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读后感】

篇:情境教育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读后感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浓缩了李吉林老师二十多年在教育征途上艰苦求索的心血历程,这部充满诗意的作品,从“成长的故事、我心中的儿童教育、我和学生在课堂里、思想索引、权威评价”这几个层面生动地再现了情境教育的诞生和它与李老师整个教育事业和生命旅程相依相伴的过程。读完此书,感动、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一、童心永驻,不懈地追求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

在李老师的眼中,孩子们就好比羽翼未丰的小鸟,他们人虽小却心存高远,他们渴望插上一对坚硬的翅膀,飞过小河,飞过大树,飞过高山,飞向高高的蓝天„„儿童,成了李老师心灵的牵挂和寄托。为了儿童的发展,李老师开始了情境教育的探索。李老师开创的情境,总是那么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学习对孩子们来说是那样的轻松、愉悦,课堂成了孩子们灵性自由舒展的空间。岁月的流逝,流不走、也冲不淡李老师那颗律动的童心。在同行的眼里,李老师是一个长大的孩子,她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嬉戏玩耍,一起去野外踏青,一起去草地上摘野花、捉蝴蝶,校园内外,到处留下了她和孩子们的身影。童心永驻心间,李老师用童心去感受童心,用童心去感染童心,用最美的歌喉鸣唱着心中理想的教育之歌。与李老师相比,我们最欠缺的或许就是对孩子历久不变的真爱和永不泯灭的童心。

二、激情四射,谱写教育事业的精彩乐章

李老师质朴而诗意的人生,其实也充满了坎坷,布满了荆棘。父亲的早逝,家庭的贫穷,一方面给李老师的童年抹上了灰暗的色彩,另一方面也磨练了她的意志,使她过早地挑起家庭的重担,催促了她的成长。师范毕业时,带着挣钱养母的想法,李老师放弃了进入高等学府的机会,走进小学,走进孩子们之间,一边钻研教学边自学大学课程,从此开始了小学里的大学生涯。十年浩劫,李老师也不幸成了受害者。望着曾经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李老师不禁潸然泪下。但身心两方面的双重打击并没能把李老师击垮,她在彷徨、哀怨、愤怒、憧憬中苦苦等待了十年。劫后余生的岁月,李老师倍感珍惜,她成了教育改革大海中的弄潮儿,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二十多年不停地耕耘,李老师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篇篇教育事业的精彩乐章,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忙碌不止。李老师对自己的事业始终充满探索精神,动力从何处而来?动力就源自于她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对教育改革的主动热情和勇攀高峰的执著追求。李老师身上所弥漫的对孩子、对事业的激情,正是最打动我们,也正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胸怀宽广,开辟教育的美好明天

从《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李老师精深的学术造诣,还能感受到李老师丰富的人性和宽广的胸怀。她为了身边年轻人的茁壮成长,为了开辟教育的美好明天,李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毅然承担起了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从她一手创办的情境教育研究所里,走出了一个个同样激情洋溢、迅速成长的青年教师,他们正意气风发地行进在教育改革的行列,播种着情境教育的希望,收获着情境教育的快乐。

阅读《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将会让我们众多的普通教师有机会去追寻李老师的足迹,感受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从李老师身上汲取力量,从情境教育里吸收营养,滋润心灵。情境教育为更多的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教育的快乐。激情成就了李老师的诗意人生,或许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想只要我们有工作的激情,我们就能不安于现状,不怨天尤人,追求进步,超越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第2篇:“情境教育

让 红 烛 发 出 更 亮 丽 的 光

——“情境教育——情境教学”教研实验第一阶段实施计划

(1999年9月至2000年7月)

席 浩 平

时值金秋,筹划已久的“情境教育——情境教学”教研实验的课题终于拉开了帷幕,在家乡教育改革的大舞台上,我将以满腔的热情,演示一段亮丽的人生,让红烛发出更加美丽的光辉。按照课题实施方案,1999年9月至2000年7月进行课题的第一阶段实验,为使此工作顺利进行,现作出如下计划。

一、实验的目的

学习“情境教育”的有关理论,提高教学能力。以语文、思想品德课为主进行教学试验,用情境教学的方法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迅速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走上接受素质教育的新轨道,使实验班学生成绩赶上或超过对照班人均成绩,提高优秀率、及格率。在实验过程中,积累较多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摸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进行示范授课。整理并编写一些较成功的有指导性的教学情境设计。论证课题实验的优劣得失。

