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述职述廉报告】

篇: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告会视频观后感

看完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告会视频,我的热泪盈款,心久久不能平静。人活一辈子,怎么活?像杨善洲同志这样,一辈子忠诚党的事业;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一辈子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一辈子艰苦创业,保持劳动人民的扑素本色。共产党员的党性怎么体现?像杨善洲同志这样,一辈子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一辈子用自己的先进事迹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用全部生命和心血实践入党誓词。

杨善洲同志任云南省保山市地委书记20年,住办公室旁的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背着锄头下乡,所辖5个县99个乡村都留下他的足迹。他领着人民抗旱,与天斗,亲身试验“三岔九垄”插秧法,提高水稻产,把保安地区建成“滇西粮仓”。老百姓亲切地称他“草鞋书记”“粮书记”。当官不摆谱、有权不滥用、民情不忘怀,他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1988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为兑现“退休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的诺言,他婉言拒绝了组织上让他到昆明安享晚年的邀请,执意回到家乡施甸县,在大亮山上义务植树造林22个春秋,使昔日山秃水枯的大亮山重披绿装,80个大山头、180个小山头,全部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在这个期间,他还把植树造林与造福群众结合起来,每年无偿为村民提供林柴,为4个村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为6个村修通公路交通,为8个村解决生活用电问题,使大亮山地区的人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把辛劳建成的面积8万亩,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国家,县政府奖励他10万元,他谢绝了,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捐助公益事业16万元,只把4万元留给一生支持他为公无私、艰苦创业,从不计较、无怨无悔的老伴。

在杨善洲同志的一生中,一些细小的事也非常感动人。诸如:驱车下乡途中,折道回家看一下,坚持把这段路花费的油钱自掏腰包,请驾驶员交公;下乡在县机关招待所吃饭的6元5角钱,县委书记没收,他知道后坚持让司机送回去;土改时,作为土改组长在当地农民家吃饭,走时付完伙食费,农民少要2角,他坚持原数留下;在他担任地县领导的30多年里,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一册“农转非”户口。他说“共产党干部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当白吃干部,那样会失掉民心。

“在杨善洲的心里,装是党,是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时时刻刻在算的是党和国家的“民心账”,从来不打个人和家庭的小算盘。

看完电影我在心里默念:爷爷,您走好!党永远记得您!人民永远记得您!我要向爷爷学习,学习你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您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您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学习您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向您学习,一辈子忠于党,努力做一个人民的好党员。

第2篇: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马蹄镇关于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报告会的情况报告

县委作风办: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印发《关于广泛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通知》(黔组通〔2011〕32号)文件有关要求,我镇于2011年5月3日认真组织镇机关及村(居)党员干部集中收看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杨善洲同志是原保山地委书记,他退休20多年来仍坚守共产党人的信念,情系大山、一心为民、开荒种树,以个人力量为国家生态建设默默奉献,自己投资建设林场并到最后把价值一个亿林场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这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的时代是一种何等崇高的精神,是共产党人价值理念的最高体现,为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座看得见的丰碑。全镇共有66名党员干部收看了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将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杨善洲同志创先进、争优秀的精神,让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开展。重点学习杨善洲同志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学习他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他献身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二、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认识。通过对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全体参学党员干部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把杨善洲同志的精神落实到工作中去,特别是与当前抢抓春耕生产季节与防灾抗灾相结合,以做好辣椒与烤烟大田移栽为载体,积极主动投入到工作中,以对组织和个人负责的态度履行好各自岗位职责,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争做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全力创先争优。

马蹄镇组织办

2011年5月3日

第3篇: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报告的题目是《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

底,我接到台里的通知,拍摄一期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电视访谈节目。

此前,我多次采访过老书记,了解了很多老书记的先进事迹,在准备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又听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杨善洲同志担任改区设县的施甸县第一任县委书记。1964年秋季,姚关公社遭受水灾,尚未收割的稻谷几乎全部被洪水冲走。眼看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来年要饿肚子了,群众焦急万分。

一天,杨书记来到一个生产队查看灾情,提出了“大春损失小春补”。发现那里的群众不会用复合肥给麦种催芽,杨书记就叫人给他弄两挑大粪水来,又叫供销社职工抬上来一包普通过磷酸钙,然后卷起袖子对大家说:“来来来,我整给你们瞧。”他边说边用手把大粪水、牛屎、钙肥拌在一起,拌一会,感觉稀释度不够,又加入大粪水。再加入小麦种拌入粪中,拌好后再堆起来捂好。弄完后,他说:“这是给麦种催芽的一种好办法,你们都看明白了吗?”

杨书记亲自动手拌大粪,这个朴实的故事,我不止一次从不同的人那里听到过。我想,这只能说明,老书记一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留下了同样的故事。

小赵守着车等到天黑,还是不见杨书记的身影,就把车开到施甸县城,在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小赵又开着车回到杨书记第一天下车的地方。眼看太阳偏西,又是一整天过去,还是不见杨书记。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电话不普及,没有传呼,更没有手机,小赵有些急了,找到了保场样板田,在那里遇到了一个老人,赶紧问他:“大爹,你见着一个戴大竹叶帽,穿黄胶鞋的人吗?”

老人说:“哦,是不是说话还带着姚关口音?”

小赵连忙说:“他是地委书记啊!你见他去了哪里?”

老人说:“唉,这么大的官啊,看不出来嘛!怪不得他问了我家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又打听了一些村里的情况,卷了支草烟就走了。”

直到第三天,小赵才在木老元公社接着杨书记。在这三天里,杨书记究竟走了多少里崎岖山路,走访了多少户人家,了解了多少民生疾苦,掌握了多少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只有杨书记自己知道。

小车司机找地委书记的故事,是驾驶员赵从德亲口告诉我的。老书记为什么要这样做?

后来,杨书记告诉我:“走路最能深入群众。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才真实。”

1997年5月,老书记上大亮山种树已经了。有一天,他看到工人朱家兴托人交来的病假条,一问才知道,朱家兴得了肝硬化,大量腹水,住进了县医院。

老书记连忙赶到医院看望,家里人说:“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我们也没钱再去大医院治了,就准备后事吧”。老书记一听,着急地说:“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你们就不要操心钱的事,赶快把他转到大医院去抢救。”

底,已经退休回家的朱家兴流着泪对我说:“我的命是老书记救回来的。他自己生病的时候,舍不得花钱,输液都是去便宜的小诊所,可是为了我这样一个普通工人,他四处奔波,找来三万块钱,花在我身上,他一点不心疼。”

当年,杨善洲老书记刚开始上山种树的时候,还有人嘀嘀咕咕,认为他就是想退休以后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后,他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

20年后,杨善洲老书记兑现承诺,把大亮山林场的管理权全部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他自己分文不取。县里决定奖励他10万元,他也坚决不要。

举行移交仪式那天,我就在现场采访,如果说这也是一个故事,那是在我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的故事。

坦率地说,作为一个年龄比老书记小了50多岁,和他隔着两个时代的年轻人,我虽然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但我仍然不能理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事?

面对面采访老书记的那天,我心想,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多问他几个问题,让他多讲几个故事。可是没想到,他一见面就跟我说:我今天就讲四个问题,讲完了我就走,我就是造个林,没什么讲场!

坐下后,没等我问他,就一二三四总共三分钟就倒背如流说完了植树造林的好处!看他着急要走,我赶紧提问:“我听说您家里人借钱在施甸修了房子,你却没有钱还债,最后只好把新房子卖了。您辛辛苦苦几十年,还住在旧房子里,心里不委屈么?”

他脱口就说:“老是说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你到我家去看看嘛!我们家现在宽得很!”

老书记的家我去过,三间瓦房加起来也就80多个平方米!我们去采访,摄像机都摆不开。我就反问他:“那也不怎样,跟别人比,还是差得老远。”

他急了,大声地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过着艰难的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为人民服务’,不就成了骗人的假话了吗?”

访谈中,我问老书记:“大亮山林场现在树木价值1亿元,完全成材后总价值将会达到3亿多元。您怎么就舍得捐给国家?”

他耐心地解释:“这个问题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千万不要把这么大笔财富归到我一个人头上,大亮山从一开始就是国家的,我只是代表国家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就物归原主。”

那天,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老书记,您种的树,还有10多年才能成材,那个时候您已经90多岁了,您怎么享受啊?”

我的话音刚落,他就毫不迟疑地说:“你这个姑娘呀,怎么会这样说。我那个时候已经到火化场去了,咋个会得享受!别人享受了嘛!本来就是给别人享受,我享受不了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子孙后代得实惠了嘛!”

他的回答把我这个年轻人给镇住了!我知道,他说出的,就是他一辈子做人做官的原则和信念:一切为了群众得实惠,人民的利益比天大!

访谈节目如期播出,老书记再一次感动了保山人民。就在人们的回忆、感动、议论中,老书记的故事还在延续。

8月20日,他住进了医院,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住院治疗期间,保山市委书记去看望他,问他还有什么事情需要组织上解决?老书记提了一个要求,摆榔乡尖山村的老百姓很难得洗一次澡,请市里安排5万元经费,为他们修一个洗澡塘。

杨善洲老书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我采访到的一个个小故事,到我面对面地跟他交谈,到我在他长眠的雪松下怀念他,答案在我的心里不断的修正,不断的清晰!

杨善洲老书记是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他贫穷,他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他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他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杨善洲老书记60年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他用为民服务的思想、行动和成效,诠释了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的永恒主题。他以他的品质、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都追随他,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谢谢大家!

www.dawendou.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4篇: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报告的题目是《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

底,我接到台里的通知,拍摄一期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电视访谈节目。

此前,我多次采访过老书记,了解了很多老书记的先进事迹,在准备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又听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杨善

洲同志担任改区设县的施甸县第一任县委书记。1964年秋季,姚关公社遭受水灾,尚未收割的稻谷几乎全部被洪水冲走。眼看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来年要饿肚子了,群众焦急万分。

一天,杨书记来到一个生产队查看灾情,提出了“大春损失小春补”。发现那里的群众不会用复合肥给麦种催芽,杨书记就叫人给他弄两挑大粪水来,又叫供销社职工抬上来一包普通过磷酸钙,然后卷起袖子对大家说:“来来来,我整给你们瞧。”他边说边用手把大粪水、牛屎、钙肥拌在一起,拌一会,感觉稀释度不够,又加入大粪水。再加入小麦种拌入粪中,拌好后再堆起来捂好。弄完后,他说:“这是给麦种催芽的一种好办法,你们都看明白了吗?”

杨书记亲自动手拌大粪,这个朴实的故事,我不止一次从不同的人那里听到过。我想,这只能说明,老书记一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留下了同样的故事。

1982年,土地承包工作完成以后,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带着司机赵从德到施甸县了解情况。到了保场公社后,他对司机说:“小赵,我要到处看一看,你等着我,如果到天黑不见我回来,你自己去找吃住。”说完他就下了车,取出车后箱的大竹叶帽扣在头上,朝地委在保场的样板田走去。

小赵守着车等到天黑,还是不见杨书记的身影,就把车开到施甸县城,在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小赵又开着车回到杨书记第一天下车的地方。眼看太阳偏西,又是一整天过去,还是不见杨书记。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电话不普及,没有传呼,更没有手机,小赵有些急了,找到了保场样板田,在那里遇到了一个老人,赶紧问他:“大爹,你见着一个戴大竹叶帽,穿黄胶鞋的人吗?”

老人说:“哦,是不是说话还带着姚关口音?”

小赵连忙说:“他是地委书记啊!你见他去了哪里?”

老人说:“唉,这么大的官啊,看不出来嘛!怪不得他问了我家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又打听了一些村里的情况,卷了支草烟就走了。”

直到第三天,小赵才在木老元公社接着杨书记。在这三天里,杨书记究竟走了多少里崎岖山路,走访了多少户人家,了解了多少民生疾苦,掌握了多少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只有杨书记自己知道。

小车司机找地委书记的故事,是驾驶员赵从德亲口告诉我的。老书记为什么要这样做?

后来,杨书记告诉我:“走路最能深入群众。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才真实。”

1997年5月,老书记上大亮山种树已经了。有一天,他看到工人朱家兴托人交来的病假条,一问才知道,朱家兴得了肝硬化,大量腹水,住进了县医院。

老书记连忙赶到医院看望,家里人说:“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我们也没钱再去大医院治了,就准备后事吧”。老书记一听,着急地说:“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你们就不要操心钱的事,赶快把他转到大医院去抢救。”

朱家兴被及时送到市医院,老书记又特意找到了主治医生,说:“我们这个工人够苦了,没享过一天福。你们要全力抢救,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就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经全力抢救,朱家兴终于脱离了危险。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普通工人的故事,至今仍在林场职工中流传。

底,已经退休回家的朱家兴流着泪对我说:“我的命是老书记救回来的。他自己生病的时候,舍不得花钱,输液都是去便宜的小诊所,可是为了我这样一个普通工人,他四处奔波,找来三万块钱,花在我身上,他一点不心疼。”

当年,杨善洲老书记刚开始上山种树的时候,还有人嘀嘀咕咕,认为他就是想退休以后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后,他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

20年后,杨善洲老书记兑现承诺,把大亮山林场的管理权全部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他自己分文不取。县里决定奖励他10万元,他也坚决不要。

举行移交仪式那天,我就在现场采访,如果说这也是一个故事,那是在我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的故事。

坦率地说,作为一个年龄比老书记小了50多岁,和他隔着两个时代的年轻人,我虽然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但我仍然不能理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事?

