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fx8.com--村干部个人总结】

篇:王胜先进事迹

为民、务实、清廉的农村干部楷模

——追记柳林镇西石河村原党支部书记王胜先进事迹

王胜同志荣获全国劳模

2014年2月19日,全国劳动模范、柳林镇西石河村党支部书记王胜同志因积劳成疾,突然病倒在工作一线,后经抢救无效,于2月20日逝世。噩耗传来,西石河村村民奔走相告,悲痛万分,纷纷呼喊西石河的“天塌了”。熟悉王胜的人无不感到震惊,为一名好党员、好干部的英年早逝深表痛心和惋惜。

王胜,男,1957年12月出生,1971年9月参加工作,197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1975年任西石河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当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一个人均收入仅有几十元的穷山村,建设成了一个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生活逐步富裕、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西石河村连续多年被省、市、县评为文明村,先后13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党支部,并被命名为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王胜同志因为事迹突出,自1980年以来先后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仆、治水模范、绿化模范、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198

1、198

9、199

5、2003年四次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荣获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河北省绿化奖章”;2007年荣获“全国绿化奖章”。同时,他还是河北省第七届到十二届连续六届省人大代表。

一个非常敬业、非常勤奋、非常朴实的干事能人,一个新时期农村干部解放思想、艰苦创业的模范

王胜出生的西石河村,位于内丘县西部浅山丘陵区,这里缺水少土,自然条件很差。在上世纪70年代,全村600多口人,1000余亩耕地几乎全是“靠天收”的沙岗薄地,遇到多雨的年头,还能有个收成,干旱之年,几乎是颗粒无收,是全县有名的穷村。县里派来几茬工作队,但西石河村面貌一直难有起色。当地群众编了一个顺口溜:“西石河,演武川(另外一个穷村),再大干部也不占(行);开不完的荒,割不完的草,光棍汉子满街跑”。由于生活贫苦,村里姑娘争着往外嫁,西石河全村600多口人光棍汉就有40多个。

1975年,当时的公社书记韩金堂找到正在当民办教师的王胜,认为他年轻又有文化,准备让他回村当村支书。王胜时年18岁,刚刚收到保定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正面临“鲤鱼跃龙门”的人生机遇。经过一翻思考,王胜毅然决定留在农村,他硬着头皮做通了家人的工作,辞掉了舒舒服服的教师工作,回村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水字当头,抓住水就抓住了一切”

当年和王胜一起搭班子的村民王成祥回忆到,王胜刚当上村支书时常对乡亲们讲话就是:“都说西石河村富不起来,我就不信这个邪、不服这个劲,走着看吧,再过几年我们要让外村的大姑娘争着往西石河嫁”。

带着这股不服劲,王胜带领乡亲们干起了脱贫致富的第一件大事--治水。水,是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最宝贵的资源,有水一片绿,无水处处荒。在仔细分析村情的基础上,王胜认为,西石河老百姓要想吃饱饭,必须大搞水利建设,把荒岗变成良田。西石河村北有一荒岗,村民称之为北山,北山下有一条水沟,村民称之为北河。村里老一辈人都说,什么时候北山上有了水,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

王胜带领村民治水的第一仗就选在北河。1975年冬,王胜号召村民出义务工到北河修河整地,他第一个扛起铺盖卷儿住进了工地窝棚。当时正值寒冬腊月,他们自带干粮上山,饿了就拾把柴火把干粮烤一烤,渴了就凿几块冰煮水喝。经过一冬天艰苦努力,蓄水池建成了,北山上300多亩旱地变成水浇地。当年春节,村民自编了春联“大战北河不怕苦,挖个坑塘整二亩”来赞扬王胜,王刘德等村民自发刻制了一块“心存公德”木匾,敲锣打鼓送到王胜家。

年轻的村支书用自身行动树立了威信,此后十年,王胜带领群众家家出义务工,不知流过多少汗,吃了多少苦,在贫瘠的山沟先后建成2座水库、挖10眼大口井,村周边所有坑塘能打井的都打了井,使全村1390多亩旱地变成水浇地,粮食亩产超千斤,彻底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县委、县政府在西石河村召开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会,并授予王胜“治水模范”称号。

“开发长寿泉,打开致富路”

解决了温饱问题,王胜并没有满足,他清醒地认识到,农村要发展,经济是关键,只有村里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奔向小康。

西石河村西南,有一眼常年喷涌的泉水,村里老百姓饮用泉水,多少年来没有一个人得癌症,用此泉水做出的豆腐,质量也出奇的好。因此,老百姓把这泉叫做“长寿泉”。王胜认定这里的泉水不一般。他采集泉水跑省城进北京,先后走访了科研院所、医疗单位、地矿部门,请他们对长寿泉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泉水中含有三十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特别是富含“硒”元素,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如此优质的矿泉水怎么能让它白白流失,一定要让它为西石河村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990年初,王胜提出在村南山岗上开发“矿泉水”。经过积极争跑,王胜取得了全省第一家矿泉水开采证。1992年,邢台长寿岗矿泉水饮料厂正式建成投产,当年获利26万元。之后,又陆续建成了“红豆沙”、“绿豆沙”、“枣仁宝”、“酸仙露”、“八宝粥”等生产线,产品多达十几个品种,畅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及本地市场。经过滚动发展,矿泉水厂逐步发展成为固定资产1800万元,年产矿泉水6000吨,经济效益100多万元的规模企业,村里的集体经济逐步有了积累。

“沉睡千年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西石河村共有荒山5000多亩,如何利用荒山、改造荒山、美化荒山、向荒山要效益,一直是王胜思考的问题。

矿泉水厂走上正轨后,王胜又把目光投向了村周边的荒山,提出了种植各类果树,建设百果庄园的设想。但这一想法提出后,从各级领导到当地村民都认为是不可能的事,王胜是异想天开。因为丘陵区地下都是片麻岩,既没有土又存不住水,种树根本活不了。所以在内丘的丘陵区素有“四十五里荒沙岗,种啥啥不长”之说。但王胜认为,过去种不活是条件、技术达不到。现在有了中央政策的支持,应该试一试。为此,他多次向省、市、县争跑,积极争取各级领导支持,利用太行山绿化、片麻岩开发、小流域治理、山区建设、土地开发整治等项目资金,对本村荒山坡和山岗薄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立集“名优特稀”林果种植、高效农业发展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长寿百果庄园。

王胜在百果庄园建设现场指导

王胜在百果庄园施工现场察看 2000年6月,长寿百果庄园拉开建设帷幕。建设之初,王胜就高瞻远瞩,把它定位于以生态观光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游客开办“树上超市”,并高起点对庄园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规划。他们以大专院校为依托单位,并建立技术协作关系,聘请果树、农业、林业、水土保持、旅游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参与指导。近年来累计投资近亿元,开发造地整理土地8000多亩,种植名、优、特、稀树种160多个,26万株,不同季节都有水果可供采摘。区内建有亭台楼阁、假山游园,与绿树相映成趣。2004年4月,百果庄园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2007年对外开放,以‘树上超市、鲜果采摘’吸引游客,当年实现旅游收入150万元,吸纳劳动力就业238人,间接吸纳劳动力就业136人。2011年,百果庄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原省委书记白克明、张云川,原省长季允石、郭庚茂等先后到西石河村百果庄园指导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各位领导都指出,王胜建百果庄园不仅使西石河村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以铁的实事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瓶颈,为浅山丘陵区这一多年来的发展短板闯出了一条新路,其成功做法值得在整个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推广。 视百姓为父母,把乡亲们的事当自家的事,一点一滴的心血和汗水结出群众共享的发展硕果

随着西石河村集体经济的一天天壮大和发展,王胜又把心思重点放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上。走进西石河村,30年不落后的农村楼、漂亮气派的农娱宫、宽阔平坦的通村路、家家户户的自来水„„无不凝聚着30多年来王胜同志为集体、为村民所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心血和汗水。

“贫困村建起了全县最好的教学楼”

走在西石河村的大街上,看到的最高建筑,那就是村里的三层教学楼。当过民办教师的王胜一生不忘教育,时刻关注着村里教育事业的发展。30年前的西石河小学,四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破旧教室里。冬天透风、夏天漏雨,连房顶都得用木头柱子支着。夏天一到下雨,孩子们得抬着课桌、搬着书本,往不漏雨的地方躲„„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让孩子们住上像模像样的教学楼,王胜骑着自己的嘉陵摩托,跑省进市找领导跑指标、要物料。在计划经济年代,炸药、钢材、木材„„样样都得有指标。为了跑一样物料,王胜一个个的找、一趟一趟的跑,用他的执着精神感动了一个个部门和领导。物料跑来了,活咱得自己干。为了节省资金,王胜又和干部群众建起了土砖窑,自己脱坯子、烧砖,一趟一趟地往工地上拉„„1986年,三层高的教学楼建好了,成了村里最高、最气派的建筑。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个样子。用王胜当时的话来说,我们的教学楼要“头十年属一流,20年随大流,30年不落后!”

