另外,我于2008年9月加入院团总支学生会。作为院学生会的委员.本着为学院的发展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原则.参加了2009年9月初的08级宿舍搬迁工作,为了方便、减少搬迁宿舍的同学在搬迁工作的过程中少吃点苦,少受点累,我们部门在宿舍楼下设服务点,为受累同学接拿物品,端茶送水,为宿舍的顺利搬迁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2009年9月中旬.2009级新生入学报道,参加了到客车站迎接新生的工作.小组于清晨5:30从学校出发.在车站工作到晚上8:00,迎接800名左右的新生.减轻了学院在新生报道方面的工作压力.文体活动方面:我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认真完成体育课程,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在工作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的学习,在学习上一点也不敢松懈,做到了工作学习俩不误,大一这年没有出现过挂科和补考,另外作为班委,上课不敢缺勤,认真配合各科老师的教学任务认真严格完成每科考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各项综合测评符号一个优秀学生干部的硬件条件。与此同时,为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学习机动车驾驶,且在一家唱片公司兼职管理公司的网站。我知道在工作日夜激烈的今天,社会需要多功能型的工作人才,因此我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以知识武装自己,多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和锻炼自己,以便日后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以上就是我自己在过去一年中的各方面的表现和所取得的成绩,与此,我也给自己定了长远的目标,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一定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一如既往的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学习、工作,努力争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

第11篇:张龙先进事迹

全国“最美教师”张龙:用音乐照亮盲童梦想

“我自信阳光、快乐地成长,因为我有了人生梦想!”昨晚8点,在央视“2015年寻找最美教师”颁奖典礼现场,5个来自武汉盲校充满朝气的盲童,手拉手走向舞台,在舞台中央放歌,歌颂他们的理想和希望,也歌颂帮他们找到人生梦想的“心灵导盲师”武汉盲校音乐教师张龙。昨晚,被授予全国“最美教师”的张龙老师,讲述了自己进入盲校的心路历程和孩子们的故事,不仅让在场的观众热泪盈眶,同时也感动了全国人民。

为盲童吴迪圆“梦”

创作励志歌曲唱给“天堂的妈妈”

昨晚的颁奖晚会上,节目组播放了关于张龙的“短片”,短片从初入盲校张龙遭受的“不理解”开始讲起,初入盲校时,孩子们将自己深埋进自己的小小天地不肯向她敞开心扉,张老师戴上眼罩体会盲童们的日常生活,以心交心,换取了孩子们的信任和支持。短片里,张龙老师首创盲童形体课,教盲童们摆脱盲态,树立自信。她组建了武汉盲童启明艺术团,开设了表演组、声乐组、器乐组等,教孩子们弹奏钢琴、吹奏陶笛,找到自己的人生梦想。

短片中还讲述了张龙老师和盲童吴迪的故事。吴迪先天全盲,年幼丧母,她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听歌、学歌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一天,吴迪拉着张龙的手说:“张老师,我想有一首自己的歌,唱给天堂里的妈妈听。”为了帮她圆梦,张龙四处找人写词、作曲,创作了励志歌曲《梦》,并在武汉市盲校拍摄了MV。张老师将视频上传到网上,受到网民的好评,点击率很高。《梦》还作为公益歌曲在全国九条高铁线上循环播放。而短片里,更多充斥着盲童们灵动、欢乐的身影,他们围着张龙唱歌、跳舞、跳绳、弹奏乐器,一扫内向和自卑,充满童真和希望。

孩子们献歌张龙

“我们眼里你最美,我们心中你最好”

短片播放完毕后,5个盲童手拉着手,歌唱着武汉盲校的“校歌”《牵手》走入舞台中央,“我自信阳光、快乐地成长,因为我有了人生梦想。渴求着幸福我和你一样,我们牵手同行,扬帆去远航;冲破了黑暗,我会更坚强„„”5个盲童阳光自信的笑容顿时“照亮”了整个会场,在场的观众看到这群坚强、可爱的孩子们,眼泪也纷纷夺眶而出。 在和主持人交流的环节,张龙坦言,4年前自己初入盲校,组建盲人艺术团,但一个月以后,艺术团里的孩子越来越少。刚开始,她并不理解孩子们,认为孩子们不积极加入艺术团,是孩子们不领情、怕吃苦。但在她戴着眼罩体验盲人一天生活的时候,张龙明白了,“黑暗中,有太多不可预知的东西,恐惧是最直接的反应。他们坐着不动,其实是寻求安全感。她说,“是我太自大,太冲动,我从来没有停下脚步去看看这些孩子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讲到这里,张龙哽咽起来。

“张老师是天使”、“她是心灵的窗户”“她是眼睛”、“她是妈妈”、“她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5个孩子成为了张龙老师的颁奖人。孩子们欢笑着,小心翼翼一一摸索着将奖杯传递给自己的“老师妈妈”张龙。那一刻,张龙终于忍不住,泪水奔涌而出。

颁奖结束后,武汉盲校的孩子再次登台,演唱了颁奖晚会主题曲——《最美的你》,这是孩子们献给天下教师的歌,也是献给恩师张龙的歌——“我们眼里你最美,我们心中你最好,温暖有你入怀抱,生命有你更美好”!

全国“最美教师”我觉得属于大家,正是因为有“最美学生”、“最美家长”、“最美同仁”、“最美朋友”„„太多太多的最美汇聚在一起,才有了今天的我!

路就在脚下,梦想就在前方!

我相信我的孩子们,他们的路会越走越宽,还有更广阔的“舞台”在等待着他们!

——张龙

张龙和她的学生们在央视颁奖典礼上。

记者李子云 摄

制图熊琳琳

获奖始末

张龙和学生们

上京表演

8月底,张龙接到央视通知,赴中央电视台参与“2015寻找最美教师”颁奖晚会的录制。“我当时压根没想到是得奖了,认为是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去参加录制,那么重量级的奖项,不可能轮到我吧?”