面对面采访老书记的那天,我心想,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多问他几个问题,让他多讲几个故事。可是没想到,他一见面就跟我说:我今天就讲四个问题,讲完了我就走,我就是造个林,没什么讲场!

坐下后,没等我问他,就一

二三四总共三分钟就倒背如流说完了植树造林的好处!看他着急要走,我赶紧提问:“我听说您家里人借钱在施甸修了房子,你却没有钱还债,最后只好把新房子卖了。您辛辛苦苦几十年,还住在旧房子里,心里不委屈么?”

他脱口就说:“老是说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你到我家去看看嘛!我们家现在宽得很!”

老书记的家我去过,三间瓦房加起

来也就80多个平方米!我们去采访,摄像机都摆不开。我就反问他:“那也不怎样,跟别人比,还是差得老远。”

他急了,大声地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过着艰难的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为人民服务’,不就成了骗人的假话了吗?”

访谈中,我问老书记:“大亮山林场现在树木价值1亿元,完全成材后总价值将会达到3亿多元。您怎么就舍得捐给国家?”

他耐心地解释:“这个问题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千万不要把这么大笔财富归到我一个人头上,大亮山从一开始就是国家的,我只是代表国家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就物归原主。”

那天,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老书记,您种的树,还有10多年才能成材,那个时候您已经90多岁了,您怎么享受啊?”

我的话音刚落,他就毫不迟疑地说:“你这个姑娘呀,怎么会这样说。我那个时候已经到火化场去了,咋个会得享受!别人享受了嘛!本来就是给别人享受,我享受不了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子孙后代得实惠了嘛!”

他的回答把我这个年轻人给镇住了!我知道,他说出的,就是他一辈子做人做官的原则和信念:一切为了群众得实惠,人民的利益比天大!

访谈节目如期播出,老书记再一次感动了保山人民。就在人们的回忆、感动、议论中,老书记的故事还在延续。

8月20日,他住进了医院,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住院治疗期间,保山市委书记去看望他,问他还有什么事情需要组织上解决?老书记提了一个要求,摆榔乡尖山村的老百姓很难得洗一次澡,请市里安排5万元经费,为他们修一个洗澡塘。

杨善洲老书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我采访到的一个个小故事,到我面对面地跟他交谈,到我在他长眠的雪松下怀念他,答案在我的心里不断的修正,不断的清晰!

杨善洲老书记是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他贫穷,他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他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他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杨善洲老书记60年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他用为民服务的思想、行动和成效,诠释了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的永恒主题。他以他的品质、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都追随他,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求是论坛(http://bbs.qstheory.cn/

第5篇:杨佳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

《杨佳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杨佳的自述 2011-05-07 22:54 (分类:默认分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如果说我和大家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现在大家看得见我,而我却看不见大家……可是我的心和大家相通的。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活跃在联合国的舞台上,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也是南方人,我出生在湖南长沙,故乡山山水水令人难忘。从我家窗户望去就是岳麓山的美丽景色,山路上行人的身影看得清清楚楚,不时传来山脚下湖南艺校唱花鼓戏的声音。

从小我就爱跟父母去爬山,一路走来,爱晚亭、黄兴路,还有白鹤泉。山上有很多奇花异草,到了杜鹃花盛开的季节,红红的山花漫山遍野,好看极了。

中学我就读湖南师大附中,这是一所百年名校。我当时是理科实验班的学习委员和英语课代表,还是长沙市业余体校排球队员。郭沫若的那篇《科学的春天》和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对我影响很大,我的愿望就是将来做一名科学家。1978年我在读高一,正好赶上全国高考,因为成绩好,加上在长沙市中学生数学、英语竞赛均进入前三名,学校老师让我去试一试,我想,试试就试试!没想到一试就考上了郑州大学英语系。那年我15岁。

77级、78级的大学生有个特点,年龄相差很大,有30多岁的,也有像我这样的,其中有兄妹、有夫妻,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我国积聚了十年的精英,大家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回到久违的大学校园,个个都憋足了劲苦读。记得当时有一个口号,把失去的十年夺回来。我们同宿舍有7个人,我睡上铺,可半夜醒来还能发现下铺还有灯光。原来这位同学头上戴了一顶矿工帽,还在那聚精会神地看书呢。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这种精神感染着我,我从小只知道学习是一种乐趣,到了大学,才知道学习是一项艰巨的劳动,才懂得了什么叫使命感和紧迫感。

开学第一天,外国专家立了条规矩,大家听了后面面相觑,他说:“no Chinese”(不说汉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挺难的。课堂上勉强做得到,课后呢,可就难了。为了约束自己,养成不说汉语的习惯,大家在房间里放了个存钱罐,谁要是说了汉语就要罚1毛钱,当时一毛钱很值钱。大家非常自觉,没几天存钱罐就满了,大家出去吃上一顿,可渐渐地,罐里的钱越来越少,大家的英语水平也越来越高,就连说梦话都在说英语。不到一年,我和我的同学迈出了外语学习中最关键的一步,实现了用英语思维的质的飞跃。

大学四年我加倍努力,在学校里我是年纪最小的,也是成绩最好的。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福克纳最后一部小说《掠夺者》,论这本小说的主题思想及象征手法,美国导师SCOTT PUGH博士破例给我打了满分,100分,这也是郑州大学英语系有史以来的论文最高分。就这样,我提前毕业,进入青年教师进修班学习,成为英语系二年级精读课老师。

19岁,站在大学二年级的讲台上,台上台下年龄相仿,学生们都喜欢我这个小老师。按照当时的规定,工作必须满3年才让报考研究生,就这样,我22岁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4岁便是这里最年轻的讲师了。教硕士,教博士,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一路走来,阳光灿烂。

我从未想过,命运之手会将这一切全部夺走——1992年,我眼前的世界朦胧起来。先是讲课时读课文读错行,后来书上的字变得越来越模糊。更可怕的是,视力不行了,视野也变得越来越窄,就像舞台的大幕徐徐向中间合拢。医生确诊后悄悄告诉我父亲,父亲一夜白头,医生的诊断是:视神经病变,失明将不可逆转!我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可是,当新办的国家图书馆的借阅证递到手中,我已经看不清楚自己的像片了,我流泪了。

我想方设法在讲台上坚守,不肯倒下,周末和假期却不再去图书馆,而是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在求医问药的路上。西医、中医、针灸,甚至连最痛苦的球后注射,我都尝试过了,可都无济于事。终于,在一个早晨,我看到的是一片漆黑。那年我29岁。

失明的痛苦难以言表,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中途失明的人,如果大家蒙上眼睛,试着去生活一天,可能多少会找到点感觉。可对我来说,这一体验就是整整19年。白天还是黑夜对我都失去了意义。适应黑暗的过程是一种煎熬。多少次,我在心里想啊,盼哪……天,怎么老不亮啊!

随之而来的还有婚姻家庭的破裂,他走了,也带走了心爱的女儿……我感到了做残疾人的艰难,残疾女性更难,而盲人又是残中之残!

一次坐公交车时,有人提醒我:“那儿有个座!”我却一动不动,站在那里拼命想:她说的“那儿”到底是哪儿呢?再想,一个生活中连“这儿”、“那儿”都分不清的人,那她生命的位置又在哪里呢?!

我像变了个人,沉默寡言,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见人。熟悉的环境变得如此陌生,即便在自己家里也是四处碰壁,多少次,我被半开着的门、桌椅板凳撞得头破血流,身上常是青一块紫一块。举手投足处处都有危险,一迈腿踢倒了热水瓶,一抬手打碎了茶杯。为了适应我,家里的一切都变了样,原来放在屋子里的家具摆设全都靠了边。我变得沉默寡言,苦苦思索,我该怎么办?是在孤寂中沉沦,还是在困境中重生?

我想了很多很多,我想到了导师李佩先生。她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界第一人”,是我国“两弹一星”功臣郭永怀先生的夫人。为建设新中国举家回国。他的丈夫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也是中科院力学所第一任所长,为我国成功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殚精竭虑,献出了生命。飞机失事的那一刹那,他和警卫员紧紧拥抱在一起,夹在两人身体之间的绝密资料完好无损。可是,两人的身体却无法分开,只能合葬。唯一的女儿也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一家三口只留下李老师一个人了。但是,李老师还在,还义务为学生补课,我研究生一毕业,她就带领我一道去了北大芍园参加阅卷工作,为中美联合培养物理博士生的CUSPEA项目选拔人才,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

导师的崇高信念和人格风范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我别无选择:只有面对现实,选择坚强,从头再来!

我像个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学穿衣、学吃饭、学走路。用盲杖探路,走着走着,竟把自己给绊倒了。用吸管喝饮料,一低头,吸管却戳伤了眼睛。现在大家看着我戴着眼镜,不是为了装饰,而是防止眼睛再受外伤。可我从不戴墨镜,那是因为我还想留住昨天,留住用目光和大家交流的习惯。我不肯告别阅读,不能看书,我就听书,录音机用坏了一台又一台。不能写字,我就学盲文。可是,30岁的我,盲校不收,只好通过电话向黄佳妮老师请教,从ABC开始摸起。用手指摸来代替眼睛看实在是太难了!就连一个简单的英文单词cabbage,我用手足足摸了一个小时——每个字母c-a-b-b-a-g-e摸得清清楚楚,就是不解其义。一个英语教授尽然不知道“大白菜”这个词!过去的我,可是一目十行啊!

我有一个梦,我还想教书。可是,重返讲台谈何容易。要过的第一关就是行路难。一个熟悉的声音对我说:“爸爸给你当拐杖!”就这样,失明19年,6000多个日日夜夜,冬去春来,我紧紧握着父亲的手臂,坐公交、挤地铁,辗转到教学楼,风雨无阻。有几次在地铁换乘站上车时,由于人多拥挤,一不留神,我一脚踩空,陷进了车箱和站台的空档,腿磕破了一大块。父亲慌忙把我拽起,问我伤着没有,我强忍着疼摇了摇头说:没事,没事。

早上8点,我准时在教室迎接我的学生们,他们哪里知道,为了不迟到,我和父亲不到6点就出门赶路了。我依然写着漂亮的板书,学生们不会知道,我紧贴在黑板上的左手是在悄悄丈量着尺寸。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们也不会知道,操作台的触摸屏上被我贴上了一小块一小块的胶布作为记号。新学期上第一堂课时,我总要尽量多提问,学生们更不会知道那是我在用心记住他们的声音。当他们从报纸上电视里得知我的情况时,简直不敢相信,再次面对我,学生们潸然泪下。教学评估中,博士生们给我打了98分。他们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我们无法用恰当的言辞来形容您的风采。您的内涵如此丰富,您的授课如此生动,在获取知识外,我们获得了乐趣和做人的道理……。

顺便说一句,写这句话的博士生班长,今天也赶来了,他就是为我们重庆争取到多个国家项目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4研究所罗木昌博士。

作家刘恒在报告文学《小杨教书》中写到:“听杨佳老师讲课是一种美的享受……优美的语调,优美的手势,优美的笑容,让平凡的教室洒满了圣洁之光!”