而今,近三十年过去了,眼前的西石河村教学楼仍然是村办小学中比较好的学校。现任小学校长的李根群告诉我们,“前几年,乡中的校舍破还搬到这里办了七八年,临近十里八村的学生都来这里上学,从这里走出过几十个大学生,还有博士后呢!”

“全乡第一条农民自建通村公路”

从内丘县城到西石河村,驶离隆昔线不过5分钟的车程。然而在30年前,要从西石河村走上通往县城的“官道”,至少得走20分钟!现年30多岁的王胜大女儿王韶华说:“别说公路了,原来村里就没有自己的通村路!小时候跟大人出趟门儿,得从西石河走到东石河,再走到仙人村,转到西丘才能上官道!”

西石河村荒岗多、交通不便,村南的一条深沟祖祖辈辈挡着村民通向外界的道路,严重地阻碍了西石河村的经济发展。“要致富先修路”。为给乡亲们打通一条通往外界的通村路,从1989年开始,王胜又开始跑炸药、买雷管、找资金„„通过时任地委领导帮忙,设计了一座上能通车、下能过水的双曲孔石桥,并协调来钢筋、水泥和2万元的启动资金,开始了修路架桥工程。为了节省开支,他一方面跑遍全村的山沟洼岭,就地找砂子、寻石料。另一方面,发动群众全民投入义务工,难挖的地方分一尺,好挖的地方分两米,一户一段,按人论方挖地基。经过三年苦干,累计用工6万多个,动土石3万多方,修通了通往县城的柏油路,架起了一座十二米宽、六十多米长的大石桥,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丘陵山区第一个通上自来水”

“廉洁勤政,庶民公仆”——走进王胜的家中,有这样一块木刻牌匾赫然醒目。这是全村父老乡亲为感谢王胜给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所表达的一种感激和纪念。

九十年代初的西石河村还算不上富裕,一个大几百口人村庄,村民们家家户户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挑着水桶到村里的两、三眼水井边,排着队用辘轳把子摇水吃。若是家里大人忙,稍大点儿的孩子就要两个一起,往家里抬水吃。时常往外跑的王胜心有不甘,“城里人不用摇、不用挑,守在家里水龙头一开就有水!他们能有的,咱也要有!”经过和干部们商量,王胜又骑上他的破嘉陵,跑部门、找领导,化缘“化”来了管件和压力罐,村民出义务工往家里挖管道,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为庆祝全镇第一个吃上了免费的自来水,老军人王国兴和王金章、王雄子等带头凑钱,刻上“廉洁勤政,庶民公仆”的大木匾,敲锣打鼓、放鞭炮送到支书王胜的家中。

“尽心帮父老,竭力为村民”

村里一个盲人叫王天德,从小双目失明。眼看着一个老娘一天一天老去,快养活不起他了。王胜在外出时看到有盲人按摩的门诊和学校,就自己掏钱把王天德送到保定学习盲人按摩。学成回家后,王胜把村里大街上的一间房子腾出来,给他置办了桌子、床,让他开了一间盲人按摩门诊,自此有了生活门路。

村里有两个岁数大的军烈属老太太,因为生活不满意,时常对着干部群众发脾气、骂街。王胜一次路过时看到了,硬让作伴的一个村干部把自己刚拾的一大捆柴火,扛到老太太家里顺便做起了思想工作。村里一个老光棍汉子缺衣少穿、没人管,王胜逢年过节找几件自己像样的旧衣服、端着饺子,给老人送到家里嘘寒问暖、聊聊家常。

村里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后,王胜和村干部们商量决定:每年逢年过节时,按人口给各家各户发福利。过年,除了大米或白面、糖块儿,60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200元;59岁以下的一人160元。中秋时,按人头一人发一斤月饼,孤寡老人发2斤。百果庄园里的苹果、杏、梨,每年发一次„„“虽然村集体工程和百果庄园里的项目发展,还很需要钱,但光今年村民福利就发了18万!”西石河村副支书于洋小介绍说。

在谈到王胜同志为村集体、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时,内丘县原县领导孔增建作出这样的评价:“王胜同志的一生,可以说是‘尽心帮助父老,竭力造福桑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宗旨和本质的体现!农村需要这样的干部,时代呼唤这样的干部„„”

人们难以理解他对自己的苛刻,但怀念着这个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所热爱事业的人,在心里树起了丰碑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王胜生前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他的名声永远地留给了后人。

人们都叫他“老抠”

王胜有一个外号叫“老抠”。我和他搭了5年伙计,和他出门那真是小气!”村民王成祥说。“在石家庄,常住价位便宜的河北剧场招待所,10元一个床位;最常吃的是拉面,往往连个饺子都不舍得吃。”司机闫双朋回忆说。无论谁和他出门办事,住的都是最便宜的旅馆,吃的都是小摊上最便宜的饭。“一分钱,王胜都想掰开花!”渐渐地,他的伙计们也都习惯了他的“抠”。也都知道,王胜这是给村里节省的,如果王胜不“抠”,哪有村里的今天啊。

近年来,到西石河村干活包工队不少,但没有一个能挣到满意的工钱。“给王胜干工程,谁也别想挣大钱”。曾经给王胜干过多年工程的赵永国说。因为他把每一项工程的细节都熟记在心,能给你精算到每一块砖、每一方土、每一棵草木。尽管如此,但人们打心底里佩服他。因为王胜“不会拖欠一分工钱”。“今年的帐绝不拖到明年算,这是王胜的做人原则。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不管有多晚,也会给你算清!”西石河村副支书记于洋小说。

如果站在村里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人们也许还能理解王胜的“抠门儿”。而站在丈夫、父亲的角度,他的所作所为,甚至让家人无法谅解。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去探望有病的娘家哥哥,向他要钱,而他只掏出了可怜的十块钱。“十块钱!当时连一箱方便面都买不到,我当场就把钱扔到了他面前。说实话,这么多年,因为花钱的事儿,不知道和他生过了多少气!”在家人眼中,王胜就是这样的一家之主。

“上学的时候,我父亲就有了名气,几年中学下来,同学们都不知道我是王胜的女儿!一方面是父亲经常教导我们要低调,我不说,另一方面是我吃的穿的还不如同学们,就是说了他们也不信!”王胜的大女儿王韶华抹着眼泪诉说着,“就是结婚后,我们买房都是贷的款,父亲从没有表示过帮助的意思!”说到最后,王韶华已经哽咽了。

近四十年来,王胜上了数不清的项目,经手的钱物少说也有几千万之多,他留给村集体的是6000余亩发展中的“百果家园”、蒸蒸日上的村办企业以及如日中天的民生事业。而留给家人的,仅仅是一座在农村也显得寒碜的农家院落——五间上世纪83年盖的正屋以及虽有所改进但仍显简陋的配房。“就是这,也是在原来全村最赖的地基上盖起来的!当初这里是村里的牛棚,地下都是村里的山药窖!”回忆起当初的情景,柳小芬一肚子的委屈。

“他真是被活活累死的”

工作中的王胜

“爸爸,你是累死的啊!”在王胜下葬那天,他的儿女们声嘶力竭地不断地哭喊这句话。“他是累死的!”不仅是他的家属,就连他的亲朋好友以及曾经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对于他的去世,也都是同样的话语。

据王胜的家人回忆说,任党支部书记近四十年,他天天早出晚归,与家人难得吃上一顿团圆饭。一年到头,也就大年初一初二歇上两天,其他时间都是在外奔跑或盯在工地上。就连他儿子出生的时候,他还在省城跑项目。“他就是这么不顾家!”老伴柳小芬谈到这里,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柳小芬还说,他不顾家也就算了,连亲戚的感受他都不顾,亲戚家有事,甚至婚丧嫁娶的大事,他都忙的顾不上去,都是她一个人或带着孩子去的。“娘也许是为了替爸补偿感情,到谁家都是拼命地干活!”大女儿王韶华说。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不顾家,也不考虑自己。可以这么说,王胜他都没有完完整整地看过一次春晚!”村主任王强说。每年大年三十晚上,他都会把两委班子成员叫到他家里,一是谈谈一年来的工作,二是给大家算算账、发发工资。也只有大年三十晚上,他才有这个空,而这个空闲也是给了工作。

如今,王胜的家里上有近九十岁的瘫痪在床的老母,下有二十六岁还未成家的小儿子。“就这样的家,就是有对象往哪里娶啊!北屋老娘住着,东屋是厨房和杂物间,西屋我们两口子住。”今年刚过完春节,老伴还和王胜提起儿子结婚的事。还没等到具体答复,王胜把难题扔给老伴就这么走了。

时间不知不觉地到了甲午马年。元宵节刚过,2月15日至17日,王胜和班子成员就百果庄园今年的发展安排,连续商量了三天。18日,王胜参加了县里召开的全县经济会,下午赶到邢台采购了一批工具材料,回来的路上即感到身体不适。直到19日上午,王胜挺不住了才住进内丘县中医院,因病情比较严重,当晚19时他又被转往北京协和医院。

