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述职述廉报告】

篇:“张荣锁事迹报告”会

心得体会

19号晚上,很荣幸参加了训练营开幕仪式暨“感动中国”人物张荣锁先生的事迹报告会。整个报告会学习下来,我感触很深,无论是张荣锁先生的自我介绍环节、主持人的采访环节还是最后的提问环节,这位来自农村的支部书记淳朴而又富有激情的讲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他身上我学习到了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做好先锋带头作用,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也不能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他把自己辛勤挣来的百万家产无偿捐献给村里,又带领全村百姓在悬崖上历尽艰辛修了一条“救命路”。这种奉献和牺牲并不是每一个党员都能做到的,这恰恰也是我们需要跟张荣锁先生学习的地方。并不是要求自己非要像张书记做那么多的牺牲与努力,只是他的这种坚定为民服务的热情与信念很让人感动,这种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身为一名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我自认为现在还有很多工作做得不到位,并没有很好地端正一名党员干部该有的工作态度。对待支部内部的党务工作也不是特别的热情,很多事情都是浅尝辄止,听了张荣锁先生的事迹报告会后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主要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该负起的责任和对为其他人服务的激情。从张荣锁先生身上看到的就是一名农村党员干部的淳朴和对工作的热情。他已经拥有了财富,但他心里装着还在贫苦生活中的乡亲,他已经走出了大山,但他还想让所有乡亲都能够走出与世隔绝的山崖,他拿出愚公移山的执著和勇气劈开了大山,在悬崖峭壁上为乡亲们开凿出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道,这样的牺牲和奉献,这样为民着想的为民服务的精神怎能不让我们动容。或许我们不能做出这么伟大的事情,但是生活的点滴我们都应该存有这种思想觉悟,在生活的无时无刻我们都可以帮助身边的人,事不在大小,而在于我们有没有工作的激情。现在的社会存在很多的诱惑,保持这种精神已难能可贵,我们需要学习与宣扬这些思想,从精神层面上改变现有的工作状态。

真的很庆幸自己报名参加了这次的研究生“红色领航员”训练营,有机会听到张荣锁先生的事迹报告会,现在的接触和学习总是比书本上的认知来得有感触的。我会慢慢从思想上提高自己,带有激情的工作,做好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为他人服务,乐于奉献你才会收获更多,我相信在后期的训练营活动中我能学到更多,成长很多。

第2篇:个人先进事迹报告张川荣

个人先进事迹报告

我是特钢公司生产间的一名带班长,这次被评为先进个人,我感到很荣耀和自豪。因为这是对我们这个班集体工作的肯定和激励,肯定了我们取得的成绩,激励我们以后要更加努力的去工作。

这种荣誉与我们领导的关怀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与大伙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这里向领导和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为一名带班长,我时刻践行着自己的职责。身处生产一线,产品的质量,生产成本,生产安全都要求我们不能有丝毫的麻痹。

在这半年的工作中坚决按照生产工艺流程进行生产操作,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确保产品合格率达到生产工艺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坚持节能减排的理念,杜绝跑滴漏现象的发生,稳定降低了生产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克服困难,及时、按质完成生产上下达的生产任务。

时刻牢记生产安全,安全就是生产力,配合生产对大家进行各种安全教育,保证了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有力的促进了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遵守厂部规定的厂规厂纪,和大家一起学习,带头遵守

各种规章制度。在生活中关心我们的班组成员,对于他们思想上的问题及时开导,生活中的问题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使我们的这个小集体就像一个温暖、温馨的家。

在这半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很不够,还应该继续努力,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带领我们的班组,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我们公司的发展奉献更多的光和热。

张川荣 2012.06.21

第3篇:张 亚 荣 事 迹

张 亚 荣 事 迹

张亚荣老师是北京市优秀教师,我校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在水利职教事业上兢兢业业,勇于进取,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

一、教书育人,成绩显著

张老师任教多年来,始终坚持在一线工作,她学术功底厚,教育理念新。先后承担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专业(简称水工专业)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中,她以生为本,针对学生个体特点,采取分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她不仅教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实践,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将“四新”知识渗透到教学中,教学效果良好。

张老师负责水工专业顶岗实习,为了提高实习质量,她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经过多种渠道、多方联系,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她经常到实习工地看望学生,与实习单位沟通,了解学生实习现状,并给予具体指导,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指导,在顶岗实习中付出了很多辛苦。由于落实到位,管理细致,学生的表现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就业率也得到了提高。

张老师不仅教书还要育人,她注重从思想、身体、心理等诸方面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她坚持为人师表和以身作则,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她深入到学生当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真心、真情,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从爱出发,从严要求,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工作,她所带班级被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班团委多次开展“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资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明显

1、深入调研,开展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张老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内涵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她经常与水务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广泛开展专业调研,组织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讨会,确定水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并对每一岗位的核心能力和相关能力进行详细分析,对水工专业准确定位。完成了水工专业的专业规划,制定了 “3+1”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体现了课程的水务化、培养目标的技能化、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证书的多样化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化。

2、创新教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1 张老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着“理论够用,强化技能”的改革思路,创新教法,工学结合,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把教室与实训场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教师做中教、教中做,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如在《工程水文》教学中,她带领学生到通州水文站进行现场教学,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进行降雨、蒸发、水位、流速等水文要素的监测,学生兴致盎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在《水利水电工程造价》教学中 ,她以一个实际工程为载体,让学生计算工程的主要单价,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编制工程造价的实践技能,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教学研究,提高职教水平

张老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负责完成了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审批的 “3+1”教学模式试验研究,参与了“校园雨水利用工程施工”试验研究的校外课题。完成了“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就业能力”、“《水利水电工程造价》课程考核改革试验研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研究”等校本课题,其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就业能力”课题获学校优秀课题奖。

张老师在教学中认真并积累心得,撰写了大量的教学论文。其中《立足水务 ,实现水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浅谈“3+1”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结合实训基地重点建设项目评估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等论文获学校论文三等奖;《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专业为北京水务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论文,在北京高职中专教育文摘上发表;“浅谈《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在《水利职业技术教育》刊物发表;“结合北京水利特点,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X-Q模式在水工专业毕业设计中的运用”两篇论文在《北京水利》刊物发表。她参编的《水利水电工程计量与计价》教材在中国水利出版社出版发行,《防洪抢险技术》、《防洪、抗旱与排涝技术》教材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张老师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在企业技术指导下,先后负责完成了测量、土力学等校内实训基地的更新与改造工作。扩充了教学实训设备,使专业实训设备的齐全状况和先进性程度有了显著变化。

她注重校企合作,在学校领导支持和兄弟单位的配合下,负责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在专业教师实践进修、学生实践及就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平时注重与实训基地的领导沟通,进行基地回访,在稳定已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开辟新的实训基地。