幸福来得很突然。 “央视8月底通知我参加录制节目,孩子们也要表演节目。”张龙得知消息很激动,但能将自己的盲童学生带上央视的舞台,“让我更加充满兴奋感”。 8月28日早晨5点,张龙带着孩子们踏上了赴京的旅途。“孩子们三点半就起床了,叽叽喳喳兴奋极了”。在机场,很多孩子第一次坐飞机,听着飞机引擎隆隆的声音,高兴地叫起来,虽然看不见,但仍然纷纷比划出“剪刀手”留念。

到达央视后,6个盲童孩子第一次走进央视录影棚录制晚会主题曲。“小鬼们完美展示,放松极了,个个像老手!”张龙得意地说,孩子们虽然是第一次进规格这么高的录影棚,但一点都没有露怯,很给她长脸。“孩子们虽然看不见,但都夸赞央视录影棚太大了,音响效果太好了。”可更让人惊喜的“第一次”还在后面。

8月30日,孩子们第一次走进了央视一号演播厅——每年春节联欢晚会直播的地方。孩子们看不见,张龙便指引孩子们用手“探知”,一一带孩子们“摸”过电视上春晚演播厅后台长长的走道,舞台上绚丽的布景。“舞台太大、太震撼、太美了!”张龙感叹着,为了让孩子们更全面感知,她还抱起孩子们“感受”一些特别的摆设,虽然不能用双眼完全感知,但孩子们心里可满足了。

晚会正式录制前,赴京“龙之队”里的小女生还试穿了张龙要登台领奖时穿的高跟鞋,第一次穿高跟鞋的女孩子们又笑又闹,对张龙说,高跟鞋太恐怖啦!张老师佩服你!有了孩子们的轻松调笑,原本有些紧张的张龙也放松了。 02 央视导演

为孩子们点赞

张龙说,一方面很兴奋能把孩子们带上全国最好的展示平台,另一方面也有些许的担心,“孩子们能不能完美地展现出他们的风采?”

8月30日孩子们第一次进入央视演播厅,进行走台,离9月1日的正式录制不过两三天时间。而孩子们要准备两首歌,现场还要一边唱歌一边活泼地走上舞台,不仅要姿态自信漂亮,而且必须压着节奏,最重要的是整齐,也许对普通孩子来说不算难,但对双眼全盲的孩子们来说,看不见舞台,只能通过步数和节奏来“感觉”,难度还是很大。“我们就在宾馆走廊上练,一天练5~6个小时,最晚到凌晨1点钟。”张龙说,孩子们铆足了劲,一定要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最好最棒的自己。

最后,节目成功录制完毕,孩子们的优秀表现让制片人和导演纷纷夸赞,“原来不只我觉得他们优秀,在全国最牛的晚会导演面前,孩子们依然是那么优秀。”那一刻,张龙觉得“成就感爆棚”,张龙说作为老师,获得荣誉固然能让自己觉得开心,但孩子们获得夸赞,而且是业内顶尖专家的夸赞,“我心里那个满足,那个甜啊!” 15天跟拍生活

感动央视

今年6月份,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启动。

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组委会围绕“中国梦”的主题,着力寻找那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有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典型。

湖北省由区、县、市展开了立体式的“寻找”,一致推举张龙成为湖北唯一推选参加全国选拔的“全国最美教师”。

7月初,中央电视台十套《讲述》栏目,为了寻找“最美教师”也来到盲校。《讲述》栏目团队对张龙进行了15天的跟拍。采访了张龙、张龙家庭、学生、家长、校方、志愿者等,从多个角度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张龙的事迹。

张龙的“盲人形体课”、“盲人跳绳龙之队”、“盲人艺术团”、“六点陶笛乐团”、“盲人电音乐队”„„央视制片人感慨张龙为盲人孩子们做了太多,素材太多,栏目团队也多次被张龙的事迹所感动。

此后,央视新闻频道记者也赶到盲校,跟拍三天,张龙的事迹也将在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中做详细报道。

“最美教师”张龙:让盲童的人生变得优雅

张龙与盲童在一起

荆楚网消息(记者彭烨炜陈敏徐建平)“那个样子一定要优雅一些,好不好?”9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武汉市盲童学校时,40岁的音乐教师张龙正在一间音乐教室陪孩子们练弹琵琶。

9月10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2015全国“最美教师”颁奖典礼,武汉市盲童学校女教师张龙带领一群快乐活泼、自信阳光的孩子载歌载舞表演了他们的校歌《牵手》。被誉为“心灵导盲师”的张龙是湖北省唯一的获奖者,她也是全部10位获奖教师中唯一的特教教师。

湖北省琵琶学会秘书长夏一民在义务为孩子们授课

“夏老师,您来了,孩子都在教室盼着呢。”一位身材偏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刚走进一间音乐教室,就有几位盲童家长热情地迎了上来。65岁的夏一民是湖北省琵琶学会秘书长,他是武汉文艺家志愿团音乐舞蹈分团的一名志愿者,也是武汉音乐家协会的老会员,2005年从武汉汉剧院退休。三年前,张龙告诉夏一民,自己所在的武汉市盲童学校需要琵琶老师,夏一民作为志愿者来到这里义务教授盲童演奏琵琶。从此,每个星期一的下午,不论是起风还是下雨,夏老师都会从汉口乘地铁转公汽或开车准时到位于武昌石牌岭的武汉市盲童学校。今天下午,是本学期的第一次课。

张龙为盲童矫正姿势

由于盲童在医学上被界定为完全没有视觉能力,要教好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无疑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耐心。记者在教室看到,因为盲童无法识谱,每教一个乐段夏老师都要先反复唱上十几遍,让孩子先将声音背记下来然后蹲在孩子们旁边一个个手把手的掰着指头教,这个位置是什么音,那个“哆”音位置在哪里,音有多高?都需要反复教授,直到把声音和位置铭刻在脑海里面„„然后凭记忆在琴弦上重新弹奏出来。时间长了腰酸背痛,嗓子也唱哑了。再难再累,夏老师也没有说过放弃。张龙会认真观察和倾听每个盲童的弹奏,时不时走到某个盲童的身前,帮盲童矫正姿势。

“要把平时的每一次练习,都当作演出!”这是记者整整一下午听张龙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张龙说,这间教室的孩子跟着夏老师学弹琵琶,隔壁教室的孩子跟着她在外边请来的另一位朋友王老师学习演奏中阮。“今年年底,我们要到琴台大剧院开一个专场音乐会。”张龙自豪地说。