晚了,一切都已无力回天。2月20日14时50分左右,王胜停止了呼吸,走完了他的一生。 “他就是累死的。”内丘县中医院院长徐光伟说。多年以前,王胜就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后来又患上冠心病,一度肾衰竭,做了换肾手术。徐光伟多次嘱咐他,要注意休息,规律饮食:“我建议他一周工作三天,或者隔一天工作一天。可他一天也停不下来;要他少食多餐,可他还是饥一顿饱一顿。”

王胜走了,走得很匆忙,没来及作别卧病在床的老母亲,没来及给儿子安排结婚事宜;王胜走了,几乎没有留下个人财产,上北京看病,还是两个女儿带着自己的透支卡应的急;王胜走了,没有任何交代,为村里留下了一个个未竟的事业。

“廉洁奉公一身正气,甘洒热血勤政为民。”全村的男女老少,穿过这副挽联,络绎不绝地来到他的家中,瞻仰着他的仪容,久久不愿离去。出殡那天,不仅西石河千人空巷,就连东石河、小杨庄、马河、仙人村等周边村庄的群众也自发前来,为王胜送行。“西石河需要他,乡亲们离不开他!”这是送行的乡亲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长眠在村南岗坡上的王胜,正好可以看到旁边的百果庄园,也能看到西石河村的全貌。

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人,人民会永远记住他,怀念他。人民需要更多的王胜,当前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愿燕赵大地上涌现出越来越多像王胜一样的好党员、好干部。

第2篇:王胜先进事迹(优秀)

为民、务实、清廉的农村干部楷模

——追记柳林镇西石河村原党支部书记王胜先进事迹

王胜同志荣获全国劳模

2014年2月19日,全国劳动模范、柳林镇西石河村党支部书记王胜同志因积劳成疾,突然病倒在工作一线,后经抢救无效,于2月20日逝世。噩耗传来,西石河村村民奔走相告,悲痛万分,纷纷呼喊西石河的‚天塌了‛。熟悉王胜的人无不感到震惊,为一名好党员、好干部的英年早逝深表痛心和惋惜。

王胜,男,1957年12月出生,1971年9月参加工作,197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1975年任西石河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当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一个人均收入仅有几十元的穷山村,建设成了一个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生活逐步富裕、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西石河村连续多年被省、市、县评为文明村,先后13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党支部,并被命名为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王胜同志因为事迹突出,自1980年以来先后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仆、治水模范、绿化模范、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198

1、198

9、199

5、2003年四次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荣获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河北省绿化奖章‛;2007年荣获‚全国绿化奖章‛。同时,他还是河北省第七届到十二届连续六届省人大代表。 一个非常敬业、非常勤奋、非常朴实的干事能人,一个新时期农村干部解放思想、艰苦创业的模范

王胜出生的西石河村,位于内丘县西部浅山丘陵区,这里缺水少土,自然条件很差。在上世纪70年代,全村600多口人,1000余亩耕地几乎全是‚靠天收‛的沙岗薄地,遇到多雨的年头,还能有个收成,干旱之年,几乎是颗粒无收,是全县有名的穷村。县里派来几茬工作队,但西石河村面貌一直难有起色。当地群众编了一个顺口溜:‚西石河,演武川(另外一个穷村),再大干部也不占(行);开不完的荒,割不完的草,光棍汉子满街跑‛。由于生活贫苦,村里姑娘争着往外嫁,西石河全村600多口人光棍汉就有40多个。

1975年,当时的公社书记韩金堂找到正在当民办教师的王胜,认为他年轻又有文化,准备让他回村当村支书。王胜时年18岁,刚刚收到保定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正面临‚鲤鱼跃龙门‛的人生机遇。经过一翻思考,王胜毅然决定留在农村,他硬着头皮做通了家人的工作,辞掉了舒舒服服的教师工作,回村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水字当头,抓住水就抓住了一切”

当年和王胜一起搭班子的村民王成祥回忆到,王胜刚当上村支书时常对乡亲们讲话就是:‚都说西石河村富不起来,我就不信这个邪、不服这个劲,走着看吧,再过几年我们要让外村的大姑娘争着往西石河嫁‛。 带着这股不服劲,王胜带领乡亲们干起了脱贫致富的第一件大事--治水。水,是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最宝贵的资源,有水一片绿,无水处处荒。在仔细分析村情的基础上,王胜认为,西石河老百姓要想吃饱饭,必须大搞水利建设,把荒岗变成良田。西石河村北有一荒岗,村民称之为北山,北山下有一条水沟,村民称之为北河。村里老一辈人都说,什么时候北山上有了水,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

王胜带领村民治水的第一仗就选在北河。1975年冬,王胜号召村民出义务工到北河修河整地,他第一个扛起铺盖卷儿住进了工地窝棚。当时正值寒冬腊月,他们自带干粮上山,饿了就拾把柴火把干粮烤一烤,渴了就凿几块冰煮水喝。经过一冬天艰苦努力,蓄水池建成了,北山上300多亩旱地变成水浇地。当年春节,村民自编了春联‚大战北河不怕苦,挖个坑塘整二亩‛来赞扬王胜,王刘德等村民自发刻制了一块‚心存公德‛木匾,敲锣打鼓送到王胜家。

年轻的村支书用自身行动树立了威信,此后十年,王胜带领群众家家出义务工,不知流过多少汗,吃了多少苦,在贫瘠的山沟先后建成2座水库、挖10眼大口井,村周边所有坑塘能打井的都打了井,使全村1390多亩旱地变成水浇地,粮食亩产超千斤,彻底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县委、县政府在西石河村召开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会,并授予王胜‚治水模范‛称号。

“开发长寿泉,打开致富路” 解决了温饱问题,王胜并没有满足,他清醒地认识到,农村要发展,经济是关键,只有村里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奔向小康。

西石河村西南,有一眼常年喷涌的泉水,村里老百姓饮用泉水,多少年来没有一个人得癌症,用此泉水做出的豆腐,质量也出奇的好。因此,老百姓把这泉叫做‚长寿泉‛。王胜认定这里的泉水不一般。他采集泉水跑省城进北京,先后走访了科研院所、医疗单位、地矿部门,请他们对长寿泉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泉水中含有三十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特别是富含‚硒‛元素,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如此优质的矿泉水怎么能让它白白流失,一定要让它为西石河村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990年初,王胜提出在村南山岗上开发‚矿泉水‛。经过积极争跑,王胜取得了全省第一家矿泉水开采证。1992年,邢台长寿岗矿泉水饮料厂正式建成投产,当年获利26万元。之后,又陆续建成了‚红豆沙‛、‚绿豆沙‛、‚枣仁宝‛、‚酸仙露‛、‚八宝粥‛等生产线,产品多达十几个品种,畅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及本地市场。经过滚动发展,矿泉水厂逐步发展成为固定资产1800万元,年产矿泉水6000吨,经济效益100多万元的规模企业,村里的集体经济逐步有了积累。

“沉睡千年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西石河村共有荒山5000多亩,如何利用荒山、改造荒山、美化荒山、向荒山要效益,一直是王胜思考的问题。

矿泉水厂走上正轨后,王胜又把目光投向了村周边的荒山,提出了种植各类果树,建设百果庄园的设想。但这一想法提出后,从各级领导到当地村民都认为是不可能的事,王胜是异想天开。因为丘陵区地下都是片麻岩,既没有土又存不住水,种树根本活不了。所以在内丘的丘陵区素有‚四十五里荒沙岗,种啥啥不长‛之说。但王胜认为,过去种不活是条件、技术达不到。现在有了中央政策的支持,应该试一试。为此,他多次向省、市、县争跑,积极争取各级领导支持,利用太行山绿化、片麻岩开发、小流域治理、山区建设、土地开发整治等项目资金,对本村荒山坡和山岗薄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立集‚名优特稀‛林果种植、高效农业发展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长寿百果庄园。

2000年6月,长寿百果庄园拉开建设帷幕。建设之初,王胜就高瞻远瞩,把它定位于以生态观光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游客开办‚树上超市‛,并高起点对庄园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规划。他们以大专院校为依托单位,并建立技术协作关系,聘请果树、农业、林业、水土保持、旅游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参与指导。近年来累计投资近亿元,开发造地整理土地8000多亩,种植名、优、特、稀树种160多个,26万株,不同季节都有水果可供采摘。区内建有亭台楼阁、假山游园,与绿树相映成趣。2004年4月,百果庄园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2007年对外开放,以‘树上超市、鲜果采摘’吸引游客,当年实现旅游收入150万元,吸纳劳动力就业238人,间接吸纳劳动力就业136人。2011年,百果庄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原省委书记白克明、张云川,原省长季允石、郭庚茂等先后到西石河村百果庄园指导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各位领导都指出,王胜建百果庄园不仅使西石河村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以铁的实事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瓶颈,为浅山丘陵区这一多年来的发展短板闯出了一条新路,其成功做法值得在整个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推广。

视百姓为父母,把乡亲们的事当自家的事,一点一滴的心血和汗水结出群众共享的发展硕果

随着西石河村集体经济的一天天壮大和发展,王胜又把心思重点放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上。走进西石河村,30年不落后的农村教学楼、漂亮气派的农娱宫、宽阔平坦的通村路、家家户户的自来水……无不凝聚着30多年来王胜同志为集体、为村民所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心血和汗水。