四、加强实践,提高自身素质

张老师积极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带领学生一起到企业实践与服务。在实践中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熟悉工程建设过程、企业运作流程和用人标准,在提高自身实践水平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服务。她结合对企业的了解,认真研究教学方式方法、研究课程标准,做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提高教学质量。张老师同时具备了高级讲师和工程师职称,是我校的“双师型”人才。

五、团队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张老师所在的教学团队是2008年北京市教委首批认定的25个专业创新团队之一,她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吸收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做专业兼职教师。她关心团队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对他们在备课、上课、教学方法、论文写作和课件制作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常和他们一起探讨分析,给予帮助与鼓励,增强他们工作的信心,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团队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和学历提高。水工教学团队已经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团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六、技术支持,服务首都水务

张老师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专业在水务行业的影响力,先后为南水北调建设管理中心、北京市河湖管理处等多个单位职工进行水务知识培训。她还积极参加郊区技术支持,参加水员管的调查与研究,编写培训大纲及教材,在水务支持服务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4篇:张荣锁讲稿928 Microsoft Word 文档

太行明珠——回龙村的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引子:回龙村的现状,张荣锁哪一年当干部,三大战役

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个流传千载的故事,从古至今为人民津津乐道。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张荣锁演绎了一段动人的当代愚公移山的真实故事。

在20世纪90年代,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我们来的路上可以看出来)是太行深山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辉县市志》这样形容回龙村:东有十字岭之屏障,西有王莽岭之阻隔,北有清风山之险峻,南有方山之对峙。这里山高路险,一道长15公里、平均高度200多米的悬崖绝壁,将村子一分为二。崖下的580多口人,星星点点散布在12处山坳里;崖上5个自然村的380多口人,只能靠一条‚吓死狐,摔死猴,神鬼见了都犯愁‛的老爷天梯和山下联系,地势险恶,绝壁千仞……

当时的回龙有两个特点:第一就是回龙险。居住在崖上的人只能靠绝壁上一条二尺来宽的‚老爷天梯‛上下,崖上的群众常年要沿着这条窄窄的石梯背山货下山,换成盐、米等生活用品,再一步一挪的背上山去,有的地方手脚并用才能通过,十分危险。1978年9月,从没看过大戏的18岁回龙青年董小安,摸黑到10多公里外的山西省陵川县锡崖沟看戏,路上他一脚蹬空,摔死在山崖下。另有李小英、李小娟姐妹俩,过天梯时不慎跌入深渊,双双断送了性命。还有董运梅难产、赵山清患急病,都因路险难走,在抬往医院的途中丧命……这‚吓死狐,摔死猴,神鬼见了都犯愁‛的天险山崖,在20多年中,就吞噬了回龙整整18条生命。

回龙穷。虽然当时已经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已经10多年,可这里依然是运输靠人背,磨面靠石碾,照明靠油灯。没钱娶嫁,村里青年人大多是换亲成家,不少人家农闲季节一天只吃一顿饭。崖上的很多老人就连电灯电话都不知道是啥模样,生活非常艰苦。这就是当时回龙村的状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贫穷的家乡,退伍之后的张荣锁始终心里不安,立志带领群众拔掉穷根。1993年10月,37岁的他(回龙崖上崖下26名党员和662名村民,打着火把,聚集在村委会院内,全票选举张荣锁为村支部书记。)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20年来,张荣锁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创业,治理荒山、造林架电、劈山筑路、发展经济、建设社区、造福群众,使昔日穷苦落后的小山村走向了富裕文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称赞,也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2002年2月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农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联系会议领导小组联合作出了向他学习的批示。2003年成为央视《感动中国》2002年度十大人物;2003年3月-2008年3月,连续两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年来,张荣锁同志还先后被中组部、全国总工会、河南省委、新乡市委、辉县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名山区普通的村党支部书记何以得到上至党的总书记下至一般人民群众的崇高赞誉?《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作了最好的诠释:‚他已经拥有了财富,但他心里装着还在贫困生活中的乡亲,他已经走出了大山,但他想让所有的乡亲都能够走出与世隔绝的山崖,他成就了一个多少代人未能实现的梦想,他拿出愚公移山的执着和勇气劈开了大山,在悬崖峭壁上为乡亲们开凿出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道,更在人们的心中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他结束了一段贫困的历史,开创出一种崭新的生活。‛

让我们循着他的足迹看看他是如何带领回龙群众走上富裕文明的道路的。

一、主要事迹

第一、从打开山门到打开‚心门‛

刚刚我们介绍说回龙地势险要,如何让村民们走出大山,打开山门,是回龙几代人的梦想。为了彻底改变面貌,张荣锁决定向大山要路。1997冬天,没向国家要一分钱,张荣锁凭着太行硬汉的执着,带领几百名党员、民兵,组成筑路大军,背着背包,拉着锅碗瓢盆,挺进深山峡谷。他们挖地穴、移巨石、铺山草,在山腰安营扎寨。在高山上穴居3年,劈开了9个山头,在万仞绝壁上筑成了一条长达10公里的‚通天路‛。路通了,回龙村村民的生活一步步在与现代社会接轨,通天大路更是在回龙人的心中打开了‚心门‛。在张荣锁的带领下,回龙人理清思路、因地制宜,狠抓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补充旅游收益)路通了,使世代以‚天上人间‛、‚世外高人‛自嘲的崖上村民们的生活与现代社会接轨了。此路成了豫西北连接山西的又一通道。旅游服务也成为回龙村的一项重要收入。通过综合性开发,成功创建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红色旅游景点和国家4A级景区‛。使回龙天界山景区的声誉日益提高,景区年接待游客量从2006年的35万人上升到2012年的120万人,在集体旅游业的带动下,个体旅游服务业得到飞速发展。如今,从事家庭旅馆、农民客运的农户已发展到近200户,每户年收入均在5至10万元。

第二、从昔日山民到今日商人

由于地处大山,回龙村几乎很难见到一处完整的耕地,人均耕地更是少得可怜,恶劣的生活、生存环境,使祖祖辈辈的回龙人生活困难。张荣锁打开山门以后,日日夜夜都在思考发展问题,提出了‚出路在山,致富在人,守着山要做文章‛的思路。2002年清明前后,回龙全村动员,上山挖坑栽树,共栽种冬枣树、桃树、柿子树、核桃树等,30多万棵,退耕还林面积达1300余亩。目前,果树长势喜人,桃子、柿子、核桃、山楂、苹果、冬枣个个惹人喜爱,全部进入盛果期。以前靠天吃饭的山民变成了果农、果商。目前回龙已经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果品加工厂、香菇厂。回龙牌山楂蜜汁、回龙牌核桃、山药、红薯、毛栗子等土特产品成了回龙人发家致富的品牌。