二、实验内容

1、在五(1)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在一

(1)班进行“汉语自学法”教学实验。

2、在班内开展活动课。

3、改进教室文化粉饰。

4、在教师中开展讲座和讨论

三、实验对象及分析。

1、确立五(1)班为“情境教育”教改实验班,以语文、思品课为主要教改科目,由本人负责进行教学实验,五(1)班共有学生34人,该班学生纪律松散,上学期被列为全校后进班级,学生学习基础差,多数学生缺乏上进心,上学年统考语文成绩名列全乡倒数第三名,人均成绩比平行班五(2)班低5.3分,优秀率5%及格率50%,原任课教师已经调离,本人对该班学生情况比较生。

2、确定五(2)班为实验对照班,该班正在由原任班主任乡级 第0页

先进工作者学校模范教师——张树奇进行“目标教学”教改实验,五(2)共有学生31人,该班学生学习基础好,学风浓,上学年末全乡统考语文人均成绩高出五(1)班5.3分,优秀率达10%,及格率达69%,学生思想表现好,上学期被评为先进集体。

3、确定一(1)班为“拼音自学”教改实验班,由申林孝用新教法上课,由该教法的创立人席浩平对该课程的实施进行全程指导,一(1)班共有学生28人,拼音教学完全属于新授课。

4、确定一(2)班为“拼音自学”教改对照班,由全乡久负盛名的低年级先进教师申海波用传统教法授课,该班共有学生29人,拼音教学属于新授课。

四、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1、积极学习“情境教育”的理论,制订切实可行的学期授课计划。

2、研究课堂教学,设计全新的课堂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努力开展活动课,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智力发展具有个性行为的倾向性。

4、坚持进行教研组评议、讨论,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短期小结评估,调整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

5、做好期中、期末试卷分析为工作积累材料。

6、在时机成熟时进行示范教学,吸引其它教师参与教改实验。

7、不排除教学过程中安排活动,课型设计,学法指导的随意性与灵活性,

五、重要活动安排。

1、开学初做好课程计划并进行评议,学期末做好总结。

2、学期中至少进行两次问卷调查,一次抽样分析。

3、做好试卷分析与成绩评估,进行能力发展测试。

4、开展活动课要有记录,有活动成果分析。

1999年9月15日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教改实验第二阶段工作计划

(2000年9月至2001年7月)

席 浩 平

“情境教育”教改实验时经一年的磨砺,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对此我信心百倍,愿在实验的第二阶段作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以下是本阶段的工作计划。

一、实验的任务。

1、进行新一轮的“汉语拼音自学法”教改实验。

2、引导更多的教师参与“情境教育”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与参与教学实验的能力。吸引全体教师参与教研实践,把“情境教学”从语文单一学科,延伸到各门学科中去;从课堂教学法,延伸到课外活动的广泛领域中去。促成“情境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实验班学生的各项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3、在“情境教育”中引入创新教育的方法,进行试验。

4、总结经验,写出专题论文,在全乡范围内广泛宣传。

二实验对象及分析。

1、确立四(2)班为“情境教育”第二阶段教改实验班。该班共有学生25人,其中女13人,该班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一直由原任班主任兼语文课,由于教者对素质教育认识深度有限,致使所教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掌握方面存在严重的偏差,其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作文知识的领会上,大多数学生错误的认为一篇文章,只要用上几个好词语,就是一篇水平较高的文章,可全班绝大多数学生全篇作文没有一句通顺的话,学生说话能力就更差了,班上发生了一些小事,班干部不能叙述完整。学生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差生过差,如有的学生书写慢,不会分析简单的汉字结构、笔画顺序。有的学生识字少,遇到作文造句一类的作业速度慢,有的学生汉语拼音没有过关,识字能力差。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懒惰贪玩,平时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外练习就更少了,有个别学生一天写不好十个字。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组织有趣的活动,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意识谈泊,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养成推天推日,蒙混过关的习惯。在教学中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忽视意志的锻炼与培养,扼杀了学生的进取精神。

