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述职述廉报告】

基于微课的小学英语导学实践研究

设计与论证报告(5000 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组相关人员名字)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2.导学: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其源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但与“启发式”教学模式相比,其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思考、求知、探究、应用、创新,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而本课题的导学媒介为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制作的微课。

本课题的小学英语指三年级为起点,教材为 2012 年译林出版社江苏教材《小学英语》。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当今世界是学生力竞争的时代,运用技术变革学习方式势在必行。小学英语语言课程也应是全人发展的媒介。运用微课技术拓宽教育教学的时间空间,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研究的资源;在通过微课学习重难点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在国外的研究中,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新加坡教育部于 1998 年实施的微课程一般为 30 分钟至 1 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2008 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在提法上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而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然而他们的研究定位在微课概念的设定、制作中,比较宏观。如何让微课与一线教师的教学相结合,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及对微课的评价等微观研究尚少。

基于以上内容,对微课研究尚多,主要为微课制作,对于何种微课适合学生,有助于构建学生的学习,对微课的评价研究不足,结合学科的应用研究较少。

我校实施数字化研究,电脑和智能手机普及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而我们课题结合已有的微课制作理念及现今小学英语教材,研究可以制作怎样的微课,何种微课更适合孩子学习以及微课在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运用等,研究更细化,对于一线教师更具有研究的意义,对于研究的成果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不仅仅停留在如何制作微课。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开发英语学习系列微课程,并成为英语课程的学习资源。

2.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课题组成员教学研究、视频摄制和课件制作等能力; 3.深化微课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并建立和完善基于小学英语导学的一般范式。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愿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获取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二、研究内容:

1.英语课程微课开发的方法、思路、制作、和管理。

根据学生学情、微课形式、教学板块的功能等制定不同年段的微课。在微课的制作上,教师是制作的主体的基础上,加入学生主动的意识,让能力强的孩子通过摄像或其他方式也参与到微课的制作过程,充分发挥学生所拥有的资源。或把自己学习中的问题通过微视频的方式传达给其他学生或教师。同时我们将对所制作的微课程进行分类和管理研究。

2.英语系列微课的学生使用反馈及对已用微课的评价。

建立我校的英语微课网站,在学生使用过后,让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评价该微课,并通过留言的形式反馈数据,对微课的形式、有效性进行反馈,从而优化微课。让教师明确做怎样的微课。

3.对基于微课的英语教学课前、课中及课后导学的一般范式的研究及评价。

微课的使用,大部分的研究定位在课前。本课题组成员认为微课的导学过程不仅仅是在课前,而应贯穿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顾对课前、课中及课后微课制作的不同进行研究,同时研究不同时段微课的使用,从听评课、课堂观察的形式进行评价。构建微课在英语学习一个单元使用制作的一般范式和课堂使用范式。

4.教师对微课实施的利弊分析研究。

万物有利有弊,通过调查教师和学生,分析在制作和使用微课中的利弊分析,从而更加优化微课的英语导学。

研究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为英语课程微课开发的方法、思路、制作、管理和评价及.对基于微课的英语教学课前、课中及课后导学的一般范式的研究及评价。建立合理的丰富的微课资源库,提供课例范式。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思路:

研究的思路为:学习理论——制作——使用(学生的使用和课型范式研究)——评价。

进程:

1.开题、文献准备阶段(2015.3——2015.5):此阶段为前期研究阶段。成立课题组,拟订研究方案和计划、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学习网络技术和课程开发等知识。

2.微课教学视频开发和设计阶段(2015.6——2016.9):此阶段是课题研究具体实施阶段。根据成员分工进行调查研究、参考学习、实践探索,进行微课课程的开发,包括网络平台的搭建、功能的确定和栏目的规划等。学习教学视频的开发与设计,包括学案、教案、课件、测试题和拓展模块等。更重要是的在制作微课建立资源库的同时,进行微课导学的研究。

3.反思阶段(2016.9——2016.10):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微课教学视频的应用总结以及对基于微课模式革新导学的探讨。

4.推广课题成果、课题结题阶段(2016.11——2016.12):此阶段的任务是完成总结报告,形成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成果,并进行推广。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借助文献资料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网络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微课制作等相关知识,了解英语课程微课开发的思路、方法和原则,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问卷调查法 针对教师在制作微课和学生使用微课中,对微课制作和评价进行调查,更好地为我们的研究服务,完善研究。

3.行动研究法 把行动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研究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探索基于微课导学教学模式。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不断完善。

4.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良好效果的经验、方法和做法进行分析判断、梳理总结。将好的经验和方法提炼,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课题研究活动。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微课制作应细化到学生学习的每个时段 现在研究的微课都是在学生学习前,而本课题组的观点为,微课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时段,设计不同的微课,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帮助学生解决不同的学习问题。

2.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的帮助指导,凸显了学生更多地学习的主动性,和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1.重微课的运用、评价和提供微课导学教学的一般范式 微课研究很多,而对微课的评价和结合学科,特别是小学英语学科还很少。而我们课题结合一线教师实际的运用,开启他人还未研究的领域。

2.丰富了更多小学英语的教学资源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积累更多地微课资源,使这些资源都能在一线教师中推广和利用。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 果 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 项)

微课运用的案例 案例 2016.10 微课素材 网站 2016.10 微课在小学英语中导学机制的发挥 讲座 2016.5 微课导学的课堂展示 公开课 2016.4 微课课题网站 网站 2016.6 最终成 微课资源库 网站 2016.10 果(限3 项)

研究报告 论文 2016.11 微课应用论文的发表和获奖 论文 2015.12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包括课题主持人在内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拥有从事课题研究的团结的科研团队、强有力的指导力量 目前本课题组成员热爱小学英语教学,具有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曾参与省、市、区级课题,主持过区级课题。涉及英语教学、双语教育等诸多领域。在近三年英语优质课比赛和基本功竞赛中,共获得全国三等奖 1 人次,区一等一人次,区二等 2 人次,课题主持人有丰富的教育与科研管理经验,整个团队具有理念融通,区域合作共进的良好氛围。此外还特聘常州市区英语教科研专家顾问,以加强课题的指导与引领。

2.建立完备的教育科研网络与保障制度 本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脚踏实地的高度的敬业精神。科研与区域教研合二为一。同时学校帮我们聘请了制作微课的专家,我们组内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老师也很多。具有研究微课的优势。

3.课题研究各项前期工作准备充分 课题组核心成员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均取得共识,方案的起草过程已经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培训过程,因此思想认识上的一致性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和教研室的支持,也得到相关学校的合作与协助,这对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shuzhibaogao/70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