(最新)大力发展林果业。利用自身的优越条件大力开垦荒山种植林果成立了回龙果品有限公司;并兴办山区特色企业成立了回龙农贸有限公司;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发展模式,成立了回龙种植合作社。村集体以股份制形成,先后建起果品加工、矿泉水厂和香菇厂。在集体股份制企业的带动下,个体小型加工业、旅游服务也也蓬勃兴起,全村已有80多户从事果品、野菜、小杂菜、食用菌等绿色产品的经营,发展农家旅社的农户达180户。在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5000余元。村民张学臣一家就靠每年晒晒野菜,再搞搞家庭旅社,收入就能达到四五万元,他高兴的说:‚这比种地强,以前每年家庭收入几百元,现在你看翻了几番,山民们的生活比蜜还甜。‛

第三、从破旧石头屋到山村新别墅

昔日的回龙村是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闻名晋豫两省交界地区的‚深山乱窝子‛,回龙人一直生活在贫困当中,住着破旧的石头屋,靠山吃饭,靠天吃饭。如今,进入回龙村,依山而建的一排排农村别墅精致宽敞,在绿树青山间熠熠生辉,这就是回龙村民的新山村别墅。

(大栗园介绍:2007年回龙人在张荣锁的带领下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硬汉劈开了两个山头,填平了一条大沟整出了这样一大片平整的土地为自己安家,为了打造出美丽的家园,回龙人在新村大栗园先后栽植了奇花名木两万余棵,设臵了环保厕所4个、水冲厕所4个、污水处理池3个,定点垃圾池1个,并且配备清洁工常年管理。如今的大栗园,古老与现代并存,300多棵超过300年的板栗树和新建的村民健身广场相映成趣,村民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万象更新。回龙的村民真正体会到了新农村大家庭安居乐业的美满和幸福。) 近年来张荣锁在改变山村、建设山村的征途上一路迅跑,但他不骄傲不自满,与时俱进的规划描绘美丽山村建设的宏伟蓝图。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召唤,他发出了‚要想治好这个村,就得科学规划;要想管理好这个村,就得集中管理;要想加速新农村建设,就得发展公益事业。‛的时代强音,由此拉开了建设美丽新山村的帷幕。先后投资1.3亿元(含有7000万扶贫资金和自筹7000万),建成回龙社区,260余户居民已经入住。投资750万元,建成了高标准寄宿制回龙小学,实现了‚电子白板‛教学,彻底解决了回龙、松树坪两个深山村160余名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彻底解决了山区群众就医难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完成了一大批水、电、路、林等社区配套设施。实现了‚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目标。

第四、从淳朴民风到现代文明

回龙原来是个远近有名的乱村,干部不团结,村里吵嘴骂街、打架斗殴、盗窃赌博等不文明的事屡有发生。路通了,回龙富了,怎么办?张荣锁在领导回龙迈上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精神文明的建设。他先抓班子建设,提出了‚与天斗、与地斗,坚决不搞窝里斗。‛在整顿班子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村民素质,坚持多年开展爱党、爱国、爱回龙的‚三爱‛活动以及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先后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好媳妇、好公婆、好公民以及勤劳致富带头人等人员已达100多人次,坚持每月15日召开党员干部的民主生活会。坚持重大问题通过村民大会,让村民群众参与协商。如今的回龙村,村民遵纪守法、安居乐业,村集体安定有序,百业兴旺,没有一起群众上访事件,多年没有打架斗殴等刑事案件出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村民中深深扎下了根。

为了增加党员、群众的正能量,回龙二十年如一日,坚持模范事迹身边学,每逢‚七一‛评出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务工作者;每逢年底评出劳动模范、孝顺公婆的好媳妇等,现在回龙社区呈现出好人好事争着做,脏活累活抢着干,一片动人的新景象。

二、回龙精神核心内涵

张荣锁,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绩?为什么会受到群众无限的信赖和爱戴?为什么会被人们广为称赞和颂扬?就是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回龙精神的核心内涵。

(一)心系群众、服务群众

‚心里不装群众,不是好党员。不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是好干部。当公仆就要永远把心和群众贴在一起。‛

张荣锁所在回龙村,能够由原来的一个落后闭塞的穷山村,剧变成为现在富裕文明的小康村。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忠实的履行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职责,靠‚代表群众根本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团结群众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之路。

心系群众,服务群众,首要的是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有为群众办实事的热情。张荣锁生长在山区,从小就对家乡贫穷落后面貌有切身感受,对乡亲们的疾苦有切肤之痛,这正是他带领群众战天斗地、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

案例:‚放着金子不拣背石头去‛。在1993年秋天,时年37岁的张荣锁,已经退伍13年,在这13年中,在部队见多识广、头脑灵活的他,回到家乡后通过收购山货、经营煤炭,很快板起了一家石材厂,还买了辆大卡车跑运输,很快成为家乡有名的‚能人‛,以200多万元资产成为‚全镇首富‛。当一家人在乡政府所在地建房安居,准备进一步发展时,1993年10月,村委换届,上级党委和全村干部群众吧信任的目光投向了他。

一头是后劲十足的自家生意,一头是穷山恶水间勉强生存的960口回龙人,张荣锁毅然选择了后者,用他原来生意伙伴的话说,‚小锁放着金子不拣背石头去了!‛亲朋好友也劝他说:‚你有高级轿车坐着,县城10多间门面房开着,采石场办着,一年收入30多万元,何必回到穷深山受罪?‛‚为圆一个人生梦!‛张荣锁想起1975年的冬天,高中毕业的他走出大山参军报国。到部队后,新战友都夸自己家乡好,张荣锁也向大伙儿描述‚家乡风光‛:蜿蜒逶迤的公路环绕山间,漫山遍野的果树春华秋实,绿树成荫的林木簇拥着座座新房……‚好个世外桃源!‛战友们羡慕不已。然而,张荣锁对家乡的描述并非现实,只是他久藏心底的梦想。在部队服役5年并入了党,退伍后经商、跑运输、办企业又丰富了经济头脑的他,怎能放弃这个带领家乡人实现昔日梦想的机会?“上任演说”时,张荣锁向党员、村民立下了誓言。“不怕自家经济收入上受损失,不为当支书手中有权力,不图当官借机捞好处。我放着„百万富翁‟的日子不过自讨苦吃,图的是借一个舞台实现走出大山时的梦想,带领村民把„极贫部落‟变成„小康群体‟!”