“贫困村建起了全县最好的教学楼”

走在西石河村的大街上,看到的最高建筑,那就是村里的三层教学楼。当过民办教师的王胜一生不忘教育,时刻关注着村里教育事业的发展。30年前的西石河小学,四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破旧教室里。冬天透风、夏天漏雨,连房顶都得用木头柱子支着。夏天一到下雨,孩子们得抬着课桌、搬着书本,往不漏雨的地方躲……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让孩子们住上像模像样的教学楼,王胜骑着自己的嘉陵摩托,跑省进市找领导跑指标、要物料。在计划经济年代,炸药、钢材、木材……样样都得有指标。为了跑一样物料,王胜一个个的找、一趟一趟的跑,用他的执着精神感动了一个个部门和领导。物料跑来了,活咱得自己干。为了节省资金,王胜又和干部群众建起了土砖窑,自己脱坯子、烧砖,一趟一趟地往工地上拉……1986年,三层高的教学楼建好了,成了村里最高、最气派的建筑。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个样子。用王胜当时的话来说,我们的教学楼要‚头十年属一流,20年随大流,30年不落后!‛

而今,近三十年过去了,眼前的西石河村教学楼仍然是村办小学中比较好的学校。现任小学校长的李根群告诉我们,‚前几年,乡中的校舍破还搬到这里办了七八年,临近十里八村的学生都来这里上学,从这里走出过几十个大学生,还有博士后呢!‛

“全乡第一条农民自建通村公路”

从内丘县城到西石河村,驶离隆昔线不过5分钟的车程。然而在30年前,要从西石河村走上通往县城的‚官道‛,至少得走20分钟!现年30多岁的王胜大女儿王韶华说:‚别说公路了,原来村里就没有自己的通村路!小时候跟大人出趟门儿,得从西石河走到东石河,再走到仙人村,转到西丘才能上官道!‛

西石河村荒岗多、交通不便,村南的一条深沟祖祖辈辈挡着村民通向外界的道路,严重地阻碍了西石河村的经济发展。‚要致富先修路‛。为给乡亲们打通一条通往外界的通村路,从1989年开始,王胜又开始跑炸药、买雷管、找资金……通过时任地委领导帮忙,设计了一座上能通车、下能过水的双曲孔石桥,并协调来钢筋、水泥和2万元的启动资金,开始了修路架桥工程。为了节省开支,他一方面跑遍全村的山沟洼岭,就地找砂子、寻石料。另一方面,发动群众全民投入义务工,难挖的地方分一尺,好挖的地方分两米,一户一段,按人论方挖地基。经过三年苦干,累计用工6万多个,动土石3万多方,修通了通往县城的柏油路,架起了一座十二米宽、六十多米长的大石桥,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丘陵山区第一个通上自来水”

‚廉洁勤政,庶民公仆‛——走进王胜的家中,有这样一块木刻牌匾赫然醒目。这是全村父老乡亲为感谢王胜给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所表达的一种感激和纪念。

九十年代初的西石河村还算不上富裕,一个大几百口人村庄,村民们家家户户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挑着水桶到村里的两、三眼水井边,排着队用辘轳把子摇水吃。若是家里大人忙,稍大点儿的孩子就要两个一起,往家里抬水吃。时常往外跑的王胜心有不甘,‚城里人不用摇、不用挑,守在家里水龙头一开就有水!他们能有的,咱也要有!‛经过和干部们商量,王胜又骑上他的破嘉陵,跑部门、找领导,化缘‚化‛来了管件和压力罐,村民出义务工往家里挖管道,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为庆祝全镇第一个吃上了免费的自来水,老军人王国兴和王金章、王雄子等带头凑钱,刻上‚廉洁勤政,庶民公仆‛的大木匾,敲锣打鼓、放鞭炮送到支书王胜的家中。

“尽心帮父老,竭力为村民”

村里一个盲人叫王天德,从小双目失明。眼看着一个老娘一天一天老去,快养活不起他了。王胜在外出时看到有盲人按摩的门诊和学校,就自己掏钱把王天德送到保定学习盲人按摩。学成回家后,王胜把村里大街上的一间房子腾出来,给他臵办了桌子、床,让他开了一间盲人按摩门诊,自此有了生活门路。

村里有两个岁数大的军烈属老太太,因为生活不满意,时常对着干部群众发脾气、骂街。王胜一次路过时看到了,硬让作伴的一个村干部把自己刚拾的一大捆柴火,扛到老太太家里顺便做起了思想工作。村里一个老光棍汉子缺衣少穿、没人管,王胜逢年过节找几件自己像样的旧衣服、端着饺子,给老人送到家里嘘寒问暖、聊聊家常。

村里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后,王胜和村干部们商量决定:每年逢年过节时,按人口给各家各户发福利。过年,除了大米或白面、糖块儿,60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200元;59岁以下的一人160元。中秋时,按人头一人发一斤月饼,孤寡老人发2斤。百果庄园里的苹果、杏、梨,每年发一次……‚虽然村集体工程和百果庄园里的项目发展,还很需要钱,但光今年村民福利就发了18万!‛西石河村副支书于洋小介绍说。

在谈到王胜同志为村集体、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时,内丘县原县领导孔增建作出这样的评价:‚王胜同志的一生,可以说是‘尽心帮助父老,竭力造福桑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宗旨和本质的体现!农村需要这样的干部,时代呼唤这样的干部……‛

人们难以理解他对自己的苛刻,但怀念着这个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所热爱事业的人,在心里树起了丰碑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王胜生前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他的名声永远地留给了后人。

人们都叫他“老抠”

王胜有一个外号叫‚老抠‛。我和他搭了5年伙计,和他出门那真是小气!‛村民王成祥说。‚在石家庄,常住价位便宜的河北剧场招待所,10元一个床位;最常吃的是拉面,往往连个饺子都不舍得吃。‛司机闫双朋回忆说。无论谁和他出门办事,住的都是最便宜的旅馆,吃的都是小摊上最便宜的饭。‚一分钱,王胜都想掰开花!‛渐渐地,他的伙计们也都习惯了他的‚抠‛。也都知道,王胜这是给村里节省的,如果王胜不‚抠‛,哪有村里的今天啊。

近年来,到西石河村干活包工队不少,但没有一个能挣到满意的工钱。‚给王胜干工程,谁也别想挣大钱‛。曾经给王胜干过多年工程的赵永国说。因为他把每一项工程的细节都熟记在心,能给你精算到每一块砖、每一方土、每一棵草木。尽管如此,但人们打心底里佩服他。因为王胜‚不会拖欠一分工钱‛。‚今年的帐绝不拖到明年算,这是王胜的做人原则。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不管有多晚,也会给你算清!‛西石河村副支书记于洋小说。

如果站在村里党支部书记的位臵,人们也许还能理解王胜的‚抠门儿‛。而站在丈夫、父亲的角度,他的所作所为,甚至让家人无法谅解。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去探望有病的娘家哥哥,向他要钱,而他只掏出了可怜的十块钱。‚十块钱!当时连一箱方便面都买不到,我当场就把钱扔到了他面前。说实话,这么多年,因为花钱的事儿,不知道和他生过了多少气!‛在家人眼中,王胜就是这样的一家之主。

‚上学的时候,我父亲就有了名气,几年中学下来,同学们都不知道我是王胜的女儿!一方面是父亲经常教导我们要低调,我不说,另一方面是我吃的穿的还不如同学们,就是说了他们也不信!‛王胜的大女儿王韶华抹着眼泪诉说着,‚就是结婚后,我们买房都是贷的款,父亲从没有表示过帮助的意思!‛说到最后,王韶华已经哽咽了。

近四十年来,王胜上了数不清的项目,经手的钱物少说也有几千万之多,他留给村集体的是6000余亩发展中的‚百果家园‛、蒸蒸日上的村办企业以及如日中天的民生事业。而留给家人的,仅仅是一座在农村也显得寒碜的农家院落——五间上世纪83年盖的正屋以及虽有所改进但仍显简陋的配房。‚就是这,也是在原来全村最赖的地基上盖起来的!当初这里是村里的牛棚,地下都是村里的山药窖!‛回忆起当初的情景,柳小芬一肚子的委屈。

“他真是被活活累死的”

‚爸爸,你是累死的啊!‛在王胜下葬那天,他的儿女们声嘶力竭地不断地哭喊这句话。‚他是累死的!‛不仅是他的家属,就连他的亲朋好友以及曾经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对于他的去世,也都是同样的话语。