我还想写书。我开始尝试新的电脑语音软件,苦战数月,书一本本地出版了,有《研究生英语写作》、《研究生英语阅读》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导师李佩先生亲自做序,并称“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令人起敬的著作”。

我找回了自信,看到了光明。

新世纪里,我所在的研究生院提出了创建“国际知名、亚洲一流”的发展目标,我又萌生了一个新的念头,我还想读书,而且目标十分明确:要读就读最好的大学,要学就学最新的专业。2000年,我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师从于院长《软实力》一书的作者、全球化理论权威约瑟夫·奈。

哈佛老师上课很活,往往采用案例教学并借助于图像讲解,记得《微观经济学》第一堂课,老师一上来就挂了两张图:“这是里根时期的经济……”,“这是克林顿时期的经济”。大家看了一目了然,可对我来说却是一片茫然,只好课后加班。由于哈佛老师上课从不照本宣科。学生全凭记笔记,我用学校提供的一台特殊的键盘,每上一门课就按下一个开关键,等身边的同学帮我确认工作键的灯亮了后,我就随着老师的讲课熟练地打起字来。一堂课下来,同学们说,杨佳的笔记就是一篇完整的讲义。

每次课老师布置的阅读量总不下500页,同学们都感觉时间不够用,对我来说,就更不够了。因为我必须先通过扫描仪把资料一页一页扫进电脑,再通过特殊的语音软件把内容读出来。这样一来,时间全没了,只能靠拼速度了。我由原来每分钟听200多个英文单词,提速到每分钟听400个,几乎就是录音机快进时变了调的语速。读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写不完的 paper还要参加许许多多的学术活动,就这样,我每天学习到凌晨两三点,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还超出学校规定,多学了3门课。

在哈佛我追随大师,我发现最具有国际化的肯尼迪学院的权威课程“领导艺术”里,竟然找不到我们中国领导人的身影。这不行,卓越的领导人,你们西方国家有,我们中国也有。但是,让哈佛教授把目光投向中国绝非易事。因为哈佛着眼于本国总统,更何况任课教师不是别人,正是30岁便入白宫,曾效力于尼克松、里根、克林顿等四位美国总统的哈佛顶尖教授大卫·戈根。我知难而进。我的论文《论邓小平的领导艺术》被定为肯尼迪学院的范文。中国学子凭着对伟人的坚定信念和一腔爱国热情,使伟人精神超越了时空。戈根教授邀请我为他本学期的最后一堂课做发言,并为我赠书题词:“Jia, you taught us more.”(佳,你教给了我们更多的东西!)他为我破例打了哈佛最高分“A+”。哈佛同学把一篇有关我的专访“TURNING DARKNESS INTO LIGHT”(变黑暗为光明)挂到哈佛校园网上, 一时间“佳,我们的骄傲!”“佳, 我们的榜样!”……网上评论不断。

毕业典礼上,当我从院长约瑟夫·奈手中接过毕业证书时,他对我说:“congratulations jia, you"re China"s soft power!” (“祝贺你!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顿时,全场几千名师生自发起立,为我,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多年来第一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鼓掌欢呼。那一刻,我非常激动,感到无比自豪,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咱们中国人是好样的!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项目负责人捷克博森在致中国有关方面负责人的信中这样写到:“毕业典礼上杨佳赢得了全体师生起立,长时间的为她鼓掌。大家这样做是对她取得巨大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她所代表的国家的那种美和智慧以及一系列重要思想的肯定……”

哈佛学成归来,迎接我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光明世界。回国第2天,北京申奥成功,同年我国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研究生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在中国首创了《经济全球化》、《沟通艺术》课程,成功将哈佛MPA课程本土化,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欢迎,我的课程被挂到网上,创下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空中课堂”点击量第一的纪录;我所讲授的课程被评为“优秀课程”,自己也由“优秀教师”成长为“杰出贡献教师”和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志愿者工作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担任奥运会专家顾问期间,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制定了“NP3S”专业服务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我还担任了《科技助残全球化与标准化》科研项目负责人,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唯一的盲人女性。

2008年我第一次参加两会,就接受了一项光荣任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邀请我直播为期两周的“杨佳日记”(YANG JIA JOURNAL)栏目,开创了全国政协委员用英语全程对外宣传两会亲身经历的先河。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颇受好评,成为CRI品牌栏目。残奥会期间,我再次应邀主持 “杨佳日记” 专栏,以外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角度宣传中国残疾人事业。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认真履职,建言献策。我的建议《怎样做到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被有关方面采纳。我还就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10多项涉及维权方面的问题在政协大会上呼吁;对节能减排等涉及多领域和政府政策层面的问题提交了提案。

其实,一个人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2008年,我随全国政协团在上海视察,一份急电使我中断行程,立即赶赴纽约竞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委员会”委员。这是联合国新设的一个人权机构,其使命就是履行残疾人权利公约。到了纽约,我才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这是历史上最为激烈的一次联合国官员竞选,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全力以赴。有41个缔约国参加投票,23名候选人。根据公约规定“首届委员会由12名专家组成”。12名委员中,一半任期两年,一半任期四年。公约还规定“委员会成员应以个人身份任职,品德高尚,在本公约所涉领域具有公认的能力和经验”。能否当选?澳大利亚候选人罗纳德麦考伦教授一个月前就天天在联合国总部进行游说了。能否当选?我是中国政府提名的候选人,我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个人。我活跃在会场内外,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热情同各缔约国代表问候交谈。11月3日,也就是在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前一天,联合国总部正式开始投票。角逐无声而又激烈,一轮、二轮、三轮,我在第一轮就高票胜出,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紧接着开始抽签,中国又幸运地成为任期四年的国家。

我忘不了,九三学社中央韩启德主席给我发来了贺信,信中说:“担任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既是荣誉也是责任,相信你一定能够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联合国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人权领域斗争尤为激烈。无论是在美国人把持的秘书处还是在委员会中,冷战思维明显存在。2009年2月,我参加了委员会首次会议,感觉处处受到排挤:要求发言,举牌子很长时间也不给机会,人家不理不睬;好容易争取到机会,发言的内容又被故意曲解;最让我不能容忍的是,我发现委员会领导层的人选中,世界五大洲唯独没有亚洲。议程草案中,关于领导者的选拔方式也明显与国际惯例不符。我像是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据理力争:该委员会口口声声谈人权,世界哪个国家残疾人最多?中国!哪个洲残疾人最多?亚洲!我的勇气、我的演讲赢得了满堂喝彩,得到委员会两次提名,最终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并在2010年年度选举中再次连任,成为四位官员中唯一的连任者。这既体现了各国委员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彰显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然而,中国的影响力必须靠我们自己去拼搏方可获得。联合国目前存在着将中文边缘化的趋势。去年2月举行的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在最终讨论通过委员会“工作方法和议事规则”时,秘书处突然发难,以联合国经费紧张为由,要求委员会工作语言中取消中文。我决不让步,联合其它委员,据理力争,最终捍卫了我们中华文化世界地位,为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委员会开展工作的第一年,2009年5月迎来了我国第19个助残日,我说服委员会主席特别向中国发来贺信。青海玉树 7.1级地震,我在第一时间请求联合国发表声明,这样做绝非易事。因为委员会当时正忙于讨论2月27日智利震后重建工作,根据青海玉树地震第一天的报道,无论从伤亡人数、地震强度还是受灾面积都不及智利地震,我力陈青海玉树地震的特殊性:一是高原地区,二是少数民族地区,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偏远山区,会给救援带来更多的困难,需要给予更多的人道主义声援。我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北京时间4月15日凌晨2点44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和人权高专办,发表“关于中国青海玉树地震的声明”,对我国政府切实有效保障震区残疾人的各项权力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并提出建议。这种闪电般速度,对于联合国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被推崇为“中国模式”,成为应对突发灾害的成功范例,我也因此被推选为委员会“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专家组成员。就这样,我利用联合国这一平台,让世界把目光一次次投向中国。

地震也提醒我们,残疾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个健全人刹那之间就可能成为残疾人。众所周知,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其中有6.5亿残疾人,每个国家、每个城市、每个社区都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多样性的一部分,全社会都应该关爱生命、关爱残疾人。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也是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宗旨,公约第一条明确指出:本公约的宗旨是促进、保护和确保所有残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并促进对残疾人固有尊严的尊重。“公约”生效迄今仅两年,反响强烈,已有147个签约国和99个缔约国。各国政府已经普遍认识到,如果忽略了残疾人这一群体,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哪一项都无法实现。

2010年是“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履约年,委员会开始审议《残疾人权利公约》首份国家履约报告,15个缔约国已向联合国递交了报告。按照规定,我国也于去年8月30日向联合国递交了首份国家履约报告,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题目是“走向世界,不断融合”。我刚从联合国开会回来,会上,我们审议了突尼斯的国家履约报告,接着就是西班牙、秘鲁和中国了。这标志着残疾人事业领域国际规则的执行刚刚开始,也意味着科技助残全球化的竞争更加激烈。因为残疾人要实现“平等·参与·共享”,尤其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科技一定要先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美国打破了不加入任何国际人权公约的惯例,于2009年成为“残疾人权利公约”签约国,并有望于奥巴马任期内成为缔约国。在与残疾人息息相关的信息无障碍立法方面,美国先于中国于去年10月8日出台了21世纪新通讯法。去年年底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全球论坛,其主题就是:科技助残:全球机遇和挑战。美国正想方设法锁定全球6.5亿残疾人这个大市场。中国是世界残疾人口第一大国——8300万,具有悠久助残先进文化,早在《论语·卫灵公》中就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孔子,细致入微地帮助盲人乐师的故事。我们应抓住机遇,抢占阵地。作为崇尚科学的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和九三学社社员,我已提出建议,创办“科技助残全球化研究中心”,填补世界空白。

作为首届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我在开拓一个新领域,这一领域是人文外交、科技外交、人道外交的复合,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时机。

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通过我可以让世人看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看到一个大国的崛起,一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只有国家好了,残疾人才会好,残疾人好了,国家会更好。

我追随历史脚步一路走来,改革开放初期的我还是个心明眼亮的小姑娘,高考使我由一名高一学生变成了一名大学生。

人生无常,虽然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我眼前已变成漫长的黑夜,但我坚持走自己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堂!

上周,在联合国残疾人委员会的第五次会议上,我再次当选副主席。再透露一个好消息,我刚收到哈佛大学的贺信,我荣获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校友成就奖,5月14日在美国颁奖。哈佛毕业十年,众多校友中,我作的工作再次受到关注,我是第一位获得此奖的来自大陆的中国人(除了香港特首曾荫权,在此之前获奖的全都是外国人),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的成绩,归功于党,归功于亲爱的祖国。

今天,我能够在这里同大家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父母。

他们已是近80岁的老人,父亲带我去学校上课已力不从心。作为女儿,我很内疚: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但他总对我说:只要爸爸还走得动,就会继续带你走下去!

我感谢中科院领导对我的关爱,感谢中科院研究生院,我工作、学习、生活的地方,这里有我过去的光明,也有现在的灿烂!

我感谢九三学社对我的培养,在我人生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九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了我,给我温暖、给我力量,让我的生命充满阳光,犹如中央电视台的获奖片名“杨佳的阳光世界”。

我感谢中央统战部领导及中国残联、全国妇联和社会各界的关爱,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失明将我的人生一分为二,29岁之前,我是在超越别人;29岁之后,超越自我。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可以看不见道路,但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

感谢命运让我知难而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我们携手共进,战胜昨天,超越今天,迎接阳光灿烂的明天。

第6篇: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今天在沪举行[图] 2011年2月27日 11:29 来源:东方网 作者:鲁琳 选稿:袁松禄

图片说明:今天上午,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

东方网记者鲁琳2月27日报道:今天上午,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和中共云南省委联合举办的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主持报告会并讲话,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沈红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出席报告会。

殷一璀在主持报告会时说,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经中央媒体集中宣传后,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批示指出杨善洲同志事迹感人,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上海要以此次邀请报告团来上海作报告为契机,广泛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活动,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作为创先争优活动重要内容,与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结合起来,与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群众观念、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加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教育,动员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杨善洲同志生前曾担任云南省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等领导职务,他在领导岗位上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只要还有贫困和落后,我们就应该一天也不安宁”,他始终把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倾心倾力地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干好事,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1988年,杨善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他婉言谢绝了按规定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厚意,毅然回到家乡施甸县,带领群众在家乡最高的山——大亮山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发展经济。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杨善洲“自讨苦吃”,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只为让荒山变绿,群众致富:上山几年,杨善洲患了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冬冷夏闷的油毛毡棚一住就是9年;没有路,花甲之年的杨善洲自己挑担往山上运树苗;买树苗资金不足,杨善洲就提个口袋下山去捡人家丢掉的果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给树苗做底肥;到垃圾箱里捡纸杯、碗装方便面的外壳,当营养袋,培育“百日苗”;坐长途车颠簸几百里,从怒江引来红豆杉,从大理引进梨树苗。22年的辛勤耕耘,大亮山在杨善洲和他带领的队伍手中变了样,重新披上了绿装,汇成了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100亩美国山核桃……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大亮山成了聚宝盆,整个林场经济效益达到了惊人的3亿多元。2009年,82岁的杨善洲又做了个决定,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了国家。杨善洲曾说:“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2010年10月10日,杨善洲同志因病逝世,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要求不开追悼会、不办丧事、遗体火化。

报告会上,报告团的五位成员用亲身经历和感悟,用真挚的感情和朴素的语言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介绍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让现场的听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位优秀领导干部、一位老共产党员始终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

上海党员干部代表、离退休老干部代表、基层党组织代表约1000人参加了报告会。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 2011年2月28日 )

青山作证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大亮山林场原场长自学洪

1988年3月1日,县里通知我到林业局报到。林业局的领导说:“杨善洲老书记退休了,省里安排他到昆明休息,但是他婉言谢绝了,要回我们老家施甸种树。现在抽调你们17个同志,和老书记一起上山筹办大亮山林场。”从那时起,我和老书记一起工作和生活了22年。