而且受关门办学,偏面追求升大学,跳出山村,万众一心向高考的错误思想影响,学校教育偏离了面向未来,面向穷山沟的未来的正确宗旨,把考上大学看成是山沟孩子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使学生不懂国家时事政策,不了解家乡人生活命运的变化。不实实在在地立足于自己的山乡,想自己应该想的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马马虎虎,对学习的目的摸摸糊糊,没有远大的理想。

2、确定四(1)班为实验对照班,该班学生共有27人,学习基础差,纪律也较差,与四(2)基本平衡。

3、确立一(2)班为“汉语拼音自学法”教改实验班,由本人指导任课教师张维恭实施实验,确定一(1)班为“拼音教学”对照班,用传统教法和新教法混合施教。

三、实验的方法:

1、通过学习,讨论、座谈、示范等方法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教改实验。

2、开展全校性的教改活动,利用“听、评、论、做”等形式进行授课训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把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符号活动——情感意志活动——思维智力活动”统一起来,把“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理育人”的教育形式统一起来,达到“情境教育”。

3、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教师既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要激励学生,使情境教学由创设学生理解传授知识的情境,深入到创设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问题情境,能够教中求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四、实施途径

1、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初步形成一种模式。

2、加强班级活动课,发展校级活动课。

3、改进校园文化粉饰,增加教学硬件设施。

4、在教学中开展“听、评、说、做”课活动,增强教改意识。

5、在班内开展创新教育。

五、具体活动安排。

1、在开学初组织教师学“情境教育”的理论,学习已经取得的经验材料。

2、开展观摩教学,提高实践操作水平,评选优质课进行乡级教学示范。

3、为全乡“教研教改讲座会”准备材料。

4、在全校开展活动课,组织学生去校外调查访问活动。

5、总结创新教育的经验。

二○○○年九月五日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教改实验第三阶段实施计划

(2001年9月至2002年5月)

席 浩 平

浓浓的秋色,沉甸甸的秋实,在这丰收的季节里。我们满怀信心,整装待发。“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教改实验在圆满地完成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后,又要开始第三阶段的实验工作。为胜利地结束最后的任务,本阶段应做好如下计划。

一、实验内容:

1、制定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情境教育”的教改方案。在全乡大力宣传“情境教育”的成功经验,促成“情境教育”的广泛普及。

2、在教学实验中,把“情境教育”从具体的活动模式,延伸到全校性的,多学科的,大单元的教育活动,从特殊的教学方式,延伸为有普遍意义的素质教育模式。

3、把“合作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教育理念融入“情境教育”。

4、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汇报成果,接受鉴定,广泛宣传,推广普及。

二、实验目的:

1、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面向未来,面向祖国,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生活交际能力的新一代学生。

2、在我校全面推行以“情境教育”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模式。办有特色的学校。

3、提高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质量立校、科研兴教”为办学宗旨。迅速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

4、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整理实验过程中的全部资料,在全乡范围内进行大力宣传推广,起到一点带面的作用,为提高我乡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实验对象:

1、本阶段个人实验对象仍确定为第二阶段升入五年级的二班学生,对照班与任课教师都不变。重点进行新教法,新理念的渗透,使教育教学能够始终处于创造性发展的前提下进展。

2、在本校学前班进行“汉语拼音自学法”实验。

3、在本校各级各科进行“情境教育”教改实验。

四、实验方法:

1、利用评选优质课,优秀论文等形式推进“情境教育”的全面实施。

2、创设条件,积极推进课内外活动课的广泛开展使“情境教育”从特殊的教学方式,延伸为有普遍意义的素质教育模式。

3、在课堂教学中,在各种活动中,引用“合作教育”“个性教育”的成功经验。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确定研究课题,引导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探索学习、体验。

4、完成个人总结,分析实验成果。

5、在学生中实施“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团结合作。共同提高”为班风学风的教育。

五、具体活动按排:

1、在全校进行两次教学示范(语文课一次,活动课一次)。

2、在全校进行一次全体学生观摩的大型自然课教学实验。(三球仪演示实验。自然图片展示。人体解剖结构展示)

3、进行一次“情境教学”评课竞赛。

4、论文交流一次。

5、准备乡教委组织的“情境教育”研讨会材料。

6、总结德育工作成果。2001年 9月7日

第3篇:情境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情境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李吉林