据王胜的家人回忆说,任党支部书记近四十年,他天天早出晚归,与家人难得吃上一顿团圆饭。一年到头,也就大年初一初二歇上两天,其他时间都是在外奔跑或盯在工地上。就连他儿子出生的时候,他还在省城跑项目。‚他就是这么不顾家!‛老伴柳小芬谈到这里,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柳小芬还说,他不顾家也就算了,连亲戚的感受他都不顾,亲戚家有事,甚至婚丧嫁娶的大事,他都忙的顾不上去,都是她一个人或带着孩子去的。‚娘也许是为了替爸补偿感情,到谁家都是拼命地干活!‛大女儿王韶华说。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不顾家,也不考虑自己。可以这么说,王胜他都没有完完整整地看过一次春晚!‛村主任王强说。每年大年三十晚上,他都会把两委班子成员叫到他家里,一是谈谈一年来的工作,二是给大家算算账、发发工资。也只有大年三十晚上,他才有这个空,而这个空闲也是给了工作。

如今,王胜的家里上有近九十岁的瘫痪在床的老母,下有二十六岁还未成家的小儿子。‚就这样的家,就是有对象往哪里娶啊!北屋老娘住着,东屋是厨房和杂物间,西屋我们两口子住。‛今年刚过完春节,老伴还和王胜提起儿子结婚的事。还没等到具体答复,王胜把难题扔给老伴就这么走了。

时间不知不觉地到了甲午马年。元宵节刚过,2月15日至17日,王胜和班子成员就百果庄园今年的发展安排,连续商量了三天。18日,王胜参加了县里召开的全县经济会,下午赶到邢台采购了一批工具材料,回来的路上即感到身体不适。直到19日上午,王胜挺不住了才住进内丘县中医院,因病情比较严重,当晚19时他又被转往北京协和医院。

晚了,一切都已无力回天。2月20日14时50分左右,王胜停止了呼吸,走完了他的一生。 ‚他就是累死的。‛内丘县中医院院长徐光伟说。多年以前,王胜就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后来又患上冠心病,一度肾衰竭,做了换肾手术。徐光伟多次嘱咐他,要注意休息,规律饮食:‚我建议他一周工作三天,或者隔一天工作一天。可他一天也停不下来;要他少食多餐,可他还是饥一顿饱一顿。‛

王胜走了,走得很匆忙,没来及作别卧病在床的老母亲,没来及给儿子安排结婚事宜;王胜走了,几乎没有留下个人财产,上北京看病,还是两个女儿带着自己的透支卡应的急;王胜走了,没有任何交代,为村里留下了一个个未竟的事业。

‚廉洁奉公一身正气,甘洒热血勤政为民。‛全村的男女老少,穿过这副挽联,络绎不绝地来到他的家中,瞻仰着他的仪容,久久不愿离去。出殡那天,不仅西石河千人空巷,就连东石河、小杨庄、马河、仙人村等周边村庄的群众也自发前来,为王胜送行。‚西石河需要他,乡亲们离不开他!‛这是送行的乡亲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长眠在村南岗坡上的王胜,正好可以看到旁边的百果庄园,也能看到西石河村的全貌。

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人,人民会永远记住他,怀念他。人民需要更多的王胜,当前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愿燕赵大地上涌现出越来越多像王胜一样的好党员、好干部。

第3篇:王胜先进事迹材料

篇一:王胜先进事迹

为民、务实、清廉的农村干部楷模——追记柳林镇西石河村原党支部书记王胜先进事迹 王胜同志荣获全国劳模

2014年2月19日,全国劳动模范、柳林镇西石河村党支部书记王胜同志因积劳成疾,突然病倒在工作一线,后经抢救无效,于2月20日逝世。噩耗传来,西石河村村民奔走相告,悲痛万分,纷纷呼喊西石河的“天塌了”。熟悉王胜的人无不感到震惊,为一名好党员、好干部的英年早逝深表痛心和惋惜。 王胜,男,1957年12月出生,1971年9月参加工作,197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1975年任西石河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当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一个人均收入仅有几十元的穷山村,建设成了一个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生活逐步富裕、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西石河村连续多年被省、市、县评为文明村,先后13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党支部,并被命名为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王胜同志因为事迹突出,自1980年以来先后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仆、治水模范、绿化模范、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198

1、198

9、199

5、2003年四次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荣获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河北省绿化奖章”;2007年荣获“全国绿化奖章”。同时,他还是河北省第七届到十二届连续六届省人大代表。

一个非常敬业、非常勤奋、非常朴实的干事能人,一个新时期农村干部解放思想、艰苦创业的模范

王胜出生的西石河村,位于内丘县西部浅山丘陵区,这里缺水少土,自然条件很差。在上世纪70年代,全村600多口人,1000余亩耕地几乎全是“靠天收”的沙岗薄地,遇到多雨的年头,还能有个收成,干旱之年,几乎是颗粒无收,是全县有名的穷村。县里派来几茬工作队,但西石河村面貌一直难有起色。当地群众编了一个顺口溜:“西石河,演武川(另外一个穷村),再大干部也不占(行);开不完的荒,割不完的草,光棍汉子满街跑”。由于生活贫苦,村里姑娘争着往外嫁,西石河全村600多口人光棍汉就有40多个。

1975年,当时的公社书记韩金堂找到正在当民办教师的王胜,认为他年轻又有文化,准备让他回村当村支书。王胜时年18岁,刚刚收到保定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正面临“鲤鱼跃龙门”的人生机遇。经过一翻思考,王胜毅然决定留在农村,他硬着头皮做通了家人的工作,辞掉了舒舒服服的教师工作,回村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水字当头,抓住水就抓住了一切”

当年和王胜一起搭班子的村民王成祥回忆到,王胜刚当上村支书时常对乡亲们讲话就是:“都说西石河村富不起来,我就不信这个邪、不服这个劲,走着看吧,再过几年我们要让外村的大姑娘争着往西石河嫁”。

带着这股不服劲,王胜带领乡亲们干起了脱贫致富的第一件大事--治水。水,是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最宝贵的资源,有水一片绿,无水处处荒。在仔细分析村情的基础上,王胜认为,西石河老百姓要想吃饱饭,必须大搞水利建设,把荒岗变成良田。西石河村北有一荒岗,村民称之为北山,北山下有一条水沟,村民称之为北河。村里老一辈人都说,什么时候北山上有了水,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

王胜带领村民治水的第一仗就选在北河。1975年冬,王胜号召村民出义务工到北河修河整地,他第一个扛起铺盖卷儿住进了工地窝棚。当时正值寒冬腊月,他们自带干粮上山,饿了就拾把柴火把干粮烤一烤,渴了就凿几块冰煮水喝。经过一冬天艰苦努力,蓄水池建成了,北山上300多亩旱地变成水浇地。当年春节,村民自编了春联“大战北河不怕苦,挖个坑塘整二亩”来赞扬王胜,王刘德等村民自发刻制了一块“心存公德”木匾,敲锣打鼓送到王胜家。 年轻的村支书用自身行动树立了威信,此后十年,王胜带领群众家家出义务工,不知流过多少汗,吃了多少苦,在贫瘠的山沟先后建成2座水库、挖10眼大口井,村周边所有坑塘能打井的都打了井,使全村1390多亩旱地变成水浇地,粮食亩产超千斤,彻底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县委、县政府在西石河村召开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会,并授予王胜“治水模范”称号。 “开发长寿泉,打开致富路”

解决了温饱问题,王胜并没有满足,他清醒地认识到,农村要发展,经济是关键,只有村里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奔向小康。 西石河村西南,有一眼常年喷涌的泉水,村里老百姓饮用泉水,多少年来没有一个人得癌症,用此泉水做出的豆腐,质量也出奇的好。因此,老百姓把这泉叫做“长寿泉”。王胜认定这里的泉水不一般。他采集泉水跑省城进北京,先后走访了科研院所、医疗单位、地矿部门,请他们对长寿泉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泉水中含有三十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特别是富含“硒”元素,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如此优质的矿泉水怎么能让它白白流失,一定要让它为西石河村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990年初,王胜提出在村南山岗上开发“矿泉水”。经过积极争跑,王胜取得了全省第一家矿泉水开采证。1992年,邢台长寿岗矿泉水饮料厂正式建成投产,当年获利26万元。之后,又陆续建成了“红豆沙”、“绿豆沙”、“枣仁宝”、“酸仙露”、“八宝粥”等生产线,产品多达十几个品种,畅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及本地市场。经过滚动发展,矿泉水厂逐步发展成为固定资产1800万元,年产矿泉水6000吨,经济效益100多万元的规模企业,村里的集体经济逐步有了积累。 “沉睡千年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西石河村共有荒山5000多亩,如何利用荒山、改造荒山、美化荒山、向荒山要效益,一直是王胜思考的问题。

矿泉水厂走上正轨后,王胜又把目光投向了村周边的荒山,提出了种植各类果树,建设百果庄园的设想。但这一想法提出后,从各级领导到当地村民都认为是不可能的事,王胜是异想天开。因为丘陵区地下都是片麻岩,既没有土又存不住水,种树根本活不了。所以在内丘的丘陵区素有“四十五里荒沙岗,种啥啥不长”之说。但王胜认为,过去种不活是条件、技术达不到。现在有了中央政策的支持,应该试一试。为此,他多次向省、市、县争跑,积极争取各级领导支持,利用太行山绿化、片麻岩开发、小流域治理、山区建设、土地开发整治等项目资金,对本村荒山坡和山岗薄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立集“名优特稀”林果种植、高效农业发展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长寿百果庄园。 王胜在百果庄园建设现场指导