我清楚地记得,1988年3月8日,老书记带着我们,雇了18匹马,驮着帐篷、工具、粮食、锅碗瓢盆,登上了“半年雨水半年霜”的大亮山,开始了他22年的造林生涯。在张家大坪子,他把群众代表找来,召开现场大会,宣布成立“施甸县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在大会上,老书记说:“办大亮山林场,是我多年的愿望,过去我当地委书记,没时间来种树,现在,我退休了,有时间了,我就和大家一道上山种树,绿化我们的家园。”

那天晚上,我们搭起帐篷,挤在里面休息。当天夜里,大亮山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半夜,突然“呼呼”的刮起了狂风,一下子就把帐篷掀翻了。我们赶紧跳起来,这时,狂风裹着黄沙,吹得我们眼睛睁不开,脚也站不稳,远处还传来“嗷嗷”的野狗嚎叫声。等我们安顿下来,天就亮了,炊事员准备做早饭,这才发现锅不见了,我们四处寻找,终于在山谷里找到了被风吹跑的锅,锅里全是沙子。面对恶劣的环境,老书记坚定地说:“等到山绿了,风沙就会越来越小。栽下一棵树,山就会绿一小块,栽下几棵树,就会绿一片。我就不信这山绿不起来。”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老书记四处奔波采购苗木。有一次,老书记打听到龙陵县有树苗,就急急忙忙地带人赶到了那里,可是树苗已经卖完了;打听到昌宁县可能有,他马上又赶到昌宁,树苗买好后,天色已晚,他又连夜赶回了施甸,这一趟来回有300多公里。我们以为老书记太累了,会在施甸县城休息一晚,第二天才会上山。没想到他竟然赶着马帮,连夜把树苗驮运上山。凌晨3点多钟,当林场职工看到满身泥水的老书记时,都惊呆了。老书记却轻松地对大家说:“天亮就可以栽树了,这树苗多耽搁一天,就会影响成活率。”

除了种树,老书记又带领大家种茶。种下的茶苗长势喜人,但不久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鼠患,老鼠把将近400亩的茶苗啃死了,职工们非常心疼。老书记鼓励大家说:“茶苗毁了可以重新种,人的精神不能垮。”然而鼠害在短时间内无法根治,看到大家泄气的样子,老书记说,种不成茶叶,我们就种松树。然而,华山松种下去之后,又被一种叫做“飞机草”的野草侵害。“飞机草”和小树苗争夺养分,很快就能把小树苗困死。这一次,受灾面积达到了5000亩。面对大家失望的样子,老书记说,你们看,只要小树苗长到50公分以上,根深了,叶壮了,飞机草就抢不过树苗了。我们种下十棵树,哪怕只能活一棵,也是一个胜利。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今年活一棵,明年活一棵,后年又活一棵,总有一天,我们会让大亮山都长满大树。

1999年11月,老书记在给树木修枝时,踩着青苔,不幸滑倒,左腿摔成粉碎性骨折。几天后,我去医院看望时,他迫不及待地问:“小自,快给我讲讲山里的情况。”我讲完林场的情况后,他拉着我的手,难过地说:“唉,我恐怕再也上不了山了。”半年后,老书记出院了,又回到了他热爱的大亮山,只是手里比以前多了一根拐杖。

经过20多年的奋斗,林场如今已人工造林5.6万亩,有的树直径已经达到了40公分,建起了茶园700多亩。当年老书记带着我们捡来的果核,已经长成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那300多亩果园,桃子、李子、桂圆、芒果,硕果累累,香飘十里,成了大亮山林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2010年8月,老书记旧病复发住进了医院,我闻讯立即上山采了两个松果和两个木瓜,赶到医院去看他。老书记不停地抚摸着从大亮山采来的松果和木瓜,对我说:“我一定要活下去,我还要回到大亮山上去种树!”

我陪着老书记度过了他最后的50多个日子。临终前,老书记用微弱的声音交代:“你们一定要继续种树,一定要管好林子;一定要把林场的收益按比例分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

2010年10月10日下午3时08分,老书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我们为他擦净了身体,穿好衣服,把一面鲜红的党旗覆盖到他身上时,我禁不住老泪纵横。

青山可以作证,老书记已经化做了大亮山上的一棵青松,永远站在山顶,凝视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守望着大亮山下的父老乡亲!

生命的承诺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党委副书记吴连章

杨善洲老书记植树造林的大亮山,大部分位于我们姚关镇。当初,老书记要到大亮山栽树,乡亲们都劝他,那地方风吹石头跑,栽树根本不可能。可老书记说:“以前,乡亲们不止一次地来找我,让我多为家乡做一些贡献。我承诺过,就一定要兑现!只要我们有决心,就一定能把树种下去,而且一定能种活。”

当时,大亮山周边十几个村寨缺树、缺水、缺粮、缺电、缺钱,村民的生活处于“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的困难境地。缺水的问题特别突出,村民要到十里外去找水,然后人背马驮地运回来。一盆水,早上洗脸,晚上洗脚,最后还要浇菜、喂猪。村里哪一家遇上红白喜事,做客的人不仅要送礼,而且还要提上一桶水,挂在礼单上,而主人不但要建一个“礼簿”,还要建一个“水簿”。当别人家请客的时候,不但要还礼,特别是要足额归还“水账”。

20多年来,老书记带领大家,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把光秃秃的大亮山变成了望不到边的绿海。松树长高了,果树成林了,植被明显改善了,断水多年的溪谷又有了泉水。老书记还带领群众架起水管,将泉水引进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大亮山林场还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共计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3万多亩甘蔗的灌溉任务。

乡亲们最真切地体会到老书记造林带来的好处,是在去年的大旱当中。2010年春夏,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长达半年的持续干旱使群众种不上地,喝不上水。但就在大亮山周边的村子,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流着甘甜的泉水,群众情不自禁地说:“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真不知道这样的大旱我们怎么熬过。”

老书记在创办林场的同时,还想方设法为周边的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首先是修路,雷打树村委会的8个自然村土质肥沃,盛产生态蔬菜,青菜、萝卜、卷心菜等都是出了名的,但长久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只能靠人挑马驮走几十里山路去出售,运不出去的蔬菜只能烂在地里!老书记跑省上、跑市里,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又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路需要一笔勘测费,为了节省这笔开支,他买来水准仪自己勘测。老书记带着錾子和手锤,和大家一起选石头,一起砌石头路,一干就是一整天。有时,大家去吃午饭了,他还在埋头选石头。18公里弹石路,就在老书记的带领下,朝着大亮山的边边角角延伸。

通电,也是老百姓多年的希望。老书记亲自带人到保山买来电线和设备,又和大家一起勘察线路,架杆拉线,几个月后,电架通了,芭蕉林村成了大亮山方圆几十里第一个通上电的村子,村民们从街上买回来的灯泡终于亮起来了!电接通的那天,兴奋的村民们自发筹钱宰了一只羊,敲锣打鼓地送到了林场。那天晚上,林场职工和村民们联欢,到处都是欢乐的笑声,村民们笑啊、乐啊、跳啊,感谢老书记给他们送来了光明。

大亮山林场的发展,更是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摆田村绿厂子村民小组原先是一个很穷的地方,老书记就把林场间伐剩余物交由村里去卖,用卖的钱买来了电线和电杆为村子接通了电,村民们从电视上学到了很多科技知识,并运用到玉米、水稻、烤烟、茶叶生产上,从此,家家修新房,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22年来,林区群众人均所得粮食从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500多公斤。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间伐的林材。到现在,林场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36万元。

2010年8月老书记住院治疗,每天都有群众自发地到医院看望他。中秋节那天,四五十个姚关老家的农民,专门从100多公里外赶到保山,带着家乡的土特产和亲手做的月饼送给老书记。60公里外施甸县的群众来了,40公里外潞江坝的老百姓来了,保山城里的亲朋好友也来了,为了不影响治疗,医院只允许派几个代表进去,可其他人却一直围在病房外,久久不愿走开,期盼老书记早日康复。

大亮山的人民群众永远不会忘记:杨善洲对家乡人民许下的承诺,已经用他晚年22个春秋的艰苦奋斗,兑现给了父老乡亲。

父亲这棵树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小学教师杨惠兰

我是杨善洲的二女儿。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天,老师教给我一首好听的儿歌:“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们是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回到家,我背给姐姐听,背着,背着,姐妹俩就哭了。

为什么哭呢?因为我们很少见到当时担任保山地委副书记的爸爸。我是3岁多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爸爸,妈妈让我叫“爸爸”,我却害怕得直往妈妈身后躲。不光是为我们姐妹哭,也为妈妈哭。爸爸长年在外,妈妈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粮食不够吃,她就上山找来野菜充饥;我和妹妹没有钱上学,她清晨上山摘野果,夜晚熬夜编粪箕、扎扫把,挑到街上去卖,一分一分地凑学费……

慢慢长大了,有人对我说:“你爸是地委书记,靠着这棵大树,你们一家有享不完的福。”其实我知道,爸爸这棵树,根本靠不上。不但靠不上,他还经常“阻止”好心人对妈妈和我们姐妹的帮助。那时候,我感到的不仅仅是委屈,甚至有些怨恨他。

1970年,我妈妈生我妹妹,家里缺粮,一家人靠野菜掺杂粮度日。有一天,乡民政干部经过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就送来了30斤救济大米和30斤粮票。后来爸爸知道了,责怪我妈说:“我是党的干部,我们不要占公家的一点便宜,领导的家属决不能搞特殊!这大米和粮票要攒了还给公家!”差不多过了半年,我妈妈硬是东拼西凑,才还清了这笔粮款。妈妈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公家归公家,个人归个人,我晓得他的性格,我可以少吃点,只是娃娃们饿着可怜啊……”

更让我们姐妹不能理解的是,爸爸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按当时的政策,妈妈和我们姐妹都可以“农转非”。爸爸身边的工作人员填好申请表后,向他报告,他却把申请表要了过去,锁进了抽屉里。一个地委书记,老伴和三个孩子竟然在老家当农民,说起来恐怕谁都不会相信,可爸爸就是这样做的。

爸爸去世后,在整理他的文稿时,我们读到了多年来埋藏在他心里的对家庭的歉疚:“我出来工作,家庭是很困难的,家有老母亲、老伴儿,后来又有3个娃娃,就靠老伴儿在家养老供小,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我对家庭欠债很多……我从地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回到大亮山种树,除了想为家乡的群众做点实事,就是想离家近一点,每个月都争取回家看看。”

爸爸其实是个很有感情的人,无论是对群众,还是对自己的家人。我读初二的时候,爸爸把我接到保山读书。在保山,每个月爸爸给我买好饭菜票,还给我6块钱的零花钱。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的枕头下多了一把梳子,后来才得知是爸爸给我放的,细心的父亲知道女儿已经到了爱美的年龄。还有一次,学校放假,爸爸特意回施甸老家来接我,因为担心赶不上客车,爸爸带着我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走小路。结婚时,爸爸没有给我买过什么,后来我有了孩子,爸爸来看我,发现一家人的衣服乱七八糟地塞在一个大纸箱子里,就给了我100块钱,让我去做个衣柜。

在爸爸的内心深处,他觉得这一辈子,歉疚最多的,就是妈妈。1996年我妈妈因胆结石住院16天,2005年因肺气肿住院13天,两次住院,爸爸都从大亮山赶下来,一直守在妈妈身边。他每天都会早早地买好早点带给妈妈,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每次吃饭,他都要亲自端到妈妈的床前。然而他生病了,却不要妈妈去看他,陪他。就在爸爸最后一次生病住院时,妈妈到医院去看望他。爸爸一看见妈妈就说:“你怎么来了?你晕车,以后别来了,我不会有事的。”妈妈说:“我来看你一眼,你好了就回去。”妈妈在医院守了爸爸三天,这三天,不管如何疼痛,爸爸都强忍着不出声,那是因为他不想让妈妈担心。

意识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爸爸在状态稍好的时候,反复向我们交代:“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你们的母亲。市里奖给我20万,我捐了10万给保山一中,6万给了林场,专门留了4万元给你们的母亲,你们要好好用,让你们的母亲安享晚年,她这一辈子不容易。”弥留之际,他挣扎着叮嘱我们,要把一部分骨灰埋葬在老家的后山上,将来陪伴妈妈。

对怀念父亲的人民群众来说,爸爸走了;对妈妈和我们姐妹来说,爸爸终于可以回家了。如今,只要我想到爸爸,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爸爸就是那棵大树,他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

公仆本色

云南省保山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原主任段兴华

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我是保山地委办公室秘书科的干部,跟随在老书记身边工作了12年,直到他退休。这些年,虽然不在他身边,但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带着我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调查研究、解决群众温饱,关心群众疾苦的点点滴滴。

第一次跟杨书记下乡,他就对我说:“在我身边工作要苦得起、累得起。”10多年里,我跟着杨书记,走遍了保山地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一次,我随他去龙陵县木城乡调研,那个乡地处中缅边境,离保山差不多300公里,当时又不通公路,他带领我们绕道芒市,徒步前往木城。我的脚都磨起了泡,几次想停下来,看到杨书记一点休息的意思都没有,我也就不敢提休息的事,只能跟着他一直走下去。一路走,一路了解农民群众的困难和要求。花了四天时间,我们才到达乡政府,随后又徒步三天,跑遍了周围几个乡。根据这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十几天后,杨书记主持召开会议,制定了改变边境贫困乡村面貌的实施方案。

杨书记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时期,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农业,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是他花费心思最多的事情。“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杨书记经常这样对我们说。

1978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杨书记叫上我跟他一起去板桥,给技术员毕景亮等同志拜年,当时,毕景亮同志他们正在板桥搞“京国92”杂交水稻试验。杨书记给农业技术人员拜年,这不是第一次了,但毕景亮同志仍然非常激动,他拉着杨书记的手说:“杨书记,您每次到外地出差,看到良种都要带回来,让我们搞试验,有点空就来跟我们一起插秧、除草、施肥、搞试验,大年三十还想得起来看我们,真是谢谢您了。”杨书记笑呵呵地说:“谢哪样谢?我要谢谢你们啊!你们的工作干好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保山的大事就解决了一半啦!”通过多年的努力,保山坝、施甸坝的水稻单产历史性地跨越了500公斤大关,农科技术员都由衷赞叹:“老书记真是咱们保山粮食生产的总农艺师!”