孩子们在弹奏琵琶

据了解,张龙在武汉市盲童学校发起成立了“六点艺术团”,其中有十个琵琶、七个中阮。学琵琶的同学除了能演奏一些如《茉莉花》一类的小曲子,还能完整地演奏琵琶曲《阳春白雪》;学中阮的同学也能弹奏《紫竹调》、《马兰花开》、《茉莉花》、《铃儿响叮当》等曲目。

2011年,张龙不顾亲朋好友善意的劝阻,主动要求调到武汉市盲童学校当音乐老师。张龙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不一样的阳光。在她的提议下,学校建立校园广播站,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优美的音乐声;为让盲童的特长得到发挥,她组建了“六点艺术团”,并担任团长。艺术团开设了表演组、声乐组、器乐组等,她利用课余时间耐心细致、有条不紊地训练学生的唱歌和朗诵。孩子们的艺术天分逐一显现:学生甘文俊、田彬楠的诗歌朗诵《金月亮和银月亮》在第二届全国盲人诗歌朗诵大赛中荣获湖北赛区的金奖,学生宋林龙的器乐串烧在第七届武汉市残疾人汇演中获金奖„„

张龙还首创了盲童形体训练课,帮助孩子们训练、雕塑形体,练习正常人的坐姿、立姿、走姿,盲童触觉发达敏感,她让孩子们不停地在自己身上摸腰、摸臀、摸背,体会正常人腰板要挺直、头要正、胸要挺的感觉。此后,她又用音乐训练孩子们的舞姿。孩子们的表演从此有了肢体语言。

张龙与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交流

问及投身特殊教育事业的原因,张龙告诉记者:“让孩子们都能享受音乐,传递快乐,我很幸福。”近年来,她曾获得“全国艺术教育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好人”、“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等荣誉。

第12篇:张芳先进事迹

张芳同志先进事迹

张芳,女,汉,1968年11月1日。工作单位:乌市米东区卡子湾片区管委会卡子湾社区公岗。该同志是米东区卡子湾片区管委会卡子湾社区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也是一位普通的党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任劳任怨,工作出色,得到了辖区居民的爱戴。她本人多次被评为米东区卡子湾片区“社区年度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并在2006年—2014年连续每年献血。

一、积极宣传,做到事事带头,发挥党员作用。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张芳同志能积极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努力做好党的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以来和观看党员远程教育活动中,她能带头学习,带头宣传,带头落实,从不迟到早退。学习过程中认真做好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在观看金陵党建“创先争优”党员远程教育中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中,她感触很深,深切感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听从党的话,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自己的余热,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因此,对于社区党支部布置的各项工作,她从来都是不折不扣地完成,叫别人做到的事,她都是首先做到并事事走在前面,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并带动着周围的同事和群众,使得社区工作更加扎实,群众也更加满意。 在落实社区党支部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在社区飘扬”活动中,她能带领党支部一班人,认真学习党支部书记的动员报告,深刻领会报告精神,受到了党支部领导的肯定和认可。在开展三项活动中她与社区保洁的同志多次冒着炎热酷暑和保洁员一起剪修树枝,整治环境,冬天不怕严寒清扫积雪。对辖区维稳巡逻、和谐文明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在“学雷锋”活动中,她与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琬茹同志一同带领社区部分青年和党支部成员到佳园社区6号楼2单元202室,67岁独居老人顿鹏程家中帮助其整理打扫卫生,并在古尔邦节送去慰问品,她和社区干部党员黄丽同志平时也经常上门问寒问暖,与他进行长期结对帮扶。

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协助党支部做好社区工作,积极配合领导班子。

只要有需要随喊随到,哪怕家中再有多大事都会放下来。特别是自2013年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和各项测评工作以来,只要任务一到,她都与社区书记、主任一道上下班,并负责组织安排人员进行巡逻执勤,并做好后勤保障,接待群众来访,积极配合领导班子工作,注重加强社区内部的团结,经常帮助党支部对社区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做好沟通和化解工作人员遇到矛盾,误会难以化解时,也总会找其本人诉说心事。在她的热心协调下,社工们都能尽职尽责地开展工作,为社区营造一个团结协作的工作气氛。

三、用爱心、热心和责任心、倾力为居民办实事。

她是党员,也是社区工作人员,对居民之间出现的邻里纠纷,都能及时与社区领导一同上门调解,对困难党员和居民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四、知民情,懂民意,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注重居民楼栋长、民意代表的意见,能及时向社区反映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意见和要求,帮助上级领导不断改进工作,这是我们居民代表的重要责任。老年居民文化场所问题、楼栋化粪池漫溢、困难党员和困难居民的生活补助问题、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意识和改进工作方法问题、不文明养狗问题等等。

社区党支部领导对反馈群众意见和要求十分重视,并认真进行研究,做到笔笔有着落,事事有交待,特别是过去历届领导都未能解决的27号楼至29号楼下水道漫溢问题、路灯问题、老人娱乐场所等老大难问题,都圆满解决了。老百姓高兴的说:现在有事有地方说了,向社区反映问题的渠道通了、顺了。社区为老百姓真的办实事,共产党员真好,改善了党群关系,改变了过去办事难的状况和一些群众稍不满意就动不动骂娘的坏风气。社区呈现一片和谐、文明的新景象。

第13篇:韩玉英先进事迹

计生工作的“排头兵”百姓拥护的“当家人”

—积石山县石塬乡沈家坪村党支部书记韩玉英同志先进事迹韩玉英,女,撒拉族,生于1963年3月,198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积石山县石塬乡沈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她也是全县唯一一名女性村支书。先后担任村保健员,村计划生育自管小组长,2008年起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近年来,她始终把“不能愧对乡亲们对我的信任”记在心中,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不畏艰难,克服压力,扎实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努力争当计生工作“排头兵”,做百姓拥护的“当家人”,为全村的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营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解“疙瘩”增强凝聚力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支书是榜样”。针对村支部在群众眼里缺乏威信,工作很难打开局面的实际,韩玉英同志刚刚上任便串巷入户,与群众拉家常、寻意见,了解群众对村班子的看法;与班子成员之间加强沟通,以心换心,寻找影响村班子凝聚力的主要问题。在讨论决定灾民建房、生育指标安排等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时,发扬民主,让村“两委”班子成员充分行使权力,解开了村干部的思想“疙瘩”,使他们在工作上更有了积极性、主动性。村“两委”班子真正形成了一个大事讲原则、讲党性,小事讲团结、讲风格的先进集体,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