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就是要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案例:送电战役

上任伊始,他到山崖上的几个自然村了解情况。晚上,当他踏进张沟自然村村民董忠勤的家门时,院里、屋里黑洞洞的,只听隆隆的石磨声。走近了,才看清老董和儿子正在推磨磨玉米,墙上一盏老油灯的灯头细若豆粒。到谢莲英家时,天还不冷,屋门口却燃着一堆火,只见谢莲英正和儿媳趁着火光做针线。 ‚没有电,真让乡亲受苦了!‛张荣锁心情沉重,当场许诺:‚年底之前一定把电送上山!‛

‚这么高的山,能送上电?送天上的闪电吧?‛村民将信将疑。 是的,往山上送电谈何容易!回龙村崖上崖下相差高度800米,直线距离5公里。要把几十根每根500多公斤的水泥电杆,抬上海拔1700米的老爷顶,其间要穿过几道沟,翻过几架岭,还得攀上绝壁,登越险峰。过去,市、镇供电部门也曾勘测多次,都因‚电杆无法抬上山‛而搁臵下来。

‚如今火箭都上了天,就不信电杆上不了山!就是拼上一条命,也要把电杆插上山,让崖上人结束黑灯瞎火的历史!‛张荣锁立下誓言。

这年冬天,张荣锁带着村民打响了‚送电战役‛。12人抬一根电线杆,脚踏着根本没有路的山崖砾石,一步一步往上挪。有的地方坡度太大,空身往上爬都困难。如若有一人松劲,千斤重的电杆就会直冲而下,后果不堪设想。张荣锁自己抬电杆大头的最末节,承受最大的重力,承担最大的风险。他以此激励大家:‚你们放心地抬吧,电杆滑下来,要砸也是先砸我!‛

电杆抬到悬崖绝壁前,无法再抬了,大伙儿就用粗大的长绳拴住电杆的一头,几十个人喊着号子,一寸一寸地往上拖。不少人双手被绳子勒得皮开肉绽。就这样,苦斗35天,硬是把78根水泥杆‚栽‛上了崖顶。

1994年2月5日,明亮的灯光终于照亮了崖上。结束了崖上5个自然村祖祖辈辈没有电的苦难历史。

心系群众,服务群众,也要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意识。这是农村党员干部代表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农村党员要自觉以富民为己任,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案例:‚送电战役‛刚结束,张荣锁又带领村民打响了‚治坡之战‛。

回龙村的座座荒坡,乱石遍布。星星点点的贫瘠土地嵌在石堆间,挂在高坡上,没个像样的地块供村民种粮种果。‚决不能把穷山恶水留给子孙,得让回龙山水在我们这代人手里重新变个样儿!‛严冬,张荣锁带领全村430名劳力,在山上埋锅造饭,垦荒造田。

工地上,张荣锁既是‚指挥员‛,又是‚壮劳力‛。他高烧已达39度多,扛石头把肩膀磨出了血,肿起老高,皮肉和内衣竟然粘连在了一起,撕都撕不下来。高帮解放鞋被石块割开二寸多长的口子,脓血不住地渗出鞋外,他仍与村民并肩拼搏。

有这样的领头人,荒山怎能不低头?村民们苦斗50多个日日夜夜,硬是在荆棘乱石间造出90亩梯田。连续3年,全村治理了8座荒坡,开辟良田1500亩,种下苹果、山楂、桃、梨等果树3.5万株,目前已有2.5万株进入盛果期。张荣锁当年那‚满山遍野的果树春华秋实‛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粮、果多了,没有路运不出山,变不成钱。张荣锁带领村民修筑了3.5公里柏油路,接通山外公路,结束了回龙村‚与世隔绝‛的历史。有了公路,货畅其流,山里的‚特色经济‛迅猛发展。

过去,山里的土产运不出,村民眼睁睁地看着各种水果沤成烂泥。如今,每年都有50多万公斤水果销往山外;过去满山遍野的槲树只能当柴烧,如今截成棒子种香菇,全村拥有菌棒15万根,生产的‚无污染香菇‛打入国际市场,年获纯利上百万元;过去村里丰富的花岗岩、大理石资源‚久居深山无人识‛,如今机械化加工的各类石材畅销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 昔日穷得丁当响的村民们腰包鼓了起来,‚冒尖户‛的积蓄达到了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张荣锁上任不到3年,回龙村就成为新乡市首批命名的‚小康村‛。生活在我国道教发源地‚北顶‛名刹下,世代叩拜真武大帝祈福求富的回龙人,今天再也无人上山拜神了。村民无不感慨:‚真正的神仙是党的好政策、好干部!‛

张荣锁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支部一班人和党员干部群众‚向大山要粮吃,要钱花‛,通过造梯田、架电线、修公路、办企业。在艰苦的环境中闯出了一条立足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们的口袋也日益鼓了起来。通过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生活条件,才能使群众深切感受到有盼头、有奔头、有干头,从而不断加深对党的感情。

(二)坚韧不拔、顽强拼搏

‚共产党人是敢于创造奇迹的人。就是千难万险,也要在万仞绝壁上开出通天路。‛

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法宝之一。在张荣锁身上,就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困境中共不退缩,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带领群众战天斗地,致富奔小康的创业精神。

案例:老爷梯变成通天路

回龙村境的老爷顶海拔高度达1700米。老爷顶下一挂长15公里,平均高度200多米的悬崖绝壁,将回龙村一分为二。绝壁之上有5个自然村,居住着380口人,村民世代只靠挂在绝壁上的一架‚老爷梯‛爬上爬下。近20年里,就有18人被‚老爷梯‛吞噬了生命。

张荣锁发誓要把‚老爷梯‛变成‚通天路‛,让崖上乡亲也过上好日子。

‚修路上崖,异想天开!‛村民无不摇头。他们太熟悉‚老爷梯‛了:为了方便香客到山顶道家鼻祖修炼圣地真武观朝拜,从明代、清代到民国初期,当地官员曾4次带领人马来到崖前修路,尽皆无功而返,只是初修或补修了一架‚老爷梯‛。

‚共产党人就是敢于创造奇迹的人!就是千难万险,也要在万仞绝壁上开出通天路!‛张荣锁心雄志坚。

1997年冬天,张荣锁带领150名党员、民兵组成的筑路大军,背着背包,拉着锅碗瓢盆,挺进深山峡谷,挖地穴,依巨石,铺上山草,安营扎寨。从此,冬去春来,暑往秋至,筑路壮士苦干一年多,劈开9个山头,修成了一条长8公里的盘山水泥公路。

雄关如铁。公路修到壁立千仞的峭崖之前,最艰难的时刻到来了。如果按照常规隧道的打法,隧道的进口、出口平穿山崖,公路只能通到峭壁的对面;对面也是绝壁,仍无法通到绝壁顶上。张荣锁想出一个‚绝招‛:让隧道在崖腹里呈‚S‛形蜿蜒而上。据测算,这条‚S‛形隧道长1000多米,如果只从一个口子朝前开,得花30多年时间。唯一的办法,是先从绝壁上掏几个洞口,从几处进到绝壁的‚肚子‛里,同时施工。但是,山腹中的‚S‛形隧道如何弯斜,高低不同的每个洞口选在什么位臵很难把握。

张荣锁凭借从战友那里学来的测绘技术,把粗绳一头拴在崖顶树上,一头拴在腰间,一下子滑下崖壁,开始测量洞口的位臵和隧道的坡度。他冒着掉下悬崖的危险,先后30多次上下绝壁。不知是他的豪壮吓走了死神,还是死神因感动而有意放过了这位人间壮士,张荣锁竟然一次次有惊无险,平安归来。