曾经做过不少年班主任,现在回忆起来,班主任工作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欢乐。我做班主任,心与学生相通、情与学生相联,有一份责任,有一种真挚的情感。在我做班主任的日子里,一直追求一种师生亲和平等、充满情感但又蕴含着理性规范的境界。我觉得班主任工作应该多侧面、多角度地来影响儿童的心理,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直线的、单一的。

后来我虽然不做班主任了,但随着情境教育实验的进行,我常常和学校的班主任老师打交道。我不断思考、探索怎样运用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来开展班队活动,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境教育是从语文学科慢慢发展起来的。从1978年到1989年,十多年间,我初步构建了情境教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1986年,我和学校的其他老师搞整体改革,从中概括出情境教学“五要素”: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后来我们又把它发展成: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经过这样的概括,我发现情境教学不仅可以在语文学科运用,在数学、思想品德等其他学科,在班主任工作乃至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于是我从1990年开始酝酿情境教育,并初步勾画了运用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验方案,试图把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全面拓展。我选择了思想品德课作为切入口。

为什么选择思想品德课呢?因为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一般容易说教灌输,比较抽象,不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我认为思想品德课应当关注情感,因为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应当在激发、陶冶道德情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道德观念,再在这个基础上驱动道德行为。我在语文情境教学中就提倡“以情感为纽带,渗透教育性”,这一点显然可以为思想品德课及班主任工作所利用,因此就首先从语文课向思想品德课连同班主任工作延伸。通过这段实验,思想品德课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情境教育的运用使思想品德课充满了生机,变得有血有肉,改变了过去说教式的、抽象的教育方式,真正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意识,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就有了情感的铺垫。情境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的延伸取得的收获,让我们看到了情境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拓展的可行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向各个学科、向课外活动以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延伸,影响到儿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项实践颇有成效,那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它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我觉得老师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追问,只有弄清了这些基本问题,我们的工作才不是经验性的,而是有明确的思路和理论支撑的。

情境教育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在能动的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中得到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来构建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有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多么了不起,她就知道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情境教育汲取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丰富它的内涵。情境教育的“情境”,是一种有情之境,是一种非自然状态下的、人为优化的情境,是一种有情有趣、充满着美感和智慧的情境;是网络式的,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广阔的空间。所以我们每天走进课堂,每天生活在孩子的教育空间里,要考虑一个大的背景,要想到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作用。

情境教育以哲学原理为指导,再根据暗示的诱导、移情的作用、角色转换的效应和心理场的整合四个方面来构建它的基本原理,然后根据基本原理构建基本模式。基本模式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要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应。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他们的成长环境,每一个儿童都是在一个十分具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环境与儿童构成了一个静态和动态、物质和精神交织在一起的生长环境。这个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然而却是极其深远的。儿童成长的环境比起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要宽阔得多。但是,多少年来,学校成为专门传授知识的一个场所,班主任工作常常是事务性的、规定性的、约束性的。其实,学校的高墙、教室的门窗是挡不住儿童与社会的交往的,抵挡不了生活空间对儿童的影响的。我们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应该大视野、宽空间,努力从儿童不同的活动区域施加积极的影响。

小学教育虽小犹深,小学教师虽“姓”一个“小”字,但她的眼界应该是宽阔的,她的境界应该是高远的,这样她才能做出事情,唯有大境界才能成大事业。所以,我觉得小学老师应该想到今天的孩子站在21世纪的舞台,就要面对国内、国际这么大的一个时空。在这个大的时空里,孩子长大后他是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形象,他对我们国家以至对整个世界将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是不是他们中也有人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利,我们应该从孩子童年的时候起,就去为他们的未来思考、策划、设计。这不是我们每个班主任在嘴巴上讲的,而是要在心里思量、勾画的,甚至带着焦虑情绪去作深层思考的。这是班主任的一种神圣职责。现代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班主任工作更应该与儿童生活、与社会相通。因此,我们必须拓宽教育的空间。就学校来讲,班主任不仅仅是在教室里、在办公室里和学生谈话,不仅仅是早晨上晨会、一周上班会,还应该从课堂、学校向外延伸。我们从课外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活动、野外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拓展。我们用一个统一的、鲜明的目标引导班主任工作,也就是我们现在形成的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共识,把不同区域的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常常想班主任工作应该以德育为灵魂,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也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灵魂。德育工作要以情感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没有丰富多彩的主体性活动,儿童的道德素质很难得到提高。我们在考虑儿童活动的时候,要考虑怎么把它拓展开来。班主任的工作一般都比较具体,有的也很琐碎,学校里很多事情都要班主任去做。要使班主任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地走到儿童中间,把儿童看做班级的主人,自己仅是一个组织者,一个参与者,一个鼓动者,一个关爱者,这就得转变教育思想,多角度地构建班主任工作,使我们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力度。