立制度、堵“门子”增强公信力

“公生明,廉生威”。韩玉英同志深知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只有公平公正,群众才能拥护。多年来,她始终如一,坚持管好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嘴。为了摸清全村群众贫困状况,她召开社长会、两委会,对每个社的群众贫富程度进行了排序造册,对倒数排序的贫困户逐年逐次的安排,对计生“两户”和少生快富家庭给予了优先照顾。在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落实及危旧房改造、整村推进、户用沼气、暖棚建设等惠民项目实施过程中,许多亲朋好友都来走关系、找门路,希望她能关照,但他都没有答应,苦口婆心的进行说服,使有些亲戚至今都生她的气,说她“死脑筋”,但这“死脑筋”带给她的是班子成员的支持和群众的信服。

计生协会作后盾,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利用村计生协会组织,开展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同时开展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她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协会的会员要带头宣传计划生育知识,执行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她带领村干部通过村上的大小会议、村计划生育专栏、计生标语、发放计划生育宣传资料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各种政策。倡导关爱女孩、关爱女性就是关爱我们人类本身。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社会主义新型文化。

“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韩玉英同志一直坚信计划生育工作是造福子孙后代、利在千秋的神圣事业,为此,她亲自抓人口计生工作,对全村计划生育节育对象,项目对象等数据她都对答如流,对于哪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对象,她总是晓之以礼,动之以情,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自少生快富项目实施以来,她就动员一切符合条件的对象申报,截止目前,该村有37户育龄夫妇申报了少生快富项目,享受了国家的优惠政策。通过不懈努力,该村被命名为“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示范村”,人口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她凭勤勤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公正无私办事的原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竖立起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和高尚无私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各方面的一致好评。在她的带领下,沈家坪村人口计生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先后被州、县有关部门授予 “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村”,“计划生育优质村”,她本人也多次评为全州“优秀共产党员”、“全县党务先进工作者”、“全县优秀妇女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第14篇:宋英同志先进事迹

离休干部宋英同志先进事迹

2012年1月8日,通州区金沙镇南山新村95岁的宋英老人捐资100万元,与通州区慈善基金会、通州区老干部局、金沙镇人民政府签订协议,设立姜美善、宋英慈善基金。该基金是宋英和已逝老伴姜美善的共同积蓄,其他三方将按照老人的意愿,将这款项用于帮助金沙镇的贫困老党员以及困难家庭的学生。

宋英同志于1918年1月出生在通州区西亭镇湾子头,23岁那年,经人介绍,嫁给了一位教师先生姜美善。1942年2月姜美善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分别任南通县警卫团文教助理,苏中四分区专署交通处秘书。1946年1月,宋英跟随丈夫来到苏皖边区一分区,从此一起走上了革命道路。1947年10月,宋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1月,姜美善根据组织需要被编入云南支队六大队一中队,在云南曲靖专署民政科工作,宋英则被安排在曲靖专署粮食局当了一名粮票管理员。此后,姜美善先后在云南省人事厅、组织部工作,曾任墨江县县委书记,思茅地区轻手工业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务。2011年2月7日,因突发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去世。宋英先后任云南省百货公司人事科科员、墨江县财政局副局长、思茅地区财政干校科书科副科长等职,1972年离休。

1979年5月,宋英与姜美善从云南双双回到通州区金沙镇老家安度晚年。根据国家政策,当地政府为这对老人建了过渡房,后来又分配了102平方米的公房,老人一直住到现在。

宋英与姜美善夫妇没有子女,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每个房间内都摆放着早已脱去光彩的家具,使用的电灯,还是原来的长管日光灯,开关是拉线的;卫生间内,一根小绳子上挂着毛巾,马桶的表层已经大部分脱落。卧室里,有点现代气息的就是一台已经用了10多年的电视机,床、桌子、椅子和衣柜都有点“古典”了。其中一只箱子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买的。至于床、藤椅、八仙桌等家具大多是从云南运回来的。

宋英和丈夫一直过着清淡的生活,那颗从善的心始终没有改变。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宋英、姜美善夫妇在捐款500元后,又交纳“特殊党费”2000元。青海省玉树大地震也牵动着他俩的心,从媒体上看到地震灾情后,他俩立即通过金沙镇机关工委向灾区捐款1000元。此外,他俩还在2009年、2010年分别捐款1000元,通过通州区扶贫协会,资助贫困孤儿上学。

面对一生积攒下来的100万元,姜美善生前曾跟宋英商量,钱存在那里都是“死” 钱,如果把钱用“活”救助需要帮助的人,可以做很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事情。2010年

1月18日,夫妇俩共同立下《关于我们的财产遗嘱》:“房屋(有房产证)是房改分配给我们的,住房是由我们二人购臵的,储蓄款是我们节俭存下的,特此立下遗嘱,不管今后谁先谁后逝世,都相互转承。财产是我们二人共同节俭的,不是祖传遗产,不予分配……”

姜美善去世后,宋英为了却丈夫的心愿和表达自己的愿望,多次找到通州区老干部局、民政局和金沙镇人民政府商议如何处臵他俩的积蓄财产,最终形成一致的意见,设立冠以他俩名字的慈善基金,用于帮助金沙镇的贫困老党员以及困难家庭的学生。2012年1月5日,宋英捧着16张累计金额99.96万元的存折来到镇政府,说这些钱取出后加上利息,作为首批慈善基金。1月8日,通州区慈善会、民政局、老干部局、金沙镇人民政府,为“姜美善、宋英慈善基金会”的成立专门举行了仪式。仪式上,宋英说,等到自己百年之后,现在居住的这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可以变现后纳入慈善基金,继续发挥作用。宋英同志用无私奉献展现了一片爱心,用淳朴举动诠释了一名老干部、老党员的崭新形象。