洞口确定了,人们用绳子把自己吊到半山崖打眼放炮。第一个炮眼打成了,谁去点炮?几名党员站出来‚请缨‛。

‚争什么争?这事还轮不到你们!‛凭着胆大心细,沉着机敏,张荣锁下到半崖,成功地点响了征服悬崖的第一炮。

为修路,张荣锁不仅豁出命来,经历九死一生;而且豁出财来,几乎倾家荡产。开工后,他把自己经商积攒的72万元存款,全部无偿投入到了修路上。

2000年4月,修路资金告罄,眼看就要停工。

急得满嘴起泡的张荣锁,独自坐在山崖下,抱着脑袋发呆到深夜。

他终于拿定了主意:‚变卖家产!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修通这条路!‛当晚他就下了山。几天后,他拿回26万元现金,使工程重新启动。

原来,张荣锁下山后瞒着家人,以低价卖掉了轿车、镇上住宅和苦心经营多年的石材厂,所得现款全部做了修路急用。

张荣锁的精神感动了‚上帝‛。许多人以他为榜样,为修路谱下动人篇章:

辉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转业军人李家喜,用自家的房子作抵押贷款8.5万元,加上女婿因公牺牲的3.5万元抚恤金,全部用于支援回龙人修路;

邻村当兵时学过测绘的退伍军人李长杰,主动帮助回龙村人搞隧道测量,历经数月没要分文报酬;

共产党员、村民董勉祥在排险中壮烈牺牲。他已60岁的哥哥董勉良处理完弟弟的丧事,就来到工地,手持弟弟生前用过的工具,含悲苦战,‚火线‛入党。

全村上百户村民都把存款交到张荣锁手里,支援修路。筑路大军由开始的150名党员、民兵,发展到460人。

就这样,‚四百壮士‛在山上度过了整整3年住岩洞、睡地穴的‚野人生活‛,投工15万个,动用土石30万立方米,靠‚土豆加钢钎‛,终于把公路修上了崖顶。

2001年1月4日通车那天,全村人都涌上山顶,隆重庆祝山民的‚通车节‛。年已八旬的董忠勤和老伴让大儿子用小车推着,来到现场。老伴想起几年前坠崖身亡的儿子小安,跪在地上,放声大哭:‚安儿,你锁子哥已领着大伙儿把路修通了,宽宽敞敞地一直通到咱家门口。天一黑你就顺着这条路回家吧,娘在家等你……‛董忠勤老人已说话艰难,他把右手大拇指颤抖抖地伸向张荣锁。这高高翘起的大拇指,是村民对一个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崇高礼赞!

正是有了这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回龙精神,他在担任村支部书记期间,带领群众劈山修路,攀崖架线,砌石造田,改变了巍巍太行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种上了果树,建起了工厂,发展了旅游,使昔日贫困落后的穷山村走上了文明富裕的小康路。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困难,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面对困难,是退避三舍,还是迎难而上?张荣锁同志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迎难而上,别有洞天;畏难退缩,没有出路。从这些具体真实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张荣锁同志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这种正视困难、正确对待困难、认真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办法的态度,和以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忠诚、以自己的努力、带领群众在克服困难中前进、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干劲是非常可贵的。发扬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精神,尤其需要有一股真抓实干、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工作劲头。

张荣锁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咬定‚让群众致富‛不放松,立足本地实际,不等不靠,无怨无悔,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数年如一日,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硬是让穷山沟旧貌换了新颜。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

(三)克己奉公、无私奉献

‚不怕自家经济收入上受损失,不为当支书手中有权力,不图当官借机捞好处。我放着‘百万富翁’的日子不过自讨苦吃,图的是借一个舞台实现走出大山时的梦想,带领村民把‘极贫部落’变成‘小康群体’!‛

克己奉公、无私奉献,这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应有的一种精神状态。

案例:“要正他人先正自己,只要干部带头、党员带头,不信文明春风唤不回‛

回龙村过去干部不团结,村里吵嘴骂街、打架斗殴、盗窃赌博等不文明的事屡有发生,‚深山乱窝子‛名传四方。

‚要正他人先正自己,只要干部带头,党员带头,不信文明春风唤不回!‛张荣锁一上任,先抓班子建设,决心用自己的真诚和模范行动感染班子成员,教育党员和村民。

村里老支书张树松早年和张荣锁的父亲有矛盾,经常给荣锁家出难题。张荣锁退伍回村,有人推荐他当干部,张树松说:只要我当支书,张荣锁连个村民小组长也别想干!张荣锁任支书后,很多人认为老支书的日子不好过了。然而,张荣锁却一直十分尊敬老支书,逢年过节还提着酒肉登门探望。老支书的儿子得了胃癌,张荣锁马上赶到医院送去1000元钱。老支书提起张荣锁对他家的关照就掉泪,经常对别人说:‚只要我张树松在,你们就别说小锁一个‘不’字!‛老支书临终前,拉着张荣锁的手说:‚小锁,回龙村有你在,一定能变好!‛

张荣锁经常对村里干部说:‚集体的事情要想办好,干部必须得带头。干部带头,什么事情都好办。‛

1996年8月,正当村民种的香菇即将丰收之时,一场罕见的特大山洪,把两万多根槲树菇棒冲进了山下石门水库。此时的水库,水深达六七十米,湍流汹涌,漩涡乱卷,十分凶险。村民们看着近200万元财产将被洪水吞没,不禁绝望地大哭。

‚哭有啥用?党员、民兵,跟我上!‛张荣锁大喊一声,第一个跳上了自制的木筏,冲进波峰浪谷之中。一个大浪把他打入水中,顿时沉没。乡亲们惊得大喊:‚荣锁,荣锁,你回来呀!菇棒我们不要了!‛谁知,一会儿,张荣锁却从十几米外的水面露出头来。他带着党员、民兵与狂风巨浪搏斗5个昼夜,硬是从肆虐的洪水中把2万根菇棒抢了回来。这一秋,回龙人迎来了香菇生产的第一个丰收季节。

一天,村里正进行道路硬化。一车石灰刚拉到村里,天空突然暴雨如注。满车石灰,经水一浇,噼啪作响。如不迅速卸下车上的石灰,石灰遇水产生的高热,促使油箱着火,就会引起汽车爆炸。要卸车,村民无人敢上。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张荣锁奋不顾身,一跃上车,挥动大铲,向车下卸石灰。此时,浓烈蒸腾的石灰味呛得他喘不过气、睁不开眼。脚底烤得如火烧一般难受。可为了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张荣锁临危不惧。村干部、民兵们感动了,一起上车助战。卸完车,张荣锁的双脚烫满燎泡,不能行走,大病一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张荣锁的带领下。昔日八方皆知的‚深山乱窝子‛,如今成了多次受到省、市表彰的‚文明富裕村‛。