(一)教育“周”“节”活动。为提高教育的整体效应,我们开展了一些教育“周”和“节”的活动。这些“周”和“节”并不是每一年、每一学期都依次进行,而是根据当时大的社会背景,根据学校教育的需要以及时令有所选择。比方说每年2月,学生过了新年走入学校,我们第一个活动就是“爱书周”。“爱书周”的目的就是让儿童不仅要爱惜教科书,爱学教科书,还要爱读课外书。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让孩子读好书,和书籍交朋友。在“爱书周”,我们做了一个很大的书的模型,学校还和新华书店联系,举办“金苹果”书市。孩子们可以自己买书,可以把自己的零用钱省下来买书送给贫困的学生,或者高年级的孩子把书送给低年级的孩子。每个教室都有一个图书角,班主任要求每个学生爱惜图书。每个家庭给孩子一个书橱或者一个放书的纸盒子,这样让孩子们拥有自己放书的天地。在“爱书周”的日子里,整个学校都有一种以读书为荣、读书为乐的氛围。这样的氛围告诉儿童,读书是件快活的事儿,读书的孩子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再比方说,每年快到冬天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童话节”,在这个“节”里,孩子们就像过年一样快活。我们知道孩子们喜欢童话,童话富有幻想,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没有想象就没有童话,幻想是童话的生命,让儿童多读童话,孩子们会插上想象的翅膀,这就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童话除了它的智慧性,还有它的教育性,它体现了一种真、善、美的境界,它为儿童在这么一个喧闹的都市里找到了一块美丽的、纯真的净土。“童话节”时,各个班的主题是每个班的班主任和孩子们一起商量的,是“童话的王国”“植物的王国”“动物的王国”还是“科幻王国”,都由孩子们自己决定。然后,他们自己去布置,从教室的门框一直到黑板报,孩子们都精心地为之装扮。很多孩子不约而同地戴上自己喜欢的童话角色的头饰。各个班级还在校园里各挑一棵树,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童话角色的剪纸、模型、绘画等手工作品都挂在树上。“童话节”期间,孩子们写童话、讲童话、画童话、编童话、演童话、制作童话的手工作品,孩子们欢天喜地。我们还曾请来市长跟孩子们一起过“节”。市长扮演兔妈妈,学生扮演小白兔、大灰狼。我们把市长戴着白兔头饰的照片送过去,她觉得这是她人生中特别快乐的一天。“童话节”快结束的时候,童话背景要拆掉,孩子们都舍不得,班主任老师也非常留恋。我们学校有一个腊梅园,于是就因地制宜搞了一个“腊梅节”。老师带着孩子观察腊梅花,告诉孩子,冬天来了,外边的很多花都没有了,菊花枯萎了,一串红也都凋谢了,可是现在还有一种花开着,那就是腊梅。在观察的过程中,一种抗挫折教育也随之渗透其中。记得“腊梅节”前,我们全校的班主任集中到大会议室,大家设计怎么过“腊梅节”,选出一个最佳方案。“腊梅节”过后,孩子们对腊梅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除了以上的这些“周”“节”,我们还有“丰收节”“幸福节”“创造周”“爱国月”,在这儿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这些“周”“节”给孩子们以特别强烈的教育,因为在这些日子里,孩子是真正的快乐的主人。除了“周”“节”活动以外,我们还将活动引向家庭,例如,妇女节这天,各班班主任和孩子们讨论怎么做妈妈的好孩子,怎么分担妈妈的忧愁。孩子就在班上搞了“我系上了妈妈的围裙”“今天我当家”活动,孩子们都觉得一下子长大了,亲情更加深厚了。