第15篇:杜洪英先进事迹

人物简介

杜洪英,女,玉环县委组织部档案员、正科级组织员,1957年8月出生,1979年4月入党,高中文化。

杜洪英同志30多年如一日,勤勉敬业、无私奉献,在档案室的一方小小天地里,始终践行着“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进步”的理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组工干部公道正派的优良作风。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杜洪英,女,1957年8月出生,1979年4月入党,高中文化,现任浙江省玉环县委组织部档案员、正科级组织员。

杜洪英同志祖籍山东莒南。父亲是一名南下干部,两岁时,她随着因公致残的父亲迁回山东。1979年上半年,杜洪英只身来到玉环县委组织部担任档案员,一直与档案打交道,至今已32年。杜洪英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把工作做好,这就是我的进步

1979年,杜洪英到玉环县委组织部从事档案工作,从此便整日“窝”在档案室里剪剪贴贴、装装订订,一干就是32年。

杜洪英刚接手档案管理时,干部档案就放在几十个旧木箱子里,材料残缺不全,但困难并没有吓倒杜洪英。她一个乡接一个乡,一个单位接一个单位地跑,寻找、清查、整理„„硬是在3年多的时间里收集了6000多份材料,救活了大量的“死”档案。[2]

玉环是个海岛县,出门坐船是家常便饭,部里的同志见杜洪英晕船,经常对她说别跑海岛了,材料由他们带来,可杜洪英总是坚持一路颠簸、呕吐着去偏远海岛收集材料。同事们无不为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1983年被称为玉环的“转制年”。县里的印刷厂、标准件厂、工具厂等1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170多位厂领导,由于来不及填写干部履历表,致使档案散失。杜洪英看到这一情况后,主动跑到劳动人事部门,专门为这170多名厂领导办齐了保留干部身份的证明函。近几年来,这批厂领导要陆续退休了,由于不能提供干部身份的证明材料,县有关部门准备将他们按职工身份办理退休手续。杜洪英获悉这一情况后,赶紧从档案室里翻出证明函,最终替这批厂领导“要回”了干部身份。

都说“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30多年了,玉环县委组织部先后换了12任部长,同杜洪英一起工作的许多同志相继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可杜洪英依然是一名普通的档案员。许多同志劝她换个环境,到实惠、轻松的单位工作,她都婉言谢绝。“我觉得把工作做好,让每一份档案更完整

规范,组织考察干部时有准确的档案记录,这就是我的进步了。”在她的眼中,进步被赋予这层含义。

人回来了,心还在档案室

档案管理员的岗位决定了杜洪英只能和无言的卷宗打交道,且不说工作的枯燥寂寞、生活的清贫乏味,人生的天地也似乎因此变得狭小了,但杜洪英乐在其中。很多人称赞杜洪英干档案工作细致入微,甚至是精雕细琢。

在这里,每一页破损的材料都由她亲手裱糊,每一页卷角材料都由她亲手抚平,每一页参差不齐的材料都由她亲自裁齐。档案室里的窗帘、地毯、铁柜,甚至墙角的盆栽花草,都是杜洪英亲自添置的,杜洪英对档案室的一切充满了感情。档案室的湿度是严格控制的,湿度太高档案就容易发霉,湿度太低档案又容易变脆,杜洪英像呵护婴儿一般不差毫厘。每年刮台风季节,杜洪英总是要把档案室里里外外检查个遍,做到万无一失。就算这样,她回到家后还是一直惦念着室内的卷宗,生怕某个门窗会漏风渗水。为此,她曾多次冒着大风大雨,半夜回到档案室“坚守阵地”,直到窗外的风雨渐渐平息„„而在平时,只要一离开椅子她就自然伸手去关窗,这手势成了职业习惯,以致在家中也是如此。家人总说:“你人回来了,心还在档案室。”

都说杜洪英熟悉档案室的一切胜过自己的家,不看档案检索目录,也能马上查找出任何一个县管干部的档案。通过不断的实践,她摸索出了“姓氏笔划编目法”、“单位分类法”、“四角号码编目法”等方法,并在全国各地推广。

态度上谦让,原则上不能让

也许在外人看来,档案室太平静了,甚至平静得有点压抑,但也有不平静的时候。杜洪英深深懂得,干部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高的党性觉悟,自觉坚持档案工作原则和制度,秉公办事。

为了更好地管住这个“家”,杜洪英修订完善了《查阅档案制度》、《保密制度》和《库房管理制度》等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挂在墙上醒目处。这是为了告诫自己,也提醒别人一定要照章办事。

当然,也有碰到过个别人不照章办事的尴尬事。少数干部在填写履历表时,出现出生时间越填越晚,入党入伍时间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的现象。有些人甚至托亲戚朋友走关系说人情,想擅自改动档案记录。每当碰上这类事,杜洪英始终坚持“态度上谦让,原则上不能让”,一概回绝,刚正不阿。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来找杜洪英,要求把他的干部身份改为职工身份,把档案退回原单位,以便早日退休,让子女顶职,被杜洪英婉言回绝。

“不能让一个投机钻营者得利,也不能让一个老实人吃亏。”这是杜洪英一直坚持的原则。在县委机关工作的小张在评上中级职称后,没有及时将相关材料加到档案中,甚至连他自己都忘了这事,可杜洪英知道后,立即给他打电话补齐材料,他的工资也因此加了一级。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也正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她不仅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更赢得了大家的爱戴。

杜洪英同志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人事档案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档案保密工作先进个人、省优秀组工干部和省优秀共产党员、县“十佳公仆”、县“十大巾帼榜样人物”等荣誉称号。

第16篇:杜洪英先进事迹

浙江玉环县委组织部档案员杜洪英先进事迹

1979年上半年,杜洪英从山东只身来到玉环县委组织部担任档案员,至今已31年。一名普普通通的档案员,成了数千万党员的优秀代表、全国组工干部的学习榜样。

朴实之中有华章,平淡之中见精彩。杜洪英的可贵之处,正是她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她曾先后获得全国人事档案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档案保密工作先进个人、省优秀组工干部和省市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并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2009年10月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今年4月,杜洪英作为全国组织系统的两名代表之一,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一位爱岗敬业的档案员

在不少人眼里,杜洪英是个守旧的人。

到玉环县委组织部档案室坐一坐,你就会发现,吱吱响的空调用了五六年了,发灰的旧地毯用了十多年了,褪色了的办公桌已用20多年了。当然,最旧的,还数那台西湖牌缝纫机,算起来“工龄”快30年了。