在带领群众发张致富的过程中,无论环境怎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张荣锁总是身先士卒,不惜出力流汗,始终不想困难低头。特别是在回龙村三年艰苦的修路岁月里,张荣锁和民工们一起睡大棚,抡大锤,把风钻,拉平车。在修路最困难的关头,他把自己多年做生意积蓄的72万元资金都贴了进去。说明他是在心中装着群众,心中装着党的事业的,是共产党人高尚人格的具体体现。

三、启示(小故事)怎么做

第一,向张荣锁同志学习,要学习他不求索取、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张荣锁同志始终保持和发扬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只讲奉献,不求回报;只讲群众,不顾自己;只讲实效,不图虚名。在部队,他当过炊事员、饲养员、驾驶员、给养员,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一名优秀的士兵。退伍后,他下矿井,搞运输,办企业,率先致富。为让山区群众早日脱贫,过上幸福生活,他接受组织的挑选,毅然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带领全村群众一边发展生产,一边开山修路,并为此拿出了自己的百万家产。他常说:‚不让回龙变模样,我张荣锁枉穿一回军装绿‛,‚共产党员讲奉献不是一名空话,关键时刻要做出牺牲‛。 案例:记得在勘探的时候,城里的工程队看到回龙修路现场连连摆手,说回龙十几公里的盘山路已经九曲八弯,老爷梯所在的清风关隧道更是难度太大,给多少钱也干不了。深知乡亲期盼的张荣锁说,咱山里人土生土长,沟沟坎坎都装在心里,我们自己设计,自己施工,一定干得成。他请来一位搞过测量的战友,成立了由自己担任指挥长的指挥部,和民工们一起吃住在工棚里。

修路,回龙人有的是热情和力气,父子、夫妻、兄弟齐上阵,自带干粮出义务工,但是,雷管炸药、水泥风钻,无处不用的资金很快成了问题。张荣锁千方百计跑贷款,找熟人朋友借挪,还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72万元现金,乡亲们也都倾其所有,但在工程的最后攻坚阶段,又一次面临无钱停工的局面。村里的会计至今记得当时的情景:‚老爷顶隧道马上就要打通,可雷管就剩了几根,风钻头秃的都安不上了,夏天马上就到,一次山洪就可能前功尽弃,张荣锁急得出了一嘴水泡,那天,他一宿没睡,天刚亮就下山,傍晚上来塞给我一张存单,整整26万元。原来,他把自家在镇上的厂房廉价处理了,又把卡车抵押给了银行。张荣锁的孩子还在上学,父母体弱多病,还有一个残疾的哥哥需要照顾,这不是断了自家后路吗?他说,快准备明天去进料吧,路通了,全村人都有了出路,我家还能没好日子吗!‛

学习张荣锁同志,就要向他那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求索取,无私奉献,常思富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常做爱民之事,不管在什么地方,不论干什么工作,甘于牺牲自己的利益,乐于奉献自己的一切,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第二,向张荣锁同志学习,要学习他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拼搏精神。

‚共产党员要艰苦奋斗,与天斗,与地斗,就是不搞窝里斗‛。这是张荣锁同志的座右铭。为造田,他带领支部一班人吃住在工地,拉车运土,背石砌田,治理荒坡100亩,种植果树3.5万株。为办电,他身先士卒,攀绝壁,登险峰,翻山越岭勘定路线。他带头不怕苦累、不怕艰险,硬是用双肩双手从20公里以外的山下,把78根水泥线杆抬上峰顶山头,把电线扯过悬崖峭壁。为筑路,在山高谷深、山体滑坡的恶劣自然条件下,在资金短缺、劳力较少的困难情况下,苦干三年,硬是劈开九座山头,在千仞绝壁上筑起8公里盘山公路,在百丈悬崖中凿通1000多米的悬崖隧道,结束了回龙村祖祖辈辈‚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学习张荣锁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发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不向困难低头,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条件,凭自己的执着去创造优势,用自己的智慧去改造环境,拼搏进取,自强不息,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新贡献,创造新业绩。

第三,向张荣锁同志学习,要学习他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优良作风。

张荣锁同志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视群众为父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做群众的贴心人,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案例:张荣锁常说:为民捧出一颗心。心里有群众,把群众的心劲拧成一股绳,干事就能干一件成一件。

在日常生活中,张荣锁是个"热心肠子",当了村支书后,张荣锁接济帮扶的钱物有多少,为乡亲排过多少忧难,谁也说不清。可山乡父老,把这一桩桩一件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夸在口上。全村每户人家的门他都进过。

村民孙小军年近三十才找上对象。可姑娘说,孙家没新房,坚决不成亲。正当孙家老人急得掉泪时,张荣锁上门来了,真诚地说:‚我刚建了幢新房子,我的孩子还小,眼下用不着,就让给小军两口子住吧。‛接着递上了钥匙。还送上1000元钱,助孙家办喜事。结婚典礼上,小两口按礼仪拜过高堂之后,硬要‚再拜恩人‛。

1993年,村民刘士平的女儿刘秋叶考上了大学。刘士平白天见人笑,晚上却关门哭。家里穷,缴不起学费,女儿难圆大学梦,当爹的怎不心酸!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发愁,张荣锁叩门而入,递上1500元钱,说是作为秋叶的学费。后来听说秋叶为了省钱,在学校一天只吃一顿饭,张荣锁又建议村里每年资助1000元,直到秋叶大学毕业。

村民赵玉森,女儿远嫁他乡,儿子因家穷找不上媳妇,到外乡‚上门‛去了,无力照料老人。‚共产党员都是人民的儿女,就让我代你的儿女尽孝吧!‛张荣锁登门认‚亲‛。平时有空儿就上山为老人打柴、种地,常为老人送面、送油、送鱼、送肉,冬天未到就早早地把烤火煤、棉衣、棉被送到老人家中。

作为共产党员、村支书的张荣锁,岂止是赵玉森一人的‚儿子‛,他对全村乡亲都饱含着赤子之情。村里不管谁治病缺钱,他总是成百上千元地掏。据村民反映,张荣锁含辛茹苦十多载积存的钱,除100多万元花在了修路上,其余的全花在了孩子上学、吃药住院有困难的村民身上。有人为他惋惜:‚你把千辛万苦挣来的钱全花在了他人身上,不值!‛他回答:‚作为共产党员,好爹好娘是人民。儿子挣钱父母花,最值!‛

‚全村人的事儿,荣锁比自家的还要清楚!‛81岁的老人董忠勤说道。有天夜晚突然降雨,老人家起早为上学的孩子们探路,远远看到一个人影,原来张荣锁湿淋淋的站在山道转弯处,怕有人起早行路出事。这些年来,全村每户人家的门他都进过,谁家的存粮有多少,生活怎么过,张荣锁心中自有一本账。难怪不管谁家有困难,他总是及时出现。