(二)主题性大单元教育。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是从语文学科拓展开来的,是从课程发展的历程中得到的启发。叶圣陶先生的课程理论指出,学校里课程的各个分列,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他说因为分列的缘故,每一种课程往往偏于一种境界。他指出,教育的最后目标在于种种境界的综合,也就是说使各个分列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构成了一种有机体系,让我们学生身心沉浸其中。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在班主任工作中或班队活动中,怎样使学生沉浸在这样的境界中呢?这就特别需要我们把各个学科与班队活动融合在一块。现在教育部提出学科边缘要软化,不要分得那么厉害。我觉得这就是课程发展综合化的一种体现,我们竭力追求这种教育的整体效益。情境教育强调以德育为主导,在主题性大单元教育中,就是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以儿童为主体,来开展活动的。这样就从教学到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校外以至家庭在主题的导向上相互迁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充分地利用教育、教学中的相似块。这就是互补,是一种良性的循环。这确实比较有效。

在“情系灾区,伸出友爱的小手”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中,我们把学科当中凡是表现一种友爱、互助的或者英雄人物利他品质的课文和教材放在这段时间教,音乐、体育、美术也体现这种互助的主题。然后,我们让学校教育走向家庭,让儿童能够主动、高兴、乐意地参与,真正受到友爱的教育,培养一颗同情别人的、善良的心。比方说支援灾区,如果仅仅停留在哪个班级交的钱多,那没有多大意义。我们德育处的老师在家里把每天电视台播放的有关灾区的画面录好,第二天晨会的时候播放,让孩子们亲眼目睹灾区的老人、孩子正受到灾害的严重威胁。于是,就有不少孩子受到感召,把零钱送到学校;还有的拉着妈妈去买新书、新铅笔盒、新书包捐给灾区的小伙伴。捐赠的时候,全校的老师、同学包括退休教师都来了。首先捐赠的是退休教师,每一个人都捐了;孩子们也排着队把自己的零用钱捐出去。在那种情境中,孩子们的人格自然地升腾了。那些被褥、棉衣堆得像小山一样高,我仔细翻看,有的虽是旧书包,但都洗得干干净净;更多是新书包,我特意打开看看,里面整整齐齐放着新的书、新的本子、新的铅笔盒,新铅笔盒里放着满满的铅笔、橡皮。书包的角落里,都没有捐赠孩子的姓名。其间,我挑了一个最漂亮的,问是谁捐赠的,一问才知道是我们教导主任女儿送的,像许多孩子一样,她也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当时我的的确确感动了,为孩子纯真的、炽热的情怀感动了。老师的行为会对孩子发生作用,孩子的行为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教育。

根据情境应该是连续的理论,我们的活动不像过去那样到此为止。我们把活动延伸开来,孩子们作文课上给解放军叔叔或者灾区的孩子写信,后来,孩子们竟也收到了36封回信。灾区的孩子来信告诉他们,捐赠的铅笔、棉衣给他们带来了温暖,解决了许多困难,表示深深的谢意。我们在这个教育的有限空间里,从广度、深度、密度上拓展教育工作,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益。我们的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每学期搞两到三次,以主题来沟通学科和活动,体现了主题鲜明、情感伴随、儿童自主、角色众多、场景转换这五个特点。活动既有一定的生动性,也有一定的深刻性,这样学校的教育就把儿童的认知、情感水平带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区域,使教育获得了知、情、意、行的整体效益。

(三)野外教育。让儿童走向大自然,投入大自然温暖的、宽厚的怀抱,这就是野外教育。我们觉得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大自然的美感,她的色彩,她的线条,她的形体,都是无与伦比的。我们班主任要利用好大自然这本好书。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主张要在“梨树之下”“杏坛之上”,在一个大自然广阔的空间里授课,所以我们把孩子带到大自然这本书里,引发儿童对大自然因果关系的思考,对自然美的热爱,刺激儿童语言表达的欲望,在大自然发生骤然变化的时候,他会感到惊叹。观察活动充满了智慧,孩子对大自然的情感很自然地得到培养,历次野外活动,孩子都表现得那样流连忘返。野外教育将环境教育蕴含其中了。爱惜环境,热爱大自然,学校里的花草也没有一个人去摘、去踩。孩子从热爱大自然逐渐领悟到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道理。我们从这里拓展教育空间,然后再到家庭教育。教育的区域不同,但是目标一致,这就形成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教育以及和谐的氛围,让孩子们无论走到学校的哪一个区域,他们的心灵无不受到滋润、得到感悟。