在粮食丰产丰收后,杨书记又开始思考如何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好一些。他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茶叶、甘蔗和其它经济作物。1980年10月,杨书记来到潞江坝的芒宽公社。他听说新光大队有个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户”,杨书记跨进朱自祥的家,摸着咖啡树对他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差不多2000元,好啊,你这个典型我们要马上推广。”看到杨书记放手让群众搞多种经营,有同志劝他,“还是慢慢来,搞四平八稳的事不会吃亏,书记的位子才坐得稳。”杨书记回答:“群众思变,群众思富,我们还能再拖后腿吗?如果想什么吃亏、乌纱帽之类的事情,就决不是共产党的干部!”

1985年5月,我随杨书记到龙陵县出差,县委在食堂招待我们吃饭,饭后我去结账,县委书记说:“这顿饭我请了。”在我们返回保山途中,杨书记突然问:“伙食费结了吗?”我说:“县委邱书记说他请”。杨书记生气地喊:“停车!”他掏出30元钱递给我,叫我回去结账。我只好下了车,站在路边,好不容易拦了一辆车,回到龙陵,付了饭钱,又坐客车回到保山。我找到杨书记,向他报告伙食费已经结了,我说:“伙食费结了6元5角,但来去两百多公里,车费就花了20多元,真不划算。”杨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账不能这样算!我们下乡,吃完了擦擦嘴巴就走,剩下的账谁去付?最后还不是摊到老百姓身上!”

担任地委书记的时候,因为杨善洲同志大力发展农业,和老百姓一起种田种地,着力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群众编了一首民谣:“家乡有个小石匠,参加土改入了党,头戴竹叶帽,身穿中山装,穿起草鞋搞农业,开渠引水当龙王。一身泥一身汗,大官儿不当,当什么?当种田郎。”

杨书记退休后,带领群众把荒山变成了林海。群众感激他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恩大德,又编了一首民谣:“家乡有个小石匠,当官退休福不享,栽树二十年,荒山披绿装,造福子孙千万代,为民服务永不忘。活到老干到老,大富翁不当,当什么?当共产党!”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当我听到这首新的民谣时,我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老百姓这朴素的心声,表达出的正是杨书记一辈子都没有改变过的公仆本色。

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

云南省保山市电视台记者蓝天

2009年底,我接到台里的通知,拍摄一期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电视访谈节目。此前,我多次采访过老书记,听到了许多关于他的故事。

1982年,土地承包工作完成以后,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带着司机赵从德到施甸县了解情况。到了保场公社后,他对司机说:“小赵,我要到处看一看,你等着我,如果到天黑不见我回来,你自己去找吃住。”说完他就下了车,取出车后厢的大竹叶帽扣在头上,朝地委在保场的样板田走去。小赵守着车等到天黑,还是不见杨书记的身影,就把车开到施甸县城,在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小赵又开着车回到杨书记第一天下车的地方。眼看太阳偏西,又是一整天过去,还是不见杨书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电话不普及,没有传呼,更没有手机,小赵有些急了,找到了保场样板田,在那里遇到了一个老人,赶紧问他:“大爹,你见着一个戴大竹叶帽,穿黄胶鞋的人吗?”老人说:“哦,是不是说话还带着姚关口音?”小赵连忙说:“他是地委书记啊!你见他去了哪里?”老人说:“唉,这么大的官啊,看不出来嘛!怪不得他问了我家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又打听了一些村里的情况,卷了支草烟就走了。”

直到第三天,小赵才在木老元公社接着杨书记。在这三天里,杨书记究竟走了多少里崎岖山路,走访了多少户人家,了解了多少民生疾苦,掌握了多少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只有杨书记自己知道。

当年,杨善洲刚开始上山种树的时候,还有人嘀嘀咕咕,认为他就是想退休以后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后,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20年后,杨善洲老书记兑现承诺,把大亮山林场的管理权全部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他自己分文不取。县里决定奖励他10万元,他也坚决不要。

坦率地说,作为一个年龄比老书记小了50多岁,和他隔着两个时代的年轻人,我虽然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但我仍然不能理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事?

面对面采访老书记的那天,我心想,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多问他几个问题。可是没想到,他一见面就跟我说:我今天就讲四个问题,讲完了我就走。坐下后,没等我问他,就一二三四总共三分钟倒背如流说完了植树造林的好处!看他着急要走,我赶紧提问:“我听说您家里人借钱在施甸修了房子,您却没有钱还债,最后只好把新房子卖了。您辛辛苦苦几十年,还住在旧房子里,心里不委屈么?”他脱口就说:“老是说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你到我家去看看嘛!我们家现在宽敞得很!”老书记的家我去过,三间瓦房加起来也就80多个平方米!我们去采访,摄像机都摆不开。我就反问他:“那也不怎样,跟别人比,还是差得老远。”他急了,大声地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搞得富丽堂皇,群众却过着艰难的日子,我们能心安吗?”

那天,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老书记,您种的树,还有10多年才能成材,那个时候您已经90多岁了,您怎么享受啊?”我的话音刚落,他就毫不迟疑地说:“你这个姑娘呀,怎么会这样说。我那个时候已经到火化场去了,咋个会得享受!别人享受了嘛!本来就是给别人享受,我享受不了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子孙后代得实惠了嘛!”他的回答把我这个年轻人给镇住了!我知道,他说出的,就是他一辈子做人做官的原则和信念:一切为了群众得实惠,人民的利益比天大!

访谈节目如期播出,老书记再一次感动了保山人民。从我采访到的一个个小故事,到我面对面地跟他交谈,答案在我的心里不断地修正,不断地清晰——

他是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他贫穷,他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他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他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杨善洲用为民服务的思想、行动和成效,诠释了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的永恒主题。他以他的品质、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第7篇:马建波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材料

马建波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材料汇编

0

1平凡无悔人生路 唱响统计“沂蒙颂”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统计局副调研员阚俊青。我报告的题目是《平凡无悔人生路 唱响统计“沂蒙颂”》。

马建波同志是倒在全国农业普查一线岗位上的。

那天上午,马建波主持召开了全市农业普查清查摸底培训会。中午,他没有休息,回家取急需上报的材料,在赶回办公室的路上,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农业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和平时期的人民战争。第三次农业普查,农村经济主体更加多元,使用PDA现场登记,我市作为农业大市,任务更加繁重。马建波担任市普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综合组组长,承担了大量的协调、组织工作和具体业务。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他先后组织召开了7次全市普查会议,完成了“两员”培训和清查摸底;搜集整理了近2万家涉农单位名录、100多项指标数据;撰写材料、收发物资、现场督导、电话调度,事必躬亲,一件不漏。有一次,上级下发普查员急用的工作手册,他在托运站,一直守候到晚上11点多,当晚清点、打包,第二天,数万本手册全部分发到普查员手中。同时,他负责的农业科所有日常业务,一项也没有耽搁。三个多月,一天也没有调休。他就像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一刻不停的运转着。

马建波同志是一位勇于担当的人。他见事不推诿,遇难不退缩,出色履行了服务发展的职责。

2013年,全国开展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改革,国家制度只设计到县一级,乡镇怎么办?党委政府指导农民增收、脱贫攻坚都需要这方面的情况。马建波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把一体化改革延伸到乡镇的设想。可是,这要做多少具体的工作呀!建波说,工作需要,再难再累也要干。他和科室的同志们一边主动向上级局汇报衔接,一边开展方案制定,样本点选取,调查小区图绘制等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奋战,一套覆盖全市、城乡可比的居民收支统计体系建立起来了。

马建波说过,统计数据虽然枯燥无味,但是,如果能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就会有莫大的成就感。2016年,马建波主笔撰写的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先后被市委市政府刊物全文刊发。

马建波同志是一位善于创新的人。统计工作整天与数字打交道,重复而单调。马建波却乐此不疲,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用一项项工作创新,展示统计人一个个精彩。

一天晚上,10点多了,我看见马建波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我推门进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建波,这么晚了,还加班。”他一愣,看见是我,兴奋的拉着我的手说:“阚局长,你看,这个数据处理程序终于做出来了。”我被他的情绪所感染和激动。这正是普查所急需的程序呀,提高了80%工作效率,差错也全部消除了。

马建波还创新了“培训一线工作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他担负集中培训任务。为了提高效果,每到一个县区培训,他总是提前到乡镇、农户组织试填试报,发现问题,修改充实讲稿。几场培训下来,他做了上万字生动鲜活的备课记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来,他先后研发了农业统计网上直报平台,粮食调查全面统计,畜牧业统计村级起报等等,有的还在全省推广应用。他就是精益求精、如琢如磨的“统计工匠”。

马建波同志是一位忠诚职业操守的人。去年,农业普查登记试点开展数据质量检查。在结束费县检查,返回单位的路上,一家企业打他手机,说数据差异的原因找到了,但不知道怎么修正。此时,已近中午,有的同志觉得,因为一个小差错再返回,不值得。但建波表示,差错再小也是错,就得改,绝不能留下数据质量的后患。他说服了同事,重返企业核查,一直工作到下午两点多。

还有一次,跟农业部门进行数据会审,我们发现县区上报数据差异比较大。分析原因,乡镇统计常常换人,业务不熟,基础数据出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马建波经过实地调研,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农村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办法,有效控制了数据差错。他就是坚强的数据质量卫兵。

马建波同志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人。在大家的印象中,马建波对于别人请他帮忙的事,从未说过“不”字。一年冬天,河东区局一名女同事因业务不熟,年报不能按时完成,就请他帮忙。劳累了一天的他,还是一口应承下来。就在紧张忙碌的时候,这位同事的家人打来电话,说孩子发高烧,让她赶紧去医院。几番催促,她才匆忙离去,一忙就到了第二天早上5点多。当她回到市局农业科时,发现马建波趴在办公室桌上睡着了,表已经报完。

马建波见不得别人受苦落难。单位有位老同志得了病,大家纷纷捐款,100元、200元,他毫不犹豫的捐了1000元;义务献血、志愿活动,每一次都能看到他积极的身影。2000年、2011年,他两次主动请缨,挂职帮扶困难村,都被评为全市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马建波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行动和生命,书写了踏实而无悔的人生,唱响了统计“沂蒙颂”。

谢谢大家!

0

2我统计人生的领路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市统计局的臧小玮。我报告的题目是《我统计人生的领路人》。

我到市局农业科接手的第一项工作是县卡年报。那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150 多项指标,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部门、专业、县区的数据也一股脑地压下来,我根本理不出头绪,几天下来,也毫无进展。

“小臧,年报搞的怎么样了?有什么问题没有?”那天下午,马队长问我。

“啊,还差……”我支支吾吾的。

看到我手足无措的窘态,马队长面带微笑,走到我的办公桌前,非常理解的样子,“每个人刚接触报表时都会这样”,他安慰我说,搞年报要先从最基础的指标含义入手,弄懂了就不难了。这个指标的内涵是什么,那个指标要怎样把握,这些指标数据从哪里来,怎样验证核实。

要言不烦,清晰透彻,我很快掌握了县卡年报的要点和流程。

现在,这项工作对我早已不是什么难事。回想起来,这是我在马队长手把手教导下,学的第一手活。

农作物调查是我们科的一项重要工作,调查内容多、时间紧,再加上基层统计人员经常更换,县区咨询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我们疲于应付,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这时,我常常看到马队长放下手里的活,皱起眉头。

“这都是很简单明白的问题,怎么还有这么多县区打电话询问?”