当然,令人印象更深的,还在于杜洪英坚守了30多年的老规矩:担心外来人员鞋底带来湿气,进档案室前必须换上拖鞋;外来人员在查档案时不能喝水,避免水滴弄湿档案;档案室里的温度和湿度,永远处于恒温恒干状态。为了保护档案,杜洪英不允许有人破例。

杜洪英的守旧,还表现在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上。

刚到玉环参加工作,杜洪英发现部里的档案就散放在几十只旧的木箱子里,有的见头不见尾,有的见尾不见头,翻一翻,没有几份是完整的。杜洪英下决心把它们全部补全。

“补齐这6000多份材料,实在是不容易。”杜洪英说,对玉环人来说,出门坐船是家常便饭,但对一个北方人来说,到鸡山、海山等海岛去,坐一趟船就是遭一趟罪。“一坐上船,我就开始吐,最后连黄胆水都吐不出来了。同事们见状,纷纷劝我别再出门,材料由乡镇干部带上来好了。”

但杜洪英坚决不肯,这倒不是她不相信别人,只是考虑到一些材料甄别,只有自己亲眼所见后才更加放心。杜洪英说,在档案材料鉴定方面,她认为还是保守一些更为妥当。就这样,花了3年多时间,杜洪英硬是把涉及玉环全县6000多名干部的档案,全部给补齐了。

很难相信,就是这么一个守旧的人,身上还有无数创新潜能,硬是把枯燥乏味的档案工作,搞得亮点纷呈,成绩斐然。

在玉环县委组织部档案室,有一扇铁门,随着岁月流逝,门框与铁门

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大。看到这一情况,杜洪英灵机一动,请人在边上钉上了一圈橡胶密封条,结果门框与铁门又能严丝合缝地关上了。

类似的巧思还有不少。考虑到大雨时水会溅进来,档案室装上双层玻璃窗,墙壁也筑厚几厘米。“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雷雨台风天了。”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她搞的几套档案快速查找法。

查档案费时费力是档案部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通过不断摸索,杜洪英摸索出了“姓氏笔划编目法”、“单位分类法”、“四角号码编目法”等办法。凭借这些方法,查档案的人几分钟之内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材料。由于简便易行,这些方法已在全省组织系统进行推广。

再过两年,杜洪英就要退休了。可眼下她不但没有闲下来,反而越来越忙。去年,省里要求用5年时间,用全国统一标准对各地所有档案重新整理一遍。杜洪英说,希望自己今后还是像以前一样,在档案管理上,该守旧的守旧,该创新的创新,争取赶在退休之前,加班加点把档案重新梳理一遍,站好最后一班岗。

一名刚正不阿的老组工

不论做人做事,杜洪英的热情是出了名的。

“我评上了中级职称后,材料没有加到档案里,自己都忘了这事。可杜大姐知道后,主动给我打电话,催我补齐材料。我的工资,因此也加了一级。”在县委大院里工作的小张,提起这事,至今一脸感激。

对待工作,杜洪英有着火一般的热情。整理档案过程中,她发现哪份档案中材料不足,会马上通知对方补齐;档案中情况变动,会通知更新;基层上报的表格,一有差错马上纠正。正是凭着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她管理的档案,装订规范,材料齐全,次次抽查,次次达到国家级标准。

1983年被称为玉环的“转制年”。县里的印刷厂、标准件厂、工具厂等1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170多位厂领导,由于来不及填写干部履历表,致使档案散失。杜洪英看到这一情况后,主动跑到劳动人事部门,专门为这170多名厂领导办齐了保留干部身份的证明函。

近几年来,这批厂领导要陆续退休了,由于不能提供干部身份的证明材料,县有关部门准备将他们按职工身份办理退休手续。杜洪英获悉这一情况后,赶紧从档案室里翻出证明函,最终替这批厂领导“要回”了干部身份。

“多份热情,多操份心,别人就少点麻烦,少点遗憾。”杜洪英说,档案无小事,热心顶要紧。

但就是这位大伙口中热情似火的杜大姐,也有固执的时候。

一次,玉环县一位领导向组织部打来报告,要求办理离休手续。自传

里,这位领导写道:“1949年8月15日,我到单位报到上班。领导说明天是中秋节了,单位要放假了,你还是回家吃了月饼再来上班吧。”

杜洪英做事好较真,她向这位领导一打听,才知道这位领导参加工作时间填的是农历,再买来万年历一查,发现这位领导离1949年10月1日前的离休标准,迟了一天。

当杜洪英把这一结果告诉这位领导时,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这时,不少熟人跑来做杜洪英的工作,希望她能够通融通融,照顾一下这位领导,但杜洪英拒绝了。

“态度应该谦让,原则不能退让。”杜洪英说,有些东西,该坚守的还是要坚守。

规矩如石,原则似铁。别小看了杜洪英是个小小的档案员,有时候她的权力还真不小。考虑利益关系,现在的档案中出现了“出生年月越填越晚,入党入伍时间越填越早,学历学位越填越高”等怪现象。每当发现这些情况,杜洪英在与对方沟通后,就会坚持改过来。为此,她得罪过不少人。一次,一名干部想改动档案记录被拒绝后十分生气:“看她还能管到退休吗?”杜洪英听后心里笑笑:我偏偏要管到退休。

杜洪英说,对待工作和事业,我问心无愧。

一个淡泊名利的老实人

玉环县委组织部里,流传着杜洪英三拒调升的故事。

一次,是杜洪英刚参加工作时,被借调到地委组织部帮忙整理档案。看到杜洪英态度热情,手脚勤快,部里的一位领导十分满意,希望她能够留下来。但杜洪英想到玉环这摊子档案没人管,谢绝了。

还有一次,是玉环县委组织部的一位领导,看到杜洪英长期在部里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表现出色,就想给她调到一个待遇好的部门去。谁知杜洪英却说,档案工作更适合自己,她又一次谢绝了。