王胜在百果庄园施工现场察看篇二:王胜友安全供水明星事迹材料 安 全 供 水 明 星 事 迹 材 料

王胜友同志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特别是担任北部水厂运转班班长至今,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在工作中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以一种勇于奉献精神,实现着自己人生价值。

在工作中,他一丝不苟,一干就是10多年,担任运转班班长后他积极配合其它班组,服从厂领导的安排,他虽言谈不多,工作却勤勤肯肯,干一行爱一行,无论是刮风、下雨、下雪,他都主动在单位值班,特别是2次台风“达维”和“布拉万”他都连续3天3夜守在单位,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一次大雪天因气温下降较快,氯投不上,在查明原因后,他带着感冒发热的身体和班组的同志一起将投氯设备故障排除,保证了投氯的正常运行。定期组织组员对卧泵的碳刷检查,对密封填料定期加注,对余氯回收装置定期检查,工作中认真负责,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工作中为了配合公司的降低能耗、目标成本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他对自己所在的班组的各泵机组,参数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写了可行性报告,得到了公司的采纳,主动和厂领导分析大赵台水厂降低能耗的空间和具体措施,并提出自己的想法采取削峰用谷的方法来节省动力费的支出,为节约成本献策出力,为供水事业做贡献。

在工作中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带领全班组钻研业务,抓好安全生产,身先士卒,与全体运转职工同甘苦,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在对运转班的管理上,他公正无私,按章办事,无论对谁都一视同仁,受到了职工的好评。

一个人做点事并不难,难的是他能否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在平时的工作中,无论是休息还是有自己的事,只要工作需要他都能以工作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无论是大风、雪、雨特殊天气还是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任务,他都能积极很好的完成任务。以自立、自强、自信的数字机高度的事业心,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2012-12-22篇三:先进事迹材料

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xx车间——xx 2009年12月17日 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xx车间—xx 我叫xx,一年来,在厂、车间党政的正确领导下,以十七大和中平能化第一次职代会、党代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模范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及车间的规章制度;勤于学习,乐于奉献,始终牢记“质量是企业的命根子”这一质量理念,把好产品质量关。积极带领生产二班职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xx车间的选煤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该同志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下:

一、注重政治思想的进步

长期以来,他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用高度的政治观、人生观面对生活。思想进步,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经常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对党的认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具备了较好的职业道德,保证了工作质量,提高了煤质检查的时效性。为xx车间的煤质检查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加强班组建设,争创“先进班组”

xx带领生产二班在创建“班组建设”工作中,认真开展各项工作,“班组建设”工作走到了全车间前列。首先认真做好文明生产工作。班前、班中、班后随时打扫卫生,将过去脏乱差的制样室打扫得窗明几净;工作台、设备一尘不染,工具摆放井然有序。

在他的带领下,该班职工重视技术理论学习,员工技术素质普遍较高。班组员工在工会第六届技能大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他的带领下,班组员工团结和谐,互相帮助。该班职工互助互爱,团结协作,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职工王金兰脑供血不足,职工徐春迎身体不好,班组员工都伸出援助之手,进行家访、看望,使他们感受到了班组的关心和爱护。 他带领班组员工认真学习《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班组员工积极进取,2009年他所带领的班组多次被评为“优胜班组”、“优秀班组”、“年终被评为“先进班组”。他工作踏实,连续多年获得车间先进工作者,在创建“先进班组”中再立新功。

努力钻研业务,使技术水平再上台阶

随着企业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企业文化也要进一步增强,为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做为生产班班长的xx带动班组职工积极参加学技术、争当岗位能手活动。在厂举办的技术比武活动中,班组职工在全局技术大比武中成绩突出。在厂举办的技术大比武中,班组职工每年都名列前茅,技术能手不断涌现。xx同志在厂上届技术比武中也取得了采制技术第二名的好成绩。他虽身为班长,然总觉技术欠缺,知识贫乏。他深知: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水平,才能满足新设备、新工艺、新项目的测定,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对此,他为班组制订了学习计划和安全公约,用技术理论指导实践。他所带领的班组成为xx车间技术拨尖的班组。xx也深为有这样的班组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第一是车间领导对他工作的支持,第二得益于他有一股热爱企业、甘于奉献的火热心,有一股不断追求、努力拼搏的进取精神。

四、学习白国周,加强班组建设,强力推行“岗位描述”、和“手指口述”

xx同志自参加工作至今,始终以“不安全不生产”的人生信条为指导,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安全篇章。在推行《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岗位描述、手指口述”活动中,他努力做好宣传发动,并从自身做起,以“三勤、三细、三到位、三不少、三必谈、三提高”为准则,结合“岗位描述”、“手指口述”,力求使理念深入职工心中,要求班组员工人人熟悉、会背,更重要的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手指口述、岗位描述抽查中,他所带领的班组员工都取得了好成绩。这强化了班组的责任心,提高了安全意识,使车间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认真排查隐患,实现安全生产。该班认真排查隐患,发现隐患及时消除。004#刮板改造以后,采样比较困难,该班向车间汇报后,机修车间加工了采样平台,消除了安全隐患。从制样室往化验室送样的过道上,有一个爬梯,爬梯旁边有一处地势低洼,下雨易存水,职工过往不安全,该班班长xx查隐患中,发现了这个司空见惯的隐患,立即搬来砖块,又从土建处修护坡的工地上借来十几桶水泥,砌了一条水泥小路,职工行走更加方便了,也消除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

五、强化质量标准化管理,打造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合格班组”

他深知创建“先进班组”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制定一套好的活动方案确实不易。为此,xx可谓是竭尽全力,他根据生产实际,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他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发挥了班长的能动作用,体现了班组的凝聚力、向心力。积极调动班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班组员工对岗位仪器的使用情况了如指掌,设备仪器分包到人,做到责任明确,管理到人。他还建立了班务公开制度,建立制定班组内部精细管理达标工作制度,控制班组内部材料消耗,使成本目标降低到最低限度,最重要的是让班组员工牢记“质量是企业的命根子”这一质量理念,提升班组的综合素质,使每位员工都能为创建合格班组尽一份力,成为企业的明星班组。他带领班组员工严格执行国标,严把产品质量关,为xx车间的质量检查作出了积极贡献。

无悔的选择、执着的追求。“不待杨鞭自奋蹄”,要成为“先进班组(长),很多工作都有待于他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他深知:没有领导和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他的工作不会如此的顺利,他把满腔的热情都投身到企业的质量检查工作中,用他的行动诠释着一名煤质分析工作者勤务、奉献、爱岗、敬业的

第4篇:学习王清文先进事迹心得

铭记四字箴言 争做四好华电人

----学习王清文先进事迹心得 黄彬

王清文,电厂工程技术员出身的沈阳金山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1年6月7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他的一生虽然只有56年,却是激情昂扬的一生,是对事业无限热爱和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生。他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书写了“忠、公、创、廉”四字箴言,激励警醒着我辈年轻人要有“能干、苦干、敢干”的精神和“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能力。“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王清文同志是我辈年轻华电人的一面镜子,一杆旗帜,一直标杆,引领我们年轻人立足本职、寻找差距、明确方向,做“四好”华电人。

以忠为荣,学习他忠诚事业、服务社会的大局意识。 忠诚是灵魂,信念是支柱。王清文的忠诚,是出自于他对华电事业的真挚热爱,对责任的自觉担当。无论是从东电一公司的基层技术员开始工作起,还是到抗争病魔的“死亡线”上,他都始终保持对华电事业忠诚,作为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学习钻研不放松,贯彻上级决定不动摇,把一腔忠诚转化成为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把满腔热血奉献给单位的广大干部职工,维护着企业信誉和员工的利益。爱岗敬业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寻求发展的基础保障。有句话说的好: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爱岗敬业说具体点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就是爱岗,这就是敬业。

以公为先,学习他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在他35年的工作生涯中,无数感人的事迹无不激励着我们。在他内心的天平上,早已把事业看得比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更重要。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都始终努力做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忘我的工作,即便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就象一头拓荒牛,不断地勤奋开拓,任劳任怨地奉献,默默地在它的身后,留下一行行新翻开的沃土。对于事业燃尽生命之火的持续热情,与无私奉献的无限忠诚,这恰恰正是我们年轻人必须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以创立业,学习他奋发有为、百折不回的拼搏作风。 王清文是一位创新进取的开拓型领导,“习惯优秀,追求卓越”是他给我们年轻人树立的榜样。华电辽宁区域的跨越式发展,就是需要他这样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更需要创新的智慧和谋略。工作中他始终以身作则,带领公司干部员工内墙管理,外拓市场,让华电在辽宁区域的发展创新出彩出色。他的身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优秀的工作业绩,还有他“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和有魄力、讲新思维的工作作风。 我们年轻人更要学习他这样的精神,努力在探索中谋划新思路,在实践中开展新举措,在工作上形成新特色,使工作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效率、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以廉立身,学习他以人为本、言语自律的优秀品格。 廉为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在于正,为官之道在于廉。王清文始终坚持原则,在清贫中坚守清正廉洁底线,抵的住诱惑、经受的起考验。他在任企业主要领导期间,不但没带给亲人和朋友好处,相反是太多的委屈,可是在单位,他比关心自己家人还要关心、惦记着单位的员工。学习着他的事迹,更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要做到常修敬业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戒非分之想,常思贪欲之害。要筑牢廉洁自律防线,面对各种考验,经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底线。真正做到成为一位有人格魅力的人,一位能给予别人福祉的人,一位踏踏实实、堂堂正正的人。