我和同事面面相觑:“这种情况,全系统都这样,也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但我们,要想办法改进这项工作。”马队长坚定地说。

从那之后,白天,马队长不停地和县区电话交流,查阅制度;晚上,一个人对着电脑敲敲打打。一个多月后,他制定了“农作物统计50 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列出了日常统计的问题、注意事项和解决办法。这以后,县区询问的电话越来越少,省局查询也渐渐少了临沂的名字。我和同事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调研分析上,有几篇还得到了市领导的批示。

遇到问题时,调查研究,拿出法子,提高效能,马队长教会了我推进工作的方法。

马队长时常微笑着,嘴角却总是僵硬地上斜着,这是他患上面部神经麻痹留下的后遗症。

那是2012 年的夏天,全市开展夏粮实割实测调查。这是一项和时间赛跑的工作,必须在只有半个月的麦收期间全部完成。马队长带着我们下地头、选地块、框样本、贴标签,收割、晾晒、脱粒、称重……如此精细复杂的工作,都要赶在太阳暴晒之前完成,每天凌晨5 点多就下地作业。连续高强度的劳作,他得了面部神经麻痹,不得不被我们拽进医院住院治疗。没过几天,病情得到控制后,他就坐不住了。大夫拗不过他,嘱咐他出院后一定不能见风受凉,否则会留下后遗症。时间不等人。就这样,出院的第二天,他又回到了夏粮实测的现场。为了避风,他只能在脖子上围着一条厚厚的围巾。这可是30 多度的大热天啊。现在回想起来,他戴着草帽、拿着镰刀、围着厚厚的深色围巾,都是那个夏天田野里最美丽的风景。

马队长在工作上是我的领导和老师;生活中,他关爱同事、力尽所能,教会我如何与同事和谐相处、同心同向、聚力前行。

我们科有 5 个人,只有马队长一个男同志,平时搬物资、加夜班、上街打扫卫生等苦活累活,他从来都是带头做,刮风下雨时,他经常开着自己的车帮着同事接送孩子。

我们科的老大姐庄凤,对马队长给予她的帮助最是刻骨铭心。庄大姐的母亲有肺心病,常年需要照顾。那年,庄大姐的母亲又犯病了,当时爱人和孩子都不在身边。马队长知道后,赶到庄大姐家里,把她80多岁的老母亲从6 楼背下来,送去医院。自那以后,只要庄大姐照料不过来,马队长都会及时出现在她家里,帮忙扛氧气瓶、送医院复查……时间长了,庄大姐心里过意不去,母亲犯病时就有意少找他。马队长知道后,主动跟她说:我们这么多年同事了,再说住的又近,你不找我找谁?话说得实在又真诚。庄大姐现在想起来还止不住地掉眼泪。她总说,马队长对我有恩,可这份恩情,我这辈子是还不了了。

马队长,是您,把我领进了统计的大门;是您,培养了我服务奉献的品质;是您,锻炼了我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您,放心走吧,我和同事们一定会沿着这条路,扎实走好统计人生的每一步。

谢谢大家!

0

3我认识的马队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蒙阴县统计局的李潇。我报告的题目是,《我认识的马队长》。

第一次接触马队长是在六年前。刚参加工作,正好赶上县政府开展农业发展专题调研,要求统计局将本县情况与全市及相关县区进行对比,找出差距、提出建议。面对几天搜集来的一堆数据,怎样比对,怎么分析,我懵了。已是晚上九点多,这时我想起宋姐跟我说过,“市局马队长业务熟练,人又好,有什么难题可以向他请教”。我硬着头皮,忐忐忑忑的拨通了马队长的电话。

“喂,哪位啊”,温暖又亲切的声音。

“马队长,我是蒙阴的小李,实在是不好意思,这么晚了还给您打电话,有个急事想请您帮忙”。于是,我就把数据整理分析的事,一五一十地向他说了一遍。

“小李,先别着急,我帮你看看怎么弄,你先回家休息吧”。

因为心里装着事儿,第二天我早早的来到办公室,赶忙打开电脑,看到了马队长发来的邮件,下面还附有留言,“先把分析结果传给你,回头我们再细细探讨。”我快速打开文件,发现所需要的数据比对、优势差距等等一目了然。紧张了几天的我,顿时如释重负。那一刻,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不是因为这些天的加班委屈,而是在最无助,最无奈时,马队长给我的那份关怀与感动。

后来,与马队长接触多了,他的热心肠让我有了更多的体验:不论我们基层统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啥难题,只要向他求助,他总是有求必应,从不推辞。

宽和而热情的马队长,对统计数据的质量却是一丝不苟,近乎苛刻。

2014年,全市开展第一次“土地流转”统计调查,蒙阴作为农业县,有20余万农户,工作量非常大。几次上报,总有个别数据存在异常,可是又找不到具体原因,我一筹莫展。马队长似乎早有洞察“小李,你们县农作物种植面积那么大,如果就这么上报了数据,会对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带来多大影响。我这就去你们县里看看,到底是什么大问题让你如此犯难”。语气严肃而坚定。就这样,他与市局农业科的同志,当天中午就来到我们县,召开部门联席会,进村入户,核查数据。经过紧张忙碌的工作,数据异常原因终于找到,紧接着指导着我们一一修正。忙完,已是晚上十点多。

听我们县局的分管领导说,马队长严谨的职业习惯,在全市统计系统是出了名的,这一点,我也有所领教。去年7月,马队长来我们县调研畜禽养殖情况,第一站是去蒙山管委会的水营村。早上,换上干净的平底鞋出发后,我心里窃喜:刚下完雨,山村空气清新,今天出差就是小出游了!赶到农户家时,我傻眼了,满院子的鸡、鸭、羊,苍蝇横飞,满地泥泞。当我们还想着从何处下脚时,马队长已走进院子里,与户主聊了起来,“家里养了多少只鸡、鸭,卖了多少只羊,一年能赚多少钱啊?” 一边询问户主,一边清点、记录。整整一个上午,我们走完了村里所有调查户,户户如此,不厌其烦。望着马队长满头的白发、湿透的衣衫,再看看他一脸的认真和虔诚,这不正是一名普查老兵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嘛。

11月17日一早,像往常一样,当我习惯地打开农业普查群,准备按照马队长制定的日程工作时,猛然看到了他离开的消息。怎么可能,昨天上午不是还给我们开会的么?这不才半天的功夫啊……泪眼模糊中,我回忆起前一天开会时,虽然大家都穿着羽绒服,但是马队长却满头大汗,休息期间,沂水的同志还问马队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他还淡淡的说“没事,可能是最近有点累,休息一下就好了”。是谁叮嘱我要好好休息,注意身体,不要熬夜加班的?您怎么能不以身作则,怎么能说话不算数,怎么能…就这么走了,连一声道别都没有……为工作忙了一辈子,就连走,都这么匆忙……

这,就是我认识的马队长。

马队长走了,但我总感觉他还在身边,给我关爱、给我温暖、给我启迪、给我力量。

0

4你的生命是我爱的雕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黄颖,马建波的妻子。

大家好!我叫顾建梅,马建波的表妹,我的嫂子黄颖身体不适,由我来报告马建波事迹,报告的题目是《你的生命是我爱的雕塑》。

一转眼,我与建波已经分别 200 多天了。回想起我们24 年零11个月,8970 天一起的生活,他留给我的和深深植入了我脑海的,是他热爱统计工作的那种“诚”,对父母长辈的那份“孝”,对亲朋好友的那种“仁”,和对家庭责任的那份“爱”。在我的记忆中,他是个为了工作勤奋学习、废寝忘食的“工作狂”。

我们是 1992 年1 月16 日结的婚,当时,对于一个刚结婚的女人来说,还有烂漫和梦想,很想去海南旅游度蜜月,他略带愧疚的说:“我们从现在开始攒钱,等我们有钱了,我不单带你去海南,还要带你去天涯海角……”,我当时为此还兴奋了一阵子。不料,几年后,他将全家攒的2400 元钱都用来买了一台电脑和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书籍,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维修电脑和编程等,经常忘记吃晚饭。在这期间,他觉得自己学的会计专业和工作不是完全对口,他还自学了统计学的全部课程,并取得了专科、本科学业证书,获得了初、中级职称。我这才明白,他买电脑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统计工作。白天干不完的活常常带回家里来干。很多时候工作到凌晨二三点甚至通宵熬夜。周末加班也是常有的事,记忆最深的一次加班,两天两夜未回家。不到40 岁,他就满头白发。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统计工作必须认真,不能马虎,要一口气干完,数据必须准确,否则可能就会伤害老百姓的利益”。

2015 年我的婆婆因为心脏病住了三次院,我当时在深圳出差,他为了不耽误工作让他妹妹白天来陪护,晚上他来陪床,还抱着电脑在病床前工作,婆婆假装生气地问他:“你是来看我的,还是来看电脑的?”他不好意思地说:“妈您原谅点,有点事还没处理完!马上就好”婆婆就无奈说:“唉,儿子是好儿子,是孝顺儿子,就是老是工作忙,当妈的能理解”。

如果说,工作中,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是他为党尽忠,为工作尽职的话,那他的豁达、他的善良、他的孝顺让我感恩、让我学习、让我难忘、让我缅怀。

还记得第一次带他回家见我父母的场景,我家在沂水农村,我的母亲一直卧床不起。不巧的是,那一天,父亲积劳成疾也病倒了,看着家里一个床躺着一个,四目相对的无奈的爹娘,我偷偷跑到屋里哭了,我就在想:“怎么就这么巧? “他家是市里人,会不会嫌弃我的家庭”,看见我哭红的眼圈,他猜透了我的心思,抱住着我很认真说:“黄颖,我既然爱你,就不会嫌弃你,别难过,将来咱们结婚了,条件好些了,把他们搬到咱家,好好照顾他们不就行了……”。那时候我以为他就是为了安慰我,随便一说,但是他说到做到了。

1995 年的五一前夕,他突然和我商量说:“笑笑现在大了,她爷爷奶奶身体也还行,不用怎么照顾,把她姥姥和姥爷接过来吧”,就这样,我的父母在我家一住就是5 年。5 年里,他对我父母的照顾无微不至,他们间从未红过脸,可能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我娘竟然能下床走路了,娘总是说:“多亏了建波,托了建波的福”。

2015 年4 月,我娘因白内障眼睛疼的厉害,我们赶回老家把我娘接到医院做手术,老人年岁已高,不能坐,不能躺,他就抱着我娘来回奔走在医院各个楼层做检查,累的他满头大汗,衣服全湿透了,医院的大夫和护士都说这儿子真孝顺,后来才知道是女婿。

今年正月初二,按照习俗,女儿们都要回家团聚,我那89 岁的老娘还念叨着:“建波怎么又没回来,又值班啊?还是忙啊,我们想建波了,前两天还梦着他了”,听了娘的话,我再也控制不住了,像个孩子一样

一头扑到娘的怀里说:“娘,建波再也不能来看你了……”,娘抱着我哭了半个中午。

建波出身于普通家庭,他身上有股抹不掉的宽厚、善良和质朴,对亲戚、朋友、同事提出的求助,总是有求必应,尽其所能的去做。

在他的生活字典里就没有‘不’字,别人让他编个程序、修个计算机、联个网络、代个值班、帮着干点活等,他从来不会去拒绝,他觉得别人找他就是对他的信任!别人问他‘明天有事吗’,他总是笑着说‘没什么事啊’,其实他自己心里清楚家里的洗衣机等着他修、下水管等着他换、父母等着他带着去医院……,这些自己的事总是在帮完别人后再去做。

亲戚家谁有困难,他就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大姐家住农村,仅靠种地供2 个名牌大学生,生活比较拮据,外甥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住院,急需3000 元治疗费用,给我打电话没有打通,就直接给他打电话要钱了,不一会,他就把钱汇给了外甥,还跟外甥说,只要你缺钱,随时告诉我,随时给你汇。外甥后来才知道,那时我女儿正得了急性脊髓炎住院,3000 元是我女儿的住院费。

他就是这样,太善良和太仁义了,甚至我觉得他为所有人活着,从没有为自己活过。

我们结婚以来,他一直体贴我、包容我、关爱我,我们从未吵过架。不管什么事,他都依着我,总在嘴边的话是“你说行就行,你说满意我就满意”。我有慢性头痛病,每次发作都疼得死去活来,他不管加班回来多晚,都要给我按摩头部,时间久了,也摸透了按摩哪个部位效果好,直至我睡着了,他才停下按摩。我们夫妻俩最爱的一首歌是《最浪漫的事》,有一次,我跟他开玩笑说“我年龄比你大,到时候你可是像歌里唱的一样,你得推着我、照顾我”,他说“没问题,你看我身体这么棒”。他若不出事的话,再有两个月就是我们俩结婚25 周年,他曾承诺带着我和女儿去旅游,没想到,他的诺言成为了我一生的等候,再也无法实现了。

在家里,他总是抢着干活儿。什么事都不用我操心。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心头肉,但对女儿的爱,他总是略带愧疚。记得,女儿六岁时曾问他:“爸爸,你怎么总加班啊,也不陪我玩”。他觉得愧疚女儿。为了补偿女儿,平时他只要下班有空,就会给女儿做最爱吃的清炖鲈鱼,女儿美其名曰:爸爸的味道鱼。每年女儿的生日,他从来不会忘记,都会提前准备,就在他出事的前几天,他还给打电话让我提前回来。计划11月18 日给女儿过生日,不料,他却在11 月16 日走了,这成了女儿内心永远的遗憾和永远的痛。

11 月20日晚上,就是送走他的第二天,女儿在家用洗衣机洗衣服,突然放不出水了,她下意识喊道: “爸爸,洗衣机坏了,来看一下”,忽然想起爸爸不在后,女儿嚎啕大哭,我们娘俩抱在一起哭。

建波走了,我不敢相信不愿相信却又不得不信:生活中,我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老人失去了儿子、女婿。

建波走了,带着遗憾,带着牵挂,也带着留恋。他还没有兑现我们“一起变老”的诺言,还没有来不及照顾80 岁的父母,还没有看着女儿穿上嫁衣。

建波,在你走后,有那么多的领导、同事、好友,甚至你不认识的县区统计人自发来吊唁你,国家、省、市统计局以及市领导也向你献了花圈,我才知道你得到了那么多人的认可,你是那么的优秀。在我思念你的日子里,无数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来到了我和孩子身边,安慰我、鼓励我,让我倍感温暖。

谢谢大家!