前些年,县档案局一位领导退居二线,组织部领导找她谈话,说准备推荐她到一个能够发挥她专长的领导岗位工作,她又婉言谢绝了。

“父亲是个南下干部,常常教育我们,跟先烈们相比,我们饭够吃,衣够穿,生活够幸福了。相比之下,什么权位名利,都是身外之物。”每次有人问杜洪英,她总是这样回答。

有人说“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杜洪英对这句话的理解,从来都不局限于个人职位的升迁,而是工作一年比一年更出色。

一次,浙江省委组织部派人来玉环抽查档案,偶尔在一份档案的骑缝里发现了一枚订书针,玉环县委组织部当年的档案工作因此没有评上省里先进。面对这一结果,杜洪英非常难过。她花了1个多月时间,把档案室

里的6000多份资料全部检查了一遍,直到没有发现一枚订书针为止。“我高兴的是,这些年,尽管职务没有进步,但档案工作质量却一年比一年提高。如果不比职务比工作,我问心无愧。”

一位和蔼可敬的好大姐

再过两年,杜洪英就到了退休的年龄。与档案打了几乎一辈子交道的杜洪英,回忆走过的人生,说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亏欠家人太多了。

1997年3月,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说父亲病重,希望她抽空回去照顾一下。当时,正值玉环全县机构改革,工作忙,杜洪英没有向部里请假。一个星期后,再次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杜洪英才匆忙赶回了家。她守在父亲的病榻前,忍不往潸然泪下:作为女儿,自己对父母的照顾,实在是太少了。

在一般人的眼里,档案工作是个轻松活。但在杜洪英眼里,档案工作却是个干不完的细致活。为此,她经常晚上加班,总爱把手里的每一份档案整理得完美无瑕。每当工作一忙,不少家务活就摊到了丈夫和儿子的头上。自己业绩的背后,是一家人默默的支持和付出。

杜洪英一心扑在档案工作上,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自己的家人,也很少有时间回山东老家看望亲人,但对部里的同志,她却胜似亲人。作为部里年龄最大的同志,每当逢年过节,她总是挨家挨户登门看望机关离退休老同志;每当部里同志家有喜事,她总是像家人一样忙里忙外。

县委组织部一位干部的妻子说起杜洪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原来,她怀孕时,每次产前检查,因为丈夫经常出差,杜洪英就帮她记下检查的日期。时间一到,就主动打来电话,并经常陪她到医院检查。孩子生下后,杜洪英又一趟一趟往医院跑,忙前忙后。邻床的病人羡慕地说,你这个“婆婆”,对你可真好。

诚实奉事,真心待人。正因为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使杜洪英赢得了大伙的敬重。如今走在玉环县委大院,不管是县级领导还是普通干部,不管年龄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只要熟悉杜洪英的人,都会亲切地喊她一声“杜大姐”。

第17篇:韩春英先进事迹

带来温暖让人感动的社区人

——韩春英

今天,我想要介绍一位在平凡的社区岗位上,受到居民群众不一样的信赖与尊重的人——韩春英,我们称呼她为韩主任。她叫韩春英,党员,今年50岁了,自1996年,中建新疆建工集团一建公司退管办将她派驻到北京路街道呈祥社区,这一干就是18年。一建是解放以来第一批进疆的国有老企业,后因新疆的发展,公司因建筑工程欠费等原因,造成企业困难,不断改制,大量的老员工尤其是最基层的企业退休职工得不到很好的退休待遇与照顾。因人员庞大不可能全部移交政府管理。因此现在一建的退休员工大都收入一般。一建家属院的退休居民都由一建派驻社区的干部韩春英同志负责照顾。18年来,她用真心深切的关怀,用行动默默地付出。无论居民是困难,还是怨言,也无所谓是岗位的要求,还是她个人情感需求,她对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融合。

韩春英到社区工作以来,一直本着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态度,服务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她来说,没有上班和下班的时间区别。自2003年70岁以上老人可办理《老年优待证》以来,韩春英就开始为居民办理。后来65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办理《老年优待证》,且能办理《老年人乘车卡》,韩春英同志就开始一直尽心尽快为每位老年人办理《老年优待证》且将《老年人乘车卡》一并办理好,交到每位老人的手中,并告知优惠政策。

呈祥社区共有三大院落,1302户,约3246人,三分之一

以上都是退休老人。其中退休人员家庭近500余户,8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户20余户,50余人。年龄在60至70岁以上的人员居多,80岁以上60余人,90岁以上4人。韩春英不仅仅是为他们办理老人证,平时的居民家庭纠纷调解,家庭困难老人、单独老人、残疾人、空巢老人,韩春英都了如指掌而且必为他们提供帮助。老人的丧葬,韩春英一定到场送葬,老人的儿女婚嫁,韩春英必到送礼。少数民族家庭的红白事也务必尊重民族习惯,最让我们敬佩的是,所有红白事的礼金和丧葬费,都出自她个人自己的腰包。一年下来,光白事多有20余次,少也有十几次。就是这样一个人,家家户户只要有需要她从不推辞,从不缺席,从不叫累,从不张扬,切尽心尽力,与居民感同身受,共欢喜同悲痛。不止如此,休息和放假时间,她去的最多地方是儿童村,因为她是那里的义工,我不知道她干了多少年来,只是三年前我到这个社区她就已经在做义工了。

今天我告诉韩姐,我要写你的事迹,她很不愿意配合我。她不想宣扬,不想“戴高帽”。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知道她的事迹,能在社区这样普通岗位为民服务这么多年这么用心这么用情,我早已被深深的感动了。不说别的,来社区的许多人,不只是老年人和她们的子女,只要在这片区居住的人都喜欢一进社区门,先问一句:“韩主任在不在?”不管办什么事,好像有韩主任在就能踏实就会解决。所以华丽的辞藻,官方的夸奖,我都不想用。一个简单的人,做了一些不太简单事。正能量在这里传递着,我们愿这个好人幸福平安!