第5篇:王文丽先进事迹

用爱书写人生

——王文丽同志先进事迹 在永清县里澜城镇闸口村,一提起王文丽这个名字,没有一个人不挑起大拇指称赞——她可是我们村的好媳妇,中学的好老师。20多年的教学生涯,渗透了她人生的真谛。孝敬老人,助人为乐,敬业奉献更是在她身上得以彰显。

十五年前她嫁到了闸口村。她和丈夫都是教师,工资不高,公婆种着几亩地,生活并不富裕。看到公婆每天辛辛苦苦地在地里忙,她下班后便主动干些地里的农活,对于从未干过农活的她而言,身体有些吃不消,十分疲惫。尽管如此,她年事已高、头脑糊涂的婆奶还总是挑剔。对于老人的指责,她从未抱怨,而是将这些转化为她做好妻、做孝媳的最大动力。

1999年到2000年对于她来说如同噩梦一般。娘家父亲因病去世,侄子不幸溺死,公公身患脑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婆婆患有高血压,经常晕倒,孩子刚刚一周半,还有年近八旬的婆奶要人照料。所有的一切压得她难以喘息,生活极度艰难。她便和丈夫决定承包几亩耕地,每天早出晚归地忙碌着,同时还要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一年下来,她将辛勤劳动换来的钱,一部分还了债,一部分给老人治病,自己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服。

随着2003年教师工资问题得到解决,王文丽和丈夫省吃俭用,将破烂不堪的院子进行了简单的修整。生活条件得到一些改善。2004年3月,公公过逝了。临终前,老人不能和家人用言语表达,只是用两行泪水告别了家人。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扑到老人身上痛哭了一场,以告老人在天之灵。

四年间她失去三位亲人,只剩下婆婆和婆奶两位老人了。为了让两位老人生活得更好一些,2007年的春天,她装修了房子,

屋子里顿时宽敞明亮了许多。同时又购置了几件电器,安装了暖气,让她们舒舒服服的渡过每一天。

善待自己的老人,情理之中,但对待毫不相干的人亦是如此,令人感动至深。

王文丽家西邻,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婆婆,无儿无女,老伴也过早去逝,孤苦伶仃。老人有什么为难事,她都义不容辞的主动去帮助,平时做了新鲜饭菜都要给老人端过去一些。闲暇之时,还不忘跟老人聊聊天,唠唠家常。

2003年正是“非典”盛行之时,每天在忙着给家里、学校进行消毒的同时,王文丽还忘不了去老人家帮忙消毒,直到“非典”结束。

有一天晚上,瓢泼大雨,突然有人敲门,出去一看正是这位邻居大娘。老人满身泥水,她忙把老人扶进屋里,问明情况。原来老人头痛难忍,她便冒雨找来医生,后来确诊为脑中风前兆,必须马上输液治疗。为了让老人安心养病,她将老人安排在自己家输液,以便可以随时照顾。老人感动地将她视为自己的亲人。如今老人住进了里澜城敬老院,王文丽仍不忘抽出时间去看望她。

生活的压力和无情的现实并没有将王文丽压倒,相反的,她变得更加坚强了。生活上是这样,工作中更是如此。

眨眼间,王文丽在这三尺讲台已经奋斗了20几个春夏秋冬。这期间她有过辛酸,也有过快乐。自1997年调到里澜城镇中学任教后,她一直负责数学教学工作并担任班主任。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她多次外出参加各种专家报告会,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教育理念,武装了自己,也得到了领导的好评。有一年,由于老师紧缺,校领导决定安排她初

一、初三不同年级的教学任

务,在紧抓毕业班教学的同时还要稳抓初一教学。

她始终坚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初一班里有几名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态度很不端正。为了转化他们,她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及学习问题。久而久之,他们进步了,成绩逐渐跟了上来。

初三班里一个学生名叫邵继东,数学基础很差,他主动找到王老师让帮其补课,决心考上县一中。看到学生那种充满求知的眼神,她便抽出下班时间给他补课,还自己出钱为他买课外辅导资料,一直到中考。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他顺利地考上了县一中,中考成绩名列前茅。

近几年来,学生受社会影响,上网成风。有一次,她班上三个学生晚自习旷课偷偷去网吧上网,被值班老师发现告知了她。她并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向学生非常深刻地检讨了自己。学生们用内疚而又诚挚的眼光看着她,流下了悔恨的眼泪:“老师,我们错了,以后再也不旷课去上网了。一定听您的话,好好学习。”

还有一次,一个十分调皮的学生为了逃课,竟然去卫生院买来红药水和绷带,将自己的脑袋包扎起来,假装受伤来逃避上课,由于“演技”不佳被她看穿了。王文丽没有在教室直接揭穿他,而是摸摸他的头,语重心长的说:“既然不愿意在教室上课,那老师就到宿舍里帮助你学习。”在宿舍里她给他讲了很多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学生被她的言行感动得无地自容,毅然立下誓言,好好学习,决不辜负老师的一番教诲。

“润物细无声”。王文丽在工作中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使学生们毕业后对她依依不舍。很多学生毕业以后,都来找她谈心,凡事都愿意跟她说说,她仍然一如既往的鼓励学生要取得更新更大的突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年来,她家连续被镇、村评为“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光荣称号,她个人被评为“好媳妇标兵”,2002年2月,她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三育人”先进工作者;2004年9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教师;2005年5月,她被团市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2008年9月,她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模范教师,同年12月,被全县人民推选为“感动永清”道德模范;凭着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她更是被推选为永清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就在刚刚过去的2月,她还荣获“明珠杯”廊坊市第四届十大孝星荣誉称号。

面对这些荣誉,她总说:“作为女人,为人妻、为人媳、为人母、为人师,我所做的都是份内的事,我要继续发扬孝老爱亲、为人师表的传统美德,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同时,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孝敬老人的行列中,争做高尚公民。我想让人人都明白:孝敬今天的老人,就是孝敬明天的自己。关爱身边的老人要像关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付出诚意,才能懂得人间的真爱”。

里澜城中学 王金越整理

2012.3

第6篇:学习王清文同志先进事迹体会

学习王清文同志先进事迹体会

前一段,公司组织了学习王清文同志先进事迹体会。我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并通过网络新闻媒体了解王清文、学习王清文,进一步领会其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集团领导和公司领导发出向王清文同志学习的通知后,我认真观看王清文同志先进事迹网络宣传,并在公司组上积极进行体会交流。王清文同志的高大形象深印我脑海。

王清文同志,1976年10月参加工作,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华北电业管理局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辽宁华电铁岭发电有限公司、华电辽宁分工公司、沈阳金山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在35年职业生涯中,王清文同志对党忠诚,爱岗敬业,在不同岗位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一心扑在工作上,想干事,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勤奋刻苦,无私无畏,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范。通过深入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向王清文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致力发展的强烈意识,一心为公司和工作的崇高品格,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

王清文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学习王清文同志,就要学习他永葆本色、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在不同岗位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一心扑在工作上,想干事,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勤奋刻苦,无私无畏,要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挫折,要保持创新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

一是要要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二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学习王清文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向王清文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以一团火的激情,脚踏实地,扑下身子,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

王清文同志像一面镜子,对照他,我在感动之余,触动很深。作为一名公司职员,要在抓好深入学习王清文同志先进事迹的同时,认真对照先进,从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查找差距,积极整改,做一个王清文式的好公司职员。向王清文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求真务实抓发展,开拓创新求突破,当好公司的好职员。今后,我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工作思想,按照领导和工作的分工,围绕公司发展大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加快发展公司作贡献。

我是一名公司职员,学习王清文就要把他的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真正以公司的利益为重,做到以人为本,从小事做起。平凡铸就伟大。王清文同志默默无闻地工作在最基层,不计得失,勇挑重担,脚踏实地,一心为民,创新创业,任劳任怨,用毕生精力忠实实践着人生理想。

工程部梁兴瑞 二〇一一年八月一日

第7篇:学习王清文通知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王清文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自从华电集团公司下达了关于学习王清文同志先进事迹的文件后,所有的华电人都沸腾了,各个公司都掀起了一片学习王清文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

他是一个用信念支撑生命的领跑人,他是一个满脑子新思路的领跑人,他是一个“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领跑人,他被人们称为:永不停歇的“拓荒牛”。他就是党的十七大代表、沈阳金山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清文。

2011年6月7日,一生不知疲倦的王清文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王清文病逝的消息传开,许多人追忆着他的一行一语,在与熟悉他的同事、属下的交谈中,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被他的精神撞击着,被他的事迹感动着。