0

5他把统计先锋的旗帜高扬在沂蒙大地上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临沂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朱晓东,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他把统计先锋的旗帜高扬在沂蒙大地上》。

马建波同志走后,我和我的同事是最早报道他先进事迹的记者。在他的追悼会现场,国务院农普办、省统计局、省调查总队、省农普办和我市有关领导发来唁电或敬献花圈,还有300多双噙满泪水的眼睛,给我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一位普通的统计人,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大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上级领导如此关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素不相识的人来为他送行?同时网上网下,哀思如潮,追忆怀念也是连绵不绝。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众声喧哗中,马建波同志能够凝聚起如此强大的舆论认同?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追寻马建波27年的统计人生足迹。

面对我们的采访记者和镜头,大家时而悲伤、时而痛惜,时而追思、时而激昂,沉浸在马建波工作生活点滴和高尚精神的无尽回忆、感动激励中,一个忠于职守、敢于担当、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统计先锋形象清晰呈现。

在市统计局农业科采访,同事们从办公桌下拿出了一个沉甸甸的普查包和一双泥泞的运动鞋。打开普查包,我们发现里面就是一个微型的普查“百宝箱”,小到一支铅笔、一个手电筒,大到雨具、数据采集设备PDA,一应俱全;不仅有需要下发的文件通知,还有密密麻麻写满各类数字和文字的普查草表。睹物思人,大家记起马建波在去世前的100多个日夜里,不管在办公室,还是到县区督查,到田间地头实地摸底调查,从来都是包不离手,随时随地谋划推进工作,记录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看着皱皱巴巴的手提包和运动鞋上干裂的黄泥巴,大家泪眼模糊。老大姐苗素珍告诉我,看着这些东西,就好像又看到建波一手提包、一手拿笔,踩着满鞋泥泞走在田间地头、走进猪圈牛栏开展调查的样子。

服务是统计部门立身之本、职责所在。在市政府秘书科,说起马建波,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当前,各级都高度重视统计工作,掌握情况、指导工作都离不开统计数据。由于工作需要,领导要情况、要数据,往往很具体,时间又紧。马建波总是没有任何借口,一个电话“召之即来”,第一时间赶到办公室查找数据、提交材料,从不说“不”。

马建波专业素养比较高,是三农问题的专家,在现代农业、农村土地流转、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粮食蔬菜产销等方面的调研都得到过市领导的批示,提出的许多观点和建议,市领导经常直接引用。有时,秘书科的同志和他开玩笑,你的这些数据和观点,我们用了,你就不能再发表了。他总是笑笑说,你们能用的上,就是我们统计工作最大的价值体现。

采访中,很多人和我谈起马建波的性格,只要他认准的事,就坚持做到极致。他说:做一个合格的统计人,光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顺应形势,学好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他自学成才,研发了农业统计网上直报平台、乡级住户调查数据处理程序、农业普查审核评估程序等等许多创新的小程序。

还有一项工作,他做的也比较“前卫”。为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市统计局筹划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以提高统计工作的透明度,又是马建波率先尝试公开了农业统计方法制度和农业统计数据生产过程。采访省统计局农业处的同志时,他们说,马建波业务能力出色,他创新的县卡统计年报组织方式,将150个指标分解到责任部门,有效保障了数据质量,省统计局高度认可,并在全省推广。这些在旁人看来过于较真的事情,他做起来自然而然,他就是这样从每一件小事起步,踏实向前。

马建波同志是大家公认的“老黄牛”。采访中,市农普办主任聂怀善说,这位“老黄牛”也有疲惫的时候。那是马建波去世的三个月前,他说这一阵子自己太累,血压又高了,经常头晕,难以集中精力工作。当时正是农业普查最紧张的时期,聂怀善还是安排他回家休息几天,到医院检查一下。但是没想到,第二天,马建波又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办公室上班了。聂怀善说:“马建波总是这样,喜欢帮助别人,还怕麻烦别人,他始终兢兢业业地工作,真的做到了视事业为生命”。可是如果马建波能及时去医院检查,或许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马建波心细如发,对同事关心备至。同事们回忆,他会清晰记得科室每个同事的生日,发短信给一个惊喜的祝福;每次出发,他都让小徐坐在副驾驶座,因为他知道小徐晕车;每次加班都会让小李先回去,因为他知道小李家里有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他还经常说,别人开口求人都是无奈之举,能帮就尽量帮一帮,让对方感受到尊重。

见到省农普办主任、省统计局副局长周尊考时,他感慨地说:“青翠蒙山生而不息,沧桑沂水终归大海”,饱含对马建波同志以身殉职的痛惜,也是对他一生兢兢业业、奋斗不息,奉献事业的高度评价。

结束了采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马建波一生没有壮烈的事迹,没有伟大的成就,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是,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干好一行。他不正是我们普通公职人员、普通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吗?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马建波的精神鼓舞下,做一名爱岗敬业的机关干部、精益求精的行业工匠、忠诚使命的共产党员!

谢谢大家!

第8篇: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会议记要

时间:2011年3月28日 上午9:30到11:30 地点:党员电教室

主持人:李凤安

参加人:党员42

内容:在2011年3月28日,我村42名党员在一起认真观看了关于原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杨善洲,1927年1月出生,原任云南省保山市地委书记,1986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杨善洲同志工作37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88年3月8日,老书记在张家大坪子,召开现场大会,宣布成立“施甸县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和大家一道上山种树,绿化家园。紧接着,老书记带领大家一边想办法改善生活条件,一边抓紧时间摸清大亮山的底子。

杨善洲同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处处以群众需要为自己工作的轴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始终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他的朴实廉洁、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杨善洲走了,大亮山不会忘记,和他并肩奋斗过的战友们不会忘记,当地的人民群众不会忘记,他用大山般坚定的信念、大海般宽阔的胸怀,在人生画卷和云岭大地上书写的精彩„„

四合村党支部

2011年3月28日

第9篇:《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

金融082班李念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歌高度概括了杨善洲同志的事迹,也表达了百姓们对这位老党员同志的深情铭记。

这位做过9年石匠、工农干部出身的老党员,当上了保山地委书记后,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受冤屈的人主持公道,自掏腰包给困难户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乡不给农民添负担;退休了,他又把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杨善洲同志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恪守信念,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了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以感人的事迹,集中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树立了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和时代风貌,是共产党员和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通过对《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观看学习,我,深深地被杨善洲同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所震撼、所感动,深受教育、深受启发,同时也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方向: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关键就是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还应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决定每个人的事业成败。体现在具体工作实际中,就是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实在在做好每一件事情。

我们要学习杨善洲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刻苦学习,不断创新的工作作风。“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我们要培养顽强的意志,从点滴做起,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端正心态,辛勤耕耘;要培养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不怕挫折;要保持创新锐气,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要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成长为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

总之, 我立志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做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做一个甘于奉献的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崇高的精神、美好的品德却是永恒不变的。我会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的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更加积极的投入创先

争优活动,做一名无愧于心的中国共产党员。

第10篇:杨波同志申报个人三等功先进事迹材料

杨波同志申报个人三等功先进事迹材料

杨波,男,1981年4月8日出生,中共党员,二级警司,本科文化程度,现任交警新城大队政秘科副科长。

一、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增强自身业务素质

文书岗位负责大队所有文字材料的撰写工作,对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速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同时,文书又相当于内勤,是大队工作压力最大、任务最繁重的岗位之一。杨波同志2008年担任交管四大队文书期间,能够充分发挥勤奋、好学的特点,一方面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工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他始终不忘学习,对指导公安工作开展的各类重要会议精神及上级领导讲话总是先学一步,学深一步,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自身政治素养。2007年以来,他在《西安晚报》、《华商报》、《西安日报》、《西部法制报》、《法制之窗》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稿件20余篇,本人也被《西部法制报》《阳光报》《三秦都市报》聘为特约通讯员。

二、立足本职,开拓创新,提升大队文秘工作水平

杨波同志在文书岗位一直踏实认真,精益求精。在多年工作中,他不断探索文秘工作新思路,开拓创新,使大队文秘工作走上了信息化、科技化的道路。原来大队文书存档资料多为实物资料,由于办公场所有限,难以全部保存,各类文件、报表堆积如山,有时需要查看过去下发的一个文件时,一找就是几个小时,严重影响工作开展。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杨波同志不怕麻烦,从年初开始,凭借他熟练掌握电脑的优势,经常利用周末或下班后休息时间,对2001年以来,上级下发的各类纸质文件或通过手动录入、或通过扫描仪扫描,将其全部转化为电子文档存入微机,并分类排序,编号登记,建立起了大队《文书存档资料库》。在信息库中,各类文件下发时间、发文单位、内容摘要等一应俱全,查阅时只需简单输入几个关键词就可调取,使办公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杨波同志对公安事业满腔热情,从事文书工作以来,他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管是上级的工作安排还是领导临时下达的指令性任务,不管有多大困难,有多少艰辛,他都是无条件完成,从不喊苦、喊累。对于他来说,工作中加班加点已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每周他至少都有一两天不回家,在队加班晚上写材料。无论何时,只要大队有要紧的文件需要制作或材料需要上报,他总能以工作为重,服从大局,随叫随到,体现出了极强的工作责任心。

2008年初,我市遭遇五十年来最大的降雪,道路结冰严重,交通受阻。为此,大队要求全警出动,停止一切休假,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排险保畅工作中,上街加强交通疏导,铲除积雪,为市民创造安全、畅通的出行环境。作为内勤民警,杨波同志并没有以工作忙为由躲在开着暖气的办公室安

享舒适,而是积极响应大队号召,主动加勤,深入到交通疏导第一线。在连续三个星期里,他放弃休假,顶风雪、冒严寒,与外勤民警一同站岗、一同执勤,雪地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手和脚都冻肿了。而当其他民警执勤回来后都可以休息时,杨波同志依然要忙着制作各类文件、编发简报、上报情况,每天基本是内勤、外勤工作一起干。但即使这样,他各项任务都能出色的完成,没有出现任何工作贻误。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恐慌的情绪笼罩在每个人心头,各类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为加强信息上报工作,便于上级领导随时掌握基层情况,正确决策部署,杨波同志顾不上照看家人,他不仅严格落实大队值班备勤制度,还经常以队为家,住在队上,做到24小时随时待命。5月25日16时21分,青川县发生6.4级余震,大队迅速启动紧急预案,各级领导第一时间带领备勤警力上街到辖区重点路段维护交通秩序。震后5分钟,当所有人都还在户外避险时,杨波同志已只身返回办公楼,他通过指挥中心与路面执勤科队联系,对震后辖区基本情况进行了了解,并及时把大队警力部署情况、辖区交通情况、大队采取的各项应急措施等通过传真书面上报给支队。由于信息反馈准确、及时,当日值班支队领导祁金锁政委后专门在支队党委会上,将大队作为典型,提出表扬。

长期高负荷的工作,加之经常要坐在电脑前写材料,杨波同志已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脖子一天到晚上都是僵硬的,疼的他经常失眠。在今年体检中,他查出颈椎增生,拍片后,发现颈椎曲度已完全消失,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坚持正常上班,从没有向大队寻求照顾,每天依然忙碌于工作当中。一年来,杨波同志撰写各类文字材料500多份,在总队、支队网上发简报80多份,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奥运安保攻坚战、人性化执法整顿教育等重大活动中,大队安排的各项文字工作任务均能高质量完成。作为年轻民警,他除完成本职工作以外,还积极参加各类秩序整顿活动,大队安排到政秘科的夜查、站点岗、加警卫等任务,他回回主动参加,且认真负责,一丝不苟。2008年他累计加勤200多小时,纠违1100多例,先后8次被大队评为当月优秀民警。