人心是杆秤,党性是杆旗。张荣锁时刻想着群众,为党支部和全村党员树了标杆,也在群众心里有了沉甸甸的分量。给崖上人送电,抬半吨多重的水泥电杆爬山,最吃力的那头,不用看,都支在共产党员的肩膀上;村委主任、副主任在修路时,一连数月不回家;共产党员董勉祥不幸在排险时牺牲,他的哥哥、老共产党员董勉良不顾60多岁高龄,接着上山顶替了弟弟的岗位。看到干部党员的所作所为,全村男女老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的送来了自己养老的钱,有的是送来了粮食蔬菜,还动员亲戚朋友帮助……到过回龙的人都有一种感觉,这儿的人心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张荣锁的带领下,回龙村逐渐形成了‚一家有难,众人相帮‛的好风气。昔日八方皆知的‚深山乱窝子‛,如今成了多次受到省、市表彰的‚文明富裕村‛。

在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后,张荣锁又带领群众建起了高标准的农民新村和卫生所,解决了村民‚住房难‛、‚就医难‛的问题;为了培养教育下一代,提高村民素质,建起了山村小学、农民夜校。人民群众正是从这些眼前的、身边的事情中感受到党和政府温暖的,应该时刻关注群众疾苦,认真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案例:

针对今年天气异常干旱、回龙群众用水难的状况,也为了今后的长远发展,张荣锁在村里专门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专题讨论干旱时期解决群众吃水困难问题,最终决定在底张沟修建一个长55米、宽40米、高6米,可容水13200立方米的蓄水池,调节旱时村民用水。张荣锁又给回龙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习张荣锁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

第四,向张荣锁同志学习,要学习他既使群众在物质上致富,又使群众在精神上致富的科学态度。

张荣锁同志在致富于民的同时,不忘解放村民的思想,提高村民的素质。他常说,‚咱回龙要像城市人那样活得鲜鲜亮亮有滋味,就要努力学习文化,提高素质,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就要多学科技知识,增强致富本领,还要解放思想,丢掉那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旧观念。‚几年来,他带领干部群众建起崭新的小学教学楼,让100多名小学生走出狭小昏暗的石屋,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建起村卫生院,请来镇里的医生,解决了千百年来村民就医难的问题。建起整洁雅致农民别墅,让24户居住偏远、生产生活不便的农民首先搬进了新居,还建起村委会综合楼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办起农民夜校,请来山外的专家给村民们讲课,使山区群众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张荣锁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和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既把群众带到富路上,又把群众带到正路上,使群众既当富裕人,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是他追求的又一目标。为此,投资500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及休闲中心。增设了党员活动室、计生学校活动室、校园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露天篮球场合健身活动广场等文化娱乐设施。

张荣锁在逐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的共工作中,不断组织大家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并广泛利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大力普及“诚实守信、规范道德”等教育活动;利用回龙村创办的《回龙月刊》和月末文艺晚会,让广大干部群众在活动中自娱自乐,在学习中识别荣辱。同时,回龙村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展开活动。10多年来,回龙村每年都要组织干部、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并多次邀请省、市、县有关专家传经送宝。通过各种活动,开阔村民的视野、更新大家传统观念、克服小富即安的自满情绪、提高了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回龙社区的居民,正在向更美好的时代迈进。

案例:回龙村便民服务中心:

回龙村便民服务中心已经成立很多年了。每周

一、

三、五村里的代办员王金梅和刘永贞就会带着群众交付的事件到乡里或者市里为他们‚跑腿‛。这已经成了该村一项雷打不动的制度。

张荣锁谈起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意义时说:‚我当支书这20多年,头10年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改变回龙恶劣的生存环境;后10年,我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建设新社区,让老百姓富起来。我就是希望带领村干部实实在在把事干扎实点,让老百姓提升幸福感,让群众感到村干部是在为老百姓干实事。‛

谈起建立便民服务中心的初衷,村党总支副书记赵清峰为我们讲了一个故事:2004年,回龙村村民张二买与山西省陵川县的一个姑娘结了婚。婚后,张二买便张罗着为妻子迁户口,可是由于牵涉到跨省婚姻,手续办起来异常繁琐,镇里、市里来来回回跑了十多次,事也没办成。回龙村村两委干部知道情况后,就主动找到张二买为其代办了此事,并很快为他的妻子办好了迁户手续。‚这件事后,村委干部能为群众提供代办服务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上门来寻求帮助的群众也越来越多。‛赵清峰说,‚我们回龙村由于地处太行深山区,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方便,许多村民为了办一件事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通过这件事,干部们觉得应该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为群众解决点切实的困难,为群众做点实事……于是,为了让群众少跑路、少花钱、快办事,村两委班子开会研究决定,以解决群众‘办事难’为突破口,设立帮办代理服务室,由村两委干部兼职‘代办员’,为群众免费提供全程办事代理服务。群众办事,只需将材料送到村代办点,剩下的事情由村两委干部全程代理代办。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回龙村的帮办代理服务室几经发展,制度逐渐完善,最终发展为现在的便民服务中心,有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和轮班值守的代办员,代办事项逐渐涵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等各个领域。

今年以来,回龙村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快推进村便民服务 中心建设,把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的卫生、计生、民政等公共服务继续深化细化 ,群众不出村就能在最短时间内办理各种证件、手续,改变了过去进城签字盖章‚跑趟趟‛、费时费力又费钱的状况。

代办员王金梅说:‚我做的最多的还是为村民代办准生证、上户口、独生子女证、双女户证等,上个月我刚为一户残疾人家庭代办独生子女证,看到他们拿到证时的喜悦,我觉得我们的服务很有价值。‛

回龙村村委在为服务群众中做到眼光向下,服务为先,时刻惦记特殊群众和弱势群体,他们主动为五保户、低保户代领保障金、救济款,让他们得到更多更便捷的服务。

‚为民服务代理制‛带来的好处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村民党文全是村里的五保户,77高龄的他谈起村里为代领保障金,他很高兴:‚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村干部帮俺代领保障金,省了俺不少事。现在,我们老百姓办事很方便,只要把材料递到村干部手里,立马就交到镇上,把事情办好,最后归还到老百姓手里,老百姓感到很高兴。‛

赵清峰说:我们也没干啥大事,我们提供的都是一些小服务。设立便民服务中心也就是想为村民办点实实在在的事,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把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好。下一步,我们还要不断加大帮办力度,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更好地服务群众。

‚干部多跑一公里路,群众就少费一份‛。通过建立代理代办服务机制,不但使回龙群众坐上了快捷高效的‚直通车‛,也架起了一座便民利民的‚连心桥‛。回龙村村干部为群众提供的是‚小服务‛,但彰显的却是为民服务的‚大民生。