教育空间要拓宽,心理距离要缩短,班主任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更要缩短。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权威。在小学,学生家长会说:“我们的话都不听,但你们老师的话他听。”班主任更有权威。权威性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敬仰之情,甚至是一种敬畏,因而产生距离。我们怎么来缩短心理距离,使儿童的发展处于最好的、最佳的心理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亲和的关系,那是平等的、民主的关系。班主任老师应该是孩子的朋友。我们有的班级设立了“知心大姐姐信箱”,孩子一有什么苦恼,就写封信到信箱里,然后班主任老师作为“知心大姐姐”来答复,及时消除孩子的苦恼。那不是以班主任老师面貌出现的,而是以“知心大姐姐”的身份出现。有的孩子父母离异了,孩子非常苦恼,就把苦恼告诉“知心大姐姐”,“大姐姐”就会安慰他。所以说,班主任工作如果没有情感,就会陷于琐碎事务中,也很难想出创新的举措,老师们就会觉得班主任工作太累、太繁琐。班主任确实是辛苦的,然而一旦缩短了和孩子的心理距离,以情感为纽带来做这项工作,就会觉得其乐无穷,非常有意义。

一个班主任会影响四五十个孩子的成长,想来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但愿班主任都能体味出其中的价值和幸福,成为孩子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作者介绍:李吉林,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历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著有《李吉林文集》

第4篇:情境教育读后感

《情境教育的诗篇》读后感

假期里,认真研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教育专著《情境教育的诗篇》之后,感触颇深。虽说这是一本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专著,但是李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太多的真情实感,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李老师的情境教学强化生活感受,强调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到具体情境中去感受,这就把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学生身处具体场境中,可以眼看、耳听、鼻闻、手触,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获得生动的形象,丰富了具体的知识,激发了真的情思,学到了活的语言。

李老师的情境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她在情境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特别是以图画、音乐、演示和语言描绘来设置的情境,大都有意识地粗略一些,简易一些,为学生留有广阔的想象天地,使学生在“求异”想象中不断迸发创造性。

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很实用,这部著作中阐述的教学理论简明易懂,所举情境教学的成功范例,可直接供我们老师参阅或效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学习,多积累,多研究,多运用,希望能像李老师那样,在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情境教育世界里,和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

第5篇:感悟《情境教育》

感悟《情境教育》

我反复地研读了好几次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篇章,从中获益颇丰。

对于语文教育,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文章的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是在太重要了。但是怎样让学生融入这个情境之中去呢?

第一,老师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紧密相连,他们的想象力不仅是无穷无尽的,而且还是充满生命力的。

其次,老师要感性。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情感。老师把这种情感渗透到教学中,体味文章中的深厚情感,用自己的情感触动学生的灵魂。

第二,老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老师应该掌握全班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控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与情境教学紧密结合。

第三,培养学生。要成功地上好情境教学的课,光有老师的充分准备是不够的,还得有学生的紧密配合。学生的能力,胆量,知识结构等大都是老师后天培养的成果。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观察事物,为发展想象力发展素材。让学生敢想敢言。此外,老师还应主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嘛,有了兴趣,学生才

会耐心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的美好,在所有事物身上都融入自己的情感,发展自己的爱心。通过学习,形成自身分辨是非的判断力。

第四,鼓励学生。只要学生们的想象合理,抑或适当夸张,老师都要给以鼓励和赞赏,其实只要他们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老师都应该给以满意的微笑。相信老师的虔诚相待会是他们学习前进的动力。

第五,让学生多实践。让学生参加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去,仔细观察事物。使得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

相信通过我们广大教师的实践操作和探索总结,中国的语文教育一定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第6篇:感悟情境教育

感悟情境教学

小教英语师范091 孙思 0906112045 看了几个有关李吉林老师的视频,阅读了她的一些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被李吉林老师对孩子们的喜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深深的折服。就是份深沉的感情,支持、推动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一所学校,教一门学科,不为名,不图利,勤奋工作,不断探索。而且,在如今这个浮躁、浮夸、浮华的社会氛围中,能在三尺讲台坚持几十番春秋冬夏、并且在如雨后春笋的教育改革中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效,实在是让人敬佩。