个人先进典型推荐表

备注:先进典型事迹材料另附。

第18篇:彭秀英先进事迹

见义勇为

舍己救人

---彭秀英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彭秀英,女,汉族,中共党员,淮阳县王店乡祝寨行政村打鸡园自然村人。1945年6月生于王店乡刘菜园行政村彭瓦房庄,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嫁到祝寨行政村打鸡园自然村,1970年至1978年任打鸡园生产队妇女队长,其间,多次被评为大队、公社劳动模范。2012年5月26日上午午11时,在106国道祝寨行政村打鸡园自然村段为解救一名3岁男童不幸去世,享年67岁。

5月26日11时,村民刘攀抱着不足1岁的女儿,带着3岁的侄子刘寒硕在村头路口玩耍。不知什么原因,刘寒硕想从东往西跑过公路,到对面去。此时,一辆大货车从南往北疾驶而来。‚快回来、快回来!‛见此情景,刘攀大喊。伴着一声刺耳的紧急刹车声,大货车往西猛转向躲闪,却依然没能躲开。眼见大货车向着孩子冲去,正站在公路西边的同村老人彭秀英猛地上前一步,一把把孩子拉开,自己未及躲闪,就被重重地撞倒在地。

据目击群众说,货车司机见撞到了人,立即往后倒车,车后轮又碰到了倒在路边的男童头部,‚要是不往后倒,孩子应该是没什么伤‛。

事故发生后,当地交警部门、120很快赶到现场,将老人和孩子送到淮阳县新人民医院。经抢救无效,67岁的彭秀英于当天12时许停止了呼吸。当天,被救的孩子转到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治疗。据值班医生介绍,孩子额骨骨折,但精神稳定,现已脱离危险期,通过治疗,应该会康复良好。

2012年5月26日11时左右,村民刘攀带着三岁的侄子刘寒硕在村头路口玩耍。刘寒硕突然从106国道路东跑向路西,此时一辆大货车从南向北疾驶而来,大货车司机看见小孩后紧急刹车,并往西猛转向躲闪,但依然没能躲开孩子。眼见大货车就要撞向孩子,正站在公路西边的同村老人彭秀英猛地上前一步,一把把孩子拉开,自己未及躲闪,就被重重地撞倒在地。事故发生后,老人和孩子被送往淮阳县新人民医院, 67岁的彭秀英经抢救无效,于当天12时许离开人世,被救的孩子经治疗,目前精神稳定,已脱离危险。

儿女心中的慈母 邻居眼中的善人

彭秀英老人的突然离去,令亲人们悲痛不已。在儿女们的印象里,母亲就和普通农村妇女一样,过的是手脚不停、自顾衣食、时时教导晚辈的平淡日子。孝敬长辈,团结邻里,母亲为他们做出了榜样,她用行动教会孩子们怎样孝敬老人、怎样与人为善。

‚太突然了,这么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她是村里出了名的好人,面对危险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大家一点

2 儿都不感到意外。‛村民们聚在一起,在哀思中议论着彭秀英不顾自身安危、车前救人的壮举,大伙儿都被她的行为感动着。邻居们纷纷到彭秀英家中帮忙料理丧事。

说起彭秀英大娘的好,邻居张巧玲泪流满面。‚秀英大娘可是个出了名的热心肠。平日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她都会去帮忙;谁家顾不上接小孩儿,她就会一块儿接回来;孩子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她也会细心照看,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孙子孙女。村里的孩子们经常围着她,一口一个奶奶,叫得可亲了……‛

在邻居劳艳琴的印象中,无论邻居谁家有事,秀英大娘总是有求必应。自己种的菜,她常常给这家点儿,送那家点儿,对邻居一点儿都不吝啬;看到谁家有困难,她都会主动过去帮忙。正是彭秀英老人乐于助人的行为,令她在村里拥有了极高的威望。左邻右舍拌嘴吵架,彭秀英一出面,立马就消停了。说起来,邻里之间也没啥大矛盾,都是一些琐碎小事,彭秀英老人由于处理得让人信服,大伙儿都觉得她是一个与人为善的好邻居。

让人尊敬的好党员 令网友感动的‚党员老奶奶‛

从妈妈口中得知老人的英雄事迹后,在淮阳城关上学的吴义天小朋友冒着细雨步行五六公里,前来给不认识的彭秀英老人送行。他想亲眼看一看,自己心目中这位舍身救人的英雄老奶奶到底啥模样。

3 据祝寨行政村村委会主任彭作录介绍,彭秀英姐弟4人,父亲是南下干部。1948年父亲走后,她母亲就带着他们姊妹几个在老家生活。虽然彭秀英的母亲没有上过学,但在教育子女方面却非常严厉,在母亲的影响下,尚未出嫁的彭秀英由于表现突出,于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嫁到打鸡园村的第二年,彭秀英就成了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每次都领头干脏活、累活,从不叫一声苦。出事前,尽管已67岁了,每逢村里修路、建校,她都带头响应,主动多捐款,从没落过人后。

村委会主任彭作录说,虽然彭秀英家庭困难,但她从未向村委会张过口。2008年,由于彭秀英的丈夫连年瘫痪在床,按照规定,村里给她申请了低保补助,但彭秀英知道后并不领情。她认为自己眼下还能挺过去,低保金应发给更需帮助、真正贫困的农户。最后,彭秀英硬是把低保名额让给了同村一个更困难的村民。彭作录充满深情地回忆,彭秀英平时为人和善,心地善良,喜欢帮助别人。她能在那么危险的时刻伸手救人,绝不是偶然的。她用自己的生命向党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她是打鸡园全体村民心中最优秀的共产党员。

市政协副主席、淮阳县委书记任连军作出批示:‚老党员彭秀英舍身救人的壮举,值得全县人民学习。‛

不少80后、90后网友对彭秀英老人的壮举深表敬佩,尊称老人为‚最感人党员老奶奶‛。中华龙都网网友‚弦歌‛说:‚从小我们就接受教育,舍己救人是崇高的行为,是中

4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彭秀英老人这种纯洁而勇敢的举动就像耀眼的流星划过苍茫的陈州大地,让世人受到灵魂洗礼,令人赞叹崇敬!‛网友‚晨之风‛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彭秀英老人的壮举已经感动了整个陈州大地,向舍己救人的老党员彭秀英学习,向过世的老奶奶致敬!默哀!‛网友‚独占一江秋‛说:‚67岁的农村老奶奶,一个真正的优秀共产党员,深奥的大道理她或许并不知道多少,但在生死关头,‘党员老奶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祝英雄奶奶一路走好。‛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gerengongzuozongjie/84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