第五、向张荣锁同志学习,要学习他时刻不忘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张荣锁同志面对困境,勇于突破,敢为人先,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1993年至今,回龙村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回龙村,各项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张荣锁与两位一班人立足本职,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开拓出一条‚一二三产并重,工农旅游并举‛的新路子。先后建起了石材加工厂、果品加工厂、矿泉水厂、香菇厂,成立了河南省回龙农贸有限公司和河南省回龙果品有限公司。旅游业迅猛发展,老爷顶、清风关、影视村、盘山挂壁等人文景观闻名遐迩;十字岭、龙口乐园、太行红岩大峡谷等自然景观堪称一绝。景区品味不断提升,游客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社区镜像日新月异。农民新居、卫生所、教学楼、养老院、远程教育活动、老年活动中心、群众娱乐中心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日趋完善,群众过上了富裕、美满、幸福的生活。

学习张荣锁同志,就要像他那样,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摒弃一切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紧跟时代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勇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

案例:

(2)洞口确定了,人们用绳子把自己吊到半山崖打眼放炮。第一个炮眼打成了,谁去点炮?几名党员站出来“请缨”。

“争什么争?这事还轮不到你们!”凭着胆大心细,沉着机敏,张荣锁下到半崖,成功地点响了征服悬崖的第一炮。

(3)张荣锁自己抬电杆大头的最末节,承受最大的重力,承担最大的风险。他以此激励大家:“你们放心地抬吧,电杆滑下来,要砸也是先砸我!”

第一、坚定信念、目标远大 第

二、坚韧不拔、顽强拼搏 第

三、心系群众、服务群众 第

四、克己奉公、无私奉献

电视剧《高路入云》2002年。我在网上怎么找都找不到,谁有下载种子或者影片,发我邮

箱13837341339@163.com 感激不尽!

第5篇:感动中国辉县人张荣锁

太行山下,卫水河畔,一位普通退伍军人的事迹广为流传。

他,就是被河南省委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被誉为模范践行“三个代表”的优秀退伍军人———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

“不叫回龙村变模样,咱算枉穿一回绿军装!”

1980年,张荣锁退伍回到位于群山之中的家乡。当时的情景让他异常心痛,村里人依然运输靠人背,磨面靠石碾,照明靠油灯。为了养家糊口,他再次走出大山。下矿井、卖药材、采石头,靠勤劳致富,几年间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富裕起来的张荣锁,心里却一天也没有舒坦过。他总想为这方山水做点什么。穷怕了的回龙人,也从张荣锁身上看到了回龙村的未来,看到了回龙村的希望。

1993年10月,张荣锁出任村党支部书记。面对乡亲们的重托,张荣锁哽咽了:“不叫回龙村变模样,咱算枉穿一回绿军装!”

要治穷,先治愚。山里的土地金贵,可偏偏当地人有厚葬的习俗,亲人去世,要埋葬在最好的田地里。张荣锁和党支部“一班人”商议后痛下决心:平坟扩耕!

一个冬日的上午,张荣锁来到自家的祖坟前。坟里埋葬的是他的父亲。自己还在部队时,父亲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一年到头拼死拼活地劳作,最终累得瘫痪在床上。他含泪默念:“爹,为了回龙村的未来,为了子孙后代,您就原谅儿子吧!”然后,一镢头刨下去……见此情景,还在犹豫的村民们纷纷跑向自家的茔地,扬起镢头,平了祖坟。

“我们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干前人没干过的事”

上任后的一个月里,张荣锁走遍了全村方圆20平方公里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随后,在村两委扩大会上,他斩钉截铁地说:“从今后,我们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干前人没干过的事,把贫穷抛在身后,让富裕变为现实!”

1993年初冬,张荣锁率领全村430名劳力,开赴大栗园自然村旁的三座荒坡,展开了开荒造田的战斗。

首期开荒完毕,张荣锁累得病倒了。高烧使他黝黑的脸膛涨得通红。人们解开他的衣领,发现他的肩头肿得老高,皮肉和内衣都沾在了一起。再看他的右手大拇指,已淤血变得黑青,解放鞋被割开几厘米长的口子,脓血渗出了鞋外…… 整整一个冬天,张荣锁和村民们一起披荆斩棘,挖山刨土,砌石垒岸,硬是在茫茫荒坡上垒出38道石墙,从荆棘乱石间掏出90亩梯田。

三易寒暑,张荣锁和村民们共治理荒坡8座,面积达1500亩,栽植苹果、山楂、桃、梨等果树累计3.5万余棵。仅此一项,每个村民的年收入净增150元。

接着,种植香菇、发展旅游……随着一个个新项目不断上马,回龙人彻底甩掉了贫穷的帽子。

“讲奉献不是一句空话,关键时刻要作出牺牲”

为了实现修路这个回龙人世代的梦想,1997年冬,张荣锁带着150名党员和民兵,挺进深山峡谷,向大山宣战。

站在悬崖之巅,俯视刀削般的绝壁,张荣锁挺身而出:“我是书记,我开第一炮。”他用粗绳系住腰身,把自己吊在半空作业。凿眼,装药,引爆。“轰” 的一声巨响,张荣锁成功地打响了第一炮。24名党员、民兵自发组成“突击队” ,学着张荣锁的样子,拴绳在腰间,吊到悬崖半空作业。

当工程进行到一半时,村里的资金连同300多万元的贷款全部用光。怎么办? “讲奉献不是一句空话,关键时刻要作出牺牲”,想到这,张荣锁取出自家存折上的72万元钱,一分不剩地投到了修路上。深不可测的山洞,像一张吃钱的大嘴。洞没钻多少米,钱又没了。于是,他又卖掉自己价值30多万元的本田轿车和新建的住房;卖掉了苦心经营多年,设备价值达30多万元的石材厂……

张荣锁无私奉献的行动,感染了纯朴的村民。一天早晨,当张荣锁手提钢钎,揉着睡眼打开屋门时,不由惊呆了:清晨的薄雾中,数十个村民排着长队守候在门前,人人手中都拿着存折……

就这样,张荣锁带着回龙村的男女老少,硬是靠锤凿炮轰,拦腰斩开了9座山头,在千年绝壁上“挂”上了8公里的盘山公路,在百丈悬崖中“钻”出了1000多米的“ S”形隧道。

今年1月10日,随着一声冲天巨响,清峰关隧道打通了!回龙村从此与山外连成一个世界。

张荣锁心里装着群众,群众也牵挂着他们的张书记。当筑路工程进入关键阶段时,80高龄的赵玉森老人,每天都拄着拐杖,冒着寒风,颤巍巍地爬上清峰关隧道工地看一看。他说:“俺是来看小锁的。在悬崖上打隧道太危险了,俺怕他有个闪失!”

真情洒群众,丹心耀太行。退伍军人张荣锁在他人生的“第二战场”上模范践行“三个代表”,书写出了无愧于党、无愧于军队、无愧于时代的动人篇章! TAG:200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荣锁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shuzhibaogao/8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