其次,还有就是李老师对孩子的透彻了解也让我印象深刻。她好像就是孩子们肚子里的蛔虫,知道孩子们在课文的哪里理解有难度、在哪儿添一个怎样的教学环节就能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所以她既能和孩子们做朋友,又能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和技能。

此外,我也深深的感觉到语言魅力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活动室支配,引领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在一次以《我是一颗蒲公英》为题的作文课上,李老师随手勾勒一颗蒲公英,指着图,别有兴致的说了一句:“你们现在就是蒲公英了!”孩子们听到后,看着黑板上朝自己微笑的蒲公英,很乐意成为一颗蒲公英,努力把观察中对蒲公英的感知加上自己的情感活动,高高兴兴的表达。课堂上,老师会对某一情景用语言进行描述,,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声音、不仅是词,而且仿佛看到了画面。

课堂上,李老师全身心的投入,绘声绘色的讲解,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李老师的满怀热情。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具有一颗童心,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像小孩一样会感到新奇,无限喜爱。能够设身处地地位学生着想:学生在情境中户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有没有美感?好不好表达?有一颗热忱的心想着学生。我想这也是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一些要求。

运用了情境教学后,孩子们学习就容易感受到“易”、“趣”、“活”,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学在运用了情境教学后,不再是那一本薄薄的教材,不再是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问答;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也不再是被禁锢在那小小的教室里,那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意,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教学变为具有吸引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情境教育具有“形真”、“情切”、“意远”、“情寓其中”的特点。这是李吉林老师自己的总结,对此我有些自己的理解。在使用情境教育进行教学时,实物演示和图画再现经常被使用。儿童由于认知范围的局限性,对有些课文中出现的事物很陌生,他不知道那是什么,而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及时进行实物演示或是模拟情景、穿插图画,儿童就会幡然醒悟。比如,在《詹天佑》一文中“两头火车”在人字形的线路上行驶这一情景,就可以用模拟实物演示,用剪纸的两头火车代替。也可以用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音乐能够很好的渲染情绪,以音乐中的情绪影响、带动儿童的情绪。表演则可以让孩子对课文中形象产生亲切感,更好的融入课文中所描写的情境中。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都是在教师语言的指导下进行的。

第7篇:《情境教育》读后感

《情境教育》读后感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就对教师的课堂艺术的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以前在教学时也意识到了情境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积极地去尝试和探索过,知道情境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也知道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发现很难运用自如,始终收效甚微,这次有幸拜读了李吉林老师创设的“情境教育”,使我茅塞顿开,对情境教学有了较为直观和系统的认识,触动非常大,以下是我学习“情境教育”后的几点感受。

第一,情境教学解决了“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走入课堂,走入文本”的问题。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良好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激发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就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所以情境教育提出以“情”为纽带,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这就弥补了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理性,忽略情感,因而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隔膜,从而使学生难以形成热烈的情绪,难以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缺陷。因此,情境教学是真正意义上解决了“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走入课堂,走入文本”的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第二,情境教学拓展了教学渠道。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如问题情境、生活型情境、探究性情境、实验型情境、趣味性情境等,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内容,诱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克服学生对学习的排斥感,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获得了积极的心理满足及对学习的信心。

第三,情境教学体现了教育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唤醒者、鼓舞者——唤醒学生创新的潜能,鼓舞学生创新的志向。情境教学从情境的设计、情境的选择、情境的运用都体现着教育的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要让情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要在情境中拓宽学习的空间。情境教学不仅对教师的教育创新提出了要求,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品质。

最后,在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究中,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状况,教学的实际条件等诸多因素,有目的、有选择、有意义地进行情境教学,让情境教学更好地为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如一本厚厚的书,需要我们细细的钻研,李老师坚持走自己的路,她成功了,我们比她年轻,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所以我们更要努力的去钻研。今后我将以前辈为榜样,手捧一颗爱心,追寻大师的足迹,紧随时代的步伐,在情境教育这片沃土上做一名辛勤的耕耘者,让情境教学在贵州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xindetihui/56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