王清文毕业于沈阳电力学校,在参加工作35年的历程中从原东北电业管理局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基层技术员、班长做起,靠踏实肯干的精神和过硬的技术业务,一步步走上基层领导干部岗位,先后担任东北电业管理局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辽宁华电铁岭发电有限公司、华电辽宁分公司、沈阳金山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在每一个岗位上,王清文同志都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勤奋工作、不懈奉献,在每一个工作阶段都能取得突出的业绩。

2002年1月,王清文担任铁岭发电厂厂长。他带领公司干部员工锐意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任职5年,铁岭公司装机容量翻一番,公司利润、年发电量、主营业务收入、企业税金等多项指标都创下历史新高,员工的办公环境、用餐环境、住房条件等得到了明显改善,铁岭公司也因此成为华电的先进企业。王清文提出的“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闯市场理念,树立了“华电铁军,市场先锋”的品牌形象,磨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黄金团队”,打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党的十七大代表、企业领导,王清文深知肩负的重任。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以牺牲能源、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增长,只是一时经济数字的增高,留下的却是长远的危害和隐患。”为建设“绿色发电企业”,王清文带领员工在减少灰、水、气“三废”排放上大做文章,大力实施循环水加酸、加阻垢剂联合处理和锅炉燃烧器等改造工程。如今铁岭公司机组除尘效率达99.7%以上,年节水300万吨、减排废水200万吨,各项指标均符合环保要求,企业多次受到省市环保部门的嘉奖。

2007年11月,王清文受命担任华电辽宁分公司总经理,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多少个不眠之夜,王清文仔细研读政策,反复论证调研,结合集团发展纲要,制定了辽宁区域的发展规划。他带领辽宁区域干部员工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促成了华电集团与电网公司在辽宁的合作,2009年10月成功收购丹东东方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华电在辽宁的跨越式发展。他经常鼓励大家:“只有想到才能做到。项目无人施舍,需要努力争取;项目不能等待,需要奋力抢拼。办法总比困难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王清文走了,他怀着对未尽事业的无限牵挂离开了我们,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如拓荒牛般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彰显了他沉稳坚毅、信念坚定的人格魅力,就象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我们永远前行。

通过学习王清文同志的先进事迹,使我深受鼓舞,感到自己选择到在华电工作是无比正确的,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前辈们已经为我们打造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压力也很大。但是通过对王清文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让我树立了坚定的信心,我们要学习王清文同志那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企业责任感,争先创优,以把华电做强做大为目标,肩负起前辈赋予我们年轻人的光荣使命。

华电是一个大家庭,在给我们提供宽广舞台的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才能跟上公司发展的脚步,努力为打造价值华电、绿色华电、创新华电、幸福华电,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团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一帆

第8篇:王义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王义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王义胜是汪清县鸡冠乡鸡冠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二十多年来,他牢记党的宗旨,心系百姓忘我工作,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党为人民无私的奉献,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多次被评为省、州、县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和省特级劳动模范,被省委授予“全省立功铺路先锋”的光荣称号。2002年6月被省委评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优秀基层干部学习标兵,并光荣的出席了省第八次党代会,是延边州唯一的农民党员代表并且连续多年被选为州、县、乡人大代表和党代表,并当选为延边州人大常委会委员。2006年4月被评为首届感动延边十大人物、首届全州十佳村委会主任。多次评为州县五好村党支部,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做为一名优秀党员、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在众多的荣誉面前,王义胜说:“成债只能代表过去,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才是最高的奖赏”。

鸡冠乡鸡冠村位于汪清县北部,是一个距县城38公里的偏僻行政村,也是鸡冠乡政府所在地。早在20世纪70年代,王义胜就担任村办企业的负责人,在他的苦心经营、科学管理,村办企业逐步壮大起来,经济实力一跃成为全乡最强的 1

村。虽然集体企业发展壮大,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村民脱贫致富的问题。他立志要闯出一条能使村民富裕的道路。村里上百公倾的荒山秃岭,正蕴育着鸡冠的光明与希望。他要把鸡冠村的荒山秃岭变成座座绿色银行。

二十多年来,在王义胜同志的带领下全村累计投入资金120余万元,全村800多公顷的荒山都披上了绿装,人均拥有树木1300多株,实现营造万亩人工林的目标,使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形成了采栽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每年仅林业一项,就使人均增收3000多元,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8300元,有效地带动了农民致富。

二十多年的努力,终结硕果,该村现有人工林面积10560亩,人均占有林地面积4.8亩,年可申请人工林抚育400余立方米,经济效益正逐步实现,红松果林对外承包,集体可增加收入40万元,承包户承包期可收入近百万元。一项产业带动一方经济,每年的人工林采伐,村民将直接获得集材费、装运费每立方米近百元,由于当时人工林栽植密度过大,需要合理采控,同时外地也急需我们的绿化苗木,近几年,采控苗木村民收入增加,当地饮食服务业收入也相对增加。随着林业的产出,村民年年都有固定收入。真正实现强村富民的宏伟目标。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兼顾、稳步发展。

以发展乡村林业为依托,加大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投 2

入。目前,全村已完成村内路面的硬化,为柳树河自然屯安装自来水。为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修筑了6座桥涵,积极协调资金治理了鸡冠河上游河段,建成一座钢筋水泥大桥。连续五年投入近十万元为村民参加意外伤害保险。2004-2009年为村民代交有线电视费、自来水费、水田水费150万元,为特困户、老复转军人,70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给予200-600元的生活补助金,累计18万元,真正体现出林业的社会效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王义胜当选为鸡冠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身兼双职,他感到肩上担子的份量,带领村民致富的责任感也更加强烈,虽然他已经将植树造林做为长期产业来抓。可村民没有致富项目,农民的收入上不去,衣食住行得不到改善,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只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养新型农民。王义胜亲自带领村民到州内部分县市学习先进的种养技术,多方引导鼓励村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目前,鸡冠村,先后成立了烟叶种植协会,柞蚕养殖协会,食用菌协会,养猪协会,冬采协会等。王义胜特别重视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培养,协调相关部门为鸡冠村培养了大批经纪人,有资质的经纪人占全村人口的4%。经纪人队伍的壮大,带动了全村各项产业的发展,全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不足3,200元,连续几年增长到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达到 8300 3

元以上,列全乡之首。村民们富裕了,脸上也见到了笑容。王义胜一手扶持的食用菌大户马祥增热泪盈眶的说:“王书记,你带领俺们致富了,可你家过得还不宽裕,这让俺们的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啊,又有谁知道王义胜的酸楚呢,就在他全身心投入到村里事务时,他的在乡政府工作的大儿子,新婚不久就因公出车祸(协警办案)至今躺在床上。儿子的医药费也是东拼西凑,为了凑齐儿子的医药费,他不知背后哭过多少回,他太需要钱了,村民们不约而同商量要为他家捐款,他听说后谢绝了大家。

王义胜同志从入党之日起,就把扶贫帮困做为己任,1993年乡政府,对于他的贡献,给他发了1万元的奖金,他首先想到的是村里的贫困户,他没有同家人商量,将这笔奖金全部为贫困户购买了大米、白面等生活必用品。每月那为数不多的工资,没有一次全额拿到家中,不沦何时照顾贫困户孤寡老人和革命伤残军人成为他的一种习惯。就连他本人都不知为此花去多少钱。

鸡冠村在王义胜的带领下,坚持以发展乡村林业为依托,加大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全村水泥路户户通、有线电视户户通、自来水户户通。修筑6座桥涵,一座钢筋水泥大桥,投入18万元治理了鸡冠河至柳树河段。进行48户民房改造工程,共投入资金70余万元,为村民代缴有线电视收视费、农田水费、自来水费、老年人 4

生活补助费、村民意外伤害保险费等。这一举措,使村民切实得到了实惠。

鸡冠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鸡冠村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乡村文明,又有林业产业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支撑点,被确定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为一个村的当家人,王义胜倍感肩负的重任。他积极召开两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依据本村的特点不盲目照搬别人的做法,也没有按照传统办法靠自然发展。而是根据本村的自然状况,风俗习惯,产业发展和收入水平,不等不靠,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探索出符合鸡冠村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路。

为把建设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王义胜多次到上级相关部门协调项目资金,从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确定建设项目到争取资金,他付出了大量心血,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使鸡冠村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完成的建设项目有,村屯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民房改造工程、生态节能工程、河堤路面硬化工程、村路硬化工程,总项目资金600余万元。除水泥路硬化工程资金没有全部结算完毕,其他工程年内结算完毕。

在第七届村两委换届工作中,王义胜两次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正如他在演讲中所说,群众对他的 5

信任和支持是一种压力,他要把压力变成动力。继续把鸡冠村的新农村建设做得更好,让人民群众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推进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王义胜同志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描绘着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鸡冠乡鸡冠村做为省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的成功经验。为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宝贵经验共同描绘着新农村美好的未来。

附照片:

(王义胜同志正在测量他种植的松树)

本文来源:http://www.scfx8.com/gerengongzuozongjie/84462.html