第11篇:怀念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

我是杨善洲的二女儿。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天,老师教给我一首好听的儿歌:“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们是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回到家,我背给姐姐听,背着,背着,姐妹俩就哭了。

为什么哭呢?因为我们很少见到当时担任保山地委副书记的爸爸。我是3岁多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爸爸,妈妈让我叫“爸爸”,我却害怕

得直往妈妈身后躲。

不光是为我们姐妹哭,也为妈妈哭。爸爸长年在外,妈妈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粮食不够吃,她就上山找来野菜充饥;我和妹妹没有钱上学,她清晨上山摘野果,夜晚熬夜编粪箕、扎扫把,挑到街上去卖,一分一分地凑学费……

慢慢长大了,有人对我说:“你爸是地委书记,靠着这棵大树,你们一家有享不完的福。”其实我知道,爸爸这棵树,根本靠不上。不但靠不上,他还经常“阻止”好心人对妈妈和我们姐妹的帮助。那时候,我感到的不仅仅是委屈,甚至有些怨恨他。

1970年,我妈妈生我妹妹,家里缺粮,一家人靠野菜掺杂粮度日。有一天,乡民政干部经过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就送来了30斤救济大米和30斤粮票。后来爸爸知道了,责怪我妈说:“我是党的干部,我们不要占公家的一点便宜,领导的家属决不能搞特殊!这大米和粮票要攒了还给公家!”差不多过了半年,我妈妈硬是东拼西凑,才还清了这笔粮款。妈妈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公家归公家,个人归个人,我晓得他的性格,我可以少吃点,只是娃娃们饿着可怜啊……”

更让我们姐妹不能理解的是,爸爸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按当时的政策,妈妈和我们姐妹都可以“农转非”。爸爸身边的工作人员填好申请表后,向他报告,他却把申请表要了过去,锁进了抽屉里。一个地委书记,老伴和3个孩子竟然在老家当农民,说起来恐怕谁都不会相信,可爸爸就是这样做的。

爸爸去世后,在整理他的文稿时,我们读到了多年来埋藏在他心里的对家庭的歉疚:“我出来工作,家庭是很困难的,家有老母亲、老伴儿,后来又有3个娃娃,就靠老伴儿在家养老供小,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我对家庭欠债很多……我从地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回到大亮山种树,除了想为家乡的群众做点实事,就是想离家近一点,每个月都争取回家看看。”

爸爸其实是个很有感情的人,无论是对群众,还是对自己的家人。

我读初二的时候,爸爸把我接到保山读书。在保山,每个月爸爸给我买好饭菜票,还给我6块钱的零花钱。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的枕头下多了一把梳子,后来才得知是爸爸给我放的,细心的父亲知道女儿已经到了爱美的年龄。还有一次,学校放假,爸爸特意回施甸老家来接我,因为担心赶不上客车,爸爸带着我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走小路。结婚时,爸爸没有给我买过什么,后来我有了孩子,爸爸来看我,发现一家人的衣服乱七八糟地塞在一个大纸箱子里,就给了我100块钱,让我去做个衣柜。

在爸爸的内心深处,他觉得这一辈子,歉疚最多的,就是妈妈。1996年我妈妈因胆结石住院16天,因肺气肿住院13天,两次住院,爸爸都从大亮山赶下来,一直守在妈妈身边。他每天都会早早地买好早点带给妈妈,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每次吃饭,他都要亲自端到妈妈的床前。然而他生病了,却不要妈妈去看他,陪他。就在爸爸最后一次生病住院时,妈妈到医院去看望他。爸爸一看见妈妈就说:“你怎么来了?你晕车,以后别来了,我不会有事的。”妈妈说:“我来看你一眼,你好了就回去。”妈妈在医院守了爸爸三天,这三天,不管如何疼痛,爸爸都强忍着不出声,那是因为他不想让妈妈担心。

意识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爸爸在状态稍好的时候,反复向我们交代:“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你们的母亲。市里奖给我20万,我捐了10万给保山一中,6万给了林场,专门留了4万元给你们的母亲,你们要好好用,让你们的母亲安享晚年,她这一辈子不容易。”弥留之际,他挣扎着叮嘱我们,要把一部分骨灰埋葬在老家的后山上,将来陪伴妈妈。

对怀念父亲的人民群众来说,爸爸走了;对妈妈和我们姐妹来说,爸爸终于可以回家了。如今,只要我想到爸爸,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爸爸就是那棵大树,他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

第12篇: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

我是杨善洲的二女儿。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天,老师教给我一首好听的儿歌:“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们是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回到家,我背给姐姐听,背着,背着,姐妹俩就哭了。

为什么哭呢?因为我们很少见到当时担任保山地委副书记的爸爸。我是3岁多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爸爸,妈妈让我叫“爸爸”,我却害怕得直往妈妈身后躲。

不光是为我们姐妹哭,也为妈妈哭。爸爸长年在外,妈妈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粮食不够吃,她就上山找来野菜充饥;我和妹妹没有钱上学,她清晨上山摘野果,夜晚熬夜编粪箕、扎扫把,挑到街上去卖,一分一分地凑学费……

慢慢长大了,有人对我说:“你爸是地委书记,靠着这棵大树,你们一家有享不完的福。”其实我知道,爸爸这棵树,根本靠不上。不但靠不上,他还经常“阻止”好心人对妈妈和我们姐妹的帮助。那时候,我感到的不仅仅是委屈,甚至有些怨恨他。

1970年,我妈妈生我妹妹,家里缺粮,一家人靠野菜掺杂粮度日。有一天,乡民政干部经过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就送来了30斤救济大米和30斤粮票。后来爸爸知道了,责怪我妈说:“我是党的干部,我们不要占公家的一点便宜,领导的家属决不能搞特殊!这大米和粮票要攒了还给公家!”差不多过了半年,我妈妈硬是东拼西凑,才还清了这笔粮款。妈妈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公家归公家,个人归个人,我晓得他的性格,我可以少吃点,只是娃娃们饿着可怜啊……”

更让我们姐妹不能理解的是,爸爸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按当时的政策,妈妈和我们姐妹都可以“农转非”。爸爸身边的工作人员填好申请表后,向他报告,他却把申请表要了过去,锁进了抽屉里。一个地委书记,老伴和3个孩子竟然在老家当农民,说起来恐怕谁都不会相信,可爸爸就是这样做的。

爸爸去世后,在整理他的文稿时,我们读到了多年来埋藏在他心里的对家庭的歉疚:“我出来工作,家庭是很困难的,家有老母亲、老伴儿,后来又有3个娃娃,就靠老伴儿在家养老供小,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我对家庭欠债很多……我从地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回到大亮山种树,除

了想为家乡的群众做点实事,就是想离家近一点,每个月都争取回家看看。”

爸爸其实是个很有感情的人,无论是对群众,还是对自己的家人。

我读初二的时候,爸爸把我接到保山读书。在保山,每个月爸爸给我买好饭菜票,还给我6块钱的零花钱。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的枕头下多了一把梳子,后来才得知是爸爸给我放的,细心的父亲知道女儿已经到了爱美的年龄。还有一次,学校放假,爸爸特意回施甸老家来接我,因为担心赶不上客车,爸爸带着我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走小路。结婚时,爸爸没有给我买过什么,后来我有了孩子,爸爸来看我,发现一家人的衣服乱七八糟地塞在一个大纸箱子里,就给了我100块钱,让我去做个衣柜。

在爸爸的内心深处,他觉得这一辈子,歉疚最多的,就是妈妈。1996年我妈妈因胆结石住院16天,因肺气肿住院13天,两次住院,爸爸都从大亮山赶下来,一直守在妈妈身边。他每天都会早早地买好早点带给妈妈,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每次吃饭,他都要亲自端到妈妈的床前。然而他生病了,却不要妈妈去看他,陪他。就在爸爸最后一次生病住院时,妈妈到医院去看望他。爸爸一看见妈妈就说:“你怎么来了?你晕车,以后别来了,我不会有事的。”妈妈说:“我来看

你一眼,你好了就回去。”妈妈在医院守了爸爸三天,这三天,不管如何疼痛,爸爸都强忍着不出声,那是因为他不想让妈妈担心。

意识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爸爸在状态稍好的时候,反复向我们交代:“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你们的母亲。市里奖给我20万,我捐了10万给保山一中,6万给了林场,专门留了4万元给你们的母亲,你们要好好用,让你们的母亲安享晚年,她这一辈子不容易。”弥留之际,他挣扎着叮嘱我们,要把一部分骨灰埋葬在老家的后山上,将来陪伴妈妈。 对怀念父亲的人民群众来说,爸爸走了;对妈妈和我们姐妹来说,爸爸终于可以回家了。如今,只要我想到爸爸,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爸爸就是那棵大树,他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

第13篇:叶波同志先进事迹

叶波同志先进事迹

叶波同志出生于1967年1月2日,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担任余井镇余井村党支部书记多年以来,努力学习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带领全村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在发展本村农业,巩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素质,改善村级经济状况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叶波同志至2000年以来,代理村主任,支部委员等职务,2005年担任余井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工作,默默无闻的奉献,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上级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多年以来,连续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务工作者”以及“先进农村农业工作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余井村在叶波同志的带领下多次被评为先进村委会。尤其在计生工作、交通工程、卫生工程三个方面年年评优。取得这样的成绩凝结着一名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一点一滴的心血、汗水。

一、严格要求自己,一切从自身做起;

要想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必须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率先垂范,努力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此,叶波同志,严格以“三个代表”的要求规范自己,以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认真领会并坚决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身参政、议政、理政能力。他对工作安排十分严谨。每干一件事都要深入到群众中,调查研究,吃透实情,依靠群众的智慧,力求实事求是,针对群众的思想问题,通过说服务教育,利益驱动等方面,着手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每位村民都能行动起,与余井村党支部产生互动。叶波书记,还注重自身学习与本村发展有一定联系的科学文化知识,如《农村政策法规》《科学种植、养殖》学习使用计算机,充分利用网络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抓班子、强队伍

抓领导班子建设,增强支部成员凝聚力。叶波同志常讲,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支部团结,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尤其是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更是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在他的倡导下,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其次,他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为确保发展新党员的质量,多次派人到外边调查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以往表现情况,注重把符合条件的年轻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再次,积极推进“三项制度”建设,不管天晴下雨、风吹雨打,除了下村办事、调解纠纷、到镇上开会以外,你都会在村活动室发现他忙碌着为群众办实事的身影,在与群众交谈了解中,不难发现,他的脸上时刻保持微笑,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

抓新农村建设,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村民出行问题,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叶波同志担任余井村支部书记以来,多方筹措资金,修筑硬化村级主干道6.7公里,修筑完善组级公路5.3公路,确保户户可通车,惠及了全村百姓。2011年全村进了改厕工作和垃圾屋建造工程,对农户家厕所进行三格式无公害化粪池的普及,对全村分片区建造垃圾屋并确保人员及时处理垃圾,在全村范围内修砌垃圾池18座,每户农户家发放了卫生保洁桶,确保垃圾处理问题,并且进行卫生评比,颁发流动红旗,奖励高压锅,垃圾处理先入桶,后入池,再集中清运出村,减少了蚊蝇传播疾病,确保了村民健康。

三、招商引资,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促进全面发展。至2012年以来引进了“杭白菊工程”“竹木器大市场”以及本地农户和外地农户进行大规模水稻种植项目,发展了新型农作物正在进行中。解决了上百号村民就业问题,让村民有班上,有钱挣。

四、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时刻关注关心并深入本村所有三无、五保、低保户的生活状况,在各种自然灾害来临时,亲临现场,排查险情。春节期间,代表组织关心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和困难家庭,对本村矛盾纠纷及时排查、调解,十多年来无一人上访,任何矛盾上报不上交,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社会治安稳定,十年来无一刑事犯罪,全村百姓都为此受之感动。

五、狠抓森林工程建设,确保绿色覆盖面积,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了余井村山林生态建设,并且在现在的原始林中种植防火林带,提高了森林防火意识,尤其每逢清明节都亲临一线宣传,制止树林中燃放鞭纸,确保了森林消防安全。

六、抓民心树新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叶波书记工作严格自律,以身作则,十几年来,在他的眼里,钱可以花,但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只有为全村百姓办事花钱值。充分利用农民文化屋搞各种活动,比如:乒乓球、台球、图书室等,丰富村民的业余活动。使全体村民的精神文明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在村里社会治安安定,邻里和睦,村里一心一意发展经济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叶波同志长期以来牢记党的宗旨,以实际行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如今,他正以百倍的努力,为把余井村打造成一个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文明村,而忘我的工作者,一步一个脚印地书写着一位共产党员的美好人生。

余井镇余井村党支部 2012年5月28日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shuzhibaogao/84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